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持编撰了《武经总要》。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4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兵器、阵法、战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军事技术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七-原文
阵法总说
昔称: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此言伐谋制变先声后实,军志素定夺敌人之心,不待旗垒之相摩、兵矢之相接,而胜负之势决于前矣。
其次,则立部曲,度权谋,先偏后伍,弥缝其阙,用以乘机而佐胜。由中古以来未之或改。
大要在士卒训练,兵械坚良,号令以申之,赏罚以督之。因山川形势之宜,讲步骑离合之要,不嚣不隘,按阵而居。
常以我逸待彼劳,常以我治待彼乱,常以我近待彼远,常以我饱待彼饥。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震动如雷,侵掠如火。此制胜之道也。
法曰:以正合,以奇胜。然则正者,行阵也;奇者,无方以用变也。奇不得正,虽锐而无恃;正不得奇,虽整而无功。故必交相用,而后能百战百胜矣。
故曰:治众如治寡,非分数不能;斗众如斗寡,非形名不辑;三军之众可使受敌而无败,非奇正不成。
故有天阵、地阵、人阵,以象三才;直阵、锐阵、曲阵、方阵、圆阵。以法五行。其体易明,其习易成,从昔之成法,当今之可用。
且古者以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金鼓、旌旗,所以一人之耳目。耳目既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勇怯并用,出生入死,谁与我敌哉?
若夫鸣一鼓,举黑旗,则为曲阵;鸣二鼓,举白旗,则为锐阵;鸣三鼓,举青旗,则为直阵;鸣四鼓,举白旗,则为方阵;鸣五鼓,举黄旗,则为圆阵,此应敌之略也。
凡卒,一人居地,广纵各二步;十人为列,十列为队,则广纵各二十步。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此行列之法也。
前御其前,后御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鱼贯,立必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回军转阵,以后为前,以前为后;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救。此教习之详也。
然则陈兵誓众者,胡可忽而不务邪?
议者或曰:武夫介士出于闾井,非有明达之姿、强敏之性,而令心存进退,耳听金鼓,手知击刺,足趋坐作,随旗变阵,焱驰雷发,俄顷之际事自繁多,则心迷意倦,劳而无暇,安能乘便奋锐猎敌争胜哉?
若但使闻鼓知进,闻金知退,辨旌旗之指麾,习器械之便利,则粗明三四,不必遍知,亦足勒兵示法,杀敌致果。兹诚一端之论,不为无旨。
然特施于忘战之久、市人之合,或庶几焉。
若乃提卒十万,深入贼境,大军在前,坚城未下,欲战则胜负未决,欲攻则利害难知,自非整饬车徒、部分营垒,或先据地之要害,或先扼敌之襟喉,蛇蟠月偃,中权后切,畴能收万全之胜哉?
氐如平原大野,深林险道,前兵后泽,乘高趋下,顿兵拥众,呼吸俟命,若不素练施设,敢问何以处之?
然后知议者之言,粗而不精也。
或曰:“唐人李筌号能言兵者,其说曰:‘兵犹水也,水因地以制行,兵因敌以制胜,能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则战阵无图明矣!而庸将自以教习之法为战敌之阵,不亦谬乎?”
是大不然。筌之八合,离则杂而无章,四奇四正则定而不变,自胶其柱,而谓瑟无五音,其愚而妄决矣。
昔诸葛亮推衍八阵,得其新意,以巴蜀弱卒数万,东屯渭水,天下震动。司马宣王以十万之众抗之,坚壁不敢出。会亮死,仅能取胜。
马隆以步卒三千,案八阵图,转战千里,破者机能数万骑之众,以复凉州。今谓二人为庸将,可乎?谓不为战阵之阵,可乎?此筌之不足为准也。
今取古今阵法,绘出其图,以存梗概,俾将帅度宜而行之。若能沿古以便今,闻一而悟十,触类以长,此又寄之明哲,要之与孙吴暗合为极致耳。
历代阵法,沿袭各殊,盖施予古者,或泥于今。
恭惟艺祖皇帝以武德绥靖天下,于古兵法靡不该通。雍熙中,契丹数盗边境,太宗皇帝乃自制平戎万全阵图,以授大将,俾从事焉。今存其详,用冠篇首,以示圣制云。
本朝平戎万全阵法前行,每队五十人。后行,每队并三十人。前后并五队为一点。每队计一千四百四十地分,方五里。每地分车一、兵二十二,并十地分为一点。
(图A)(缺)右万全阵法,凡九围,共成一阵(内三为方阵,一为前锋,一为后殿,二为左翼,二为右翼)。凡中心连排方阵三,每阵各大将一人生之。其阵各方五里,人相去一里,东西占十七里。每阵周回二十里,计七千二百步。每五百步为一地分,每一地分用战车一乘、兵士二十二人(三人在车上,四人掌拒马四、小牌四、枪四、剑四,六人掌床子弩二,四人掌步弩二,四人掌掉刀二、小牌二,三人掌弓三、圆牌三)。一阵计千四百四十地分,战车千四百四十乘,地分兵士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人。无地分兵士五千人,以三十人为一队,计百六十六队。余二十人。
其兵士队于阵内列行(拒马五千七百六十,枪五千七百六十,剑五千七百六十,床子弩二千八百八十,步弩五千七百六十,棹刀二千八百八十,小牌八千六百四十,步剑四千三百二十,围牌四千三百二十。望楼八座,每座望子十人,计八十人。凡阵之四面,列战车榜牌,及诸兵器,皆持满外向。车中贮糗粮、军中所用之物。又每牌面门一门为临时启闭之节)。东西稍阵,各用骑兵万人解镫,分为两行,前行配五十骑为一队,计百二十五队,每队并队眼占地五十步,计六千二百五十步,计一十七里一百三十步;后行配三十骑为一队,计百二十
五队,每队并队眼占地五十步,东西占地十七里九十步。
