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乜-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以地为氏。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名为姓。
2、出自蕃姓,蒙古族后代。据《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云:“番姓,望出晋昌、赵郡。”明代蒙古族瓦刺部首领叫作也先,他于明正统十五年时攻打明朝,失败后与朱明王朝和好,他的后人有的进入中原,定居于山东境内。明时有人曾把“也先”误写作“乜先”,也先的子孙与汉人融合,改姓为乜姓,故《山左诗集》载:“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在。”
3、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家族名人乜仁义:明代名士。
迁徙分布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代《百家姓》中列于关、岳、公等熟知姓氏之前,这说明乜姓在中国万姓中已名列数百位姓氏之中。
据史料可知,乜姓为古代秦、陇,即西北少数民族姓氏。《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云:“番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照此看,乜姓为“番姓”,即今藏族之姓,其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
山东也有乜姓,是明代瓦刺首领也先的后代改姓为乜的。
乜姓至今已十分稀有。
今贵德乜姓是世居者,因该地区在秦汉时为先零羌活动地区,即藏族的原始族源地。
故在1962年贵德河东朱辑五编《贵德县简志》(续志修改稿)中说,(贵德)“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尹等初到斯地识有一人,本羌族,西羌无弋爰剑之苗裔倒贵德最早。
尔时此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纳族住东山麦浪相卡。
不知经多少年所,水渐下去,变为桑田,半数迁到化隆县属秋杂族,半数人移到贵德。
元、明间未筑城时,住在隍庙街,训导衙门地,到明洪武三年(实为七年),因筑城,一半人移到城外东北效乜纳村,一半人移到城西效拉萨村。
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防碍筑城,故未迁移。
上述对贵德乜氏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确为今藏族的远祖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后裔。
还说本族所建“弘善寺”在明代之前,这在《安多政教史》中有所记载:“贵德城……有众位护法神齐集列座的穆尼亥(为乜纳亥的转音)护法神殿,又称穆尼亥九层殿,年公爷(即清代年羹尧)的兵士来到时,阎罗法王神像显怒容向下视门口,因此兵士畏惧,未敢破坏该神殿。
‘《安多政教史》还载,由乜纳活佛罗哲吉(1675-1753年)于第一世俄钦赤列本的修行处建成乜纳寺。
今建于寺旁黄河沿的乜纳塔,其历史极久,故《安多政教史》又载:“当年吐蕃赞市赤热巴巾率兵北征时,曾在此处唐蕃交界地区,以他的头发为内藏修建了一座宝塔,并在塔顶安装了金光闪闪的鎏金铜日月”,称之为“乜纳塔”。
此记载属合唐代吐蕃王攻占青海东部的史实。
因此弘善寺、乜纳塔、乜纳寺。均以乜氏乜纳族名而命名,亦为该族所建或其族为活佛而主持管理。
今乜纳村及乜氏也是乜纳寺的香火庄及管理者之一。
今青海省以乜姓命名的村庄只有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委会所辖乜纳自然村,村中多为乜姓。
以及城西村委会所辖拉萨村有许多乜姓,还散居于罗汉堂乡尼那村、河西乡上刘屯村等地。
其族人是于世公认的汉化藏族、绝大多数会汉语、学汉文,故族人的文化素质高,其族人中百分之六、七十为知识分子,其中乜宗德曾是县人民政府干部,又是全县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今文庙前新建的牌楼结构的棂星门,上书“腾蛟起凤”金字,是他挥笔所书。
如今该县牧区常牧乡还有乜纳亥部落族,也称木雅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乜-译文
1、出自姬姓,以地为氏。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名为姓。
意思是:这个姓氏起源于姬姓,以居住地作为姓氏。在春秋时期,卫国的某个大夫在乜城居住并享有封地,因此以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2、出自蕃姓,蒙古族后代。据《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云:“番姓,望出晋昌、赵郡。”明代蒙古族瓦刺部首领叫作也先,他于明正统十五年时攻打明朝,失败后与朱明王朝和好,他的后人有的进入中原,定居于山东境内。明时有人曾把“也先”误写作“乜先”,也先的子孙与汉人融合,改姓为乜姓,故《山左诗集》载:“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在。”
意思是:这个姓氏也起源于蕃姓,是蒙古族的后代。《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记载,蕃姓出自晋昌和赵郡。明代的蒙古族瓦刺部首领叫也先,他在明正统十五年攻打明朝失败后,与明朝和好,他的后代中有些人迁入中原,定居在山东。当时有人把‘也先’误写成‘乜先’,也先的后代与汉族人融合,改姓为乜姓,所以《山左诗集》中记载:‘山东的乜姓,是也先的后代所在。’
3、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意思是:这个姓氏也是回族的一个姓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参考《中国回族大辞典》)
