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原文
陕西路,《禹贡》雍梁冀豫四州之地,而雍州全得焉。天文东井与鬼宿之分。
西接羌戎,东界潼陕,南连巴汉,北际朔方,自安定、北地、上郡皆逼近戎狄,历代未尝去战备,武都之地则氐羌杂处,武威以西皆匈奴接境,故防秋乘塞,严兵置戎,并列雄镇,以讲武经为中朝之西屏。
延丹坊堡安军路延州延安郡,古白翟地,唐置州,升为总管府。徙吐谷浑部落,立浑州、宽州、浩(音诰)(音门)府,寄治州界(凉州有浩河六谷,吐浑所居,唐初迁部族在州界,乔立浑州、宽州,即浑州、宽州川也),迄今蕃汉杂处。唐置延节度。宋为彰信军节度。其地东至隰州三百七十里,西至庆州三百三十里,南至州一百四十里,北至保安军一百五十里,又至大理河二百七十里,东北至绥州,西北至宥州,皆三百馀里。自绥、宥、灵、夏以北,皆党项所据,官军戍守设寨十七。置延丹坊保安军路马部军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为治所,控绥、银、夏、卢子关一路。本路置州兵及禁军更戍外,又领熟户蕃户蕃兵九大族一万二千七百人,马一千四百九十疋,弓箭手一千五百二十一人,马一百五十五疋。即今之陕西延安府是也。
保寨十七:
顺安寨即唐初南平州安固县地。宋建南安寨,康定中弃之,庆历初重修,赐今名。
自寨西北至怀宁绥平二寨,俱一川守御之要。东至白草寨四十里,西南至石胡寨四十里,北至绥州四十里,西至怀宁寨四十里,南至清涧城五十里。
怀宁寨,故长宁寨也,庆历中重修,赐今名。东南至顺安寨四十里;南自宽州,至清涧城四十五里;西至绥平寨四十里;北至大理河八十里,至横山一带。绥平寨,绥州城平县也。隋时置城平川;宋天圣中重筑,改名永平,寻弃之;庆历中又修复,改今名。东至顺安寨,西至金明县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永平川,北边壕,接绥州,西南至州百里。东北无定河至铁茄平五里。
黑水堡,庆历中筑。东控城平川,西控黑水川路,入卢子关北外大理河至横山,最为要害之地。东至绥平寨四十里,西至土门堡二十里,南至安定堡六十里,北至大理河六十里。
白草寨,东控黄河伏落关路,北绥州界铁茄平定仙岭满堂川路,最为要害之地。东至黄河二十里,西至顺安寨四十里,南至隰州上平关三十里。
清涧城,即故绥德县地,名清涧川。东控黄河一带贼路,庆历中修。东至石胡镇四十里,西至水平寨八十里,西南至延州二百里,南至延州寨四十里,北至怀宁寨四十五里。
石胡寨,庆历中筑。西南至清涧城四十里,北至顺安寨四十里。
丹头寨,旧号丹头堡,东宽州川路。庆历中修。东至清涧城四十里,西至安定堡四十里,南至水平寨四十里,北至绥平寨四十里。安定堡,地名为蹄川,控清涧川一带,东西控安远废寨。庆历中筑。东至丹头寨七十里,西南至安远废寨,南至大粮寨七十里,北至黑水堡五十里。
青化寨,太平兴国中筑,号青化堡,加兵戍守,西控青化州口,庆历中增修建寨。东至永平寨七十里,西至延州五十里。
永平寨,东控永平川路,东南至清涧城八十里,西南至青化寨七十里,北至丹头寨四十里。
招安寨,北接杏子河,至横山一路,庆历中筑。东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静边镇八十里,北至保安军八十里。
新寨,控延州东北疆远川一带,太平兴国中重修。东至青化寨二十里,西至金明寨四十里。
金明寨,控金明一川之口。本汉高奴县地,董翳所居,后魏为广县,隋改金明,唐置北武川,宋以县为寨。东至青化寨八十里,西至招安寨二十五里,南至延州四十里,北至龙口平二十里。
龙安寨,在废栲栳寨之西,地名龙口平,控塞门川废寨一带戎马来路。东至新寨七十里,南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万安寨七十里,北至塞门故寨八十里。
万安寨,东控五龙川入延州路。东至延州八十里,西浑州川路至招安寨,北至保安军八十里,南至敷政县。
围林寨,西控土门一带贼路,入浑州川至瓦堂川。庆历中置堡戍守。东至龙安寨九十里,西至北安军五十里,南至招安寨八十里,北至瓦堂川界。
盐夏路,自州北过塞门寨,度卢子关,由屏风谷入夏州界,石堡、乌延、马岭入平夏,至盐州,约六百里,其路自塞门至石堡、乌延,并山谷中行,最为险狭;乌延至夏州平地。宋初,塞门至乌延蕃部内附,石堡城置兵戍守。至道中,五路出师,范廷召从此路进军,凡二十日,至乌白池会师。今废卢子关、石堡、安远、塞门四城。北路山谷险峻,比诸路最甚。
保安军,旧延州栲栳城。唐为神策军,控扼蕃寇。宋建军,置三寨守之。东至延州百五十里,经敷政、敷施二县界,山谷不通车轨。西至庆州界九十里,南至延州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长城八十里,十里即蕃族界,入宥州、夏州路。今为保安县,属陕之延安府。
寨三:
德靖寨,北控洛河川,入西界金汤镇大路,旧号建子城,天圣中改今名。东至军六十里,西至金汤镇六十里,南至保胜寨七十里,北至熨斗平川路,至金汤六十里。
顺宁寨,东控大虫谷口,北五里即生户归娘族,至大理河,庆历中筑。东至塞门弃寨百六十里。西北至西界,南至军四十里,北至归娘岭三十里。
保胜寨,东北控扼莫河路一带蕃部,庆历中筑。东至
万安寨八十里,西至义征川,南至静边镇五十里,北至保安军四十里。
长城岭路,自军北归娘族六十里,过长城岭,北至秦王井驿,入平夏,经柳泊岭、并铁市、白池、人头堡、苦井、三分山、谷口、河北九驿,至故灵州怀远镇七百里(后为建兴州)。北路自军至秦王井,在山谷中行,险狭。自秦王井,地势渐宽平,经沙碛,少水泉,可掘沙为井。夏国宥州界并沙碛地,卑险,掘丈馀,则有水。若因大风,寻复湮塞。保安军至贼界三十里,此路可行师。
鹿阝州洛郊郡,古白翟国,唐武德中置州,以鹿阝为名,又建为都督府。
宋为保大军节度。东至丹州百二十里,西至庆州界百八十里,南至坊州界七十里,北至延州百六十里。今仍为鹿阝州,属延安府。
康定军,康定元年以鹿阝城县置,即今之鹿阝州是也。
寨一:
直罗县寨,唐武德中,分三川、洛交置县,以城枕罗水,其川平故也。今分兵戍守,控华池一带蕃部。至庆州华池镇四十里。
宁环庆路庆州安化郡,古义渠戎地,隋置州,今城在白马两川口。唐为中都督府,又立安化、芳池二都督府,党项、野利种落皆寄治州界,为鹿阝宁节度。其地南至宁州百二十里,北至环州百八十里,西南至宁州七十里,东北至宥州。宋置宁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为治所,北控翰海灵盐一路,居要害之地,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领熟户蕃兵二百四十七族,总四万四千人,马四千三百九十疋,弓箭手二十一指挥,马一百九十五疋。即今之陕西庆阳府是也。
城寨镇堡十二:
淮安镇,古淮安县地,北控通塞川,道路宽平,最为要害之地。咸平中筑,去环州木波镇八十里,二镇兵马为诸路之援。按唐史,开元中检校逃户置,因为怀安,字讹谓之淮安。东至五交镇三十里,西北至柔远寨五十里,南至州七十里,东北至东谷寨三十里,北至西谷寨四十里,西至西界五十里。
淮安东谷寨,北控入西界通塞川大路,西南至州百七十里,南至淮安镇三十里,北至西界五里。
淮安西谷寨,淮安西边谷口,入环州路。西南至州百八十里,南至淮安镇四十里,北至西界五十里。
美利堡,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东谷寨十五里,淮安镇十五里。
雪泥堡,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淮安镇十五里,西谷二十五里。
华池镇,后魏蔚州故城,控胡卢河川路,入鹿阝州直罗县界,隋为县,有子午山。宋置巡检兵官,总华池、平戎、凤川、柔远、淮安。自子午山狗道岭,至义州达磨洛河川保安宁小胡族。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西至凤川镇二十里,东至平戎镇四十里,州直罗县四十五里。
业乐镇,大中祥符中筑。因蕃族内附,时筑业乐、凤川、柔远三城。西南至州七十里,淮安镇七十里,柔远寨五十里。
五交镇,西至淮安镇三十里,西南至州百里,北至西界五十里。
凤川镇,西北控子午岭路至西界,大中祥符中筑。东至川百五十里,西南至合水镇五十里,东南至华池镇二十里,西至界四十里。
合水镇,即唐之合川县。宋祥符中,修理废县为镇。西至凤川六十里,东至华池七十里,西至州五十里,至西界百里。
平戎镇,控洛河一带入西界路,西至州百六十里,西南至华池镇四十里,西界六十里。
柔远寨,东有路入西界白豹、后桥二镇,大中祥符中筑。东南至州百二十里,东至业乐镇五十里,东北入西界后桥、白豹谷三十里。大顺城,新城,北据两川之口,东自乌川路至故凤川城,西自后桥堡川路至十二盘堡,北自木岭,与夏国以古道分界。东至花池县界,西至柔远寨界。
其木岭即突厥川也,东至乌川,西至十二盘堡,南至州,北至蕃界十五里。
车箱峡路,自淮安西北入通塞川,经大胡泊、静边镇、香柏寨,取车箱峡路,过庆州旧蕃戎地(今为建安州),北入盐州,约五百里。此路山原川谷中行,不至艰险。国初,淮安至盐州蕃部并内附。至道中五路出师,丁空从此路进军,至盐州金静边白豹、金汤、后桥等镇,并为贼境,各置堡寨。
环州,治通远县,古朔方鸣沙地,秦长城在焉,居人部落相杂。唐为乐州,天宝后陷吐蕃。宣宗收复,建为威州,割木波、马岭二镇隶之。周置通远军使,本朝淳化中复为州,改今名。其地三面控蕃戎,最为檄塞之剧。东至蕃界十五里,西至蕃界十五里,南至庆州百四十里(木波镇路),北至洪德寨八十里,寨北即蕃界。青冈峡、清远军、积石浦、洛河、耀德镇、清边寨、灵州共七程,沙碛远无邮传,冬夏少水。按《皇华四达记》:至灵州五百四十里。
镇寨十三:
洪德寨,西北路即旧口,入灵武大路,号青冈峡。东至盐州路,号归德川。
东永和寨,南至州十里,西肃远寨,东北边墩二十里接界。
乌仑寨,控乌仑川一带贼马来路,咸平中重修。东接蕃界,西即永和寨,南至州二十五里,北至肃远寨十三里。
肃远寨,北控大落乾川,即骆驼平地入西界旧路。咸平中,增筑新城,赐今名。南至州三十七里,北至洪德寨十三里。
定边寨,在三店沟戎马来路,北控西界三条路。天圣中置。东至平远寨二十里,西至蕃界十五里,南熟户,北至边壕十五里。
平远寨,东控大岘山入灵武路,天禧中筑。东至州七十里,西至定边寨二十里,南熟户二十里。
大枚寨
十里,东北至绥宁寨三十里,西镇戎军乾兴寨、北羊屈族帐戎马来路。
佛空平堡,古城也,庆历中修,捍北边胡马来路。东环州定边寨,西耳朵城,南至州北边界。
耳朵城,古城也,庆历中重修,舆绥宁、靖安二寨相应援。东佛空平川,西绥宁寨,南至州北边界。
镇戎军,故原州城也,萧关都卢山朝那湫及泾水所出,即其境。唐至德中陷于吐蕃,自是三辅西无襟带之固。时宰臣元载上议曰:今西境极於潘原,吐蕃防戍在摧沙堡原州界,其间当西塞之口,接陇山之固,草肥水甘,旧垒存焉。吐蕃比毁其垣墉,弃之不居。其西则监牧故地,长壕大堑,重复深固,乘间筑之,可移大军居泾州,以为本根,分兵守石门、木峡、陇山关,北抵於河,皆连山峻极、不可越。置鸣沙县,为丰安军之羽翼,灵武五城为形势,然后居陇右之地,以至安西,是谓断匈奴之胫。图其地以献,量井泉,计徒庸畚锸,皆具而不果城。宋咸平初,诏曹玮修筑建军,自陇山而东,缘古长城开浚壕堑。初李继隆请城镇戎,朝廷询其事,弟继和奏曰:平凉旧地,山川险阻,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乃城之。故迄今为便。其东至泾州百八十里,西南至临洮军六百里,南至秦州四百七十里,西北至灵州五百里,即今之平凉府镇原县是也。
