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乐府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乐府-原文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及皇时。

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

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

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

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典,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

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

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暨后汉郊庙,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杂荡,辞不离于哀思。

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

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

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

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

若夫艳歌婉娈,怨诗诀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

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诗声俱郑,自此阶矣!

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

故陈思称”左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

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来迟》,歌童被声,莫敢不协。

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

至于轩岐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韦所改,亦有可算焉。

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赞曰∶

八音攡文,树辞为体。

讴吟坰野,金石云陛。

《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岂惟观乐,于焉识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乐府-译文

乐府,是指音乐和声律的结合,声音依循永久的旋律,和声和谐。天上的音乐有九种演奏,是献给上帝的;葛天氏的音乐有八篇,是皇时的音乐。从《咸》和《英》开始,就没有什么可以评论的了。至于涂山氏的歌声在等待人,开始形成了南方的音乐;有娀氏的民歌在飞燕中,开始形成了北方的音乐;夏甲在东阳叹息,东音因此产生;殷整在西河沉思,西音因此兴起:音乐的声音随着时间推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普通人和妇女,吟唱着本土的风情,诗官采集这些言语,乐官按照乐律来编排,用丝竹乐器表达情感,用金石乐器变化音调:因此师旷可以观察风气的兴衰,季札可以观察细微的变化,这些都是精通音乐的表现。

音乐的本质是人的内心情感,所以音乐的声音能深入人的骨髓,古代的君王对此非常重视,致力于防止淫荡和滥用的音乐。教育贵族子弟,一定要唱九德之歌,因此能够感动七种情感,影响八种风气。自从雅乐逐渐衰落,淫荡的音乐泛滥,秦朝焚烧了《乐经》,汉朝初期又重新恢复,制氏记录了音乐的铿锵,叔孙整理了音乐的规范,于是《武德》在汉高祖时兴起,《四时》在汉文帝时推广,虽然模仿了《韶》和《夏》,但也有很多继承了秦朝的旧制,中和的音乐声音,已经无法再恢复了。到了汉武帝推崇礼乐,开始设立乐府,总括赵代和代的音乐,收集齐楚的风气,延年用悠扬的声音来协调乐律,朱马用骚体来创作歌曲,《桂华》等杂曲,华丽而不正,而《赤雁》等群篇,柔弱而不正,河间献上了雅乐却很少被采用,所以汲黯对《天马》进行了讽刺。到了汉宣帝时,雅颂诗模仿《鹿鸣》,到了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淫乐逐渐增多,正音与世俗相悖,困难之处就在于此。

到了后汉的祭祀庙宇,只有杂乱的雅乐篇章,虽然文辞典雅,但乐律并不符合夔和旷的标准。

至于魏朝的三位君主,气魄豪迈,才华横溢,他们裁剪词句,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很和谐。看他们北上的众引,《秋风》等篇章,有的描述了宴会,有的表达了边塞的辛酸,情感不流于放纵,文辞不离哀思。虽然三调的音乐是正声,但实际上却像是《韶》和《夏》中的郑国音乐。到了晋朝,傅玄懂得音乐,创立了雅乐,用来歌颂祖宗;张华创作了新的篇章,也充实了宫廷的音乐。然而杜夔调整了乐律,音乐演奏舒展而优雅,荀勖改变了悬挂的方式,声音节奏哀婉急促,所以阮咸批评他的音乐离开了正声,后人用铜尺来验证。

音乐之精妙,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相互支持。

因此,我们知道诗歌是音乐的心灵,声音是音乐的形式。音乐的形式在于声音,乐师负责调整乐器;音乐的心灵在于诗歌,君子应该端正诗歌的内容。‘好乐无荒’,这是晋风之所以被称颂的原因;‘伊其相谑’,这是郑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因此,我们知道季札观看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听声音。

