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无量寿经-卷下

作者: 相传为康僧铠(3世纪)译。康僧铠是三国时期高僧,曾翻译多部佛经。

年代:三国时期(3世纪)。

内容简要:佛教净土宗经典,主要讲述阿弥陀佛的愿力和极乐世界的殊胜。书中强调通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净土宗修行的核心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无量寿经-卷下-原文

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妓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开避。当斯之时,熙怡快乐,不可胜言。

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润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志七觉,修心佛法,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师子王,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居。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天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想破。然含毒畜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今得相值,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先后同然。转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暗,

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

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

皆当过去,不可常保。

教语开导,信之者少。

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

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

恩爱思慕,忧念结缚。

心意痛著,迭相顾恋。

穷日卒岁,无有解已。

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蒙闇塞,愚惑所覆。

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

惑道者众,悟之者少。

世间匆匆,无可聊赖。

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

自然非恶,先随与之。

恣听所为,待其罪极。

其寿未终尽,便顿夺之。

下入恶道,累世勤苦。

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

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遇佛在世,当勤精进。

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语,贯心思之。

世人实尔,如佛所言。

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

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佛语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

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

开入泥洹,教授典揽,威制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

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

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

天下久久,乃复有佛。

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

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

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

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

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

快哉!甚善。

吾助尔喜,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精明求愿,积累善本。

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

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

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弥勒白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

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

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

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

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

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狂不逮之属。

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勉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

譬如王法,痛苦极刑。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

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

当独值向,相从共生。

更相报复,无有止已。

殃恶未尽,不得相离。

展转其中,无有出期。

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

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骄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

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

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

在位不正

,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慳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悕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佛言:“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斯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击成事。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骄慢。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冏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之自然,应期所行。殃咎追命,无得从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

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著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维罗网,上下相应。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床蓐、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

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佛告弥勒:“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

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

所当为者皆可求之。

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

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

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

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

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

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靡不欢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无量寿经-卷下-译文

一切诸天都带着天上的百千种花香和万种音乐,供养佛陀及其菩萨、声闻众,散播花香,演奏音乐,前后往来,互相避让。此时,大家欢喜快乐,无法用言语形容。

佛陀对阿难说:“生在佛国的菩萨们,他们所讲说的都是正法,随顺智慧,没有违背和失误。在他们的国土上,所有万物都没有‘我’的执著心,没有染著心,来去自由,情感无所系缚,随心所欲,自在无碍,没有彼我之分,没有竞争和诉讼,对众生怀有大慈悲和饶益之心,柔和调伏,没有忿恨心,远离烦恼,清净无厌怠心,平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除一切烦恼,远离恶趣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和各种神通智慧,游心于七觉支,修习佛法,肉眼清澈,无所不明,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一切道,慧眼能见真实,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慧为众生演说,平等观察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足辩才,除灭众生的烦恼之患。从如来生,理解法性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喜欢世俗语言,乐于正论。修习各种善根,志在崇奉佛道。知道一切法都是寂灭的,生身和烦恼都已灭尽,听闻甚深法义,心中不疑不惧,常能修行大悲,深远微妙,无所不覆载。究竟一乘,达到彼岸,决断疑惑之网,智慧由心而生,于佛教法,无所不包。智慧如大海,禅定如山王,智慧光明清净,超越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雪山,照耀一切功德,平等清净。犹如大地,对净秽好恶没有分别心。犹如净水,洗除尘劳和一切垢染。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之薪。犹如大风,行于世界无障碍。犹如虚空,对一切存在无所执著。犹如莲花,在世间无染污。犹如大乘,运载众生出离生死。犹如重云,震动大法雷,唤醒未觉者。犹如大雨,降下甘露法雨,滋润众生。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摇。如梵天王,在一切善法中最上首。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如优昙钵花,稀有难遇。如金翅鸟,威伏外道。如众游禽,无所藏积。犹如牛王,无能胜者。犹如象王,善调伏。如狮子王,无所畏惧。旷若虚空,大慈平等。摧灭嫉妒心,不忌胜者。专心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照耀智慧日,除去愚痴黑暗,修习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间的明灯,最胜福田,常为导师,平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除众生的欲望之刺,以安群生。功德智慧殊胜,无人不尊敬。灭除三垢障,游于各种神通,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等各种神通智慧之力,如法调伏众生之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的各种波罗蜜,修习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的各种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阿难!那些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只是为你略说而已。若广说,百千万劫也不能穷尽。”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的声闻、菩萨的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如此。为何不努力行善!念道的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大家应各自勤修精进,努力自求,必能超绝,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关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为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然而世人薄俗,共争不急之事。在这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居。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天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想破。然含毒畜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今得相值,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先后同然。转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暗,

