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五

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五-原文

军行次第

凡军将发,先使腹心及乡导前觇,逐营各以跳荡、奇兵、马军先出,去营一里外,当前面布列。战锋队、驻队各持伏,依营四面布列队伍,一如装束辎重讫,依次第起发。

凡闻第一角声绝,右虞候捉马骡。第二角声绝,即彼驾。右一军捉马骡。第三角声绝,右虞候即发,右一军被驾,右二军捉马骡。第四角声绝,右一军即发,右二军被驾(已上兵等唐制,今官之号见合阵法)。以后诸军,每听角声,装束、被驾准此(或用笛声代角,亦便)。每营各出一战队,令取虞候进止,防有贼至,便用腾击。如其路更狭小,须更加角声,仍令将校排此催督急过,勿令停拥。其步兵队、辎重队二千步外引,马军去步军二里外引(李靖、裴绪亦同)。今以军行次第图列之于左。

右行军之法,大率如此,其辎重在内,计兵三万人,凡四百队。除马军八十队、辎重六千人外,奇兵等队悉在内也。凡军马行动,常先右虞候马军为首,次右虞候步军,次右军马军,次右军步军,次前军马军,次前军步军,次中军马军,次中军步军,次后军马军,次后军步军,次左军马步,次左军步军,次左虞候马军,次左虞候步军。某行每经高处,即令三五骑马踏高四顾,以候不虞。余军准此候望。右虞候既先发,半安营,踏行道路,检行水草;左虞候先排窄,踏桥津,捍后,收拾阑道,排北队仗,整齐军次,使不交杂。若回入,先左虞候马军,次左虞候步军,次左军马军,次左军步军。余次第准前却转。其虞候军职掌,准初发交换。

凡道狭不可并行者,即第一战锋队为首,右战队次之,左战队又次之,右驻队又次之,左驻队又次之。若道平川阔,可得并行之,宜作统行法。其统行法,每统战锋队居前,两战队并行次之,又两驻队并行次之,余统准此。若更堪齐头行者,每统五队,横引齐行,后统次之。如每统三百人,简取二百五十人,分为五队。第一队为战锋队,第二队为战队,第三队为奇伏队,第四队、五队为驻队。队头一人,副队一人。其下等五十人为辎重队,别著队头一人,副队头一人,拟战日押辎重,遥为声援。若兵数更多,皆放此类。

凡兵,每队给一旗,行则引队,住则立于队前(或作倒)。大总管及副总管则立十旗以上,小总管则立四旗以上,行则前引,住则立于帐前(或作侧)。统头亦别给异色旗,拟临阵之时辨其进退。骑队等旗,别样制造,令引辎重。各领本军营队,识认此旗。

凡大将建五方旗,依色配方面(青乱黑,以碧代之。务易辨也)。中央上位不动,故大将军以黄旗为四旗之主,常使诸军准望知大将军所在。若南方有贼,大将军赤旗以应之;东方有贼,则举青旗以应之;西方有贼,则举白旗以应之;北方有贼,则举黑旗以应之;无战常偃之。举旗者,令诸军知贼所从来也。其诸军见本方旗举,当方面兵急装束;旗若亚,则前进奋击;旗正立,即止;旗却偃,即回。

凡大將,置鼓四十面,小總管給十面,營列給鼓一面,行即負隨纛下,擬晝夜及在道有警急擊之,令傳響相聞。如軍行時,前軍卒逢賊\,即急擊鼓,中腰聞之,抽兵急救;中腰有警,前軍便往;後軍有警,中腰亦如之(凡有警者擊鼓)。並量抽軍兵相救。如發引稍長,更須置鼓傳響,使前後得聞。

凡军行,须令候骑前持五色旗,见沟坑揭黄,河桥揭白,水泉揭黑,林木揭青,野火揭赤,以告大将。凡军行,若遇道途泥泞,山河险隘,并右虞候于诸军抽取役兵先行,以充修理桥道、开拓窄隘之用。

凡分兵数道,于贼界相逢远望,未审善恶,临发时须同计会。如远探相见之时,便令定立,合令一队向前。一百步外,分为两队。左队左(或非右)转,右队右(或作左)转行,前队亦盘旋相应。讫,即并队,左转三匝,前军右转三匝,各计去时旗号(临时改号亦得)。然后各令一人相迎,委非贼马,即得前进,仍须严备以待之。

凡军行在道,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乾粮,六十里食宿(古法:三十里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今六十里为食宿,亦量军士急缓为节)。

凡军行,其辎重委(于伪反)积(子赐反)并在营阵中安置,以防焚掠。凡下营排兵布队,人皆取队后过;发兵收军,人皆取队前过。如入城郭街巷、窄狭两面,下营人即队前过。凡军所过,先报所在四面各三里,禁绝行人、六畜、水陆船乘,皆令息治。虞候井游变将与地界所由先二十里,约此清路。

行为方阵法凡军行渐迩贼阵,或行于贼境,我军有数营,发引逢贼,首尾难救,须行引时,先准为方阵行列,以兵分为四分,辎重为两道引,战锋等队亦为两道引。其第一分初发,辎重及战锋分为四道行,两行辎重在中心双引,战锋队并各在辎重外,左右夹双引。其第二分,战锋队与前面左右行战锋队相当,辎重队与前行辎重队相当。其第三、第四分,并准上。今约行列图之于右。

凡军行,即逢贼,即抽第一分中两行辎重横列在内,为两重;其两行战锋队横列在外,两重,为阵。前面第二分中两行辎重即前进,居阵内,又偏直列为两重;其两行战锋队前进,居阵内,为两重,居右偏辎重外,为阵右面。其第三分战锋辎重,依第二分法转为阵左面。第四分战锋辎重依第一分法,转为阵后面。令四角相后,结成三阵,缓