至于那些艳丽的歌曲,怨恨的诗篇,淫荡的词曲,正音从何而来?然而世俗的听众追求新奇,喜欢奇异的词句,雅致的诗歌则让人感到无聊;奇异的词句则让人兴奋。诗歌的声音和音乐都变得郑国化,就是这样开始的!所有的音乐文辞都称为诗,诗歌的声音称为歌,声音和文辞相配合,文辞繁多难以协调。因此陈思王认为‘左延年善于增减古辞,多的应该减少’,说明简约是重要的。观察汉高祖咏唱《大风》,汉武帝叹息《来迟》,歌童们唱得和声音配合,没有人敢不协调。曹植、陆机都有优秀的篇章,他们并没有下命令给伶人,所以故事中说他们不合调,这是因为没有深思熟虑。

至于黄帝和岐伯的鼓吹,汉朝的铙鼓和挽歌,虽然用于战争和丧事,但都被纳入乐府,缪韦的改编也有可取之处。过去刘向品评文学,诗和歌是分开的,所以我简要地介绍了乐篇,以标明区分。

赞曰:八种乐器演奏,树立了音乐的形式。在田野中吟唱,金石之音在云梯上响起。《韶》乐的声音难以追随,郑国的音乐容易流行。不仅是为了欣赏音乐,在这里也可以了解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乐府-注解

乐府: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各地民歌,并创作新的音乐。

声依永,律和声也:声依永,指的是音乐的声音要悠扬持久;律和声也,指的是音乐要遵循一定的音律。

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及皇时:钧天九奏和葛天八阕都是古代音乐传说中的音乐形式,分别代表天上的音乐和地上的音乐。

咸、英:咸和英是古代音乐术语,代表音乐的不同风格。

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涂山歌和有娀谣是古代的民歌,分别代表了南方的音乐风格和北方的音乐风格。

夏甲、殷整:夏甲和殷整是古代传说中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代表了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

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指音乐的演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匹夫庶妇,讴吟土风:匹夫庶妇指的是普通百姓,讴吟土风则是指他们唱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

诗官采言,乐胥被律:诗官是指负责收集整理诗歌的官员,乐胥是指音乐家,被律则是指遵循音律。

志感丝篁,气变金石:志感丝篁指的是音乐能够触动人的情感,气变金石则是指音乐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师旷、季札:师旷和季札都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他们通过音乐来观察时代的兴衰。

心术:心术在这里指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淫滥:淫滥指的是过分放纵和滥用的音乐。

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敷训胄子指的是教育贵族子弟,必歌九德则是指让他们唱九德之歌,即具有道德教化的歌曲。

七始、八风:七始和八风是指音乐中的七种基本音调和八种风格。

雅声、溺音:雅声指的是高雅的音乐,溺音则是指低俗的音乐。

秦燔《乐经》:秦燔《乐经》指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焚烧了《乐经》。

叔孙定其容典:叔孙指的是古代音乐家叔孙通,他制定了音乐的礼仪规范。

《武德》、《四时》:《武德》和《四时》是古代的乐府歌曲。

《韶》、《夏》:《韶》和《夏》是古代的乐经,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最高音乐成就。

中和之响,阒其不还:中和之响指的是和谐的音乐,阒其不还则是指这种和谐的音乐已经难以复现。

赵代之音、齐楚之气:赵代之音和齐楚之气分别指的是赵地和齐楚地区的音乐风格。

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延年和朱马是古代的音乐家,他们分别以曼声和骚体创作音乐。

《桂华》、《赤雁》:《桂华》和《赤雁》是古代的乐府歌曲。

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河间指的是河间王,他推荐高雅的音乐,但很少被采纳,因此汲黯对《天马》这首歌曲进行了批评。

雅颂、鹿鸣:雅颂和鹿鸣是古代的诗歌形式,雅颂是高雅的诗歌,鹿鸣是宫廷中的宴乐。

元成:元成指的是汉元帝和汉成帝。

郊庙:郊庙是指祭祀天地祖宗的场所。

三调之正声:三调之正声指的是三种基本的音乐调式。

傅玄、张华:傅玄和张华是晋代的文学家,他们在音乐方面有所贡献。

杜夔、荀勖:杜夔和荀勖是晋代的音乐家,他们在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成就。

阮咸:阮咸是晋代的音乐家,他对音乐有独到的见解。

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和乐指的是和谐的音乐,表里相资则是指音乐的外在和内在要相互配合。

