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二-原文
契丹,其先与奚异种同类,俱为慕容氏所破,窜于松漠之地,后居黄龙之北辽泽间。
辽泽去榆关一千一百里,榆关去幽州七百里,其地南接海,东际辽河,西包泠陉,北界松陉,山川东西三千里。
唐置契丹王兼松漠府都督。
光启中,中原多故,北边无备,其王钦德稍蚕食,达靼、奚、室韦之属咸被驱役,族帐寝盛。
天末,遂《冗辱》号。
钦德政衰,别部酋长阿保机强大,乃攻渤海扶馀城下之,徙其人而尽有其他,又陷中国平、营二州。
石晋有国,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赂之。
周世宗复收瀛、莫,宋陷易州,后契丹尽有奚、达靼、室韦、渤海扶馀及中国十八州之地。
其振武丰州,旧在胡中,而中国置吏领之,寻亦陷。
其国东南界新罗熟女真,东际生女真,东北控黑水,西抵夏国,西南距河东岢岚、火山、宁化军、代忻并州,南滨真定州西山界,泊保雄氵食州东南泛海至京东登、莱州。
燕京州军十二中原旧地,幽州,古冀北之地,舜置幽州,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楼烦白檀,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州。
唐置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理幽州。
自石晋割赂戎主,建为南京,又改燕京,东至符家口三百九十里,正东微北至松亭关四百五十里,西至牛山口百里,正西微北至居庸关一百二十里,东北至中京,出北门,过古长城,至望京,四十里。
又过温馀河大夏坡五十里至顺州。
东北过白屿河七十里至檀州,自此渐入山,五十里至金沟淀。
入山诘曲,无复里堠。
过朝鲜河九十里,至古北河口,两旁峻崖,有路,仅容车轨。
八十里至新馆,过雕窠岭四十里至卧如来馆,又七十里至柳馆,过松亭岭七十里至丁造部落。
又东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馆,八十里至鹿儿峡馆,又九十里至铁浆馆。
自北堑山七十里至富谷馆,又八十里至通天馆,又二十里至中京。
南至雄州,出南门渡卢孤河六十里至良乡县,又过刘李河、范水、涿水至涿州六十里,又七十里至新城县,又四十里至白沟河,渡河至雄州。
关口幽川,四面平川,无险阻可恃,惟古北口以来据其要害,可设兵屯置堡寨。
唐范阳节度之地,古北口、松亭关、野孤门等路并立保障,至今古垒基堞尚存。
有入番之路十数。
大林口,幽州正南,东至盐泊,北至滦州石城县,西北至苻家口山路。
待家口,幽州正东三百四十里,正东至滦河,即滦州,北至平州山。
口之西属幽州,东属平州。
松亭关,关东北五里至滦河关城,自幽州东趋营平路,甚平坦,自古匈奴犯边,多由此路。
幽州东北四百八十里,北趋泽州路,至中京四百五十里,西至平川蓟州,有柜安、燕氐二山口,通车马。
古北口,幽州正东二百七十里,在今密云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两旁陡峻,中路仅容一车,下有涧,巨石磊鬼,凡四十五里。
本范阳防扼奚契丹之所,最为隘束。
得胜口,山口在幽州正北,山口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
南至檀州,北至北安州。
宋王口,幽州北一百二十里,居宋王山,口之地属山后。
曹王口,幽州微北一百二十里,居曹王山之北,属山后。
居庸关,幽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今顺天府北,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关跨南北四十里,悬崖峭壁,最为要险,一路西至妫州,一路北至儒州。
牛山口,在幽州西。
紫荆岭口,幽州西南二百里,岭口之南属易州,北即山后蔚州界。
幽州四面州军涿州,古涿鹿之野,轩辕皇帝战蚩尤之地。
汉高祖置涿郡,隋炀帝伐辽,开永济渠二千里,泛龙舟,通涿郡,是也。
新城即古督尤亭之地。
州之北有涿水、范水、刘李河入幽州界,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水一百二十里。
关一:
祁沟关,东北至涿州四十里,西北至易州六十里。
蓟州渔阳郡,隋置总管府,唐开元中分渔阳玉田县置州。
东至平州三百里,西至幽州二百一十里,南至海口百八十里,北至废长城塞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平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卢龙戍一百里,西北至檀州二百七十里。
檀州,治密云县,汉李广弭节白檀是也。
隋置州,为燕之边陲障塞。
唐置威武军。
东至蓟州二百一十里,西至幽州界,北长城四十五里,南至幽州五十五里,东北至长城障塞百里,西北至妫州二百五十里。
顺州,治怀柔县,唐开元中置。
东至蓟州百三十里,南至幽州九十里,东北至檀州八十里。
平塞军,在涿州西南,北至易州四十里,南至广信军四十里。
易州,汉涿郡固安县地,隋为上谷郡,唐武德中平窦建德,改为易州。
石晋割赂北虏,寻为定武军节度孙行友袭取之,雍熙中再陷。
有驳牛山、五回岭、易水、徐水,东牛栏二寨,南至莫州百八十里,广信军七十里;东北至幽州三百一十里;西北至紫荆岭一百里,趋飞狐口,至蔚州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定州百四十七里。
滦州,治义丰县。
唐末,刘守光据州叛。
暴虐尤甚,营平之地於中国南为海隔,其民不得已归於北虏。
会石晋割赂燕蓟易,定师三都,尽驱其民入契丹,因以乌滦河为名以居之,县邑犹不改望都、安喜之名,东北滦河(按贾耽所说,自蓟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至盐城守地,又西北渡滦河至卢龙镇),西至石城九十里,南至海二百一十里,北至平州四十里。
辽州,古辽西北之地,临渝关在州东北五里。
先是平渤海,迁其民置州以居
之,仍名其邑曰迁民。东至来州七十里,西至闰州四十里,南至海州三十里,北至利州四百五十里。
润州,卢龙塞,东北接辽东泽,唐光启中,契丹有营平之地,因渤海之叛,既讨平,迁其部落,置州以居之,取润水为名。东至辽州四十里,西至渝关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北至中京五百五十里。
平川卢龙郡,汉属辽西郡,《三国志》曹公北伐乌丸,田畴从卢龙道引军,堑山堙谷五百里,登白狼山,即此路。隋置北平郡,有长城、临渝宫、碣石,有玄水、卢水、沮水、润水、龙鲜水、滦河,又有黄洛水,今有羊洛城。西至冀州三百里,南至海二百里,北至上谷口八十里,东北至渝关守捉百九十里,西北至卢龙塞二百里。
北安州,后魏置安州,筑城在幽州之北,正当松漠之地。契丹建为北安州,墨斗岭、牛山、会仙石、栾河、柳河皆在其境。东北至中京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古北口二百八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柳河五十里。
招延州,置州,以渤海部落居之。东至小凌河,西南至幽州四百五十里,南至润州界,北至泽州。以上并幽州四面州军。
西京州军十一云州云中郡,平城、白登山、单于台并在其境。唐置大同军,雍熙中,王师北伐,潘美、杨业并出云应路,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班师,遂不克守,迁四州民于内地。今契丹伪号西京。东取妫州路至幽州七百里,正西微北至单于都护府三百里,西南至代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长城蕃界三百里,西南至并州七百里,西北至黑山七百里,东北至阳河曲蕃一百四十里。
云州四面诸州妫州妫州郡,唐初置北燕州,贞观中改妫州,取城中妫水为名,涿鹿山、磨笄山、版泉在焉。石晋割赂契丹,周世宗时,戎主避归周之名,改为可汗州。东北至儒州二百里,西南至蔚州二百九十里,东南至幽州二百里,西南至代州四百二十里,东北至美女关百里。北至张说筑长城九十里。
御夷镇,后魏筑长城,今契丹改为望云县。按《皇华四达记》:妫州北一百四十里至广边镇,一名白城,又东北五十里至赤城,又北七十里至镇城。陉山在镇城。西北即奚契丹避暑之处,今曰炭山。
蔚州安边郡,有胡卢河,即《周礼》并州沤夷川也。汉塞飞孤之口,言其隘也。有松子口,即古之松陉岭也。宋田重进将兵北征,牙将李存璋与契丹酋帅率夷民空壁来降,重进无一兵一矢之损,会幽陵不守,弃之。东至易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朔州三百八十里,西至代州四百六十里(贾耽曰:西行二百九十里至灵丘县,又二百里至代州),南至真定府五百里,北至天城军百八十里,东南至幽州五百里,西南至乱柳关九十里。
朔州,汉马邑城,唐初置州。西北四百二十里即单于台,东北四十里至白登山,桑乾河、参合陂并在其境。宋雍熙中,王师北伐围城,节度副使赵希贤以城降,会曹彬班师,寻弃之。东至蔚州四百里,西至黄河,南至南界草城川口四十里,川口至岢岚军三十里,北至应州二百里,东南至火山军界六十里,西南至神武县,自县至南界宁化军二十五里,西北至雪山百六十里,与岢岚军分界。
新州,治永兴县,后唐同光中升为威塞军节度,以妫儒武三州隶之,契丹改为奉圣州。东即桑乾河源所出,东至妫川九十里,东南至幽州三百里,西南至蔚州百里,南至云州四百里。
儒州,治缙山县,唐隶河北道,不知创州之由。东至望云县九十里,东南至幽州二百五十里,西至新州百二十里,西南至云州九十里,西北至九十九泉。
武州,治文德县,旧曰毅州,长兴中改为武州,地有武川。石晋割赂胡中,改为归化州。南至新州七十里。
应州,泊金城县,后唐天成中建为彰国军节度,以寰州隶焉。宋雍熙中,潘美乘云朔之捷,兵至城下,节度副使艾正以城降。东至云州二百里,西至黄河,南至朔州二百里,北至混源县八十里。
寰州,治寰清县。宋雍熙中,大将潘美北伐,出雁门西陉路,与虏遇,力战至城下,州将赵彦辛以城降,会幽陵不守,弃之。
振武军单于府,阴山之阳,黄河之北,汉遣因捍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唐为振武节度,治东受降城,善阳岭、燕然山、李陵台、窦宪铭在焉。东南至幽州一千二百里,南至朔州三百五十里,北至黑沙碛石口七百里。
安北都护府,唐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岸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寇,先诣祠祭酹,牧马料兵而后渡河。张仁愿乘虚取之,河北筑城三所,以拂云祠为中受降城,与东西两城相应,皆据津济。开元中,丰胜二州界置都护府。东南至东受降城二百里,西南至西受降城百八十里,北至阴山八千里,西北至碛石口三百里。
故丰州九原郡,隋开皇中置丰州。又云:唐贞观中,平突厥置州。天宝中,於木刺山置横塞军,寻改为天德军,郭子仪为之使,仍兼九原太守,以归附之众置都护府,惟领蕃兵。西受降城在州北河外九十里。
戎狄旧地中京,旧鲜卑之地,在饶乐府西南,本奚王国牙帐之地。奚部落南距古北口,北距汉水,东即营州千馀里,皆其境土,后为契丹所并。景德中,虏王筑宫室城垣,建为中京,伪号大定府。东至营州界青山岭一百七十里,西即山后儒州界,东南至建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幽州九百里(一路由松亭关,一路古北口),北至上京
八十里。
韩州,在三韩之地,本州海西北边之邑,旧有三州,契丹并为韩州。东北至生女真界,西北至惠州九十里,西至辽河六十里,南至通八十里。
同州,阿保机所建,仍曰镇安军,契丹旧地。东至生女真界,西南至东京二百里,西北至双州七十里,东北至集州七十里。
耀州,地控新罗界,胡中要害之地。东至鸭绿江女真界,西至大辽,南至石城,北至东京百五十里。
信州,唐天后时置州,以处契丹失活部落,隶营州都督,明年迁于青山州安置。今契丹建为彰胜军。东南北三面至生女真界各三十里,西至逆流河七十里,东南至长春州百二十里,北至黑水河三十里,地有黄龙县(古渤海国之地,今虏中号黄龙府,自云高祖射黄龙之所,夸词也)。
银州,阿保机所建,女真国旧地。东至逆流河五里,入生女真界,西至双州七十里,南至东京三百里,北至渤海州六十里。
双州,契丹号保安军,有通吴军营垒。东至逆流河二里,入生女真界,西至辽州七十里,南至沈州七十里,北至渝州百二十里。
贵州,古城,方二十里,曹魏时公孙康所据城也,汉乐浪等地。东南北皆生女真界,西至沈州八十里。
显州,本渤海国,按《皇华四达记》:唐天宝以前,渤海国所都显州,后为契丹所并。又有集康二州,并拨属本州。东至辽州九十里,又三百九十里至东京,西至宜州百二十里,南至乾州七里,北至医巫闾山。
乾州,在医巫闾山之南,古辽泽之地,虏主景宗陵寝在焉,今置广德军节度兼山陵都部署。东至显州八里,西南至银治寨二十五里,西至辽州六十里,北至兔儿桥四十里。
宗州,在石熊山之阳,管熊山一县,古辽东之地。东至辽水,南至显州一百里,北至潢水。
岩州,本高丽所据之地,唐太宗伐辽,师次白岩城下,因建为岩州。今契丹置兵屯守,州名不改。东至女真界百九十里,东南至东京五十里,南至集州,北至云山县。
开州,渤海古城也,虏主东讨新罗国,都其城要害,建为州,仍曰开远军。
