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

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原文

守城(并器具图附)

兵法曰:“守城之道,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

故善守者,敌不知所攻,非独为城高池深、卒强粮足而已,必在乎智虑周密,计谋百变,或彼不来攻而我守,或彼不挑战而我击,或多方以谋彼师,或屡出以疲彼师,或彼求斗而我不出,或彼欲去而惧我袭。

若此者,皆古人所以坐而役使敌国之道也。

此虽得御攻之计,然又要先审可守之利害。

凡守城之道有五败:一曰壮大、寡小、弱众,二曰城大而人少,三曰粮寡而人众,四曰蓄货积于外,五曰豪强不用命。

加之外水高而城内低,土脉疏而池隍浅,守具未足,薪水不供,虽有高城,宜弃勿守。

亦有五全:一曰城隍修,二曰器械具,三曰人少而粟多,四曰上下相亲,五曰刑严赏重。

加之得太山之下,广川之上,高不近旱而水用足,下不近水而沟防省,因天财,就地利,土坚水流,险阻可侍,兼此刑势,守则有余。

故兵法曰:“城有不可攻。”又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皆谓此也。

凡守之道,敌来逼城,静默而待,无辄出拒,候其矢石可及,则以术破之。

若遇主将自临,度其便利,以强弩丛射,飞石并击,毙之,则军声阻丧,其势必遁。

若得敌人称降及和,切勿弛备,当益加守御,防其诈我。

若敌攻已久,不拔而去,此为疲师,可蹑而袭之,必破,此又寄之明哲,见利而行,不可羁以常检也。

古法曰:三里之城,万家守之,足矣。

今若遇敌逼近,人力不暇者,即且约容一军人马,如筑于闲时,须稍宽阔,作四门,二开二闭。

门外筑瓮城,城外凿壕,去大城约三十步,上施钓桥。

壕之内岸筑羊马城,去大城约十步。

凡城上皆有女墙,每十步及马面,皆上设敌棚、敌团、敌楼。

瓮城(敌团城角也)有战棚,棚楼之上有曰露屋。

城门重门、闸版、凿扇,城之外四面有弩台。

自敌棚至城门,常设兵守,以观候敌人。

图形于左。

右平陆筑城,下阔与上倍,其高又与下倍。

假如城高五丈,则下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二尺五寸。

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羊马城,高可一丈以下,八尺以上,亦偏开一门与瓮城门相背,若瓮城门在左,即羊马城门在右也。

女墙高可五尺。

壕面各随其地为阔狭,大要在面阔底狭,其深及泉,使箭炮难及即住。

壕桥直对羊马城门,若城门汲水须在城外,则瓮城、羊马城各更对开一门,以通汲路,惟不得对大城门。

若依山带河,地势不便,则大城须为偃月形,开三门而已,余不改平陆之制。

瓮城上各设战棚,其制与敌楼同,间数视城之广狭。

其山城,则又择前后左右,取去大城近处,随山形别筑一城,令与大城相接,必尽据高地,外亦开堑。

两城之中,或设烽台以为远候,贼至,即以兵专守,免先为贼所据,下窥城中虚实。

今秦州、州城皆若是也(一说筑城之法,每下阔一丈,上收四尺。凡城,高五丈,底阔五丈,上收二丈,尤坚固矣)。

(图A)(缺)右弩台,上狭下阔,如城制,高与城等,面阔一丈六尺,长三步,与城相接。

每台相拒亦如之。上通阔道。台上架屋,制如敝棚,三面垂以濡毡,以遮垂钟板,亦备绳梯。内容弩手一十二人,棚上三面立牌。遮箭棚上亦容弓弩手一十二人,队将一人,置五色旗各一,鼓一,弓弩、檑木、炮石、火鞴等皆蓄之。常伺寇至,举旗为表号,令台及城上见之,皆举旗相应。寇来自东,即举青旗;南,举赤旗;西,举白旗;北,举黑旗;已来复还,举黄旗。寇来渐近,则望其主将发弩丛射之,其炮檑用如城上法。

(图A)(缺)右白露屋,以江竹或榆柳条编如穷庐状,外涂石灰,有门有窍,中容一人,以为候望。每敌楼、战棚上五间置一所,于两傍施木拒马、篦篱笆,隐人于下,持泥浆麻搭,以备火攻。

敌楼,前高七尺,后五尺,每间阔一步,深一丈。其棚上下约容二十人。若城愈阔,则愈深。上施搭头木,中设双柱,下施地伏,仍前出三尺。常法,一间二柱,此用四柱,以备矢石所摧,上密布椽,覆土厚三尺,加石炭泥之,被以濡毡,及椽伏之首并以牛革裹之,以防火箭。敌楼之制与战棚同。

(图A)(缺)右钓桥,造以榆槐木。其制:如桥上施三铁环,贯以二铁索,副以麻绳,系属于城楼上。桥后去城约三步,主二柱,各长二丈五尺。开上山口,置熟铁转输为槽,以架铁索并绳,贵其易起。若城外有警,则楼上使人挽起,以断其路,亦以护门。城上常以炮及弓弩御敌,虑以火燔烧及被攻斫。

(图A)(缺)右垂钟版,长六尺,阔一尺,厚三寸,用生牛皮裹,开箭窗,施于战棚,前后有伏兔拐子木。

篦篱笆,以荆柳编成,长五尺,阔四尺,漫以生牛皮。背施牛竿,长六七尺,用于战棚上,则以木马倚之在女墙外,以狗脚木挂之。

皮竹笆,以生牛皮条编江竹为之,高八尺,阔六尺,施于白露屋两边,以木马倚定,开箭窗,可以射外。

木马子,一横木,下置三足,高三尺,长六尺。

狗脚木,植二柱于女墙内,相去五尺,准墙为高下,柱上施横木钩挂。

(图A)(缺)右闸版,与城门为重门,其制用榆槐木,广狭准城门,漫以生牛皮,裹以铁叶,两傍施铁环,贯铁索。凡大城门,去门阖五尺,立两颊木,木

开池槽,亦用铁叶裹之。若寇至,即以绞车自城楼上抽所贯铁索,下闸版于槽中,外实以土,防火攻;内枝以柱,防倾折。

一说不用闸版,则凿门为数十孔,敌逼城门,则出矛戟,以强弩射之,谓之凿扇。

暗门,更于兵出入便处潜凿城为门,外存尺余,勿透,以备出兵袭敌。其制:高七尺,阔六尺,内施排沙柱,上施横木搭头,下施门,门阖。常伺敌间出奇兵以袭击之。仍于城上多积巨石,及虞敌人犯门,即下石击而断之。

(图A)(缺)右陷马坑,长五尺,阔三尺,深四尺。坑中植鹿角枪、竹签二物,皆削尖,入火令坚。其坑排如巨字,或解枪为之,覆以刍草,或上种草苗,务令敌人不觉。

凡敌来路及城门内外,皆设之。

机桥,用一梁仍为转轴,两端施横栝,置沟壕上,贼至,即去栝,人马践之则翻。

(图A)(缺)右铁菱角,如铁蒺藜,布水中,刺人马足。

鹿角木,择坚木,如鹿角形者,断之,长数尺,埋入地,深尺余,以阂马足。

地涩,以逆须钉布版上,版厚三寸,长、阔约三二尺。

铁蒺藜,并以置贼来要路,使人马不得骋,古所谓渠答也。

ㄐ蹄,斗四木为方形,径七寸,中横施铁逆须,钉其上,示拦马路之具。

木蒺藜,以三角重木为之。

凡壕中,遇天旱水浅,则布铁菱角于水中;城外有溪陂可绝者,亦布之。大城外,遍植鹿角木。

(图A)(缺)刃车,以两轮车自后出枪刃密布之。凡为敌攻坏城门,则以车塞之。

木女头,形制如女墙,以版为之,高六尺,阔五尺,下施两轮轴,施拐木二条。凡敌人攻城,摧坏女墙,则以此木女头代之。

(图A)(缺)右木檑,以木体重者为之,长四尺,径五寸。

泥檑,用紧慢土调泥,入猪鬃、马尾毛鬃三十斤,捣熟,捍成,长二三尺,径五寸。砖檑,如檑形,烧砖为之,长三尺五寸,径六寸。

车脚檑,以绳系独轮,以绞车放下,复收。

夜叉檑,一名留客住,用湿榆木,长一丈许,径一尺,周四施逆须,出木五寸;两端安轮脚,轮径二尺。以铁索绞车放下,复收,并以击攻城蚁附者。

(图A)(缺)右狼牙拍,合榆木为箕,长五尺,阔四尺五寸,厚三寸。以狼牙铁钉二千二百个,皆长五寸,重六两,布钉于拍上,出木三寸。四面施一刃刀,刀入木寸半。

前后各施二铁环,贯以麻绳,钩于城上。敌人蚁附登城,则使人掣起,下而拍之。

飞钩,一名铁鸱,脚钩锋长利,四出而曲。贯铁索,以麻绳续之。凡敌人被重甲,头有鍪笠;又畏矢石,不得仰视,候其聚处,则掷钩于稠人中,急牵挽之,每钩可取三两人。

(图A)(缺)右绞车,合大木为床,前建二义手,柱上为绞车,下施四卑轮,皆极壮大,力可挽二千斤。凡飞梯木幔逼城,使善用搭索者,遥抛钩索,挂及梯幔,并力挽,令近前,即以长竿举大索钩及而绞之入城。如绞木驴,待其逼城,且掷大木檑石击之,次下小石勿绝,使木驴内惊惧,人不散出,则使二壮士坐皮屋中,自城上设辘轳,系铁索,缒至水驴上,二人俱出,引绞车钩索挂搭木驴毕,复拽上,即速绞取入城(皮屋以铁卷为质,生牛革裹之,开出入窍,可容二壮士)。