家族名人乜仁义:明代名士。
意思是:家族中有名的成员是明代的名士乜仁义。
迁徙分布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代《百家姓》中列于关、岳、公等熟知姓氏之前,这说明乜姓在中国万姓中已名列数百位姓氏之中。
意思是:乜姓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的前一百位。但在宋代的《百家姓》中,它排在关、岳、公等知名姓氏之前,这表明乜姓在中国众多姓氏中已经排名数百位。
据史料可知,乜姓为古代秦、陇,即西北少数民族姓氏。《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云:“番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照此看,乜姓为“番姓”,即今藏族之姓,其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
意思是:根据史料记载,乜姓是古代秦、陇地区,即西北少数民族的姓氏。《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提到:‘番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的乜姓,是也先的后代所改。’据此看来,乜姓属于‘番姓’,即现在的藏族姓氏,其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
山东也有乜姓,是明代瓦刺首领也先的后代改姓为乜的。乜姓至今已十分稀有。
意思是:山东也有乜姓,是明代瓦刺首领也先的后代改姓为乜的。如今乜姓已经非常稀有了。
今贵德乜姓是世居者,因该地区在秦汉时为先零羌活动地区,即藏族的原始族源地。
意思是:现在贵德的乜姓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因为这个地区在秦汉时期是先零羌族的活动地区,也就是藏族的原始族源地。
故在1962年贵德河东朱辑五编《贵德县简志》(续志修改稿)中说,(贵德)“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尹等初到斯地识有一人,本羌族,西羌无弋爰剑之苗裔倒贵德最早。尔时此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纳族住东山麦浪相卡。不知经多少年所,水渐下去,变为桑田,半数迁到化隆县属秋杂族,半数人移到贵德。
意思是:因此,在1962年朱辑五编写的《贵德县简志》(续志修改稿)中提到,贵德的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最早到达这个地区的人中有一个是羌族,是西羌无弋爰剑的后代。当时这个地方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人无法居住,乜纳族住在东山的麦浪相卡。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水位逐渐下降,变成了良田,一半人迁到了化隆县的秋杂族,另一半人迁到了贵德。
元、明间未筑城时,住在隍庙街,训导衙门地,到明洪武三年(实为七年),因筑城,一半人移到城外东北效乜纳村,一半人移到城西效拉萨村。
意思是:在元明时期没有筑城之前,他们住在隍庙街和训导衙门附近。到明洪武三年(实际上是七年),因为筑城,一半人迁到了城外的东北效乜纳村,另一半人迁到了城西的效拉萨村。
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防碍筑城,故未迁移。
意思是:他们所建的弘善寺(现在的大佛寺),没有妨碍到筑城,所以没有迁移。
上述对贵德乜氏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确为今藏族的远祖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后裔。
意思是:上述关于贵德乜氏的来历和迁徙过程的描述非常清晰,确实证明他们是现在藏族的远祖羌族首领无弋爰剑的后代。
还说本族所建“弘善寺”在明代之前,这在《安多政教史》中有所记载:“贵德城……有众位护法神齐集列座的穆尼亥(为乜纳亥的转音)护法神殿,又称穆尼亥九层殿,年公爷(即清代年羹尧)的兵士来到时,阎罗法王神像显怒容向下视门口,因此兵士畏惧,未敢破坏该神殿。
意思是:还提到本族所建的‘弘善寺’在明代之前,这在《安多政教史》中有记载:‘贵德城……有众位护法神齐集列座的穆尼亥(即乜纳亥的音译)护法神殿,又称穆尼亥九层殿。当清代年羹尧的士兵来到时,阎罗法王的神像显露出愤怒的表情向下注视门口,因此士兵们害怕,不敢破坏这个神殿。’
《安多政教史》还载,由乜纳活佛罗哲吉(1675-1753年)于第一世俄钦赤列本的修行处建成乜纳寺。
意思是:《安多政教史》还记载,由乜纳活佛罗哲吉(1675-1753年)在第一世俄钦赤列本的修行处建成了乜纳寺。
今建于寺旁黄河沿的乜纳塔,其历史极久,故《安多政教史》又载:“当年吐蕃赞市赤热巴巾率兵北征时,曾在此处唐蕃交界地区,以他的头发为内藏修建了一座宝塔,并在塔顶安装了金光闪闪的鎏金铜日月”,称之为“乜纳塔”。此记载属合唐代吐蕃王攻占青海东部的史实。
意思是:现在建在寺旁黄河沿的乜纳塔历史悠久,所以《安多政教史》中又记载:‘当年吐蕃赞普赤热巴巾率军北征时,曾在这里的唐蕃交界地区,用他的头发作为内藏,修建了一座宝塔,并在塔顶安装了金光闪闪的鎏金铜日月’,这被称为‘乜纳塔’。这一记载与唐代吐蕃王攻占青海东部的史实相符。
因此弘善寺、乜纳塔、乜纳寺。均以乜氏乜纳族名而命名,亦为该族所建或其族为活佛而主持管理。
意思是:因此,弘善寺、乜纳塔、乜纳寺都是以乜氏乜纳族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该族所建或该族为活佛而主持管理的。
今乜纳村及乜氏也是乜纳寺的香火庄及管理者之一。
意思是:现在乜纳村和乜氏也是乜纳寺的香火庄和管理者之一。
今青海省以乜姓命名的村庄只有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委会所辖乜纳自然村,村中多为乜姓。
