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易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易-原文

历史来源源流一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二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易氏源出姬姓。

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

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源流五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水族、苗族、纳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家族名人易 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

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

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

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

易宗涒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福韬衡阳人,清例授修职郎明经进士,即补儒学正堂.名福莹,字用六,号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时生寿七十一,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时终,葬衡州府政义乡四十一都六区邹家冲.

今湖南省衡阳县杉桥镇伊山冲。

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毕业, 名济清,辈名昌生.任义化乡议员,字天一,,号少桓,别号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时生,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丑时终,葬现伊山村云锦组马土皂双金夹,题“鹿鸣凤山”于伊山寺(此寺以《梅花三弄》曲作者桓伊而名)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

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

迁徙分布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

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

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

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

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易-译文

历史来源源流一:易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模仿日月的样子创作了《易》,以日月出现的征兆作为自己的姓氏。‘易’字是象形文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它表达了开启万物、成就事业、生生不息的意义;《易》书认为,天命会保佑它,吉祥且没有不利之处。《周易彖辞上》的详细内容,请参考《周易译注》,由黄寿祺和张善文撰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538至563页。

源流二:易姓的来源之一是姜姓,出自姜太公的后代,属于以封地名称作为姓氏。作者在陕西黄帝陵,看到百家源流纪念馆中记录的这样,并且有盾章作为纪念。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代中有人被封在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易氏,这个姓氏代代相传至今,这就是河北的易氏。

源流三:易姓的来源之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也是以封地名称为姓氏。这支易姓源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他的后代毕万在晋献公手下担任大夫。在毕万的后代子孙中,有人居住在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他们的子孙便以水名作为姓氏,称为易氏,这个姓氏代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易姓的来源之四源自韩信的后代,吕后杀了韩信一家,韩信的一个幼子得到了太尉陈平的帮助,由乳母带着逃到江南,改姓为易以保护自己。因此,现在广东鹤山坡山的易姓一族,每逢农历四月初二,都会纪念陈平陈太尉的生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未中断,永远不忘太尉的恩典。

源流五:易姓的来源之五源自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后改姓为易。现在彝族、水族、苗族、纳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易姓族人分布,他们的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易氏,这个姓氏代代相传至今。

家族名人:易雄是东晋时期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至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伐王敦,事情失败后被俘,因不畏死难而闻名天下。

易重是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当时有人说他:‘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充分宜人是宋代学者,聪慧过人,十六七岁时就通晓《易经》、《尚书》、《诗经》,被称为‘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祓是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名,后来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很多。

易元吉是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擅长画花、石、禽、獐猿,也精通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他的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

易延庆是上高(今属江西省)人,因荫补为奉礼郎,担任临淮县知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他非常孝顺,因为葬母而辞官,他的母亲生前喜欢栗子,于是他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两棵树长在一起,当时被称为‘纯孝先生’。

易绍宗是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被授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牺牲。

易翼之是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年间担任长寿县知县,因为与上司不和而隐居,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元贞是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至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格清高,特别照顾孤弱,禁止强暴。闲暇时邀请学生谈论道德和文学。他死后贫困无以安葬,人民为他举办了葬礼,罢市相送。

易贞言是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为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

易宗涒是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荐为鸿博,名声震动京师,著作很多,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福韬是衡阳人,清例授修职郎明经进士,即补儒学正堂。名福莹,字用六,号桓山。道光八年九月二十三日未时生,寿七十一,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时终,葬衡州府政义乡四十一都六区邹家冲。今湖南省衡阳县杉桥镇伊山冲。

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毕业,名济清,辈名昌生。任义化乡议员,字天一,号少桓,别号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时生,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丑时终,葬现伊山村云锦组马土皂双金夹,题‘鹿鸣凤山’于伊山寺(此寺以《梅花三弄》曲作者桓伊而名)。

易宗捃是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荐为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绅是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

迁徙分布:易姓在先秦时期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迁移到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了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易-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日月:太阳和月亮,象征着光明和变化,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

《易》:即《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易姓:以《易经》命名,或与易姓的起源有关。

开物成务:指能够开启万物之理,成就大事。

生生不息:指生命不断延续,永不停止。

《周易彖辞上》:《周易》的一部分,是对《易经》卦象的解释和说明。

姜姓:古代的一个姓氏,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姜太公:即太公望,传说中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周文王的岳父。

封邑:古代君主赐予功臣或贵族的领地。

姬姓:周朝的姓氏,周文王是姬姓的始祖。

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圣王。

毕公高: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姓的始祖。

韩信:西汉初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因谋反被杀。

吕后:西汉初期的一位皇后,刘邦的皇后。

羁糜政策:古代中央政府对待少数民族的一种政策,即通过羁糜手段进行统治。

改土归流:指将少数民族地区改为汉族地区的政策。

易雄:东晋时期的人物,官至舂陵令。

司马承:东晋时期的湘州刺史。

王敦:东晋时期的权臣,曾发动叛乱。

大理评事:古代官职,负责审理大理寺的案件。

《中州文集》:易充分宜的著作,收录了他的文章。

《猴猫图》:易元吉的画作,描绘了猴子和猫的形象。

《聚猿图》:易元吉的画作,描绘了猿猴聚集的景象。

《花石珍禽图》:易元吉的画作,描绘了花卉、石块和珍禽。

易延庆:宋代人物,曾任大理丞。

纯孝先生:易延庆的别称,因孝顺而得此名。

易绍宗:明代人物,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

易翼之:明代人物,曾任长寿县知县。

《四书音义汇编》:易翼之的著作,汇编了《四书》的音义。

《春秋经传汇编》:易翼之的著作,汇编了《春秋》的经传。

《古今诗评》:易翼之的著作,对古今诗歌进行了评论。

易元贞:明代人物,曾任崇阳令、平县令。

易贞言:清代人物,康熙年间的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

易宗涒:清代著名学者,乾隆年间举鸿博。

易福韬:清代人物,曾任修职郎、明经进士。

易相翎:清代人物,曾任义化乡议员。

易宗捃:清代学者,乾隆年间举鸿博。

易佩绅:清代人物,曾任江苏布政使。

迁徙分布:指一个姓氏或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区的迁移和分布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易-评注

易姓的源流追溯至黄帝后裔,其命名源于黄帝以日月之形作《易》,并以日月之兆为姓。‘易’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由上日下月组成,象征着日月更替,生生不息。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力的崇拜。‘开物成务’、‘生生不息’的意蕴,反映了易姓家族对于创造和发展的追求,以及对持续进步的信仰。

源流二提到易姓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称为姓。这种以封邑为姓的习俗,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土地和权力的重视,以及姓氏与地域的联系。易州(今河北易县)作为封邑,成为了易姓的发源地,标志着易姓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源流三讲述了易姓的另一支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这一支易姓以水名为姓,反映了周代封邦建国制度下,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和对水资源的尊重。易水流域的命名,也揭示了易姓家族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源流四中提到的韩信后裔改姓易,展现了历史变迁中,个人命运与家族命运交织的复杂关系。易姓家族因此与汉朝的历史紧密相连,也体现了家族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智慧。

源流五指出易姓还源于其他少数民族,这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少数民族改姓易,说明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以及姓氏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易姓家族名人众多,如易雄、易重、易充等,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这些家族名人的事迹,不仅展现了易姓家族的才华和智慧,也反映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活跃与贡献。

易姓的迁徙分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历史。从河北到湖南、甘肃,再到江西、山西、广东、湖北等地,易姓的迁徙轨迹与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易姓在全国的分布特点,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4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