急遇贼即战,贼远则成阵而行。

常令辎重并近前头战锋队,相去十步下一队,则战锋常裹辎重。

若逢川陆平坦,用之尤便。

要在前行队纵横相当,布列使匀也。

其制具图于左。

凡山路隘狭,布阵不得,须使部队密相连接,枪旗两边,弩弓居外,缓行即过(馀且出隘门)。

凡盛夏行师,道中深草茂木,四望不绝者,亦约方阵而行。

凡兵迎敌境,若过州县城镇,皆先使人守门,城中人无得辄出。

凡入敌境,若船渡桥梁,先过重物试之,然后渡军。

凡军入贼境,所经要路平陆,须遣人前行,探地审试。

虑敌人先作方田阴坑,种苗于上,诱陷人马。

凡暴寇来劫掠牛马货财,不可轻动。

其初至气锐,犯之未必胜,候其去,则邀击之。

凡骑军入贼境,惟战,其外余物不得负斤两之重。

步军战具外,带物不得过十斤。

禁喧凡兵体尚静恶喧,静则有序,喧则必乱。

其军行在路,若要唤人,及进退止息,令每队取晓事者两人,一人执小绯旗子,于本队外,傍行,去队十步以为望;一人专听待唤。

如去贼近,即递相暗报。

欲令止息,即卧旗子,当队下即住。

候见旗立,即速行。

或要抽退,令旗子不住前招,当队回身速行。

其大军首尾亦各差小校领主将处分,他人不得辄传声。

度险凡军行,入山林翳会之地,防有伏兵,先须选し健三二百人,于险阻不防之地偷路过,把其出道。

又选骁勇当道索搜,或自高山树杪使人远视。

审无藏伏,分兵前后以为镇柘,然后遣辎重老小先渡,以步兵继进,其济水亦如之。

凡遇坑穴阔三五丈,人马不可通,即令军中每人把一木橛子,及一束薪刍之类,遽传填之,方可渡。

凡遇峭崖峻壁之阻,则以接梯倚其壁,选し健者,手执钩竿,身系二绳索,缘梯并勾木石而上。

至不稳处,即系绳于木,垂两头至地,系横关为软梯,与众军攀缘,并续加绳索及缒人登之。

出隘凡军行贼境,若逢山水窄隘,桥梁济渡,须防壅遏,自相躁践,及为敌人邀截,先令左右厢虞候各领第一队过,便于两边卓队排阵,以为防招。

次第二队过,以次排立。

第三队亦如之。

余军亦准此。

待末队过尽,即左右两厢对行引发。

如非贼境,即军伍相连缓行。

过渡,依常引发,仍置斥候远望如前法。

赍粮夫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况深入敌境,飞挽不通,袭师及寇,益资拟备。

虽云因粮于敌,亦虞清野以待。

旧法:人持乾粮三斗,可用数旬。

若班师在道,去境犹远,储贮乏绝,即须拣择羸瘦牛马应卒,以充军食,庶全人力,不至为贼困逼。

旧法:米一石,取无谷者净淘炊熟,下浆水中,去水曝干,淘去尘,又蒸曝之。

经十遍,可得二斗。

每食取一大合,先以熟水浸之,待湿彻,然后煮食之。

一人可五十日。

盐三升,以水和入锅中,炭火烧之,即坚小不消。

一人食可五十日,又宜夏月将行。

粗布一尺,以一升酽醋浸,曝干,以醋尽为度。

每食以方寸煮之,可食五十日。

取小麦面,作蒸饼一枚,浸醋一升(或作丰),曝干,以醋尽为度。

每食时,梧桐子大煮之,人可食五十日。

豉三升,捣如膏,加盐五升,捻作饼子,曝干。

每食如枣核大,以代酱菜。

人可食五十日。

米面一升,人食可一日。

牛一头,食之五十人日。

马一匹,食之五十人,可一日。

驴一头,食之三十人,可一日。

如更急难,诸戎装用皮者,亦可煮食救饥。

山行,即采松皮,每十斤与米五合煮之,令烂熟。

半斤一人可食一日。

每人将油麻半升,如渴,取三十粒含之,立止。

亦可将乌梅干骆酪行亦可。

每人将葫芦子或竹筒皮榼、或受二升者,料前程之水,即盛行。

马军,每人将干酪与马,恐马渴乏。

近代边兵远行,则有麋饼、皱饭、麨袋、杂饼之类。

麋饼,用麋末作饼,投沸汤和为饼,厚一分。

候冷,切作棋子,曝干,收贮。

如在营寨内,以汤沃而食之;如路行及战阵中,干食之,味美不渴。

余于杂饼、皱饭、并制如常法,惟曝极干,令可齐持及久。

斥堠听望凡军遣候吏,必择精明勇敢奇谋远虑者。

令彼乡国之人引导而往,或刻兽足,即中路为却行之状;或上冠微禽,而隐伏丛薄之间。

盖欲密声晦迹,惕人知觉,然后倾耳而听,专目而视,谛伺它物,以迎知敌人之情。

故见水痕,则知敌济之早晚;观树动,则验寇来之驰骤;众草多障者,使我疑也;飞鸟不泊者,下有伏兵也;骇兽奔逃者,谋潜袭也(敌来之伏,余见察敌形门)。

凡此之类,皆可察而预知之。

必待逢敌之军,而后用其耳目,则不能及矣。

若师行,斥堠多择高要之处察望四边,前探不得推后探以为锋,左矛不得望右矛以为固,是以军行军止,必先谨听候之法也。

探旗军前及左右下道各十里之内,五人为一部,人持一白幡,一绛幡。

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转语后第二、第三部诸主者白之。

贼百人已下,但举幡指;百人已上,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

探马军行前后及左右肋上五里,著探马两骑,十里加两骑,十五里更加两骑,至三十用十二骑,前后为一道。

其最远及以次远者,各等第拣壮马给与之,马弱则恐为贼所擒。

若兵多,发引稍长,即肋上更量加一两道。

其乘马人,每令遥相见,常接高行。

各执一方面旗,无贼则卷,有贼则舒,以次递应至大军。

大军见旗展,则知贼至,庶先贼来,

足得择利便设机应变,迎前出战也。

递铺凡军行,去营镇二百里以来,须置递铺以探报警急,务择要径,使往来疾速。平陆,别置健卒之人。水路,亦作飞艇。或五里,或十里一铺。从非寇来之方,亦须置之。

烽火烽燧,军中之耳目,豫备之道,不可阙也。唐兵部有烽式,尤为详具。今之边塞所置,则颇为简略而易从。唐李筌所记法制,适与今同。今以唐式录为前,而今法次之,庶参考用焉。唐法:凡边城堠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一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凡掌烽火,置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送符牒,并二年一代,代且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如边境用兵时,更加卫兵五人,兼收烽城。无卫兵,则选乡丁武健者给仗充。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筒间火台四具,台上插橛,拟安火矩,各相去二十五步。如山险地狭,下及二十五步,但取应火分明,不须限远近。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已下,四面各阔一丈二尺;向上,则渐锐狭。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筒上著无底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鸟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着门开闭。其鸟炉灶门用木为骨,厚泥之,勿令火焰烧及。其烽筒之外,皆作深堑环绕。在锋贮备之物,要柴藁木材。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枚烟之薪。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所委(于伪反)积(子赐反)处,亦掘堑环之,防野烧延燎近边者,亦量给弓弩。

