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农-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
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
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
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
①壮族侬姓改为汉姓。
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
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②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家族名人农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迁徙分布(缺)
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
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
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
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
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
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
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
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
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
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
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
皇祐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
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
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
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
围广州城57日不下。
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
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
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
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
……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
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
农姓为正牌壮族。
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农-译文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入朝担任农正官,负责农业生产和祈求丰收等事务。他的后代就以‘农’作为姓。
2、出自以官名为姓。在远古时期,负责管理农事的官职称为农正官。担任这个官职的人,其后代中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作为姓,称为农姓。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数民族有农姓:①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期,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进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让他们‘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了避免被杀头灭族,一部分改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去掉侬字的人旁,以农为姓,并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从山东来的。②羌族原本有苏农氏,改为汉姓农。
家族名人农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至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农猷:明代官至淳安县县令,多有善政。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也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迁徙分布(缺)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期,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凰图腾,与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擅长农业生产,种植业发达,而种植业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非常繁荣昌盛。炎帝的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他教导天下人播种耕地,受到极高的尊敬,名声传遍天下。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以‘农’作为姓,称为农姓,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期,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中专门设立了‘农正’这个官职,专门负责全国农业生产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事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来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期广西壮族的侬姓。
北宋王朝忙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边疆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祐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攻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让他们‘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了避免被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改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去掉侬字的人旁,以农为姓,并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从山东来的。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是正宗的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对此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所以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农-注解
神农氏: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农业神和医药神,被认为是农业文明的始祖。他是炎帝的后裔,以农业技术传授和推广而闻名,被尊为‘神农大帝’。
炎帝:炎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部落首领,与黄帝并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被认为是农业、医药、音乐和文化的始祖。
周武王: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农正官:农正官是古代官职,负责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是周朝时期的重要官职。
姓氏:姓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制度,通过姓氏可以追溯家族的起源和血统。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侬姓:侬姓是壮族的一个姓氏,历史上侬姓在广西地区有较大的分布。
羌族: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农益:农益是明代的一位名儒,平南人,官至训导。
农猷:农猷是明代的一位官员,曾任淳安县县令,以惠政著称。
农志科:农志科是明代的一位名儒,沅州人,曾任靖州学正。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姓氏汇编,收录了常见的姓氏。
凤图腾:凤图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图腾,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部落首领,与炎帝并称中华民族的始祖。
播种种地:播种种地是指种植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内容。
风调雨顺:风调雨顺是指自然界的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农业生产。
大历国:大历国是侬智高在广西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的政权。
南天国:南天国是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的政权。
仁惠皇帝:仁惠皇帝是侬智高在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后自称的称号。
狄青:狄青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曾参与镇压侬智高的起义。
皇祜年间:皇祜年间是指北宋皇祐年间,即1053年至1057年。
滇、粤、越:滇、粤、越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云南、广东和越南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农-评注
历史来源1所述,神农氏作为炎帝的后裔,其姓氏起源具有深厚的神话色彩。神农氏教导人们耕种,体现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出农业文明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以王父字为氏’这一说法,彰显了古代姓氏制度中的尊祖敬宗观念,强调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为农正官,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的描述,说明了农正官在古代社会中的职责和地位,以及农业与宗教的紧密联系。
出自官名为姓的农氏,体现了古代姓氏制度的多样性。‘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这一表述,揭示了古代官职与姓氏之间的关联,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
关于他族改姓的描述,特别是侬姓改为农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民族融合和姓氏变迁的过程。‘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的叙述,揭示了封建统治下民族矛盾的尖锐性,同时也反映了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农益、农猷、农志科等家族名人的介绍,展示了农姓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农姓增添了光彩,也体现了家族文化的影响力。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从前文可以推测,农姓的分布与古代农业生产、民族迁徙等因素密切相关。‘炎帝的部落崇拜凤图腾’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姓氏与图腾崇拜的关系,以及农姓与炎帝后裔的联系。
‘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的表述,说明了农业在农姓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农业文明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的描述,揭示了古代官职与姓氏之间的联系,以及农姓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的介绍,展现了民族融合和姓氏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族矛盾的尖锐性。
‘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的叙述,揭示了民族迁徙和姓氏变迁的复杂性,以及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农姓为正牌壮族’的表述,强调了农姓与壮族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