心中充满困惑和闭塞,对于生死的意义、善恶的道路,自己无法看清,也没有人能够解释。

吉凶祸福,人们各自追求,这并不奇怪。

生死是常理,代代相传,有时父亲为儿子哭泣,有时儿子为父亲哭泣,兄弟、夫妇之间互相哭泣,上下颠倒,无常是根本。

这一切都会过去,不能长久保持。

教导和开导,相信的人很少。

因此,生死轮回没有休止。

这样的人愚昧无知,不相信佛法,心中没有远虑,只追求短暂的快乐,沉迷于爱欲,无法理解道德,陷入愤怒,贪婪于财富和美色,因此无法得道,最终会堕入恶道受苦。

生死无穷无尽,真是令人悲伤!

有时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妇,一个死去,一个活着,互相哀悼。

恩爱和思念,忧虑和束缚。

心中痛苦,互相依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法解脱。

教导道德,心中却不开明,思念恩情,无法摆脱情欲,愚昧无知,被迷惑所覆盖。

不能深思熟虑,心中无法端正,专心修行,决断世事,最终年寿已尽,无法得道,无可奈何。

总之,人们都贪婪于爱欲。

迷惑于道的人多,觉悟的人少。

世间匆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

尊卑上下,贫富贵贱,人们忙碌辛苦,心怀恶意,恶气弥漫,妄为行事,违背天地,不顾人心。

自然并非邪恶,先随顺他们。

任由他们为所欲为,等到他们的罪孽达到极点。

他们的寿命未尽,便突然夺走。

堕入恶道,经历多世的辛苦。

在恶道中辗转数千亿劫,没有出期,痛苦无法言说,真是令人哀悯。”

佛告诉弥勒菩萨和诸天人等:“我现在告诉你们世间的事情,人们因为这些原因,无法得道。

应当深思熟虑,远离恶行,选择善行并勤奋实践。

爱欲和荣华不能长久保持,最终都会分离,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

遇到佛在世,应当勤奋精进。

那些有愿望生到安乐国的人,可以获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不要随心所欲,违背经戒,落在人后。

如果有疑惑不解经义的人,可以详细问佛,佛会为他们解释。”

弥勒菩萨长跪说道:“佛的威神尊贵,所说的法义非常善妙,听佛的经语,心中贯通。

世人确实如此,正如佛所说。

现在佛慈悲,显示大道,耳目开明,得以度脱。

听到佛所说,无不欢喜。

诸天、人民、一切众生,都蒙受佛的慈恩,解脱忧苦。

佛的教诲,非常深奥善妙,智慧明见八方、上下、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无不透彻明了。

现在我们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得度脱,都是佛前世求道时谦苦所致。

佛的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到空无的极致。

开示涅槃,教授经典,威制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尽。

佛是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

现在得遇佛,又听到无量寿佛的名号,无不欢喜,心中开明。”

佛告诉弥勒:“你说得对。

如果有慈敬于佛的人,确实是大善。

天下久久,才会再有佛。

现在我在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除一切疑惑,拔除爱欲的根本,杜绝众恶的源头,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

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涅槃之道。

弥勒当知!你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已经很久远。

从你得道到涅槃,不可计数。

你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尽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

与佛相遇,听受经法,又得闻无量寿佛。

快哉!甚善。

我为你欢喜,你现在也可以厌弃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

应当决断,端正身心,多做善事,修己洁净,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人能自度,互相拯救。

精明求愿,积累善本。

虽然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不再有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

无为自然,次于涅槃之道。

你们应当各自精进,追求心中所愿,不要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到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难。”

弥勒说道:“受佛重诲,专心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告诉弥勒:“你们能在此世端正心意,不作众恶,非常难得,十方世界无与伦比。

为什么呢?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容易开化。

现在我在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

降伏其意,令持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道。”

佛说:“什么是五恶?什么是五痛?什么是五烧?如何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道?

