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慎-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禽滑厘之后,以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
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
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
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
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家族名人慎到: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法家名人,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颇负盛名。
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
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是慎姓人的骄傲。
慎钺:宋代官吏,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慎蒙:明朝嘉靖进士,字山泉,归安人。
在朝廷任监察御史。
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慎温其:宋代词人。
宋代人改变唐朝人做律诗的习惯,开始做词,句式比律诗自由,又合谱可歌唱,也称为“长短句”。
慎温其对词学就很有见解。
慎知礼: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儿子,从小受家学家教,以知书识礼,年青有为并以至孝而闻名当时,做了兴元知府。
喜作诗,工医术,后官开封知府。
慎从吉: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孙子,爱作诗词,又通医学,做过开封知府。
慎姓人在宋代名人辈出,家族昌盛。
慎东美:北宋京兆人,书画家,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
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
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
酒尽各散去。
伯筠工书,王逢原赠之诗,极称其笔法,有曰:“铁索急缠蛟龙僵。”
盖言其老劲也。
苏东坡见其题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
伯筠闻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
今惟丹阳有《戴叔伦碑》,是其遗迹。
迁徙分布(缺)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关于慎氏是来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是,慎氏是传自战国时代魏国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由于禽滑厘的字为“慎子”,所以其子孙才“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慎。
《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
一说是,慎氏“以地为氏”。依《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
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
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慎-译文
1、出自禽滑厘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
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家族名人慎到: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法家名人,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颇负盛名。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是慎姓人的骄傲。
慎钺:宋代官吏,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慎蒙:明朝嘉靖进士,字山泉,归安人。在朝廷任监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慎温其:宋代词人。宋代人改变唐朝人做律诗的习惯,开始做词,句式比律诗自由,又合谱可歌唱,也称为“长短句”。慎温其对词学就很有见解。
慎知礼: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儿子,从小受家学家教,以知书识礼,年青有为并以至孝而闻名当时,做了兴元知府。喜作诗,工医术,后官开封知府。
慎从吉: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孙子,爱作诗词,又通医学,做过开封知府。
慎姓人在宋代名人辈出,家族昌盛。
慎东美:北宋京兆人,书画家,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
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伯筠工书,王逢原赠之诗,极称其笔法,有曰:“铁索急缠蛟龙僵。”盖言其老劲也。
苏东坡见其题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伯筠闻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
今惟丹阳有《戴叔伦碑》,是其遗迹。
迁徙分布(缺)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关于慎氏是来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是,慎氏是传自战国时代魏国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由于禽滑厘的字为“慎子”,所以其子孙才“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慎。
《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一说是,慎氏“以地为氏”。依《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
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
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慎-注解
禽滑厘:春秋时期墨子的弟子,字为慎子,是慎姓的始祖之一。
祖字:古代指祖先的字,这里指禽滑厘的字慎子。
慎姓:以祖字为姓的姓氏,源远流长,有两个主要的起源。
芈姓:古代楚国的姓氏,是楚国的贵族姓氏。
姓:古代对家族或个人身份的标记,后来成为姓氏。
姓氏考略:古代研究姓氏起源和发展的书籍。
慎邑: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是白公胜的封地。
望族: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内,某一姓氏中声望和势力较大的家族。
天水郡: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法家: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张法治和集权。
黄老:指道家学派中的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慎子: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慎到的字,也是慎姓的始祖之一。
稷下讲学:指在齐国稷下学宫进行讲学,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学术活动。
《慎子》:慎到所著的书籍,共有四十二篇。
《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慎蒙所著的书籍,记录了天下名山胜迹。
长短句:宋代词的一种形式,句式长短不一,便于歌唱。
《戴叔伦碑》:慎东美留下的遗迹,戴叔伦是慎东美的朋友。
苏东坡:宋代文学家苏轼,字东坡。
《尚友录》:古代记载名人的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慎-评注
历史来源的第一段,详细介绍了慎姓的起源,分别从出自禽滑厘之后和出自芈姓两个角度进行阐述。禽滑厘作为墨子的弟子,其字为慎子,后代以字为姓,形成了慎姓。这种以字为姓的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师承关系的重视和对先祖的尊敬。而芈姓慎姓的来源,则是基于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被封在慎邑,以邑名为姓,这种以地为姓的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地域认同的强调。
在历史来源的第二段中,通过《姓氏考略》和《尚友录》等历史文献的引用,增强了慎姓来源的可信度。同时,对慎邑的地理位置的考证,说明了慎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慎姓望族居天水郡的历史背景。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考证,体现了对慎姓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
家族名人部分,列举了慎姓历史上的几位杰出人物,如慎到、慎钺、慎蒙等。慎到作为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夫和法家名人,其主张“抱法处世”和“无为而治”,体现了慎姓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贡献。慎钺和慎蒙等人的事迹,则展示了慎姓在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这些家族名人的事迹,对于研究慎姓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词学方面,慎温其和慎知礼等人的成就,展示了慎姓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贡献。慎温其作为宋代词人,对词学有独到见解,而慎知礼则以其至孝和文学才华闻名。这些人物的事迹,丰富了慎姓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慎姓家族的文化底蕴。
慎东美的故事,则描绘了一位北宋时期的书画家形象。他的傲逸形象和与顾子敦的相遇,体现了慎姓人物的精神风貌。王逢原和苏东坡对慎东美的评价,既展现了其书法艺术的成就,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慎姓人物的评价。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从已有的信息可以看出,慎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说明慎姓在历史上可能是一个较为稀少的姓氏。这种分布特点,对于研究慎姓的历史变迁和人口流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