城寨堡九:
朝延以军境平易,无扼束,利於驰突,令旁陇山而东循古长城,刳大壕以隔胡骑。寨城并在壕内。
三川寨,在捺龙川、天麻川、武延三川之间,因名三川。西控妙娥山一带西北入天都山路,可至灵武,地宽平美水草。西至天麻川,北至定川寨,去好水川百里。
定川寨,北控胡卢河大川入西界天都山,正扼贼路。东至渭州四十里,西至兰州约五百里,南至制胜关三十里,北至故会州约三百里。
高平寨,北至西界野鸡峰戎马来路。东天胜寨,西定川寨,南至军三十里,东北萧远寨,北至野鸡峰,北至菜园等川戎马来路。
天圣寨,天圣中筑,因赐名。东乾兴寨,西高平寨,北安远堡,控兰萧川菜园川贼路。
乾兴寨,天禧中筑,明年赐名乾兴。东至原州界黑寨沟二十里,西南至军七十里,西天圣寨,北至边壕七十里,南彭阳城北三川堡戎马来路。
彭阳城,东至平安寨二十里,西东山寨路,至军七十里。南至渭州新寨四十里,北至乾兴寨五十里。
东山寨,东至彭阳城三十里,西开远堡,接陇山。西至军五十里,西南安边堡三十里,北天圣寨六十里。
开远堡,祥符中筑。东至东山寨三十五里,西摧沙堡六盘山一带,南至安远堡三十里,北至军三十里。刘堡,缘胡卢河川路,北控贼界,从苇子湾至故萧关。
萧关路,自军北刘堡,缘胡卢河川,过古城,入苇子湾。出萧关至鸣沙县界,入灵武,约五百馀里,地形平敞。至道中,李继隆护送刍粮入灵武,由此路。
德顺军,旧陇竿城也,在六盘山外。祥符中,渭州曹玮言:今陇山外有弃地,陇竿川坦,为兵冲,曾无捍蔽。熟户以田输官,因相地形筑城,尽要害之地,以兵戍之,立堡寨,置弓弩手居之。庆历初,经略使韩琦言:笼竿城为山外四寨之首,北接镇戎军,捍一路戎马走集;北缘胡卢川河,经古萧关至鸣沙县。乞建为军。因赐名德顺。自六盘山寨二十里,至瓦亭四十里,又七十里至渭州。西自神林堡四十里,至石门蕃界七十里。东南至仪州百二十里,东北至镇戎军一十里,南好水川界。即今之平凉府静宁州是也。
城寨堡七:
隆德寨,天禧中筑,寨属渭州。地名邪没笼川,蕃语讹谓之羊牧隆城。庆历初改今名,隶德顺军,在陇山外,隆德、静边二寨居边壕外。东至笼竿城六十里,西至边壕四十里,南至静边四十里,北至东胜寨三十五里,南石门路。宣宗朝收复六关,即石门关也。
静边寨,在边壕外,祥符中蕃部献南市城地。天禧初筑,赐今名。西控捺陇谷、天麻川戎马来路,南自三角城路,入秦州弓门寨。旧属渭州,庆历中移属。
东至神林堡四十里,西至边壕二十里,南至熟户蕃族四十里,北至羊牧隆城四十里。
德胜寨,旧属渭州,天圣中筑,与隆德、静边寨抵秦州界。东南至军八十里,东至李武堡一十里,西至边壕一十里,南至笼竿城七十里,北至怀远城二十里,又西至界瓦川会百五十里,即西蕃笼谷也。此武延川戎马来路,有摘星、开边二堡。
中安堡,东至军三十里,西隆德寨,南章川堡,北熟户地。
章川堡,西北控扼西峡口戎马来路。地名樟川,顷因生户求内附,筑城,赐今名。东南结公城,西静边寨、捺龙川一路,南秦州白石堡,北神林堡熟户地。
水洛城,庆历中,蕃部铎厮舟阝等献水洛、结公二城池,因命版筑。又献良肥地数千顷,募弓箭手居之,以为捍御开秦亭之路。苏温罗等族献山林,连延数百里,去水洛城三十里,仪州、制胜关、德胜、静边、章川寨遂为内地。又於陇城川修一城,南至床穰寨、龙城寨,今属秦州。东制胜关百里,西熟户王家族,西南至床穰寨五十里,东南至弓门寨七十里,又四十里至秦州,东北至德顺军百一十里,北至静边寨九十五里。
结公城,南至水洛城三十五里,北至章川堡二十里,东至制胜关百里,西至静边寨六十里,西南至秦州百里。
泾州安定郡,唐平薛仁杲,置州泾渭之间,地形平敞,正当西塞之口。至德以
后,河湟尽陷,西鄙之地极於潘原,遂屯重兵,升州为方镇。
又谓散地不足守御,乃建平凉为渭州,临泾县为行原州,外张蕃翼之卫。
宋建镇戎军,以通陇右;置德顺军,以制山外,渐复襟带之固。
今为章化军节度。
东至州界六十里,西至渭州界三十里,南至凤翔府界百里,西至原州界二十五里。
今仍为泾州,属平凉府。
寨一:
长武寨,筑城在安仁谷中,四面险固皆阻,天涧陡绝,惟有一路可上。
唐太宗讨薛仁杲,顿兵于此。
与折摭城相对,皆大险也。
后置神策军地,高崇文尝为长武城使。
西北至州四十里,南至灵台川。
仪州华亭县,旧陇州属邑,后魏筑城置镇,以扼蕃戎之路。
唐为神策军地。
后唐同光中,置义州。
宋改今名。
东至泾州百里,西至西蕃界一百里,南至陇州九十里,北至渭州瓦亭寨一百二十里。
今为平凉府华亭县。
关一:
制胜关,控陇西一带,旧号大震关,改赐今名。
管缘山小寨二十五里。
秦陇凤翔阶成路秦州天水郡,本秦初封之地,在渭之间,诸羌杂处。
唐武德初,置都督府。
天宝后,陷於吐蕃。
至宣宗时,复为内地。
土壤辽旷,尤宜畜牧。
其东入陇州界故关山路,西至蕃界一百九十里,南凤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陇州界一百四十里。
本朝建为雄武军节度,扼巴蜀之境,限河湟之城,其西又控党项、吐蕃陇右山之外,今之一都会也,置寨二十三以守御之。
知州旧兼缘边都巡检使,今置秦陇凤翔阶成六州军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为治所。
本路置州兵,及朝廷遣禁旅更戍外,又领熟户蕃兵百七十四族,总三万五千六百六人,马二万二千四百七十疋;弓箭手十六指挥,五千九百人,马二千六百四十二疋。
寨二十三:
州境旷远,曹玮在边增筑弓门、治方、床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落门、威远凡十寨,浚壕二百八十里。
永宁寨,建隆中筑。
西北控龛谷路,至兰州五百五十里。
旧号向书寨,至道中赐今名,置稻田以为险固。
东至休羌寨三十里,西至来远寨二十里,南至小落门三十里,北宗哥城九百里。
伏羌寨,本唐初伏州,后改为县,天宝后陷於吐蕃。
本朝建隆中,酋长尚波於献地,特置寨戍守。
东至定西寨四十里,南至永宁寨三十里,南至夕阳镇三十里。
大落门寨,在伏羌寨西,有落门谷,良木所产,先为羌戎所据。
雍熙中,知州温仲舒发兵侵取,颇致骚动。
诏中使视之,言得地甚利,遂置寨,迄今为内地。
祥符中再修置。
东至永宁寨三十里,西威远寨八里,北来远寨二十里。
弓门寨,太平兴国中筑,在赤城川东波上,管小寨五。
东至陇州故关七十里,西至治坊寨四十里,南至床穰寨六十里,北至边壕,西南至州百五十里。
定边寨,至本州一百八十里,东至陇州定戎镇四十里,西南至清水县八十里,西至弓门寨三十里。
治坊寨,太平兴国中筑,在卧牛山东,管小寨四。
东至弓门寨四十里,西至壕门外蕃界五里,南至床穰寨四十五里,北至熟户二里,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床穰寨,开宝中筑,控床川一带,管小堡十一。
东至治坊寨四十里,西至静戎寨四十里,东至州百五十里,东南至清水县十里,北至蕃界二里。
静戎寨,太平兴国中筑,在长山岭下,管小堡五。
东至床穰寨四十里,西至三阳寨四十里,南至陇城界五里,北至蕃界五里。
开宝中重修。
三阳寨,开宝中筑,扼三都谷。
庆历中置,开稻田四百顷,以捍贼路。
管小寨十六。
东至静戎寨四十五里,西至定西寨十三里,南至州三十五里,北至蕃界七里。
定西寨,太平兴国中筑,管小寨四。
东至三阳寨十五里,西至伏羌寨四十里,南至州四十里,北至蕃界五里。
威远寨,祥符中筑,旧名枭篦,后改今名。
东至小落门寨五里,西至壕门外蕃部三里,南至马鬓寨十二里,北至来远寨八里。
安远寨,天禧中筑。
东伏羌寨三十里,西来远寨一十里,南小落门寨三十里,北至生户五十六里。
临江寨,雍熙初筑,在渭水之南,与汉阳水合流,俗谓之西江。
东至良恭故县四十里,西至蕃界十五里,西北将鸡寨四十里,北至蕃界五十里。
滔山寨,太平兴国中筑。
东至骨谷镇七十里,西至良恭镇九十里,东北至长县界九十里。
来远寨,至州一百一十九里,东至永宁寨二十里,西至宁远寨郢南谷一十一里,南至威远寨堀埚一十里,北至渭河穷边。
小落门寨,至州一百四十里,东至永宁寨三十里,西南至威远寨八里,北至来远寨二十里。
宁远寨,至州一百三十里,东至来远寨、定边堡一十里,西至熟户,南至马家族二十里,北至丁家部族二十里。
榆柳寨,至州三百四十五里,东至良恭镇五十里,西至临江寨四十里,南至蕃界二十里,北至管下将鸡寨一十里。
将鸡寨,天禧中筑。
东南至古良恭城四十里,西至临江寨五十里,南至驼项寨十五里,北至蕃界约一百里。
马骏寨,在州西马骏岭下。
东至故城镇五十里,至州一百九十里,西至壕外蕃界五里,南至长道县三十里,北至威远寨界八里。
静边镇,祥符中,诏筑於南市城。
西南至州百五十里,东北至德顺军八十里。
渭相接,控扼西戎之要。
陇城寨,唐县也,至德后陷於吐蕃。
宋庆历中建寨,与德顺军水洛城、结公城二城相援。
东弓门寨六十里,南白石堡四十里,北瓦龙谷堡
四十里,东南治场寨四十五里,东北水洛城五十里,西床穰寨六十里。
达龙谷堡,庆历中筑。东龙川约四十里,西至西界生户约百里,东南安远寨六十里。
河湟甘肃瓜沙路,自州西北三百一十里至故渭州,又百八十里至临州,又东北二百里至兰州,北渡湟河,出金城关,二百六十里至凉州松昌县,又二百一十里至凉州,又五百一十里至甘州,又四百里至肃州,又九十里渡玉门关,又四百二十里至瓜州,又三百里至沙州入洮叠州路。自州西北三百一十里至渭州,又二百里至岷州,又百九十里至洮州,百八十里至叠州。
阶州武都郡,本白马氐之地,西魏置武州,唐大历中陷於吐蕃,大中三年收复,立武州,寻改今名。东至兴州三百里,西至石州二百七十里,南至文州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二百六十里。今仍为阶州,属巩昌府。
寨二:
峰贴峡寨,捍吐蕃,并控宕州路,南至宕州七十七里,北至州二百里。
武平寨,地居险要,多生户,蕃部往年频有聚劫。庆历中,改就苦李平筑城,赐今名。与沙滩、峰贴峡二寨防托应援,管青冈峡、围城谷、斫鞍、三堡子、东磨鼻山、石妇口、西青岗峡、沙滩川。
成州同谷郡,古白马氐所居国,其地险固。唐至德后,吐蕃侵扰,百姓流散,因废为镇。咸通中,人户渐复,再置州。其东至凤州界五十五里,西秦州界一百五十里,南兴州界五十里,北秦州界七十里,东南至宕州三百五十里。今之巩昌府平县是也。
论曰:羌戎即叙,种落实繁,古之申远略制犷俗者,重降附之爵,用羁縻之策,罔不纳质向化,叩关请吏。今之夷人内附者,吐蕃党项之族,散居西北边,种落不相统一,款塞者谓之熟户,馀谓之生户。陕西则秦陇原渭环庆鹿阝延四路,河东则隰石麟府二路,其酋长则命之戎秩,赐以官俸,量其材力功绩,听世相承袭。凡大首领得为都军主,自百帐以上得为军主,又其次者皆等级补指挥使以下职名;其立功者,别建为刺史、诸卫将军、诸司使、副使,至借职殿侍,充本族巡检,绥怀族帐,谨固疆界,器械糇粮无烦于公上(蕃部巡检,有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受俸准正员官,添支亦如之。诸刺史、诸卫将军者,授俸准蕃部官首领。补都军主、副军主、副都虞侯、指挥使、副兵马使者,其月给自三千至三百为差,每岁冬又给袍服,红锦者七种,紫绫者二种,以官为差。次十将以下,皆给土田。景德中,镇戎军曹玮言:蕃部兵最为精锐,其列校皆朝廷补授,多已衰老,愿省者择本军人充。从之)。凡四路,总六百七族,十五万五千六百人,三万四千三百疋马。其隶鹿阝延路者,皆居延州保安军界。隶宁路者,居环庆州界。隶泾原路者,居源渭州镇戎军界。隶秦凤路者,居秦凤州界。