第一恶:诸天、人民、一切众生,欲为众恶,无不如此。

强者欺凌弱者,互相残害杀戮,互相吞噬。

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

因此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甚至疯狂无能之辈。

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世间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勉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

譬如王法,痛苦极刑。

因此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

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

当独值向,相从共生。

更相报复,无有止已。

殃恶未尽,不得相离。

辗转其中,无有出期。

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

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这是第一恶、第一痛、第一烧,勤苦如此。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正身心、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得福德,度世上天涅槃之道,这是第一善。”

佛说:“第二恶: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骄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

互相欺骗,心口不一,言念无实。

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

在位不正

,被他们所欺骗。妄自损害忠良,不合天意。臣子欺骗君主,儿子欺骗父亲。兄弟夫妇,内外亲友,互相欺骗。各自怀着贪欲、嗔恨、愚痴,想要自己富足,贪图更多,无论尊卑上下,心思都是一样的。家破人亡,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因此灭族。有时家人亲友,乡里市井,愚昧的百姓,转而共同从事。互相损害,愤怒结成怨恨。富有却吝啬,不肯施舍。贪恋财富,心劳身苦。如此到最后,无所依靠。独来独去,没有一人跟随。善恶祸福,追随着生命。或在快乐的地方,或陷入痛苦,然后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世间的人民,心思愚昧,少有智慧,见到善行却憎恨诽谤,不去思慕,只想作恶,妄自做非法之事。常怀偷盗之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利益,消散殆尽,又再求取。邪心不正,害怕别人有财富,不预先思考,事情到了才后悔。今世有王法和牢狱,随着罪行走向,受到灾祸惩罚,因为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根。今世又作恶,天神会记住,分别他们的名册。寿命终结,神灵离去,下入恶道,所以有自然的三涂无量的苦恼,辗转其中,世世代代劫难没有出期,难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说。这是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此。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在其中一心控制意念,端正行为,独自做善事、不做恶事的人,独自度脱,获得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这是二大善。”

佛说:“第三恶是:世间的人民,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间,寿命有限,没有多少时间。上有贤明的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卑贱愚昧的人,中有不善的人常怀邪恶,只想着淫欲,烦恼充满胸中,爱欲交乱,坐立不安。贪心守财,只想不劳而获。窥视美色,邪态外露。厌恶自己的妻子,私自出入。浪费家财,做非法之事。结交聚会,兴师动众互相攻击。攻劫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不自己修业。偷盗得手,想要成功。恐吓胁迫,归给妻子。放纵心意,尽情享乐。或在亲属中,不避尊卑,家室内外,因此受苦。也不畏惧王法禁令。这样的恶行,被人鬼所见,日月照见,神明记住。所以有自然的三涂无量的苦恼,辗转其中,世世代代劫难没有出期,难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说。这是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此。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在其中一心控制意念,端正行为,独自做善事、不做恶事的人,独自度脱,获得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这是三大善。”

佛说:“第四恶是:世间的人民,不想修善,互相教唆共同作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言贼害,斗乱憎恨善人,败坏贤明,在旁边幸灾乐祸。不孝顺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以为自己有道,横行威势,侵凌他人。不能自知作恶无耻,自以为强健,想要别人敬重。不畏惧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以降化,自以为是,以为可以常如此,无所忧惧,常怀骄慢。这样的众恶,天神会记住。依赖前世曾作福德,小善扶持,营护帮助。今世作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自离去。身独空立,无所依靠。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逼迫,共同夺取。又其名册,记在神明。灾祸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只能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到那时,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天道昭然,不得蹉跌,所以有自然的三涂无量的苦恼。辗转其中,世世代代劫难没有出期,难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说。这是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此。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在其中一心控制意念,端正行为,独自做善事、不做恶事的人,独自度脱,获得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这是四大善。”

佛说:“第五恶是:世间的人民,懒惰懈怠,不肯作善修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怒目相向,言语不和,违逆反叛。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度,众人共患。负恩违义,没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再得。辜较纵夺,放纵游散。串数不劳而获,用自赈给。沉迷酒色,饮食无度。放纵心意,鲁莽冲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妒嫉厌恶。无义无礼,无所顾忌。自以为是,不可劝解。六亲眷属,所需有无,不能忧念。不念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没有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这样的世人,心意都是如此,愚痴蒙昧,却自以为智慧。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仁不顺,恶逆天地,却在其中希望侥幸。欲求长生,终将归死。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预先修善,临死才后悔。后悔之后,又有什么用呢!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深远,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人代替。数之自然,应期所行。灾祸追命,无从舍离。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道?只有佛知道。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这样的世人,难以尽述。所以有自然的三涂无量的苦恼,辗转其中,世世代代劫难没有出期,难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说。这是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此。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在其中一心控制意念,端正心念,言行一致,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自做善事,不做恶事,独自度脱,获得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这是五大善。”