西至来远城百二十里,西南至吉州七十里,东南至石城六十里。
来远城,虏中庚戌年讨新罗国,得要害地,筑城以守之,即中国大中祥符三年也。东至新罗兴化镇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西至保州四十里。
保州,渤海古城,东控鸭绿江新罗国界,仍置榷场,通互市之利。东南至宣化军四十里,南至海五十里,北至大陵河二十里。
吉州,三韩古城也,契丹置兵防控新罗诸国。东至石城,西南至鸭绿江,东至大监州百里,西至海。
盐州,三韩之地,旧有城邑,置兵防制新罗诸国;又有小盐州,相去八十里。
东至保州,西至海,南即海,北至小盐州。
锦州,辽西之地,南至大海,北距柳城,阿保机建为州,今号临海军。东至显州二百里,西南至严州百七十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北至宜州百二十里。
严州,柳城之南,古辽西之地,阿保机建为州。东至锦州百七十里,南至海四十里,北至霸州二十里。
隰州,虏主隆绪建为州。东至海二百里,西至来州八十里,南至海五里,北至建州三百三十里。
上京,潢水之北,东际辽河,西包冷陉,南与奚人部落相接,距幽州一千七百里。本鲜卑之地,君长姓大贺氏,有八部,唐贞观中,诸部咸请内属,乃置松漠府以居之,赐姓李氏,兼松漠都督。至阿保机,始私立年号,称大辽国,建所居部落为西楼,有楼数间而巳。后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邑屋门皆东向,如军帐之法。至德光,建为上京,置临潢府。东至潢水二百一十里,西南至饶州三百里,西至盐泊八百里。
上京四面诸州长春州,契丹国旧地,仍曰韶阳军,亦为罪谴者配隶之所。北至黄龙府百里,东北至龙化州四百里,南至微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新州四百里,西北至上京二百里。
永州,在木叶山之阳,潢水之北,契丹国旧地也。一路西北至韩浞二百里,一路西北至上京三百里。
乌州,本契丹国旧地,为乌素部畜牧之所,今建为州。惠南至群鹿二十里,东北至遂州七十里,北至鸭子河三十里。
龙化州,州在木叶山东千里,阿保机始置四楼,此即东楼也。会病卒,葬于西南山,即今祖州也。以所卒之地置州,曰龙化,即此州也。东至泉州二十里,西至降圣州五十里,西南至新州四十里,南至遂州二百里,北至梦送河五十里。
降圣州,契丹国旧地,东至辽河,西至野狐山,东南至晖州三十里,南至平顶山,北至龙化州五十里。
宜坤州,契丹为启圣军节度,即应天太后所主地也。东至长泊十五里,西南至上京二百里,北至蹈弩河二千里,河北至大水泊五十里。
祖州,阿保机既创西楼,又于西南筑一城以贮汉人,今名祖州,在唐置饶乐府西北祖山之阳,因为州名,阿保机葬所也,今号天成军。南至饶州百八十里,北至上京四十里。
怀州,契丹号奉陵军,州将兼少陵都部署,即虏主德光葬所也。东南至中京三百五十里,西至平地松林四十里,北至潢河十里,河北至上京百五十里,西北至达靼国三百里。
庆州,契丹旧号黑河州,置州在黑山之阳,北至黑山三十里,即虏主隆绪所生也,近年改为庆州。东自金河馆至曼头山,西鞑靼国界,南至潢水二十里,北至室韦国七百里,东南至上京二百五十里。
饶州,唐建饶乐府都督,以
处奚人部落。契丹建为饶州,在潢水之北石桥旁,以渤海人居之。西南至平地松林百里,南至中京五百里,北至它河十里,东北至上京三十里,西北至祖州七十里。
通州,夫馀国,在高勾丽北,本貊之地,其国长城之北,西与鲜卑接,地方二千里,后为渤海国。阿保机平之,为东丹王国,今改为通州,仍名曰夫馀府。
蕃界有名山川阴北,东南至云州六百里。秦始皇平天下,北却贼兵,筑长城,渡涿河,以阴山为塞是也。前汉侯应曰:北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馀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理作弓矢,常出幽州为寇,是其苑囿也。孝武斥夺此地,然后边境少安。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周隋间,突厥复治焉。
炭山,本匈奴避暑之处,地多丰草,掘丈馀即有坚冰。贾耽所说:妫州西北八百里至陉山,即奚契丹避暑之处。唐史载契丹之地,西至冷陉是也。今胡中目为炭山,近更名{霍又}山。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馆,即居宝关雕巢馆,赤城口始有居人,望云县、受赐川凡十日程至炭山。
木叶山,本阿保机葬处,又云祭天之所。离中京皆无馆舍,但宿穹帐。将至山三十里,始有居人瓦舍僧居。又历荆榛枯草,复渡土河,始至焉。初阿保机强盛,于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山北置楼,谓之北楼;大部落东千里置楼,谓之东楼;今上京置楼,谓之西楼。四时游猎于四楼之间。西至上京三百里,南至中京五百一十里。
长白山,在女真故会宁府南六十里,横亘千里,高二百里。草木乌兽尽白,故名其颠。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混同江,东流为阿也苦河。
曼头山,羌戎之地有曼头山,在甘肃州界;今北土亦有曼头山。南距潢水,本契丹之地,虏主避暑之处,今更名大安山。渡蹈弩河,北至大水泊,南至小东京,东至宜神州,西至木叶山。
鲜卑山,柳城县,秦汉时鲜卑所保。
医巫闾山,《周礼》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山,其川曰奚养,即辽东山也。唐筑巫闾守捉城,契丹改为闾州,又置乾州、显州,在山之南,二州相去七里。
首阳山,古孤竹国之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饿死首阳山之下,即此山也。
碣石山,地里志: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县西南。汉武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大。石如柱形,世名天桥柱。
十三山,北医巫闾山,南距大海,东至东京,西小辽水。
狠山,北黑山,东祖州。
驻跸山,在东京之东,唐太宗驻跸之所。
墨叫岭,亦名庆云岭,在得胜岭北百二十里,唐置墨斗军,使御捍奚界。
鸭绿水,高丽国西,源出白山,水色似鸭头,去辽东五百里。高丽之中也,此水最大,波澜清澈,恃之以为天堑,水阔三百步,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里。水东南二十里分界,至新罗国兴化镇;自黄土岩二十里西北至东京八百五十里,南至海六十里。
辽水,在汉乐浪玄荒之地,东西四百八十里。《水经》云:大辽水源出国西南山,南流会白枪水,至安市城。今号东京小辽水,源出辽山西南。流与天梁水会,在国西也。
潢水,出西北塞外,不知发源之所,水北即紫蒙川,有石桥,本契丹国旧地。
蹈弩河,源出木叶山,东流入鸭子河,在曼头山北。
易水,源出涿郡故安县,东流过武遂、西山、范阳、容城。
桑乾河,湿水源出雁门,东流与桑乾水会。马邑川水,出马邑西,东流至易州、幽州东南隅,东入于海。
巨马河,出代州郡广昌县漆山,即漆水也,有二源,俱出深山,过容城北,东入于海。
白马淀,秦起塞,西自临洮,北临沙漠,即此也。金河泊,唐开元中胜州置阳寿县,后改名金河,今属振武。隋大业中,炀帝亲巡,溯金河而东,北幸突厥启民帐是也。泊东西二十里,周围十里,上承紫河汊蒙水西流入河。
长泊,周围二百里,泊多野鹅鸭,戎主射猎之所。道出中京之北四日程,经榆林馆、饥鸟馆、香山子馆,南北即长泊。北至上京八百里。西至宜坤州十五里。
九十九泉,《水经》曰:阻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牛山,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海之上源也。后魏多住九十九泉,虏主每南牧,多聚谋,即此。南至云州,北至炭山。
鸳鸯泊,在狗泊西、盐泊东北,西南至幽州千三百里,南儒州佛峪岭,至泊八百里。东南妫州枪竿岭,至泊千里。
清泉淀,幽州西北清河馆,至清泉淀三日程。
尼姑河,《水经》曰:姑河从塞外来,一曰姑水。出御夷镇北九十里,过鱼阳,南与温馀水合为姑河。今号尼姑海口。
大盐泊,周围三百里,东至上京一千五百里,契丹中更名广济湖,虏中呼为縻到斯袅。滦州东南亦有大盐泊、小盐泊,南接汉界。
小盐泊,周围百里,东至上京二千里,契丹更名惠民湖。落黎泊,东至炭山,西至盐泊,南至退军部落,北至狗泊。
大水泊,周围三百里,至上京五百里,南至幽州千三百里,虏中呼为撒得袅。
一在曼头山北,西至水叶山,东至鸭子河。
鸭子河,在大水泊之东,黄龙府之西,是雁鸣生育之处。放马泊,番子中呼为招讨放马泊,在天德之北。
轩车泊,周围三十馀里,南中京,北上京。
驴驹儿河,源出塞外,在契丹国西北,契丹命齐王妃与楗览捍达靼,即此也。
狗泊,西鸳鸯泊
北达靼国界,东南炭山。
平地松林,东至怀州四十里,西南至幽州十七百里。
紫蒙川,秦制三十六郡,北沙漠,即紫蒙北白马淀是也。伪燕慕容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元康中定都大棘城,在大漠之南。唐营州节度张守破契丹,出师次于紫川,大阅军实。
奚、渤海、女真(始末附见)
奚,本匈奴别种,牙帐在东湖之地,酋长号王,唐制兼饶乐府都督,居阴凉州。东至营州五百里,西南至幽州九百里。后徙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古北口之北。天初,契丹渐盛,遂受制焉。或徙居于妫州,依山而居之,有东西奚之号。今契丹尽取奚之故地。
渤海,夫馀之别种,本貊之地,其国西与鲜卑接,地方三千里。唐平高丽,就平壤城置安东都护府统之。万岁道天中,契丹攻陷营州,酋人反,据辽东,分王高丽之地,渤海因保挹娄故地,中宗封为渤海郡王,兼汴州都督。天成初,契丹阿保机兵力雄盛,东北诸蕃多臣属之,以渤海土地相接,有吞并之志,攻其国夫馀城下之,立长子突欲为东丹王,领兵守之。
女真者,渤海之别种也,契丹谓之虏真。地多山林,俗勇悍善射。后有首领三十,分领其种。地多良马。宋初,来贡方物。建隆中,诏登州沙门岛人户,置舟楫济度女真马来往。淳化中,契丹怒其朝贡中国,去海岸四百里,置三城,以兵三千,绝其贡献之路。今附契丹者,为熟女真。置一十八州:耀州、宾州、海州、铜州、教州、崇州、兴州、荆州、荷州、朝州、卢州、宾州、邮州、铁州、定理州、怀北州、麓州、广州。居于东京三面,皆侨立州立名,民籍每州千户至百户,馀依山林。不服从者,谓之生女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二-译文
契丹,其祖先与奚族不同种但同属一类,都被慕容氏击败,逃窜到松漠地区,后来定居在黄龙以北的辽泽之间。
辽泽距离榆关一千一百里,榆关距离幽州七百里,其地域南接大海,东至辽河,西至泠陉,北至松陉,山川东西延伸三千里。
唐朝设立契丹王兼松漠府都督。
光启年间,中原多事,北方边境无防备,契丹王钦德逐渐蚕食,达靼、奚、室韦等部族都被驱役,契丹族帐逐渐兴盛。
天末年,契丹自称为《冗辱》。
钦德政事衰败,别部酋长阿保机势力强大,于是攻下渤海扶馀城,迁徙其居民并占有其地,又攻陷中国的平、营二州。
石晋建国时,割让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给契丹。
周世宗收复瀛、莫二州,宋朝攻陷易州,后来契丹完全占有奚、达靼、室韦、渤海扶馀及中国十八州之地。
其振武丰州,原在胡人地区,中国设立官吏管理,不久也被契丹攻陷。
其国东南与新罗熟女真接壤,东至生女真,东北控制黑水,西至夏国,西南至河东岢岚、火山、宁化军、代忻并州,南至真定州西山界,泊保雄氵食州东南泛海至京东登、莱州。
燕京州军十二中原旧地,幽州,古冀北之地,舜设立幽州,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楼烦白檀,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州。
唐朝设立范阳节度使,控制奚、契丹,治理幽州。
自石晋割让给契丹后,建为南京,又改为燕京,东至符家口三百九十里,正东微北至松亭关四百五十里,西至牛山口百里,正西微北至居庸关一百二十里,东北至中京,出北门,过古长城,至望京,四十里。
又过温馀河大夏坡五十里至顺州。
东北过白屿河七十里至檀州,自此渐入山,五十里至金沟淀。
进入山路曲折,不再有里程标记。
过朝鲜河九十里,至古北河口,两旁峻崖,有路,仅容车轨。
八十里至新馆,过雕窠岭四十里至卧如来馆,又七十里至柳馆,过松亭岭七十里至丁造部落。
又东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馆,八十里至鹿儿峡馆,又九十里至铁浆馆。
自北堑山七十里至富谷馆,又八十里至通天馆,又二十里至中京。
南至雄州,出南门渡卢孤河六十里至良乡县,又过刘李河、范水、涿水至涿州六十里,又七十里至新城县,又四十里至白沟河,渡河至雄州。
关口幽川,四面平川,无险阻可恃,只有古北口以来据其要害,可设兵屯置堡寨。
唐朝范阳节度使的领地,古北口、松亭关、野孤门等路并立保障,至今古垒基堞尚存。
有入番之路十数条。
大林口,幽州正南,东至盐泊,北至滦州石城县,西北至苻家口山路。
待家口,幽州正东三百四十里,正东至滦河,即滦州,北至平州山。
口之西属幽州,东属平州。
松亭关,关东北五里至滦河关城,自幽州东趋营平路,甚平坦,自古匈奴犯边,多由此路。
