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刁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刁-原文

历史来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的诸侯国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刁,弘农郡,系出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国,后更为刁氏。齐有竖貂,晋有刁协。”古雕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道镇兰家川一带,在商王朝时期原地多为鬼方民族所居。

至商帝武丁(商高宗)执政时期,曾在延安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讨伐鬼方民族的战争,其在典籍《周易·既济》中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文王时期,亦大举攻伐周边地区,因延安地区盛有鹘雕(鹗鸟),因称为“雕”。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公元前1106~前1104年待考),将兄弟之一封于雕,建有姬姓雕国,其时该地区仍为鬼方民族所占据。

战国初期,延安地区以南属魏国之域,以北为赵国领土。秦惠文王嬴驷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率军大败魏军于雕,斩魏军八万余,并俘魏军大将龙贾。因为雕之地在泰昌山以北,因此称作“雕阴”,史称这次战役为“雕阴之战”。这一战役使魏国在军事上开始走下坡路,其后,魏国被迫将黄河以西之地献于秦国,延安地区始属秦国。

源流二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考工雕人之后,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据史籍《汉书》记载:“雕姓,考工雕人之后。”考工,是西周至秦汉之际对所有技工的统称,包括了六类三十个基本工种。

在雕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雕人氏,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雕氏,亦有取同音字简笔为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门生漆雕开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典籍《论语》中记载有:“子使漆雕开仕。”漆雕开,公元前540~?年待考,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开,又字子若、子修,是孔子的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是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

他曾经因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但他不气馁,投入孔子门下专攻《尚书》。史称,漆雕开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在漆雕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漆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漆氏、雕氏、刁氏。

源流四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近臣竖貂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姜小白在执政后一心想富民强国,在诸侯列国中成为霸主,所以也就必然要选拔一批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的人才来辅佐他实现这个远大目标。

管仲、隰朋、鲍叔牙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的。齐桓公死后,五个公子争相求立,竖貂与易牙等杀群吏,逐齐孝公姜昭,立齐中废公姜无诡,内讧从此扩大,竖貂也在这场政变中丧生。

直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齐昭公姜潘即位,才彻底平息了竖貂引发的这场内乱,但齐国因此也丧失了春秋霸主的地位。竖貂在自宫之前,生育有两子一女。

后来竖貂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氏,称貂氏,此后遂有貂氏一族。但后裔子孙们为了避先祖之恶名,便改取“貂”的同音“刁”、“雕”作为姓氏,称刁氏、雕氏,在唐朝时期有改为丁氏者。

源流五为貂姓所改。据《风俗通》所载,春秋时齐国有貂勃,后姓貂氏。古代雕、貂二姓,后来皆改为刁姓。

另据《日知录》、《复古篇》载,古代刁、雕、貂三字声同宗异,后统为刁姓。

源流六源于百濮族,出自周王朝时期的百濮雕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胊国皆在郁水南。

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而明朝时期的广东香山石岐仁厚里人、儒学大家黄佐在《广东通志·图经》中记载:“海南古有雕题国”。

古郁水,即今广西右江、郁江、浔江以及广东西江。今广西东部、广东西部的西江中游南岸有“郁南县”,因古郁水而得名。

西江由西北往东南流人珠江三角洲入南海,“郁水南”的“雕题国”,有学者认为应在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学者认为雕题国是指今台湾省,或指今海南省。

秦朝以后,随着中原汉族人的大批南迁,蜑人逐渐失去了陆上营地,被迫长年漂泊海上,大部分蜑人被汉人同化,逐渐上岸开垦沙田种地,成为农民。

仍有一部分蜑民不愿放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坚守“以舟楫为家,捕鱼为生”的古老传统,因此在历史上曾被南下汉人视为低贱的“蜑民”。

蜑人被汉族同化之后,有以先国之名为姓氏者,称雕题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雕氏者,为古老的姓氏之一,亦有取同音字简笔为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余者多为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这五大著姓。

源流七源于职业,出自秦、汉之际刁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刁,为秦、汉时期的一种军用品,是一种有柄的小斗(带把小铜锅),白天可供一人煮饭,夜间则用来敲击以巡更,为军旅必备器具。

这种“刁”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将其柄巧妙一点可折叠,改称为“军用饭盒”罢了。