佛告诉弥勒:“我告诉你们,这世间的五恶勤苦如此。五痛、五烧,辗转相生,只作众恶,不修善根,都会自然进入恶趣。或者今世先受灾祸疾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

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著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维罗网,上下相应。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佛对弥勒说:“世间如此,佛都感到悲哀。以威神力,摧毁众恶,使他们都向善。放弃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佛说:“你们现在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到佛经的教诲,应当深思熟虑。能在其中端正心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互相教导,各自端正守持。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不敢亏负。应当追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应当远离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你们在这里广植德本,布恩施惠,不要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互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为什么?因为那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在这里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为什么?因为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只有这里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互相欺骗。心劳形困,饮苦食毒。这样的恶务,从未停息。我哀怜你们天、人之类,苦心教诲,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无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无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说:“我哀怜你们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现在我在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我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只是为你们略说而已。”

佛对弥勒说:“你们各自好好思考!互相教导,如佛经法,不得犯也。”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说:“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怜,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佛告诉阿难:“你起来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

于是阿难起来整理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说:“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说完这话,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那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无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那时,佛告诉阿难及慈氏菩萨:“你们看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都看见了吗?”

阿难回答说:“是的!已经看见了。”

“你们还听见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吗?”

阿难回答说:“是的!已经听见了。”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你们还看见了吗?”

回答说:“已经看见了。”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你们还看见了吗?”

回答说:“已经看见了。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那时慈氏菩萨对佛说:“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诉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诉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床蓐、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回答说:“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诉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弥勒菩萨对佛说:“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诉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

即使是修行功德较少的人,数量多得无法计算,也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不仅我们佛国的菩萨们会往生极乐世界,其他佛国的菩萨们也是如此。

第一尊佛名叫远照,他那里有一百八十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二尊佛名叫宝藏,他那里有九十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三尊佛名叫无量音,他那里有二百二十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四尊佛名叫甘露味,他那里有二百五十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五尊佛名叫龙胜,他那里有十四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六尊佛名叫胜力,他那里有一万四千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七尊佛名叫师子,他那里有五百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八尊佛名叫离垢光,他那里有八十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九尊佛名叫德首,他那里有六十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十尊佛名叫妙德山,他那里有六十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十一尊佛名叫人王,他那里有十亿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十二尊佛名叫无上华,他那里有无数无法计算的菩萨众,他们都不会退转,智慧勇猛,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在七天之内就能摄取百千亿劫中菩萨所修的坚固法门。这些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第十三尊佛名叫无畏,他那里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无数小菩萨和比丘等,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不仅这十四佛国的菩萨们会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无量佛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数量也是如此,多得无法计算。

我如果要把十方诸佛的名号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比丘的名字全部说出来,即使昼夜不停地说一劫的时间也无法说完。我现在只是为你简略地说一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人听到这些佛的名号,心生欢喜,哪怕只有一念的欢喜,也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具备了无上的功德。

所以弥勒!即使有熊熊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也要穿过这大火,去听闻这部经典,心生欢喜、信仰、乐于接受、持诵、如法修行。

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菩萨想要听闻这部经典却无法得到。

如果有众生听闻这部经典,他们在无上佛道上永远不会退转。

所以应当专心信仰、接受、持诵、宣讲、修行这部经典。

我现在为众生宣讲这部经典,让他们见到无量寿佛及其国土的一切景象。

你们应当追求的一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不要在我涅槃之后再生疑惑。

在未来的时代,佛法将逐渐消亡,我出于慈悲和怜悯,特别留下这部经典,让它留存一百年。

如果有众生遇到这部经典,随他们的愿望都可以得到度化。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如来出现在世间,难以遇到、难以见到;诸佛的经典和教法,难以得到、难以听闻。

菩萨的殊胜法门和波罗蜜,能够听闻到也是很难的。

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并能修行,这也是很难的。

如果能够听闻这部经典并心生信仰、乐于接受、持诵,这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更难的了。