用烽火之法:应火炬长八尺,橛上火炬长五尺,并二尺围。干苇作薪,苇上用干草节缚,缚处周回插肥木。其次炬橛等,在烽每道当蓄一千(或作十)具以上,于舍下作架积贮,不得雨湿。其土筒里,常须预着羊粪郁心火使暖。凡应火土筒,若向东应,筒口西开;若向西应,筒口东开;南北准此。诸烽烟相应时,于土筒旁级上立开盆放烟,合盆灭烟。其烟看放时,若无事,尽一时;有事,尽一日。若昼放烟,至夜即放火,无事尽一夜。若夜放火,至天晓还续放烟,后烽放讫,前烽不应,烟尽一时,火尽一炬,即差脚力人走问探知。失堠或被贼掩捉,其脚力人问者即亦须防虑,且至烽侧遥听,如无消息,唤烽师姓名,若无人应接,先径过向前烽,依式放火。仍录被捉失堠之状,告所在州县勘当。

凡白日放烟,夜放火,先须看筒里至实不错,然后相应时。将火炬就鸟炉灶口里焚熟成焰,即出为应。一炬火,一人应;二炬火,二人应;三炬火,三人应;四炬火,四人应。若应灭时,将应火炬插鸟炉灶口里,不得火焰出外。应灭讫,别捉五尺火炬,安着土台橛上。烟相应时,一炉筒烟,一人开闭;二筒烟,二人开闭;三筒烟,三人开闭;四筒烟,四人开闭。若昼日阴晦雾起,望烟不见,原放之所即差脚力人速告前锋;雾开之处,依式放烟。如有一烽承两道已上烽者,用骑一人,拟告州县发驿,报烽来之处。若烽与驿相连者,只差驿马。

凡寇贼入境,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及有烟尘,知欲南入,放烽两炬;若馀寇贼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蕃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贼寇三千骑以上,亦望三炬;若余蕃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放烽四炬;若余寇贼一万人以上,亦放四炬。其放烽一炬者,至所管州县镇止;南炬以上者,并至京。先放烟火处州县镇即录状驰驿奏闻。若依式放烽至京讫,贼回者,放烽一炬报平安。凡放烽告贼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

凡告贼锋起处,即须传告随近州镇县、城堡、村坊等人,令当处警固,不得浪行递牒。

凡烽号隐密,不令人解者,惟烽帅、烽副自执,锋子亦不得知委。

凡烽帅、烽副当番者,常须在烽台检视。若将家口,听于堑内安泊。烽子则昼分为五番,夜分持五更;昼候烟,夜望火。凡烟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今法(与李筌法同),明锋台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无山,亦于平地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台高五尺,下阔三尺,上阔一尺。形图:上建圆屋覆之;屋底径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版为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泥饰其表里。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近。上下用屈膝梯,上讫,复收之。四壁开望贼孔,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镇、蒿艾、狼粪、牛羊粪。每旦夜平安,举一火;闻警鼓,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笼柴。如每早夜平安火不来,则锋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知更漏,观望动静;一人烽帅,知文书符牒转递之事。

行烽凡军马出行,拟停三五日,即须去军一二里以来权置烽。如有动静,举烽相报。其烽并于贼来要路,每二十里一烽,连接至军所。其游奕马骑,昼日游奕候视,至暮,即移十里外止宿,防贼徒暮间见烟火,掩袭烽人。其贼路左右,仍伏人宿止,以听贼徒。如觉贼来,即举烽递报军司。贼十骑已下,即举小炬火,前烽应讫,即灭火。若不及百骑至二百骑,即于一炬。若三百骑至四百骑,即放二炬。若五百骑至五千

骑,即放三炬。准前应灭。前烽应讫,即赴军。若虑走不到军,即且抵山谷藏伏。既置烽,军内即须置一都烽,应接四山诸烽。其都烽如见烟火忽举,即报大总管“某道烟火起”,大总管当须戒严,收饮畜产,遣人斥探。

军祭宋咸平四年,诏礼官详定于所征地之礼,付北面总管。其礼:除地为单,以祀黄帝轩辕氏,用羊豕代太牢。都总管为初献,余用旧仪。其牙神、纛神一少牢。其币:牙以白,纛以皂。用刚日,以漆器常馔祠之于单,统以青绳,覆以幄幕。(置军牙大纛位,方七寸,厚三分)。亦三献。衅鼓以一豕。祠官皆戎服,清斋一宿。旧法兼磔风师、祭雨师、祭马师,其荐献亦用牲牢、酒脯、香币如上仪,惟风师磔犬以为牲。祝文曰:维某年某月某日将帅具官称姓名某。以某物之奠,致祭于某神。凶党首难,干纪乱常,毒流生人,恶在不赦。受命徂征,恭行天讨,殄寇克敌,ム神是助。尚飨(一说祭毗沙门天王,有祠貌则就其祠,无祠则望北为位,设香灯、渍泉漫杨枝、乳粥、酥蜜饼食之属)。三军首路之日,则祭道路神以车犯较(祭礼:于城外之首路,封土为山形,蒲刍棘柏为神主,祭仪牲币皆准上)。祭军,以车轹之而过谓之犯较。军在道路,凡遇名山大川、百神祠庙,皆道官以酒脯祭告。

军誓兵法曰:夏后氏誓众于军中,欲人先成其虑也。商人誓众于军门之外,欲人先意以待事也。周人将交刃而誓之,以致人意也。故书之所记,三代令王出兵伐罪,必立誓命之交,所以申饬有众,坚整士心,为战阵之首也。今之出师,凡将发及战,主帅当亲临士众,明布誓言,使在下无不闻者,感激众志,然后行也。大将某官,告尔三军将校士卒:整尔众,无谨其端,听予命令!今戎兵不宾,侵败王略,挠我边陲,害我穑事,毒流于庶民。皇帝受我斧钺,肃将天诛。尔尚一乃心力,锐乃戈矛,生歼大憝。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用命有厚赏,不用命有显戮。勉哉,尔众!服勤王事,毋干与刑(此誓之大意也,主兵者临时为约以誓军)!