撞车上设撞木(制如榨油撞法),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从,伺飞梯临城,则撞之。

(图A)(缺)右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每门置两具。

水囊,以猪牛胞盛水。敌若积薪城下,顺风发火,则以囊掷火中。古军法作油囊亦便。

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

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蘸泥浆,皆以蹙火。

(图A)(缺)铁撞木,木身铁首,其首六铁锋,锋大三指,长尺余,锋尖为逆须,其窍贯铁索。凡木驴逼城,即自城上以辘轳绞铁撞下而断之,皮革皆坏,乃下燕尾炬烧之。

穿环,锻铁或屈柔忍木为大环,以索系之,则用。撞车及城,则举环穿挂车,一并力挽绳,随以弓弩,两傍射之,其车必翻;射仍勿止,车下人多不被甲,当遁走,急缒健卒掷薪刍以焚之。

绞车,立两颊木,横施转轴,施十字绞木,垂两绳,下贯蹈版,乘之上下。

绳梯,以巨绳系横桄为软梯。凡登高,则用之。

(图A)(缺)右瓮听,用七石瓮覆于地道内,择耳聪人坐听于瓮下,以防城中凿地道迎我。

若贼开地道迎我,则急以霹雳火球(具守城门)、毒药烟球(具火攻门)熏灼之。

其桦烛、铁灯笼、木灯笼,皆用地道中点照。

(图A)(缺)右风扇车,二柱二桄,高阔约地道能容。上施转轴,轴四面施方扇。凡地道中遇敌人,用扇石炭簸火球烟以害敌人。

(图A)(缺)右布幔,以复布为幕。度矢石来处,以弱竿张挂,去城七八尺,居女墙之外,以折矢石势。一说:结粗绳为网,如布幔张挂,亦可护女墙楼橹。

(图A)(缺)右皮帘,以水牛皮为之,阔一丈,长八尺,横缀皮耳七个。凡城上有阙遮蔽,则张挂之。

(图A)(缺)右木立牌,高五尺,阔三尺,背施横(笔力反),连转关拐子长三尺。

(图A)(缺)竹立牌,取厚竹条,阔五分,长五尺者,用生牛皮条编成,上锐下方,余如木牌之制。一法:用全生牛皮穿空,以厚竹编之,尤坚。皆盾之类也。可

牙钉十六,弦子二(长五丈,十二子用麻三斤),皮窝二(长一尺,阔八寸),系索四十五(长五丈,每条用麻二斤半),拽索八十(长五丈,每条麻五斤)。

凡一炮,百五十七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七八十斤。二炮守具设于大城门左右,击攻城人头车。

(图A)(缺)右七梢炮,用脚柱四(长二丈一尺,径一尺二寸,仰斜三寸。从栗头至上扇桄,三尺七寸),上扇桄二(长一丈二尺,除仰斜,留八尺),下扇桄二(长一丈八尺,除仰斜,留一丈四尺。自上扇桄至,凡一尺九寸),上会桄二(长一丈三尺,除仰斜,留九尺),下会桄二(长一丈九尺,除仰斜,留一丈五尺),轴一(长九尺,除仰斜,留六尺五寸。径一尺二寸),鹿耳四,夹轴两端(长一丈二寸,阔五寸,厚三分),罨头木二(长九尺五寸,自方一尺,用转尺取方四尺八寸),楔二十(长一尺八寸,阔二寸,厚三寸),梢四(长二丈八尺,大径四寸,小径二寸八分),鸱头一(长四尺,阔八寸,小四寸),鹅项一(长五尺七寸),极竿三(长二丈五尺,大径四寸,小径七寸八分),铁蝎尾二(长一尺五寸,每条重三斤),铁束四(每个重八两,围七寸),狼牙钉十六,弦子二(各长二丈八尺,六二子用麻三斤),皮窝一(长一尺二寸,阔一尺),絷索五十(长五十尺,每条用麻二斤半),拽索一百二十五(长五丈,每条用麻五斤)。

凡一炮,二百五十人拽,二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九十一百斤。

(图A)(缺)右旋风炮,用冲天柱一(长一丈七尺,径九寸,下埋五尺八,置夹柱木二),夹木二(长八尺五寸,阔八寸,厚四寸。山口二,各深六寸),上下腰盘木二(长四尺五寸,阔一尺,厚五寸),轴一(长四尺五寸,径八寸,两头用铁叶裹扌旬),铁仰月二(每个重十两),梢一(长一丈八尺,大径四寸,小径四寸八分),鸱头一(长一尺五寸,阔七寸,厚三寸),铁蝎尾一(长一丈二寸,重一斤半),铁束二(每个重七两,围七寸),狼牙钉八,弦子一(长二丈三尺,十二子用麻一斤八两),皮窝一(长八寸,阔四寸,如鞋底麻皮里八重),拽索四十(长四丈,每条用麻四斤),札索六(长四丈,每条用麻一斤半),凡一炮,五十人拽,一人定放,五十步外,石重三斤半。其柱须埋定,即可发石。守则施于城上战棚左右。

手炮,敌近则用之,炮竿一(长八尺),蝎尾一(长四寸),铁环一,皮窝一(方二寸半,系于竿上),用二人放,石重半斤。

右虎蹲炮,用前后脚柱四(前长一丈八尺,上出山口六寸,裹以铁叶,后长一丈六尺五寸),下扇桄二(长八尺五寸,除仰斜,留四尺五寸),上会桄二(长八尺五寸,除仰斜,留四尺五寸),下会桄二(长一丈三尺,除仰斜,留九尺),轴一(长七尺,径一尺),罨头木三(长七尺,径一尺),楔十六(长一尺八寸,阔四寸,厚三寸),梢一(长二丈五尺,大径四寸,小径二寸八分),鸱头木一(长二尺五寸,阔七寸,厚三寸),极竿一(长二丈三尺,大径四寸,小径二寸八分),铁双蝎尾一(长一尺二寸,重二斤),铁束二(每个重七两,围七寸),狼牙钉十八,弦子二(长二十五尺,十二子用麻皮一斤八两),皮窝一(长八寸,阔六寸),絷索六(长五十尺,每条用麻二斤八两),拽索四十(长四丈,每条用麻四斤)。

凡一炮,七十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十二斤。

(图A)(缺)凡炮,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轻,故旋风、单梢、虎蹲,师行即用之,守则皆可设也。又阵中可以打其队兵,中其行伍,则不整矣。

若燔刍粮积聚及城门、敌棚、头车之类,则上施大球、火鹞、大枪以放之(雄军梢不可放,以其力小故也。其大球等,重及十二斤)。

随炮动用长木十二条(长一丈,径三寸),木杠四条,签头木一十二条,大斧三具,界索滑椽四十条,拐头柱一十八条,皮帘八片,皮索一十条,散子本二百五十条,救火大桶二,铁钩十八个,大木槛二百,界扎索一十条,水洒二个,拒马二,麻搭四具,小水桶二只,唧筒四个,土布袋一十五条,界椽常一十条,锹三具,毡一领,三具,火索一十条。

右随炮预备,用以盖覆及防火箭。

火药法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清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一十四两,浓油一分。

右以晋州硫黄、窝黄、焰硝同捣,罗砒黄、定粉、黄丹同研,干漆捣为末,竹茹、麻茹即微炒为碎末,黄蜡、松脂、清油、桐油、浓油同熬成膏。入前,药末旋旋和匀,以纸五重裹衣,以麻缚定,更别熔松脂傅之。以炮放,复有放毒药、烟球法,具火攻门。

粪炮罐法右先以人清砖槽内盛炼,择静晒干,打碎,用筛罗细,盛在瓮内。每人清一秤用狼毒半斤,草鸟头半斤,巴豆半斤,皂角半斤,砒霜半斤,砒黄半斤,班猫四两,石灰一斤,荏油半斤,入镬内煎沸,入薄瓦罐容一斤半者,以草塞口,炮内放以击攻城人,可以透铁甲中,则成疮溃烂。放毒者仍以乌梅甘草置口中,以辟其毒。

金火罐法右其制围九寸,高四寸,形圆,口径八分。先用麻皮泥浆,次使麦面

泥,次又用猪鬃泥,逐重涂傅,煨暖后盛金火汁,以麦面土泥塞口,用湿毡五指裹(至肘者)入炮内放。

其盛器,则有生铁筛盆(用铸成者以盛金汁,仍有两耳手把);挹注,则有生铁杓、熟铁杓(并把注金汁)。

若敌来攻城,有团队者,以金炮打之,人马中则解散。放宜急,勿使凝结。凡炮,拽三声放,此可一声放之。

(图A)(缺)右燕尾炬,束苇草,下分两岐,如燕尾,以脂油灌之。发火,自城上缒下,骑其木驴板屋烧之。

飞炬,如燕尾炬。城上设桔槔,以铁索缒之下,烧攻城蚁附者。

鞭箭,用新青竹,长一丈,径寸半,为竿,下施铁索,梢系丝绳六尺。别削劲竹,为鞭箭,长六尺,有镞。度正中,施一竹臬(亦谓鞭子)。放时,以绳钩臬,系箭于竿,一人摇竿为势,一人持箭末激而发之。利在射高,中人如短兵。

放火药箭,则如桦皮羽,以火药五两贯镞后,燔而发之。

(图A)(缺)右铁火床,制用熟铁,长五六尺,阔四尺。下施四木轮,以铁叶裹之。首贯二铁索,上缚草火牛二十四束。自城缒下,烧灼攻城者,并可夜照城外。

游火箱,以熟铁如篮形,盛薪火,加艾蜡,以铁索缒下,烧灼穴中攻城人。

行炉,熔铁汁,舁行于城上,以泼敌人。

(图A)(缺)右引火球,以纸为球,内实砖石屑,可重三五斤。熬黄蜡、沥青、炭末为泥,周涂其物,贯以麻绳。凡将放火球,只先放此球,以准远近。

蒺藜火球,以三枝六首铁刃,以火药团之,中贯麻绳,长一丈二尺。外以纸并杂药傅之,又施铁蒺藜八枚,各有逆须。放时,烧铁锥烙透,令焰出(火药法:用硫黄一斤四两,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干漆二两半,捣为末;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剪碎,用桐油、小油各二两半,蜡二两半,熔汁和之。外傅用纸十二两半,麻一十两,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以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熔汁和合,周涂之)。

铁嘴火鹞,木身铁嘴,束杆草为尾,入火药于尾内。

竹火鹞,编竹为疏眼笼,腹大口狭,形微修长。外糊纸数重,刷令黄色。入火药一斤,在内加小卵石,使其势重。束杆草三五斤为尾。二物与球同,若贼来攻城,皆以炮放之,燔贼积聚及惊队兵。

