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卓-原文
历史来源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
根据考证,卓氏是发源于2800多年前的楚国。
又据《战国策》中有卓氏是楚大夫卓滑之后这一说法。
另外《姓氏考略》上提到,卓姓望出西河。
古代的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全国卓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
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
家族名人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
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
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
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
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
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
那人回答说:“一个月多几天埃”
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
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
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
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
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
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田:宋代文士。
工小词。
有《三衢买舟词》。
卓琮:宋代学者,字廷瑞,永春人。
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
凡所讲论,能畅所授之旨。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
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文君:汉代才女,是富翁王孙的女儿。
丈夫去世不久后与才子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
后来司马相如想娶茂陵人女为妾,文君作一篇《白头吟》自绝,相如读后十分感动,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卓明卿:塘栖人,明万历年间任光禄署丞,40多岁回到家乡时,家族人员众多,需要扩充宅居。
和卓明卿同朝为官的大学问家王世贞当时是刑部尚书,他为卓明卿作传,在《卓徵甫传》中,有这么一段:“赞曰:语云人貌荣名,其有既乎,太史公之所以致叹于郭翁伯哉。”
这说的是人们赞颂卓明卿有貌有名,称他为太史公。
但民间把太史误为太师。
卓尔康:字去病,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后终于两淮盐运通判。
据《明史·艺文志》载尔康《易学》五十卷,此本仅存图一卷,《图说》六卷及《说卦传》二卷,《序卦传》二卷,《杂卦传》一卷。
每卷首但有“卷之”二字,而空其数,盖刻刊未竟之本也。
卓人月:明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诗人、戏剧家,著《古今词统》十六卷,被誉为词苑功臣,可惜只活了31岁。
卓晚春:莆田明代嘉靖年间一大奇人。
他出生在醴泉里柳营村一个穷人家。
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从此成了一个苦命的孤儿。
好心肠的姑母将他带到北高南渚林,扶养成人。
晚春生来聪明伶俐,智力超常。
虽然没上过一天私塾,却能吟诗作对;没学过一点算学,即使是千千万万之数,他竟能掐掐指头,推算如神。
人称“卓小仙”。
卓秉恬:清代有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
字静远(1781-1855),一字海帆。
成都市双流人。
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内阁大学士,兵部、户部、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
任职长达50余年,在整顿吏治、水利建设、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树。
1840年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值鸦片战争开始,上疏要求严禁鸦片。
1855年卒于任内,清廷赠太子太保衔。
迁徙分布(缺)卓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六十五位。
卓姓起源于春秋时候。
当时楚国有个公子名叫卓,称为公子卓。
公子卓的后代中有的以卓作为姓氏,称为卓氏,是今天卓姓最早的起源。
卓氏的繁衍速度是比较迅速的。
卓氏大规模地向各地播迁,大约发生于南北朝时期。
《崇正同人族谱》介绍说:“晋武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
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
卓姓移居广东,是为极为好的证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卓-译文
历史来源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
根据考证,卓氏是发源于2800多年前的楚国。
又据《战国策》中有卓氏是楚大夫卓滑之后这一说法。
另外《姓氏考略》上提到,卓姓望出西河。
古代的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全国卓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
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
家族名人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
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
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
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
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月多几天。”
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
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
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
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
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