所以离戎丑之势,张蕃翼之卫也。又若戍兵防边之制,前世卒皆代更,俾之保障,为费甚大,故晁错建策,不如选常居者,为室屋具田器,及募民徙塞下,所以减赡边之用,得慑俗之便。中朝用是法於西陲,募土人为弓箭手,给田二顷,出一甲士;至三顷,乃出战马一疋,税租徭役悉为蠲复,器械粮饷俾其自给。分筑堡垒使相聚居,设营校之名,循卒伍之制,亦置指挥使以下戎秩以统率之,有战功者亦补军都指挥使,乃置弓箭手巡检以护领之,每战则常为诸军前锋。凡四路,总一百九十二指挥,三万二千八百五十人,马九千五百九十疋。此备塞御戎之至要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译文
陕西路,是《禹贡》中雍州、梁州、冀州、豫州四州的地方,而雍州完全属于这里。在天文上属于东井和鬼宿的分野。
西边与羌戎接壤,东边与潼陕交界,南边与巴汉相连,北边与朔方相邻,从安定、北地、上郡都靠近戎狄,历代都没有放松过战备,武都地区则是氐羌杂居,武威以西都与匈奴接壤,因此每到秋天都要加强边防,严阵以待,设立雄镇,以军事防御作为中原的西屏。
延丹坊堡安军路延州延安郡,古代是白翟的地盘,唐朝设立州,升为总管府。迁移吐谷浑部落,设立浑州、宽州、浩(音诰)(音门)府,寄治在州界(凉州有浩河六谷,吐浑居住的地方,唐朝初年迁部族在州界,乔立浑州、宽州,即浑州、宽州川),至今蕃汉杂居。唐朝设立延节度。宋朝为彰信军节度。其地东至隰州三百七十里,西至庆州三百三十里,南至州一百四十里,北至保安军一百五十里,又至大理河二百七十里,东北至绥州,西北至宥州,皆三百余里。自绥、宥、灵、夏以北,皆党项所据,官军戍守设寨十七。设立延丹坊保安军路马部军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为治所,控制绥、银、夏、卢子关一路。本路设立州兵及禁军更戍外,又领熟户蕃户蕃兵九大族一万二千七百人,马一千四百九十匹,弓箭手一千五百二十一人,马一百五十五匹。即今之陕西延安府是也。
保寨十七:
顺安寨即唐初南平州安固县地。宋朝建立南安寨,康定年间废弃,庆历初年重修,赐今名。
自寨西北至怀宁绥平二寨,俱一川守御之要。东至白草寨四十里,西南至石胡寨四十里,北至绥州四十里,西至怀宁寨四十里,南至清涧城五十里。
怀宁寨,故长宁寨也,庆历中重修,赐今名。东南至顺安寨四十里;南自宽州,至清涧城四十五里;西至绥平寨四十里;北至大理河八十里,至横山一带。绥平寨,绥州城平县也。隋时置城平川;宋天圣中重筑,改名永平,寻弃之;庆历中又修复,改今名。东至顺安寨,西至金明县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永平川,北边壕,接绥州,西南至州百里。东北无定河至铁茄平五里。
黑水堡,庆历中筑。东控城平川,西控黑水川路,入卢子关北外大理河至横山,最为要害之地。东至绥平寨四十里,西至土门堡二十里,南至安定堡六十里,北至大理河六十里。
白草寨,东控黄河伏落关路,北绥州界铁茄平定仙岭满堂川路,最为要害之地。东至黄河二十里,西至顺安寨四十里,南至隰州上平关三十里。
清涧城,即故绥德县地,名清涧川。东控黄河一带贼路,庆历中修。东至石胡镇四十里,西至水平寨八十里,西南至延州二百里,南至延州寨四十里,北至怀宁寨四十五里。
石胡寨,庆历中筑。西南至清涧城四十里,北至顺安寨四十里。
丹头寨,旧号丹头堡,东宽州川路。庆历中修。东至清涧城四十里,西至安定堡四十里,南至水平寨四十里,北至绥平寨四十里。安定堡,地名为蹄川,控清涧川一带,东西控安远废寨。庆历中筑。东至丹头寨七十里,西南至安远废寨,南至大粮寨七十里,北至黑水堡五十里。
青化寨,太平兴国中筑,号青化堡,加兵戍守,西控青化州口,庆历中增修建寨。东至永平寨七十里,西至延州五十里。
永平寨,东控永平川路,东南至清涧城八十里,西南至青化寨七十里,北至丹头寨四十里。
招安寨,北接杏子河,至横山一路,庆历中筑。东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静边镇八十里,北至保安军八十里。
新寨,控延州东北疆远川一带,太平兴国中重修。东至青化寨二十里,西至金明寨四十里。
金明寨,控金明一川之口。本汉高奴县地,董翳所居,后魏为广县,隋改金明,唐置北武川,宋以县为寨。东至青化寨八十里,西至招安寨二十五里,南至延州四十里,北至龙口平二十里。
龙安寨,在废栲栳寨之西,地名龙口平,控塞门川废寨一带戎马来路。东至新寨七十里,南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万安寨七十里,北至塞门故寨八十里。
万安寨,东控五龙川入延州路。东至延州八十里,西浑州川路至招安寨,北至保安军八十里,南至敷政县。
围林寨,西控土门一带贼路,入浑州川至瓦堂川。庆历中置堡戍守。东至龙安寨九十里,西至北安军五十里,南至招安寨八十里,北至瓦堂川界。
盐夏路,自州北过塞门寨,度卢子关,由屏风谷入夏州界,石堡、乌延、马岭入平夏,至盐州,约六百里,其路自塞门至石堡、乌延,并山谷中行,最为险狭;乌延至夏州平地。宋初,塞门至乌延蕃部内附,石堡城置兵戍守。至道中,五路出师,范廷召从此路进军,凡二十日,至乌白池会师。今废卢子关、石堡、安远、塞门四城。北路山谷险峻,比诸路最甚。
保安军,旧延州栲栳城。唐为神策军,控扼蕃寇。宋建军,置三寨守之。东至延州百五十里,经敷政、敷施二县界,山谷不通车轨。西至庆州界九十里,南至延州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长城八十里,十里即蕃族界,入宥州、夏州路。今为保安县,属陕之延安府。
寨三:
德靖寨,北控洛河川,入西界金汤镇大路,旧号建子城,天圣中改今名。东至军六十里,西至金汤镇六十里,南至保胜寨七十里,北至熨斗平川路,至金汤六十里。
顺宁寨,东控大虫谷口,北五里即生户归娘族,至大理河,庆历中筑。东至塞门弃寨百六十里。西北至西界,南至军四十里,北至归娘岭三十里。
保胜寨,东北控扼莫河路一带蕃部,庆历中筑。东至
万安寨距离八十里,西边到义征川,南边到静边镇五十里,北边到保安军四十里。
长城岭路,从军北归娘族六十里,经过长城岭,北边到秦王井驿,进入平夏,经过柳泊岭、并铁市、白池、人头堡、苦井、三分山、谷口、河北九驿,到达故灵州怀远镇七百里(后来成为建兴州)。北路从军到秦王井,在山谷中行走,道路险峻狭窄。从秦王井开始,地势逐渐变得宽阔平坦,经过沙碛地带,水源稀少,可以挖掘沙子来取水。夏国宥州边界和沙碛地带,地势低洼险峻,挖掘一丈多深就有水。如果遇到大风,水源很快就会被沙土掩埋。保安军到贼界三十里,这条路可以行军。
鹿阝州洛郊郡,古代是白翟国的领地,唐朝武德年间设立州,以鹿阝为名,后来又设立为都督府。
宋朝时是保大军节度使的驻地。东边到丹州一百二十里,西边到庆州边界一百八十里,南边到坊州边界七十里,北边到延州一百六十里。现在仍然是鹿阝州,属于延安府。
康定军,康定元年以鹿阝城县设立,就是现在的鹿阝州。
寨一:
直罗县寨,唐朝武德年间,从三川、洛交分出设立县,因为县城靠近罗水,地势平坦而得名。现在分兵驻守,控制华池一带的蕃部。到庆州华池镇四十里。
宁环庆路庆州安化郡,古代是义渠戎的领地,隋朝设立州,现在城在白马两川口。唐朝时是中都督府,又设立了安化、芳池两个都督府,党项、野利等部落都在州界内寄居,成为鹿阝宁节度使的驻地。其地南边到宁州一百二十里,北边到环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宁州七十里,东北到宥州。宋朝设立了宁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以下的兵官,以州为治所,北边控制翰海灵盐一路,地处要害之地,本路除了设置州兵和禁旅轮流驻守外,还统领熟户蕃兵二百四十七族,总共有四万四千人,马四千三百九十匹,弓箭手二十一指挥,马一百九十五匹。就是现在的陕西庆阳府。
城寨镇堡十二:
淮安镇,古代是淮安县的地盘,北边控制通塞川,道路宽阔平坦,是最重要的要害之地。咸平年间修筑,距离环州木波镇八十里,两镇的兵马是各路援军。根据唐史记载,开元年间为了检校逃户而设立,原本叫怀安,后来字误称为淮安。东边到五交镇三十里,西北到柔远寨五十里,南边到州七十里,东北到东谷寨三十里,北边到西谷寨四十里,西边到西界五十里。
淮安东谷寨,北边控制进入西界的通塞川大路,西南到州一百七十里,南边到淮安镇三十里,北边到西界五里。
淮安西谷寨,淮安西边的谷口,进入环州的路。西南到州一百八十里,南边到淮安镇四十里,北边到西界五十里。
美利堡,西南到州一百五十里,东谷寨十五里,淮安镇十五里。
雪泥堡,西南到州一百五十里,淮安镇十五里,西谷二十五里。
华池镇,后魏蔚州的故城,控制胡卢河川路,进入鹿阝州直罗县界,隋朝时是县,有子午山。宋朝设立了巡检兵官,统领华池、平戎、凤川、柔远、淮安。从子午山狗道岭,到义州达磨洛河川保安宁小胡族。东南到州一百三十里,西边到凤川镇二十里,东边到平戎镇四十里,州直罗县四十五里。
业乐镇,大中祥符年间修筑。因为蕃族内附,当时修筑了业乐、凤川、柔远三城。西南到州七十里,淮安镇七十里,柔远寨五十里。
五交镇,西边到淮安镇三十里,西南到州一百里,北边到西界五十里。
凤川镇,西北控制子午岭路到西界,大中祥符年间修筑。东边到川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合水镇五十里,东南到华池镇二十里,西边到界四十里。
合水镇,就是唐朝的合川县。宋朝祥符年间,修理废县为镇。西边到凤川六十里,东边到华池七十里,西边到州五十里,到西界一百里。
平戎镇,控制洛河一带进入西界的路,西边到州一百六十里,西南到华池镇四十里,西界六十里。
柔远寨,东边有路进入西界的白豹、后桥二镇,大中祥符年间修筑。东南到州一百二十里,东边到业乐镇五十里,东北进入西界的后桥、白豹谷三十里。大顺城,新城,北边占据两川的入口,东边从乌川路到故凤川城,西边从后桥堡川路到十二盘堡,北边从木岭,与夏国以古道分界。东边到花池县界,西边到柔远寨界。
其木岭就是突厥川,东边到乌川,西边到十二盘堡,南边到州,北边到蕃界十五里。
车箱峡路,从淮安西北进入通塞川,经过大胡泊、静边镇、香柏寨,取车箱峡路,经过庆州旧蕃戎地(现在是建安州),北边进入盐州,大约五百里。这条路在山原川谷中行走,不算艰险。建国初期,淮安到盐州的蕃部都内附了。至道年间五路出师,丁空从这条路进军,到盐州金静边白豹、金汤、后桥等镇,都是贼境,各自设立了堡寨。
环州,治所在通远县,古代是朔方鸣沙地,秦长城在这里,居民部落混杂。唐朝时是乐州,天宝年间后被吐蕃占领。宣宗时收复,设立为威州,割木波、马岭二镇隶属。周朝设立通远军使,本朝淳化年间恢复为州,改名为环州。其地三面控制蕃戎,是最重要的边塞要地。东边到蕃界十五里,西边到蕃界十五里,南边到庆州一百四十里(木波镇路),北边到洪德寨八十里,寨北就是蕃界。青冈峡、清远军、积石浦、洛河、耀德镇、清边寨、灵州共七程,沙碛地带遥远没有邮传,冬夏水源稀少。根据《皇华四达记》:到灵州五百四十里。
镇寨十三:
洪德寨,西北路就是旧口,进入灵武的大路,称为青冈峡。东边到盐州的路,称为归德川。
东永和寨,南边到州十里,西边是肃远寨,东北边墩二十里接界。
乌仑寨,控制乌仑川一带贼马来的路,咸平年间重修。东边接蕃界,西边就是永和寨,南边到州二十五里,北边到肃远寨十三里。
肃远寨,北边控制大落乾川,就是骆驼平地进入西界的旧路。咸平年间,增筑新城,赐名为肃远寨。南边到州三十七里,北边到洪德寨十三里。
定边寨,在三店沟戎马来的路,北边控制西界三条路。天圣年间设立。东边到平远寨二十里,西边到蕃界十五里,南边是熟户,北边到边壕十五里。
