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于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于-原文

历史来源

「于」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广韵》所载,周武王次子受封于邘国,称为邘叔,其后去邑旁为于,有于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路氏》所载,东海于公裔孙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于」氏。

三﹕唐代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之名讳(淳,纯同音)改为于氏。

家族名人

于譧(1398-1457)

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人。历任官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明英宗被俘,于譧反对放弃北京,拥立英宗弟为景帝,主君务,击退也先军队,接英宗回。英宗复辟后被杀,年六十岁,天下冤之。

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清山西永宁人,康熙时,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地望分布

河南河南郡,山东东海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于-译文

历史来源:

「于」这个字源出有两个说法;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氏。根据《元和姓纂》和《广韵》的记载,周武王的次子被封在邘国,被称为邘叔,后来去掉国名中的‘邑’字旁,就成了‘于’,这样就有了于姓。

二:是鲜卑族复姓改姓而来。根据《路氏》的记载,东海于公的后代随魏孝文帝南迁到洛阳后,定居在中原地区,改用汉姓‘于’。

三:唐代淳于氏为了避免与唐宪宗李纯的名字同音(淳,纯同音),改姓为于。

家族名人: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人。历任官职有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瓦剌首领也先侵扰大同,明英宗被俘,于谦反对放弃北京,支持立英宗的弟弟为景帝,专心处理国事,击退也先军队,接回英宗。英宗复辟后,于谦被杀,享年六十岁,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宁人,康熙年间,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地望分布:

河南河南郡,山东东海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于-注解

姬: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古代华夏族,是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的姓氏,因此成为周朝及其后裔的姓氏。姬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帝王和贵族都出自姬姓。

邘国:邘国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周武王次子受封于此,建立了邘国,后来成为于姓的起源之一。

去邑旁:去邑旁是指去掉姓氏中的“邑”字旁,例如将“邘”姓中的“邑”去掉,变为“于”姓。

鲜卑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曾经建立过强大的鲜卑政权。在历史上,鲜卑族中有一些姓氏后来改为汉字姓氏。

复姓:复姓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姓氏,在中国古代,一些民族或部族有复姓的习惯。

东海于公:东海于公是指于姓的一个古老的分支,源自东海地区。

魏孝文帝:魏孝文帝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帝,他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改姓,使得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改用汉姓。

洛阳:洛阳是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之一,历史上许多朝代在此建都。

中原:中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和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唐宪宗李纯:唐宪宗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中有一个“纯”字,因此唐代淳于氏为了避免名讳,改姓为于。

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正统年间发生的一次重大军事事件,明英宗被俘,对明朝造成了重大影响。

瓦刺:瓦刺是明朝时期的一个民族,位于今天的蒙古地区,与明朝有着频繁的战争。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古代中国兵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军事事务。

天下冤之:天下冤之是指全国上下都认为某人的遭遇是不公正的,表示对某人的同情和哀悼。

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江南和江西两省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清廉:清廉是指官员廉洁自守,不贪污受贿,是中国古代对官员的一种理想品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于-评注

历史来源的段落,首先通过三个不同的来源解释了‘于’姓的起源,这种叙述方式体现了古文化中对姓氏起源的追溯和尊重。第一点提到‘于’姓出自姬姓,并以国名为姓,这反映了周朝时期分封制下,诸侯国与姓氏的关联。‘邘’国作为封地,其后代以封地名为姓,这种以地名为姓的习俗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土地的重视和尊重。

第二点提到‘于’姓可能起源于鲜卑族的复姓改姓,这揭示了古代中国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鲜卑族南迁后,融入汉族社会,其姓氏也随之汉化,这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

第三点提到唐代淳于氏为避讳而改姓‘于’,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避讳制度的重视。避讳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礼制,通过对皇帝或尊长名字的回避,以示尊敬。这种避讳制度不仅限于姓氏,还包括语言、文字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

家族名人部分,介绍了明代于譧和清代于成龙两位历史人物。于譧作为明代官员,其在土木堡之变中的表现,不仅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的反对放弃北京、拥立景帝,击退也先军队等行为,被认为是对明朝的巨大贡献。

于成龙作为清代官员,以清廉著称,被尊称为‘天下清官第一’。他的事迹体现了古代中国官员应有的品质,即清廉自律,为民服务。他的形象在中国古代官员中具有典型意义,也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地望分布部分,提到了河南河南郡和山东东海郡。这两个地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河南作为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山东东海郡则是古代重要的沿海地区,对于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地望的分布,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地域文化差异和地域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2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