三路探马计三十队,每路各浮图子排列,计百六十五骑(轻骑七千五百人,骑枪七千五百条,团牌七千五百面。剑三千七百五十口,东西阵各剑千八百七十五口。骨朵三千七百五十条,东西稍阵各骨朵千八百七十五条)。
前后阵各用骑兵五千解镫,分为两行。
前行配五十人骑为一队,计六十二队,每队并队眼占地六十五步,计四千三十步,计一十一里七十步。
后行配三十人骑为一队,计六十二队,余十八人;每队并队眼占地六十五步,计四千九十五步,计十一里三十五步。
五路探马计五十队(后阵成两路牌),每路各浮图子排,计二百七十五骑(轻骑三千八百人,骑枪三千八百条,团牌三千八百面。剑一千九百口,前后阵各剑九百五十口。骨朵一千九百条,前后阵各骨朵九百五十条)。
三阵图凡用兵士十四万九百三十人(十一万三百八十人步,内二百四十人充望子;三万六百五十人骑,内六百五十人充探马。数内骑军及无地分兵士共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人,三万六百五十人骑,一万五十人步也)。
伏详圣制特以河朔之壤,远近如砥,胡虏恃马常为奔冲,故因洞尝馀法增广其制,所以挫驰突之锐,明坚重之威,循名摘实,知神谋之有在矣。
本朝八阵法法曰:八阵者,盖本裴绪新令方、圆、牝、牡、冲方、罘、车轮、雁行之名也。
今约李靖阵法,用一万四千人为之马步军,益以五十人为一队,计二百八十队,步军二百队,马军八十队,分为中军、左右虞候、左右前后七军。
凡布阵,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横二步,阵中每十人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阵间容阵,队间容队。
大抵前御其前,后御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
阵有八门,所谓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至者也。
其驻队者,即今之阵脚兵也。
战锋队、战队、跳荡、奇兵者,即今之阵内战兵及无地分兵也。
右虞候、右军者,即今之先锋、策先锋将也。
前军、后军者,即今之左助、右助将也。
左虞候、左军者,即今之殿后、策殿后将也。
但古今玄立其名,故学者感而难晓。
每出战,则马步迭用,更战更息,循环无穷。
战锋队出,则为锐阵,状如鼎足,左右战队各分为两列,如雁行翼之。
故以正合,以奇正者,阵也,金鼓之严卫,将帅之大防,奇兵之机要。
奇因正则出不意,掩不备,欲图西北,先击东南,视彼虚实,冲其心腹,可以决胜矣。
(图A)(缺)右牝阵,即黄帝五行之水阵,孙子之牝阵,吴起之曲阵,诸葛亮之龙腾,刘豫之却月也。
举皂旗,鸣鼓,则为之。
左右俱高,行军溪谷,利为牝。
牝则前张两翼,便于吞掩,使彼奔卫,三面受敌,足以胜牝矣。
牝之列也,前锐后重,象剑之锋。
牝张两翼,夹攻其锋。
经曰:锐而锋者,夹击之。
故牝胜牡,犹复胜单。
(图A)(缺)右牡阵,即黄帝五行之火阵,孙子之牡阵,吴起之锐阵,诸葛亮之鸟翔。
举朱旗,鸣鼓,则为之。
前下峻高,乘虚冒乱,因其地势,则利为牡,可以胜冲方矣。
冲方前众后疏,战者相促,居者有余。
经曰:得地助者昌,失地助者凶。
故牡阵胜冲方。
(图A)(缺)右冲方阵,即五行之木阵,孙子之冲方,吴起之直阵,诸葛亮之折冲也。
举青旗,鸣鼓,则为之。
前高后下,左右或险,则利为冲方,可以胜车轮。
兵得成行,善乱敌而畏险阻。
冲方守险以疲车轮,故冲方胜车轮。
(图A)(缺)右车轮阵,即太公三才之地阵,孙子之车轮阵,吴起之冲阵,诸葛亮之握机也。
举熊旗,八鼓,则为之。
平原广野,且行且战,宜为车轮。
车轮利进,可以胜罘。
罘备其首尾,虚在两旁,其势不坚。
车轮四备强弩,善冲乱敌。
经曰:以守待攻者强,以动待敌者亡。
故车轮胜罘也。
(图A)(缺)右罘阵,即太公三才之人阵,孙子之罘,吴起之卦阵,诸葛亮之虎翼,《左传》之鱼丽也。
举虎旗,七鼓,则为之。
川泽漫衍,草木扶疏,遇敌决胜,则为罘。
罘前后横,中央纵,张其四翼,利于相救;雁行延斜,恶其断绝。
故可以胜雁行。
(图A)(缺)右雁行阵,即太公三才之天阵,孙子之雁行,吴起之鹅鹳,诸葛亮之冲阵也。
举雕旗,九鼓,则为之。
背城南敌,易断绕人,则利为雁行,可以胜方阵。
雁行前锐后张,延斜而行,便于左右,利于周旋。
经曰:厚而正者坚。当选勇力,胁其两旁。
故雁行胜方阵也。
(图A)(缺)右容辎重方阵
本朝常阵制大阵大阵,即中军阵也。
布阵之法,大约指画分明,进退有节,审地势,设阵形。
或排长阵(常山地阵也),或排方阵(令号四门斗底阵),以步军枪刀手在前(为方阵,即四面排布,凡一指挥五百人,则人十人,枪手四,一人陌刀手),杂以旁牌标枪(今广搜步军,悉教枪牌)。
当阵面联布不拒马,或间以大车,谓之阵脚兵(案:《随书》:举鹿角,设戎阵,为方,车步骑相参。大抵皆古法也)。
良弓劲弩居其后,以双弓床子弩参之。
行伍厚薄,出于临时。
务于坚整,戎马无以驰突。
一阵开四门,骑兵居其中。
候出战,即开门,放战队出。
出绝,开之。
有驻队,有战队,环相为用,不竭人马之力也。
若马军在前,先踊战,即候战久,抽归步军阵后(若排方阵,即抽归阵中),亦依门
而入。马部军都部署(若出师伐罪,即立招讨使名),押大阵,古之中军也,观大将军鼓旗所在应敌。
用兵俱禀成算,有先锋阵、策先锋阵队,拐子阵前阵、拒后阵,皆受节制(先锋阵、策先锋阵、拐子阵、拒后阵,各有法制,具载于后)。
今以钤辖都监,每一员领一将,兵多者五千人,少者三千人,此阵中之阵也。
若俾将十员各领兵,则五万人阵也,押大阵东稍西稍,临时措置,今不具录(本朝雍熙迄景德年,北而用兵,选兵官钤辖已上,押大阵东稍及西稍,乃置排阵使)。
又有应募骁果及取使臣、军校之勇干者,分押战队,大约皆千人,此队中之队也(掌一将兵马,分押战队,自景佑年后夏固阻命,边将建议永为军旅之制)。
凡一指挥,以五百人准之,皆军校一员所辖,仍分隶五都。
凡一将佐一部队,一营垒大小相辖,上下相维,元帅统之,故居则营垒办,行则阵队成,此其大较也(营阵之法,各有门类)。
如偏师出征,或行隘陕之地,则随形布阵,不可限以常法。
东西拐子马阵东西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
大宋而北面行营拐子阵,并选精选精骑。