(图A)(缺)右放猛火油,以熟铜为柜,下施四足,上列四卷筒,卷筒上横施一巨筒,皆与柜中相通。横筒首尾大,细尾开小窍,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寸半。柜傍开一窍,卷筒为口,口有盖,为注油处。横筒内有拶丝杖,杖首缠散麻,厚寸半,前后贯二铜束约定。尾有横拐,拐前贯圆。入则用闲筒口,放时以杓自沙罗中挹油注柜窍中,及三斤许,筒首施火楼注火药于中,使然(发火用烙锥);入拶丝,放于横筒,令人自后抽杖,以力蹙之,油自火楼中出,皆成烈焰。其挹注有碗,有杓;贮油有沙罗;发火有锥;贮火有罐。有钩锥、通锥,以开通筒之壅;有铃以夹火;有烙铁以补漏(通柜筒有罅漏,以蜡油青补之。凡十二物,除锥铃烙铁汁,悉以铜为之)。一法:为一大卷筒,中央贯铜胡卢,下施双足,内有小筒相通(亦皆以筒为之),亦施拶丝杖,其放法准上。凡敌来攻城,在大壕内及傅城上颇众,势不能过,则先用藁为火牛缒城下,于踏空版内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若水战,则可烧浮桥、战舰,于上流放之。(先于上流簸糠秕熟草,以引其火)。

右霹雳火球,用干竹两三节,径一寸半,无罅裂者,存节勿透,用薄瓷如铁钱三十片,和火药三四斤,裹竹为球,两头留竹寸许,球外加傅药(火药外傅药,注具火球说)。若贼穿地道攻城,我则穴地迎之,用火锥烙球,开声如霹雳,然以竹扇簸其烟焰,以薰灼敌人(放球者合甘草)。

一说用干艾一石烧烟,亦可代球。

(图A)(缺)右地听,于城内八方穴地如井,各深二丈,勿及泉。令听事聪审者,以新瓮自覆于井中,坐而听之。凡贼至,去城数百步内,有穴城凿地道者,皆声闻瓮中,可以辨方面远近。若审知其处,则凿地迎之,用薰灼法(法具霹雳球说)。

托叉,火钩,火镰,铁猫,毡,瓮,柳罐,柳水洒,右常置城上。托叉、火钩、火镰、铁猫、濡毡以救焚,瓮、柳罐以贮水,唧筒以使水。木灯笼,铁灯笼,灯搭子,蜡烛,桦烛,油,右常置城上,用以照夜,防贼攻城。锹,,铁铲,大斧,牛皮,石灰袋,右常置城上。锹、、铲、斧、牛皮以应缓急,石灰袋飘扬以害蚁附攻城人。以上并常用,更不图形。

守城之法,凡寇贼将至,于城外五百步内悉伐木断桥,焚弃宿草,撤屋烟井,有水泉,皆投毒药。木石砖瓦茭刍糇粮畜牧与居民什器,尽徙入城内。徙不逮者,焚之。主将阅视守御器械,各令牢具。又预穿井无数,惟井无近城。又备粮Я、布帛、刍草、芦苇、茅荻、石灰、沙土、铁炭、松桦、蒿艾、膏油、麻皮毡、荆棘、篦篱、釜镬、盆、瓮桶、罂、木、石、砖、竹、锹、、铲、斧、锥、凿梯索之类。凡委(于为切)积(子智切)及楼棚、门扇、门栈,但火攻可及之处,悉皆毡覆泥涂。棚楼下随处积檑木檑石枪斧及他短兵,外立弩车炮架(弩车炮架,形制具次城门)。棚楼、女墙上加篦篱、竹笆,城中立望楼。籍民中壮男为一军,以充防人;壮女为一军,以隶杂役;老弱

为一军,以供饮饲、放牧、樵采。三军无得相过。

主将延问军中奇谋、勇力、机捷、斥弛、精伎、辨口之士,如鸡鸣狗盗之类,无不加礼,以备防用。

城上每将各立一典掌呼索百用,先作小旗数十枚,有呼索,即大书物名,贴旗于上,举以示城下。

仍预捡校备用之物,各为部分,使吏主当谨伺,见降旗则应逆。

城上城下百步,给杂役三五十人,掌负挈所须索物,仍各授一官督领。

衢巷通夜张灯烛,察奸人出入,与军士之私相过从者。

量城上一步,置一甲士,十步增五人,防非时抽易。

五步有五长,十步有十长,百步有将。

别令虞候领战队,作雌雄契,特以巡城,所至,与守队勘同,乃过(符形制符契门)。

若贼势外振,士心内贰,则或转左队以为右,易前军以置后,或一日数易,或数日不移;

又间使人持伪契巡行,以验试将士。

每将各设四表,贼来近,则举一表;贼至城,则举二表;贼登城,则举三表;贼攀女墙,则举四表;

夜则加烛于表上,虞候战队视举表处急缓,如贼已向城、乘城,将士皆援。

立牌以自障城及弩台上,并度视远近,施放矢石、火球、火鹞、鞭箭。

贼在城下,则抛飞钩;贼若填壕,则为火药、鞭箭以射,焚其刍藁桥械;

贼傅城欲上,则随其处下檑木檑石以击之,随飞炬以烧其攻器,下火床及以竹炉熔铁洒灼敌人,石灰糠麸昧害其目,楼棚踏空版内杂出短兵,下刺登者。

若登者渐多,则御以狼牙铁拍;手渐攀城,则以连枷棒击之(连枷之制具兵器门),锉手斧断之;

贼以冲车等进,则穿以铁环木钚,放猛火油;

贼云梯倚城,则引文竿推撞车;

贼木驴空(音孔)城,则用绞车、铁撞、燕尾炬坏之;

贼飞炮石,则张布幔绳过其;

贼为地道来攻,则为地听,候其来方,穿井邀之,霹雳火球杂兵等害之;

贼附高穴城,则缒游火箱灼之;

贼筑土堙傍城欲上,则穿地道至埋下,引取其土,贼堙自坏(凡火地道所用器械,与攻城窒子所用器同,其名件制度具在攻城器械图)。

或城内薄城起堙,相对盛兵抵御;

贼以火攻城,则以城上应救火之具,有托叉、火钩、火镰、柳洒子、柳罐、铁猫手、唧筒,寻常之所预备者(形制具攻城器械图中);

若攻具猛至,则为水袋、水带以投沃之,应相楼器械虽已涂覆,亦频举麻搭润护;

若贼为火车烧城门,则下湿沙灭之,切勿以水,水加则油焰愈炽;

贼若纵烟向城,则列瓮罂,以醋浆水各实五分,人覆面于上,其烟不能犯鼻目;

贼夜围城,则每五十步以一犬系城下,置食其前,城上闻犬吠,则缒火下照,举表加备,又于城半腹,每十步系一灯笼,又束芦苇为椁阝,插以松明、桦皮,可用照城上城下(城下以索缒之)。

贼或攻推女墙者,则以木女代之;

或攻坏城门,则以刁车塞之。

凡贼诸攻不利,必引水灌城,我则壅塞诸门,察视城穴之处,悉加傅筑;

城内促围,望外水高下,别筑阔桥墙,外取土,可深一丈。

兵队备城如故。

周视地势,有可泄水处,十数步开一井,井内各相通,以泄流之。

若水已入城,则于新筑墙外,作船二十只,选勇士,每船三十人,质其父母妻子,各授弓弩短兵锹,遣暝夜从门衔枚并出,决贼堤偃,破贼营寨。

所选之士须预习水战。

度力不足,则加船以进;

或贼已觉,则城上鼓噪为助。

凡贼有勇悍之卒,必使来突我城门。

我当伪为不知,开门以待,于道路设陷马坑、机桥,于重墙曲巷内出奇伏兵掩击,逼陷之,或约其过一二百人,即下重门插板,使其前败后绝。

凡城内器械已备,守御已得,当出奇用诈,以战代守,以击解围,先为暗门,或因贼初至,营阵未整,或暮夜乘贼不觉,或贼攻城初息,或贼围久已怠,潜出精骑,衔枚击之。

击败下不远袭,或我兵已出、贼未出,贼突门而入,则自城上向里连下巨石击压,以断其入。

凡城中日给百用至于水浆,皆有限量,令民灶为天井,高突防火,仍预下令:凡失火者斩!杜奸人也。

或城内有火发,只令本防官吏领丁徒赴救,仍急报主将,主将遣左右亲信人促往。

凡城中失火,及非常警动,主将命击鼓五通。

城上下吏卒,闻鼓不得辄离职掌;民不得奔走街巷。

凡贼至城外,禁城中不得妄举高物,如竿表之类,及吹击乐器,恐贼内应。

凡城中有使至门者,径遵诣主将,俾校民吏不得辄见。

如得城中飞书,不得辄读,持逆本营,对众封送主将。

凡有晓星气术数人,悉收隶官府,不得与他人窃语,及禁论说怪异以惑众者。

凡号令一出,主将并副将以下不得专异指挥,余依行军约束修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译文

守城(并附器具图)

兵法上说:“守城的原则,不是依赖敌人不来进攻,而是依赖我们有充分的准备;不是依赖敌人不进攻,而是依赖我们有不可攻破的防御。”

因此,善于守城的人,敌人不知道从哪里进攻,不仅仅是因为城墙高、护城河深、士兵强、粮食充足,更重要的是智谋周密,计策多变,或者敌人不来进攻而我们坚守,或者敌人不挑战而我们主动出击,或者用多种方法迷惑敌人,或者频繁出击使敌人疲惫,或者敌人求战而我们不出战,或者敌人想撤退却害怕我们袭击。

