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施-原文
历史来源
「施」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二 ; 以国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其后有「施」氏。
三 ;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 ( 祖父 ) 之字为氏。
家族名人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西施
春秋越国美女。生卒年不详。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句践为吴所败,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迷惑忘政,后为越所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地望分布
江苏吴兴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施-译文
历史来源:
一;‘施’这个姓氏的来源之一是出自‘子’姓,是‘殷民七族’中的一员。根据《左传》的记载,周朝初期,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为卫侯,分得了‘殷民七族’,其中包括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是以制作旗帜为业的工匠。
二;以国名为姓氏。夏朝时期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叫‘施氏’的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恩施县,后来就有了‘施’这个姓氏。
三;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为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的儿子字施父,他的后代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
家族名人:
施之常;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生卒年不详。她是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原本是浣纱女。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句践想通过献美女来扰乱吴国的政治,于是让范蠡献上了西施,吴王非常高兴,因此沉迷于享乐而忘记了政事,最终越国灭了吴国。详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她也被称为西子、先施。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清朝晋江人,生卒年不详。最初是明代郑芝龙的手下,后来投降清朝,平定了台湾,消灭了郑氏家族,被封为靖海侯,死后被追谥为襄壮。
地望分布:江苏吴兴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施-注解
施:施,姓氏之一,有多种来源。在古代,姓氏与家族、地位和职业紧密相关。
殷民七族:殷民七族是指商朝末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给周朝的七大家族,这些家族成员后来成为周朝的诸侯。
康叔:康叔,周武王的弟弟,封于卫,为卫国的始祖。
子姓:子姓,古代中国的一个姓氏,是商朝王族的姓氏。
殷民:殷民,指商朝的遗民,即商朝灭亡后,未被迁徙或逃散的商朝后裔。
旗帜:旗帜,古代军中或朝廷使用的标志,用于识别和指挥。
国为氏:以国为氏,指以封地或居住国名为姓氏。
夏代:夏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姬姓:姬姓,周朝王族的姓氏,是周朝的主要姓氏。
王父:王父,指祖父。
孔门弟子:孔门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他们追随孔子学习儒家思想。
越国:越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一带。
苎萝:苎萝,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诸暨县南。
浣纱女:浣纱女,指从事洗纱工作的女子,西施最初就是这样的女子。
范蠡: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助越王勾践灭吴。
吴王:吴王,指吴国的君主,春秋时期吴国最强盛时,曾一度称霸中原。
郑芝龙:郑芝龙,明代末年的军事将领,曾为明朝抵抗清军,后降清。
平台湾:平台湾,指清朝时期对台湾的征服和统治。
郑氏:郑氏,指郑成功及其家族,他们在明末清初时期曾在台湾建立政权。
靖海侯:靖海侯,清朝对有功将领的封号,施琅因平定台湾有功被封为靖海侯。
吴兴郡:吴兴郡,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施-评注
历史来源部分,首先揭示了‘施’姓的起源,分为三个主要来源。第一来源指出‘施’姓源自子姓,是殷民七族之一,这一叙述体现了古代姓氏与族群、职业的紧密联系。‘施’姓作为制旗帜的工匠,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分工的细致和社会分工的明确。这一职业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旗帜不仅是军事指挥的标志,也是礼仪和权力的象征。
第二来源提到‘施’姓出自国名,即夏代诸侯国‘施氏’所在之地,今湖北省恩施县。这表明‘施’姓的传承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姓氏不仅是血缘的标志,也是地域文化的体现。这种以国为姓的习俗,在古代中国颇为常见,反映了姓氏与国家、地方政治文化的联系。
第三来源讲述了‘施’姓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姓的习俗。这种以字为姓的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施’姓的这一来源,说明了姓氏的形成不仅仅是血缘传承,还包括了文化传承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在家族名人部分,介绍了四位历史人物。施之常作为孔门弟子,代表了儒家文化中重视教育、尊重师道的传统。西施作为春秋时期的美女,其故事体现了古代战争背景下女性角色的特殊地位,以及美色对政治的影响。施琅则是清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事迹展现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地望分布部分,指出江苏吴兴郡是‘施’姓的分布地。这一信息揭示了‘施’姓在地理上的集中分布,同时也说明了‘施’姓与地方文化的紧密联系。吴兴郡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施’姓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