制作“刁”的工匠,就称为刁工。

秦始皇曾将收缴的六国兵器“冶以为刁”,毁灭六国遗民能锻兵造反的工具,来装备军队自己的战士。

在刁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复株累若鞮单于雕陶莫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在复株累若鞮单于的后裔子孙中,有随南匈奴逐渐融入汉族者,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称雕陶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雕氏、刁氏、陶氏、单氏等。

源流九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武官冠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朝时期,所有的五品以上武将的冠帽上皆有貂尾为饰,是一种身份象征。

在汉朝武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具有“貂尾冠”而荣,因有称貂氏者,后多简改同音字“刁”为姓氏,称刁氏。

源流十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鼠尼施部落,属于以部落图腾崇拜为氏。

在文献《新编千家姓》和史籍《新唐书》中皆记载:“唐有鼠尼施。”

到武则天执政后期,下令将鹰娑川鼠尼施部内迁,鼠尼施部族人反抗而自迁川黔之地,在三国蜀汉时期逐渐与当地故西羌部落融合,相对集中分布于滇西遂久(今云南丽江)、澜沧江流域金州(今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册亨、望谟一带),成为后来西南夷的先民之一,族人多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鼠氏;亦有以部族图腾“大鼠”即貂为姓氏者,称貂氏,后有简改同音字“刁”为姓氏,称刁氏。

源流十一源于傣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时期,云南傣族刀氏土司世家后裔,有改姓氏为刁氏者。

到了清朝时期,云南建水州慢车乡土舍、镇沅土府、四川建昌道红卜苴土百户等均有刁氏。

傣族,古代时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后吸取汉文化逐渐采用了姓氏。

在史籍《希姓录》中记载:“王骥平麓川,赐夷人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改为刁氏。”

其中的刀氏族人世为傣族土司,在稳定云南地区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之中,刀氏族人中有易改为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刁落氏,亦称多啰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所冠汉姓为刁氏、高氏、赵氏等。

⑵.满族多兴氏,满语为Dohing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所冠汉姓中有刁氏。

家族名人

刁 闲西汉初齐(治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人。大工商业主。今学者将其列为中国古代23巨商之一。

刁间致富之道很特别。齐国人一向瞧不起奴婢,但刁间特别善待他们,用他们去做鱼盐买卖并经营商业,以此致富,家产数千万,成为巨富。【《史记.货殖列传》齐俗贱奴虏,而刁闲独爱贵之。桀黠奴,人之所患也,唯刁闲收取,使之逐渔盐 … 最後富至千金。

刁 韪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东汉大臣。桓帝时为侍御史,与陈蕃相重,被陷以朋党禁锢。

后复拜议郎,迁尚书,出为鲁、东海二郡相。性耿直,有明略,所在称神。

刁 协渤海饶安人,东晋大臣。东晋初建,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参与制订朝廷典章制度,为元帝心腹,竭力拥护帝室,与王氏势力相抗衡。