这些都是古人用来坐镇并控制敌国的方法。

虽然这些是防御进攻的策略,但首先要审慎考虑守城的利弊。

守城有五种失败的情况:一是城大而人少,二是城大而人少,三是粮食少而人多,四是物资储存在城外,五是豪强不服从命令。

再加上城外水位高而城内低,土质疏松而护城河浅,守城器具不足,柴草供应不上,即使有高城,也应放弃不守。

也有五种成功的情况:一是城墙和护城河修得好,二是器械齐全,三是人少而粮食多,四是上下团结,五是刑罚严厉、赏赐丰厚。

再加上地处太山之下,广川之上,高处不干旱而水源充足,低处不近水而沟防省力,利用自然资源,顺应地理优势,土质坚硬,水流畅通,险阻可依靠,再加上这些刑罚和赏赐的威慑,守城就有余力。

所以兵法上说:“城有不可攻破的。”又说:“善于守城的人,藏于九地之下。”都是指这个道理。

守城的原则是,敌人逼近城池时,静默等待,不要轻易出击,等到敌人的箭石可以射到时,再用计策击败他们。

如果遇到敌方主将亲自前来,根据情况便利,用强弩集中射击,飞石并击,击毙主将,敌军士气就会崩溃,敌人必定撤退。

如果敌人声称投降或求和,切勿放松戒备,应当加强防守,防止敌人诈降。

如果敌人进攻已久,未能攻下而撤退,这是疲惫之师,可以追击并袭击他们,必定能击败他们,这又需要明智的将领,见机行事,不可拘泥于常规。

古法说:三里之城,有一万家守卫,就足够了。

现在如果遇到敌人逼近,人力不足时,就暂且容纳一军人马,如果在闲暇时修筑,应稍微宽阔一些,开四门,两开两闭。

门外修筑瓮城,城外挖壕沟,距离大城约三十步,上面设置钓桥。

壕沟的内岸修筑羊马城,距离大城约十步。

城墙上都有女墙,每隔十步及马面处,都设置敌棚、敌团、敌楼。

瓮城(敌团城角)有战棚,棚楼上有露屋。

城门有重门、闸版、凿扇,城外四面有弩台。

从敌棚到城门,常设士兵守卫,以观察敌人的动向。

图形在左边。

右平陆筑城,下宽是上宽的两倍,高度又是下宽的两倍。

假如城高五丈,则下宽二丈五尺,上宽一丈二尺五寸。

城外的瓮城,或圆或方,根据地势而定,高度和厚度与城墙相等,只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羊马城,高度在一丈以下,八尺以上,也偏开一门与瓮城门相对,如果瓮城门在左,羊马城门就在右。

女墙高度约五尺。

壕沟的宽度根据地势而定,主要是面宽底窄,深度达到泉水,使箭炮难以射到。

壕桥直对羊马城门,如果城门汲水需要在城外,则瓮城、羊马城各再开一门,以通汲水之路,但不得对着大城门。

如果依山傍河,地势不便,则大城应建成偃月形,开三门即可,其余不变平陆的规制。

瓮城上各设战棚,其规制与敌楼相同,数量根据城的广狭而定。

山城则选择前后左右,靠近大城的地方,根据山形另筑一城,使其与大城相连,必须占据高地,外面也挖壕沟。

两城之间,或设烽火台作为远距离观察,敌人到来时,即派兵专门守卫,以免敌人先占据,窥探城中虚实。

现在秦州、州城都是这样(一说筑城的方法,每下宽一丈,上收四尺。凡城,高五丈,底宽五丈,上收二丈,尤其坚固)。

(图A)(缺)右弩台,上窄下宽,如城墙的规制,高度与城墙相等,面宽一丈六尺,长三步,与城墙相连。

每台之间的距离也如此。上面有宽阔的道路。台上架设房屋,形如敝棚,三面垂下湿毡,以遮挡垂钟板,也备有绳梯。内部容纳十二名弩手,棚上三面立牌。遮箭棚上也容纳十二名弓弩手,队将一人,放置五色旗各一,鼓一,弓弩、檑木、炮石、火鞴等都储备其中。常观察敌人到来,举旗为信号,令台上及城上看到,都举旗相应。敌人来自东,即举青旗;南,举赤旗;西,举白旗;北,举黑旗;敌人来了又回去,举黄旗。敌人逐渐接近,则望其主将发弩集中射击,炮檑的使用方法与城上相同。

(图A)(缺)右白露屋,用江竹或榆柳条编成如穷庐状,外面涂石灰,有门有窗,内部容纳一人,作为观察之用。每敌楼、战棚上五间设置一所,在两旁设置木拒马、篦篱笆,隐藏人在下面,手持泥浆麻搭,以防火攻。

敌楼,前高七尺,后高五尺,每间宽一步,深一丈。其棚上下约容纳二十人。如果城更宽,则更深。上面设置搭头木,中间设双柱,下面设置地伏,仍然前出三尺。通常方法,一间两柱,这里用四柱,以防箭石摧毁,上面密布椽,覆盖土厚三尺,加石炭泥,覆盖湿毡,及椽伏的首部都用牛皮包裹,以防火箭。敌楼的规制与战棚相同。

(图A)(缺)右钓桥,用榆槐木制造。其规制:桥上设置三个铁环,贯穿两根铁索,副以麻绳,系在城楼上。桥后距离城约三步,主二柱,各长二丈五尺。开上山口,设置熟铁转输为槽,以架铁索并绳,便于快速升起。如果城外有警报,则楼上派人拉起,以断其路,也以保护城门。城上常用炮及弓弩防御敌人,以防火烧及被攻砍。

(图A)(缺)右垂钟版,长六尺,宽一尺,厚三寸,用生牛皮包裹,开箭窗,设置在战棚上,前后有伏兔拐子木。

篦篱笆,用荆柳编成,长五尺,宽四尺,覆盖生牛皮。背面设置牛竿,长六七尺,用于战棚上,则用木马倚在女墙外,用狗脚木挂住。

皮竹笆,用生牛皮条编江竹制成,高八尺,宽六尺,设置在白露屋两边,用木马倚定,开箭窗,可以向外射击。

木马子,一根横木,下面设置三足,高三尺,长六尺。

狗脚木,在女墙内设置两根柱子,相距五尺,根据墙的高度调整,柱上设置横木钩挂。

(图A)(缺)右闸版,与城门为重门,其规制用榆槐木,宽度与城门相同,覆盖生牛皮,包裹铁叶,两旁设置铁环,贯穿铁索。凡大城门,距离门阖五尺,立两颊木,木

开挖护城河的槽道,也用铁片包裹。如果敌人来犯,就用绞车从城楼上抽出贯穿的铁索,放下闸板到槽中,外面填实土,防止火攻;里面用柱子支撑,防止闸板倾倒。

另一种说法是不用闸板,而是在城门上凿出数十个孔,敌人逼近城门时,就伸出矛戟,用强弩射击,这叫做凿扇。

暗门,是在士兵出入方便的地方秘密凿开城墙作为门,外面留一尺多不凿透,以备出兵袭击敌人。其规格是:高七尺,宽六尺,里面设置排沙柱,上面设置横木搭头,下面设置门,门可以关闭。经常在敌人不备时派出奇兵袭击。同时在城上多堆积巨石,以防敌人进攻城门时,就放下巨石击断敌人的进攻。

(图A)(缺)右边的陷马坑,长五尺,宽三尺,深四尺。坑中插上鹿角枪和竹签,都削尖,用火烧硬。坑的排列像“巨”字,或者用解开的枪做成,上面覆盖草,或者种上草苗,务必让敌人察觉不到。

凡是敌人可能经过的路和城门内外,都要设置这种陷马坑。

机桥,用一根梁作为转轴,两端设置横栝,放在沟壕上,敌人来了,就撤去横栝,人马踩上去就会翻倒。

(图A)(缺)右边的铁菱角,像铁蒺藜一样,布在水中,刺伤人马脚。

鹿角木,选择坚硬的木头,做成鹿角的形状,截断,长数尺,埋入地下,深一尺多,用来绊住马脚。

地涩,用逆须钉在木板上,木板厚三寸,长宽约三二尺。

铁蒺藜,放在敌人必经的路上,使人马无法驰骋,古代称之为渠答。

ㄐ蹄,用四根木头做成方形,直径七寸,中间横着设置铁逆须,钉在上面,用来拦阻马匹。

木蒺藜,用三角重木做成。

凡是壕沟中,遇到天旱水浅时,就在水中布设铁菱角;城外有溪流或池塘可以阻断的,也要布设。大城外,到处种植鹿角木。

(图A)(缺)刃车,用两轮车从后面伸出密集的枪刃。凡是敌人攻破城门时,就用这种车堵住。

木女头,形状像女墙,用木板做成,高六尺,宽五尺,下面设置两轮轴,设置两条拐木。凡是敌人攻城,摧毁女墙时,就用这种木女头代替。

(图A)(缺)右边的木檑,用沉重的木头做成,长四尺,直径五寸。

泥檑,用紧慢土调泥,加入猪鬃、马尾毛鬃三十斤,捣熟,捍成,长二三尺,直径五寸。砖檑,像檑的形状,用烧砖做成,长三尺五寸,直径六寸。

车脚檑,用绳子系住独轮,用绞车放下,再收回。

夜叉檑,又叫留客住,用湿榆木做成,长一丈左右,直径一尺,四周设置逆须,伸出木头五寸;两端安装轮脚,轮径二尺。用铁索绞车放下,再收回,用来打击攻城时像蚂蚁一样附在城墙上的敌人。

(图A)(缺)右边的狼牙拍,用榆木做成箕形,长五尺,宽四尺五寸,厚三寸。用狼牙铁钉二千二百个,每个长五寸,重六两,钉在拍上,伸出木头三寸。四面设置一把刀,刀插入木头一寸半。

前后各设置两个铁环,用麻绳贯穿,钩在城上。敌人像蚂蚁一样附在城墙上时,就让人拉起,放下拍击。

飞钩,又叫铁鸱,脚钩锋利,四出弯曲。用铁索贯穿,用麻绳连接。凡是敌人穿着重甲,头戴头盔;又害怕箭石,不敢抬头看时,等到他们聚集在一起,就把钩子扔到人群中,迅速拉回,每次钩子可以钩住两三个人。

