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勾-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以官名为氏。据《山海经》载,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此外,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后世子孙以“勾”为姓。勾姓在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改为“句”(音不变,读勾Gōu)、“钩”等姓。
2、出自以官名为姓(即同上“1”说)。据《路史》载,相传,远古时期少皞氏的三儿子重曾作为勾芒官,为五行神之一,为木正,主管树木。重为后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今写作句姓。
3、出自为避帝讳所改。南宋时,为避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Gōu)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Gǒu)姓。
4、出自古代小数民族姓氏句龙氏所改。东汉时,南匈奴有句龙氏,入中原后逐渐汉化,遂以句(音读Gōu,古写作“勾”)为氏,称句姓。
家族名人勾践: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公元前四九七年-公元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仲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勾涛:字景山,宋代成都新繁人。崇宁二年进士第,调嘉州法掾、川陕铸钱司属官。建炎初,通判黔州。田佑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佑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桑仲、郭守忠攻茶务箭窠砦,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佑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宣抚张浚奏涛知巴州,不赴。翰林侍读学士范仲荐,召见,论五事,除兵部郎中。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日食,上言。八月,迁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阁门赐墩待班。九月,兼权中书舍人。
勾井疆: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门人。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滏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再封“先贤”。其后代去“句”字,改为井氏,在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
勾博学:战国时楚国人,数有战功,官至左将军,又被封为宕渠侯。
句台符:隋代成都青城人。受业青城丈人观为道士,与白云溪隐士张愈为诗友。自号“岷山逸老”自云:“左扑范贤袂,右拍薛昌肩,举头傲白日,长啸揭青天。嚣嚣者,安知华夏之内有此逸乐乎!不知岷山之逸老于我,抑我之逸老于岷山乎?”明代文士杨升庵《青城五隐赞》,台符为其一。著有《岷山集》、《岷山异事》3卷,《卧云编》3卷,《青城山方物志》5卷。
勾处士:宋代画家,宣和间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令待诏画院。其为驸马王诜补齐徐熙所画《碧槛蜀葵图》四扇屏中遗失的两幅;戴琬工翎毛花竹,求者甚众,“徽宗闻之,封其臂,不令私画;徽宗画扇令宫中摹仿,并赏赐给近侍;1115年(政和五年)赐宰臣宴时,以所画《龙翔鸂×图》宣示群臣;将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赏给《画继》作者邓椿的父亲邓雍,都表现了贵为天子的徽宗与臣下的融洽关系,不能把这些活动一概斥之为“笼络朝臣的手段。”
句克俭:宋代郑县人,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官河中知府、宁州知府等,后出任河东路转运使,以忠诚清廉闻名于当时。
勾龙爽:又名句龙爽,四川人,宋代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神宗时官翰林待诏,喜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为一代奋笔。时称他画的人物“其状质野,有返朴之意。”
迁徙分布(缺)句(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句(Gōu)姓,源起于勾姓,古今通用。相传帝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死后被封为东方之神,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及生老病死,号称勾芒官(又有一说,仅主管树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孙引以为荣,称为勾氏。据书载,有一些困民之国里就存在以勾为姓氏的。南宋时,勾氏为避宋高宗赵构的讳,有改为句氏的,但发音均不变;也有改力苟氏的;另有改为钩氏的。句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勾-译文
1、姓源的起源: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有一个国家叫做困民国,那里有姓勾的人,这就是勾姓的起源。‘勾’字也可以写作‘句’。这个姓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困民之国,勾姓’。另外,相传帝少昊的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是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被称为勾芒。他的后代子孙以‘勾’为姓。在南宋时期,为了避讳宋高宗赵构的名讳,勾姓改为‘句’(读音不变,读作Gōu)、‘钩’等姓。
2、官名起源:据《路史》记载,相传在远古时期,少皞氏的三儿子重曾经担任过勾芒官,是五行神之一,主管树木。重作为后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现在写作句姓。
3、避讳改姓:南宋时期,为了避讳高宗赵构的名讳,勾姓改为句姓(读音不变,读作Gōu);有的加上草字头,改为苟姓。
4、少数民族改姓:东汉时期,南匈奴有句龙氏,进入中原后逐渐汉化,于是以‘句’(读音读作Gōu,古时写作‘勾’)为姓,称为句姓。
家族名人:勾践是越国古代越人所建国家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期间打败了吴国。勾涛是宋代成都新繁人,曾任官职。勾井疆是春秋末年卫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勾博学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有战功,官至左将军。句台符是隋代成都青城人,是道士,也是诗人。勾处士是宋代画家,被誉为鉴赏第一。句克俭是宋代郑县人,官至殿中侍御史。勾龙爽是宋代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画。
迁徙分布:句(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句姓,源起于勾姓,古今通用。相传帝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死后被封为东方之神,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及生老病死,被称为勾芒官。据记载,有些困民之国就有以勾为姓氏的。南宋时期,勾姓为避讳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有改为句姓的,但发音均不变;也有改称苟姓的;还有改称钩姓的。句姓的望族居住在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勾-注解
勾姓:勾姓源远流长,起源于官名为姓,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困民之国。勾姓也写作‘句’或‘钩’,在南宋时为避讳宋高宗赵构的名讳,部分勾姓改为句姓或苟姓。
少昊: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帝之一,其名金天氏,是华夏族的重要祖先之一,传说其子重为勾芒。
勾芒:勾芒是古代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是木神,也是东方七宿的总称。
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构成和变化的基本理论。
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但由于金朝的侵扰,南宋国力较弱。
句龙氏:句龙氏是古代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南匈奴有句龙氏,入中原后逐渐汉化。
勾践: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以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故事著称。
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勾践的重要谋士。
文仲:文仲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与范蠡一同辅佐勾践。
会稽之耻:会稽之耻是指勾践被吴国打败后,被迫到吴国为奴,回国后发誓要报仇雪耻的故事。
少皞氏:少皞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族名,传说为黄帝的后代。
句井疆:句井疆是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门人,后来被封为淇阳伯。
井氏:井氏是句井疆的后代,去“句”字改为井氏。
宕渠侯:宕渠侯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勾博的封号,因其战功被封。
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著名道教名山。
岷山:岷山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座山脉,也是青城山所在地。
平阳郡:平阳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勾-评注
历史来源1中提到的勾姓起源,首先揭示了姓氏的起源与官职的关系。勾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中记载的困民之国,这里的勾姓是姓氏的最早记载。这种以官名为姓氏的习俗,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官职的尊重和对官职传承的重视。勾姓的另一种起源与帝少昊的儿子重有关,他死后被封为勾芒,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其子孙以“勾”为姓,这种以神祇为姓氏的习俗,反映了古代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在历史来源2中,勾姓的另一种来源再次强调了官职与姓氏的关联。少皞氏的三儿子重担任勾芒官,主管树木,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这种习俗与来源1中提到的勾姓起源相呼应,进一步证明了官职与姓氏之间的紧密联系。
历史来源3指出,南宋时期,勾姓为避讳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改为“句”姓,甚至有的改为“苟”姓。这种姓氏的变更,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皇权的尊重和对名讳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姓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历史来源4中提到的句龙氏,是古代小数民族的姓氏,其入中原后逐渐汉化,以“句”为姓。这一来源表明,姓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族名人部分,勾践的事迹展现了古代君王的坚韧不拔和智慧,他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使越国复兴,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勾涛、勾井疆、勾博学等人的事迹,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成就,他们的诗词、绘画、政治才能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具体内容,但可以推测,句姓的迁徙分布与古代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
句姓的源起、变迁和名人,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官职、神灵、皇权、民族融合等方面的重视,以及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成就,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