后王敦起兵反晋,他于出逃途中被杀。

刁 彝协子,东晋大臣。王敦乱平后,他斩仇人党为父报仇。

历尚书吏部郎,累迁北中郎将、徐衮二州刺史、假节,镇广陵。

刁 逵刁彝子,东晋官吏,土族地主。安帝时,任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

与其弟刁畅、刁弘等皆不重名节,喜殖财货。

后随桓玄叛晋,被刘裕所灭。

刁 雍刁畅子,北魏官吏。刘裕执政,逃至后秦,后归北魏,任建义将军,与刘宋军频繁交战,迁徐豫二州刺史等职。

尚文好学,著有诗、赋、论、颂、杂文百余篇。

又笃信佛教,著有《教戒》。

刁 整刁雍孙,北魏大臣。

颇涉书史,解音律。

轻财好施,交结名流,然贪而好色,为议者所贬。

历安南将军、光禄大夫等职,官终卫大将军。

刁 通山阴(今江苏省淮安)人,元代将领。

弱冠授从征冯翊校尉。

世祖至元中,从丞相伯颜作战,武艺绝伦,功居多。

阿术元帅及选通领都下军,克樊城,定镇江、淮南一带。

升征东招讨使,佩金符,移镇扬州,命世袭其职。

刁 代元代本路总管,是时洞蛟为孽,代挟利剑入洞,代与蛟俱死。

刁 包祁州(今河北省深泽)人,明末清初学者。

明天启间举人,学术专宗义理。

明末倡众守城拒农民起义军。

有《易酌》、《用六集》等。

刁光胤长安人,唐代画家,天复中避乱入蜀。

性情高洁,交游不杂,善画湖石、花卉、帽兔、鸟雀,工花水,有“孔类升堂,黄得入室”之赞。

孔嵩、黄筌皆师其笔。

刁彦能上蔡人,五代时后唐大臣。

少孤,事母至孝。

官至抚州节度使,颇有治称。

刁国器平阳路(今山西省临汾)人,元代将领。以勋阀为征西帅,临乱决战以果毅称。

刁再濂清代学者,性清介,不苟取。临卒,犹以居官致富戒其子孙。

刁戴高浙江慈溪人,清代学者。诸生。少即以能书工诗名,后多病,足不能行,惟吟诗作字不断。尤善大字,兼通音韵。

地望分布

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约三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3%左右。

战国时齐襄王有处士貂勃,有的古籍也写作刁勃,汉时有齐之商贾刁间,这几位名载史册之人物,都是当时的齐人,即现在的山东人,再结合竖刁,可见刁姓的最早发源地是山东。

新莽时期有义军首领、东海(今山东省郯城)人刁子都,东汉有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刁韪见诸史册,徐州毗邻山东,以前又曾归属过山东管辖,所以刁姓起源于山东应无疑义。

汉末三国魏晋时,刁姓在渤海郡和弘农郡繁衍得十分兴旺,成为此两郡之名门大族,其中以刁姓渤海郡望最为兴旺,表现十分抢眼。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板荡,晋室被迫南渡,渤海饶安(今河北省孟村)人刁协亦避难南渡,为当朝尚书令,后被奸臣所杀,但其子孙显贵于当朝,其孙刁逵兄弟三人俱经商发家,仅刁逵一人就置田产数万顷,奴婢至数千人,后刘裕诛刁民,刁姓有回归北方者,但有刁姓血脉留居江南。

北魏时,刁协五世孙刁整因河北丧乱,遂奉母客齐州(今山东省济南)。

隋唐两代,刁姓繁衍之主流依旧在北方,但在江浙皖鄂的南方诸省均有刁姓人家入居。

唐昭宗天复中,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刁光胤避地入蜀(今四川省)。

唐末五代时,河南上蔡人刁彦能因仕宦南唐而落籍升州(今江苏省南京),其有子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省镇江)。

除此以外,刁姓由于避乱亦有进入湖南、江西者。

宋元两代,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均有刁姓人入迁。

元末明初,有刁清自福建宁化石壁迁广东潮州揭阳。生子四,分迁兴宁、长乐、海阳。续衍潮阳龙川、新界以及广西。

山西刁姓作为明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东北、甘肃、天津等地。

历清,刁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贵州、湖南多此姓,二省汉族刁姓约占全国汉族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刁-译文

历史来源一:起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的诸侯国雕国,是以国名为姓氏。根据《姓苑》记载:‘刁姓,属于弘农郡,源自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国,后来改为刁姓。齐国有竖貂,晋国有刁协。’古雕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道镇兰家川一带。在商王朝时期,这个地方多为鬼方民族居住。到了商帝武丁(商高宗)执政时期,曾在延安地区发动大规模讨伐鬼方民族的战争,这在《周易·既济》中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文王时期,也大举攻伐周边地区,因为延安地区盛产鹘雕(鹗鸟),所以称为‘雕’。周武王灭商纣王之后(公元前1106~前1104年待考),将兄弟之一封于雕,建立了姬姓雕国,那时该地区还被鬼方民族占据。战国初期,延安地区以南属于魏国,以北属于赵国。秦惠文王嬴驷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率军在雕大败魏军,斩杀魏军八万余,并俘虏魏军大将龙贾。因为雕位于泰昌山以北,所以称作‘雕阴’,这次战役被称为‘雕阴之战’。这场战役使魏国在军事上开始走下坡路,之后,魏国被迫将黄河以西之地献给秦国,延安地区从此归属秦国。

历史来源二:起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考工雕人之后,是以职业称谓为姓氏。根据《汉书》记载:‘雕姓,考工雕人之后。’考工是西周至秦汉时期对所有技工的统称,包括了六类三十个基本工种。在雕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雕人氏,后来大多简化为单姓雕氏,也有取同音字简化为刁氏的,世代相传至今。