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其兵量大阵之数,临时抽拣。
先锋阵《春秋传》:“出曰治兵,入曰振旅,所以辨等列,顺少长也。”说者云:出则以少者在前,先勇力也;还则在后,明尊卑也。
是知出师之时,以少壮勇健之士在前,则先锋之义也;入则少壮勇健者在后,则殿后之义也。
当时列国诸侯战阵军旅,已用此法。楚人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谓前建茅旌,以虞敌之有无;又使权谋者居中,劲悍者在后也。
《诗》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军锋之冠,乃前代才力之选,汉有樊、郦、滕、灌先登陷阵,光武以冯异、马武为众军前锋,曹魏以于禁、张辽、乐进、徐晃迭为军锋,晋谢玄镇广陵,领应募骁锐为前锋,后唐置踏白、横冲二军。
自古先锋之选,所以御奔冲、陷坚阵、击锐师,须尽勇力也。
本朝行营,常选精兵置先锋阵,将领三员或二员押之。虑捍御不及,患在奔冲,又置策先锋阵为援兵。
雍熙北伐,置先锋部署以下将佐。咸平中,契丹寇河北,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总重兵十馀万,会合选骑兵二万为先锋;又令五将,各领三千精骑,阵于先锋之前,掎角相应。
景德初所出阵图,防捍北狄,前锋阵外,盛选锐兵,命骁将领之,别为一队,遏其奔冲(阵前置五将,各领精骑及骁将别为一队,并本朝一时之制,不须并置)。
咸平中,真宗观阵图,因曰:“北兵寇边,常遣精悍为前锋。若捍御不及,即有侵轶之患。今盛选锐兵,骁将统领,别为一队,遏其奔冲。彼既挫锐而退,馀则望风不敢进矣。”
策先锋阵置阵在先锋阵后,骁将一员统之。先锋抗敌,或兵势不支,则策先锋阵为应援,制其奔突。
前阵大宋用兵排阵之法,中军大阵之前,别择锐士,散为奇兵,谓之前阵。
按《风后握奇图》曰:凡兵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十人为一队,总二百五十队。有中叠,有外叠,有阵兵,有奇兵。阵兵一百七十五队,奇兵七十五队;阵兵九千人,奇兵三千五百人)。
孙武曰:“三军之众,可使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谓当敌以正阵,决胜以奇兵,前后左右俱能相应,则常胜而无败。凡战以正合,以奇胜(当敌为正,外击为奇)。
则用奇之策,揣摩敌形,指向分众,兵非贵多也,乘机取胜而已。咸平、景德岁,契丹南牧,三路重兵会合,中军阵步骑常满十万人,前阵骑士满三万人,约《掘奇图》奇兵之数。
无地分马无地分马,轻锐之兵也。凡一指挥,各成战队,分遣指使使臣或军头一员押之,处大地营阵左右前后,备缓急驱使。其战队多少,临时分置,无定数。
拒后阵拒后阵,殿后兵也。凡出征伐,并为拒后军阵之制,粮道居后。若强寇对垒,欲图奇变,引重兵踊战,潜选精锐,由间道掩袭我委(于伪反)积(子赐反)辎重,则须殿后捍之(宋朝与北狄战拒马河、战君子馆、战望都,王师不利,因为粮道断绝)。
大宋咸平中,上出北面地图曰:北虏好遣精兵,出大阵后断我粮道。因别选良将,领二万人兵殿其后,倚之捍寇,缓急用之,无腹背受敌之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七-译文
阵法总说
古时候说:善于指挥军队的人不布阵,善于布阵的人不战斗。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智谋和变化来制胜,先声夺人,军队的意志早已确定,能够夺取敌人的心志,不需要等到旗帜和堡垒相碰、兵器相接,胜负的形势就已经决定了。
其次,就是建立部队,权衡谋略,先偏后伍,弥补缺陷,用来抓住机会辅助胜利。从中古以来,这一点从未改变。
关键在于士兵的训练,兵器的坚固和精良,通过号令来传达,通过赏罚来督促。根据山川形势的适宜,讲解步兵和骑兵的离合要点,不喧闹不狭窄,按照阵法驻扎。
常常以我方的安逸等待敌方的疲劳,以我方的整齐等待敌方的混乱,以我方的近处等待敌方的远处,以我方的饱食等待敌方的饥饿。
所以行动迅速如风,缓慢如林;不动如山,难以捉摸如阴;震动如雷,侵略如火。这是制胜的方法。
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那么正,就是行阵;奇,就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来运用变化。奇没有正,虽然锐利但没有依靠;正没有奇,虽然整齐但没有功效。所以必须相互使用,才能百战百胜。
所以说:治理众多如治理少数,没有分数就不能;战斗众多如战斗少数,没有形名就不能;三军的众多可以使敌人受敌而不败,没有奇正就不能成功。
所以有天阵、地阵、人阵,以象征三才;直阵、锐阵、曲阵、方阵、圆阵。以法五行。其体易明,其习易成,从古至今的成法,当今仍然可用。
而且古时候因为言语不能传达,所以用金鼓;视线不能相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人的耳目。耳目统一了,那么勇敢的人不能独自前进,怯懦的人不能独自后退。勇敢和怯懦并用,出生入死,谁能与我为敌呢?
如果鸣一鼓,举黑旗,就是曲阵;鸣二鼓,举白旗,就是锐阵;鸣三鼓,举青旗,就是直阵;鸣四鼓,举白旗,就是方阵;鸣五鼓,举黄旗,就是圆阵,这是应对敌人的策略。
凡是士兵,一人占据的地方,长宽各两步;十人为一列,十列为一队,那么长宽各二十步。阵间容纳阵,队间容纳队,曲间容纳曲,这是行列的方法。
前面防御前面,后面防御后面,左边防御左边,右边防御右边;行进必须像鱼贯一样,站立必须像雁行一样;长以参短,短以参长;回军转阵,以后为前,以前为后;前进不要快速奔跑,后退不要急速逃跑;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人冲击中间,两头都救援。这是教习的详细内容。
那么陈兵誓众的人,怎么能忽视而不努力呢?
议论的人说:武夫和士兵来自民间,没有明达的资质、强敏的性情,而让他们心里想着进退,耳朵听着金鼓,手知道击刺,脚知道坐作,随着旗帜变化阵型,像火焰一样奔驰,像雷一样发出,片刻之间事情繁多,那么心迷意倦,劳而无暇,怎么能乘机奋锐猎敌争胜呢?
