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后序

作者: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北宋道教内丹派代表人物。他以内丹修炼理论闻名,被尊为“紫阳真人”。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1卷,是道教内丹修炼的经典著作。书中通过诗词的形式,阐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性命双修”,对后世道教修炼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后序-原文

窃以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

有其身则有患;若无其身,患从何有!

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

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

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

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此非心镜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

然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

达人心若明境,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

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耳。

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

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返忘。

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

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

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华池,故《道德》、《阴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盖人悦其生也。

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皆莫晓其意,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终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岂非学者纷如牛毛,而达者乃如麟角耶!

伯端向己酉岁于成都遇师,授以丹法,自后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皆不愈两旬,近忆师之所戒云:

“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余皆不许。”

尔后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法本末。

既出,而求学者凑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择而授之。

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

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于三,乃省前过。

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许轻传于匪人也。

而伯端不遵师语,屡泄天机,以其有身,故每膺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惧克责。

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矣。

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

倘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伯端区区之口授耶。

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伯端之辄传也。

其如篇末歌颂,谈见性之事,即上之所谓无上妙觉之道也。

然无为之道,济物为先,虽显秘要,终无过咎。

奈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

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下之见,亦非伯端之咎矣。

(大部分教内人士与学者认为此序与部分为伪或在宋金元道教虚弱时与其他道教资料一同被修改窜入,如古灵宝经本有极为鲜明的“文化本位立场”。然这些典型材料的绝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论战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统治者烧毁《道藏》即已被删改殆尽,致使早期灵宝派这一立场和思想长期隐晦不彰,直到敦煌道藏被发现才得已重现。但如果把《悟真篇》改的面目全非譬如修命的部分被改成佛教的,那后世重修道藏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修改。故把部分换词,如道、仙被换成佛;真人被换成如来;道性被换成佛性、禅性;丹被换成禅等等流传于世。[2] 《嘉泰普灯录》中“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故事的编撰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此故事虽寓有“佛高于道”之意,但对此故事情节的虚构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在专门研究了道教内丹学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因此对包括一些道教徒在内的读者均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不少道教徒都信以为真,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竟被流传了下来,以至“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被视作吕洞宾名言而在道教界广为传播,如《道缘汇录》、《吕祖全书》、《西游真诠》等明清道教典籍均载有此事。而被篡改的悟真篇序与杂词则被载人《道藏》。可见其故事的影响力广泛受到当时宗教界的承认,很多道教徒都信以为真,不知察觉而潜移默化的维护传播此说;元代废道 ,道经损失严重 ,粗略统计,共阙794种2500卷,相当于半部明《正统道藏》被烧毁。明代重修《道藏》时,向各地区征集经书 ,编纂者把被修改的部分误以为是三教合一之作而载入道藏,也是情有可原。)

时元丰改元戊午岁仲夏戊寅日张伯瑞平叔再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后序-译文

我认为人的出生,都是因为无端的情感而拥有了身体。有了身体就会有烦恼;如果没有身体,烦恼从何而来!想要免除烦恼,最好的办法是体会最高的道理;想要体会最高的道理,最好的办法是明白自己的本心。所以心是道的本体,道是心的作用。人如果能观察自己的心,审视自己的本性,那么圆满光明的本体就会自然显现,无为的作用也会自然形成。不需要刻意去做功,就能立刻超越生死。这不是因为心镜明亮,神珠清澈,才能使各种相状瞬间脱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肯定不会再生吗!然而那些明白心体道的人,身体不能拖累他们的本性,环境不能扰乱他们的真实,那么刀兵怎么能伤害他们,老虎犀牛怎么能危害他们,大火大水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忧患?达到人心如同明镜,观察而不接受,随机应变,和谐而不主动,所以能够战胜万物而不受到伤害。这就是所说的无上至真的妙道。

追溯道的本质,本来没有名字,圣人给它起名;道本来没有言语,圣人给它言语。那么,如果言语寂静,那么时代的人就无法识别道的本体而回归道的真谛。因此,圣人设立教化,发表言论来显扬道,所以道因为言语而显现,言语因为道而忘记。为什么这道如此妙不可言,如此微妙,世人的根性和本性都迷惑而迟钝,执着于身体而厌恶死亡,喜欢生命,所以最终难以觉悟。黄老对他们的贪恋感到悲哀,于是用修炼生命的技巧,顺应他们的欲望,逐渐引导他们。因为修炼生命的要诀在于金丹,金丹的要诀在于神水华池,所以《道德经》、《阴符经》的教义能够在世上盛行,大概是因为人们喜欢生命吧。然而,他们的言语隐晦而道理深奥,学者虽然背诵他们的文章,却都不明白其意义,如果不遇到高人传授口诀,就算推测百种方法,最终也不能成就功业,这不是因为学者众多,而真正领悟的人却像麒麟角一样稀少吗!

