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习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习-原文

历史来源1、以国名为姓。中国古代有诸侯国习国,灭国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国名命姓,遂为习姓。

2、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有地名少习,在今陕西商县东180多里,后称为武关,居其地者,有人以地名为习姓。

家族名人习温:东吴襄阳人。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斥责他的儿子:“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怎能以侈靡竞赛呢1

习郁:字文通,襄阳人,封襄阳侯,融子。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他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人接踵而至。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均有诗描写习家池景色。

习凿齿:字彦威。东晋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有志气,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曾为东晋大将醒温幕僚,升别驾,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脚疾,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其时凿齿在家闲居,苻坚素慕他的才学与名望,曾派车马将他请去,遗赠颇多。不久,他假称脚有病,仍电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现操为篡逆。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融,晋朝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很同意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说到这件事)正办为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他普专程去隆中凭吊也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也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也明志在只兴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生的思想作风。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阳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迁徙分布(缺)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习姓出自地名。春秋时的一个地名,名少习山(今陕西省凤阳县),当地的居名就以地名为姓氏,为习氏。

关于习的来源,还有一个认为(不过此说法史书注释不够详尽,因此没列入正式的起源)。古时有一小诸候国曾用习做国名,而国人就以此为家姓相传。

传说西梁氏及夫躬的后代都有改姓为习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习-译文

历史来源1:以国名为姓。中国古代有诸侯国名叫习国,被灭国后,该国的一些公族成员以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形成了习姓。

2: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有一个地名叫少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商县以东180多里,后来称为武关,居住在那里的有些人以这个地名为姓氏。

家族名人习温:他是东吴襄阳人。自小喜欢读圣贤书籍,见识广博,为官清廉正直,不因权势而骄傲。他曾斥责自己的儿子说:‘生于乱世,富贵而能保持贫穷,才可能没有忧患。怎么能因为奢侈而比拼呢?’

习郁:字文通,也是襄阳人,被封为襄阳侯,是习融的儿子。最初担任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到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区),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为他的功劳,封他为襄阳侯。习郁在苏岭山建立了神祠,并在祠前的神道两侧刻了两只石鹿,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也因此改名为鹿门山。他在襄阳岘山的南边,依照范蠡养鱼的方法建造了鱼池,池边有堤,种植了竹子、楸树、芙蓉、菱角和芡实,覆盖在水面上,人称习家池。晋朝征南将军山简驻扎在襄阳,常在这里游玩休息,喝醉了酒才回去。他说:‘这是我高阳池。’池子背靠岘山,面临汉水,松柏苍翠,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客络绎不绝。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都曾作诗描写习家池的景色。

习凿齿:字彦威。是东晋的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自小有志气,努力学习,博学多才,以文笔著称。他曾担任东晋大将醒温的幕僚,升任别驾,后来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为脚疾,辞去职务回到襄阳。后来朝廷又请他回朝修订国史。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打晋朝,攻陷了襄阳,那时习凿齿在家中闲居,苻坚仰慕他的才学和名声,派人用车马将他请去,并赠送了很多礼物。不久,他假称脚病复发,仍然回到了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这本书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始,到西晋结束,记载了近三百年的历史。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认为蜀汉刘备是正统,魏曹操是篡位者。他认为晋朝司马氏虽然继承了魏朝的禅让,但应该是继承汉室,不应该继承魏朝。习凿齿认为晋朝国统不正,不能为后世所昭示。(南宋理学家朱熹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提到了这件事)习凿齿坚持认为蜀汉是正统,他对诸葛亮非常敬仰。他特意前往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述了诸葛亮故居的情景,论述了诸葛亮志在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赞扬了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的作风,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

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阳明的《后出师表》,为考证这篇文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迁徙分布(缺):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习姓来源于地名。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名叫少习山(今陕西省凤阳县),当地的居民以地名为姓氏,形成了习姓。关于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但史书的注释不够详尽,因此没有列入正式的起源)。古时有一个小诸侯国名叫习,国民就以国名为家姓相传。传说西梁氏和夫躬的后代都有改姓为习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习-注解

诸侯国:古代中国的地方政权,通常由一个封建君主统治,拥有一定的领土和人民。

公族:指诸侯国的贵族,通常是君主及其家族成员。

国名:一个国家的名称,通常代表该国的文化和历史。

姓:中国姓氏的一种,通常与家族和血统相关。

地名:指特定地区的名称,可以是一个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等的名称。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的后期。

少习: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商县东部,后称为武关。

武关:古代关隘名,位于陕西省商县东部,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

公族习姓:指以原国名命姓的诸侯国公族,如习姓。

清正廉洁:形容官员行为端正,不贪污腐败。

权势:指权力和势力,通常与政治和军事相关。

侈靡:奢侈浪费,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以恢复汉朝的统一和稳定著称。

苏岭山:位于今襄樊宜城辖地的一座山,与习郁有关。

神祠:供奉神灵的庙宇。

鹿门庙:位于苏岭山的一座庙宇,因习郁所建而闻名。

鹿门山:位于今襄樊宜城辖地的一座山,因鹿门庙而闻名。

范蠡养鱼法:古代著名的养鱼方法,由范蠡发明。

鱼池:用于养鱼的池塘。

堤:在河流、湖泊等水域旁建造的防水建筑物。

竹、楸、芙蓉、菱、芡:指竹子、楸树、芙蓉花、菱角和芡实,都是古代常见的植物。

国史:指一个国家的官方历史记录。

汉晋春秋: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历史书籍,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至西晋的历史。

蜀汉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

魏现操:即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历史上以权谋著称。

汉祚:汉朝的皇位或皇统。

司马氏:指西晋的建立者司马炎及其家族。

通鉴纲目: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的历史纲目,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总结。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隆中:位于今湖北襄樊的隆中,是三国时期刘备与诸葛亮结盟的地方。

后出师表:诸葛亮所著的一篇表文,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百家姓:中国古代流行的姓氏书,收录了常见的姓氏。

凤阳县:位于今安徽省的一个县,与习姓的来源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习-评注

历史来源1的开篇便点明了习姓的起源,通过两个不同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姓氏与国家、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首先,‘以国名为姓’说明了姓氏的传承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习国灭国后,公族以国名为姓,体现了家族对故国的忠诚与记忆。其次,‘以地名为姓’则揭示了姓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少习作为地名,其居住者以地名为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地名的尊重。

在家族名人习温的描述中,‘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展现了习姓家族崇尚学问、清廉自律的家风。习温对儿子的教诲‘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体现了家族对于节俭、自持的重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

习郁的事迹则更多地体现了习姓家族与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封襄阳侯’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习姓家族地位的一种认可。习郁建立神祠、创造习家池等行为,不仅体现了家族对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习凿齿作为东晋史学家,他的事迹则更多地体现了习姓家族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少有志气,发愤读书,博学多闻’表明了习凿齿的学术素养和追求。‘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反映了习凿齿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家族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专程去隆中凭吊也明故宅’等描述,展现了习凿齿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文化的尊重。他在著作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个人学术观点,也反映了习姓家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的信息,表明习姓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并不显赫,却依然顽强地传承下来。‘出自地名’和‘古时有一小诸侯国曾用习做国名’的描述,再次强调了习姓与地理、历史之间的联系。

总的来说,习姓的历史来源和家族名人展现了家族与国家、文化、学术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尊重历史、崇尚学问的价值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2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