定惑夫万众之聚,事变不一,起为哗乱,不可不虑。或士卒未信,下轻其上;或妖异数起,众情生畏。主将当修德改令,缮砺锋甲,勤诚誓众,以祗天诫。复择吉时,具牲牢盛馔,震鼓铎之音,以祭牙旗,精意虔请,以观祥应。若人马喜跃,旌旗皆前指高陵,金铎之音扬以清,な鼓之音宛以鸣,此得神灵之助,当示众以安其心;否则矫说善祥而布之于下,乃可定也。虽云任贤使能,则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审,则不筮而计成,然而智者以权佐政,古称有五助焉:一曰助谋,二曰助势,三曰助怯,四曰助疑,五曰助地。兵家之机,不可不察也(馀见故事假说安众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五-译文

军队行进的顺序

每当军队准备出发时,先派遣心腹和向导前去侦察,每个营区分别派出跳荡、奇兵、马军先行,距离营地一里外,在前面布阵。战锋队和驻队各自埋伏,按照营地的四面布列队伍,一切都像装束辎重一样准备完毕后,按照顺序出发。

每当听到第一声号角停止,右虞候就抓住马骡。第二声号角停止,就立即出发。右一军抓住马骡。第三声号角停止,右虞候立即出发,右一军被驾,右二军抓住马骡。第四声号角停止,右一军立即出发,右二军被驾(以上是唐朝的兵制,现在官员的称号见合阵法)。之后的各军,每次听到号角声,装束、被驾都按照这个标准(或者用笛声代替号角,也很方便)。每个营区各派出一支战队,命令他们根据虞候的指示前进或停止,防止有敌人到来,便立即进行攻击。如果道路更加狭窄,需要增加号角声,仍然命令将校排列催促快速通过,不要让他们停滞拥挤。步兵队和辎重队在两千步外引导,马军在距离步兵两里外引导(李靖、裴绪也相同)。现在将军队行进的顺序图列在左边。

右行军的法则,大致如此,辎重在内,总计三万人,共四百队。除了马军八十队、辎重六千人外,奇兵等队都在内。每当军马行动,通常先以右虞候马军为首,接着是右虞候步军,然后是右军马军,接着是右军步军,接着是前军马军,接着是前军步军,接着是中军马军,接着是中军步军,接着是后军马军,接着是后军步军,接着是左军马步,接着是左军步军,接着是左虞候马军,接着是左虞候步军。每当经过高处,就命令三五名骑兵登高四望,以防不测。其余军队也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警戒。右虞候先出发,半途安营,检查道路,检查水草;左虞候先排窄,检查桥梁渡口,保护后方,收拾道路,排列北队仗,整齐军队顺序,使不混乱。如果返回,先左虞候马军,接着是左虞候步军,接着是左军马军,接着是左军步军。其余顺序按照前面的标准反转。虞候军的职责,按照最初出发时的交换。

凡是道路狭窄不能并行的,就以第一战锋队为首,右战队次之,左战队又次之,右驻队又次之,左驻队又次之。如果道路平坦宽阔,可以并行的,应该采用统行法。统行法,每统战锋队在前,两战队并行次之,又两驻队并行次之,其余按照这个标准。如果更能齐头并进的,每统五队,横引齐行,后统次之。如果每统三百人,简取二百五十人,分为五队。第一队为战锋队,第二队为战队,第三队为奇伏队,第四队、五队为驻队。队头一人,副队一人。其下等五十人为辎重队,另设队头一人,副队头一人,拟战日押辎重,遥为声援。如果兵数更多,都按照这个标准。

凡是军队,每队给一面旗帜,行进时引导队伍,驻扎时立在队前(或者倒置)。大总管及副总管则立十面以上旗帜,小总管则立四面以上旗帜,行进时前引,驻扎时立在帐前(或者侧面)。统头也另给异色旗帜,拟临阵时辨别进退。骑队等旗帜,另样制造,令引导辎重。各领本军营队,识别这些旗帜。

凡是大将建立五方旗,按照颜色配方向(青色混乱黑色,用碧色代替。务必容易辨别)。中央上位不动,所以大将军以黄旗为四旗之主,常使各军按照这个标准知道大将军所在。如果南方有敌人,大将军举赤旗应对;东方有敌人,则举青旗应对;西方有敌人,则举白旗应对;北方有敌人,则举黑旗应对;没有战斗时常偃旗。举旗者,令各军知道敌人从何而来。各军见到本方旗举,当方面兵急装束;旗若亚,则前进奋击;旗正立,即止;旗却偃,即回。

凡是大将,设置四十面鼓,小总管给十面,营列给一面鼓,行进时背负随纛下,拟昼夜及在道有警急击之,令传响相闻。如果军行时,前军突然遇到敌人,即急击鼓,中腰听到,抽兵急救;中腰有警,前军便往;后军有警,中腰也如此(凡有警者击鼓)。并量抽军兵相救。如果发引稍长,更需要设置鼓传响,使前后得闻。

凡是军行,须令候骑前持五色旗,见沟坑揭黄,河桥揭白,水泉揭黑,林木揭青,野火揭赤,以告大将。凡是军行,若遇道路泥泞,山河险隘,并右虞候于各军抽取役兵先行,以充修理桥道、开拓窄隘之用。

凡是分兵数道,于敌人界相逢远望,未审善恶,临发时须同计会。如果远探相见之时,便令定立,合令一队向前。一百步外,分为两队。左队左(或非右)转,右队右(或作左)转行,前队亦盘旋相应。讫,即并队,左转三匝,前军右转三匝,各计去时旗号(临时改号亦得)。然后各令一人相迎,委非贼马,即得前进,仍须严备以待之。

凡是军行在道,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乾粮,六十里食宿(古法:三十里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今六十里为食宿,亦量军士急缓为节)。

凡是军行,其辎重委(于伪反)积(子赐反)并在营阵中安置,以防焚掠。凡是下营排兵布队,人皆取队后过;发兵收军,人皆取队前过。如入城郭街巷、窄狭两面,下营人即队前过。凡是军所过,先报所在四面各三里,禁绝行人、六畜、水陆船乘,皆令息治。虞候井游变将与地界所由先二十里,约此清路。

行为方阵法凡是军行渐迩敌人阵,或行于敌人境,我军有数营,发引逢敌人,首尾难救,须行引时,先准为方阵行列,以兵分为四分,辎重为两道引,战锋等队亦为两道引。其第一分初发,辎重及战锋分为四道行,两行辎重在中心双引,战锋队并各在辎重外,左右夹双引。其第二分,战锋队与前面左右行战锋队相当,辎重队与前行辎重队相当。其第三、第四分,并准上。今约行列图之于右。

凡是军行,即逢敌人,即抽第一分中两行辎重横列在内,为两重;其两行战锋队横列在外,两重,为阵。前面第二分中两行辎重即前进,居阵内,又偏直列为两重;其两行战锋队前进,居阵内,为两重,居右偏辎重外,为阵右面。其第三分战锋辎重,依第二分法转为阵左面。第四分战锋辎重依第一分法,转为阵后面。令四角相后,结成三阵,缓

