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匡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匡-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省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称匡句须,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出自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

出自以邑名为氏。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亦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雎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家族名人匡 衡:西汉经学家、丞相,元帝时被封为乐安侯。他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时人有’匡说《诗》,解人颐’谚语流传。

匡 才:元代名将,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

匡 章: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匡 愈:明代名医,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

匡 福:明代抗倭名将,穆州人。太祖时,为骑尉。守东海,击倭有功,授武德将军。

迁徙分布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春秋时期,鲁国匡邑(今河南省长垣县)的长官名叫句须,因而又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后代称为匡氏。

匡衡,西汉丞相、学者,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人。他小时家贫好学,夜里没油灯读书。就凿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成为著名经学家。成语‘凿壁借光’就出自于他的故事。

早在周朝时,郑国有地名为匡邑(今河南省扶沟县),而且卫国也有匡邑(今河南省雎县),当地的居民中就产生了以地名为姓,称为匡氏的人。

又传说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后裔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草屋而居,该山就被称为匡庐山。而后来的居名中,就有将匡作为他们的姓氏。

春秋时,鲁国一名为句须的官员,被封于匡邑为官,被称之匡邑宰。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封地为姓氏。

匡姓望族居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丹阳匡氏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为南乡鹤溪河畔的匡家桥;一支为北乡长江边的匡家埭。

明成化年间,匡德从泰州迁居丹阳。明天启年间,匡时镜迁至孟渎。

现匡氏宗人主要居住在导墅匡家桥、后巷、界牌和云阳镇等地。

匡氏名人有春秋战国时的匡章,为齐国大将;西汉的匡衡曾拜相位,封为乐安侯;南齐时的匡昕,古人曾以‘诗说解颐,号呼苏母’为誉。

丹阳匡氏有清嘉庆时的匡晋钰、匡守勤,均荣登进士;现代有匡亚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余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匡-译文

1、出自以邑名为姓。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担任匡邑(今河南省长垣西南)的地方长官,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孙子以祖父任官的地名作为姓,于是有了匡姓。到北宋初年,为了避免太祖赵匡胤的名讳,匡姓改为康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间的姓中有主姓不妥,于是下令将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姓。

2、出自以国名为姓。上古时期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代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建庐居住,因此又被称为庐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为姓。周代郑国有匡邑(今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作为姓,称为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为姓。春秋时期,魏国也有匡邑(今河南省睢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匡衡:西汉经学家、丞相,元帝时被封为乐安侯。他擅长讲解《诗经》。一次他与别人讲解《诗经》时,互相辩论,对方被他说得无言以对,只好慌忙地穿着鞋跑走了。当时有‘匡说《诗经》,解人颐’的谚语流传。

匡才:元代名将,以军功显赫,晋升为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

匡章: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匡子、章子。屡建战功,有显著成就。

匡愈:明代名医,字希贤,精通医术,曾随三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名于当时。

匡福:明代抗倭名将,穆州人。太祖时,为骑尉。守卫东海,击退倭寇有功,授予武德将军。

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鲁国匡邑(今河南省长垣县)的长官名叫句须,因而又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后代称为匡氏。

匡衡,西汉丞相、学者,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好学,夜里没有油灯读书。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来成为著名的经学家。成语‘凿壁借光’就出自他的故事。

早在周朝时,郑国有地名为匡邑(今河南省扶沟县),而且卫国也有匡邑(今河南省睢县),当地的居民中就产生了以地名为姓,称为匡氏的人。

又传说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后代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建草屋居住,那座山就被称为匡庐山。而后来的居民中,就有将匡作为他们的姓氏。

春秋时,鲁国一名为句须的官员,被封于匡邑为官,被称为匡邑宰。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封地为姓。

匡姓望族居住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丹阳匡姓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位于南乡鹤溪河畔的匡家桥;一支位于北乡长江边的匡家埭。

明成化年间,匡德从泰州迁居丹阳。明天启年间,匡时镜迁至孟渎。

现在匡姓宗人主要居住在导墅匡家桥、后巷、界牌和云阳镇等地。

匡姓名人有春秋战国时的匡章,为齐国大将;西汉的匡衡曾拜相位,封为乐安侯;南齐时的匡昕,古人曾以‘诗说解颐,号呼苏母’为誉。

丹阳匡姓有清嘉庆时的匡晋钰、匡守勤,均考中进士;现代有匡亚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匡-注解

匡邑:匡邑是古代地名,根据上下文,分别指河南省长垣县、扶沟县和雎县的地名,是匡姓起源地之一。

鲁国:鲁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是匡姓起源地之一。

匡句须:匡句须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因官居匡邑而被称为匡句须。

赵匡胤: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因避讳而影响了匡姓的书写。

匡姓:匡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源远流长,有多个起源地。

匡国:匡国是上古时期的一个国家,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以此为姓。

庐山:庐山是中国江西省的一座名山,因匡俗兄弟在此结庐而居,故有庐山匡氏之称。

郑国:郑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是匡姓起源地之一。

魏国:魏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是匡姓起源地之一。

匡衡:匡衡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家、丞相,以凿壁借光的故事闻名。

匡才:匡才是元代的名将,以军功卓著著称。

匡章:匡章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以战功卓著著称。

匡愈:匡愈是明代的名医,以医术精湛著称。

匡福:匡福是明代抗倭名将,以击倭有功著称。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传统的姓氏分类,匡姓并未列入前一百位。

晋阳:晋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是匡姓望族所在地。

丹阳:丹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是匡姓的分布地之一。

凿壁借光:成语,出自匡衡的故事,比喻勤学苦读,克服困难。

匡庐山:匡庐山是中国江西省的一座名山,因匡俗兄弟在此结庐而居,故有匡庐山之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匡-评注

历史来源1中,首先描述了匡姓的起源之一,即以邑名为氏。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宰的历史,以及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从而形成匡姓的过程。这一描述体现了古代姓氏文化中,以官职或居住地为姓氏命名的传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姓氏的重视和传承。

接着,历史来源1中提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匡姓改为康姓。这一变化体现了古代避讳文化的影响,即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而改变自己的姓氏。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十分普遍,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皇权的尊重。

历史来源2中,讲述了匡姓的另一来源,即以国名为氏。匡国是上古时期的一个国家,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这一部分展现了匡姓的多样性,以及古代姓氏文化的丰富性。

历史来源3和4再次提到了以邑名为氏的来源,分别讲述了周代郑国和春秋时期魏国的匡邑,以及当地居民以邑名命姓的现象。这些描述进一步丰富了匡姓的起源,展示了古代姓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家族名人部分,介绍了匡姓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西汉经学家匡衡、元代名将匡才、战国时齐国名将匡章等。这些人物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展现了匡姓家族的辉煌历史。

迁徙分布部分,描述了匡姓在大陆和台湾的分布情况,以及匡姓的迁徙历程。这一部分展现了匡姓的地理分布和家族迁徙的特点,反映了古代姓氏文化的传播和演变。

最后,赏析部分提到了匡姓家族的历史文化,如成语“凿壁借光”的由来,以及匡姓望族居晋阳等。这些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匡姓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匡姓家族的深厚底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3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