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应变

作者: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他以军事才能闻名,著有《吴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共6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吴起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应变-原文

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

吴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年)[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武侯问曰:‘有师甚重,既武且勇,背大险阻,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强驽,退如山移,进如风雨,粮食又多,难与长守,[则如之何]?’

[起]对曰:‘大哉问乎!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各军一衢。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莫之所加。敌人若坚守以固其兵,急行间谍以观其虑。彼听吾说,解之而去;不听吾说,斩使焚书。分为五战,战胜勿追,不胜疾归。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结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五军交至,必有其(力)[利]。此击强之道也。’

武侯问曰:‘敌近而薄我,欲去无路,我众甚惧,为之奈何?’

[起]对曰:‘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

武侯问曰:‘若遇敌于溪谷之间,傍多险阻,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勿得从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进弓与弩,且射且虏。审察其政,乱则击之无疑。’

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其兵,敌必坚陈,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

武侯问曰:‘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乃可为奇以胜之。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

武侯问曰:‘天久连雨,马陷车止,四面受敌,三军惊骇,为之奈何?’

[起]对曰:‘凡用车者,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驰其强车;若进若止,必从其道。敌人若起,必逐其迹。’

武侯问曰:‘暴寇卒来,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则如之何?’

[起]对曰:‘暴寇之来,必虑其强,善守勿应。彼将暮去,其装必重,其心必恐,还退务速,必有不属。追而击之,其兵可覆。’

吴子曰:‘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御其禄秩,收其器物。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其有请降,许而安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应变-译文

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

吴起对曰:‘凡战之法,白天用旌旗、旗帜、军旗作为信号,夜晚用金鼓、笳笛作为信号。旗子指向左边,军队就向左边行动;旗子指向右边,军队就向右边行动。鼓声响起就前进,锣声响起就停止。吹一次号角就前进,吹两次号角就集合。不服从命令的人要处死。如果三军都服从命令,士兵都听从指挥,那么战斗就没有强敌,攻城就没有坚固的阵地了。’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避开平坦的地方,在险要的地方设伏。所以说:用一击十,没有比险要的地方更好的;用十击百,没有比险要的地方更好的;用千击万,没有比险要的地方更好的。现在有少量士兵突然在险要的道路上击鼓鸣金,即使有大量敌人,也没有不惊慌的。所以说:用兵众多的人要追求平坦,用兵少的人要追求险要。’

武侯问曰:‘有师甚重,既武且勇,背大险阻,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强弩,退如山移,进如风雨,粮食又多,难与长守,则如之何?’

[起]对曰:‘这问题问得好!这不是依靠车马的力量,而是圣人的谋略。能够准备千辆战车和万匹战马,加上步兵,分为五支军队,每支军队都有一条通道。五支军队和五条通道,敌人一定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攻击哪里。敌人如果坚守阵地以巩固兵力,紧急派遣间谍来观察他们的意图。如果他们听从我的建议,就让他们离开;如果不听从,就斩杀使者烧毁信件。分为五次战斗,打赢了不要追击,打输了迅速撤退。这样假装败退,安全快速地战斗,一方面结集敌人前方,一方面切断敌人后方,两军隐蔽行动,或者向左或者向右,袭击他们的位置。五支军队同时到达,一定能找到敌人的弱点。这是攻击强敌的方法。’

武侯问曰:‘敌近而薄我,欲去无路,我众甚惧,为之奈何?’

[起]对曰:‘对付这种情况的方法,如果我们的军队比敌人多,就分别对付他们;如果敌人比我们多,就正面迎击,连续不断地进攻,即使敌人多也可以制服他们。’

武侯问曰:‘若遇敌于溪谷之间,傍多险阻,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在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等地,快速行动,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如果在高山深谷中突然遇到敌人,一定要先大声鼓噪,然后迅速进攻,一边前进一边用弓箭和弩箭射击,同时俘虏敌人。仔细观察敌人的政治状况,如果混乱就毫不犹豫地攻击他们。’

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这叫做山谷战,即使军队众多也没有用。招募我们勇敢的士兵与敌人对抗,轻装利兵作为先锋,分兵列阵隐藏在四周围,相隔数里,不要让敌人看到我们的军队,敌人一定会坚守阵地,进退两难。于是派出旗帜,走出山谷在外设营,敌人一定会感到恐惧。用车马挑逗他们,不要让他们得到休息。这就是山谷战的方法。’

武侯问曰:‘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这叫做水战,不要用车马,而且要留在水边。登上高处四处观察,一定要了解水的情况,知道它的宽窄,了解它的深浅,然后才能用奇计战胜敌人。如果敌人切断水流,就在他们半渡时发动攻击。’

武侯问曰:‘天久连雨,马陷车止,四面受敌,三军惊骇,为之奈何?’

[起]对曰:‘凡是使用战车的,在阴湿的地方就停止行动,在晴朗干燥的地方就行动;重视高地轻视低地,快速行动强车;如果前进或者停止,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道路行动。如果敌人行动,一定要追踪他们的踪迹。’

武侯问曰:‘暴寇突然来袭,掠夺我们的田野,夺取我们的牛羊,则如之何?’