如果突然遇到敌人,立即战斗;如果敌人距离较远,则列阵行进。

通常让辎重部队靠近前锋部队,每隔十步布置一队,这样前锋部队就能保护辎重。

如果遇到平坦的地形,这种阵型尤其方便。

关键在于前锋部队的排列要纵横相当,分布均匀。

具体的阵型图在左边。

在山路狭窄的地方,无法布阵,必须让部队紧密连接,枪旗在两侧,弩弓在外围,缓慢通过(其余部队先通过狭窄的出口)。

在盛夏行军时,如果道路两旁有茂密的草木,视野受限,也要以方阵行进。

当军队接近敌境时,如果经过州县城镇,都要先派人守住城门,城里的人不得随意出城。

进入敌境后,如果要渡船或过桥,先让重物通过测试,然后再让军队通过。

军队进入敌境后,经过重要的平原地带时,必须派人先行探路,仔细检查地形。

担心敌人事先挖好陷阱,种上庄稼,引诱人马陷入。

如果遇到敌人突然袭击,抢夺牛马财物,不要轻举妄动。

敌人刚到时气势凶猛,贸然出击未必能取胜,等他们撤退时再追击。

骑兵进入敌境后,只负责战斗,其他物品不得携带任何重量。

步兵除了战斗装备外,携带的物品不得超过十斤。

军队行军时,必须保持安静,禁止喧哗,安静则有序,喧哗则混乱。

行军时,如果需要召唤人,或者需要停止行进,每队选出两名懂事的士兵,一人手持小红旗,在本队外十步处作为信号;另一人专门听候召唤。

如果接近敌人,就互相暗中通报。

如果要停止行进,就把旗子放下,队伍立即停下。

看到旗子立起,就迅速行进。

如果要撤退,旗子不再向前挥动,队伍立即转身迅速撤退。

大军的前后各派一名小校负责传达主将的命令,其他人不得随意传话。

在险峻的山林中行军时,要防备伏兵,先选出两三百名精壮的士兵,从敌人不注意的险要地方偷偷通过,控制出口。

再选出勇猛的士兵在道路上搜索,或者从高处的树梢上派人远望。

确认没有伏兵后,分兵前后作为掩护,然后让辎重和老弱先过,步兵随后跟进,渡水时也是如此。

如果遇到三五丈宽的坑洞,人马无法通过,就让每个士兵拿一根木桩和一捆柴草,迅速填平,才能通过。

如果遇到陡峭的悬崖,就用梯子靠在崖壁上,选出精壮的士兵,手持钩竿,身上系两根绳索,沿着梯子并勾住木石向上攀爬。

到了不稳固的地方,就把绳索系在木头上,垂下两头到地面,做成软梯,让其他士兵攀爬,并继续增加绳索和吊人上去。

在敌境行军时,如果遇到狭窄的山路或桥梁,要防备拥堵和敌人的截击,先让左右两翼的虞候各带第一队通过,在两边列阵防守。

然后第二队通过,依次列阵。

第三队也是如此。

其他部队也按此方法进行。

等最后一队通过后,左右两翼再一起行进。

如果不是敌境,军队就保持连接,缓慢行进。

渡河时,按常规行进,仍然派斥候远望,如前所述。

千里运送粮草,士兵会挨饿;砍柴做饭,军队无法吃饱。

更何况深入敌境,补给困难,袭击敌人时更需要准备充分。

虽然可以依靠敌人的粮草,但也要防备敌人清野以待。

旧法:每人携带三斗干粮,可以维持几十天。

如果班师途中,离边境还很远,储备耗尽,就要挑选瘦弱的牛马应急,作为军粮,以保全人力,不至于被敌人困住。

旧法:一石米,去掉谷壳,淘洗干净,煮熟后放入浆水中,去掉水晒干,再淘去灰尘,再蒸晒。

经过十次处理,可以得到两斗米。

每次食用时,取一大合,先用热水浸泡,等完全湿透后再煮食。

一个人可以维持五十天。

三升盐,加水放入锅中,用炭火烧干,变得坚硬不易融化。

一个人可以食用五十天,尤其适合夏季行军。

一尺粗布,用一升浓醋浸泡,晒干,直到醋被吸干。

每次食用时,取一寸见方的布煮食,可以维持五十天。

取小麦面,做成一个蒸饼,用一升醋浸泡(或更多),晒干,直到醋被吸干。

每次食用时,取梧桐子大小煮食,一个人可以维持五十天。

三升豆豉,捣成膏状,加五升盐,捏成饼,晒干。

每次食用时,取枣核大小,代替酱菜。

一个人可以维持五十天。

一升米面,一个人可以维持一天。

一头牛,可以供五十人食用一天。

一匹马,可以供五十人食用一天。

一头驴,可以供三十人食用一天。

如果情况紧急,皮制的装备也可以煮食充饥。

在山中行军时,可以采集松树皮,每十斤松皮与五合米一起煮,煮烂。

半斤松皮可以供一个人食用一天。

每人携带半升油麻,口渴时含三十粒,立即止渴。

也可以携带乌梅干或奶酪。

每人携带葫芦或竹筒,容量为两升,用来储备前路的水。

骑兵每人携带干酪给马,以防马匹口渴乏力。

近代边兵远行时,会携带麋饼、皱饭、麨袋、杂饼等。

麋饼是用麋末做成饼,投入沸水中和成饼,厚一分。

等冷却后,切成棋子大小,晒干保存。

在营寨内,用热水泡软食用;在行军或战斗中,干食,味道鲜美且不渴。

其他杂饼、皱饭等也按常规方法制作,但要晒得非常干,以便携带和保存。

派遣斥候时,必须选择精明勇敢、有远见的人。

让熟悉当地地形的人引导,或者刻上兽足印,假装撤退;或者戴上小鸟,隐藏在草丛中。

目的是隐藏行踪,避免被敌人发现,然后仔细倾听和观察,捕捉敌人的动向。

因此,看到水痕可以判断敌人渡河的时间;观察树木的摇动可以判断敌人的行进速度;草丛中有障碍物,可能是敌人的埋伏;飞鸟不停留,说明下面有伏兵;野兽惊慌逃跑,说明敌人可能在暗中袭击。

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观察提前预知。

如果等到遇到敌人时再用耳目侦察,就来不及了。

军队行进时,斥候多选择高处观察四周,前哨不能依赖后哨,左翼不能依赖右翼,因此军队行进或停止时,必须先严格遵守侦察的规则。

在军队前方和左右两侧十里范围内,每五人组成一个小队,每人手持一面白幡和一面红幡。

看到骑兵敌人举起红幡,看到步兵敌人举起白幡,并通知后面的第二、第三小队。

如果敌人少于一百人,只需举幡示意;如果敌人超过一百人,举幡并大声呼喊,主将派快马前去查看。

在军队前后和左右两侧五里范围内,布置两骑探马,十里增加两骑,十五里再增加两骑,直到三十里时布置十二骑,前后各一道。

最远和次远的探马,分别挑选壮马,马匹虚弱可能会被敌人擒获。

如果军队规模较大,行进距离较长,可以在两侧增加一两道探马。

骑马的探马要互相保持视线,经常在高处行进。

每人手持一面旗帜,没有敌人时卷起,有敌人时展开,依次传递信号到主军。

主军看到旗帜展开,就知道敌人来了,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能够选择有利的条件,灵活应对,迎战敌人。

