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丽辞-原文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
《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
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
至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
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
然契机者入巧,浮假者无功。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
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
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
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
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也;征人资学,事对所以为难也;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共心,正对所以为劣也。
又以事对,各有反正,指类而求,万条自昭然矣。
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
刘琨诗言:“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
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
是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
若两言相配,而优劣不均,是骥在左骖,驽为右服也。
若夫事或孤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
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
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类此而思,理斯见也。
赞曰∶
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
炳烁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彼珩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丽辞-译文
自然界赋予万物形态,肢体必定成双,神妙的道理发挥作用,事物不会孤立存在。
人心产生文辞,运用裁断各种思虑,高低相辅相成,自然形成对仗。
在唐尧虞舜的时代,文辞尚未达到极致,但皋陶称赞说:“罪行可疑时从轻,功绩可疑时从重。”
益陈谟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带来益处。”这并非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对仗。
《易经》中的《文言》和《系辞》,是圣人的精妙思考。
叙述《乾》卦的四德,句句相衔接;龙虎相感应,字字相对仗;乾坤的简易,则婉转相承;日月的往来,则隔行呼应;虽然句子的字数可能不同,但对仗的意图是一致的。
至于诗人的偶句,大夫的联辞,奇偶的变化,不需要刻意经营。
自扬雄、司马相如、张衡、蔡邕以来,崇尚华丽的辞藻,如同宋国的绘画和吴国的冶炼,雕刻形态,镂刻法则,华丽的句子与深刻的文采并流,对仗的意图与飘逸的韵律共同展现。
到了魏晋时期的众多才子,分析句子更加细致,联字合意,剖析毫厘。
然而,抓住契机的人能巧妙运用,浮夸虚假的人则无功而返。
因此,华丽辞藻的文体,大致有四种对仗:言对容易,事对困难;反对优秀,正对低劣。
言对,是指用空泛的辞藻进行对比;事对,是指并列引用人事来验证;反对,是指道理不同但趣味相合;正对,是指事情不同但意义相同。
长卿在《上林赋》中说:“在礼园中修饰容貌,在书圃中翱翔。”这是言对的例子。
宋玉在《神女赋》中说:“毛嫱遮袖,不足以作为标准;西施掩面,相比之下显得无色。”这是事对的例子。
仲宣在《登楼》中说:“钟仪被幽禁而奏楚乐,庄舄显贵而吟越歌。”这是反对的例子。
孟阳在《七哀》中说:“汉高祖思念枌榆,光武帝思念白水。”这是正对的例子。
凡是偶句发自内心,言对之所以容易;引用人事需要学识,事对之所以困难;幽显同心,反对之所以优秀;并贵同心,正对之所以低劣。
再以事对为例,各有反正,按类而求,万条自然明了。
张华的诗中说:“游雁比翼飞翔,归鸿知道接翅。”
刘琨的诗中说:“宣尼悲叹获麟,西狩哭泣孔丘。”
如果这样重复出现,就是对句的骈枝。
因此,言对之美,贵在精巧;事对之先,务在允当。
如果两句话相配,但优劣不均,就像良马在左,劣马在右。
如果事情孤立,没有与之相配的,就像夔只有一只脚,跳跃而行。
如果文气没有奇特之处,文采缺乏异彩,平庸的华丽辞藻,只会让人昏昏欲睡。
必须使道理圆满,事情严密,联璧成章。交替使用奇偶,用杂佩来调节,这才是可贵的。
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道理自然显现。
赞曰:
形体必定成双,文辞动辄有配。左右提携,精妙与韵味兼备。
光彩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同那珩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丽辞-注解
造化赋形:指自然界赋予万物以形态,强调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形态。
支体必双:指事物的组成部分往往是成双成对的,如人体的四肢、眼睛等。
神理为用:指神妙的道理或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事不孤立: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不会孤立存在。
心生文辞:指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辞表达出来。
运裁百虑:指在创作过程中对各种思考进行筛选和运用。
高下相须: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高低相辅相成。
自然成对:指事物自然形成对偶关系。
唐虞之世: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被认为是理想的社会。
皋陶:传说中的古代贤臣,以公正和智慧著称。
益陈谟:指益和陈谟,古代贤臣,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丽辞:指华丽的文辞,强调文辞的美感和修辞技巧。
易之文系:指《易经》中的《文言》和《系辞》,是古代哲学和文学的重要文献。
序乾四德:指《易经》中《乾卦》的四种德行,即元、亨、利、贞。
龙虎类感:指《易经》中龙和虎的象征意义,强调事物的相互感应。
乾坤易简:指《易经》中乾坤两卦的简单和变化。
日月往来:指日月运行的自然规律,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扬马张蔡:指扬雄、马融、张衡、蔡邕,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
宋画吴冶:指宋代的绘画和吴地的冶炼技术,象征高超的艺术和工艺。
魏晋群才:指魏晋时期的众多才子,以文学和思想成就著称。
言对:指文辞中的对偶,强调语言的对称和美感。
事对:指文辞中的事实对偶,强调事实的对比和呼应。
反对:指文辞中的相反对偶,强调相反事物的对比和统一。
正对:指文辞中的相同对偶,强调相同事物的对比和呼应。
长卿:指司马相如,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宋玉:指宋玉,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仲宣:指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孟阳:指张衡,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科学家。
张华:指张华,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刘琨:指刘琨,西晋末年的文学家和军事家。
骈枝:指文辞中的重复和冗余,强调修辞的简洁和精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丽辞-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了文辞中的对偶现象,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作者通过对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的引用,展示了文辞对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作者指出自然界中的事物往往是成双成对的,这种自然规律也反映在文辞创作中。文辞的对偶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模仿和体现。
接着,作者通过对《易经》等经典文献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文辞对偶的深刻内涵。《易经》中的乾坤、龙虎、日月等象征,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对立统一,也为文辞对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作者认为,文辞对偶不仅仅是语言的对称,更是对自然规律和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扬雄、马融、张衡、蔡邕等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分析,展示了文辞对偶的艺术魅力。这些文学家的作品不仅语言华丽,而且对偶精巧,体现了高超的修辞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认为,文辞对偶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巧妙地运用对偶技巧,使文辞既美观又富有深意。
最后,作者总结了文辞对偶的四种类型:言对、事对、反对和正对。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言对强调语言的对称和美感,事对强调事实的对比和呼应,反对强调相反事物的对比和统一,正对强调相同事物的对比和呼应。作者认为,文辞对偶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境,灵活运用这四种对偶类型,使文辞既美观又富有深意。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文辞对偶的深入分析,展示了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技巧和哲学思想。作者认为,文辞对偶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对自然规律和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表达。通过对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的分析,作者展示了文辞对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