历史来源三:起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门生漆雕开之后裔,是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在《论语》中记载有:‘子使漆雕开仕。’漆雕开,公元前540~?年待考,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开,又字子若、子修,是孔子的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是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他曾经因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但他不气馁,投入孔子门下专攻《尚书》。史称,漆雕开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在漆雕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漆雕氏,后来简化为单姓漆氏、雕氏、刁氏。

历史来源四:起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近臣竖貂的后裔,是以先祖名字为姓氏。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姜小白在执政后一心想富民强国,在诸侯列国中成为霸主,因此必然要选拔一批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的人才来辅佐他实现这个远大目标。管仲、隰朋、鲍叔牙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的。齐桓公死后,五个公子争相求立,竖貂与易牙等杀群吏,逐齐孝公姜昭,立齐中废公姜无诡,内乱从此扩大,竖貂也在这场政变中丧生。直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齐昭公姜潘即位,才彻底平息了竖貂引发的这场内乱,但齐国因此也丧失了春秋霸主的地位。竖貂在自宫之前,生育有两子一女。后来竖貂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氏,称貂氏,此后遂有貂氏一族。但后裔子孙们为了避先祖之恶名,便改取‘貂’的同音‘刁’、‘雕’作为姓氏,称刁氏、雕氏,在唐朝时期有改为丁氏的。

历史来源五:为貂姓所改。据《风俗通》所载,春秋时齐国有貂勃,后姓貂氏。古代雕、貂二姓,后来都改为刁姓。另据《日知录》、《复古篇》载,古代刁、雕、貂三字声同宗异,后统为刁姓。

历史来源六:起源于百濮族,出自周王朝时期的百濮雕题国,是以国名为姓氏。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胊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而明朝时期的广东香山石岐仁厚里人、儒学大家黄佐在《广东通志·图经》中记载:‘海南古有雕题国’。古郁水,即今广西右江、郁江、浔江以及广东西江。今广西东部、广东西部的西江中游南岸有‘郁南县’,因古郁水而得名。西江由西北往东南流入珠江三角洲入南海,‘郁水南’的‘雕题国’,有学者认为应在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学者认为雕题国是指今台湾省,或指今海南省。秦朝以后,随着中原汉族人的大批南迁,蜑人逐渐失去了陆上营地,被迫长年漂泊海上,大部分蜑人被汉人同化,逐渐上岸开垦沙田种地,成为农民。仍有一部分蜑民不愿放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坚守‘以舟楫为家,捕鱼为生’的古老传统,因此在历史上曾被南下汉人视为低贱的‘蜑民’。蜑人被汉族同化之后,有以先国之名为姓氏者,称雕题氏,后有简化为单姓雕氏者,为古老的姓氏之一,亦有取同音字简化为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余者多为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这五大著姓。

源流七起源于职业,源自秦、汉时期的工匠,是以职业名称作为姓氏的。‘刁’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军用器具,是一种带柄的小斗(带把的小铜锅),白天可以一个人煮饭,夜间则用来巡更,是军队必备的工具。这种‘刁’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将其柄设计得可以折叠,改称为‘军用饭盒’。制作‘刁’的工匠被称为刁工。秦始皇曾将收缴的六国兵器‘冶以为刁’,毁灭了六国遗民能够锻造兵器的工具,来装备自己的军队。在刁工的后代中,有人以祖先的职业作为姓氏,称为刁氏,代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起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复株累若鞮单于雕陶莫皋的后代,是以祖先名字汉化为姓氏的。在复株累若鞮单于的后代中,有随着南匈奴逐渐融入汉族的人,以祖先的名字作为汉化姓氏,称为雕陶氏,后来简化为单姓雕氏、刁氏、陶氏、单氏等。

源流九起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的武官冠饰,是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的。汉朝时期,所有五品以上的武将冠帽上都有貂尾作为装饰,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汉朝武官的后代中,有人因为祖先有‘貂尾冠’而自豪,因此有称貂氏的,后来多简化为同音字‘刁’作为姓氏,称为刁氏。

源流十起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鼠尼施部落,是以部落图腾崇拜为姓氏的。在文献《新编千家姓》和史籍《新唐书》中都有记载:‘唐有鼠尼施。’到武则天执政后期,下令将鹰娑川鼠尼施部内迁,鼠尼施部族人反抗而自迁川黔之地,在三国蜀汉时期逐渐与当地故西羌部落融合,相对集中分布于滇西遂久(今云南丽江)、澜沧江流域金州(今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册亨、望谟一带),成为后来西南夷的先民之一,族人多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鼠氏;也有以部族图腾‘大鼠’即貂为姓氏的,称貂氏,后有简化为同音字‘刁’作为姓氏,称刁氏。