所以我的法门是这样修、这样说、这样教的,你们应当信仰、顺从,如法修行。

当时,世尊宣讲这部经典时,无量众生都发起了无上正觉的心。

一万二千那由他(无数)的人,获得了清净的法眼。

二十二亿诸天和人民,证得了阿那含果。

八十万比丘,断尽烦恼,心意解脱。

四十亿菩萨,获得了不退转的果位。

他们以宏大的誓愿和功德庄严自己。

在未来的时代,他们将成就正觉。

当时,三千大千世界发生了六种震动,大光明普照十方国土,百千种音乐自然响起,无量的妙花纷纷飘落。

佛陀讲完这部经典后,弥勒菩萨以及从十方世界来的菩萨们、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无不欢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无量寿经-卷下-注解

正定之聚:佛教术语,指修行者达到的一种稳定、坚定的修行状态,不再退转。

邪聚:指修行者因邪见或错误的行为而聚集的群体。

不定聚:指修行者尚未达到稳定修行的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动摇。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以其无量寿命和无量光明著称。

五逆:佛教中指五种极重的恶业,包括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诽谤正法:指对佛教正法的诽谤和诋毁,是一种严重的恶业。

沙门:指出家修行的佛教僧人。

菩提心:指追求觉悟、成佛的广大心愿。

七宝华:指极乐世界中的七种珍宝所成的莲花,象征清净和庄严。

不退转:佛教术语,指修行者在佛道上不会退失信心或退步。

五浊恶世:指末法时代,世间充满五种浊恶(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三十二相:指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种庄严的相貌特征。

无生法忍:指修行者对无生无灭的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接受。

七宝讲堂:指极乐世界中的讲堂,由七种珍宝所成,象征庄严和殊胜。

诸天:佛教中指天界中的各种天神,通常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天神。

菩萨:佛教术语,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追求佛果的修行者。

声闻:佛教中指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法而觉悟的修行者,通常指阿罗汉。

正法:佛教中指佛陀所传授的正确教法,能够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智慧:佛教中指对真理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能够破除无明和烦恼。

禅定:佛教中指通过冥想和专注达到的心灵平静和集中状态。

三昧:佛教中指通过禅定达到的深层次的心灵平静和集中状态。

波罗蜜:佛教中指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的完美境界,通常包括六种或十种波罗蜜。

空无相、无愿三昧:佛教中指通过禅定达到的三种深层次的心灵状态,分别是对空性、无相和无愿的理解和体验。

声闻、缘觉之地:佛教中指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法或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达到的修行境界,通常指阿罗汉和辟支佛。

五恶道:佛教中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和人道,是众生因恶业而轮回的五种境界。

道德:佛教中指修行者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能够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善恶:佛教中指众生行为的结果,善行带来善果,恶行带来恶果。

宿豫严待:佛教中指众生因过去的业力而面临的果报,无法逃避。

窈窈冥冥:佛教中指众生在轮回中的迷茫和无明状态,无法看清真相。

生死流转:佛教术语,指众生在六道中不断轮回,生死相续,无有休止。

恶趣:佛教中指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是众生因恶业所感召的苦报之地。

泥洹:即涅槃,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境界。

五恶:佛教术语,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种恶行。

五痛:佛教术语,指因五恶而导致的五种痛苦。

五烧:佛教术语,指因五恶而导致的五种炽热烦恼。

五善:佛教中指五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三涂:佛教术语,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是众生因恶业而堕入的苦难境地。

弥勒:佛教中的未来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成佛并救度众生。

三恶道:佛教术语,指地狱、饿鬼、畜生三种恶道,是众生因恶业所感而堕入的苦难境地。

贪著财色:指对财富和美色的过度贪恋,佛教认为这是导致烦恼和恶业的根源。

痴欲:佛教术语,指无明和贪欲,是导致众生轮回受苦的根本原因。

烦恼结缚:佛教术语,指由于贪嗔痴等烦恼而束缚心灵,不得解脱。

厚己诤利:指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与他人争竞,佛教认为这是不善的行为。

天道施张:指天道的运行和法则,佛教认为天道是公正无私的,善恶自有报应。

纲维罗网:比喻天道的法则如同罗网,无所不包,无所不察。

茕茕忪忪:形容孤独无助、惶恐不安的样子。

五德:佛教术语,指五种善德,通常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无为自然:佛教术语,指超越人为造作的境界,顺应自然法则。