(图A)(缺)右边的绞车,用大木头做成床,前面设置两个义手,柱子上设置绞车,下面设置四个卑轮,都非常壮大,力量可以拉动二千斤。凡是飞梯木幔逼近城墙时,就让善于使用搭索的人,远远抛出钩索,钩住梯幔,一起用力拉,让梯幔靠近城墙,就用长竿举起大索钩住梯幔,绞入城中。如果绞木驴,等到木驴逼近城墙时,就扔下大木檑石击打,接着不断扔下小石头,让木驴内的人惊惧,不敢出来,就让两个壮士坐在皮屋中,从城上设置辘轳,系上铁索,缒到木驴上,两人一起出来,用绞车钩索钩住木驴,再拉上来,迅速绞入城中(皮屋用铁卷做骨架,用生牛皮包裹,开出入孔,可以容纳两个壮士)。

撞车上设置撞木(制作方法像榨油的撞法),用铁片包裹撞木的头部,随时移动,等到飞梯靠近城墙时,就撞击它。

(图A)(缺)右边的水袋,用马牛等牲畜的皮做成袋子,装水三四石。用一丈长的大竹,去掉节,绑在袋口。如果火焚烧楼棚,就让三五个壮士拿着袋口向火喷水,每门设置两个。

水囊,用猪牛的膀胱装水。敌人如果在城下堆积柴草,顺风放火,就把水囊扔到火中。古代军法中用油囊也很方便。

唧筒,用长竹筒,下面开孔,用棉絮包裹水杆,从孔中喷水。

麻搭,用八尺长的杆子系上二斤散麻,蘸上泥浆,用来扑灭火。

(图A)(缺)铁撞木,木头身体,铁头,铁头有六个铁锋,每个铁锋有三指宽,长一尺多,铁锋尖是逆须,孔中贯穿铁索。凡是木驴逼近城墙时,就从城上用辘轳绞下铁撞木,撞断木驴,皮革都损坏,再扔下燕尾炬烧掉。

穿环,用锻铁或柔韧的木头做成大环,用绳子系住,用来钩住撞车。撞车靠近城墙时,就举起环钩住车,一起用力拉绳,同时用弓弩从两边射击,车一定会翻倒;射击不要停止,车下的人大多没有穿甲,会逃跑,迅速缒下健壮的士兵扔下柴草焚烧。

绞车,立两根颊木,横着设置转轴,设置十字绞木,垂下两根绳子,下面贯穿踏板,用来上下。

绳梯,用粗绳子系住横桄做成软梯。凡是登高时,就用它。

(图A)(缺)右边的瓮听,用七石瓮倒扣在地道内,选择耳朵灵敏的人坐在瓮下听,以防城中凿地道迎接我们。

如果敌人凿地道迎接我们,就迅速用霹雳火球(守城门用)、毒药烟球(火攻用)熏灼他们。

桦烛、铁灯笼、木灯笼,都用地道中照明。

(图A)(缺)右边的风扇车,两根柱子两根横桄,高度和宽度大约能容纳地道。上面设置转轴,轴四面设置方扇。凡是地道中遇到敌人,就用扇子扇石炭簸火球烟来伤害敌人。

(图A)(缺)右边的布幔,用双层布做成幕。测量箭石来的方向,用弱竿张挂,离城七八尺,放在女墙外面,用来减弱箭石的威力。另一种说法是:用粗绳结成网,像布幔一样张挂,也可以保护女墙和楼橹。

(图A)(缺)右边的皮帘,用水牛皮做成,宽一丈,长八尺,横着缀上七个皮耳。凡是城上有缺口需要遮蔽时,就张挂它。

(图A)(缺)右边的木立牌,高五尺,宽三尺,背面设置横(笔力反),连接转关拐子长三尺。

(图A)(缺)竹立牌,用厚竹条,宽五分,长五尺,用生牛皮条编成,上尖下宽,其余像木牌的制作方法。另一种方法是:用整张生牛皮穿孔,用厚竹编成,更加坚固。都是盾牌一类的东西。

有十六个牙钉,两根弦子(每根长五丈,十二根子用三斤麻),两个皮窝(每个长一尺,宽八寸),四十五条系索(每条长五丈,用二斤半麻),八十条拽索(每条长五丈,用五斤麻)。

每门炮需要一百五十七人拉拽,一人负责发射,射程五十步外,石弹重七八十斤。两门炮的守具设置在大城门左右,用于攻击攻城的人头车。

(图A)(缺)右边的七梢炮,使用四根脚柱(每根长二丈一尺,直径一尺二寸,仰斜三寸。从栗头到上扇桄,长三尺七寸),两根上扇桄(每根长一丈二尺,除去仰斜部分,留八尺),两根下扇桄(每根长一丈八尺,除去仰斜部分,留一丈四尺。从上扇桄到,共一尺九寸),两根上会桄(每根长一丈三尺,除去仰斜部分,留九尺),两根下会桄(每根长一丈九尺,除去仰斜部分,留一丈五尺),一根轴(长九尺,除去仰斜部分,留六尺五寸。直径一尺二寸),四个鹿耳,夹在轴的两端(长一丈二寸,宽五寸,厚三分),两根罨头木(每根长九尺五寸,自方一尺,用转尺取方四尺八寸),二十个楔(每个长一尺八寸,宽二寸,厚三寸),四根梢(每根长二丈八尺,大径四寸,小径二寸八分),一个鸱头(长四尺,宽八寸,小四寸),一个鹅项(长五尺七寸),三根极竿(每根长二丈五尺,大径四寸,小径七寸八分),两根铁蝎尾(每根长一尺五寸,重三斤),四个铁束(每个重八两,围七寸),十六个狼牙钉,两根弦子(每根长二丈八尺,六二子用三斤麻),一个皮窝(长一尺二寸,宽一尺),五十条絷索(每条长五十尺,用二斤半麻),一百二十五条拽索(每条长五丈,用五斤麻)。

每门炮需要二百五十人拉拽,两人负责发射,射程五十步外,石弹重九十一百斤。

(图A)(缺)右边的旋风炮,使用一根冲天柱(长一丈七尺,直径九寸,下埋五尺八,设置两根夹柱木),两根夹木(每根长八尺五寸,宽八寸,厚四寸。山口两个,各深六寸),两根上下腰盘木(每根长四尺五寸,宽一尺,厚五寸),一根轴(长四尺五寸,直径八寸,两头用铁叶包裹),两个铁仰月(每个重十两),一根梢(长一丈八尺,大径四寸,小径四寸八分),一个鸱头(长一尺五寸,宽七寸,厚三寸),一根铁蝎尾(长一丈二寸,重一斤半),两个铁束(每个重七两,围七寸),八个狼牙钉,一根弦子(长二丈三尺,十二子用一斤八两麻),一个皮窝(长八寸,宽四寸,如鞋底麻皮里八重),四十条拽索(每条长四丈,用四斤麻),六条札索(每条长四丈,用一斤半麻),每门炮需要五十人拉拽,一人负责发射,射程五十步外,石弹重三斤半。柱子必须埋定,才能发射石弹。守城时设置在城上战棚左右。

手炮,敌人靠近时使用,一根炮竿(长八尺),一根蝎尾(长四寸),一个铁环,一个皮窝(方二寸半,系在竿上),两人发射,石弹重半斤。

右边的虎蹲炮,使用四根前后脚柱(前长一丈八尺,上出山口六寸,裹以铁叶,后长一丈六尺五寸),两根下扇桄(每根长八尺五寸,除去仰斜部分,留四尺五寸),两根上会桄(每根长八尺五寸,除去仰斜部分,留四尺五寸),两根下会桄(每根长一丈三尺,除去仰斜部分,留九尺),一根轴(长七尺,直径一尺),三根罨头木(每根长七尺,直径一尺),十六个楔(每个长一尺八寸,宽四寸,厚三寸),一根梢(长二丈五尺,大径四寸,小径二寸八分),一根鸱头木(长二尺五寸,宽七寸,厚三寸),一根极竿(长二丈三尺,大径四寸,小径二寸八分),一根铁双蝎尾(长一尺二寸,重二斤),两个铁束(每个重七两,围七寸),十八个狼牙钉,两根弦子(每根长二十五尺,十二子用一斤八两麻皮),一个皮窝(长八寸,宽六寸),六条絷索(每条长五十尺,用二斤八两麻),四十条拽索(每条长四丈,用四斤麻)。

每门炮需要七十人拉拽,一人负责发射,射程五十步外,石弹重十二斤。

(图A)(缺)炮是军中的利器,攻守行军都使用,守城时宜重,行军时宜轻,因此旋风炮、单梢炮、虎蹲炮,行军时即使用,守城时都可以设置。在阵中可以用来打击敌军队兵,打乱其行伍,使其不整。

如果要焚烧敌人的粮草积聚及城门、敌棚、头车等,则使用大球、火鹞、大枪发射(雄军梢不可发射,因为其力量小。大球等,重达十二斤)。

随炮使用的长木十二条(每条长一丈,直径三寸),四根木杠,十二条签头木,三把大斧,四十条界索滑椽,十八条拐头柱,八片皮帘,十条皮索,二百五十条散子本,两个救火大桶,十八个铁钩,二百个大木槛,十条界扎索,两个水洒,两个拒马,四具麻搭,两只小水桶,四个唧筒,十五条土布袋,十条界椽常,三把锹,一领毡,三具,十条火索。

以上是随炮预备的物品,用于覆盖和防火箭。

火药配方: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清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一十四两,浓油一分。

将晋州硫黄、窝黄、焰硝一起捣碎,罗砒黄、定粉、黄丹一起研磨,干漆捣成末,竹茹、麻茹微炒成碎末,黄蜡、松脂、清油、桐油、浓油一起熬成膏。将前面的药末逐渐混合均匀,用五层纸包裹,用麻绳绑紧,再用松脂涂抹。用炮发射,还有发射毒药、烟球的方法,详见火攻门。

粪炮罐的制作方法:先将人清砖槽内盛炼,选择静晒干,打碎,用筛子筛细,盛在瓮内。每人清一秤用狼毒半斤,草鸟头半斤,巴豆半斤,皂角半斤,砒霜半斤,砒黄半斤,班猫四两,石灰一斤,荏油半斤,放入锅中煎沸,倒入薄瓦罐中,容量一斤半,用草塞口,炮内发射以攻击攻城人,可以穿透铁甲,造成疮口溃烂。放毒者还需将乌梅甘草放在口中,以避其毒。