源流十一起源于傣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姓氏。明朝时期,云南傣族刀氏土司世家后裔,有改姓氏为刁氏的。到了清朝时期,云南建水州慢车乡土舍、镇沅土府、四川建昌道红卜苴土百户等均有刁氏。傣族在古代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后来吸收汉文化逐渐采用了姓氏。在史籍《希姓录》中记载:‘王骥平麓川,赐夷人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改为刁氏。’其中的刀氏族人世为傣族土司,在稳定云南地区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刀氏族人中有改姓为刁氏的,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起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刁落氏,也称多啰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为‘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所冠汉姓为刁氏、高氏、赵氏等。满族多兴氏,满语为Dohing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所冠汉姓中有刁氏。

家族名人

刁闲,西汉初齐(治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人,是大工商业主。今学者将其列为中国古代23巨商之一。刁闲致富的方法很特别。齐国人一向看不起奴婢,但刁闲特别善待他们,用他们去做鱼盐买卖并经营商业,以此致富,家产数千万,成为巨富。【《史记.货殖列传》齐俗贱奴虏,而刁闲独爱贵之。桀黠奴,人之所患也,唯刁闲收取,使之逐渔盐 … 最後富至千金。

刁韪,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东汉大臣。桓帝时为侍御史,与陈蕃相重,被陷以朋党禁锢。后复拜议郎,迁尚书,出为鲁、东海二郡相。性耿直,有明略,所在称神。

刁协,渤海饶安人,东晋大臣。东晋初建,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参与制订朝廷典章制度,为元帝心腹,竭力拥护帝室,与王氏势力相抗衡。后王敦起兵反晋,他于出逃途中被杀。

刁彝,刁协之子,东晋大臣。王敦之乱平定后,他斩仇人党为父报仇。历尚书吏部郎,累迁北中郎将、徐衮二州刺史、假节,镇广陵。

刁逵,刁彝之子,东晋官吏,土族地主。安帝时,任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与其弟刁畅、刁弘等皆不重名节,喜殖财货。后随桓玄叛晋,被刘裕所灭。

刁雍,刁畅之子,北魏官吏。刘裕执政,逃至后秦,后归北魏,任建义将军,与刘宋军频繁交战,迁徐豫二州刺史等职。尚文好学,著有诗、赋、论、颂、杂文百余篇。又笃信佛教,著有《教戒》。

刁整,刁雍之孙,北魏大臣。颇涉书史,解音律。轻财好施,交结名流,然贪而好色,为议者所贬。历安南将军、光禄大夫等职,官终卫大将军。

刁通,山阴(今江苏省淮安)人,元代将领。弱冠授从征冯翊校尉。世祖至元中,从丞相伯颜作战,武艺绝伦,功居多。阿术元帅及选通领都下军,克樊城,定镇江、淮南一带。升征东招讨使,佩金符,移镇扬州,命世袭其职。

刁代,元代本路总管,是时洞蛟为孽,代挟利剑入洞,代与蛟俱死。

刁包,祁州(今河北省深泽)人,明末清初学者。明天启间举人,学术专宗义理。明末倡众守城拒农民起义军。有《易酌》、《用六集》等。

刁光胤,长安人,唐代画家,天复中避乱入蜀。性情高洁,交游不杂,善画湖石、花卉、帽兔、鸟雀,工花水,有‘孔类升堂,黄得入室’之赞。孔嵩、黄筌皆师其笔。

刁彦能,上蔡人,五代时后唐大臣。少孤,事母至孝。官至抚州节度使,颇有治称。

刁国器是平阳路(今山西省临汾)人,是元代的将领。他凭借家族的功勋成为征西帅,在混乱的决战中以果断和勇敢著称。

刁再濂是清代的学者,性格清高正直,不贪图不义之财。在临终前,他还以自己作为官员致富的经历告诫子孙不要追求财富。

刁戴高是浙江慈溪人,也是清代的学者。他曾是秀才,从小就以擅长书法和诗歌而闻名。后来因为多病,脚不能行走,但他仍然不停地吟诗作字。他尤其擅长写大字,同时也通晓音韵。