幽州东北四百八十里,北趋泽州路,至中京四百五十里,西至平川蓟州,有柜安、燕氐二山口,通车马。
古北口,幽州正东二百七十里,在今密云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两旁陡峻,中路仅容一车,下有涧,巨石磊鬼,凡四十五里。
本是范阳防御奚契丹的要地,最为险要。
得胜口,山口在幽州正北,山口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
南至檀州,北至北安州。
宋王口,幽州北一百二十里,居宋王山,口之地属山后。
曹王口,幽州微北一百二十里,居曹王山之北,属山后。
居庸关,幽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今顺天府北,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关跨南北四十里,悬崖峭壁,最为要险,一路西至妫州,一路北至儒州。
牛山口,在幽州西。
紫荆岭口,幽州西南二百里,岭口之南属易州,北即山后蔚州界。
幽州四面州军涿州,古涿鹿之野,轩辕皇帝战蚩尤之地。
汉高祖设立涿郡,隋炀帝伐辽,开永济渠二千里,泛龙舟,通涿郡,是也。
新城即古督尤亭之地。
州之北有涿水、范水、刘李河入幽州界,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水一百二十里。
关一:
祁沟关,东北至涿州四十里,西北至易州六十里。
蓟州渔阳郡,隋朝设立总管府,唐朝开元年间分渔阳玉田县设立州。
东至平州三百里,西至幽州二百一十里,南至海口百八十里,北至废长城塞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平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卢龙戍一百里,西北至檀州二百七十里。
檀州,治所在密云县,汉朝李广弭节白檀之地。
隋朝设立州,为燕国的边陲障塞。
唐朝设立威武军。
东至蓟州二百一十里,西至幽州界,北长城四十五里,南至幽州五十五里,东北至长城障塞百里,西北至妫州二百五十里。
顺州,治所在怀柔县,唐朝开元年间设立。
东至蓟州百三十里,南至幽州九十里,东北至檀州八十里。
平塞军,在涿州西南,北至易州四十里,南至广信军四十里。
易州,汉朝涿郡固安县地,隋朝为上谷郡,唐朝武德年间平定窦建德,改为易州。
石晋割让给北虏,不久被定武军节度使孙行友袭取,雍熙年间再次陷落。
有驳牛山、五回岭、易水、徐水,东牛栏二寨,南至莫州百八十里,广信军七十里;东北至幽州三百一十里;西北至紫荆岭一百里,趋飞狐口,至蔚州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定州百四十七里。
滦州,治所在义丰县。
唐朝末年,刘守光据州叛乱。
暴虐尤甚,营平之地在中国南为海隔,其民不得已归附北虏。
恰逢石晋割让燕蓟易,定师三都,尽驱其民入契丹,因以乌滦河为名以居之,县邑仍不改望都、安喜之名,东北滦河(按贾耽所说,自蓟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至盐城守地,又西北渡滦河至卢龙镇),西至石城九十里,南至海二百一十里,北至平州四十里。
辽州,古辽西北之地,临渝关在州东北五里。
先是平定渤海,迁其民设立州以居。
这个地方仍然被称为迁民。东边到来州七十里,西边到闰州四十里,南边到海州三十里,北边到利州四百五十里。
润州,位于卢龙塞,东北接辽东泽,唐朝光启年间,契丹占领了营平地区,因为渤海叛乱,平定后,迁移了他们的部落,设立州来安置他们,取名为润水。东边到辽州四十里,西边到渝关四十里,南边到海三十里,北边到中京五百五十里。
平川卢龙郡,汉朝时属于辽西郡,《三国志》中曹操北伐乌丸,田畴从卢龙道引军,挖山填谷五百里,登上白狼山,就是这条路。隋朝设立北平郡,有长城、临渝宫、碣石,有玄水、卢水、沮水、润水、龙鲜水、滦河,还有黄洛水,现在有羊洛城。西边到冀州三百里,南边到海二百里,北边到上谷口八十里,东北到渝关守捉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卢龙塞二百里。
北安州,后魏设立安州,筑城在幽州的北边,正对着松漠地区。契丹建立为北安州,墨斗岭、牛山、会仙石、栾河、柳河都在其境内。东北到中京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古北口二百八十里,南边到幽州二百五十里,西北到柳河五十里。
招延州,设立州,用来安置渤海部落。东边到小凌河,西南到幽州四百五十里,南边到润州边界,北边到泽州。以上都是幽州四周的州军。
西京州军十一云州云中郡,平城、白登山、单于台都在其境内。唐朝设立大同军,雍熙年间,王师北伐,潘美、杨业都从云应路出兵,连续攻下云应寰朔四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遇到曹彬班师,于是没有守住,迁移四州的百姓到内地。现在契丹伪称西京。东边取妫州路到幽州七百里,正西微北到单于都护府三百里,西南到代州边界一百五十里,北边到长城蕃界三百里,西南到并州七百里,西北到黑山七百里,东北到阳河曲蕃一百四十里。
云州四周的州妫州妫州郡,唐朝初年设立北燕州,贞观年间改为妫州,取城中的妫水为名,涿鹿山、磨笄山、版泉都在这里。石晋割让给契丹,周世宗时,戎主避讳归周的名字,改为可汗州。东北到儒州二百里,西南到蔚州二百九十里,东南到幽州二百里,西南到代州四百二十里,东北到美女关一百里。北边到张说筑长城九十里。
御夷镇,后魏筑长城,现在契丹改为望云县。按《皇华四达记》:妫州北一百四十里到广边镇,又名白城,又东北五十里到赤城,又北七十里到镇城。陉山在镇城。西北就是奚契丹避暑的地方,现在叫炭山。
蔚州安边郡,有胡卢河,就是《周礼》中的并州沤夷川。汉朝的塞飞孤之口,形容其险要。有松子口,就是古代的松陉岭。宋朝田重进带兵北征,牙将李存璋和契丹酋帅率领夷民空壁来投降,重进没有一兵一矢的损失,遇到幽陵不守,放弃了。东边到易州三百二十里,西边到朔州三百八十里,西边到代州四百六十里(贾耽说:西行二百九十里到灵丘县,又二百里到代州),南边到真定府五百里,北边到天城军一百八十里,东南到幽州五百里,西南到乱柳关九十里。
朔州,汉朝的马邑城,唐朝初年设立州。西北四百二十里就是单于台,东北四十里到白登山,桑乾河、参合陂都在其境内。宋朝雍熙年间,王师北伐围城,节度副使赵希贤以城投降,遇到曹彬班师,不久放弃了。东边到蔚州四百里,西边到黄河,南边到南界草城川口四十里,川口到岢岚军三十里,北边到应州二百里,东南到火山军边界六十里,西南到神武县,从县到南界宁化军二十五里,西北到雪山一百六十里,与岢岚军分界。
新州,治所在永兴县,后唐同光年间升为威塞军节度,以妫儒武三州隶属,契丹改为奉圣州。东边就是桑乾河的源头,东边到妫川九十里,东南到幽州三百里,西南到蔚州一百里,南边到云州四百里。
儒州,治所在缙山县,唐朝隶属河北道,不知道设立州的缘由。东边到望云县九十里,东南到幽州二百五十里,西边到新州一百二十里,西南到云州九十里,西北到九十九泉。
武州,治所在文德县,旧称毅州,长兴年间改为武州,地有武川。石晋割让给胡中,改为归化州。南边到新州七十里。
应州,治所在金城县,后唐天成年间建为彰国军节度,以寰州隶属。宋朝雍熙年间,潘美乘云朔的胜利,兵到城下,节度副使艾正以城投降。东边到云州二百里,西边到黄河,南边到朔州二百里,北边到混源县八十里。
寰州,治所在寰清县。宋朝雍熙年间,大将潘美北伐,出雁门西陉路,与敌人相遇,力战到城下,州将赵彦辛以城投降,遇到幽陵不守,放弃了。
振武军单于府,位于阴山的南边,黄河的北边,汉朝派遣因捍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唐朝为振武节度,治所在东受降城,善阳岭、燕然山、李陵台、窦宪铭都在这里。东南到幽州一千二百里,南边到朔州三百五十里,北边到黑沙碛石口七百里。
安北都护府,唐朝的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岸有拂云祠,突厥将要入侵,先到祠祭酹,牧马料兵然后渡河。张仁愿乘虚夺取,河北筑城三所,以拂云祠为中受降城,与东西两城相应,都占据津济。开元年间,丰胜二州边界设立都护府。东南到东受降城二百里,西南到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北边到阴山八千里,西北到碛石口三百里。
故丰州九原郡,隋朝开皇年间设立丰州。又说:唐朝贞观年间,平定突厥设立州。天宝年间,在木刺山设立横塞军,不久改为天德军,郭子仪为使者,仍兼九原太守,以归附的众设立都护府,只领蕃兵。西受降城在州北河外九十里。
戎狄旧地中京,旧鲜卑的地方,在饶乐府的西南,本是奚王国牙帐的地方。奚部落南边到古北口,北边到汉水,东边就是营州一千多里,都是其境土,后来被契丹吞并。景德年间,虏王筑宫室城垣,建为中京,伪号大定府。东边到营州边界青山岭一百七十里,西边就是山后儒州边界,东南到建州二百三十里,南边到幽州九百里(一路由松亭关,一路古北口),北边到上京
八十里。
韩州位于三韩地区,是本州海西北边的城镇,原本有三个州,契丹将其合并为韩州。东北到生女真边界,西北到惠州九十里,西到辽河六十里,南到通州八十里。
同州是阿保机建立的,仍称为镇安军,是契丹的旧地。东到生女真边界,西南到东京二百里,西北到双州七十里,东北到集州七十里。
耀州控制着新罗边界,是胡人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东到鸭绿江女真边界,西到大辽,南到石城,北到东京一百五十里。
信州是唐朝天后时期设置的州,用来安置契丹失活的部落,隶属于营州都督,第二年迁到青山州安置。现在契丹将其建为彰胜军。东南北三面到生女真边界各三十里,西到逆流河七十里,东南到长春州一百二十里,北到黑水河三十里,境内有黄龙县(古渤海国的土地,现在虏中称为黄龙府,自称是高祖射黄龙的地方,这是夸大的说法)。
银州是阿保机建立的,是女真国的旧地。东到逆流河五里,进入生女真边界,西到双州七十里,南到东京三百里,北到渤海州六十里。
双州,契丹称为保安军,有通吴军的营垒。东到逆流河二里,进入生女真边界,西到辽州七十里,南到沈州七十里,北到渝州一百二十里。
贵州是古城,方圆二十里,曹魏时期公孙康占据的城池,汉朝乐浪等地。东南北都是生女真边界,西到沈州八十里。
显州原本是渤海国,根据《皇华四达记》记载:唐朝天宝以前,渤海国的都城是显州,后来被契丹吞并。还有集康二州,一并划归本州。东到辽州九十里,再三百九十里到东京,西到宜州一百二十里,南到乾州七里,北到医巫闾山。
乾州位于医巫闾山的南面,是古辽泽的土地,虏主景宗的陵墓在这里,现在设置为广德军节度兼山陵都部署。东到显州八里,西南到银治寨二十五里,西到辽州六十里,北到兔儿桥四十里。
宗州位于石熊山的南面,管辖熊山一县,是古辽东的土地。东到辽水,南到显州一百里,北到潢水。
岩州原本是高丽占据的土地,唐太宗征伐辽国时,军队驻扎在白岩城下,因此建为岩州。现在契丹派兵驻守,州名没有改变。东到女真边界一百九十里,东南到东京五十里,南到集州,北到云山县。
开州是渤海的古城,虏主东征新罗国时,因其城池重要,建为州,仍称为开远军。
西到来远城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吉州七十里,东南到石城六十里。
来远城是虏中庚戌年征讨新罗国时,得到的重要战略要地,筑城防守,即中国大中祥符三年。东到新罗兴化镇四十里,南到海三十里,西到保州四十里。
保州是渤海的古城,东控鸭绿江新罗国边界,仍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东南到宣化军四十里,南到海五十里,北到大陵河二十里。
吉州是三韩的古城,契丹派兵防控新罗各国。东到石城,西南到鸭绿江,东到大监州一百里,西到海。
盐州是三韩的土地,旧有城邑,派兵防控新罗各国;还有小盐州,相距八十里。
东到保州,西到海,南到海,北到小盐州。
锦州是辽西的土地,南到大海,北到柳城,阿保机建为州,现在称为临海军。东到显州二百里,西南到严州一百七十里,南到大海三十里,北到宜州一百二十里。
严州位于柳城的南面,是古辽西的土地,阿保机建为州。东到锦州一百七十里,南到海四十里,北到霸州二十里。
隰州是虏主隆绪建立的州。东到海二百里,西到来州八十里,南到海五里,北到建州三百三十里。
上京位于潢水的北面,东到辽河,西到冷陉,南与奚人部落相接,距离幽州一千七百里。原本是鲜卑的土地,君长姓大贺氏,有八个部落,唐朝贞观年间,各部落都请求归附,于是设置松漠府来安置他们,赐姓李氏,兼任松漠都督。到了阿保机,开始私立年号,称为大辽国,将他居住的部落建为西楼,只有几间楼而已。后来燕人教导,才建立了城郭宫室的制度,房屋门都朝东,像军帐的布置。到了德光,建为上京,设置临潢府。东到潢水二百一十里,西南到饶州三百里,西到盐泊八百里。
上京四面各州长春州,是契丹国的旧地,仍称为韶阳军,也是罪人发配的地方。北到黄龙府一百里,东北到龙化州四百里,南到微州三百五十里,西南到新州四百里,西北到上京二百里。
永州位于木叶山的南面,潢水的北面,是契丹国的旧地。一路西北到韩浞二百里,一路西北到上京三百里。
乌州原本是契丹国的旧地,是乌素部畜牧的地方,现在建为州。惠南到群鹿二十里,东北到遂州七十里,北到鸭子河三十里。
龙化州位于木叶山东面一千里,阿保机最初设置四楼,这就是东楼。后来因病去世,葬在西南山,即现在的祖州。以他去世的地方建为州,称为龙化,就是这个州。东到泉州二十里,西到降圣州五十里,西南到新州四十里,南到遂州二百里,北到梦送河五十里。