在军队行进时,距离营地或城镇二百里以内,必须设置递铺来探报紧急情况,务必选择重要路径,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在平地上,特别安排健壮的士兵。在水路上,也要准备快艇。每隔五里或十里设置一个递铺。即使不是敌人可能来的方向,也要设置。

烽火和烽燧是军队的眼睛和耳朵,是预先准备的重要措施,不可或缺。唐代兵部有详细的烽火制度,尤其完备。现在边塞的设置则较为简略且易于执行。唐代李筌所记载的制度与现在相同。现在以唐代的制度为前,现在的制度为后,以供参考使用。唐代的制度:在边境的城堠和瞭望点,每三十里设置一个烽火台,必须建在山岭的高处。如果有山冈阻隔,地形不便,则不受数量限制,关键是要烽火台之间能够互相看到。如果靠近边界,烽火台的外围要筑城障。

管理烽火台的设置:每个烽火台设一名主帅,一名副帅,每个烽火台配备六名烽子,选择谨慎可靠且有家室的人担任。副帅负责往来检查,五名烽子轮流值班观察,一人负责传递文书,每两年轮换一次,轮换时必须教会新人,才能离开。如果边境有战事,再增加五名卫兵,兼管烽火台和城防。如果没有卫兵,则选择乡里强壮的人配备武器充任。设置烽火台的方法:每个烽火台有四个土筒,筒之间有四个火台,台上插有木桩,准备放置火把,彼此相距二十五步。如果山势险峻或地形狭窄,距离可以少于二十五步,只要火把能够清晰可见即可。烟筒高一丈五尺,下半部分四面各宽一丈二尺;向上逐渐变窄。制作烟筒时,先涂内壁,再涂外壁,确保不漏烟。烟筒上盖无底瓦盆,防止烟逸出;下面有鸟炉灶口,离地三尺,长宽各一尺五寸,设有开关门。鸟炉灶门用木头做骨架,厚涂泥,防止火焰烧到。烽火台外挖深沟环绕。烽火台储备的物品包括柴草和木材。每年秋天前,采集艾蒿、苇条、草节等,混合作为烟火的燃料。还要准备麻绳、火钻、狼粪等,储备的地方也要挖沟环绕,防止野火蔓延到边境附近,还要适量配备弓弩。

使用烽火的方法:应火炬长八尺,木桩上的火炬长五尺,周长二尺。用干苇作为燃料,苇上绑干草节,绑扎处周围插上肥木。每个烽火台应储备一千(或十)具以上的火炬,放在屋内的架子上,防止受潮。土筒内要预先放入羊粪,保持温暖。如果向东传递信号,筒口朝西开;如果向西传递信号,筒口朝东开;南北方向同理。当烽火台的烟相互呼应时,在土筒旁的台阶上打开盆放烟,合上盆灭烟。放烟时,如果无事,持续一刻钟;如果有事,持续一天。如果白天放烟,晚上则放火,无事则持续一夜。如果晚上放火,天亮后继续放烟,后一个烽火台放完后,前一个烽火台没有回应,烟持续一刻钟,火持续一炬,就派人去询问情况。如果瞭望台被敌人袭击或捉住,询问的人也要小心,先到烽火台旁听,如果没有消息,喊烽火台负责人的名字,如果没有人回应,就继续向前到下一个烽火台,按照规定放火。同时记录被捉或失守的情况,报告当地州县核实。

白天放烟,晚上放火,首先要确保土筒内没有错误,然后按照规定传递信号。将火炬放在鸟炉灶口内点燃,形成火焰后取出作为信号。一炬火,一人回应;二炬火,二人回应;三炬火,三人回应;四炬火,四人回应。如果要熄灭信号,将火炬插入鸟炉灶口内,不让火焰外露。熄灭后,再取五尺火炬,放在土台的木桩上。烟相互呼应时,一炉筒烟,一人开关;二筒烟,二人开关;三筒烟,三人开关;四筒烟,四人开关。如果白天阴天或有雾,看不到烟,原放烟的地方要派人迅速通知前锋;雾散的地方,按照规定放烟。如果一个烽火台负责两道以上的烽火台,派一名骑兵通知州县发驿,报告烽火台的情况。如果烽火台与驿站相连,只派驿马。

当敌人入侵时,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一炬烽火;得知敌人从蕃界来,或有烟尘,知道敌人要南下,放两炬烽火;如果敌人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也放两炬烽火;蕃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确认敌人南下,放三炬烽火;如果敌人三千骑以上,也放三炬烽火;如果蕃贼千人以上,不知道具体人数,放四炬烽火;如果敌人一万人以上,也放四炬烽火。放一炬烽火的信号,传到所管辖的州县镇为止;放两炬以上的信号,传到京城。先放烟火的地方的州县镇要记录情况,迅速通过驿站上报。如果按照规定放烽火到京城后,敌人撤退,放一炬烽火报平安。凡是用烽火报告敌人的,三次回应三次熄灭;报平安的,两次回应两次熄灭。

凡是报告敌人入侵的地方,必须立即通知附近的州镇县、城堡、村坊等人,让当地加强警戒,不得随意传递文书。

烽火的信号是保密的,只有烽火台的主帅和副帅知道,烽子也不得知晓。

烽火台的主帅和副帅在值班时,必须经常在烽火台上检查。如果带家眷,可以在沟内安顿。烽子则白天分为五班,晚上分为五更;白天观察烟,晚上观察火。烽火的信号,一昼夜要传递二千里。现在的制度(与李筌的制度相同),烽火台建在高山四望险峻的地方。如果没有山,也可以在平地上建,下面筑羊马城,高度随意。通常以三五为标准:台高五尺,下宽三尺,上宽一尺。形状图:上面建圆屋覆盖;屋底直径一丈六尺,一面伸出三尺,用木板覆盖。屋上设三个突灶,台下也设三个突灶,内外都用石灰泥装饰。再设三个柴笼,三条流火绳,放在台旁。上下用屈膝梯,上去后收起来。四壁开望贼孔,放置火筒、水罐、干粮、麻绳、火镇、蒿艾、狼粪、牛羊粪。每天早晚平安时,放一炬火;听到警鼓,放两炬火;看到烟尘,放三炬火;看到敌人,烧柴笼。如果每天早晚平安火不来,说明烽子被敌人捉住。一个烽火台六人,五人负责烽子,轮流值班,观察动静;一人负责烽帅,处理文书和符牒的传递。

