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尉迟-原文
历史来源南北朝时北方鲜卑族姓氏,以部落名命姓。
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
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
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家族名人尉迟迥:字薄居。
北周孝闵帝时,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驻益州。
他素有大志,好施爱士,政绩卓著,为时人铭碑所颂。
尉迟纲:字婆罗,蜀国公尉迟迥之从兄。
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来的将领,骁勇而有膂力,善骑射。
卒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享年五十三岁,谥周太保吴武公。
尉迟恭:唐初大将,字敬德(586-658),今山西省朔县人。
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
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
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说:“臣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
尉迟胜:唐朝于阗王珪长子。
少嗣位,天宝年间来朝,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卫将军。
与高仙芝击破萨马播仙,加银青光禄大夫。
至德初命其弟曜领国事,自率五千兵赴安禄山之乱,萧宗待之甚厚。
广德年间拜骠骑大将军、于阗王,令回国,尉迟胜固请留宿卫。
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
尉迟乙僧: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人,唐代画家。
与其父尉迟跋质那(画家)皆以善画闻名,有大小尉迟之称。
尉迟跋质那:唐氏画家。
于阗人,与子乙僧并称为“大小尉迟”。
善画外国风俗及人物、佛像、宝树,尤擅画黄犬及鹰,当时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原,如印度僧人昙摩拙义、跋摩便是对大小尉迟有重要影响的人。
画迹有《降魔》、《变相》等壁画,作于东都寺院,著录於《京洛寺塔记》;
‘《六番图》、《婆罗门图》、《外国宝树图》,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迁徙分布(缺)尉迟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尉迟,本来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部落的名称。
距今1600年前,这个部落随同同族的拓跋氏跑到中原来打天下,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拓跋氏终于当上了皇帝,于是尉迟部也就身价百倍,成了北魏皇室的一个诸侯。
后来,北魏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极力推行中华文化,学习汉俗,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元氏,同时还下令其族人也一律改为汉姓,尉迟氏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部落的名称作了家族的姓氏,而称尉迟氏。
尉迟复姓望族居太原,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尉迟-译文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族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在前秦时期,苻坚攻灭了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了代国。后来拓跋部族复国,将国号改为魏,历史上称为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出现了一个叫做尉迟的部落,称为尉迟部,就像中华的诸侯国一样。后来尉迟部随着孝文帝进入中原,被赐予以族名尉迟作为姓氏,称为尉迟氏。
家族名人尉迟迥:字薄居。在北周孝闵帝时期,因为平定蜀地有功,被封为蜀公,驻扎在益州。他一向有远大的志向,喜欢施舍和爱护士人,政绩显著,被时人立碑颂扬。尉迟纲:字婆罗,是蜀国公尉迟迥的堂兄。是宇文泰一手培养出来的将领,勇猛有力,擅长骑射。在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被追封为周太保吴武公。尉迟恭:唐朝初期的大将,字敬德(586-658),今山西省朔县人。在隋朝末年,他参军于高阳,以勇猛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来投降唐朝,跟随太宗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武德初期被李世民任命为右府参军,屡建大功,是李世民的亲信之一。在玄武门之变中,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曾想将女儿嫁给他,敬德说:‘我的妻子虽然容貌平平,但我们共同经历了贫贱的日子。我虽然不学无术,但听说古人不会轻易更换妻子,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太宗于是作罢,尉迟恭因功被封为鄂国公。尉迟胜:唐朝于阗王珪的长子。年幼继承王位,在天宝年间来朝,唐玄宗将宗室女儿嫁给他,授予他右威卫将军的职位。与高仙芝一起击败了萨马播仙,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至德初年,他的弟弟尉迟曜被任命管理国事,尉迟胜自己率领五千士兵前往镇压安禄山的叛乱,唐肃宗对他非常优待。在广德年间,他被封为骠骑大将军、于阗王,被命令回国,尉迟胜坚决请求留下担任宿卫。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武都王。尉迟乙僧: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人,唐代画家。他和他的父亲尉迟跋质那(也是画家)都以擅长绘画而闻名,被称为大小尉迟。尉迟跋质那:唐氏画家,于阗人,和他的儿子乙僧一起被称为大小尉迟。擅长画外国风俗和人物、佛像、宝树,尤其擅长画黄犬和鹰。当时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原,如印度僧人昙摩拙义、跋摩对大小尉迟有重要影响。他的画作有《降魔》、《变相》等壁画,创作于东都寺院,收录在《京洛寺塔记》中;《六番图》、《婆罗门图》、《外国宝树图》,收录在《历代名画记》中。
迁徙分布(缺)尉迟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尉迟,原本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鲜卑族部落的名称。距今1600年前,这个部落随着同族的拓跋氏来到中原争夺天下,经过长时间的东征西战,拓跋氏最终成为了皇帝,尉迟部也因此身价倍增,成为了北魏皇室的一个诸侯。后来,北魏皇帝被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极力推广中华文化,学习汉人的习俗,连皇帝的姓氏都从原来的拓跋氏改为元氏,同时下令族人也都改用汉姓,尉迟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部落的名称作为家族的姓氏,称为尉迟氏。尉迟复姓的望族居住在太原,战国时期秦国设置的郡,相当于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尉迟-注解