胎生化生:佛教术语,胎生指通过母胎出生,化生指无需母胎,直接由业力化现而生。

七宝:佛教术语,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种珍宝。

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一由旬约相当于现在的十几公里。

转轮圣王:佛教术语,指具有极大福德和威德的理想君主,能够以佛法治理天下。

三宝:佛教术语,指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皈依的对象。

往生:佛教术语,指众生死后投生到佛国净土,特指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比丘:佛教术语,指出家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人。

无上功德:佛教术语,指最高、最殊胜的功德,通常与成佛相关。

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宇宙观中的概念,指一个佛所教化的范围,包含无数小世界。

阿那含果:佛教术语,指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意为不还,指不再返回欲界。

正觉:佛教术语,指彻底觉悟,特指成佛。

六种震动:佛教术语,指大地震动的六种形式,通常与佛说法或重大事件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无量寿经-卷下-评注

这段经文出自《无量寿经》,主要讲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及其修行者往生的条件和方法。经文中,佛陀向阿难详细描述了极乐世界的殊胜景象,以及众生如何通过修行和发愿往生彼国。

首先,经文强调了极乐世界的清净和庄严,指出在那里没有邪聚和不定聚,所有往生者都住于正定之聚,不再退转。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极乐世界的殊胜,也反映了佛教对修行者坚定信念的重视。

其次,经文详细说明了往生极乐世界的三种层次:上辈、中辈和下辈。上辈者舍家弃欲,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中辈者虽不能出家,但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善持戒;下辈者即使不能修诸功德,只要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这种分层体现了佛教对不同根器众生的慈悲和包容。

经文还特别强调了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十方诸佛皆共赞叹。这种对阿弥陀佛的赞美,不仅表达了对佛的崇敬,也反映了佛教对佛力的信仰和依赖。

此外,经文中还提到了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在极乐世界中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菩萨的修行境界,也反映了佛教对菩萨道的重视。

最后,经文通过描述极乐世界中的七宝讲堂、自然风起、五音声等景象,展现了极乐世界的庄严和殊胜。这种描述不仅增强了信众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也反映了佛教对净土的信仰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经文通过对极乐世界的描述和对往生条件的说明,展现了佛教对净土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佛教对不同根器众生的慈悲和包容。经文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宗教价值。

这段经文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佛国净土,充满了祥和、快乐和无尽的供养。诸天、菩萨和声闻众在此净土中,以华香、音乐供养佛陀,展现了佛教中对佛的极度尊敬和崇拜。这种供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净化和提升。

经文中的‘正法’、‘智慧’、‘禅定’等关键词,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核心内容。正法是修行的指南,智慧是修行的目标,禅定是修行的手段。通过这些修行,菩萨们能够达到无我、无染著的境界,摆脱世俗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经文还强调了慈悲、柔润、清净等品质的重要性。这些品质不仅是菩萨修行的成果,也是他们帮助众生解脱的动力。通过慈悲和智慧,菩萨们能够引导众生走向正道,远离烦恼和痛苦。

经文中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波罗蜜’等概念,进一步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深层次内涵。空无相、无愿三昧是对宇宙真相的深刻理解和体验,波罗蜜则是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的完美境界。这些概念不仅具有哲学上的深刻意义,也具有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最后,经文通过对五恶道、善恶、宿豫严待等概念的描述,揭示了众生在轮回中的迷茫和无明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众生痛苦的根源,也是他们修行的动力。通过修行,众生能够摆脱轮回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总的来说,这段经文不仅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佛国净土,也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次内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实践,修行者能够逐步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这段文字出自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生死轮回、善恶报应以及修行解脱的道理。文本通过对比善恶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了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并指出只有通过修行善法、远离恶行,才能最终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首先,文本描绘了生死流转的无常与痛苦。众生因贪嗔痴等烦恼,不断在六道中轮回,经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种种苦难。这种轮回无有休止,令人深感悲哀。文本通过生动的描述,揭示了生死轮回的本质,即众生因无明和烦恼而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其次,文本强调了善恶报应的必然性。众生因造作恶业,必然招致恶报,堕入恶道,经历无尽的痛苦。而修善积德者,则能获得福报,最终脱离轮回,达到涅槃。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是佛教伦理观的核心,旨在引导众生弃恶从善,追求解脱。

再次,文本指出了修行的必要性。佛在经中教导众生要远离众恶,勤修善法,尤其是要持守五戒,修习五善。通过修行,众生可以净化心灵,积累善业,最终获得解脱。佛的教诲不仅是对个体的修行指导,也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旨在引导众生走向善道,远离恶行。

