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文昌帝君所著,实为道教徒托名编撰。
年代:成书时间不详,流传于明清时期。
内容简要:道教经典,论述孝道的重要性及其在修道中的作用。书中强调“孝为百行之先”,是研究道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守身章-原文
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
立身之基,贵审其守。
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
当思在我,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苦苦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寸节肢体,日渐栽培,何一非亲。
身自劳苦,得有此身,亲爱我身,如是之切,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
尊规合矩,如前所为,矜骄不形,淫佚不生,嗜欲必节。
父母之前,声不高厉,气不麤暴,神色温静,举止持祥,习久自然,身有光明,九灵三精,保其吉庆,三尸诸厌,亦化为善,凡有希求,悉称其愿,兢兢终身,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
苟失其守,块然躯壳,有负父母,生而犹死,抑知人生。
体相完备,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处所,一身运动,皆神所周。
神在脏腑,欲不可纵;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纵欲犯刑,非伤即死。
凡有身者,所当守护,守真为上,守心次之,守形为下。
愚夫匹妇,无所作为,亦足保身,何尔聪明,奸为妄作,昧性忘身,沉溺欲海,全不省悟。
大罗天神,观见斯若,发大慈悲,降生圣人,以时救度。
惟兹圣人,躬先率孝,加检必谨,加恤必至,不忍斯人,堕厥亲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种种孝顺,当身体物,体在一身,化在众生,畀兹凡有,同归于道,身居不动,肆应常普,如是守身,是为大孝。
即说偈曰:亲视子身重,常轻己身轻,人何仅负己,损身背吾亲,莫将至性躯,看作血肉形,今生受用者,夙世具灵根。
又说偈曰:一切本来相,受之自父母,谓身即亲身,人犹不之悟,谓亲即身是,重大不可误,完厥惺惺体,尽我所当务,无量大道身,圆满随处是。
又说偈曰:同此亲禀受,一般形体具,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尘世,以兹不磨守,保炼中和气,真培金液形,元养玉符体,广大不可限,生初岂有异。
孝子金身咒:惟此光明孝子身,果是金刚不坏身,化成即在当身内,现出千千万亿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守身章-译文
真君说:所谓的孝子,想要体会父母的心意,首先要做好自己。立身的基础,在于审慎自己的行为。没有自己的开始,自己的身体从何而来?有了身体之后,自己的身体又如何养育?有携带而来的东西,不可忽视。应当思考的是自己,设想处在自己的身体中,爱护自己的身体,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苦苦地哺乳,希望它成长,希望它成才,寸寸肢体,日渐培养,哪一样不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辛勤劳苦,才能拥有这个身体,父母爱护我的身体,如此深切,保护这个身体,难道不是非常重要,守护这个身体,尤其应当更加坚定。尊重规则,如同之前所做的那样,不要表现出骄傲,不要产生放纵,嗜好和欲望必须节制。在父母面前,声音不高亢,气息不粗鲁,神色温和,举止稳重,习惯久了就会自然,身体有了光辉,九灵三精,保佑其吉祥,三尸诸厌,也会变为善良,凡有所求,都能满足其愿望,兢兢业业终身,保护这个亲身体,无亏无缺地回归,这就是守护身体。
如果失去了守护,那么只剩下躯壳,辜负了父母,生而如同死去,难道不知道人生。身体完整,即有神灵,每日都在身体中,各有其位,整个身体的运动,都是神灵所周到的。神在脏腑,欲望不可放纵;神在四肢,刑罚不可承受,放纵欲望触犯刑罚,不是受伤就是死亡。凡是有身体的人,都应当守护自己的身体,守护真性为上,守护心灵次之,守护身体为下。愚夫愚妇,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也足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为何如此聪明,却做出荒唐的事情,迷失本性,忘记身体,沉溺于欲望之中,全然不知醒悟。大罗天神,看到这种情况,发出大慈悲,降生圣人,适时救度。只有这些圣人,亲自率先行孝,更加谨慎,更加关怀,不忍心看到人们失去自己的身体,一切栽培扶持,使他们能够坚守,种种孝顺的行为,应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体上,体现在众生之中,给予凡人,同归于道,身体不动,应对常常普遍,这样守护身体,就是大孝。
即说偈曰:父母看待子女的身体,常常轻视自己的身体,人为何只顾自己,损害身体却背叛父母,不要将至性躯壳,看作血肉之身,今生享受的,前世已经具备灵根。
又说偈曰:一切本来相,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的,说身体就是亲身体,人还是不明白,说父母就是身体,重要不可误解,保全清醒的身体,尽我应尽的责任,无量的大道身体,圆满无处不在。
又说偈曰:同样的父母所赐予,同样的身体形态,善哉孝子的身体,超脱了尘世,凭借这种不朽的坚守,保持中和之气,真正培养金液之身,元养玉符之体,广大无边,生命的开始又有什么不同。
孝子金身咒:只有这个光明的孝子身体,确实是金刚不坏之身,化成就在这个身体内,显现出千千万亿个身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守身章-注解
真君:指道教中的真仙或真人,此处可能指道教创始人之一。
孝子:指孝顺父母的子女,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立身:指建立自己的品德和声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地位的人。
审其守:审视并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无身之始:指人出生之前的状态。
有身之后:指人出生之后。
有挟俱来:指人出生时带来的东西,这里可能指人的本性。
不可或昧:不可忽视或隐瞒。
在我:指自己的责任。
设处亲身:对待自己的身体。
爱子之身:爱护子女的身体。
望其萌芽:希望子女能够成长。
寸节肢体:指身体的各个部分。
矜骄:骄傲自大。
淫佚:放纵不检。
嗜欲:强烈的欲望。
声不高厉:声音不高亢。
气不麤暴:气息不粗鲁暴躁。
神色温静:神情温和安静。
举止持祥:举止温和有礼。