金火罐的制作方法:其制围九寸,高四寸,形圆,口径八分。先用麻皮泥浆,再用麦面

首先使用泥,接着用猪鬃泥,逐层涂抹,加热后盛装金火汁,用麦面土泥封口,用湿毡包裹(至肘部)放入炮内发射。

盛装器具有生铁筛盆(用于盛装金汁,带有两耳和把手);舀取和倾倒的工具有生铁勺和熟铁勺(用于舀取和倾倒金汁)。

如果敌人来攻城,有团队的情况下,用金炮攻击,击中人马后敌人会溃散。发射要迅速,不要让金汁凝固。通常炮要拉三声才发射,这里可以一声就发射。

(图A)(缺)右边的燕尾炬,用芦苇草捆扎,下端分成两叉,像燕尾一样,灌入油脂。点火后,从城上垂下,烧毁敌人的木驴板屋。

飞炬,像燕尾炬一样。城上设置桔槔,用铁索垂下,烧毁攻城的敌人。

鞭箭,用新青竹制成,长一丈,直径一寸半,作为竿,下端安装铁索,梢部系六尺长的丝绳。另外削制坚韧的竹子,制成鞭箭,长六尺,带有箭头。在中间位置安装一个竹臬(也称为鞭子)。发射时,用绳子钩住臬,将箭系在竿上,一人摇动竿子制造势能,另一人抓住箭尾激发发射。适合射高,击中敌人如同短兵相接。

发射火药箭,像桦皮羽一样,将五两火药装在箭头后面,点燃后发射。

(图A)(缺)右边的铁火床,用熟铁制成,长五六尺,宽四尺。下面安装四个木轮,用铁皮包裹。前端安装两根铁索,上面绑着二十四束草火牛。从城上垂下,烧灼攻城的敌人,并可在夜间照亮城外。

游火箱,用熟铁制成篮形,盛装柴火,加入艾草和蜡,用铁索垂下,烧灼穴中攻城的敌人。

行炉,熔化铁汁,抬到城上,泼向敌人。

(图A)(缺)右边的引火球,用纸做成球,里面装满砖石屑,重约三五斤。用黄蜡、沥青、炭末熬成泥,涂在球表面,贯穿麻绳。发射火球时,先发射这个球,以确定远近。

蒺藜火球,用三枝六首铁刃,用火药团成,中间贯穿麻绳,长一丈二尺。外面用纸和杂药包裹,再安装八枚铁蒺藜,每枚都有倒刺。发射时,用烧红的铁锥烙透,让火焰喷出(火药配方:硫黄一斤四两,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干漆二两半,捣成末;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剪碎,用桐油、小油各二两半,蜡二两半,熔汁混合。外敷用纸十二两半,麻一十两,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用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熔汁混合,涂在表面)。

铁嘴火鹞,木制身体,铁制嘴,用草束成尾巴,尾巴里装入火药。

竹火鹞,用竹子编成疏眼笼,腹部大,口部窄,形状稍长。外面糊几层纸,刷成黄色。里面装入一斤火药,加入小卵石增加重量。用三五斤草束成尾巴。这两种火鹞和火球一样,如果敌人来攻城,都用炮发射,烧毁敌人的物资并惊扰敌军。

(图A)(缺)右边的猛火油,用熟铜制成柜子,下面安装四只脚,上面排列四个卷筒,卷筒上横放一个大筒,都与柜子内部相通。横筒前端大,后端小,后端开一个小孔,大小如黍粒,前端为圆形口,直径一寸半。柜子旁边开一个孔,卷筒作为口,口有盖子,是注油的地方。横筒内有拶丝杖,杖头缠着散麻,厚一寸半,前后贯穿两个铜束固定。尾部有横拐,拐前贯穿圆形。使用时关闭筒口,发射时用勺从沙罗中舀油注入柜子的孔中,约三斤,筒前端安装火楼,注入火药,点燃(用烙锥点火);插入拶丝,放入横筒,让人从后面抽杖,用力挤压,油从火楼中喷出,形成烈焰。舀油的工具有碗和勺;贮油的工具有沙罗;点火的工具有锥;贮火的工具有罐。还有钩锥、通锥,用于疏通筒子的堵塞;有铃用于夹火;有烙铁用于补漏(柜子和筒子有裂缝,用蜡油青补漏。共十二种工具,除锥、铃、烙铁外,都用铜制成)。另一种方法:做一个大卷筒,中间贯穿铜葫芦,下面安装两只脚,内部有小筒相通(也用筒子制成),也安装拶丝杖,发射方法与上述相同。如果敌人来攻城,在大壕沟内或城墙上人数众多,无法通过,先用藁做成火牛从城上垂下,在踏空版内放猛火油,击中的人都会糜烂,水无法扑灭。如果是水战,可以烧毁浮桥、战舰,在上游放火。(先在上游撒糠秕和熟草,以引火)。

右边的霹雳火球,用两三节干竹,直径一寸半,没有裂缝的,保留竹节不穿透,用薄瓷片如铁钱三十片,混合三四斤火药,包裹竹子做成球,两头留一寸左右的竹子,球外面涂药(火药外涂药,配方见火球说明)。如果敌人挖地道攻城,我们则挖地道迎击,用火锥烙球,发出霹雳般的声音,用竹扇扇动烟焰,熏灼敌人(发射火球的人要配合甘草)。

另一种方法是用一石干艾草烧烟,也可以代替火球。

(图A)(缺)右边的地听,在城内八方挖井,各深二丈,不要挖到泉水。让听力好的人,用新瓮倒扣在井中,坐在里面听。凡是敌人到达,离城数百步内,有挖地道攻城的,声音都会传到瓮中,可以辨别方向和距离。如果确定位置,就挖地道迎击,用熏灼法(方法见霹雳火球说明)。

托叉、火钩、火镰、铁猫、毡、瓮、柳罐、柳水洒,这些工具常放在城上。托叉、火钩、火镰、铁猫、湿毡用于救火,瓮、柳罐用于贮水,唧筒用于喷水。木灯笼、铁灯笼、灯搭子、蜡烛、桦烛、油,这些工具常放在城上,用于夜间照明,防止敌人攻城。锹、、铁铲、大斧、牛皮、石灰袋,这些工具常放在城上。锹、、铲、斧、牛皮用于应急,石灰袋飘扬用于伤害蚁附攻城的敌人。以上工具都是常用工具,不再画图。

守城的方法,凡是敌人即将到来,在城外五百步内砍伐树木、断桥、焚烧宿草,拆除房屋和烟井,有水泉的地方都投毒。木石砖瓦、草料、粮食、牲畜和居民的器具,全部搬入城内。来不及搬的,就烧掉。主将检查守城器械,确保牢固。还要预先挖无数口井,但井不要靠近城墙。还要准备粮食、布帛、草料、芦苇、茅荻、石灰、沙土、铁炭、松桦、蒿艾、膏油、麻皮毡、荆棘、篦篱、釜镬、盆、瓮桶、罂、木、石、砖、竹、锹、、铲、斧、锥、凿梯索等工具。凡是堆积物及楼棚、门扇、门栈,凡是火攻能及的地方,都要用毡覆盖并涂泥。棚楼下随处堆积檑木、檑石、枪斧及其他短兵器,外面设置弩车炮架(弩车炮架的形制见城门部分)。棚楼、女墙上加篦篱、竹笆,城中设立望楼。登记壮年男子为一军,用于防守;壮年女子为一军,用于杂役;老弱

组建一支军队,负责供应饮水、放牧和砍柴。三支军队之间不得相互干扰。

主将召集军中具有奇谋、勇力、机智、敏捷、精于技艺、善于辩论的人才,即使是像鸡鸣狗盗这样的人,也要以礼相待,以备不时之需。

城上每位将领各设一名典掌,负责呼索各种物资,先制作数十面小旗,有需要时,就在旗上大书物品名称,举旗示意城下。

还要预先检查备用物资,分门别类,派官吏负责,谨慎观察,见到降旗就应迅速响应。

城上城下每隔百步,安排三五十名杂役,负责搬运所需物资,并各派一名官员督领。

街巷通宵点灯,监察奸细出入,以及军士私下交往的情况。

城上每隔一步安排一名甲士,每隔十步增加五人,以防突发情况。

每隔五步设一名伍长,十步设一名什长,百步设一名将领。

另派虞候率领战队,制作雌雄符契,专门用于巡城,每到一处,与守城队伍核对符契,方可通行(符契的形制见符契门)。

如果敌军气势汹汹,我军士气低落,则可能将左队调为右队,前军调为后军,或一日内多次调动,或数日不动;

又派人持假符契巡行,以考验将士。

每位将领各设四面旗帜,敌军接近时举第一面旗;敌军到达城下时举第二面旗;敌军登城时举第三面旗;敌军攀爬女墙时举第四面旗;

夜晚则在旗上加烛,虞候战队根据旗帜的急缓情况,判断敌军是否已接近或登上城墙,将士们都要迅速支援。

在城墙和弩台上立牌,测量距离,施放箭石、火球、火鹞、鞭箭。

敌军在城下时,抛掷飞钩;敌军若填壕沟,则用火药、鞭箭射击,焚烧其草料和桥梁器械;

敌军靠近城墙欲登城时,则在其下方投掷檑木檑石,投掷火把焚烧其攻城器械,放下火床和竹炉熔铁灼烧敌人,撒石灰糠麸迷其眼,楼棚踏空版内杂出短兵,刺杀登城者。

若登城者渐多,则用狼牙铁拍防御;敌军手攀城墙时,则用连枷棒击打(连枷的形制见兵器门),用锉手斧砍断其手;

敌军用冲车进攻时,则用铁环木钚穿其车,放猛火油;

敌军用云梯倚靠城墙时,则用文竿推撞车;

敌军用木驴攻城时,则用绞车、铁撞、燕尾炬破坏;

敌军投掷飞炮石时,则张布幔绳拦截;

敌军挖地道攻城时,则用地听器探测其方向,挖井拦截,用霹雳火球等兵器攻击;

敌军在高处挖洞攻城时,则用游火箱灼烧;