平远寨,东边控制大岘山进入灵武的路,天禧年间修筑。东边到州七十里,西边到定边寨二十里,南边是熟户二十里。
大枚寨
十里,东北到绥宁寨三十里,西边是镇戎军的乾兴寨,北边是羊屈族帐的戎马来路。
佛空平堡,是一座古城,庆历年间修建,用来防御北边胡人的马匹来路。东边是环州的定边寨,西边是耳朵城,南边到州北边界。
耳朵城,是一座古城,庆历年间重修,与绥宁、靖安二寨相互支援。东边是佛空平川,西边是绥宁寨,南边到州北边界。
镇戎军,是原州城的旧址,萧关、都卢山、朝那湫和泾水的发源地都在这里。唐朝至德年间被吐蕃占领,从此三辅西边失去了屏障。当时宰相元载上奏说:现在西边的边界到了潘原,吐蕃的防戍在摧沙堡原州界,这里正好是西塞的入口,连接陇山的坚固,草肥水美,旧有的堡垒还在。吐蕃最近毁坏了城墙,放弃了这里不再居住。西边是监牧的旧地,有长长的壕沟和大堑,坚固深广,趁机修建,可以把大军移到泾州,作为根本,分兵把守石门、木峡、陇山关,北边到黄河,都是连绵的高山,无法越过。设立鸣沙县,作为丰安军的辅助,灵武五城作为形势,然后占据陇右之地,直到安西,这就是断匈奴的腿。画了地图献上,测量井泉,计算人工和工具,都准备好了但没有建成。宋朝咸平初年,诏令曹玮修筑建军,从陇山向东,沿着古长城开挖壕沟。起初李继隆请求修建镇戎城,朝廷询问此事,他的弟弟李继和上奏说:平凉旧地,山川险阻,旁边控制着夷族部落,是中华的屏障。于是修建了城池。所以至今都很方便。东边到泾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临洮军六百里,南边到秦州四百七十里,西北到灵州五百里,就是现在的平凉府镇原县。
城寨堡九:
朝廷因为军境平坦,没有险要,利于骑兵突击,命令沿着陇山向东,沿着古长城,挖大壕沟来阻挡胡人的骑兵。寨城都在壕沟内。
三川寨,在捺龙川、天麻川、武延三川之间,因此得名三川。西边控制妙娥山一带,西北进入天都山路,可以到灵武,地势宽广平坦,水草丰美。西边到天麻川,北边到定川寨,距离好水川一百里。
定川寨,北边控制胡卢河大川进入西界天都山,正好扼住贼人的路。东边到渭州四十里,西边到兰州约五百里,南边到制胜关三十里,北边到故会州约三百里。
高平寨,北边到西界野鸡峰的戎马来路。东边是天胜寨,西边是定川寨,南边到军三十里,东北是萧远寨,北边到野鸡峰,北边到菜园等川的戎马来路。
天圣寨,天圣年间修建,因此赐名。东边是乾兴寨,西边是高平寨,北边是安远堡,控制兰萧川、菜园川的贼人路。
乾兴寨,天禧年间修建,第二年赐名乾兴。东边到原州界黑寨沟二十里,西南到军七十里,西边是天圣寨,北边到边壕七十里,南边是彭阳城北的三川堡的戎马来路。
彭阳城,东边到平安寨二十里,西边是东山寨路,到军七十里。南边到渭州新寨四十里,北边到乾兴寨五十里。
东山寨,东边到彭阳城三十里,西边是开远堡,连接陇山。西边到军五十里,西南是安边堡三十里,北边是天圣寨六十里。
开远堡,祥符年间修建。东边到东山寨三十五里,西边是摧沙堡六盘山一带,南边到安远堡三十里,北边到军三十里。刘堡,沿着胡卢河川路,北边控制贼界,从苇子湾到故萧关。
萧关路,从军北的刘堡,沿着胡卢河川,经过古城,进入苇子湾。出萧关到鸣沙县界,进入灵武,约五百余里,地形平坦宽敞。至道年间,李继隆护送粮草进入灵武,走这条路。
德顺军,旧名陇竿城,在六盘山外。祥符年间,渭州的曹玮说:现在陇山外有废弃的土地,陇竿川平坦,是兵家必争之地,却没有防御。熟户把田地交给官府,于是根据地形修建城池,占据要害之地,派兵驻守,建立堡寨,安置弓弩手居住。庆历初年,经略使韩琦说:笼竿城是山外四寨之首,北边连接镇戎军,防御一路的戎马聚集;北边沿着胡卢川河,经过古萧关到鸣沙县。请求建立为军。于是赐名德顺。从六盘山寨二十里,到瓦亭四十里,又七十里到渭州。西边从神林堡四十里,到石门蕃界七十里。东南到仪州一百二十里,东北到镇戎军一十里,南边是好水川界。就是现在的平凉府静宁州。
城寨堡七:
隆德寨,天禧年间修建,寨属渭州。地名邪没笼川,蕃语讹称为羊牧隆城。庆历初年改今名,隶属德顺军,在陇山外,隆德、静边二寨在边壕外。东边到笼竿城六十里,西边到边壕四十里,南边到静边四十里,北边到东胜寨三十五里,南边是石门路。宣宗朝收复六关,就是石门关。
静边寨,在边壕外,祥符年间蕃部献上南市城地。天禧初年修建,赐今名。西边控制捺陇谷、天麻川的戎马来路,南边从三角城路,进入秦州弓门寨。旧属渭州,庆历年间移属。
东边到神林堡四十里,西边到边壕二十里,南边到熟户蕃族四十里,北边到羊牧隆城四十里。
德胜寨,旧属渭州,天圣年间修建,与隆德、静边寨抵秦州界。东南到军八十里,东边到李武堡一十里,西边到边壕一十里,南边到笼竿城七十里,北边到怀远城二十里,又西边到界瓦川会一百五十里,就是西蕃笼谷。这是武延川的戎马来路,有摘星、开边二堡。
中安堡,东边到军三十里,西边是隆德寨,南边是章川堡,北边是熟户地。
章川堡,西北控制西峡口的戎马来路。地名樟川,最近因为生户请求内附,修建城池,赐今名。东南是结公城,西边是静边寨、捺龙川一路,南边是秦州白石堡,北边是神林堡熟户地。
水洛城,庆历年间,蕃部铎厮舟阝等献上水洛、结公二城池,于是命令修建。又献上肥沃的土地数千顷,招募弓箭手居住,用来防御开通秦亭的路。苏温罗等族献上山林,连绵数百里,距离水洛城三十里,仪州、制胜关、德胜、静边、章川寨于是成为内地。又在陇城川修建一城,南边到床穰寨、龙城寨,现在属于秦州。东边到制胜关一百里,西边是熟户王家族,西南到床穰寨五十里,东南到弓门寨七十里,又四十里到秦州,东北到德顺军一百一十里,北边到静边寨九十五里。
结公城,南边到水洛城三十五里,北边到章川堡二十里,东边到制胜关一百里,西边到静边寨六十里,西南到秦州一百里。
泾州安定郡,唐朝平定薛仁杲后,设立州在泾渭之间,地形平坦宽敞,正好是西塞的入口。至德年间以
后来,河湟地区全部陷落,西部边境地区延伸到潘原,于是驻扎重兵,将州升为方镇。
又认为分散的地区不足以防守,于是建立平凉为渭州,临泾县为行原州,外部扩展蕃族的护卫。
宋朝建立镇戎军,以通陇右;设置德顺军,以控制山外,逐渐恢复边境的稳固。
现在为章化军节度。
东至州界六十里,西至渭州界三十里,南至凤翔府界百里,西至原州界二十五里。
现在仍然是泾州,属于平凉府。
寨一:
长武寨,筑城在安仁谷中,四面险固皆阻,天涧陡绝,只有一条路可以上去。
唐太宗讨伐薛仁杲时,曾在此驻扎军队。
与折摭城相对,都是非常险要的地方。
后来成为神策军的驻地,高崇文曾担任长武城使。
西北至州四十里,南至灵台川。
仪州华亭县,旧属陇州,后魏筑城设镇,以扼制蕃戎的道路。
唐朝时成为神策军的驻地。
后唐同光年间,设置义州。
宋朝改为现在的名字。
东至泾州百里,西至西蕃界一百里,南至陇州九十里,北至渭州瓦亭寨一百二十里。
现在为平凉府华亭县。
关一:
制胜关,控制陇西一带,旧称大震关,后改赐今名。
管辖沿山小寨二十五里。
秦陇凤翔阶成路秦州天水郡,本是秦初封地,位于渭之间,诸羌杂处。
唐武德初年,设置都督府。
天宝年间后,陷于吐蕃。
到宣宗时,重新成为内地。
土地辽阔,尤其适合畜牧。
其东进入陇州界的故关山路,西至蕃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凤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陇州界一百四十里。
本朝建立为雄武军节度,扼制巴蜀的边境,限制河湟的城池,其西又控制党项、吐蕃陇右山之外,现在是一个重要的都会,设置二十三寨以防守。
知州旧时兼任缘边都巡检使,现在设置秦陇凤翔阶成六州军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为治所。
本路设置州兵,及朝廷派遣禁旅更戍外,又统领熟户蕃兵一百七十四族,总计三万五千六百零六人,马二万二千四百七十匹;弓箭手十六指挥,五千九百人,马二千六百四十二匹。
寨二十三:
州境辽阔,曹玮在边境增筑弓门、治方、床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落门、威远共十寨,挖掘壕沟二百八十里。
永宁寨,建隆年间筑。
西北控制龛谷路,至兰州五百五十里。
旧称向书寨,至道年间赐今名,设置稻田以增强险固。
东至休羌寨三十里,西至来远寨二十里,南至小落门三十里,北至宗哥城九百里。
伏羌寨,本是唐初的伏州,后改为县,天宝年间后陷于吐蕃。
本朝建隆年间,酋长尚波于献地,特设寨戍守。
东至定西寨四十里,南至永宁寨三十里,南至夕阳镇三十里。
大落门寨,位于伏羌寨西,有落门谷,良木所产,先为羌戎所占据。
雍熙年间,知州温仲舒发兵夺取,引起骚动。
诏令中使视察,称得地甚利,于是设置寨,至今为内地。
祥符年间再次修建。
东至永宁寨三十里,西至威远寨八里,北至来远寨二十里。
弓门寨,太平兴国年间筑,位于赤城川东波上,管辖小寨五。
东至陇州故关七十里,西至治坊寨四十里,南至床穰寨六十里,北至边壕,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定边寨,至本州一百八十里,东至陇州定戎镇四十里,西南至清水县八十里,西至弓门寨三十里。
治坊寨,太平兴国年间筑,位于卧牛山东,管辖小寨四。
东至弓门寨四十里,西至壕门外蕃界五里,南至床穰寨四十五里,北至熟户二里,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床穰寨,开宝年间筑,控制床川一带,管辖小堡十一。
东至治坊寨四十里,西至静戎寨四十里,东至州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清水县十里,北至蕃界二里。
静戎寨,太平兴国年间筑,位于长山岭下,管辖小堡五。
东至床穰寨四十里,西至三阳寨四十里,南至陇城界五里,北至蕃界五里。
开宝年间重修。
三阳寨,开宝年间筑,扼制三都谷。
庆历年间设置,开垦稻田四百顷,以防御贼路。
管辖小寨十六。
东至静戎寨四十五里,西至定西寨十三里,南至州三十五里,北至蕃界七里。
定西寨,太平兴国年间筑,管辖小寨四。
东至三阳寨十五里,西至伏羌寨四十里,南至州四十里,北至蕃界五里。
威远寨,祥符年间筑,旧名枭篦,后改今名。
东至小落门寨五里,西至壕门外蕃部三里,南至马鬓寨十二里,北至来远寨八里。
安远寨,天禧年间筑。
东至伏羌寨三十里,西至来远寨一十里,南至小落门寨三十里,北至生户五十六里。
临江寨,雍熙初年筑,位于渭水之南,与汉阳水合流,俗称西江。
东至良恭故县四十里,西至蕃界十五里,西北至将鸡寨四十里,北至蕃界五十里。
滔山寨,太平兴国年间筑。
东至骨谷镇七十里,西至良恭镇九十里,东北至长县界九十里。
来远寨,至州一百一十九里,东至永宁寨二十里,西至宁远寨郢南谷一十一里,南至威远寨堀埚一十里,北至渭河穷边。
小落门寨,至州一百四十里,东至永宁寨三十里,西南至威远寨八里,北至来远寨二十里。
宁远寨,至州一百三十里,东至来远寨、定边堡一十里,西至熟户,南至马家族二十里,北至丁家部族二十里。
榆柳寨,至州三百四十五里,东至良恭镇五十里,西至临江寨四十里,南至蕃界二十里,北至管下将鸡寨一十里。
将鸡寨,天禧年间筑。
东南至古良恭城四十里,西至临江寨五十里,南至驼项寨十五里,北至蕃界约一百里。
马骏寨,位于州西马骏岭下。
东至故城镇五十里,至州一百九十里,西至壕外蕃界五里,南至长道县三十里,北至威远寨界八里。
静边镇,祥符年间,诏令在南市城筑。
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德顺军八十里。
