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扶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扶-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上古时候,大禹建立了夏朝。大禹的手下有个叫作扶登氏的大臣,扶登氏的后代以扶为姓氏,是扶姓的最早起源。在古代,扶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2、源出为复姓乞扶氏所改。

3、出自汉代人巫嘉的后代,以赐名为氏。西汉初年有一个巫人叫做嘉的,相传嘉的母亲在汤溪边上遇到一条龙,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嘉。嘉擅长于占卜,而且他所求必灵。因其扶掖汉室有功,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宠辛,授以他廷尉的官职,于是赐给他名字叫扶嘉。他的后人于是以赐名“扶”为姓。

得姓始祖:扶登。夏禹为天下之王的时候,他的手下大臣有一个叫扶登氏的,通常被认为是扶姓的始祖。

家族名人扶猛:字宗略。北周上甲黄土人。在梁朝做官的时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魏时做了罗州刺史。跟随着贺若敦南讨信州,到了白帝城,为百姓着想,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抚慰百姓。于是人民都高兴的归附了。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损失,而且安定治理。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临江县公。

扶嘉:汉代廷尉,其母于万县之汤溪水侧,感龙生嘉,预占吉凶,多奇中。高祖为汉王时召见,以占卜劝定三秦,赐姓扶氏,谓嘉志在扶诩。拜廷尉,食邑朐[月忍](Rùn音闰)。扶嘉原不姓扶,汉祖刘邦为嘉奖他扶翼汉室的功劳,因赐姓扶姓,为扶姓起源的一支。

扶卿:汉代的学者。传孔子传《论语》。

扶少明:汉代的学者。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扶克俭:字共之,光山人,明朝时期文士。万历年间进士,是朝廷的御史,所管辖的地区有辽东、山东等地。因为揭发他人而被害入狱过,后来复职,为民造福,政绩很好。谥号为忠毅。

迁徙分布(缺)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扶姓还有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赐给他扶姓,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

嘉的后代,就都以扶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

而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

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

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扶-译文

1、源自上古时期,大禹建立了夏朝。大禹手下有一位名叫扶登氏的大臣,扶登氏的后代以‘扶’作为姓氏,这是扶姓的最早起源。在古代,扶姓的显赫家族大多出自于河南省。

2、扶姓还源于复姓‘乞扶氏’的改姓。

3、扶姓也出自汉代人巫嘉的后代,他们以赐名作为姓氏。西汉初年有一个名叫巫嘉的人,相传他的母亲在汤溪边遇到一条龙,回家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巫嘉。巫嘉擅长占卜,而且占卜结果总是准确无误。因为他在扶助汉室方面有功,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喜爱,被授予廷尉的官职,因此赐给他名字叫扶嘉。他的后代于是以赐名‘扶’作为姓氏。扶姓的始祖是扶登。夏禹成为天下之王时,他的手下大臣中有一个人叫扶登氏,通常被认为是扶姓的始祖。

家族名人扶猛:字宗略,是北周上甲黄土人。在梁朝做官时担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在魏时担任罗州刺史。跟随贺若敦南征信州,到达白帝城,为了百姓的利益,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安抚百姓。因此,人民都高兴地归附了他。他的行为使地方人民的生活没有受到损失,而且地方得到了安定治理。因此,他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封为临江县公。

扶嘉:汉代廷尉,他的母亲在万县汤溪水边遇到一条龙,感应而怀孕,生下扶嘉。扶嘉擅长占卜,预测吉凶往往准确无误。汉高祖刘邦还是汉王时,召见了他,他通过占卜帮助刘邦安定三秦,因此被赐姓扶氏,寓意是扶助汉室。他被任命为廷尉,食邑在朐忍(今音闰)。扶嘉原本不姓扶,汉祖刘邦为了嘉奖他扶助汉室的功劳,赐给他扶姓,成为扶姓起源的一支。

扶卿:汉代学者,相传是孔子的《论语》的传承者。

扶少明:汉代学者,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扶克俭:字共之,光山人,明朝时期的文士。万历年间考中进士,担任朝廷的御史,管辖的地区包括辽东、山东等地。因为揭发他人而被害入狱,后来恢复职位,为民造福,政绩显著,被追赠谥号为忠毅。

迁徙分布: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扶姓是自上古时期至夏禹的大臣扶登氏传承下来的,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扶姓还有另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时,有一个人叫嘉,擅长巫术,帮助刘邦立下许多战功。后来刘邦成为皇帝,封嘉为廷尉,并赐给他扶姓,以表彰他辅佐有功。嘉的后代都以扶为姓,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来源。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赐姓扶氏给廷尉扶嘉。其发源地是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的扶姓家族都是由河南迁居而来。还有望族在京兆郡,即今天的陕西长安东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扶-注解

大禹: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也是夏朝的开国君主,被尊为华夏族的始祖之一。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

扶登氏:扶登氏是夏朝时期的一个官职或姓氏,扶登为其姓氏,氏为官职或族姓。

扶姓:扶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起源有多个说法,其中一种是以官职或族姓为姓氏。

望族:望族指的是历史上某一地区或某一朝代中声望很高、势力强大的家族。

河南:河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

复姓:复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姓氏。

乞扶氏:乞扶氏是一个古代的复姓,后来有人改姓为扶。

汉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巫嘉:巫嘉是西汉时期的一个人物,因母感龙而生,擅长占卜,被赐姓扶。

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汉朝。

廷尉:廷尉是古代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占卜:占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预测吉凶的方法,通常通过观察卦象、龟甲等来进行。

三秦:三秦是指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三个地区,即秦、雍、凉。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临江县公:临江县公是古代的一个封号,表示对某人的尊崇。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道德经谱》:《道德经谱》是道家经典《道德经》的注释或研究著作。

万历年间:万历年间是明朝的一个时期,即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大约为1573年至1620年。

辽东:辽东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地区,历史上曾是辽东郡的所在地。

山东:山东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疆域。

谥号: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君主、贵族、大臣等的尊称,通常根据其生前的德行和政绩来定。

京兆郡:京兆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扶-评注

历史来源1中,提到大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扶登氏作为大禹手下的大臣,其姓氏的起源与夏朝的建立紧密相连,反映了姓氏与国家形成的历史渊源。扶姓的望族出自河南,说明姓氏的传承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南作为古代文化中心,对姓氏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源出为复姓乞扶氏所改,这种姓氏的演变体现了古代社会姓氏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复姓乞扶氏的简化为扶姓,可能是为了简化书写或便于称呼,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出自汉代人巫嘉的后代,以赐名为氏,这一段讲述了姓氏与个人功绩的关系。巫嘉因占卜技艺高超,且对汉室有功,被赐姓扶,这不仅是对其个人才能的认可,也是对家族的荣誉。这种赐姓的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功臣的奖赏机制。

扶猛作为北周时期的名人,他的事迹反映了扶姓家族在历史上的影响。他不仅为官一方,而且以仁爱之心治理地方,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这种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称道。

扶嘉作为汉代廷尉,其母感龙而生,这一神话色彩的故事,为扶姓家族增添了神秘色彩。扶嘉因占卜技艺而受到汉高祖的赏识,赐姓扶,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扶姓家族的认可。

扶卿和扶少明作为汉代的学者,他们的著作《论语》和《道德经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扶姓家族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

扶克俭作为明朝时期的文士,他的政绩和忠毅的精神,为扶姓家族增添了光辉。他因揭发他人而被害入狱,但最终复职为民造福,这种忠诚和正直的品质,是扶姓家族的骄傲。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从扶姓的起源和分布来看,可以推测扶姓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地域分布格局。扶姓虽然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贡献不容忽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4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