刁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现在的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大约有三十六万九千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0.023%。战国时期,齐襄王有一个叫貂勃的隐士,有的古籍也写作刁勃。汉代有齐国的商人刁间,这些被记载在史册上的人物都是当时的齐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再结合竖刁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刁姓最早的发源地是山东。

新莽时期有义军首领、东海(今山东省郯城)人刁子都,东汉有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刁韪被记载在史册上。徐州与山东相邻,以前也曾经属于山东管辖,所以刁姓起源于山东应该没有疑问。

汉末三国魏晋时期,刁姓在渤海郡和弘农郡繁衍得很兴旺,成为这两个郡的大族,其中以渤海郡的刁姓最为显赫。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动荡,晋朝被迫南迁,渤海饶安(今河北省孟村)人刁协也南迁避难,成为朝廷的尚书令,后来被奸臣杀害,但他的子孙在朝廷中显贵,其中刁逵兄弟三人经商致富,刁逵一人就拥有数万顷田产和数千名奴婢。后来刘裕诛杀刁姓,刁姓中有一些人回归北方,但也有刁姓血脉留居江南。

北魏时期,刁协的五世孙刁整因为河北的战乱,带着母亲客居齐州(今山东省济南)。隋唐两代,刁姓繁衍的主流仍然在北方,但在江浙皖鄂的南方各省也有刁姓人家居住。唐昭宗天复年间,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刁光胤避难入蜀(今四川省)。唐末五代时期,河南上蔡人刁彦能因为做官而落户升州(今江苏省南京),他的儿子迁居润州丹徒(今江苏省镇江)。除此之外,刁姓还因为避乱而进入湖南、江西等地。

宋元两代,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刁姓人迁入。元末明初,有刁清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居广东潮州揭阳,他生了四个儿子,分别迁居兴宁、长乐、海阳,后来又繁衍到潮阳龙川、新界以及广西。

山西的刁姓作为明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河北、东北、甘肃、天津等地。经过清朝,刁姓的分布地越来越广。如今,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是贵州和湖南,这两个省的汉族刁姓约占全国汉族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刁-注解

姬姓: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黄帝,是华夏族的主要姓氏之一。周朝时期,姬姓成为周王的姓氏,许多周朝的诸侯国和贵族都出自姬姓。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雕国:雕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道镇兰家川一带。它是一个以国名为姓的起源之一。

鬼方民族:鬼方民族是商朝时期的一个民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是商朝的主要敌人之一。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和宇宙观。

高宗:高宗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位君主,即商帝武丁,以其智慧和军事才能著称。

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是秦国的君主,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他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对外扩张,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国的一个官职,负责军事和工程事务。

公孙衍:公孙衍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大良造,以其军事才能著称。

魏国: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西、河南、陕西等地。

考工:考工是古代对技工的统称,包括了六类三十个基本工种。

漆雕开:漆雕开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以德行著称。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之一。

竖貂:竖貂是齐桓公的近臣,因参与政变而闻名。

貂勃:战国时期齐国的处士,有的古籍也写作刁勃。

百濮族:百濮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雕题国:雕题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具体位置和存在时间有争议,可能与今广西、广东、台湾等地有关。

刁工:指制作‘刁’的工匠,‘刁’为秦、汉时期的一种军用品,是一种有柄的小斗(带把小铜锅),白天可供一人煮饭,夜间则用来敲击以巡更,为军旅必备器具。

刁:秦、汉时期的一种军用品,是一种有柄的小斗(带把小铜锅),白天可供一人煮饭,夜间则用来敲击以巡更,为军旅必备器具。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行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匈奴族: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貂尾冠:汉朝时期,所有的五品以上武将的冠帽上皆有貂尾为饰,是一种身份象征。

突厥族: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唐朝有着密切的交往。

西南夷:古代对居住在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满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内:满族刁落氏的汉义,为‘内’。

叶赫:今吉林梨树地区。

东海:古代的一个地名,今山东省郯城县。

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土司: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形式,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新唐书》:北宋史学家欧阳修、宋祁等所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纪传体史书。