渭相接,控制西戎的要地。
陇城寨,唐朝的县,至德年间后陷于吐蕃。
宋庆历年间建寨,与德顺军水洛城、结公城二城相互支援。
东至弓门寨六十里,南至白石堡四十里,北至瓦龙谷堡
四十里,东南方向到治场寨四十五里,东北方向到水洛城五十里,西边到床穰寨六十里。
达龙谷堡,是在庆历年间建造的。东边到龙川大约四十里,西边到西界的生户大约一百里,东南方向到安远寨六十里。
河湟甘肃瓜沙路,从州西北方向三百一十里到故渭州,再走一百八十里到临州,再向东北方向走二百里到兰州,向北渡过湟河,出金城关,再走二百六十里到凉州松昌县,再走二百一十里到凉州,再走五百一十里到甘州,再走四百里到肃州,再走九十里渡过玉门关,再走四百二十里到瓜州,再走三百里到沙州进入洮叠州路。从州西北方向三百一十里到渭州,再走二百里到岷州,再走一百九十里到洮州,再走一百八十里到叠州。
阶州武都郡,原本是白马氐族的地方,西魏时期设置了武州,唐朝大历年间被吐蕃占领,大中三年收复,设立了武州,不久后改名为现在的名字。东边到兴州三百里,西边到石州二百七十里,南边到文州一百五十里,北边到成州二百六十里。现在仍然是阶州,属于巩昌府。
有两个寨子:
峰贴峡寨,用来防御吐蕃,并且控制宕州路,南边到宕州七十七里,北边到州二百里。
武平寨,地理位置险要,有很多生户,蕃部往年经常有聚集抢劫的事情。庆历年间,改在苦李平筑城,赐予现在的名字。与沙滩、峰贴峡两个寨子互相支援,管理青冈峡、围城谷、斫鞍、三堡子、东磨鼻山、石妇口、西青岗峡、沙滩川。
成州同谷郡,古代是白马氐族居住的国家,地势险要坚固。唐朝至德年间以后,吐蕃侵扰,百姓流散,因此被废弃为镇。咸通年间,人口逐渐恢复,再次设立州。东边到凤州边界五十五里,西边到秦州边界一百五十里,南边到兴州边界五十里,北边到秦州边界七十里,东南方向到宕州三百五十里。现在的巩昌府平县就是这里。
评论说:羌戎已经归顺,种族繁多,古代那些有远见的人用降附的爵位和羁縻的策略,没有不纳质向化,叩关请吏的。现在内附的夷人,是吐蕃党项的族人,散居在西北边境,种族部落不统一,归顺的称为熟户,其余的称为生户。陕西有秦陇原渭环庆鹿阝延四路,河东有隰石麟府二路,他们的酋长被任命为戎秩,赐予官俸,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功绩,允许世袭。大首领可以成为都军主,自百帐以上可以成为军主,再其次的可以补指挥使以下的职位;有立功的,另外设立为刺史、诸卫将军、诸司使、副使,甚至借职殿侍,充任本族巡检,安抚族帐,巩固疆界,器械和粮食不需要公家提供(蕃部巡检,有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受俸准正员官,添支亦如之。诸刺史、诸卫将军者,授俸准蕃部官首领。补都军主、副军主、副都虞侯、指挥使、副兵马使者,其月给自三千至三百为差,每岁冬又给袍服,红锦者七种,紫绫者二种,以官为差。次十将以下,皆给土田。景德中,镇戎军曹玮言:蕃部兵最为精锐,其列校皆朝廷补授,多已衰老,愿省者择本军人充。从之)。总共有四路,六百七族,十五万五千六百人,三万四千三百匹马。隶属于鹿阝延路的,都居住在延州保安军界。隶属于宁路的,居住在环庆州界。隶属于泾原路的,居住在源渭州镇戎军界。隶属于秦凤路的,居住在秦凤州界。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削弱戎丑的势力,增强蕃翼的防卫。另外,戍兵防边的制度,前世的士兵都是轮流更替,让他们保障边境,费用很大,所以晁错建议,不如选择常居的人,为他们建造房屋和提供农具,以及招募民众迁徙到塞下,这样可以减少赡养边境的费用,得到威慑习俗的便利。中朝在西陲使用这种方法,招募土人作为弓箭手,给予两顷田地,出一名甲士;到三顷田地,就出战马一匹,税租徭役全部免除,器械和粮饷让他们自己提供。分筑堡垒让他们聚居,设立营校的名称,遵循卒伍的制度,也设立指挥使以下的戎秩来统率他们,有战功的也补军都指挥使,设立弓箭手巡检来护领他们,每次战斗都作为诸军的前锋。总共有四路,一百九十二指挥,三万二千八百五十人,马九千五百九十匹。这是防备边境抵御戎敌的最重要措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注解
陕西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及其周边地区。在《禹贡》中,陕西路涵盖了雍州、梁州、冀州和豫州的部分地区,其中雍州全境位于陕西路内。
雍州: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今陕西省中部及北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东井与鬼宿: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东井和鬼宿分别属于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和北方七宿,象征着天文分野。
羌戎: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羌族、戎族等。
潼陕:指潼关和陕州,潼关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陕州则是古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巴汉:指巴蜀和汉中地区,巴蜀位于今四川省,汉中位于今陕西省南部,两地均为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
朔方: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山西省北部地区。
安定、北地、上郡:古代中国的郡名,安定郡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北地郡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上郡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
武都: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武威: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防秋乘塞:古代中国北方边境地区在秋季加强防御的措施,以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
延州:古代州名,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重镇。
吐谷浑: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一带。
党项: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后建立西夏政权。
保安军:古代军事建制,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顺安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怀宁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绥平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黑水堡: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白草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清涧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城寨,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石胡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丹头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安定堡: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青化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永平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招安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新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金明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龙安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万安寨:位于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要塞,具体位置不详,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应在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
围林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盐夏路: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连接盐州和夏州,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路线之一。
德靖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顺宁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保胜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寨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之一。
义征川: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
静边镇: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南市城一带。