鲜卑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起源于大兴安岭地区,后迁徙至蒙古高原。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逐渐向中原地区迁移,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跋部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以部落名命姓。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即是拓跋部族的后代。
代国:代国是北魏的前身,由拓跋珪建立,后来拓跋珪复国,改国号为魏,即北魏。
尉迟部落:尉迟部落是鲜卑族中的一支,后来成为北魏皇室的一个诸侯。
孝文帝:北魏的第七位皇帝,推行汉化政策,对鲜卑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尉迟迥:北周时期的名将,因平蜀有功被封为蜀公。
宇文泰:北周的开国皇帝,也是宇文氏的始祖,是北周政治、军事的重要人物。
尉迟纲:北周的名将,宇文泰的亲信,以勇猛著称。
玄武门之变:唐朝初年的一次政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鄂国公:唐太宗李世民封尉迟恭为鄂国公的爵位。
于阗: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
尉迟胜:唐朝将领,于阗王的儿子,参与安史之乱。
尉迟乙僧:唐代画家,以画外国风俗及人物、佛像、宝树等闻名。
尉迟跋质那:唐代画家,尉迟乙僧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
百家姓:中国传统的姓氏书籍,收录了常见的姓氏。
北魏皇室:北魏的皇室家族,是鲜卑族的一支。
太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尉迟-评注
历史来源南北朝时北方鲜卑族姓氏,以部落名命姓。这一句揭示了尉迟姓的起源,即源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族,姓氏的命名方式是以部落名称为姓,这体现了古代姓氏制度的特色。
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这句话描述了前秦时期的历史事件,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了代国,这一事件对鲜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邽复国并改国号为魏,标志着北魏的建立,北魏成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这句话说明了尉迟部落的崛起,以及其在鲜卑族中的地位,类似于中华的诸侯国。
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这句话描述了尉迟部落随孝文帝进入中原,并以此族名为姓,形成了尉迟氏。
家族名人尉迟迥:字薄居。北周孝闵帝时,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驻益州。他素有大志,好施爱士,政绩卓著,为时人铭碑所颂。尉迟迥的事迹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仁爱之心,是北周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
尉迟纲:字婆罗,蜀国公尉迟迥之从兄。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来的将领,骁勇而有膂力,善骑射。这句话描述了尉迟纲的生平,他是蜀国公尉迟迥的从兄,也是一位勇猛的将领。
尉迟恭:唐初大将,字敬德(586-658),今山西省朔县人。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尉迟恭的事迹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是唐朝初年的一位著名将领。
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说:“臣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这句话描绘了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坚守原则的品质。
尉迟胜:唐朝于阗王珪长子。少嗣位,天宝年间来朝,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卫将军。与高仙芝击破萨马播仙,加银青光禄大夫。至德初命其弟曜领国事,自率五千兵赴安禄山之乱,萧宗待之甚厚。广德年间拜骠骑大将军、于阗王,令回国,尉迟胜固请留宿卫。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尉迟胜的事迹展现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尉迟乙僧: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人,唐代画家。与其父尉迟跋质那(画家)皆以善画闻名,有大小尉迟之称。尉迟乙僧的事迹表明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以及他在唐代画坛的地位。
尉迟跋质那:唐氏画家。于阗人,与子乙僧并称为“大小尉迟”。善画外国风俗及人物、佛像、宝树,尤擅画黄犬及鹰,当时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原,如印度僧人昙摩拙义、跋摩便是对大小尉迟有重要影响的人。画迹有《降魔》、《变相》等壁画,作于东都寺院,著录於《京洛寺塔记》;《六番图》、《婆罗门图》、《外国宝树图》,著录于《历代名画记》。尉迟跋质那的事迹体现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造诣,以及他对印度佛教艺术的吸收和融合。
迁徙分布(缺)尉迟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尉迟,本来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部落的名称。距今1600年前,这个部落随同同族的拓跋氏跑到中原来打天下,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拓跋氏终于当上了皇帝,于是尉迟部也就身价百倍,成了北魏皇室的一个诸侯。这句话说明了尉迟姓的迁徙分布情况,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后来,北魏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极力推行中华文化,学习汉俗,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元氏,同时还下令其族人也一律改为汉姓,尉迟氏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部落的名称作了家族的姓氏,而称尉迟氏。这句话描述了北魏皇帝推行汉化政策,以及尉迟姓的形成过程。
尉迟复姓望族居太原,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太原市。这句话说明了尉迟姓望族的居住地,以及其与太原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