如果只是让他们听到鼓声知道前进,听到金声知道后退,辨别旌旗的指挥,熟悉器械的便利,那么粗略明白三四,不必全部知道,也足以勒兵示法,杀敌致果。这确实是一方面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
但这只适用于长时间没有战争、市人组合的情况,或许还可以。
如果带领十万士兵,深入敌境,大军在前,坚城未下,想要战斗则胜负未决,想要进攻则利害难知,除非整顿车徒、部分营垒,或者先占据地的要害,或者先扼住敌人的咽喉,像蛇蟠月偃,中权后切,谁能收万全之胜呢?
比如平原大野,深林险道,前兵后泽,乘高趋下,顿兵拥众,呼吸等待命令,如果不平时训练施设,敢问怎么处理呢?
然后知道议论者的话,粗而不精。
有人说:“唐朝的李筌号称能言兵者,他说:‘兵就像水一样,水根据地势来流动,兵根据敌人来制胜,能够与敌人变化而取胜的,叫做神。’那么战阵没有图是明确的!而庸将自己以教习的方法为战敌的阵型,不是荒谬吗?”
这是不对的。筌的八合,离则杂而无章,四奇四正则定而不变,自胶其柱,而说瑟没有五音,这是愚蠢而妄断的。
从前诸葛亮推衍八阵,得到新意,以巴蜀的弱卒数万,东屯渭水,天下震动。司马宣王以十万之众对抗,坚壁不敢出。等到诸葛亮死了,才勉强取胜。
马隆以步卒三千,按照八阵图,转战千里,破者机能数万骑之众,以复凉州。现在说这两个人是庸将,可以吗?说他们不为战阵的阵型,可以吗?这是筌的不足为准的。
现在取古今的阵法,绘出其图,以保存梗概,让将帅根据情况来执行。如果能沿古以便今,闻一而悟十,触类以长,这又寄希望于明哲,要与孙吴暗合为极致。
历代阵法,沿袭各有不同,因为施用于古代的,可能拘泥于现在。
恭惟艺祖皇帝以武德绥靖天下,对古兵法无不精通。雍熙年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太宗皇帝于是自制平戎万全阵图,以授大将,让他们执行。现在保存其详细内容,用冠篇首,以示圣制。
本朝平戎万全阵法前行,每队五十人。后行,每队并三十人。前后并五队为一点。每队计一千四百四十地分,方五里。每地分车一、兵二十二,并十地分为一点。
(图A)(缺)右万全阵法,凡九围,共成一阵(内三为方阵,一为前锋,一为后殿,二为左翼,二为右翼)。凡中心连排方阵三,每阵各大将一人生之。其阵各方五里,人相去一里,东西占十七里。每阵周回二十里,计七千二百步。每五百步为一地分,每一地分用战车一乘、兵士二十二人(三人在车上,四人掌拒马四、小牌四、枪四、剑四,六人掌床子弩二,四人掌步弩二,四人掌掉刀二、小牌二,三人掌弓三、圆牌三)。一阵计千四百四十地分,战车千四百四十乘,地分兵士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人。无地分兵士五千人,以三十人为一队,计百六十六队。余二十人。
其兵士队于阵内列行(拒马五千七百六十,枪五千七百六十,剑五千七百六十,床子弩二千八百八十,步弩五千七百六十,棹刀二千八百八十,小牌八千六百四十,步剑四千三百二十,围牌四千三百二十。望楼八座,每座望子十人,计八十人。凡阵之四面,列战车榜牌,及诸兵器,皆持满外向。车中贮糗粮、军中所用之物。又每牌面门一门为临时启闭之节)。东西稍阵,各用骑兵万人解镫,分为两行,前行配五十骑为一队,计百二十五队,每队并队眼占地五十步,计六千二百五十步,计一十七里一百三十步;后行配三十骑为一队,计百二十
五队,每队加上队眼占地五十步,东西方向占地十七里九十步。
三路探马共计三十队,每路各有浮图子排列,总计一百六十五骑(轻骑七千五百人,骑枪七千五百条,团牌七千五百面。剑三千七百五十口,东西阵各剑一千八百七十五口。骨朵三千七百五十条,东西稍阵各骨朵一千八百七十五条)。
前后阵各用骑兵五千解镫,分为两行。
前行每队配五十人骑,共六十二队,每队加上队眼占地六十五步,总计四千三十步,合十一里七十步。
后行每队配三十人骑,共六十二队,剩余十八人;每队加上队眼占地六十五步,总计四千九十五步,合十一里三十五步。
五路探马共计五十队(后阵成两路牌),每路各有浮图子排列,总计二百七十五骑(轻骑三千八百人,骑枪三千八百条,团牌三千八百面。剑一千九百口,前后阵各剑九百五十口。骨朵一千九百条,前后阵各骨朵九百五十条)。
三阵图共使用兵士十四万零九百三十人(步兵十一万零三百八十人,其中二百四十人充望子;骑兵三万零六百五十人,其中六百五十人充探马。其中骑兵及无地分兵士共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人,骑兵三万零六百五十人,步兵一万零五十人)。
详细考察圣制,特别以河朔之地,远近平坦,胡虏依赖马匹常为奔冲,因此根据洞尝馀法增广其制,以挫败敌人的驰突之锐,彰显坚重之威,循名摘实,可知神谋之所在。
本朝八阵法法曰:八阵者,源于裴绪新令的方、圆、牝、牡、冲方、罘、车轮、雁行之名。
现今根据李靖阵法,使用一万四千人作为马步军,每队增加五十人,共二百八十队,步兵二百队,骑兵八十队,分为中军、左右虞候、左右前后七军。
凡布阵,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横二步,阵中每十人为一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阵间容阵,队间容队。
大致上前御其前,后御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
阵有八门,所谓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至者也。
其驻队者,即今之阵脚兵也。
战锋队、战队、跳荡、奇兵者,即今之阵内战兵及无地分兵也。
右虞候、右军者,即今之先锋、策先锋将也。
前军、后军者,即今之左助、右助将也。
左虞候、左军者,即今之殿后、策殿后将也。
但古今玄立其名,故学者感而难晓。
每出战,则马步迭用,更战更息,循环无穷。
战锋队出,则为锐阵,状如鼎足,左右战队各分为两列,如雁行翼之。
故以正合,以奇正者,阵也,金鼓之严卫,将帅之大防,奇兵之机要。
奇因正则出不意,掩不备,欲图西北,先击东南,视彼虚实,冲其心腹,可以决胜矣。
(图A)(缺)右牝阵,即黄帝五行之水阵,孙子之牝阵,吴起之曲阵,诸葛亮之龙腾,刘豫之却月也。
举皂旗,鸣鼓,则为之。
左右俱高,行军溪谷,利为牝。
牝则前张两翼,便于吞掩,使彼奔卫,三面受敌,足以胜牝矣。
牝之列也,前锐后重,象剑之锋。
牝张两翼,夹攻其锋。
经曰:锐而锋者,夹击之。
故牝胜牡,犹复胜单。
(图A)(缺)右牡阵,即黄帝五行之火阵,孙子之牡阵,吴起之锐阵,诸葛亮之鸟翔。
