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扈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扈-原文

历史来源1、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

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

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

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

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

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

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

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

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

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

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

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

2、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

家族名人扈蒙:字日用(914或915-986),宋幽州安次人。

后晋天福中进士。仕后周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

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号二扈。

入宋,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

太祖乾德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开宝中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详定《古今本草》。

太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复翰林学士,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同编《文苑英华》。

雍熙三年,以工部尚书致仕。

性沉厚,不言人是非。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

著有《鳌山集》等。

扈再兴:南宋将领。

字叔起,淮人。

为京西制置使赵方部将。

有膂力,善机变,每战身先士卒,奋勇驰突。

嘉定十年(1217年),金军攻襄阳(今属湖北省襄樊)、枣阳(今属湖北),与钤辖孟宗政、统制陈祥等分三阵设伏,佯退诱金军入伏,击杀甚众,以功授神劲军统制。

十一年,金军数万复攻枣阳,奉命率师入援,与孟宗政合兵抗金三个月,后乘夜暗布铁蒺藜,黎明佯退,金军追击,伤者十之七八。

十二年,金帅完颜讹可拥数万步骑强行攻城,与孟宗政纵敌涉濠,半渡击之,又令守坝将士佯退,待敌争坝时急击,致金军多坠水中,弃旗甲辎重而去,以功迁鄂州副都统。

十四年,率军攻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大败金军,擒金副统军衲挞达。

不久病卒。

迁徙分布(缺)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扈姓出自姒姓。

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

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

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

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

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

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

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世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

扈姓起源于陕西户县,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

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

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

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

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扈-译文

历史来源1:扈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姒姓,是伟大的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作为姓氏。根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文献记载,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代,被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有扈氏的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出兵镇压。由于大禹去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功绩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帮助启,因此启占据了优势。两军在甘(今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和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的士兵英勇奋战,但毕竟人数少,最终战败。夏后启趁机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的族人后来以原国名作为姓氏,称为扈氏。扈氏后来又分为户、鄠两姓,实际上扈、户、鄠三字读音相同,字形不同,实际上是一个姓氏。户姓是由扈字去掉邑旁而形成,鄠姓是因为秦朝将扈改为鄠而成为姓氏。

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扈、干两姓。

家族名人:扈蒙,字日用(914或915-986),是北宋幽州安次人。后晋天福年间中进士。在后周担任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当时他的弟弟扈载是翰林学士,兄弟俩都掌管内外制,被称为二扈。进入宋朝后,由中书舍人升任翰林学士。宋太祖乾德六年再次担任知制诰,充任史馆修撰。开宝年间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详定《古今本草》。宋太宗即位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再次担任翰林学士,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同编《文苑英华》。雍熙三年,以工部尚书退休。性格沉稳,不谈论别人的是非。自张昭、窦仪去世后,典章仪注多由他修订。著有《鳌山集》等。

扈再兴:南宋将领。字叔起,淮人。是京西制置使赵方的部将。有很强的力量,善于机变,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奋勇冲锋。嘉定十年(1217年),金军攻打襄阳(今属湖北省襄樊)、枣阳(今属湖北),他与钤辖孟宗政、统制陈祥等分三阵设伏,假装撤退引诱金军进入伏击圈,杀敌众多,因功被封为神劲军统制。十一年,金军数万再次攻打枣阳,他奉命率军支援,与孟宗政合力抗金三个月,后在夜间布下铁蒺藜,黎明假装撤退,金军追击时,伤亡达十之七八。十二年,金帅完颜讹可率数万步骑兵强行攻城,他与孟宗政故意让敌人涉过护城河,半渡时进行攻击,又命令守坝的将士假装撤退,等敌人争夺坝时进行猛击,导致金军多人落水,丢弃旗帜、铠甲、辎重而逃,因功升任鄂州副都统。十四年,他率军攻打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大败金军,生擒金副统军纳挞达。不久后病逝。

迁徙分布: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扈姓起源于姒姓。在古代,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而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后来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制度,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最终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启建立夏朝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成为扈姓的另一个来源。扈姓起源于陕西户县,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定居。后来因为家族兴旺遭到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在的分布包括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扈-注解

姒姓:姒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于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大禹是黄帝的后代,姒姓也因此成为夏朝皇室的姓氏。

大禹: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而闻名,被尊为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由大禹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禅让制度:禅让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皇位继承方式,即君主在死后将皇位传给有德者,而非传给子孙。

诸侯国:诸侯国是中国古代分封制下,由诸侯统治的封地,诸侯国之间相对独立,但受中央王朝的节制。

有扈氏:有扈氏是夏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也是大禹的后代,因反对夏启的禅让制度而与夏启发生战争。

夏后启:夏后启是夏朝的第二位君主,大禹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打破了禅让制度。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上古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文献。

甘誓:《甘誓》是《尚书》中的一篇,记录了夏启在甘之战前对部下的誓师辞。

鲜卑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建立过强大的国家,与汉族有广泛的交流。

《魏书》:《魏书》是北魏时期的一部官修史书,记录了北魏及其前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后魏:后魏是北魏的别称,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扈地干氏:扈地干氏是鲜卑族的一个三字姓,后来改为扈姓。

《风俗通》:《风俗通》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地理志,记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宋幽州安次:宋幽州安次是宋代幽州(今北京地区)安次县,扈蒙的出生地。

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称号的人有资格担任官职。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和文献。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文书。

《五代史》:《五代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古今本草》:《古今本草》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太祖实录》:《太祖实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宋朝太祖赵匡胤的事迹。

《文苑英华》:《文苑英华》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总集。

《鳌山集》:《鳌山集》是扈蒙的一部著作。

京西制置使:京西制置使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京西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钤辖:钤辖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统制:统制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神劲军统制:神劲军统制是宋代的一个军事官职。

鄂州副都统:鄂州副都统是宋代的一个军事官职。

唐州:唐州是宋代的一个州名,今河南省唐河县。

湖广麻城县:湖广麻城县是宋代湖广地区的一个县名,今湖北省麻城市。

贵州桐梓:贵州桐梓是贵州省的一个县名。

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是重庆市綦江县的一个镇。

重庆江津:重庆江津是重庆市的一个区。

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以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姓氏分类,通常指一百个常见的姓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扈-评注

历史来源1: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扈姓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首先,它追溯到了夏朝的建立者大禹,强调了其姓氏的姒姓背景。大禹的后代启继承了王位,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有扈氏作为大禹的后人,起兵反抗,但最终失败,其族人被迫改姓扈。这一段文字不仅揭示了姓氏的传承,还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变革中的冲突和家族命运。

家族名人扈蒙:

扈蒙是宋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古文中得到了详细记载。他的字日用,是后晋天福年间的进士,仕途经历丰富,曾任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等职位。扈蒙的成就不仅限于文学,他还参与修撰了《五代史》和《古今本草》等重要著作。他的性格沉厚,不言人是非,对典章仪注的刊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文字展现了扈姓家族中杰出人物的成就和影响。

扈再兴:

扈再兴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他在对抗金军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多次击退金军的进攻,为南宋的防御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体现了扈姓家族在军事领域的贡献,以及个人英雄主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迁徙分布:

古文中提到的迁徙分布情况虽然缺失,但可以从其他文献中了解到扈姓的迁徙轨迹。扈姓起源于陕西户县,后因历史原因分散到全国各地,甚至远至贵州、重庆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姓氏的传播和民族迁徙的历史现象,也揭示了姓氏分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4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