敌军筑土坡靠近城墙欲登城时,则挖地道至其下方,引取其土,使敌军的土坡自行崩塌(凡火地道所用器械,与攻城窒子所用器械相同,其名称和形制见攻城器械图)。

或城内靠近城墙筑土坡,以强大兵力抵御;

敌军用火攻城时,则用城上预备的救火工具,如托叉、火钩、火镰、柳洒子、柳罐、铁猫手、唧筒等(形制见攻城器械图);

若敌军攻城器械猛烈,则用水袋、水带投掷灭火,城楼器械虽已涂覆,也要频繁用麻搭润湿保护;

若敌军用火车烧城门,则用湿沙灭火,切勿用水,水会使油焰更旺;

敌军若向城内放烟,则排列瓮罂,内装醋浆水各半,人覆面于上,烟不能侵入鼻目;

敌军夜围城时,则每五十步在城下系一犬,置食于其前,城上听到犬吠,则放下火把照明,举旗加强防备,又在城墙半腰处,每十步系一灯笼,束芦苇为椁阝,插以松明、桦皮,可照亮城上城下(城下用绳索垂下)。

敌军若攻击女墙,则用木女代替;

敌军若攻坏城门,则用刁车堵塞。

凡敌军攻城不利,必引水灌城,我方则堵塞各门,检查城墙漏洞,全部加固;

城内加紧围困,观察城外水位高低,另筑宽阔的桥墙,外取土,可深一丈。

兵队继续守城。

巡视地势,有可泄水处,每隔十数步挖一井,井内相通,以泄水流。

若水已入城,则在新筑墙外,制作二十只船,选勇士,每船三十人,以其父母妻子为人质,各授弓弩短兵锹,趁夜衔枚出城,决堤破营。

所选勇士须预先练习水战。

若力量不足,则增加船只;

若敌军已察觉,则城上鼓噪助威。

凡敌军有勇悍之卒,必使其突击我城门。

我方应假装不知,开门以待,在道路上设陷马坑、机桥,在重墙曲巷内埋伏奇兵,逼其陷入,或约定其过一二百人,即下重门插板,使其前败后绝。

凡城内器械已备,守御已得,应出奇用诈,以战代守,以击解围,先设暗门,或趁敌军初至,营阵未整,或趁夜敌军不觉,或敌军攻城初息,或敌军围城已久懈怠,潜出精骑,衔枚击之。

击败敌军后不追击,或我军已出、敌军未出,敌军突门而入,则自城上向里连下巨石击压,以断其入。

凡城内日用物资及饮水,皆有限量,令民灶为天井,高突防火,并预先下令:凡失火者斩!杜绝奸细。

若城内有火灾,只令本防官吏带领丁徒赴救,并急报主将,主将派左右亲信人迅速前往。

凡城中有火灾或非常警动,主将命击鼓五通。

城上下吏卒,闻鼓不得擅离职守;百姓不得在街巷奔走。

凡敌军至城外,禁止城中随意举高物,如竿表之类,及吹击乐器,以防敌军内应。

凡城中有使者至城门,直接前往主将处,校民吏不得擅自接见。

如得城中飞书,不得擅自阅读,持回本营,当众封送主将。

凡有晓星气术数之人,全部收归官府,不得与他人私下交谈,及禁止谈论怪异以迷惑众人。

凡号令一出,主将及副将以下不得擅自指挥,其余依行军约束执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注解

守城之道:守城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强调不应依赖敌人不进攻,而应依靠自身的准备和防御能力。

五败:守城时可能导致失败的五个因素,包括兵力不足、城大人少、粮食短缺、物资外积和内部不团结。

五全:守城时确保成功的五个条件,包括城墙坚固、器械完备、粮食充足、上下团结和法制严明。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用于防御和观察。

瓮城:城门外的防御结构,通常为圆形或方形,用于增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羊马城:城墙外的小型防御工事,用于保护城墙和城门。

壕桥:跨越护城河的桥梁,通常可以升起以切断敌人的进攻路线。

弩台:城墙上的防御结构,用于放置弩手和发射弩箭。

白露屋:城墙上的观察哨所,用于监视敌情。

敌楼:城墙上的防御塔楼,用于观察和防御。

钓桥:可以升降的桥梁,用于控制进出城门的通道。

垂钟版:城墙上的防御装置,用于阻挡敌人的箭矢。

篦篱笆:城墙上的防御屏障,用于阻挡敌人的进攻。

皮竹笆:城墙上的防御屏障,用于阻挡敌人的箭矢。

木马子:城墙上的防御装置,用于支撑其他防御结构。

狗脚木:城墙上的防御装置,用于固定其他防御结构。

闸版:古代城防设施,用于在敌人进攻时迅速关闭城门,防止敌人入侵。通常由铁叶包裹,通过绞车和铁索控制。

暗门:一种用于出奇制胜的城门,通常隐藏在城墙中,用于突然出击。

陷马坑:一种用于防御的陷阱,通常挖在道路上,用于陷住敌人的马匹。

机桥:一种用于防御的装置,通常设置在道路上,用于阻挡敌人的进攻。

铁菱角:一种水中障碍物,形状如铁蒺藜,用于刺伤敌军马匹的足部,阻止其前进。

鹿角木:一种防御工事,由坚硬的木材制成,形状如鹿角,埋入地下以阻碍敌军骑兵。

铁蒺藜:一种古代防御工具,形状如蒺藜,布设在敌军必经之路,用于刺伤人马足部。

刃车:一种防御车辆,车上密布枪刃,用于在城门被攻破时堵塞城门,阻止敌军进入。

木女头:一种替代女墙的防御设施,由木板制成,下施两轮轴,用于在女墙被摧毁时临时替代。

夜叉檑:一种重型防御武器,由湿榆木制成,四周施有逆须,用于击退攻城敌军。

狼牙拍:一种重型防御武器,由榆木制成,上布狼牙铁钉,用于击退登城敌军。

飞钩:一种钩状武器,用于钩住敌军士兵,通过铁索和麻绳将其拉下城墙。

绞车:一种用于提升或移动重物的机械装置,常用于守城时提升或移动防御器械。

水袋: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袋子,用于盛放水。

铁撞木:一种重型防御武器,木身铁首,用于撞击敌军攻城器械,如木驴等。

瓮听:一种地道防御设施,用于监听敌军挖掘地道的声音,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风扇车:一种地道防御工具,用于在地道中扇动石炭火球,制造烟雾以伤害敌军。

布幔:一种防御设施,用于遮挡敌军射来的矢石,保护城墙上的士兵。

皮帘:一种防御设施,由水牛皮制成,用于遮挡敌军射来的矢石,保护城墙上的士兵。

木立牌:一种防御设施,由木板制成,用于遮挡敌军射来的矢石,保护城墙上的士兵。

竹立牌:一种防御设施,由厚竹条和生牛皮制成,用于遮挡敌军射来的矢石,保护城墙上的士兵。

巡城:古代城墙上的巡逻活动,用以监视敌情和防止敌人偷袭。

敌棚:古代城墙上的防御工事,用于观察敌情和发射武器。

火炮:古代的一种火器,用于发射火球或火箭,以攻击敌人。

火箭:古代的一种火器,通过火药燃烧产生推力,发射箭矢攻击敌人。

拐突枪:一种长柄武器,杆长二丈五尺,上端有四棱麦穗形铁刃,后有拐,用于近战防御。

抓枪:一种长柄武器,杆长二丈四尺,上端有铁刃,下端有四逆须,用于近战防御。

拐刃枪:一种长柄武器,杆长二丈五尺,刃连裤长二尺,后有拐,用于近战防御。

钩竿:一种长柄武器,杆长如枪,两侧有曲刃,竿首三尺裹铁叶,施铁刺,用于钩刺敌人。

锉手斧:一种短柄武器,直柄横刀,刃长四寸,厚四寸五分,阔七寸,柄长三尺五寸,用于近战防御。

叉竿:一种长柄武器,长二丈,两岐,用于叉飞梯及登城。

毡帘:一种防御工事,制为土色,用于遮蔽地道两旁的洞穴,防止敌人发现。

炮车:古代的一种攻城器械,大木为床,下施四轮,上建独竿,用于发射炮弹。

单稍炮:古代的一种攻城器械,用前后脚柱支撑,上扇桄和下扇桄构成炮架,用于发射炮弹。

双稍炮:古代的一种攻城器械,用脚柱支撑,上扇桄和下扇桄构成炮架,用于发射炮弹。

五梢炮:古代的一种攻城器械,用脚柱支撑,上扇桄和下扇桄构成炮架,用于发射炮弹。

牙钉:古代用于固定或连接木制结构的金属钉,通常用于军事器械如炮架等。

弦子:指用于古代炮械的绳索,用于牵引或固定炮械部件。

皮窝:古代炮械中用于放置石弹的皮制容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耐用性。

拽索:用于牵引或操作大型器械如炮械的绳索,通常由多人共同操作。

七梢炮:一种古代炮械,因其结构中有七个梢(长木条)而得名,用于投掷石弹。

旋风炮:一种古代炮械,因其发射时石弹旋转如旋风而得名,用于攻城或守城。

手炮:一种小型炮械,便于携带和操作,用于近距离攻击。

虎蹲炮:一种古代炮械,因其炮架低矮如虎蹲而得名,用于攻城或守城。

火药法:古代制备火药的配方和方法,包括硫黄、硝石等成分的混合和加工。

粪炮罐法:一种古代化学武器,使用人粪和其他有毒物质制成,用于攻击敌人。

金火罐法:一种古代火器,用于发射火球或燃烧物,通常用于攻城或守城。

金炮:一种古代火器,用于发射金属熔液,对敌方造成烧伤和破坏。

燕尾炬:一种用于焚烧敌人攻城器械的火炬,形状像燕尾。

鞭箭:一种特殊的箭,带有铁索和丝绳,用于高射,射中敌人后如短兵相接。

铁火床:一种装有木轮的铁制火攻器械,用于从城墙上投掷,烧灼攻城者。

引火球:一种火攻工具,内部填充砖石屑,外部涂有易燃物质,用于引燃敌方目标。

霹雳火球:一种用于攻击敌人地道的火器,通常含有火药,爆炸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和破坏力。