行军时,如果计划停留三五天,必须在距离军队一二里的地方临时设置烽火台。如果有动静,放烽火互相报告。烽火台设在敌人可能来的要道上,每二十里一个,连接到军队驻地。游奕骑兵白天巡逻观察,晚上则移到十里外住宿,防止敌人在夜间看到烟火,袭击烽火台的人。在敌人可能经过的路旁,埋伏人员住宿,监听敌人的动静。如果发现敌人来袭,立即放烽火报告军司。敌人十骑以下,放小炬火,前一个烽火台回应后,立即熄灭。如果敌人不到百骑至二百骑,放一炬火。如果敌人三百骑至四百骑,放两炬火。如果敌人五百骑至五千骑

骑兵,即点燃三把火炬。按照前面的规定应该熄灭。前面的烽火信号完成后,立即前往军队。如果担心无法及时到达军队,就暂时躲藏到山谷中。既然设置了烽火,军队内部也必须设置一个总烽火,以接应四周山上的各个烽火。如果总烽火看到烟火突然升起,就立即报告大总管“某道烟火起”,大总管必须立即戒严,收拢牲畜,派人侦察。

宋咸平四年,皇帝下诏让礼官详细制定在所征之地举行祭祀的礼仪,交给北面总管。其礼仪是:清理出一块平地作为祭坛,用来祭祀黄帝轩辕氏,用羊和猪代替太牢。都总管作为初献,其余按照旧礼仪进行。牙神和纛神用一少牢。祭品:牙神用白色,纛神用黑色。在刚日,用漆器盛放日常食物在祭坛上祭祀,用青绳捆绑,覆盖幄幕。(设置军牙大纛位,方七寸,厚三分)。也是三献。用一头猪衅鼓。祭祀官员都穿戎服,清斋一宿。旧法还兼有磔风师、祭雨师、祭马师,其荐献也用牲牢、酒脯、香币如上仪,只有风师用磔犬作为祭品。祝文说:某年某月某日将帅具官称姓名某。以某物之奠,致祭于某神。凶党首难,干纪乱常,毒流生人,恶在不赦。受命徂征,恭行天讨,殄寇克敌,ム神是助。尚飨(一说祭毗沙门天王,有祠貌则就其祠,无祠则望北为位,设香灯、渍泉漫杨枝、乳粥、酥蜜饼食之属)。三军首路之日,则祭道路神以车犯较(祭礼:于城外之首路,封土为山形,蒲刍棘柏为神主,祭仪牲币皆准上)。祭军,以车轹之而过谓之犯较。军在道路,凡遇名山大川、百神祠庙,皆道官以酒脯祭告。

军誓兵法说:夏后氏在军中誓众,希望人们先考虑好。商人在军门外誓众,希望人们先有准备。周人在即将交战前誓众,以激励人心。所以书中所记,三代令王出兵讨伐罪人,必定立誓命之交,以申饬众人,坚定士心,为战阵之首。现在出兵,凡是将要出发或战斗,主帅应当亲自到士兵面前,明确宣布誓言,使下面的人都能听到,激励众志,然后行动。大将某官,告尔三军将校士卒:整尔众,无谨其端,听予命令!今戎兵不宾,侵败王略,挠我边陲,害我穑事,毒流于庶民。皇帝受我斧钺,肃将天诛。尔尚一乃心力,锐乃戈矛,生歼大憝。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用命有厚赏,不用命有显戮。勉哉,尔众!服勤王事,毋干与刑(此誓之大意也,主兵者临时为约以誓军)!

定惑夫万众之聚,事变不一,起为哗乱,不可不虑。或士卒未信,下轻其上;或妖异数起,众情生畏。主将当修德改令,缮砺锋甲,勤诚誓众,以祗天诫。复择吉时,具牲牢盛馔,震鼓铎之音,以祭牙旗,精意虔请,以观祥应。若人马喜跃,旌旗皆前指高陵,金铎之音扬以清,な鼓之音宛以鸣,此得神灵之助,当示众以安其心;否则矫说善祥而布之于下,乃可定也。虽云任贤使能,则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审,则不筮而计成,然而智者以权佐政,古称有五助焉:一曰助谋,二曰助势,三曰助怯,四曰助疑,五曰助地。兵家之机,不可不察也(馀见故事假说安众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五-注解

腹心:指军队中的核心成员,通常是高级将领或亲信,负责重要的侦察和指挥任务。

乡导:指熟悉当地地形和情况的向导,帮助军队在陌生地区行进。

跳荡:指轻装快速移动的部队,通常用于侦察或突袭。

奇兵:指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如伏击、偷袭等。

马军:指骑兵部队,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和冲击力。

战锋队:军队中负责冲锋陷阵的前锋部队,通常由精锐士兵组成。

驻队:指负责守卫和防御的部队,通常驻扎在营地周围。

辎重:军队中携带的粮草、器械等物资,是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声:古代军队中使用的号角声,用于传递命令和信号。

虞候: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侦察、巡逻和指挥部分部队。

战队:指执行战斗任务的部队,通常分为多个小队,协同作战。

统行法:指军队在行进时采用的统一指挥和排列方式,以确保秩序和效率。

五方旗:古代军队中使用的五种颜色的旗帜,分别代表不同的方向和任务。

鼓:古代军队中使用的信号工具,用于传递命令和警报。

候骑:指负责侦察和传递信息的骑兵,通常携带旗帜以传递信号。

方阵:古代军队的一种布阵方式,士兵排列成方形,便于指挥和防御。

川陆平坦:指地形平坦,适合行军和布阵的地区。

弩弓:古代的一种远程武器,利用机械力发射箭矢,射程远、威力大。

斥候:军队中负责侦察敌情的士兵,通常行动敏捷、观察力强。

乾粮:经过加工处理的干燥粮食,便于携带和保存,适合长途行军和作战。

麋饼:一种用麋鹿肉制成的干粮,便于携带和食用,适合军队在行军和作战中使用。

探旗:军队中用于传递信息的旗帜,不同颜色和举旗方式代表不同的敌情。

递铺:古代用于传递军情和紧急文书的驿站系统,通常设置在军队行进路线上的关键位置,以确保信息传递的迅速和准确。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信号系统,通过点燃烽火来传递敌情或紧急情况。烽火通常设置在高处,以便远处可见。

烽燧:烽火台的别称,用于点燃烽火的设施,通常建在山岭或高地上,以便观察和传递信号。

烽子:负责管理和点燃烽火的士兵,通常由谨慎可靠且有家室的人担任。

烽帅:烽火台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管理烽火台的日常运作和紧急情况下的信号传递。