瞽师:瞽师是指古代的音乐教师,负责教授音乐。

好乐无荒:好乐无荒是指喜欢音乐但不沉迷。

伊其相谑:伊其相谑是指相互戏谑。

郑国所以云亡:郑国所以云亡是指郑国因为过度追求音乐而衰落。

季札观乐:季札观乐是指季札通过观察音乐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艳歌、怨诗:艳歌和怨诗分别指的是艳丽的歌曲和哀怨的诗歌。

左延年:左延年是汉代的文学家,他在音乐方面有所贡献。

轩岐鼓吹:轩岐鼓吹是指古代的宫廷音乐。

汉世铙挽:汉世铙挽是指汉代的丧葬音乐。

缪韦所改:缪韦所改指的是缪斯和韦伯两位音乐家对音乐所做的改革。

子政品文:子政指的是西汉的文学家刘向,他曾经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

八音攡文:八音攡文指的是古代的八种乐器。

树辞为体:树辞为体指的是音乐中的歌词。

讴吟坰野,金石云陛:讴吟坰野指的是在田野中唱歌,金石云陛指的是在宫廷中演奏音乐。

《韶》响难追,郑声易启:《韶》响难追指的是《韶》这种高雅的音乐难以复现,郑声易启则是指郑国的音乐容易流行。

识礼:识礼指的是了解和遵守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乐府-评注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此句开篇点明乐府的本质,即声音的持久与和谐。‘声依永’意指音乐声音的持久性,‘律和声’则强调了音乐遵循一定的法则和规律。

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及皇时。这两句描述了古代音乐的崇高地位,‘钧天九奏’与‘葛天八阕’分别指代不同的音乐形式,象征着音乐的庄严与神圣。

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此句表明自《咸》乐、《英》乐以来,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这几句说明了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的形成,以及音乐风格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特点。

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此段描述了音乐与民间风俗、诗官与音乐的关系,以及音乐对时代变迁的反映。‘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强调了音乐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此句指出音乐的本质与人的心灵紧密相连,先王对音乐的态度谨慎,力求避免淫乱之音。

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此段说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音乐培养人的品德,影响人的情感与气质。

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典,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这几句回顾了音乐的发展历程,从雅乐的衰落到秦汉时期的音乐复兴,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

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此段描述了乐府的建立及其对音乐风格的影响,以及音乐批评的现象。

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这几句说明了音乐风格的变化,以及音乐与时代风俗的关系。

暨后汉郊庙,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此句描述了后汉时期音乐的特点,虽然歌词典雅,但音乐法则已经不再严谨。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这几句评价了魏国三祖的音乐才华,以及他们对音乐风格的贡献。

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杂荡,辞不离于哀思。这几句描述了魏国音乐的题材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此句指出魏国音乐虽然以正声为主,但也受到了《韶》、《夏》等古乐的影响。

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这几句描述了晋代音乐的发展,傅玄、张华等人的音乐创作。

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这几句评价了晋代音乐家杜夔、荀勖的音乐成就。

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此句强调了音乐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这几句阐述了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以及音乐创作与演奏者的角色。

‘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这几句说明了音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以及季札通过音乐观察国家兴衰的能力。

若夫艳歌婉娈,怨诗诀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诗声俱郑,自此阶矣!这几句批评了当时音乐中存在的俗乐现象,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偏好。

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左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这几句阐述了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以及音乐创作的原则。

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来迟》,歌童被声,莫敢不协。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这几句评价了历史上著名的音乐作品及其作者。

至于轩岐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韦所改,亦有可算焉。这几句描述了乐府的包容性,以及乐府对各种音乐形式的收录。

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此句说明了乐府与诗歌的区别,以及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赞曰∶八音攡文,树辞为体。讴吟坰野,金石云陛。《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这几句总结了全文,强调了音乐与文学、社会风俗的关系,以及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乐府》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1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