伯端在己酉年于成都遇到师傅,师傅传授给他丹法,从那以后三次传人不合适,三次遭遇灾祸,都不超过二十天,最近回忆起师傅的告诫说:“将来有解开你束缚的人,你应该传授给他,其他人都不可以。”此后,伯端想要解除名籍,但是担心这个道人不知道信服,于是写了《悟真篇》,叙述丹法的始末。书出来后,求学者纷纷而来,看到他们勤奋的样子,心中不忍拒绝,于是挑选了一些人传授给他们。然而所传授的,都不是有巨大势力,强大能力能够拯救危难、慷慨特达、能仁明道的人。最初两次遭遇灾祸,心中还不知道,到了第三次,才反省过去的错误。所以知道大丹的方法非常简单容易,即使是愚昧的小人也可以实践,就能立刻超越圣地,因此天意保密,不允许轻易传授给不合适的人。但是伯端不遵守师傅的话,多次泄露天机,因为他有身体,所以每次都受到责罚,这是天意的深刻警告如此神速;怎么能不感到恐惧和责备。从今以后,应该闭口不言,即使面对油锅和刀剑,也绝不再敢说话。

《悟真篇》中所歌颂的大丹、药物、火候的微妙之处,我都了解得很清楚。如果好事者天生有仙骨,看了这篇文章,智慧就会自然明了,可以自己阅读理解,何必再需要伯端口头传授呢。这样,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伯端随便传授的。至于篇末的歌颂,谈论见性的事情,就是上面所说的无上妙觉之道。然而无为之道,以利益万物为首要,虽然显露出秘密要诀,但最终没有过错。为什么凡夫,因为业力有深浅,本性有聪明愚钝,即使听到一种声音,也会形成不同的见解,所以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所演说的法宝,都是一乘,而听学者随自己的理解领会,自然会形成三乘的差异。此后如果有根性猛利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就会知道伯端得到了达摩、六祖最上一乘的妙旨,可以因为一句话而领悟万法;如果还有习气,就会回到中下等的见解,这也不是伯端的过错。

(大部分教内人士和学者认为这篇序言和部分内容是伪作,或者是在宋金元道教衰弱时期与其他道教资料一同被篡改,比如古灵宝经本有极为鲜明的文化本位立场。然而,这些典型材料的绝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的佛道论战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统治者烧毁《道藏》时就已经被删改得差不多了,致使早期灵宝派的立场和思想长期隐晦不显,直到敦煌道藏被发现才得以重现。但如果把《悟真篇》篡改得面目全非,比如修炼生命的部分被改成佛教的,那么后世重修道藏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修改。因此,把部分词语换成别的,比如把道、仙换成佛;把真人换成如来;把道性换成佛性、禅性;把丹换成禅等等流传于世。[2] 《嘉泰普灯录》中‘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故事的编撰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这个故事虽然寓有‘佛高于道’的意思,但对此故事情节的虚构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在专门研究了道教内丹学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因此对包括一些道教徒在内的读者都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少道教徒都信以为真,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竟被流传了下来,以至于‘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被视作吕洞宾的名言而在道教界广为传播,如《道缘汇录》、《吕祖全书》、《西游真诠》等明清道教典籍都有记载。而被篡改的《悟真篇》序言和杂词则被收入《道藏》。可见其故事的影响力广泛受到当时宗教界的认可,很多道教徒都信以为真,不知察觉而潜移默化地维护传播这种说法;元代废道,道经损失严重,粗略统计,共缺失794种2500卷,相当于半部明《正统道藏》被烧毁。明代重修道藏时,向各地区征集经书,编纂者把被修改的部分误以为是三教合一之作而收入道藏,也是情有可原。)

时元丰改元戊午年仲夏戊寅日张伯瑞平叔再次序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后序-注解

妄情:指人的欲望和杂念,佛教认为这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至道:指最高的道德境界或真理。