降圣州是契丹国的旧地,东到辽河,西到野狐山,东南到晖州三十里,南到平顶山,北到龙化州五十里。
宜坤州是契丹的启圣军节度,即应天太后所掌管的地方。东到长泊十五里,西南到上京二百里,北到蹈弩河二千里,河北到大水泊五十里。
祖州是阿保机建立西楼后,又在西南建了一座城来安置汉人,现在称为祖州,位于唐朝设置的饶乐府西北祖山的南面,因此以州为名,是阿保机的葬地,现在称为天成军。南到饶州一百八十里,北到上京四十里。
怀州是契丹的奉陵军,州将兼任少陵都部署,是虏主德光的葬地。东南到中京三百五十里,西到平地松林四十里,北到潢河十里,河北到上京一百五十里,西北到达靼国三百里。
庆州是契丹的旧号黑河州,设置在黑山的南面,北到黑山三十里,是虏主隆绪的出生地,近年改为庆州。东从金河馆到曼头山,西到鞑靼国边界,南到潢水二十里,北到室韦国七百里,东南到上京二百五十里。
饶州是唐朝建立的饶乐府都督,以
这里是奚人的部落。契丹人建立了饶州,位于潢水北岸的石桥旁,让渤海人居住。西南方向距离平地松林一百里,南边距离中京五百里,北边距离它河十里,东北方向距离上京三十里,西北方向距离祖州七十里。
通州,原本是夫馀国,位于高勾丽的北边,原本是貊的地盘,夫馀国的长城以北,西边与鲜卑接壤,国土面积有两千里,后来成为渤海国。阿保机征服了这里,建立了东丹王国,现在改为通州,仍然叫夫馀府。
在蕃界有一座著名的山叫阴山,位于北边,东南方向距离云州六百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向北击退敌军,修筑长城,渡过涿河,以阴山作为边塞。前汉的侯应说:北边的边塞延伸到辽东之外,有阴山,东西长达一千多里,草木茂盛,有很多禽兽,原本是冒顿单于依靠这里的地势,制作弓箭,经常从幽州出来劫掠,这里是他们的狩猎场。汉武帝夺取了这片土地后,边境才稍微安定下来。老人们说:匈奴失去阴山后,每次经过这里都会哭泣。周隋时期,突厥再次统治了这里。
炭山,原本是匈奴避暑的地方,这里有很多丰茂的草地,挖一丈多深就能找到坚硬的冰。贾耽说:从妫州向西北走八百里到陉山,就是奚人和契丹人避暑的地方。唐代史书记载契丹的地盘,西边到冷陉就是这里。现在胡人称之为炭山,最近改名为{霍又}山。从幽州西北路的清河馆出发,经过居宝关雕巢馆,赤城口开始有人居住,经过望云县、受赐川,大约十天的路程可以到达炭山。
木叶山,原本是阿保机的埋葬地,也有人说是祭天的地方。从中京出发,一路上没有馆舍,只能住在帐篷里。距离山三十里时,才开始有居民和僧人的瓦房。再穿过荆棘和枯草,渡过土河,才能到达这里。当初阿保机强盛时,在木叶山上建了一座楼,称为南楼;山北建了一座楼,称为北楼;大部落东边千里之外建了一座楼,称为东楼;现在上京建了一座楼,称为西楼。他四季都在四楼之间游猎。西边距离上京三百里,南边距离中京五百一十里。
长白山,位于女真故地会宁府南边六十里,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山上的草木和鸟兽都是白色的,因此得名。山顶有一个潭,周长八十里,南边流出的水是鸭绿江,北边流出的水是混同江,东边流出的水是阿也苦河。
曼头山,羌戎的地盘上有曼头山,位于甘肃州界;现在北方也有曼头山。南边距离潢水,原本是契丹的地盘,是契丹首领避暑的地方,现在改名为大安山。渡过蹈弩河,北边到大水泊,南边到小东京,东边到宜神州,西边到木叶山。
鲜卑山,位于柳城县,秦汉时期是鲜卑人占据的地方。
医巫闾山,《周礼》中说:东北方向是幽州。这里的山叫医巫闾山,河流叫奚养,也就是辽东山。唐代在这里修筑了巫闾守捉城,契丹人改为闾州,又设置了乾州和显州,位于山的南边,两州相距七里。
首阳山,古代孤竹国的地盘,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饿死在首阳山下,就是这座山。
碣石山,地理志记载:碣石山位于右北平骊城县的西南。汉武帝登上这里眺望大海,并在石头上刻字。海边有一块石头,像一条甬道,长达数十里。石头像柱子一样,世人称之为天桥柱。
十三山,北边是医巫闾山,南边是大海,东边到东京,西边是小辽水。
狠山,北边是黑山,东边是祖州。
驻跸山,位于东京的东边,是唐太宗驻跸的地方。
墨叫岭,也叫庆云岭,位于得胜岭北边一百二十里,唐代在这里设置了墨斗军,用来防御奚人。
鸭绿水,位于高丽国的西边,发源于白山,水的颜色像鸭头,距离辽东五百里。这是高丽国内最大的河流,水波清澈,高丽人依靠它作为天险,河宽三百步,位于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里。河水向东南二十里处是边界,到新罗国的兴化镇;从黄土岩向西北二十里到东京八百五十里,南边到海六十里。
辽水,位于汉代乐浪玄荒之地,东西长四百八十里。《水经》中说:大辽水发源于国西南的山,向南流与白枪水汇合,流到安市城。现在称为东京小辽水,发源于辽山西南,与天梁水汇合,位于国都的西边。
潢水,发源于西北塞外,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水的北边是紫蒙川,有一座石桥,原本是契丹国的旧地。
蹈弩河,发源于木叶山,向东流入鸭子河,位于曼头山的北边。
易水,发源于涿郡故安县,向东流经武遂、西山、范阳、容城。
桑乾河,湿水发源于雁门,向东流与桑乾水汇合。马邑川水,发源于马邑西边,向东流到易州、幽州的东南角,最后流入大海。
巨马河,发源于代州郡广昌县的漆山,也就是漆水,有两个源头,都发源于深山,流经容城北边,最后向东流入大海。
白马淀,秦朝修筑边塞,西边从临洮开始,北边靠近沙漠,就是这里。金河泊,唐代开元年间在胜州设置了阳寿县,后来改名为金河,现在属于振武。隋朝大业年间,炀帝亲自巡视,沿着金河向东,北边到达突厥启民的帐篷。这个湖泊东西长二十里,周长十里,上游承接紫河汊蒙水,向西流入河。
长泊,周长二百里,湖泊里有很多野鹅和野鸭,是契丹首领射猎的地方。从中京向北走四天的路程,经过榆林馆、饥鸟馆、香山子馆,南北方向就是长泊。北边距离上京八百里,西边距离宜坤州十五里。
九十九泉,《水经》中说:阻阳城东边八十里,有一座牧牛山,山下有九十九个泉眼,是沧海的上游源头。后魏时期很多人住在九十九泉,契丹首领每次南下放牧,都会在这里聚集商议。南边到云州,北边到炭山。
鸳鸯泊,位于狗泊的西边、盐泊的东北,西南方向距离幽州一千三百里,南边到儒州佛峪岭,距离湖泊八百里。东南方向到妫州枪竿岭,距离湖泊一千里。
清泉淀,从幽州西北的清河馆出发,到清泉淀需要三天的路程。
尼姑河,《水经》中说:姑河从塞外来,也叫姑水。发源于御夷镇北边九十里,流经鱼阳,向南与温馀水汇合,形成姑河。现在称为尼姑海口。
大盐泊,周长三百里,东边距离上京一千五百里,契丹人改名为广济湖,胡人称之为縻到斯袅。滦州东南也有大盐泊和小盐泊,南边与汉界接壤。
小盐泊,周长一百里,东边距离上京二千里,契丹人改名为惠民湖。落黎泊,东边到炭山,西边到盐泊,南边到退军部落,北边到狗泊。
大水泊,周长三百里,距离上京五百里,南边距离幽州一千三百里,胡人称之为撒得袅。
其中一个位于曼头山的北边,西边到水叶山,东边到鸭子河。
鸭子河,位于大水泊的东边,黄龙府的西边,是雁鸣生育的地方。放马泊,胡人称之为招讨放马泊,位于天德的北边。
轩车泊,周长三十多里,南边是中京,北边是上京。
驴驹儿河,发源于塞外,位于契丹国的西北,契丹人命令齐王妃与楗览一起防御达靼,就是这里。
狗泊,西边是鸳鸯泊。
北边到达靼国的边界,东南方向是炭山。
平地上有松树林,东边到怀州有四十里,西南到幽州有一千七百里。
紫蒙川,秦朝时设置了三十六郡,北边是沙漠,就是紫蒙北边的白马淀。伪燕的慕容世代居住在北方的夷族地区,在紫蒙的田野上建立了城邑,元康年间定都于大棘城,位于大漠的南边。唐朝的营州节度使张守打败了契丹,出兵驻扎在紫川,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检阅。
奚、渤海、女真(始末附见)
奚族,原本是匈奴的一个分支,牙帐设在东湖地区,酋长被称为王,唐朝时兼任饶乐府都督,居住在阴凉州。东边到营州有五百里,西南到幽州有九百里。后来迁徙到琵琶川,位于幽州东北数百里,古北口的北边。天初年,契丹逐渐强盛,奚族于是受其控制。有的迁徙到妫州,依山而居,有东西奚的称号。现在契丹已经完全占领了奚族的故地。
渤海,是夫馀的一个分支,原本是貊的地盘,其国西边与鲜卑接壤,国土面积有三千里。唐朝平定高丽后,在平壤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来统治。万岁道天中,契丹攻陷了营州,酋人反叛,占据了辽东,分割了高丽的地盘,渤海因此保住了挹娄的故地,中宗封其为渤海郡王,兼任汴州都督。天成初年,契丹的阿保机兵力强盛,东北的各个部落大多臣服于他,因为渤海的土地与契丹相接,契丹有吞并的意图,攻打了渤海的夫馀城,立长子突欲为东丹王,领兵驻守。
女真,是渤海的一个分支,契丹称之为虏真。其地多山林,民风勇猛强悍,善于射箭。后来有三十个首领,分别统领各自的部落。其地多产良马。宋朝初年,女真来朝贡方物。建隆年间,朝廷下令登州沙门岛的居民,设置船只渡女真的马匹来往。淳化年间,契丹因为女真朝贡中国而愤怒,在离海岸四百里的地方设置了三个城池,派兵三千,断绝了女真朝贡的道路。现在依附于契丹的,称为熟女真。设置了十八个州:耀州、宾州、海州、铜州、教州、崇州、兴州、荆州、荷州、朝州、卢州、宾州、邮州、铁州、定理州、怀北州、麓州、广州。居住在东京的三面,都是侨立的州,每州的民籍从千户到百户不等,其余的依山林而居。不服从的,称为生女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二-注解
契丹: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建立辽朝,后被金朝所灭。
奚:古代北方民族,属于匈奴的一支,后逐渐被契丹吞并。
慕容氏:中国古代鲜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多个政权。
松漠:古代地名,指今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一带。
黄龙:古代地名,指今吉林省长春市一带。
辽泽:古代地名,指今辽宁省西部一带。
榆关: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幽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一带。
辽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河流。
泠陉: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松陉:古代地名,指今内蒙古东部一带。
唐置契丹王兼松漠府都督:唐朝在契丹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契丹事务。
光启:唐僖宗年号(885-888年)。
钦德:契丹王的名字。
达靼: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室韦: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天末:指唐朝末年。
阿保机:契丹族的首领,建立辽朝,是辽太祖。
渤海:古代东北地区的政权,由靺鞨族建立,后被契丹所灭。
扶馀: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政权。
石晋:指五代时期的后晋政权。
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古代中国北方的十六个州,后被割让给契丹。
周世宗: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名,即柴荣。
宋:指北宋政权。
易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振武丰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带。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政权。
熟女真:指被契丹统治的女真族,与“生女真”相对。
生女真:指未被契丹统治的女真族,保持独立状态。
黑水: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夏国:指西夏政权。
河东岢岚、火山、宁化军、代忻并州:古代中国北方的行政区划。
真定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县。
燕京:古代地名,指今北京市。
范阳节度:唐朝在范阳地区设立的军事机构。
南京:指辽朝的南京,即今北京市。
符家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松亭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隘。
牛山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居庸关:古代关隘,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