意思是:现在青海省以乜姓命名的村庄只有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委会所辖的乜纳自然村,村中居民大多是乜姓。
以及城西村委会所辖拉萨村有许多乜姓,还散居于罗汉堂乡尼那村、河西乡上刘屯村等地。
意思是:以及城西村委会所辖的拉萨村也有许多乜姓,还有散居于罗汉堂乡尼那村、河西乡上刘屯村等地区。
其族人是于世公认的汉化藏族、绝大多数会汉语、学汉文,故族人的文化素质高,其族人中百分之六、七十为知识分子,其中乜宗德曾是县人民政府干部,又是全县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今文庙前新建的牌楼结构的棂星门,上书“腾蛟起凤”金字,是他挥笔所书。
意思是:这个族人是世人公认的汉化藏族,绝大多数会说汉语、学习汉文,因此族人的文化素质较高,族人中百分之六、七十是知识分子,其中乜宗德曾是县人民政府的干部,也是全县颇有名气的书法家,现在文庙前新建的牌楼结构的棂星门上书‘腾蛟起凤’的金字,就是他亲手书写的。
如今该县牧区常牧乡还有乜纳亥部落族,也称木雅族。
意思是:现在该县牧区的常牧乡还有乜纳亥部落族,也被称为木雅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乜-注解
姬姓: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贵族姓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主要姓氏之一。姬姓在周朝时期最为显赫,许多周朝的诸侯王和贵族都姓姬。
采邑:采邑是指古代诸侯国或领主分封给其属下官员或亲族的土地,作为他们的封地。
乜城:乜城是一个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根据文意,它应该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采邑。
蕃姓:蕃姓是古代的一个姓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后来与蒙古族融合。
《通志·氏族略》:《通志·氏族略》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氏族谱系的著作,由南宋郑樵所著,收录了大量的姓氏资料。
《山左诗集》:《山左诗集》是一部收录了山左(今山东)地区诗歌的文集。
瓦剌:瓦剌是明代蒙古族的一个部落,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也先:也先是明代瓦剌部的一位首领,曾在明正统十五年攻打明朝。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四百多个姓氏的书籍。
秦、陇:秦、陇是指古代的秦国和陇西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
晋昌、赵郡:晋昌、赵郡是古代的郡名,晋昌位于今天的山西,赵郡位于今天的河北。
贵德:贵德是今天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县名。
羌族: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无弋爰剑:无弋爰剑是古代羌族的一位首领。
弘善寺:弘善寺是贵德县的一个寺庙,历史悠久。
乜纳寺:乜纳寺是贵德县的一个寺庙,以乜姓命名。
乜纳塔:乜纳塔是贵德县的一个古塔,以乜姓命名。
吐蕃:吐蕃是古代藏族的一个政权,位于今天的西藏地区。
赞普:赞普是吐蕃王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号。
鎏金铜日月:鎏金铜日月是一种古代的装饰品,通常用于宗教仪式或作为象征。
香火庄:香火庄是指古代寺庙或宗族所拥有的土地和财产。
乜纳亥部落:乜纳亥部落是贵德县的一个部落,也称为木雅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乜-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地介绍了乜姓的起源、发展和分布,从历史、地理、民族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古文提到了乜姓的起源,分为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出自姬姓,以地为姓;二是出自蕃姓,蒙古族后代;三是回族姓氏之一。这种多元的起源体现了乜姓的历史悠久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分析家族名人时,古文提到了明代名士乜仁义,这表明乜姓在历史上涌现出了一些杰出人物,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关于迁徙分布,古文指出乜姓在宋代《百家姓》中位列数百位姓氏之中,说明其历史悠久。同时,古文详细描述了乜姓在西北地区的分布,以及明代瓦刺首领也先的后代改姓为乜的经过,展现了乜姓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贵德乜姓时,古文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详细描述了乜姓在贵德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古文中提到的‘弘善寺’、‘乜纳塔’、‘乜纳寺’等,不仅反映了乜姓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
古文中还提到了乜纳亥部落族,也称木雅族,这表明乜姓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对乜姓的起源、发展和分布的详细描述,为我们了解中国姓氏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古文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使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