本心:指人的本性,即未被世俗欲望所污染的心。

圆明之体:指圆满无瑕的道德本体。

无为之用:指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的道德作用。

彼岸:佛教中指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心镜朗然:比喻心无杂念,清澈明亮。

神珠廓明:比喻智慧如珠,明亮透彻。

诸相:指世间万物种种现象。

纤尘不染:比喻心地纯净,没有任何污染。

道本无名:指道本身超越言语,无法用言语描述。

圣人:指道德高尚的人。

金丹:道教中指修炼出的精华,比喻长生不老。

神水华池:道教中指人体内的精华部位。

道德:指道德经,道家经典。

阴符:指阴符经,道家经典。

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代表人物。

修生之术:指修炼身体和生命的技艺。

天意:指天的意志或旨意。

口诀:指传授的秘法或秘诀。

大丹之法:指修炼大丹的方法。

匪人:指不是正道的人。

钳口结舌:指闭口不言,不发表意见。

鼎镬: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比喻极度的苦难。

刀剑加项:比喻极大的威胁。

智虑自明:指智慧自然明亮。

一乘:佛教中指最根本的教义。

三乘:佛教中指三种不同的修行境界。

达摩:佛教禅宗初祖。

六祖:佛教禅宗第六祖。

最上一乘:佛教中指最高境界的教义。

修命:指修炼生命,延长寿命。

文化本位立场:指以文化为中心的立场。

佛道论战:指佛教和道教之间的辩论和冲突。

道藏:道教经典的总称。

敦煌道藏:指在敦煌发现的道教经典。

修命的部分:指修炼生命和延寿的部分。

佛性:佛教中指人的本性,与道性相似。

禅性:佛教中指禅宗的特质。

《嘉泰普灯录》:佛教典籍。

吕洞宾:道教神仙。

黄龙:道教传说中的神仙。

张伯瑞:道教神仙。

佛经:佛教经典。

《道缘汇录》:道教典籍。

《吕祖全书》:道教典籍。

《西游真诠》:道教典籍。

《正统道藏》:道教经典的总称。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戊午岁:指农历戊午年。

仲夏戊寅日:指夏季的第二个月戊寅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后序-评注

窃以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则有患;若无其身,患从何有!

此句揭示了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对肉身的执着,认为生命的痛苦源于对肉身的依赖和执着,若能超越肉身,则痛苦自消。这是道家思想中常见的观点,强调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

此句提出了解决人生痛苦的途径,即通过体悟至道和明心见性来达到解脱。至道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明心见性则是佛教和道教共同强调的修行方法,意指明了本心,见到了真实的自我。

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认为心是道的本体,道是心的作用。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理念,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

此句说明了通过观察内心和修性,可以达到圆明之境,实现无为而治。这体现了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强调不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

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这句话强调了修行的无为之法,即不借助外力,通过内心的修行,瞬间超越生死,达到彼岸。这体现了道家追求的“不二法门”,即不依赖任何外在力量,直接从内心出发。

此非心镜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心镜和神珠的意象,认为只有心镜明亮,神珠清澈,才能使一切表象顿然消失,心灵纯净,达到无生的境界。

然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

此句描述了明心体道之士的境界,他们的身心不受外界影响,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因此外界的威胁对他们来说微不足道。

达人心若明境,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

这句话强调了达人心境的智慧,他们能够洞察一切,但不被外界所动摇,顺应自然,和谐相处,因此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不受伤害。

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这句话总结了上文所述的境界,认为这就是无上至真的妙道,即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耳。

这句话表达了道本身是无名无形的,是圣人用言语来描述的,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神秘性。

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

这句话说明了如果只停留在言语的层面,就无法真正理解道的本质,无法回归道的真实状态。

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返忘。

这句话说明了圣人通过设立教义和言论来彰显道的本质,道的显现依赖于言语,而言语最终又回归于道。

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

这句话表达了道之微妙,世人难以理解,因为他们执着于肉身,厌恶死亡,喜爱生命。

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

这句话说明了黄老学派通过修生之术来引导人们逐渐摆脱贪欲,回归道的本质。

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华池,故《道德》、《阴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盖人悦其生也。

这句话说明了修生之术的关键在于金丹,而金丹的关键在于神水华池,因此《道德经》、《阴符经》等道家经典得以广泛传播,因为人们喜欢生命。

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皆莫晓其意,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终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岂非学者纷如牛毛,而达者乃如麟角耶!