[起]对曰:‘暴寇来袭,一定要考虑他们的强大,善于防守不要应战。他们晚上离开,装备一定很重,心情一定很害怕,返回时一定要快速,一定会有些不连贯。追击并攻击他们,他们的军队就可以被击败。’

吴子曰:‘凡是攻城围敌的方法,城池一旦被攻破,各人进入自己的宫殿,控制他们的俸禄和职位,收缴他们的器物。军队到达的地方,不要砍伐树木、拆除房屋,夺取粮食、杀死家畜、烧毁积蓄,向民众展示没有残暴的心意。如果有人请求投降,就答应他们并安抚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应变-注解

武侯:指古代的武将,此处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

车坚马良:形容军队装备精良,车马坚固。

将勇兵强:将帅勇敢,士兵强大,形容军队战斗力强。

卒遇敌人:突然遇到敌人。

乱而失行:混乱而失去行军纪律。

旌旗幡麾:古代军中用来指挥的旗帜。

金鼓笳笛:金鼓用于发出战斗信号,笳笛用于指挥行军。

麾左而左,麾右而右:旗帜指向左边,军队向左移动;旗帜指向右边,军队向右移动。

诛:惩罚,处决。

三军服威:全军服从军威。

士卒用命:士兵们愿意为命令而战。

阨:险要之地。

险:险峻的地形。

阻:阻挡,障碍。

少卒:年轻的士兵。

大险阻:险峻的地形。

强驽:强劲的弓箭。

山移:山一般移动,形容迅速。

粮食:军粮。

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佯北:假装败退。

衔枚:口中含着枚(一种小木片),以防止发出声音。

溪谷:山间的小溪和山谷。

险阻:险峻且难以通行的地方。

募:招募。

材士:有才能的士兵。

轻足利兵:轻便快捷的兵器和士兵。

前行:先锋部队。

旆:旗帜。

营:扎营。

暴寇:突然来袭的敌人。

田野:田野地区。

牛羊:牛和羊,此处指家畜。

禄秩:官职和俸禄。

器物:各种器物。

刊:砍伐。

发:拆毁。

六畜:家畜,包括牛、羊、猪、狗、鸡、马。

积聚:储存的物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应变-评注

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

此句中,武侯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战争复杂性的深刻认识。‘车坚马良,将勇兵强’描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而‘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揭示了即使实力强大,也可能会因为指挥失误而陷入困境。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于战争策略和指挥艺术的重视。

吴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

吴起的回答体现了古代军队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他强调通过旌旗、金鼓等信号来统一指挥,确保军队行动的一致性。这种指挥方式不仅要求士兵服从命令,还体现了古代军事中对纪律的重视。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

武侯的第二个问题关注的是敌众我寡时的应对策略。这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在战略上对于兵力对比的敏感性和对劣势处境下的应对策略的探讨。

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

吴起的回答中,‘避之于易,邀之于阨’体现了一种以智取胜的策略。通过选择有利地形,以少胜多,这是古代军事思想中常用的策略。‘以一击十,莫善于阨’等表述,则是对这种策略的具体阐述。

武侯问曰:‘有师甚重,既武且勇,背大险阻,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强驽,退如山移,进如风雨,粮食又多,难与长守,[则如之何]?’

武侯的问题描述了一种守军强大的情况,吴起的回答则是对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的深入分析。‘大哉问乎!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表明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智谋而非单纯的武力。

起对曰:‘大哉问乎!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各军一衢。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莫之所加。’

吴起的回答中,‘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体现了他对军队结构的巧妙设计。通过分散敌军注意力,使敌人无法集中力量,这是古代军事中常用的战术。

武侯问曰:‘敌近而薄我,欲去无路,我众甚惧,为之奈何?’

武侯的这个问题关注的是敌军逼近时的应对。吴起的回答‘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体现了一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即根据敌我力量对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武侯问曰:‘若遇敌于溪谷之间,傍多险阻,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在溪谷之间与敌军交战,地形复杂,吴起的回答‘疾行亟去,勿得从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进弓与弩,且射且虏。’体现了他对地形利用的重视,以及迅速行动的重要性。

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

这个问题描述了一种被敌军包围的困境,吴起的回答‘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其兵,敌必坚陈,进退不敢。’体现了他对地形和兵力的巧妙运用。

武侯问曰:‘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面对水战的困境,吴起的回答‘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乃可为奇以胜之。’体现了他对水战策略的深刻理解。

武侯问曰:‘天久连雨,马陷车止,四面受敌,三军惊骇,为之奈何?’

吴起的回答‘凡用车者,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驰其强车;若进若止,必从其道。敌人若起,必逐其迹。’体现了他对特殊天气条件下作战的应对策略。

武侯问曰:‘暴寇卒来,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则如之何?’

面对突袭的敌军,吴起的回答‘暴寇之来,必虑其强,善守勿应。彼将暮去,其装必重,其心必恐,还退务速,必有不属。追而击之,其兵可覆。’体现了他对敌情和战术的准确判断。

吴子曰:‘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御其禄秩,收其器物。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其有请降,许而安之。’

吴子的这段话强调了攻城掠地时的道德和策略。他提出在攻城后要善待百姓,避免过度破坏,同时对于投降的敌军也要给予适当的安置,这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战争和人道主义的双重考虑。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应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1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