举朱旗,鸣鼓,则为之。
前下峻高,乘虚冒乱,因其地势,则利为牡,可以胜冲方矣。
冲方前众后疏,战者相促,居者有余。
经曰:得地助者昌,失地助者凶。
故牡阵胜冲方。
(图A)(缺)右冲方阵,即五行之木阵,孙子之冲方,吴起之直阵,诸葛亮之折冲也。
举青旗,鸣鼓,则为之。
前高后下,左右或险,则利为冲方,可以胜车轮。
兵得成行,善乱敌而畏险阻。
冲方守险以疲车轮,故冲方胜车轮。
(图A)(缺)右车轮阵,即太公三才之地阵,孙子之车轮阵,吴起之冲阵,诸葛亮之握机也。
举熊旗,八鼓,则为之。
平原广野,且行且战,宜为车轮。
车轮利进,可以胜罘。
罘备其首尾,虚在两旁,其势不坚。
车轮四备强弩,善冲乱敌。
经曰:以守待攻者强,以动待敌者亡。
故车轮胜罘也。
(图A)(缺)右罘阵,即太公三才之人阵,孙子之罘,吴起之卦阵,诸葛亮之虎翼,《左传》之鱼丽也。
举虎旗,七鼓,则为之。
川泽漫衍,草木扶疏,遇敌决胜,则为罘。
罘前后横,中央纵,张其四翼,利于相救;雁行延斜,恶其断绝。
故可以胜雁行。
(图A)(缺)右雁行阵,即太公三才之天阵,孙子之雁行,吴起之鹅鹳,诸葛亮之冲阵也。
举雕旗,九鼓,则为之。
背城南敌,易断绕人,则利为雁行,可以胜方阵。
雁行前锐后张,延斜而行,便于左右,利于周旋。
经曰:厚而正者坚。当选勇力,胁其两旁。
故雁行胜方阵也。
(图A)(缺)右容辎重方阵
本朝常阵制大阵大阵,即中军阵也。
布阵之法,大约指画分明,进退有节,审地势,设阵形。
或排长阵(常山地阵也),或排方阵(令号四门斗底阵),以步军枪刀手在前(为方阵,即四面排布,凡一指挥五百人,则人十人,枪手四,一人陌刀手),杂以旁牌标枪(今广搜步军,悉教枪牌)。
当阵面联布不拒马,或间以大车,谓之阵脚兵(案:《随书》:举鹿角,设戎阵,为方,车步骑相参。大抵皆古法也)。
良弓劲弩居其后,以双弓床子弩参之。
行伍厚薄,出于临时。
务于坚整,戎马无以驰突。
一阵开四门,骑兵居其中。
候出战,即开门,放战队出。
出绝,开之。
有驻队,有战队,环相为用,不竭人马之力也。
若马军在前,先踊战,即候战久,抽归步军阵后(若排方阵,即抽归阵中),亦依门
进入战场。马部军都部署(如果出兵讨伐敌人,就设立招讨使的职位),负责指挥大阵,这是古代的中军,观察大将军的鼓旗所在以应对敌人。
用兵都按照既定的计划,有先锋阵、策先锋阵队,拐子阵前阵、拒后阵,都受到节制(先锋阵、策先锋阵、拐子阵、拒后阵,各有其法制,详细记载在后面)。
现在以钤辖都监,每一员带领一将,兵多的有五千人,少的有三千人,这是阵中的阵。
如果让十员将领各自带领兵,那么就是五万人的阵,负责大阵的东稍和西稍,临时安排,现在不详细记录(本朝雍熙到景德年间,北方用兵,选兵官钤辖以上,负责大阵的东稍和西稍,就设立排阵使)。
还有应募的骁勇果敢之人以及使臣、军校中勇猛干练的人,分别带领战队,大约都是一千人,这是队中的队(掌管一将的兵马,分别带领战队,自景佑年后夏固阻命,边将建议永久作为军旅的制度)。
每一指挥,以五百人为准,都由一名军校管辖,仍然分属五都。
每一将佐带领一支部队,一营垒大小相互管辖,上下相互维系,元帅统领,所以驻扎时营垒完备,行军时阵队形成,这是其大概情况(营阵的方法,各有门类)。
如果偏师出征,或者行进在狭窄的地方,就根据地形布阵,不能局限于常规方法。
东西拐子马阵,是大阵的左右翼。
大宋北面行营的拐子阵,并选拔精锐骑兵。
夷狄用兵,常常有弓骑兵突然集结,偏攻大阵,一面防御不及,就有奔突的危险。因此设立拐子阵,作为救援。其兵量根据大阵的数量,临时抽调。
先锋阵《春秋传》:“出征时称为治兵,回师时称为振旅,用来辨别等级,顺应长幼。”说者云:出征时以少者在前,先勇力也;回师时在后,明尊卑也。
因此知道出征时,以少壮勇健之士在前,就是先锋的意义;回师时少壮勇健者在后,就是殿后的意义。
当时列国诸侯的战阵军旅,已经使用这种方法。楚人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意思是前建茅旌,以防备敌人的有无;又让权谋者居中,劲悍者在后。
《诗》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军锋之冠,是前代才力之选,汉有樊、郦、滕、灌先登陷阵,光武以冯异、马武为众军前锋,曹魏以于禁、张辽、乐进、徐晃迭为军锋,晋谢玄镇广陵,带领应募的骁锐为前锋,后唐设立踏白、横冲二军。
自古以来先锋的选拔,是为了防御奔冲、攻陷坚阵、击破精锐部队,必须尽勇力。
本朝行营,常常选拔精兵设立先锋阵,将领三员或二员带领。担心防御不及,有奔冲的危险,又设立策先锋阵作为援兵。
雍熙北伐,设立先锋部署以下将佐。咸平年间,契丹侵犯河北,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总重兵十馀万,会合选拔骑兵二万为先锋;又命令五将,各自带领三千精骑,阵于先锋之前,掎角相应。
景德初年所出的阵图,防御北狄,前锋阵外,大量选拔精锐士兵,命令骁将带领,另为一队,阻止其奔冲(阵前置五将,各自带领精骑及骁将另为一队,并本朝一时的制度,不需要并置)。
咸平年间,真宗观看阵图,因此说:“北兵侵犯边境,常常派遣精悍为前锋。如果防御不及,就有侵轶的危险。现在大量选拔精锐士兵,骁将统领,另为一队,阻止其奔冲。他们既然挫锐而退,其余的就会望风不敢前进。”
策先锋阵设立在先锋阵后,由一名骁将统领。先锋抗敌,如果兵势不支,策先锋阵就作为应援,阻止其奔突。
前阵大宋用兵排阵的方法,中军大阵之前,另外选拔精锐士兵,分散为奇兵,称为前阵。
按《风后握奇图》说:凡兵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五十人为一队,总共二百五十队。有中叠,有外叠,有阵兵,有奇兵。阵兵一百七十五队,奇兵七十五队;阵兵九千人,奇兵三千五百人)。
孙武说:“三军之众,可以使其受敌而不败者,奇正是也。”
意思是面对敌人用正阵,决胜用奇兵,前后左右都能相应,就常胜而不败。凡战以正合,以奇胜(面对敌人为正,外击为奇)。
那么用奇的策略,揣摩敌人的形势,指向分众,兵不在于多,乘机取胜而已。咸平、景德年间,契丹南侵,三路重兵会合,中军阵步骑常常满十万人,前阵骑士满三万人,约《掘奇图》奇兵的数量。
无地分马,是轻锐的兵。每一指挥,各自成战队,分派指使使臣或军头一员带领,处在大地营阵的左右前后,防备紧急驱使。其战队多少,临时分置,没有定数。
拒后阵,是殿后的兵。凡出征伐,都设立拒后军阵的制度,粮道在后。如果强寇对垒,想要图谋奇变,引重兵踊战,潜选精锐,由间道掩袭我方的辎重,就需要殿后防御(宋朝与北狄战拒马河、战君子馆、战望都,王师不利,因为粮道断绝)。