最后,文本通过弥勒菩萨的回应,表达了对佛法的信心与敬仰。弥勒菩萨表示将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体现了对佛法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不仅是个人修行的动力,也是佛教传播与弘扬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生动的描述与深刻的哲理,揭示了生死轮回的本质,强调了善恶报应的必然性,并指出了修行的必要性。它不仅是对个体修行的指导,也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世间众生因五恶行为而导致的五痛、五烧,以及如何通过修善来避免这些苦难。文本通过对比恶行与善行的结果,强调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即善恶有报,行善者得福,作恶者受罚。

文本首先列举了五恶行为,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导致众生堕入三恶道的主要原因。接着,文本描述了因五恶而导致的五痛、五烧,这些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煎熬。通过这种描述,文本旨在警示众生,恶行带来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文本并非一味地强调恶行的后果,而是提出了通过修善来避免这些苦难的方法。文本指出,如果众生能够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就能够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这种修善的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恶报,还能够获得福德,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文本还通过对比恶行与善行的结果,进一步强调了因果报应的思想。文本指出,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也强调了修善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详细描述五恶行为及其后果,以及修善的方法和结果,深刻地阐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文本不仅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也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避免恶行,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这段佛经内容主要讲述了佛教对世间众生行为的观察与教诲,强调了贪欲、痴迷、烦恼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对人生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修行、持戒、布施等方式来摆脱这些束缚,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首先,文本通过描述众生因贪著财色、痴欲所迫而陷入烦恼结缚的状态,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贪欲和执念问题。佛教认为,贪欲是导致众生轮回受苦的根本原因,而痴迷则使人无法看清真相,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反映了佛教对人生苦难根源的深刻理解。

其次,文本通过对比富贵荣华的短暂与天道施张的永恒,强调了善恶有报的因果法则。佛教认为,天道是公正无私的,善恶自有报应。那些追求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自身的痛苦和不幸。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也是对社会的道德规范。

接着,文本提出了通过修行、持戒、布施等方式来摆脱烦恼、获得解脱的途径。佛教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持戒和布施则是修行的重要方式,持戒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造恶业;布施则可以培养慈悲心,帮助他人,积累福德。这种修行的理念,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指导,也是对社会和谐的倡导。

此外,文本还通过描述无量寿佛的国土和众生的胎生化生,展现了佛教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无量寿佛的国土是一个充满光明、庄严、清净的世界,众生在这里可以享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而胎生化生则是对众生修行成果的体现,那些明信佛智、修习善本的众生,可以在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获得智慧和功德。这种对理想世界的描绘,不仅是对修行者的激励,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最后,文本通过佛对弥勒菩萨的教诲,强调了明信佛智的重要性。佛教认为,只有明信佛智,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深意,获得解脱。而那些对佛智疑惑不信的众生,即使修习善本,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解脱。这种对佛智的强调,不仅是对修行者的要求,也是对佛教教义的阐释。

总的来说,这段佛经内容通过对众生行为的观察与教诲,揭示了贪欲、痴迷、烦恼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对人生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修行、持戒、布施等方式来摆脱这些束缚,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这种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洞察和对修行解脱的倡导,不仅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也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这段经文出自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以及众多菩萨、比丘等修行者往生彼国的情景。经文通过列举十方佛国中的诸佛及其菩萨众的数量,强调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普遍性和殊胜性。这不仅展示了佛教净土信仰的核心思想,也反映了佛教宇宙观的宏大与包容。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经文体现了佛教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往生极乐世界不仅是修行者的终极目标,也是佛教慈悲救度众生的具体体现。通过强调‘闻佛名号’、‘欢喜信乐’的重要性,经文传达了信仰的力量和修行的简易性,使得净土法门成为普通信众易于接受和实践的修行方式。

从艺术特色来看,经文采用了排比和列举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复强调‘皆当往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同时,经文中对佛国景象的描述,如‘大光普照’、‘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展现了佛教经典中常见的庄严与神圣氛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经文是净土宗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其核心教义即是通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段经文不仅为净土宗的传播提供了经典支持,也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经文中提到的‘经道灭尽’和‘特留此经’,反映了佛教对末法时代的忧虑和对经典传承的重视,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经文不仅在佛教教义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学艺术和历史传承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价值。通过对往生极乐世界的描绘,经文为信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修行指引,同时也体现了佛教对宇宙、生命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无量寿经-卷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1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