这句话说明了道家经典的深奥和难以理解,只有遇到真正的导师,才能领悟其真意,否则学者们虽然众多,但真正理解的人却寥寥无几。

伯端向己酉岁于成都遇师,授以丹法,自后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皆不愈两旬,近忆师之所戒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余皆不许。”

这段描述了张伯瑞在成都遇到师傅,学习丹法,但多次遭遇祸患,师傅的教诲让他明白只有遇到真正的导师才能传授真法。

尔后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法本末。

张伯瑞因为担心道人不会相信他,于是撰写了《悟真篇》,详细叙述了丹法的要领。

既出,而求学者凑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择而授之。

《悟真篇》问世后,许多求学者纷纷前来,张伯瑞看到他们的诚意,不忍拒绝,于是选择了一些人传授丹法。

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

张伯瑞所传授的丹法并非针对那些有权势、有力量的人,而是针对那些真正有仁慈之心、明道之志的人。

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于三,乃省前过。

张伯瑞在遭遇三次祸患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开始反省。

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许轻传于匪人也。

张伯瑞认为大丹之法简单易行,即使是愚昧的人也可以通过修行达到圣地,因此天意保密,不允许轻易传授给不良之人。

而伯端不遵师语,屡泄天机,以其有身,故每膺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惧克责。

张伯瑞没有遵守师傅的教诲,多次泄露天机,因为他仍然执着于肉身,所以经常遭受天谴,这是天意的深刻警示,他应该感到恐惧和自责。

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矣。

张伯瑞决定从此闭口不言,即使面临生死威胁,也不再敢透露天机。

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

《悟真篇》中详细描述了大丹、药物、火候等细微之处,无所不包。

倘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伯端区区之口授耶。

如果有人天生具有仙骨,阅读《悟真篇》就能自行领悟其中的智慧,无需张伯端亲自传授。

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伯端之辄传也。

这样的领悟是天赐的,并非张伯瑞随意传授的。

其如篇末歌颂,谈见性之事,即上之所谓无上妙觉之道也。

篇末的颂歌和谈见性的内容,即上文所说的无上妙觉之道。

然无为之道,济物为先,虽显秘要,终无过咎。

无为之道虽然显得神秘,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万物,因此即使显得神秘,也没有过错。

奈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

然而凡夫由于业力和根性的不同,即使听到相同的教义,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因此释迦牟尼和文殊师利所宣讲的法宝,虽然都是一乘,但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然形成了三乘的差异。

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下之见,亦非伯端之咎矣。

如果将来有根性敏锐的人阅读此篇,就能理解张伯瑞所领悟的达摩、六祖最上一乘的妙旨,可以凭借一句话领悟万法;如果还有习气,那么归于中下之见,也不是张伯瑞的过错。

(大部分教内人士与学者认为此序与部分为伪或在宋金元道教虚弱时与其他道教资料一同被修改窜入,如古灵宝经本有极为鲜明的“文化本位立场”。然这些典型材料的绝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论战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统治者烧毁《道藏》即已被删改殆尽,致使早期灵宝派这一立场和思想长期隐晦不彰,直到敦煌道藏被发现才得已重现。但如果把《悟真篇》改的面目全非譬如修命的部分被改成佛教的,那后世重修道藏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修改。故把部分换词,如道、仙被换成佛;真人被换成如来;道性被换成佛性、禅性;丹被换成禅等等流传于世。[2] 《嘉泰普灯录》中“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故事的编撰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此故事虽寓有“佛高于道”之意,但对此故事情节的虚构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在专门研究了道教内丹学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因此对包括一些道教徒在内的读者均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不少道教徒都信以为真,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竟被流传了下来,以至“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被视作吕洞宾名言而在道教界广为传播,如《道缘汇录》、《吕祖全书》、《西游真诠》等明清道教典籍均载有此事。而被篡改的悟真篇序与杂词则被载人《道藏》。可见其故事的影响力广泛受到当时宗教界的承认,很多道教徒都信以为真,不知察觉而潜移默化的维护传播此说;元代废道 ,道经损失严重 ,粗略统计,共阙794种2500卷,相当于半部明《正统道藏》被烧毁。明代重修《道藏》时,向各地区征集经书 ,编纂者把被修改的部分误以为是三教合一之作而载入道藏,也是情有可原。)

这段文字分析了《悟真篇》序言的背景和可能的历史背景,指出《悟真篇》序言可能存在伪托或篡改的情况,并探讨了这些篡改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时元丰改元戊午岁仲夏戊寅日张伯瑞平叔再序

这段文字是《悟真篇》序言的结尾,表明了序言的撰写时间和作者张伯瑞的字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悟真篇-后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1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