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晏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晏-原文

历史来源1、来源于姜姓。

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

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2、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

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并且在春秋时期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

3、来源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

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

晏龙被认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家族名人晏婴:字仲(?-公元前500),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字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词人,临川人。

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庆历中官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他填词擅长小令,承袭南唐风格,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调和谐。

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很广。

他喜好贤能,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铎:自贡富顺县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道御史。

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北宋有名的词人,他的词多感伤情调。

晏天章:宋代棋师。

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著有《元元棋经》一书,为后世研究下棋理论提供了材料。

晏顿复:宋代吏部侍郎,曾经驳论二十四事,反对秦桧投降求和的主张。

晏敦复:字景初(1120-1191),晏殊曾孙,宋代临川文港沙河村(分属进贤县)人。

少就学于程颐。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土。

初任御史台检法官。

绍兴元年,由礼部郎迁吏部郎。

因事件右丞相吕颐浩,贬为贵溪知县。

后改临江军通判。

不久,复召为吏部郎,转左司谏,进中书门下诸房公事。

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曾弹劾准西宣抚使刘光世强换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彦之子汪召嗣无德无才,反对派他担任江西盐司(转运使)和袁州知州。

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前来议和,要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诏书。

吴敦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上疏坚决反对。

宰相秦桧派人暗中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公能曲从,两府旦夕可致”。

他横眉冷对,声裂金石:“吾决不以身计误国家,吾乃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绍兴十五年,曼敦复代理吏部尚书,兼江淮经制使。

因与秦桧不合,改任宝文阁直学士,并先后出任衢州知府、毫州提举。

后闲居数年卒。

宋高宗曾给予“严峻耿直,敢于议政”的好评。

晏斯盛:字虞际,号一斋,清朝新喻浒江(现为上高县蒙山乡所辖)人。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举进士,为庶吉士。

雍正元年分校顺天乡试,授翰林院检讨。

五年为会试同考官。

雍正六年(1728年)晏授山西道监察御史。

山西,普是雍正皇帝的宠儿、当朝宰相朱轼(高安人),于康熙劣官史,做出了好成绩的地方。

因此,当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雍正赐他浮水古砚及笔墨时,郑重说明:“此太学士朱试所进,今以赐汝,汝可时时把玩,勉为朱轼可也。”

雍正这番话,晏斯盛当然心领神会,铭记在心。

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于碰硬脑。

当时清政府派往山西驻防、监视人民的镶黄旗军胡作非为,恣意要马匹,凌辱官绅。

晏斯盛了解到这情况,即向雍正如实报告。

雍正阅后即批;“晏斯盛据实陈奏,甚属可嘉,若隐忍不言,则此辈愈多事矣,晏斯盛着交部议叙。”

晏到安徽的第三、第四两年,连年旱灾,安徽江北州、县人民大量逃荒,离乡别井,外出求食。

旱灾原因,主要是没有修水利。

晏花了很大精力,用以工代赈办法抓兴修水利,同时写了江北水利书二卷,总结水利兴修与否的经验教训,及其兴办措施等等。

其时又奉上级命令,要他暂时管理好龙江、西新各关口税务,并要将这些税务关口的积弊上奏,要实事求是,不以隐以私情。

大概是这两件事情都办得不错,乾隆比较满意,乾性七年(1742年)三月又擢升为山东巡抚。

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晏调湖北巡抚。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晏斯盛闻乾隆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驾,兼述衷肠。

这年十一月,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寿。

乾隆问斯盛:“汝母年几何?”对曰:“八十又八。”

翌日,乾隆赐晏母“春永萱庭”匾额及内缎荷包。

次年正月晏抵家,不久便病死。

乾隆遣官谕祭。

晏著有《易学初津》、《禹贡解》、《楚蒙山房易经解》、《诗集》数十卷,皆梓行。

迁徙分布(缺)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晏姓出自姜姓。

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

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

颛顼又有一个曾孙,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现在的晏姓。

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齐郡,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

晏姓是当今较罕见姓氏,但分布颇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7%,居第二百四十一位。

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的82%。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晏-译文

1、晏姓的来源之一是姜姓。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官员晏弱被封在晏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因此他取晏作为自己的姓。他的子孙也继承了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一个分支。

2、晏姓的另一个来源是陆终氏,是陆终的儿子晏安的后代。传说中,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名叫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在春秋时期,他们与高、国、鲍三家一起成为了齐国的四大显赫家族,世代在齐国担任官职。

3、晏姓还有一个来源是上古时期尧的大臣晏龙。据说晏龙是尧时期负责音乐的大臣,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晏龙被认为是这一支晏姓的始祖。