大宋咸平年间,皇上出示北面地图说:北虏喜欢派遣精兵,出大阵后断我粮道。因此另外选拔良将,带领二万人兵殿其后,依靠他们防御敌人,紧急时使用,没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七-注解
善师者不阵:善于指挥军队的人不需要布阵。
善阵者不战:善于布阵的人不需要战斗。
伐谋制变:通过策略和变化来战胜敌人。
军志素定:军队的意志和计划已经确定。
旗垒之相摩:旗帜和堡垒的相互摩擦,指军队的布阵和准备。
兵矢之相接:士兵和箭矢的相互接触,指战斗的开始。
立部曲:建立军队的组织结构。
度权谋:权衡和制定策略。
先偏后伍:先布置偏师,后布置主力。
弥缝其阙:弥补军队的缺陷。
士卒训练:士兵的训练。
兵械坚良:武器的坚固和精良。
号令以申之:通过号令来传达命令。
赏罚以督之:通过赏罚来监督士兵。
山川形势之宜:根据地形和形势来布置军队。
步骑离合之要:步兵和骑兵的分离和结合的要点。
不嚣不隘:既不喧闹也不狭窄。
按阵而居:按照阵型来驻扎。
以正合,以奇胜:以正规的阵型来合围,以奇特的策略来取胜。
天阵、地阵、人阵:象征天、地、人的阵型。
直阵、锐阵、曲阵、方阵、圆阵:象征五行的阵型。
金鼓、旌旗:用于指挥军队的金属鼓和旗帜。
一人之耳目:统一士兵的视听。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勇敢的人不能单独前进,怯懦的人不能单独后退。
鸣一鼓,举黑旗:敲一次鼓,举起黑旗。
鸣二鼓,举白旗:敲两次鼓,举起白旗。
鸣三鼓,举青旗:敲三次鼓,举起青旗。
鸣四鼓,举白旗:敲四次鼓,举起白旗。
鸣五鼓,举黄旗:敲五次鼓,举起黄旗。
前御其前,后御其后:前面防御前面,后面防御后面。
左防其左,右防其右:左边防御左边,右边防御右边。
行必鱼贯,立必雁行:行军时像鱼一样连贯,站立时像雁一样排列。
长以参短,短以参长:长的参差不齐,短的参差不齐。
回军转阵:回军并改变阵型。
四头八尾:四个头和八个尾巴。
触处为首:接触的地方为首。
敌冲其中,两头俱救:敌人冲击中间,两头都救援。
陈兵誓众:布阵并激励士兵。
武夫介士:武夫和士兵。
闾井:乡村。
明达之姿、强敏之性:聪明和敏捷的特质。
心存进退:心中想着前进和后退。
耳听金鼓:耳朵听着金鼓的声音。
手知击刺:手知道击打和刺杀。
足趋坐作:脚知道前进和停止。
随旗变阵:随着旗帜改变阵型。
焱驰雷发:像火焰一样奔驰,像雷一样爆发。
俄顷之际:片刻之间。
心迷意倦:心中迷惑,意志疲倦。
劳而无暇:劳累而没有时间。
乘便奋锐:利用机会奋勇前进。
猎敌争胜:猎取敌人并争取胜利。
闻鼓知进,闻金知退:听到鼓声知道前进,听到金声知道后退。
辨旌旗之指麾:辨别旗帜的指挥。
习器械之便利:熟悉器械的使用。
粗明三四:粗略明白三四分。
不必遍知:不需要全部知道。
勒兵示法:约束士兵并展示法则。
杀敌致果:杀死敌人并取得成果。
忘战之久:长时间没有战斗。
市人之合:市民的集合。
提卒十万:带领十万士兵。
深入贼境:深入敌人的领地。
大军在前:大军在前面。
坚城未下:坚固的城池还没有攻下。
整饬车徒:整顿车辆和士兵。
部分营垒:分配营垒。
先据地之要害:先占据地形的要害。
先扼敌之襟喉:先控制敌人的咽喉。
蛇蟠月偃:像蛇一样盘绕,像月亮一样倾斜。
中权后切:中间权力后面切断。
畴能收万全之胜:谁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平原大野:平原和广阔的田野。
深林险道:深林和险峻的道路。
前兵后泽:前面是士兵,后面是沼泽。
乘高趋下:从高处向低处前进。
顿兵拥众:停止士兵并聚集众人。
呼吸俟命:呼吸等待命令。
素练施设:平时训练和布置。
唐人李筌:唐代的李筌。
兵犹水也:军队就像水一样。
水因地以制行:水根据地形来流动。
兵因敌以制胜:军队根据敌人来取胜。
能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能够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取胜的人,称为神。
战阵无图:战斗阵型没有固定的图案。
庸将自以教习之法为战敌之阵:平庸的将领以自己的训练方法为战斗阵型。
筌之八合:李筌的八合阵。
离则杂而无章:分离则杂乱无章。
四奇四正:四个奇阵和四个正阵。
定而不变:固定而不变化。
自胶其柱:自己粘住柱子。
瑟无五音:瑟没有五音。
愚而妄决:愚蠢而妄下决断。
诸葛亮推衍八阵:诸葛亮推演八阵图。
得其新意:得到新的意义。
巴蜀弱卒:巴蜀的弱兵。
东屯渭水:向东驻扎在渭水。
天下震动:天下震动。
司马宣王:司马懿。
坚壁不敢出:坚守壁垒不敢出战。
会亮死:等到诸葛亮去世。
仅能取胜:只能取得胜利。
马隆以步卒三千:马隆带领三千步兵。
案八阵图:按照八阵图。
转战千里:转战千里。
破者机能数万骑之众:击败数万骑兵。
以复凉州:以恢复凉州。
今谓二人为庸将:现在称这两个人为平庸的将领。
谓不为战阵之阵:说这不是战斗阵型。
筌之不足为准:李筌的不足作为标准。
古今阵法:古代和现代的阵法。
绘出其图:绘制出它们的图案。
以存梗概:以保存概要。
俾将帅度宜而行之:让将帅根据情况来执行。
沿古以便今:沿袭古代以便于现代。
闻一而悟十:听到一点而领悟十点。
触类以长:触类旁通。
寄之明哲:寄托给明智的人。
要之与孙吴暗合为极致:重要的是与孙吴的暗合达到极致。
历代阵法:历代的阵法。
沿袭各殊:沿袭各有不同。
施予古者:应用于古代的。
或泥于今:或者拘泥于现代。
艺祖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武德绥靖天下:以武德来安抚天下。
于古兵法靡不该通:对古代兵法无所不通。
雍熙中:雍熙年间。
契丹数盗边境:契丹多次侵犯边境。
太宗皇帝:宋太宗赵光义。
自制平戎万全阵图:自己制作平戎万全阵图。
以授大将:以授予大将。
俾从事焉:让他们执行。
今存其详:现在保存其详细内容。
用冠篇首:用来作为篇章的开头。
以示圣制云:以展示圣人的制度。
本朝平戎万全阵法:本朝的平戎万全阵法。
前行,每队五十人:前面的队伍,每队五十人。
后行,每队并三十人:后面的队伍,每队三十人。
前后并五队为一点:前后共五队为一点。
每队计一千四百四十地分:每队计算一千四百四十个地分。
方五里:方圆五里。
每地分车一、兵二十二:每个地分一辆车,二十二名士兵。
并十地分为一点:共十个地分为一点。
右万全阵法:右边的万全阵法。