中京:古代都城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辽代的都城。
雄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雄县。
卢孤河: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良乡县: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
刘李河: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范水: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涿水: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涿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新城县: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高碑店市。
白沟河: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古北口:古代重要的关塞之一,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
野孤门: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大林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盐泊: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滦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滦县。
石城县: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待家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滦河: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河流之一。
平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柜安、燕氐二山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得胜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宋王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曹王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紫荆岭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易县。
涿鹿: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涿鹿县。
轩辕皇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蚩尤: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曾与黄帝大战。
涿郡: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永济渠:古代运河,连接黄河和海河。
督尤亭: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高碑店市。
莫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任丘市。
祁沟关: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
蓟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州区。
渔阳郡: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州区。
玉田县: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玉田县。
卢龙戍: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
密云县: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区。
李广:西汉名将,以善射闻名。
白檀:古代地名,指今北京市密云区一带。
威武军:唐朝在檀州设立的军事机构。
怀柔县: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北京市怀柔区。
平塞军:古代军事机构,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
广信军:古代军事机构,位于今河北省高碑店市。
上谷郡: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窦建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定武军:五代时期后晋的军事机构。
孙行友: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
雍熙:北宋太宗年号(984-987年)。
驳牛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易县。
五回岭: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易县。
易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历史上以荆轲刺秦的故事闻名。
徐水: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北省徐水县。
牛栏二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河北省易县。
定州: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市。
飞狐口: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蔚县。
蔚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义丰县: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滦县。
刘守光: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
乌滦河: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北省滦县。
望都: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望都县。
安喜:古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市。
盐城守地: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河北省滦县。
卢龙镇: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
辽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临渝关: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迁民:指将某一地区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通常出于政治、军事或经济原因。
润州:唐代设置的州名,因润水而得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卢龙塞:古代重要的关塞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是连接中原与东北的重要通道。
白狼山: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长城:中国古代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
玄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卢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沮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润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润州因此得名。
龙鲜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黄洛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羊洛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北安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墨斗岭: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牛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会仙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栾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柳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招延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小凌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河流。
西京:契丹对今山西省大同市的称呼,曾是辽朝的陪都。
云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白登山: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古代著名的战场。
单于台: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匈奴单于的驻地。
桑乾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山西省和河北省,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
妫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涿鹿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相传为黄帝与蚩尤大战的地方。
磨笄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版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可汗州:契丹对妫州的称呼。
御夷镇:后魏设置的军事重镇,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望云县:契丹对御夷镇的称呼。
广边镇: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赤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陉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炭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今天的某座山。
胡卢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松子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松陉岭:古代山岭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山岭。
