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孙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孙-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

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

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

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据《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

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2、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

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

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

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

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家族名人

公孙鞅–即商鞅。

战国时卫国人。

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

他先在魏国未得重用,而后投秦孝公主持变法,在两次变法中,他’法不阿贵’,推行新法。

在孝公死后,被陷害车裂而死,遗有《商鞅方升》等书。

公孙戌–战国时齐国人。

是为孟尝君门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谏而得听;其二喜谏而止君之过;其三喜输象床,孟尝君称’喜’,目为贤者。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赵国人。

名辩思想家,他从严格区别事物共性和个性出发,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思维可以脱离’本质’存在,从而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的命题。

著有《公孙龙子》。

公孙弘–字季。

汉朝时淄川人。

家贫,以牧豕为业。

直到40多岁才学《春秋》杂说。

在汉武帝及元光时两度被拜为博士,曾出使匈奴。

后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

《史记.商君列传》、《汉书》说公孙弘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所余,故后人以他为延揽贤士的典范。

迁徙分布(缺)

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

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

还有本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

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

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广韵》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

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

从《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

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

如近来的对人的“公子”称谓。

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

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

不管怎么说,公孙氏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拟的。

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孙-译文

公孙姓的历史来源之一是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后代,以他们的爵位作为姓氏。在春秋时期,不论爵位高低,诸侯们大多喜欢被称为公。根据周朝的制度,国君通常由嫡长子继承,即位前被称为太子,其他儿子则被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为公孙。因此,他们的后代中就有很多人以公孙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公孙并不是单一族系的后代。《广韵》记载说:‘古代被封为公的人,都自称公孙,因此他们的姓氏很多,并不是同一个族系。’《通志》也记载:‘公孙姓,是春秋时期诸侯的孙子,也以此为姓氏的人,称为公孙姓,都是贵族的称呼。有的认为黄帝姓公孙,因此以此为姓。’公孙姓的望族居住在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和高阳。

公孙姓的另一个来源是姬姓,是黄帝轩辕的后代。最初出现的公孙姓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记载:‘神农的同母弟弟勖,继承了少典国君的位置,世世代代为诸侯,后来以公孙为姓。轩辕帝最初的名字是公孙,后来改为姬。’在他的后代中,有一部分人姓公孙,被称为公孙姓。

家族名人包括公孙鞅,即商鞅。他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十五邑,号商君,因此被称为商鞅。他最初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在两次变法中坚持‘法不阿贵’,推行新法。秦孝公死后,他被陷害车裂而死,留下了《商鞅方升》等著作。还有公孙戌,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是孟尝君的门人,自称有三大喜事:一是谏言被听取;二是谏言阻止了君主的错误;三是赢得了象床,孟尝君称之为喜事,认为他是贤者。公孙龙,字子秉,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名辩思想家,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著有《公孙龙子》。公孙弘,字季,是汉朝时淄川人,家贫,以养猪为生。直到40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等书。在汉武帝和元光年间两度被任命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后来在元朔年间升任丞相,被封为平津侯。《史记·商君列传》和《汉书》记载,公孙弘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故友和宾客,家中没有剩余,因此后人以他为招揽贤士的典范。

关于公孙姓的迁徙分布,这里缺少相关信息。在大陆和台湾,公孙姓并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孙’字可以泛指后代,而‘公孙’两字也可以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被称为公孙为荣,因此世代相传成为姓。古书《通志》中也有记载,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因此这一姓得以广泛流传。公孙姓源远流长,据《路史》记载,轩辕氏最初姓公孙,后来改为姬。由此可见,‘公孙’一词自古以来就具有尊荣的意义。根据《广韵》的记载,被封为公的人,都自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来看,‘公孙’的意义后来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族的子弟为公孙,就像近来的‘公子’称呼。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姓。由此可见,以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无论如何,公孙姓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无法比拟的。公孙姓的望族居住在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和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孙-注解

春秋时: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以周朝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为主要特征。

诸侯:古代分封制度下,被封在国中的诸侯,拥有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对封地内的百姓有统治权。

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称号,如公、侯、伯、子、男等。

周朝制度:周朝建立的一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等。

太子:国君的长子,按照周朝制度,太子是继承王位的法定继承人。

公子:国君的次子及其他儿子,即位前称为公子。

公孙:公子的儿子,按照周朝制度,公孙是诸侯的后代,以公孙为姓。

《广韵》:《广韵》是北宋时期编纂的一部韵书,对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有详细记载。

《通志》:《通志》是南宋郑樵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历史地理著作。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的始祖。

轩辕:即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始祖。

《路史》:《路史》是南宋罗泌编纂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勖:同“续”,继承。

少典国君:少典是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名,少典国君即少典部落的领袖。

轩辕帝:即黄帝。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推行变法,使秦国强大。

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身体分裂。

《商鞅方升》:商鞅所著的一部法典。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以养士著称。

名辩思想家:指以辩论和论证为主要特征的哲学家。

《公孙龙子》:公孙龙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淄川:汉朝时期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公孙弘:汉朝时期的政治家,曾任丞相。

百家姓: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姓氏书籍,收录了常见的姓氏。

望族:指一个家族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高阳: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

扶风: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孙-评注

历史来源1的赏析:此段文字详细阐述了公孙姓的起源,指出其源自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姓。‘公’字在周朝制度下代表国君,诸侯多喜欢称公,其子称为公子,孙称为公孙。这种称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家族传承方式。‘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而是多源流,体现了姓氏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公孙’姓望族居扶风和高阳,这两个地名也成为了公孙姓的重要文化符号。

家族名人赏析:文中提到的公孙鞅、公孙戌、公孙龙、公孙弘等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公孙鞅即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其在秦国的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孙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士,以谏言著称。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辩士,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著名命题,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公孙弘则是汉朝的丞相,以其清廉和延揽贤士而著称。

迁徙分布赏析:文中提到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说明其并非主流姓氏。然而,‘孙’字在古代可以泛指后代人,‘公孙’两字也可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这表明公孙姓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公孙’姓的广泛流传,也与其尊荣的地位有关,这一点从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意义延伸赏析:从《广韵》和《通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公孙’一词在春秋时期被用来尊称诸侯的子孙,后来这一意义得到了延伸,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这种尊称反映了社会对贵族阶层的尊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公孙’姓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拟的,这也是‘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就具有尊荣意义的原因。

地理分布赏析:文中提到的望族居扶风郡和高阳郡,这两个地名也成为了公孙姓的重要文化符号。扶风郡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高阳郡位于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这两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对于公孙姓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2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