九灵三精:指九种灵性和三种精华,可能指人的精神状态。
三尸诸厌:指人的三种欲望和多种烦恼。
凡有身者:指所有有身体的人。
守真:坚守真我。
守心:守护自己的心灵。
守形:守护自己的身体。
愚夫匹妇:指普通男女。
奸为妄作:指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昧性忘身:指忘记自己的本性。
沉溺欲海:指沉迷于欲望之中。
大罗天神:指道教中的高级神灵。
圣人:指道德高尚的人。
躬先率孝:亲自率先实践孝道。
加检必谨:加强自我检查,务必谨慎。
加恤必至:给予他人关心和帮助。
堕厥亲身:失去自己的身体。
一切栽持:一切的培养和支持。
种种孝顺:各种形式的孝顺。
身体物:指身体。
化在众生:在众生中体现。
畀兹凡有:给予所有的人。
同归于道:最终回归于道。
肆应常普:广泛地应对。
亲视子身重:父母看待子女的身体非常重视。
夙世具灵根:前世积累了灵性。
一切本来相: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
完厥惺惺体:保全清醒的身体。
无量大道身:无量的大道身体。
元养玉符体:用元气和玉符滋养身体。
孝子金身咒:孝子金身咒语,用以保护孝子的身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守身章-评注
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
此句开篇即点明孝子之道,强调孝子首先要做到自身立身,才能体察父母之心。‘立身’在此处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立身之基,贵审其守。
‘立身之基’强调立身的基础在于审慎自己的行为和品德。‘贵审其守’则是对孝子立身之基的具体要求,即要慎重地维护自己的道德底线。
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
此三句深入探讨了生命的起源和成长。‘无身之始’问及生命的起点,‘有身之后’关注生命的成长,‘有挟俱来’则指出生命伴随而来的责任和使命。‘不可或昧’警示孝子不可忽视这些。
当思在我,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苦苦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寸节肢体,日渐栽培,何一非亲。
这段话强调了孝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对子女的关爱。‘当思在我’提醒孝子时刻以父母之心为念,‘设处亲身’则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刻体会。‘爱子之身,胜于己身’体现了孝子对子女无私的爱。
身自劳苦,得有此身,亲爱我身,如是之切,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孝子对自身和父母的珍视。‘身自劳苦’描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保此亲身’和‘守此亲身’则是对父母恩情的守护和传承。
尊规合矩,如前所为,矜骄不形,淫佚不生,嗜欲必节。
这段话提倡孝子要遵守社会规范,保持谦逊,远离放纵和欲望,节制嗜好,以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道德。
父母之前,声不高厉,气不麤暴,神色温静,举止持祥,习久自然,身有光明,九灵三精,保其吉庆,三尸诸厌,亦化为善,凡有希求,悉称其愿,兢兢终身,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
此段话详细阐述了孝子应如何对待父母,包括言语、态度、行为等方面。‘身有光明’、‘九灵三精’、‘三尸诸厌’等词汇,体现了道教对孝道的理解。
苟失其守,块然躯壳,有负父母,生而犹死,抑知人生。
此句警示孝子不可失去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否则即使身体存在,也如同行尸走肉,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体相完备,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处所,一身运动,皆神所周。
此句强调了人体与神灵的紧密联系,指出人体内蕴含着神灵,每日都伴随着我们,无处不在。
神在脏腑,欲不可纵;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纵欲犯刑,非伤即死。
此句告诫孝子要节制欲望,不可纵欲,否则会招致灾祸。
凡有身者,所当守护,守真为上,守心次之,守形为下。
此句提出了守身的三层境界,即守真、守心和守形,强调了内在修为的重要性。
愚夫匹妇,无所作为,亦足保身,何尔聪明,奸为妄作,昧性忘身,沉溺欲海,全不省悟。
此段话批判了那些自以为聪明却迷失自我、沉溺于欲望的人,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不可迷失。
大罗天神,观见斯若,发大慈悲,降生圣人,以时救度。
此句描述了天神对孝子的观照和慈悲,以及圣人降临以救度迷途之人。
惟兹圣人,躬先率孝,加检必谨,加恤必至,不忍斯人,堕厥亲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种种孝顺,当身体物,体在一身,化在众生,畀兹凡有,同归于道,身居不动,肆应常普,如是守身,是为大孝。
此段话高度赞扬了圣人的孝行,指出圣人以身作则,以慈爱之心引导世人,使人们能够守护自身,最终达到大孝的境界。
即说偈曰:亲视子身重,常轻己身轻,人何仅负己,损身背吾亲,莫将至性躯,看作血肉形,今生受用者,夙世具灵根。
此偈通过对比父母对子女和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指出人生的受用与前世积累的灵根有关。
又说偈曰:一切本来相,受之自父母,谓身即亲身,人犹不之悟,谓亲即身是,重大不可误,完厥惺惺体,尽我所当务,无量大道身,圆满随处是。
此偈进一步阐述了人与父母的关系,指出人的身体和生命都是来自父母,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又说偈曰:同此亲禀受,一般形体具,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尘世,以兹不磨守,保炼中和气,真培金液形,元养玉符体,广大不可限,生初岂有异。
此偈赞美孝子之身,指出孝子之身超越了尘世的纷扰,通过不懈的努力,保炼中和之气,塑造金液之形,达到了玉符之体,展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
孝子金身咒:惟此光明孝子身,果是金刚不坏身,化成即在当身内,现出千千万亿身。
此咒语强调了孝子金身的坚固和光明,指出孝子的身体具有金刚不坏之身,能够化成无数身,体现了孝道的伟大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