家族名人晏婴:字仲(?-公元前500年),谥号平,习惯上多称平仲。他是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的儿子。他以生活节俭、谦逊对待士人为人所知。据说晏婴身材不高,长相普通。在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去世后,晏婴接任上大夫之职。他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佐朝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去世。孔子曾赞扬他说:‘救民百姓而不自夸,行善三君而不居功,晏子真是君子啊!’现在晏婴的墓位于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处。晏婴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在内政上,他多次向齐王进谏。在外交上,他既灵活又坚持原则,出使时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把他比作管仲。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字同叔,北宋时期的宰相,也是著名的词人,他是临川人。景德初年,他以‘神童’之名被宋真宗赐予进士头衔,庆历年间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他擅长写小令,继承了南唐的风格,多描绘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趣,语言优美,音调和谐。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句,广为流传。他喜欢培养人才,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铎,来自自贡富顺县,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道御史。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深受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北宋有名的词人,他的词多带有感伤的情感。

晏天章是宋代的一位棋师。他不仅棋艺高超,而且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著有《元元棋经》一书,为后世研究棋艺理论提供了资料。

晏顿复是宋代吏部侍郎,曾对二十四件事进行驳论,反对秦桧投降求和的主张。

晏敦复,字景初(1120-1191),是晏殊的曾孙,宋代临川文港沙河村(分属进贤县)人。他年轻时师从程颐。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最初任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元年,由礼部郎中迁任吏部郎中。因事件被右丞相吕颐浩贬为贵溪知县。后改任临江军通判。不久,又被召回任吏部郎中,转任左司谏,进而升任中书门下诸房公事。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曾弹劾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强换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彦之子汪召嗣无德无才,反对派他担任江西盐司(转运使)和袁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派使者前来议和,要求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诏书。吴敦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上疏坚决反对。宰相秦桧派人暗中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公能曲从,两府旦夕可致。’他坚决拒绝,说:‘我绝不会以个人利益误国家,我如同姜桂之性,越老越辣。’绍兴十五年,吴敦复代理吏部尚书,兼江淮经制使。因与秦桧不合,改任宝文阁直学士,并先后出任衢州知府、毫州提举。后闲居数年去世。宋高宗曾给予他‘严峻刚直,敢于议政’的高度评价。

晏斯盛,字虞际,号一斋,是清朝新喻浒江(现为上高县蒙山乡所辖)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考中进士,成为庶吉士。雍正元年分校顺天乡试,授翰林院检讨。五年后任会试同考官。雍正六年(1728年)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山西,曾是雍正皇帝的宠儿、当朝宰相朱轼(高安人)在康熙年间做出好成绩的地方。因此,当晏斯盛前往山西任职时,雍正赐给他浮水古砚及笔墨,并郑重地说:‘这是太学士朱轼所进,今以赐汝,汝可时时把玩,勉为朱轼可也。’晏斯盛当然心领神会,铭记在心。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于碰硬。当时清政府派往山西驻防、监视人民的镶黄旗军胡作非为,恣意要马匹,凌辱官绅。晏斯盛了解到这情况,即向雍正如实报告。雍正阅后即批:‘晏斯盛据实陈奏,甚属可嘉,若隐忍不言,则此辈愈多事矣,晏斯盛着交部议叙。’晏到安徽的第三、第四两年,连年旱灾,安徽江北州、县人民大量逃荒,离乡背井,外出求食。旱灾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修建水利。晏花了很大精力,用兴修水利的办法来救灾,同时写了江北水利书二卷,总结水利兴修的经验教训及其兴办措施等等。其时又奉上级命令,要他暂时管理好龙江、西新各关口税务,并要将这些税务关口的积弊上奏,要实事求是,不以私情隐瞒。大概是这两件事情都办得不错,乾隆比较满意,乾性七年(1742年)三月又擢升为山东巡抚。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晏调任湖北巡抚。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晏斯盛闻乾隆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驾,兼述衷肠。这年十一月,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寿。乾隆问斯盛:‘汝母年几何?’对曰:‘八十又八。’次日,乾隆赐晏母‘春永萱庭’匾额及内缎荷包。次年正月晏抵家,不久便病死。乾隆遣官谕祭。晏著有《易学初津》、《禹贡解》、《楚蒙山房易经解》、《诗集》数十卷,皆梓行。

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的前一百位。

晏姓源自姜姓。

在远古时期,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

黄帝有一个孙子叫颛顼,同样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

颛顼有一个曾孙,名叫晏安,他就是晏姓的始祖。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大夫被封在晏(现在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代代相传,形成了现在的晏姓。

晏姓的显赫家族居住在齐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

晏姓是当今较为罕见的姓氏,但分布却很广泛,大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7%,排在第二百四十一位。

特别是在湖北、四川、江西等省份,晏姓比较多,这三个省份的晏姓人口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的82%。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晏-注解

姜姓:古代的一个姓氏,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的后代,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

晏弱:晏弱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大夫,他在齐国政治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晏弱被分封于晏城,这是他获得姓氏晏的由来。