长城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秦王井驿:古代驿站,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平夏: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柳泊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并铁市: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白池: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人头堡: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苦井: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三分山: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谷口: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河北九驿: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故灵州怀远镇: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建兴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鹿阝州洛郊郡: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白翟国:古代少数民族国家,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康定军:古代军事建制,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直罗县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宁环庆路: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庆州安化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义渠戎地:古代少数民族地区,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淮安镇: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淮安东谷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淮安西谷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美利堡: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雪泥堡: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华池镇: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业乐镇: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五交镇: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凤川镇: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合水镇: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平戎镇: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柔远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大顺城: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车箱峡路:古代交通要道,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境内。
环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环县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
洪德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东永和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乌仑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肃远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定边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陇州定戎镇一带。
平远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大枚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庆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
熟户:指已经归附中原政权的少数民族部落。
天德:辽代的年号,公元947年至951年。
天禧:北宋的年号,公元1017年至1021年。
咸平:北宋的年号,公元998年至1003年。
灵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
马岭县:古代县名,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市一带,因地形似马岭而得名。
合道镇:古代镇名,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灵盐路:古代道路名,连接灵州和盐州的重要交通路线,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通道。
泾原仪渭镇戎德顺军路:古代道路名,连接泾州、原州、仪州、渭州、镇戎军、德顺军的重要交通路线,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通道。
六盘关寨:古代关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瓦亭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安国镇:古代镇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定川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潘原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耀武镇:古代镇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原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
柳泉镇:古代镇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新城镇:古代镇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铁原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开远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平安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新门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西壕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绥宁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中国甘肃省境内,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靖边寨:古代寨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一带,历史上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
镇戎军:宋代设立的军事机构,负责防御西北边疆,治所在今宁夏固原。
萧关:古代关隘,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
泾水:黄河的支流,流经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水源。
吐蕃:古代藏族政权,曾多次入侵中原地区,与唐朝有过多次战争。
元载:唐朝宰相,曾提出防御吐蕃的策略。
曹玮:宋朝将领,曾负责修筑镇戎军等军事设施。
李继隆:宋朝将领,曾参与镇戎军的建设。
德顺军:宋代设立的军事机构,位于今甘肃省静宁县,控扼陇山要道。
六盘山: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交界处,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山脉。
陇山:位于今甘肃省和陕西省交界处,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山脉。
泾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是唐代至宋代的重要行政中心。
河湟:指黄河与湟水流域,今青海东部地区,历史上是汉藏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
潘原: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境内,唐代为边防重镇。
方镇: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边疆防御,具有较高的自治权。
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历史上为西北军事重镇,控扼丝绸之路要道。
渭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行原州:唐代在原州(今宁夏固原)陷落后,临时设立的州级行政机构,治所在临泾县。
章化军节度:宋代设立的节度使辖区,负责西北边防,治所在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
长武寨:唐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陕西省长武县,唐太宗曾在此驻军讨伐薛仁杲。