朔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马邑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参合陂: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新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永兴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威塞军:后唐设置的军事机构,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奉圣州:契丹对新州的称呼。
儒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缙山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武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文德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归化州:契丹对武州的称呼。
应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金城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彰国军:后唐设置的军事机构,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寰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寰清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振武军:唐代设置的军事机构,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单于府:唐代设置的军事机构,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座山脉,历史上是多个游牧民族的居住地。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受降城:唐代设置的军事要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善阳岭: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燕然山:古代地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活动区域。
李陵台: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窦宪铭: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安北都护府:唐代设置的军事机构,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拂云祠: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丰州:唐代设置的州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九原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横塞军:唐代设置的军事机构,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天德军:唐代设置的军事机构,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鲜卑:古代民族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民族。
饶乐府: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营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大定府:契丹对中京的称呼。
临都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宫室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松山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崇信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广宁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姚寨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咸宁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汉石桥:古代桥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桥梁。
饶乐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唐代曾在此设立饶乐府。
保和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黑水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河流。
宣化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长秦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祖州:阿保机既创西楼,又于西南筑一城以贮汉人,今名祖州,在唐置饶乐府西北祖山之阳,因为州名,阿保机葬所也,今号天成军。南至饶州百八十里,北至上京四十里。
上京:潢水之北,东际辽河,西包冷陉,南与奚人部落相接,距幽州一千七百里。本鲜卑之地,君长姓大贺氏,有八部,唐贞观中,诸部咸请内属,乃置松漠府以居之,赐姓李氏,兼松漠都督。至阿保机,始私立年号,称大辽国,建所居部落为西楼,有楼数间而巳。后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邑屋门皆东向,如军帐之法。至德光,建为上京,置临潢府。东至潢水二百一十里,西南至饶州三百里,西至盐泊八百里。
木叶山:契丹国的圣地,阿保机的葬地,也是契丹人祭天的地方。
泽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利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渝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营平: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北海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黔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望海峰:古代山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山峰。
显州:本渤海国,唐天宝以前为渤海国所都显州,后为契丹所并。东至辽州九十里,西至宜州百二十里,南至乾州七里,北至医巫闾山。
梁家务: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闾山县:古代县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县府。
来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归德军:古代军队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队。
女真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国家。
隰州:虏主隆绪建为州。东至海二百里,西至来州八十里,南至海五里,北至建州三百三十里。
建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保静军:古代军队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队。
辽西: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德光:辽代皇帝名,即辽太宗耶律德光。
穆宗:辽代皇帝名,即辽穆宗耶律璟。
通吴军:古代军队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队。
器仗山:古代山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山脉。
霸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兴中府:古代府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府城。
乌桓:古代民族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民族。
平卢军:古代军队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队。
湟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河流。
安东都护府:唐朝时期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管辖东北地区。
平壤城:古代城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池。
白川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医巫闾山:古代山名,位于今中国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山脉之一。
宜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燕郡城:古代城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池。
汝罗守捉: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东京:古代都城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辽代的都城。
崇仪军:古代军队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队。
锦州:辽西之地,南至大海,北距柳城,阿保机建为州,今号临海军。东至显州二百里,西南至严州百七十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北至宜州百二十里。
北白川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辽隧县:古代县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县府。
始平军:古代军队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队。
乾州:在医巫闾山之南,古辽泽之地,虏主景宗陵寝在焉。东至显州八里,西南至银治寨二十五里,西至辽州六十里,北至兔儿桥四十里。
海北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晖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禄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穆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于越王城:古代城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池。
耶律逊宁:辽代大将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将领。
宗州:在石熊山之阳,管熊山一县,古辽东之地。东至辽水,南至显州一百里,北至潢水。
紫蒙川: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一带,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酒糟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河流。