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
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田:宋代文士。工小词。有《三衢买舟词》。
卓琮:宋代学者,字廷瑞,永春人。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
凡所讲论,能畅所授之旨。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
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文君:汉代才女,是富翁王孙的女儿。
丈夫去世不久后与才子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
后来司马相如想娶茂陵人女为妾,文君作一篇《白头吟》自绝,相如读后十分感动,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卓明卿:塘栖人,明万历年间任光禄署丞,40多岁回到家乡时,家族人员众多,需要扩充宅居。
和卓明卿同朝为官的大学问家王世贞当时是刑部尚书,他为卓明卿作传,在《卓徵甫传》中,有这么一段:“赞曰:语云人貌荣名,其有既乎,太史公之所以致叹于郭翁伯哉。”
这说的是人们赞颂卓明卿有貌有名,称他为太史公。但民间把太史误为太师。
卓尔康:字去病,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后终于两淮盐运通判。
据《明史·艺文志》载尔康《易学》五十卷,此本仅存图一卷,《图说》六卷及《说卦传》二卷,《序卦传》二卷,《杂卦传》一卷。
每卷首但有“卷之”二字,而空其数,盖刻刊未竟之本也。
卓人月:明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诗人、戏剧家,著《古今词统》十六卷,被誉为词苑功臣,可惜只活了31岁。
卓晚春:莆田明代嘉靖年间一大奇人。
他出生在醴泉里柳营村一个穷人家。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从此成了一个苦命的孤儿。
好心肠的姑母将他带到北高南渚林,扶养成人。
晚春生来聪明伶俐,智力超常。
虽然没上过一天私塾,却能吟诗作对;没学过一点算学,即使是千千万万之数,他竟能掐掐指头,推算如神。
人称“卓小仙”。
卓秉恬:清代有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
字静远(1781-1855),一字海帆。
成都市双流人。
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内阁大学士,兵部、户部、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
任职长达50余年,在整顿吏治、水利建设、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树。
1840年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值鸦片战争开始,上疏要求严禁鸦片。
1855年卒于任内,清廷赠太子太保衔。
迁徙分布(缺)卓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六十五位。
卓姓起源于春秋时候。
当时楚国有个公子名叫卓,称为公子卓。
公子卓的后代中有的以卓作为姓氏,称为卓氏,是今天卓姓最早的起源。
卓氏的繁衍速度是比较迅速的。
卓氏大规模地向各地播迁,大约发生于南北朝时期。
《崇正同人族谱》介绍说:“晋武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
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
卓姓移居广东,是为极为好的证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卓-注解
芈姓:芈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起源于西周时期的楚国,是楚国的王族姓氏。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晚期,也是战国时期的前身。
楚威王:楚威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在位。
公子卓:公子卓是楚威王的儿子,是卓姓的始祖。
祖字:祖字在古代常用于表示对祖先的尊敬,这里指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事迹。
姓氏考略:《姓氏考略》是一部关于姓氏起源和发展的书籍。
西河:古代的西河,位于今山西省阳城,是卓姓的发源地。
西河郡:西河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离石县。
卓茂:卓茂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以宽厚仁慈著称。
孔光:孔光是西汉末年的名臣,曾任丞相。
侍郎: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侍从皇帝,参与机密事务。
密县县令:县令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负责一县的行政事务。
卓敬:卓敬是明代的名臣,以敢言直谏著称。
卓田:卓田是宋代的一位文士,以小词闻名。
卓琮:卓琮是宋代的一位学者,以学术成就著称。
卓文君:卓文君是汉代才女,以才情和爱情故事著称。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白头吟:《白头吟》是卓文君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卓明卿:卓明卿是明代的一位官员,以学问和品德著称。
王世贞: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曾任刑部尚书。
太史公:太史公是司马迁的别称,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
卓尔康:卓尔康是明代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以易学著称。
卓人月:卓人月是明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诗人、戏剧家。
卓晚春:卓晚春是明代的一位奇人,以超常的智力著称。
卓秉恬:卓秉恬是清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多个重要职位。
武英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是清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嘉庆进士:嘉庆进士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进士,表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称号。
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在翰林院学习。
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是清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清代兵部的最高长官。
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是清代户部的最高长官。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清代吏部的最高长官。