神策军:唐代禁军之一,负责宫廷和京畿地区的防卫,后扩展至边疆。
华亭县:今甘肃省华亭市,历史上为陇州属县,后魏时筑城置镇,防御吐蕃。
制胜关:古代关隘,位于今甘肃省华亭市,原名大震关,宋代改名制胜关,控扼陇西要道。
秦州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秦代初封之地,唐代设都督府,后为吐蕃占据,宣宗时收复。
雄武军节度:宋代设立的节度使辖区,治所在秦州(今天水市),控扼巴蜀与河湟地区。
熟户蕃兵:宋代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的称呼,他们承担边防任务,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永宁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龛谷路,宋代曾在此置稻田以固边防。
伏羌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甘谷县,唐代为伏州,后陷于吐蕃,宋代收复并置寨戍守。
弓门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赤城川一带,管小寨五。
静戎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长山岭一带,管小堡五。
三阳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扼三都谷,宋代曾在此置稻田以捍贼路。
威远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原名枭篦,后改威远寨,控扼小落门寨一带。
安远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境内,用于防御吐蕃等外族入侵。
临江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渭水与汉阳水合流处。
滔山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骨谷镇一带。
来远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永宁寨一带。
小落门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永宁寨与威远寨之间。
宁远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来远寨与定边堡一带。
榆柳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良恭镇一带。
将鸡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古良恭城一带。
马骏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控扼马骏岭一带。
陇城寨:宋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与德顺军水洛城、结公城相援。
治场寨:古代军事要塞,用于防御和控制周边地区。
水洛城:古代城市,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床穰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境内,用于防御吐蕃等外族入侵。
达龙谷堡:宋代军事堡垒,建于庆历年间,用于防御和控制周边地区。
河湟甘肃瓜沙路:古代重要的交通路线,连接河湟地区与甘肃、瓜州、沙州等地。
临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兰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湟河:黄河的支流,流经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历史上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金城关:古代关隘,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凉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甘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肃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玉门关:古代关隘,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瓜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沙州:古代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洮叠州路:古代交通路线,连接洮州和叠州,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道。
阶州武都郡:古代州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白马氐: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四川一带,历史上曾建立过政权。
峰贴峡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境内,用于防御吐蕃等外族入侵。
武平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甘肃省境内,用于防御吐蕃等外族入侵。
成州同谷郡:古代州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生户:指尚未归附中原政权的少数民族部落。
都军主: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军队。
军主: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军队。
指挥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军队。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官职,负责管理一州的行政事务。
诸卫将军: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军队。
弓箭手: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兵种,擅长使用弓箭进行战斗。
巡检:古代军事官职,负责巡逻和防御边境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评注
《陕西路》一文详细记载了古代陕西路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军事防御体系以及民族分布情况。陕西路作为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划,不仅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也是历代王朝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屏障。文中提到的雍州、延州、保安军等地,都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文化背景来看,陕西路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雍州作为九州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陕西路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文中提到的羌戎、氐羌、吐谷浑、党项等少数民族,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处的历史背景。
从军事防御角度来看,陕西路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历代王朝中的重要地位。文中详细记载了陕西路的军事寨堡分布情况,如顺安寨、怀宁寨、绥平寨等,这些寨堡不仅是宋代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也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缩影。陕西路的军事防御体系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西北边疆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历史价值来看,《陕西路》一文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中提到的陕西路的行政区划、军事防御体系、民族分布情况等,都是研究古代中国西北地区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陕西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的来说,《陕西路》一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理、文化、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陕西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塞、交通要道和行政区划,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布局。文中提到的地名和军事建制大多位于今陕西省和甘肃省境内,这些地区在古代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中提到的‘万安寨’、‘静边镇’、‘保安军’等地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些军事要塞和重镇的设置,不仅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也是为了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和管理。