晏城: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一个地名,是晏姓起源地之一。

陆终氏:陆终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源自远古时期的陆终,陆终是传说中的人物,他的后代以陆终为姓。

晏安:晏姓的始祖,是颛顼的曾孙。

颛顼: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孙子,也是古代华夏族的重要首领。

阳安:阳安是颛顼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后代以晏为姓,成为晏姓的一个分支。

高、国、鲍:高、国、鲍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四大望族,与晏姓一同在齐国享有盛名。

上古尧时期:上古尧时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时代,尧是古代的五帝之一,以其圣德著称。

晏龙:晏龙是上古尧时期的大臣,负责掌管音乐,被认为是晏姓的始祖。

晏婴: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被誉为君子。

谥平:谥号,古代对已故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给予的尊称,晏婴的谥号为平,表示其品德高尚。

山东高密人:指晏婴的籍贯,高密是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春秋后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晏婴生活在春秋后期。

上大夫:古代官职,属于高级官职,晏婴曾任齐国上大夫。

孔丘:即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晏子春秋:晏婴所著的一部书,共8卷250章,记录了晏婴的政治思想和言行。

晏殊:北宋著名词人,曾任宰相,有“神童”之称,其词风格婉丽,影响深远。

小令:词的一种形式,晏殊擅长小令。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之称,晏殊是他的学生。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有“欧阳文忠公”之称,晏殊也是他的学生。

晏几道:晏殊之子,北宋著名词人,其词多感伤情调。

翰林院庶吉士:古代官职,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机构,庶吉士是翰林院中的初级官员。

福建道御史:古代官职,道是地方行政区域,御史是监察官。

元元棋经:晏天章所著的棋书,对后世棋艺发展有重要影响。

秦桧:南宋政治家,以投降求和著称,历史上评价较低。

程颐:北宋哲学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晏敦复是他的学生。

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考取进士的人可以进入官场。

御史台检法官:古代官职,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检法官是其中的官员。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吏部是管理官员的部门,侍郎是其中的高级官员。

吕颐浩: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淮西宣抚使:古代官职,宣抚使是负责地方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刘光世:南宋将领,曾任淮西宣抚使。

汪伯彦: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江西盐司:古代官职,盐司是管理盐业的官员。

袁州知州:古代官职,知州是地方行政区域的最高官员。

金熙宗:金朝皇帝,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

朱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宰相,晏斯盛是他的学生。

雍正:清朝皇帝,康熙帝的第四子,晏斯盛是他的学生。

乾隆:清朝皇帝,雍正帝的儿子,晏斯盛在他的统治时期担任重要官职。

易学初津:晏斯盛所著的易学著作。

禹贡解:晏斯盛所著的地理学著作。

楚蒙山房易经解:晏斯盛所著的易学著作。

诗集:晏斯盛所著的诗歌集。

梓行:古代书籍的出版方式,指将书籍刻版印刷后发行。

迁徙分布:指晏姓的迁移和分布情况,包括其起源地、迁移路线以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密度。

百家姓:中国古代流行的姓氏汇编,通常列有几百个常见的姓氏,是研究姓氏文化的重要资料。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是古代华夏族的重要首领。

曾孙:指祖父的孙子,即父亲的儿子。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后期,诸侯国争霸的时期。

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

大夫:古代的官职,地位高于士,低于诸侯,是诸侯国中的重要官员。

封地:古代诸侯国君主或官员所分封的土地。

齐河县:位于山东省的一个县,晏城即位于齐河县西北部。

望族: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或国家内声望很高、家族势力强大的家族。

齐郡: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

汉族: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人口最多,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罕见姓氏:指在某一地区或国家内人口数量较少的姓氏。

人口百分比:指某一群体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三省: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省份,此处指湖北、四川、江西三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晏-评注

‘迁徙分布’这一标题,简洁地概括了晏姓的地理分布情况,为接下来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这句话,点明了晏姓在姓氏中的地位,虽然不是显赫的姓氏,但仍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晏姓出自姜姓’这一句,揭示了晏姓的源流,将晏姓与古老的姜姓联系起来,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这句话,描绘了黄帝时期的图腾崇拜,为晏姓的起源提供了历史背景。

‘颛顼又有一个曾孙,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这句话,明确了晏姓的始祖,为晏姓的历史传承提供了依据。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现在的晏姓’这一段,详细介绍了晏姓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说明了晏姓与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的关系。

‘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齐郡,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这句话,说明了晏姓的望族所在之地,为晏姓的地理分布提供了具体信息。

‘晏姓是当今较罕见姓氏,但分布颇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7%,居第二百四十一位’这一段,描述了晏姓在当代的分布情况,虽然人数不多,但分布广泛,体现了晏姓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的82%’这句话,进一步细化了晏姓的分布情况,说明了晏姓在特定地区的集中性。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文字,清晰地展现了晏姓的起源、发展和分布情况,为研究晏姓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5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