烽副:烽火台的副手,协助烽帅管理烽火台的事务。

土筒:用于存放和点燃烽火的土制容器,通常设计为不漏烟,以确保信号的清晰可见。

鸟炉灶:烽火台中用于点燃烽火的炉灶,设计上防止火焰外泄,以确保信号的安全传递。

羊马城:古代军事防御设施,通常建在烽火台周围,用于保护烽火台和驻守士兵。

骑:古代军事术语,指骑兵。

三炬: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信号,点燃三把火炬。

烽: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都烽:军队内部设置的烽火台,用于接收和传递四山诸烽的信号。

大总管:古代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负责统领全军。

军祭:古代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期间举行的祭祀仪式,以求神灵保佑。

黄帝轩辕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太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最高规格的祭品,通常包括牛、羊、猪三牲。

牙神、纛神:古代军队中祭祀的神灵,牙神象征军威,纛神象征军旗。

刚日:古代指阳刚之日,通常用于选择吉日进行祭祀。

衅鼓: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用牲畜的血涂抹鼓面,以求神灵保佑。

风师、雨师、马师:古代祭祀的神灵,分别掌管风、雨和马匹。

毗沙门天王:佛教中的护法神,被视为战神。

道路神:古代祭祀的神灵,掌管道路安全。

军誓:古代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期间举行的宣誓仪式,以激励士气。

夏后氏、商人、周人:分别指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军队。

斧钺:古代象征军权的武器,通常由皇帝赐予将领。

定惑:古代军事术语,指稳定军心,消除士兵的疑虑和恐惧。

牙旗:古代军队中的旗帜,象征军威。

金铎:古代军队中的乐器,用于传递军令。

五助:古代军事策略中的五种辅助手段,包括助谋、助势、助怯、助疑、助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五-评注

《军行次第》是一篇详细描述古代军队行军和作战部署的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组织的高度系统化和严密性。文章通过对军队行进、布阵、信号传递等方面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首先,文章强调了军队行进的秩序和纪律。军队在出发前,先由腹心和乡导进行侦察,确保行进路线的安全。随后,各部队按照严格的顺序出发,确保整个军队的行进有条不紊。这种严密的组织方式不仅提高了军队的行进效率,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其次,文章详细描述了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例如,当遇到道路狭窄或敌情不明时,军队会通过角声或鼓声传递信号,迅速调整队形和行进速度。这种灵活的应对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高度应变能力。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军队在作战时的布阵方式。军队在接近敌阵时,会采用方阵的排列方式,将辎重和战锋队分别布置在中心和外围,形成多层次的防御和攻击体系。这种布阵方式不仅增强了军队的防御能力,也提高了军队的攻击效率。

最后,文章还提到了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如何利用旗帜和鼓声传递信息。通过五方旗和鼓声,军队可以迅速传递敌情和命令,确保整个军队的协同作战。这种高效的信号传递方式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军行次第》不仅是一篇军事文献,更是一部反映古代军事智慧和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军队行进、布阵、信号传递等方面的详细描述,文章展现了古代军事组织的高度系统化和严密性,为我们研究古代军事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在行军、布阵、侦察、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战术和策略,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首先,文中强调了军队在行军时的布阵和指挥,特别是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应对策略。例如,在平坦地区,军队应采用方阵行进,确保前后队形整齐;而在山路狭窄处,则需紧密连接,枪旗弩弓有序排列,以应对可能的伏击。这种灵活的布阵方式体现了古代将领对地形和敌情的深刻理解。

其次,文中对军队的后勤保障进行了详细说明,特别是在深入敌境时的粮食储备和分配。古代军队在长途行军和作战中,粮食供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文中提到的乾粮、麋饼等干粮的制作和保存方法,展示了古代军队在后勤保障上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方法不仅保证了士兵的体力,还减少了对外部补给的依赖,增强了军队的独立作战能力。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军队在侦察敌情时的策略和方法。斥候的选择和使用是古代军事侦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提到的斥候需具备精明勇敢、奇谋远虑的素质,并且要善于利用自然环境隐藏行踪,通过观察水痕、树动、飞鸟等自然现象来判断敌情。这种细致的侦察方法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情报获取能力,还减少了被敌人发现的概率,体现了古代军事侦察的高度专业性。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军队在渡河、过桥、穿越险峻地形时的应对策略。例如,在遇到坑穴或峭壁时,军队需迅速搭建临时桥梁或软梯,确保士兵和物资的安全通过。这些策略不仅展示了古代军队在工程技术上的高超水平,还反映了将领们在面对复杂地形时的应变能力和指挥艺术。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详尽的军事战术手册,更是古代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展示了古代将领在行军、布阵、侦察、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研究古代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文中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策略的灵活运用,也为我们现代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事通信系统中的递铺和烽火制度,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军事防御和信息传递方面的高度组织性和技术性。递铺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还反映了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性的高度重视。通过选择关键路径和设置健卒,确保了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到目的地。

烽火制度则是古代军事通信的核心,其复杂的设计和严格的执行标准,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传递敌情。烽火台的设置不仅考虑了地形的高峻和视野的开阔,还通过土筒、鸟炉灶等设施的精心设计,确保了信号的清晰和持久。烽帅、烽副和烽子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体现了古代军事组织的高度专业化和纪律性。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烽火的使用方法和信号传递的规则,如不同数量的火炬代表不同的敌情,以及如何在白天和夜晚分别使用烟和火来传递信息。这些规则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通信的精确性,还反映了对敌情判断的细致和严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军事通信技术的详细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军事智慧和组织能力的生动展示。通过对递铺和烽火制度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军事防御和信息传递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后世军事发展的深远影响。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在出征前和作战期间的祭祀仪式和军誓活动,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文化中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军心的重视。

首先,文中提到的‘骑’和‘三炬’等军事术语,展示了古代军队在传递军情和指挥作战时的精密组织和高效运作。‘烽’和‘都烽’的设置,体现了古代军队在信息传递方面的先进技术,确保了军情的及时传达。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军祭’的仪式,包括祭祀黄帝轩辕氏、牙神、纛神等神灵,以及使用太牢、少牢等祭品。这些祭祀活动不仅体现了古代军队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再次,文中提到的‘军誓’活动,展示了古代军队在出征前和作战期间对士气的激励和军心的稳定。通过宣誓仪式,将领们向士兵传达皇帝的旨意和作战的决心,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最后,文中提到的‘定惑’策略,展示了古代军队在面对士兵疑虑和恐惧时的应对措施。通过修德改令、缮砺锋甲、勤诚誓众等手段,将领们稳定军心,消除士兵的疑虑,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军事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反映了古代军队在组织、指挥、祭祀和激励士气等方面的智慧和策略。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1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