文中提到的‘长城岭’、‘秦王井驿’、‘平夏’等地名,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网络。这些交通要道不仅是军事行动的通道,也是商贸往来的重要路线,对于促进中原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提到的‘鹿阝州洛郊郡’、‘庆州安化郡’、‘环州’等地名,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行政区划。这些行政区划的设置,不仅是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也是为了巩固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中国西北地区军事要塞、交通要道和行政区划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布局,反映了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和交通路线,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军事布局和地理环境。文中提到的各个寨、镇、关、路等,都是古代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它们在历史上起到了防御外敌、维护边疆安全的重要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管理。通过对各个寨、镇、关、路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是非常严密和复杂的。这些寨、镇、关、路不仅是军事据点,也是交通要道,它们在维护边疆安全的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各个寨、镇、关、路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的描述,展现了古代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的全貌。这种叙述方式不仅清晰明了,而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古代西北地区的军事布局。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古代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和交通路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寨、镇、关、路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和军事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它通过对古代西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和交通路线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布局和管理方式,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和军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本文详细记载了宋代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特别是镇戎军、德顺军等重要军事据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其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城寨堡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在西北边疆的军事布局和防御策略。
文中提到的绥宁寨、镇戎军、德顺军等地,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些地方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既是军事防御的前沿,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的场所。通过对这些地点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宋代西北边疆的复杂历史背景和文化交融。
文中还提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如元载、曹玮、李继隆等,他们在宋代西北边疆的防御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政府在边疆防御上的重视程度和具体措施。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各地的地理环境,如六盘山、陇山、泾水等,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影响了军事防御的布局,也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通过对这些地理特征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西北边疆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份详细的地理志,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城寨堡、历史人物和地理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代西北边疆的军事、文化和自然环境,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文详细记载了宋代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尤其是泾州、秦州等地的军事要塞和关隘设置。这些要塞和关隘不仅是宋代防御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屏障,也是宋代边疆治理和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宋代对西北边疆的高度重视。宋代在西北地区设立了大量的军事要塞和关隘,如长武寨、制胜关、永宁寨等,这些要塞不仅是军事防御的据点,也是宋代边疆治理的重要节点。通过这些要塞,宋代不仅有效地防御了外敌入侵,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叙述条理清晰,尤其是对各个要塞和关隘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军事功能的描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史料价值。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便于后人了解宋代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为研究宋代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详细记载了宋代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尤其是对各个要塞和关隘的设置、功能和历史沿革的描述,为研究宋代边疆治理和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在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策略和边疆治理模式,以及宋代与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的复杂关系。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反映了宋代对西北边疆的高度重视和边疆治理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要塞和关隘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边疆防御体系的构建和边疆治理的策略,以及宋代与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宋代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和交通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对西北边疆的重视。文中提到的各个寨堡、关隘和州郡,都是宋代为了防御吐蕃等外族入侵而设立的军事要塞。这些要塞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占据险要,而且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文中提到的‘熟户’和‘生户’是宋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分类,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通过赐予官职、俸禄和土地,中原政权试图通过‘羁縻’政策来控制和安抚这些少数民族,以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弓箭手’这一兵种,反映了宋代在军事上的创新。通过招募土人为弓箭手,并给予土地和免除税租徭役的优惠政策,宋代不仅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还增强了边疆的防御力量。这种军事制度的设计,体现了宋代在边疆防御上的智慧和策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宋代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和交通路线的详细信息,还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和军事制度的创新。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宋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