凡九围,共成一阵:共九个围,组成一个阵。
内三为方阵:其中三个为方阵。
一为前锋:一个为前锋。
一为后殿:一个为后殿。
二为左翼:两个为左翼。
二为右翼:两个为右翼。
凡中心连排方阵三:中心连续排列三个方阵。
每阵各大将一人生之:每个阵由一名大将指挥。
其阵各方五里:每个阵方圆五里。
人相去一里:人与人之间相距一里。
东西占十七里:东西占据十七里。
每阵周回二十里:每个阵周长二十里。
计七千二百步:计算七千二百步。
每五百步为一地分:每五百步为一个地分。
每一地分用战车一乘、兵士二十二人:每个地分用一辆战车,二十二名士兵。
三人在车上:三人在车上。
四人掌拒马四、小牌四、枪四、剑四:四人掌管四匹拒马、四个小牌、四支枪、四把剑。
六人掌床子弩二:六人掌管两架床子弩。
四人掌步弩二:四人掌管两架步弩。
四人掌掉刀二、小牌二:四人掌管两把掉刀、两个小牌。
三人掌弓三、圆牌三:三人掌管三把弓、三个圆牌。
一阵计千四百四十地分:一个阵计算一千四百四十个地分。
战车千四百四十乘:一千四百四十辆战车。
地分兵士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人:地分兵士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人。
无地分兵士五千人:没有地分的兵士五千人。
以三十人为一队:以三十人为一队。
计百六十六队:计算一百六十六队。
余二十人:剩余二十人。
其兵士队于阵内列行:兵士队在阵内排列。
拒马五千七百六十:五千七百六十匹拒马。
枪五千七百六十:五千七百六十支枪。
剑五千七百六十:五千七百六十把剑。
床子弩二千八百八十:二千八百八十架床子弩。
步弩五千七百六十:五千七百六十架步弩。
棹刀二千八百八十:二千八百八十把棹刀。
小牌八千六百四十:八千六百四十个小牌。
步剑四千三百二十:四千三百二十把步剑。
围牌四千三百二十:四千三百二十个围牌。
望楼八座:八座望楼。
每座望子十人:每座望楼十人。
计八十人:计算八十人。
凡阵之四面:阵的四面。
列战车榜牌:排列战车和榜牌。
及诸兵器:以及各种兵器。
皆持满外向:都持满向外。
车中贮糗粮:车中储存干粮。
军中所用之物:军队中使用的东西。
又每牌面门一门为临时启闭之节:又每个牌面门一门为临时开启和关闭的节。
东西稍阵:东西稍阵。
各用骑兵万人解镫:各用一万骑兵解下马镫。
分为两行:分为两行。
前行配五十骑为一队:前面的队伍配备五十骑为一队。
计百二十五队:计算一百二十五队。
每队并队眼占地五十步:每队和队眼占地五十步。
计六千二百五十步:计算六千二百五十步。
计一十七里一百三十步:计算十七里一百三十步。
后行配三十骑为一队:后面的队伍配备三十骑为一队。
计百二十:计算一百二十。
五队: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每队由一定数量的士兵组成,具体人数根据时代和任务有所不同。
队眼:古代军事术语,指队伍中的关键位置或指挥中心。
浮图子:古代军事术语,指轻骑兵或侦察兵。
骨朵:古代兵器,一种类似于锤的武器,用于近战。
解镫:古代军事术语,指骑兵下马或解除马镫,准备战斗。
八阵法:古代兵法中的一种阵法,源自裴绪的新令,包括方、圆、牝、牡、冲方、罘、车轮、雁行等八种阵型。
牝阵:古代阵法之一,象征水阵,特点是前锐后重,适合在溪谷等地形作战。
牡阵:古代阵法之一,象征火阵,特点是前下峻高,适合乘虚冒乱的战术。
冲方阵:古代阵法之一,象征木阵,特点是前高后下,适合在险阻地形作战。
车轮阵:古代阵法之一,象征地阵,适合在平原广野作战,特点是四备强弩,善冲乱敌。
罘阵:古代阵法之一,象征人阵,适合在川泽漫衍、草木扶疏的地形作战,特点是前后横、中央纵,利于相救。
雁行阵:古代阵法之一,象征天阵,特点是前锐后张,延斜而行,便于左右周旋。
方阵:古代阵法之一,特点是四面排布,适合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
马部军都部署:古代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负责指挥大军,类似于现代的总司令。
招讨使:古代临时设立的军事官职,负责征讨叛乱或外敌。
中军:古代军队的核心部分,通常由最精锐的部队组成,负责指挥和决战。
先锋阵:军队的前锋部队,通常由勇猛的士兵组成,负责率先冲锋陷阵。
策先锋阵:位于先锋阵之后的支援部队,负责在先锋阵受挫时提供支援。
拐子阵:古代军队的侧翼部队,负责保护主阵的侧翼,防止敌军突袭。
拒后阵:军队的后卫部队,负责保护后方和粮道,防止敌军偷袭。
钤辖都监:古代军队中的中级指挥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部队。
排阵使:负责军队阵型布置的指挥官,确保阵型的合理性和战斗力。
骁果:勇猛果敢的士兵,通常被选为精锐部队。
指挥:古代军队中的基本单位,通常由500人组成,由一名军校指挥。
都:古代军队中的次级单位,通常由100人组成,隶属于指挥。
元帅: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负责整体战略和指挥。
偏师:主力部队之外的辅助部队,通常用于执行特殊任务。
东西拐子马阵:古代军队的左右翼骑兵阵型,负责保护主阵的侧翼。
无地分马:轻装快速反应的骑兵部队,负责应对突发情况。
粮道:军队后勤补给线,负责运输粮草和物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卷七-评注
《阵法总说》一文,详细阐述了古代军事阵法的重要性及其运用原则。文章开篇即提出“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的观点,强调了通过智慧和策略来战胜敌人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即通过谋略和心理战来达到胜利的目的,而非单纯依赖武力。
文章进一步指出,军队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阵法的布置,更在于士兵的训练、武器的精良、号令的严明以及赏罚的公正。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地形和形势在布阵中的重要性,指出应根据山川形势来布置军队,以达到最佳的作战效果。