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清代都察院的副长官。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姓氏书,收录了常见的姓氏。
公子:公子是对王侯贵族子弟的尊称。
播迁:播迁是指人口或家族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粤:粤是广东省的别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卓-评注
历史来源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此句揭示了卓姓的起源,芈姓是楚国的王族姓氏,说明卓姓与楚国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渊源。
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此句说明了卓姓的得姓原因,即以祖字为姓,体现了宗族传承的重视。
根据考证,卓氏是发源于2800多年前的楚国。此句强调了卓姓的历史悠久,体现了卓姓文化的深厚底蕴。
又据《战国策》中有卓氏是楚大夫卓滑之后这一说法。此句引用了《战国策》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卓姓与楚国大夫卓滑的关系。
另外《姓氏考略》上提到,卓姓望出西河。古代的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全国卓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此句介绍了卓姓的望族分布,说明了卓姓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家族名人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此句介绍了卓茂的生平,突出了他的品德和性格特点。
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此句说明了卓茂在乡里的崇高地位,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此句介绍了卓茂的仕途经历,以及他在官场上的表现。
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此句描绘了卓茂的仁慈和宽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神。
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此句进一步展示了卓茂的仁德和宽容,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此句总结了卓茂的性格特点,强调了他的谦和。
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此句介绍了卓茂的官职变动,说明了他的政治才能。
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此句展现了卓茂的为政之道,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此句介绍了卓敬的生平,突出了他的直言敢谏。
卓田:宋代文士。工小词。有《三衢买舟词》。此句介绍了卓田的文学成就,说明了卓姓在文学领域的贡献。
卓琮:宋代学者,字廷瑞,永春人。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凡所讲论,能畅所授之旨。此句介绍了卓琮的学术成就,体现了卓姓在学术领域的贡献。
卓文君:汉代才女,是富翁王孙的女儿。丈夫去世不久后与才子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此句介绍了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卓姓女性的才情与坚韧。
后来司马相如想娶茂陵人女为妾,文君作一篇《白头吟》自绝,相如读后十分感动,打消了纳妾的念头。此句说明了卓文君的才情和智慧,以及她对爱情的执着。
卓明卿:塘栖人,明万历年间任光禄署丞,40多岁回到家乡时,家族人员众多,需要扩充宅居。和卓明卿同朝为官的大学问家王世贞当时是刑部尚书,他为卓明卿作传,在《卓徵甫传》中,有这么一段:“赞曰:语云人貌荣名,其有既乎,太史公之所以致叹于郭翁伯哉。”此句介绍了卓明卿的生平,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卓尔康:字去病,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后终于两淮盐运通判。此句介绍了卓尔康的官职变动,说明了他在官场上的经历。
据《明史·艺文志》载尔康《易学》五十卷,此本仅存图一卷,《图说》六卷及《说卦传》二卷,《序卦传》二卷,《杂卦传》一卷。每卷首但有“卷之”二字,而空其数,盖刻刊未竟之本也。此句介绍了卓尔康的学术成就,说明了他在易学领域的贡献。
卓人月:明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诗人、戏剧家,著《古今词统》十六卷,被誉为词苑功臣,可惜只活了31岁。此句介绍了卓人月的生平,突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卓晚春:莆田明代嘉靖年间一大奇人。他出生在醴泉里柳营村一个穷人家。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从此成了一个苦命的孤儿。好心肠的姑母将他带到北高南渚林,扶养成人。晚春生来聪明伶俐,智力超常。虽然没上过一天私塾,却能吟诗作对;没学过一点算学,即使是千千万万之数,他竟能掐掐指头,推算如神。人称“卓小仙”。此句介绍了卓晚春的生平,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才华和坚韧。
卓秉恬:清代有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字静远(1781-1855),一字海帆。成都市双流人。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内阁大学士,兵部、户部、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任职长达50余年,在整顿吏治、水利建设、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树。1840年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值鸦片战争开始,上疏要求严禁鸦片。1855年卒于任内,清廷赠太子太保衔。此句介绍了卓秉恬的生平,突出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卓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六十五位。此句说明了卓姓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力。
卓姓起源于春秋时候。当时楚国有个公子名叫卓,称为公子卓。公子卓的后代中有的以卓作为姓氏,称为卓氏,是今天卓姓最早的起源。此句再次强调了卓姓的起源,以及它与楚国的联系。
卓氏的繁衍速度是比较迅速的。卓氏大规模地向各地播迁,大约发生于南北朝时期。《崇正同人族谱》介绍说:“晋武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卓姓移居广东,是为极为好的证据。”此句说明了卓姓的迁徙历史,以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