潢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是契丹国的重要河流之一。
曼头山:古代山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山脉。
梦送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河流。
恩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马孟山:古代山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山脉。
宜坤州:契丹为启圣军节度,即应天太后所主地也。东至长泊十五里,西南至上京二百里,北至蹈弩河二千里,河北至大水泊五十里。
惠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德清军:古代军队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队。
汉水石桥:古代桥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桥梁。
高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三韩: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饶州:唐建饶乐府都督,以
安市城:古代城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池。
大辽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河流。
小辽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河流。
辽东郡:古代郡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郡府。
驻跸山:古代山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山脉。
渤海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国家。
岩州:本高丽所据之地,唐太宗伐辽时建为岩州。东至女真界百九十里,东南至东京五十里,南至集州,北至云山县。
李:古代人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人物。
白岩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都里海口: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建安城:古代城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池。
鸭绿江北泊: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鹤柱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辽水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闾山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独山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唐叶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杨家寨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牛心山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建安馆:古代驿站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富水: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会安: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区。
沈州:古代州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州府。
昭德军:古代军队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队。
双州:契丹号保安军,有通吴军营垒。东至逆流河二里,西至辽州七十里,南至沈州七十里,北至渝州百二十里。
韩州:位于三韩之地,原为海西北边的邑,后被契丹合并为韩州。地理位置重要,东北至生女真界,西北至惠州九十里,西至辽河六十里,南至通八十里。
同州:由阿保机建立,原名镇安军,是契丹的旧地。东至生女真界,西南至东京二百里,西北至双州七十里,东北至集州七十里。
耀州:控制新罗界的重要地点,东至鸭绿江女真界,西至大辽,南至石城,北至东京百五十里。
信州:唐天后时期设立,用于安置契丹失活部落,后迁至青山州。契丹时期建为彰胜军,地理位置重要,东南北三面至生女真界各三十里,西至逆流河七十里。
银州:阿保机建立,原为女真国旧地。东至逆流河五里,西至双州七十里,南至东京三百里,北至渤海州六十里。
贵州:古城,方二十里,曹魏时公孙康所据城,汉乐浪等地。东南北皆生女真界,西至沈州八十里。
开州:渤海古城,虏主东讨新罗国时建为州,仍曰开远军。西至来远城百二十里,西南至吉州七十里,东南至石城六十里。
来远城:虏中庚戌年讨新罗国时筑城以守之。东至新罗兴化镇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西至保州四十里。
保州:渤海古城,东控鸭绿江新罗国界,仍置榷场,通互市之利。东南至宣化军四十里,南至海五十里,北至大陵河二十里。
吉州:三韩古城,契丹置兵防控新罗诸国。东至石城,西南至鸭绿江,东至大监州百里,西至海。
盐州:三韩之地,旧有城邑,置兵防制新罗诸国;又有小盐州,相去八十里。东至保州,西至海,南即海,北至小盐州。
严州:柳城之南,古辽西之地,阿保机建为州。东至锦州百七十里,南至海四十里,北至霸州二十里。
长春州:契丹国旧地,仍曰韶阳军,亦为罪谴者配隶之所。北至黄龙府百里,东北至龙化州四百里,南至微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新州四百里,西北至上京二百里。
永州:在木叶山之阳,潢水之北,契丹国旧地也。一路西北至韩浞二百里,一路西北至上京三百里。
乌州:本契丹国旧地,为乌素部畜牧之所,今建为州。惠南至群鹿二十里,东北至遂州七十里,北至鸭子河三十里。
龙化州:州在木叶山东千里,阿保机始置四楼,此即东楼也。会病卒,葬于西南山,即今祖州也。以所卒之地置州,曰龙化,即此州也。东至泉州二十里,西至降圣州五十里,西南至新州四十里,南至遂州二百里,北至梦送河五十里。
降圣州:契丹国旧地,东至辽河,西至野狐山,东南至晖州三十里,南至平顶山,北至龙化州五十里。
怀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一带。
庆州:契丹旧号黑河州,置州在黑山之阳,北至黑山三十里,即虏主隆绪所生也,近年改为庆州。东自金河馆至曼头山,西鞑靼国界,南至潢水二十里,北至室韦国七百里,东南至上京二百五十里。
长白山:位于今中国吉林省和朝鲜边境的山脉,是东北亚的重要自然和文化地标。
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的山脉,历史上是汉武帝登高望海的地方。
鸭绿水:今鸭绿江,位于中国和朝鲜边境,是两国的重要界河。
辽水:今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辽宁省的主要河流之一。
巨马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
白马淀: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金河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长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九十九泉: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自然景观之一。
鸳鸯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清泉淀:古代湖泊名,位于今河北省,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尼姑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
大盐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小盐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落黎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大水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鸭子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
放马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轩车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驴驹儿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
狗泊:古代湖泊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湖泊之一。
北达靼国界:指古代中国北方的鞑靼族地区,鞑靼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平地松林:指一片平坦的土地上生长着松树,具体位置不详。
秦制三十六郡:指秦朝时期设立的三十六个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划之一。
北沙漠:指中国北方的沙漠地区,具体位置不详。
伪燕慕容:指十六国时期的前燕政权,慕容氏是前燕的统治者。
元康:前燕的年号,具体时间不详。
大棘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一带,是前燕的都城。
唐营州节度张守:指唐朝时期的营州节度使张守珪,曾在此地击败契丹。
女真: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后建立金朝,灭辽和北宋。
夫馀: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曾建立夫馀国,后被高句丽所灭。
汴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东丹王:辽朝时期设立的封号,通常由辽朝皇族担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二-评注
《北蕃地理》是一篇详细描述中国古代北方边疆地理、民族分布及历史变迁的文献。文章通过对契丹、奚、达靼、室韦等民族的起源、迁徙、扩张及其与中原政权的互动关系的叙述,展现了北方边疆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文章首先介绍了契丹的起源及其与奚族的关系,指出契丹最初与奚族同源,后因慕容氏的打击而迁徙至松漠地区,最终在辽泽一带定居。这一部分不仅揭示了契丹族的早期历史,还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迁徙与融合。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契丹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契丹的疆域南接海,东至辽河,西包泠陉,北界松陉,东西跨度达三千里。这一广阔的地理范围不仅显示了契丹的强大,也反映了北方边疆的辽阔与复杂。
文章还提到唐朝在契丹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契丹王兼松漠府都督,以及契丹在唐朝末年趁中原动荡之际逐渐扩张的过程。契丹王钦德通过蚕食周边地区,逐渐控制了达靼、奚、室韦等民族,最终在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辽朝。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契丹的崛起过程,还反映了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契丹与中原政权的互动,特别是后晋割让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给契丹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契丹对中原地区的渗透,也反映了中原政权在北方边疆的脆弱性。