《希姓录》:古代姓氏学著作,记载了各种姓氏的来源和演变。

孔嵩:唐代画家,刁光胤的弟子。

黄筌:唐代画家,刁光胤的弟子。

刁国器:元代将领,以勋阀为征西帅,在临乱决战中以果毅著称。

勋阀:指古代的功臣世家,这里指刁国器出身于功臣世家。

平阳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今山西省临汾市。

元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

刁再濂:清代学者,性格清介,不苟取,临终前以居官致富戒其子孙。

清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1644年至1912年。

性清介:性格清高耿直。

不苟取:不贪图私利。

居官致富:指在担任官职期间积累财富。

子孙:指后代。

刁戴高:清代学者,浙江慈溪人,以能书工诗闻名。

诸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未中举的读书人。

能书工诗:擅长书法和诗歌。

大字:指书法中的大字作品。

音韵:指音律和韵律。

地望分布:指一个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指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发展涉及多个民族和多个地区。

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齐襄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齐之商贾:齐国的商人。

刁间:汉代的齐地商人。

新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朝代,公元9年至23年。

义军首领:指起义军的领导人。

刁子都:新莽时期东海人,义军首领。

东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25年至220年。

彭城:古代的一个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

刁韪:东汉时期彭城人。

渤海郡: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东部和天津市西部。

弘农郡: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五胡十六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304年至439年,指北方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晋室:指晋朝的皇室。

南渡:指晋朝皇室和大量北方人士因战乱南迁至江南。

渤海饶安:古代的一个地名,今河北省孟村。

刁协:五胡十六国时期渤海饶安人,为当朝尚书令。

尚书令:古代官名,掌管国家文书和机密事务。

奸臣:指奸诈的臣子。

刁逵:刁协的孙子,经商发家。

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刁姓:指姓氏为刁的人。

山东: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

河北:中国北部的一个省份。

齐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今山东省济南市。

长安:古代的一个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

蜀:古代的一个地名,今四川省。

河南上蔡:古代的一个地名,今河南省上蔡县。

南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位于今江苏、安徽一带。

升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润州丹徒:古代的一个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

湖南: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

江西: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

福建:中国东南部的一个省份。

广东: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

广西: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

云南: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份。

贵州: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份。

洪洞大槐树:明初,官府在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处集中迁民的历史事件。

东北:中国东北部地区。

甘肃:中国西北部的一个省份。

天津:中国北部的一个直辖市。

清:指清朝。

贵州、湖南:两个中国省份,刁姓人口较多。

汉族: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刁-评注

刁国器,元代将领,出自平阳路(今山西省临汾),其以勋阀为征西帅,临乱决战以果毅称。这里的‘勋阀’指的是有功勋的贵族,‘征西帅’则是担任征讨西边地区的军事统帅。‘临乱决战’表明在混乱的战事中,刁国器能够果断决策,展现出其果敢和坚毅的品质。‘果毅’一词在古代军事中是对将领勇敢果断的赞誉,反映了刁国器作为一名将领的英勇形象。

刁再濂,清代学者,其性格清介,不苟取。‘清介’形容其为人清高耿直,不贪图私利。‘不苟取’则表明他不轻易接受不应得的利益。‘临卒,犹以居官致富戒其子孙’这句话说明即便在临终之际,刁再濂仍然保持着对子孙的教诲,告诫他们不要因为做官而贪图财富,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

刁戴高,清代学者,浙江慈溪人。‘诸生’是指明清两代对秀才的别称,说明他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少即以能书工诗名’表明他从小就有文学天赋,擅长书法和诗歌。‘后多病,足不能行,惟吟诗作字不断’描述了他虽然身体多病,行动不便,但仍然坚持创作,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尤善大字,兼通音韵’则进一步突出了他在书法和文学方面的造诣。

刁姓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约三十六万九千余。‘战国时齐襄王有处士貂勃’和‘汉时有齐之商贾刁间’等记载表明,刁姓最早起源于山东。‘新莽时期有义军首领、东海(今山东省郯城)人刁子都’和‘东汉有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刁韪’等则进一步证实了刁姓的起源。

‘汉末三国魏晋时,刁姓在渤海郡和弘农郡繁衍得十分兴旺’说明刁姓在历史上曾经是当地的望族。‘五胡十六国时期’和‘北魏时’等历史时期的变迁,使得刁姓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从北方延伸至南方。‘宋元两代’和‘元末明初’的迁徙,则使得刁姓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

刁姓的分布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的大融合。‘山西刁姓作为明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表明刁姓在明朝初年也有大规模的迁徙。‘历清,刁姓分布之地愈广’则说明到了清朝时期,刁姓的分布已经非常广泛。‘如今,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贵州、湖南多此姓’则是刁姓分布现状的概括。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3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