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冶-原文
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为季氏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根据《国语注》上记载,春秋时鲁国有季孙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官拜大夫,他的子孙后来便以公冶为氏。
公冶氏是十分古老的一个复姓,这个复姓迄今大约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由上可知,公冶氏发祥于当时的鲁国,系出鲁国大族季氏之子季冶,由于季冶字为公冶,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公冶。
家族名人公冶长:字子长,春秋末期齐国人,孔子弟子。
据《论语》的20篇中,有一篇名为“公冶长”者,首载孔子论公冶长之为人。
据说公冶长不但以贤而著称,而且能通鸟语,多才多艺。
后代人认为是吉祥,就画作年画。
迁徙分布(缺)公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公冶这个复姓迄今大约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春秋时,鲁国季氏是一个屡出君主的名门旺族。
在季族家族中,有一个名叫季冶,字公冶,曾为季氏属大夫。
他的字就是公冶姓氏的起源。
还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姓氏的。
和许多复姓一样,公冶姓氏也向再单姓转变,后来逐渐被公氏所代替。
公冶氏望出鲁郡。
主要分布在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冶-译文
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为季氏的后代,以祖字为姓。
根据《国语注》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季孙氏,季孙氏的族中有一个人叫季冶,字公冶,季冶是季氏的始祖,他曾经担任过大夫的官职,他的后代就以公冶作为自己的姓氏。公冶这个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至今已有超过2500年的历史。
由此可知,公冶这个姓氏起源于当时的鲁国,是由季氏家族的季冶所传承下来的,因为季冶的字是公冶,所以他的后代‘以王父字为姓’而姓了公冶。
家族名人公冶长:字子长,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也是孔子的弟子。据《论语》中的20篇之一《公冶长》记载,孔子曾谈论过公冶长的人品。据说公冶长不仅以贤能著称,还能通鸟语,多才多艺。后人认为他是吉祥的象征,因此会在年画中描绘他。
(迁徙分布部分缺失)公冶这个姓氏在大陆和台湾并未被列入百家姓的前一百位。公冶这个复姓至今已有超过25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国的季氏是一个历史上多次出现君主的名门望族。在季氏家族中,有一个名叫季冶,字公冶,曾是季氏家族的大夫。他的字就是公冶这个姓氏的来源。还有一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继承孔子弟子公冶长的姓氏。和许多复姓一样,公冶这个姓氏也渐渐向单姓转变,后来逐渐被公姓所取代。公冶氏的望族出自鲁郡,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冶-注解
姬姓: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族,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之一。姬姓在古代中国具有极高的地位,许多古代帝王和贵族都出自姬姓。
季氏:季氏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显赫家族,出自姬姓,是鲁国国君的后代。季氏家族在鲁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公冶:公冶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复姓,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季氏家族。季冶的字为公冶,因此他的后代以字为姓,形成了公冶这个姓氏。
大夫: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后来的郡守或州牧,是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国家和地方行政。
《国语注》:《国语注》是对《国语》这部古代文献的注释,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画: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通常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时贴在家中,用以装饰和祈求吉祥。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传统的姓氏书籍,收录了当时社会上较为常见的姓氏。
鲁郡:鲁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一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所在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公冶-评注
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为季氏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这一句点明了公冶氏的起源,揭示了其与姬姓和季氏的关系,以及姓氏的命名方式。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贵族姓氏,季氏则是鲁国的一个显赫家族。‘以祖字为氏’体现了古代姓氏制度中的一种传统,即以祖先的字作为姓氏,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较为常见。
根据《国语注》上记载,春秋时鲁国有季孙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官拜大夫,他的子孙后来便以公冶为氏。此段文字引用了《国语注》的记载,详细介绍了公冶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春秋时’和‘季孙氏’表明了公冶氏的历史时期和家族背景,‘官拜大夫’则揭示了季冶的社会地位。
公冶氏是十分古老的一个复姓,这个复姓迄今大约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此句强调了公冶氏的历史悠久,‘复姓’一词说明了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氏,这在古代中国姓氏中较为少见。
由上可知,公冶氏发祥于当时的鲁国,系出鲁国大族季氏之子季冶,由于季冶字为公冶,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公冶。这段话总结了公冶氏的起源,强调了其与季冶的关系,以及姓氏命名的依据。
家族名人公冶长:字子长,春秋末期齐国人,孔子弟子。此句介绍了公冶长这位家族名人,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春秋末期’和‘孔子弟子’为公冶长的人物背景提供了时间和社会关系。
据《论语》的20篇中,有一篇名为‘公冶长’者,首载孔子论公冶长之为人。据说公冶长不但以贤而著称,而且能通鸟语,多才多艺。后代人认为是吉祥,就画作年画。此段文字进一步介绍了公冶长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文化中的地位。‘通鸟语’这一特技能体现公冶长的非凡才能,而‘画作年画’则表明了他在民间文化中的影响力。
迁徙分布(缺)公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此句说明了公冶姓的分布情况和在姓氏中的地位,‘百家姓’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姓氏书籍,‘前一百位’则意味着公冶姓并不常见。
公冶这个复姓迄今大约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春秋时,鲁国季氏是一个屡出君主的名门旺族。在季族家族中,有一个名叫季冶,字公冶,曾为季氏属大夫。他的字就是公冶姓氏的起源。这段话再次强调了公冶姓的历史悠久和家族背景。
还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姓氏的。和许多复姓一样,公冶姓氏也向再单姓转变,后来逐渐被公氏所代替。公冶氏望出鲁郡。主要分布在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此段文字介绍了公冶姓的传承和演变,以及其分布区域。‘继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姓氏’说明了公冶姓与孔子弟子的关系,‘向再单姓转变’和‘被公氏所代替’则反映了姓氏演变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