文章的后半部分则详细描述了北方边疆的地理环境及其军事重要性。通过对古北口、松亭关、居庸关等重要关隘的描述,文章展示了北方边疆的险要地形及其在军事防御中的重要性。这些关隘不仅是北方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政权防御北方入侵的重要屏障。
总的来说,《北蕃地理》通过对北方边疆地理、民族分布及历史变迁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北方边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文章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北方边疆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理解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及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首先,文中提到的地名、河流、山脉等地理要素,反映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这些地名和地理特征不仅是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也是古代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其次,文中提到的契丹、渤海、鲜卑、奚等民族,反映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分布和历史变迁。契丹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辽朝,统治中国北方及东北地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渤海则是唐代东北地区的政权,后为契丹所灭,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也不容忽视。鲜卑和奚作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与中原政权并存,对中国北方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文中提到的长城、卢龙塞、古北口等关塞,反映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也是中华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卢龙塞和古北口作为古代重要的关塞,曾是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最后,文中提到的桑乾河、滦河、黄河等河流,反映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水系分布和水资源利用。这些河流不仅是古代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古代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特别是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北方地区的地理、民族、军事、水系等方面的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北方的历史、文化、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辽代的地理分布和交通路线,涵盖了从临都馆到上京的各个驿站和州府,展现了辽代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通过这些地名的罗列,我们可以窥见辽代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布局。
文中提到的各个驿站和州府,不仅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辽代政治和军事控制的重要据点。例如,临都馆、宫室馆、松山馆等驿站,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信息传递和物资转运的重要场所。这些驿站的设置,反映了辽代对交通和信息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许多重要的州府,如中京、上京、东京等,这些州府不仅是辽代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通过这些州府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辽代的政治重心和经济发展方向。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山脉和河流,如木叶山、医巫闾山、辽河等,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不仅是交通的障碍,也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通过这些山脉和河流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辽代对自然地理的利用和防御策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详细的地理志,也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地名和地理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辽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为我们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辽国时期各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辽国的疆域范围和政治格局。通过对各州的描述,可以看出辽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文中提到的韩州、同州、耀州等地,都是辽国的重要行政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控制着与女真、新罗等邻国的边界。这些州的设立和命名,体现了辽国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管理。
信州、银州、双州等地的历史背景,反映了辽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变迁和民族融合。例如,信州最初是唐天后时期为安置契丹失活部落而设立,后来被契丹建为彰胜军,显示了辽国对前朝行政体系的继承和改造。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州,如显州、乾州、祖州等。这些州不仅是辽国的行政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例如,乾州是虏主景宗的陵寝所在地,祖州是阿保机的葬所,这些地方在辽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各州地理位置的描述,可以看出辽国的疆域范围广阔,东至鸭绿江,西至辽河,南至大海,北至潢水。这些地理信息不仅反映了辽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揭示了辽国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复杂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辽国各州的详细描述,展现了辽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研究辽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东北亚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涉及多个古代国家和民族,如契丹、渤海、匈奴、鲜卑等。通过对这些地名、河流、山脉和湖泊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东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文中提到的潢水、阴山、炭山、木叶山等地,不仅是地理标志,也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例如,阴山曾是匈奴的重要居住地,汉武帝曾在此地与匈奴交战,最终夺取了这片土地,使得边境得以安宁。木叶山则是契丹国的圣地,阿保机在此地建立了南楼、北楼、东楼和西楼,四时游猎于其间,展现了契丹国的强盛和繁荣。
长白山、医巫闾山、碣石山等地,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文化象征。长白山以其高耸入云、草木乌兽尽白的特点,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地标。医巫闾山则是《周礼》中提到的幽州山镇,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碣石山则是汉武帝登高望海的地方,象征着古代帝王的雄心壮志。
文中还提到了多个湖泊和河流,如鸭绿水、辽水、易水、桑乾河等,这些水域不仅是古代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者。例如,鸭绿水是高丽国的天堑,波澜清澈,象征着高丽国的独立和自强。易水则以荆轲刺秦的故事闻名,成为古代忠义精神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东北亚地区地理、历史和文化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东北亚地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地名、河流、山脉和湖泊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的载体,为我们理解古代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地理、民族和历史变迁。文中提到的地名、民族和政权,反映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复杂民族关系和历史演变。
首先,文中提到的“北达靼国界”和“炭山”等地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北方边疆的地理特征。这些地区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争夺的焦点。
其次,文中提到的“奚”、“渤海”、“女真”等民族,展示了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多样性。奚族是匈奴的一支,渤海国由靺鞨族建立,女真族则是后来建立金朝的民族。这些民族的兴衰反映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
再次,文中提到的“契丹”和“阿保机”等,反映了辽朝的崛起和扩张。契丹族在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辽朝,吞并了渤海国,并对女真族形成了统治。
最后,文中提到的“熟女真”和“生女真”,反映了女真族内部的分化。熟女真被契丹统治,而生女真则保持独立,后来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了金朝,灭掉了辽朝和北宋。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地名、民族和政权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