在阵法的具体运用上,文章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即通过正规的阵型来合围敌人,再通过奇特的策略来取得胜利。这种正奇结合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各种阵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如天阵、地阵、人阵、直阵、锐阵、曲阵、方阵、圆阵等,这些阵型不仅象征了天地人和五行,还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金鼓和旌旗在指挥军队中的重要作用。金鼓和旌旗不仅是传达命令的工具,更是统一士兵视听、协调行动的重要手段。通过金鼓和旌旗的指挥,军队能够做到“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从而形成整体的战斗力。
文章最后,通过对唐代李筌和诸葛亮、马隆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进一步强调了阵法在实战中的重要性。李筌提出的“兵犹水也,水因地以制行,兵因敌以制胜”的观点,体现了军事策略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诸葛亮和马隆的成功战例,则证明了阵法在实际战斗中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阵法总说》一文不仅系统总结了古代军事阵法的理论和实践,还深刻揭示了军事策略与自然规律、心理战术与实战经验的密切关系。这篇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的军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编制、阵法和战术,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首先,文中提到的五队、队眼、浮图子等术语,反映了古代军队的严密组织和分工。五队作为基本编制单位,每队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位置,队眼则是队伍中的关键指挥点,浮图子则负责侦察和轻骑兵的任务。这些术语的使用,体现了古代军队在战斗中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八阵法,包括牝阵、牡阵、冲方阵、车轮阵、罘阵、雁行阵和方阵等。这些阵法不仅具有象征意义,如牝阵象征水阵,牡阵象征火阵,还根据地形和敌情灵活运用。例如,牝阵适合在溪谷等地形作战,牡阵则适合乘虚冒乱的战术。这些阵法的运用,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地形、敌情和战术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阵法的布阵原则,如‘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横二步’,‘阵中每十人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这些原则确保了阵法的严密性和战斗力。阵法的八门设计,如‘四头八尾,触处为首’,则体现了阵法在防御和进攻中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最后,文中提到的‘战锋队出,则为锐阵,状如鼎足’,‘奇因正则出不意,掩不备’,这些战术思想强调了奇正相生、出奇制胜的重要性。古代军事家通过灵活运用阵法和战术,能够在战斗中取得优势,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军队的编制和阵法,还深刻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军事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军队的阵型布置和指挥体系,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首先,文中提到的‘马部军都部署’和‘招讨使’等官职,体现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确保了军队的统一指挥,还能够在战时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各种阵型的布置和功能,如‘先锋阵’、‘策先锋阵’、‘拐子阵’和‘拒后阵’等。这些阵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战场上的各种可能性,既有冲锋陷阵的先锋部队,也有保护侧翼和后方的支援部队。这种多层次的阵型布置,使得军队在战场上能够灵活应对敌军的各种战术。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钤辖都监’和‘排阵使’等中级指挥官的作用,这些指挥官负责具体的阵型布置和部队指挥,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协调性。这种分层指挥体系,不仅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率,还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保持秩序。
最后,文中提到的‘无地分马’和‘粮道’等概念,反映了古代军队对后勤保障的重视。‘无地分马’作为轻装快速反应的骑兵部队,能够在战场上迅速应对突发情况,而‘粮道’则是军队的生命线,确保了军队在长期作战中的物资供应。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阵型布置和指挥体系,还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度成熟和复杂性。通过对这些阵型和指挥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战术和战略,以及古代军队在战场上的灵活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