地听:古代用于探测敌人地道的一种装置,通过声音来判断敌人的动向。

鸡鸣狗盗:指那些有特殊技能或机智的人,即使他们的技能看似微不足道,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虞候: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巡逻、侦察等任务。

雌雄契:古代用于验证身份的符契,分为雌雄两部分,合则为一,用于确认身份或命令的真实性。

檑木檑石:古代守城时使用的防御工具,通常是从城墙上投掷下来的木头或石头,用以击退敌人。

狼牙铁拍:一种带有尖刺的铁制武器,用于近战防御。

连枷棒:一种古代武器,由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组成,短棍可以旋转,用于打击敌人。

铁环木钚:一种防御工具,用于固定或破坏敌人的攻城器械。

猛火油:古代用于火攻的易燃液体,通常是从城墙上倾倒下来,用以焚烧敌人的攻城器械。

文竿推撞车:一种用于推撞敌人云梯的防御工具。

游火箱:一种用于焚烧敌人攻城器械的装置,通常是从城墙上缒下,点燃后焚烧敌人的器械。

托叉: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叉子,用于托起燃烧物。

火钩: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钩子,用于钩住燃烧物。

火镰: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镰刀,用于切割燃烧物。

柳洒子: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洒水器,用于喷洒水或灭火剂。

柳罐: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罐子,用于盛放水或灭火剂。

铁猫手: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猫爪,用于抓取燃烧物。

唧筒: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泵,用于抽取水或灭火剂。

水带: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带子,用于输送水。

麻搭:一种用于灭火的工具,形状像抹布,用于擦拭或覆盖燃烧物。

湿沙:一种用于灭火的材料,湿润的沙子可以有效地扑灭火焰。

瓮罂:一种用于防御烟熏的容器,通常盛放醋浆水,用于中和烟雾。

刁车:一种用于堵塞城门的防御工具,形状像车,用于阻挡敌人的进攻。

重门插板:一种用于防御的装置,通常设置在城门内,用于阻挡敌人的进攻。

衔枚:古代军队在夜间行动时,为了防止发出声音,士兵口中含着一枚木片,称为衔枚。

巨石:一种用于防御的重物,通常从城墙上投掷下来,用于击退敌人。

天井:古代城市中的一种防火设施,通常设置在民居的屋顶上,用于通风和排烟。

鼓五通:古代军队中的一种信号,通常用于传达紧急命令或警报。

晓星气术数:古代的一种占星术,用于预测天气、战争等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评注

《守城(并器具图附)》一文详细阐述了古代中国守城的基本原则、策略和具体防御工事的构建方法。文章首先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强调了守城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准备和防御能力,而非依赖敌人的不进攻。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主动防御理念,即通过周密的计划和灵活的战术来应对敌人的进攻。

文章接着列举了守城时可能导致失败的五个因素(五败)和确保成功的五个条件(五全),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守城战术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守城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外兼修,既要有坚固的城墙和充足的物资,也要有团结的军队和严明的法制。

在具体防御工事的描述中,文章详细介绍了城墙、瓮城、羊马城、壕桥、弩台、白露屋、敌楼、钓桥、垂钟版、篦篱笆、皮竹笆、木马子、狗脚木和闸版等防御结构的构建方法和功能。这些防御工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形、敌情和实际作战需求,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工程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

例如,瓮城的设计不仅增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还通过偏开一门的方式增加了敌人进攻的难度;壕桥的升降功能则可以在敌人进攻时迅速切断其进攻路线;弩台和白露屋的设置则为守军提供了观察和射击的有利位置。这些防御工事的构建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也为守军提供了灵活应对敌人进攻的手段。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守城时的战术运用,如静默待敌、强弩丛射、飞石并击等,这些战术的运用不仅需要守军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指挥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些内容进一步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守城(并器具图附)》一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守城的具体方法和防御工事的构建,还深刻揭示了守城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外兼修、灵活应变和周密计划。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军事防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城防设施和防御工事的设计与使用,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文本中提到的各种防御设施,如闸版、暗门、陷马坑、机桥等,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工程师的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闸版和暗门的设计,展示了古代城防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闸版通过绞车和铁索控制,能够在敌人进攻时迅速关闭城门,防止敌人入侵。暗门则是一种隐蔽的出口,用于士兵秘密出入,进行突袭或撤退。这些设施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战争中的突发情况,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周密性。

陷马坑和机桥的设计,展示了古代军事工程师对地形和敌军行动规律的深刻理解。陷马坑通过植有尖锐的鹿角枪和竹签,覆盖草皮以隐蔽,能够有效阻止敌军骑兵前进。机桥则是一种可翻转的桥梁,能够在敌人进攻时切断其前进路线。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考虑了防御效果,还注重了隐蔽性和突然性,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巧妙性。

铁菱角、鹿角木、铁蒺藜等防御工具的设计,展示了古代军事工程师对敌军行动规律的深刻理解。这些工具布设在敌军必经之路,能够有效刺伤敌军马匹的足部,阻止其前进。这些工具的设计,不仅考虑了防御效果,还注重了隐蔽性和突然性,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巧妙性。

刃车、木女头、夜叉檑、狼牙拍等重型防御武器的设计,展示了古代军事工程师对敌军攻城器械的深刻理解。这些武器通过密布枪刃、狼牙铁钉等设计,能够有效击退登城敌军。这些武器的设计,不仅考虑了防御效果,还注重了操作性和实用性,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实用性。

飞钩、绞车、水袋、铁撞木等防御工具的设计,展示了古代军事工程师对敌军攻城器械的深刻理解。这些工具通过钩住敌军士兵、操作重型机械、注水灭火等设计,能够有效击退攻城敌军。这些工具的设计,不仅考虑了防御效果,还注重了操作性和实用性,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实用性。

瓮听、风扇车、布幔、皮帘、木立牌、竹立牌等防御设施的设计,展示了古代军事工程师对敌军攻城器械的深刻理解。这些设施通过监听敌军挖掘地道的声音、扇动石炭火球、遮挡敌军射来的矢石等设计,能够有效保护城墙上的士兵。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考虑了防御效果,还注重了隐蔽性和突然性,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巧妙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城防设施和防御工事的设计与使用,还展示了古代军事防御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这些设施和工具的设计,不仅考虑了防御效果,还注重了隐蔽性、突然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周密性、巧妙性和实用性。这些设施和工具的设计,不仅为古代城防提供了有效的防御手段,也为后世军事防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和攻城器械,展现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中提到的各种武器和器械,如拐突枪、抓枪、拐刃枪、钩竿、锉手斧、叉竿等,都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防御武器,具有独特的设计和用途。这些武器的设计不仅考虑了攻击性,还注重防御性,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全面性。

毡帘作为一种隐蔽工事,巧妙地利用了土色伪装,使得敌人难以发现地道两旁的洞穴,从而在敌人进攻时能够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这种隐蔽战术在古代战争中极为重要,能够有效保护守城士兵的安全。

炮车、单稍炮、双稍炮和五梢炮等攻城器械的描述,展示了古代攻城技术的复杂性和精密性。这些器械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发射的准确性,还注重操作的便捷性,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炮车的四轮设计使得其能够灵活移动,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而单稍炮、双稍炮和五梢炮的脚柱和桄结构,则保证了炮架的稳定性和发射的力度。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攻城器械的构造和操作方式,如脚柱的长度、桄的结构、轴的设计等,这些细节反映了古代军事技术的精密性和科学性。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军事工程的复杂性和高度发展的技术水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军事技术的详细资料,还展示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这些武器和器械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古代工匠和军事家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技术和思想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几种炮械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包括七梢炮、旋风炮、手炮、虎蹲炮等。这些炮械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攻城和守城时。通过对这些炮械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军事技术的发达程度和工匠们的智慧。

文中提到的炮械不仅结构复杂,而且操作需要大量人力,如七梢炮需要157人操作,旋风炮需要250人操作。这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人力密集的特点,同时也显示了古代军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火药法和粪炮罐法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化学武器的应用。火药法详细列出了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制备方法,显示了古代对火药技术的掌握。粪炮罐法则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化学武器,使用人粪和其他有毒物质制成,能够穿透铁甲并造成严重伤害。这种武器的使用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对敌人心理的打击。

金火罐法的描述则展示了古代火器的制作和使用。这种火器不仅用于发射火球,还可以用于燃烧敌人的设施和装备。通过对这些火器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火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古代炮械和火器的详细构造和使用方法,还展示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发达程度和战争的残酷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特点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历程。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在战争中使用的一系列火攻和防御工具,反映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复杂性和创新性。这些工具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技艺,也体现了当时军事策略的多样性。

金炮和燕尾炬的使用,显示了古代战争中火攻的重要性。金炮通过发射高温金属熔液,对敌方造成直接的物理伤害,而燕尾炬则通过燃烧敌方攻城器械,削弱其攻击力。

鞭箭和铁火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军事工程师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鞭箭的高射能力使其成为对付高目标的有效工具,而铁火床的移动性和燃烧能力使其成为城防中的重要武器。

引火球和霹雳火球的使用,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火药的广泛应用。这些火器不仅能够造成直接的爆炸伤害,还能通过烟雾和火焰对敌方造成心理上的震慑。

地听的发明,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侦查技术的重要性。通过监听地下的声音,守城方能够及时发现敌方的地道挖掘活动,从而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技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战争策略。这些火攻和防御工具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城防的能力,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卓越成就。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守城战的防御策略和战术,展现了古代军事智慧的高度发达。文中提到的各种防御工具和战术,如檑木檑石、狼牙铁拍、连枷棒等,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也反映了当时军事技术的先进水平。

文中提到的‘鸡鸣狗盗’一词,虽然字面上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在守城战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能却能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对人才的广泛吸纳和尊重,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官的智慧和包容。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如何应对敌人的各种攻城手段,如地道、云梯、火攻等。这些应对措施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他们对敌人心理和战术的深刻理解。

文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来增强防御效果,如通过挖井泄水、利用湿沙灭火等。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实用主义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详尽的军事防御手册,更是一幅生动的古代战争画卷。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对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1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