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西泠桥-原文
西泠桥一名西陵,或曰:即苏小小结同心处也。
及见方子公诗有云:‘数声渔笛知何处,疑在西泠第一桥。’陵作泠,苏小恐误。
余曰:‘管不得,只西陵便好。且白公断桥诗‘柳色青藏苏小家’,断桥去此不远,岂不可借作西泠故实耶!’
昔赵王孙孟坚子固常客武林,值菖蒲节,周公谨同好事者邀子固游西湖。
酒酣,子固脱帽,以酒?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
薄暮入西泠桥,掠孤山,舣舟茂树间,指林麓最幽处,瞪目叫曰:‘此真洪谷子、董北苑得意笔也。’
邻舟数十,皆惊骇绝叹,以为真谪仙人。
得山水之趣味者,东坡之后,复见此人。
袁宏道《西泠桥》诗:
西泠桥,水长在。
松叶细如针,不肯结罗带。
莺如衫,燕如钗,油壁车,砍为柴,青骢马,自西来。
昨日树头花,今日陌上土。
恨血与啼魂,一半逐风雨。
又《桃花雨》诗:
浅碧深红大半残,恶风催雨剪刀寒。
桃花不比杭州女,洗却胭脂不耐看。
李流芳《西泠桥题画》:
余尝为孟?题扇:‘多宝峰头石欲摧,西泠桥边树不开。’
轻烟薄雾斜阳下,曾泛扁舟小筑来。
西泠桥树色,真使人可念,桥亦自有古色。
近闻且改筑,当无复旧观矣。
对此怅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西泠桥-译文
西泠桥的名字原本叫西陵,也有人说是苏小小结同心之处。看到方子公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几声渔笛不知道在哪里,怀疑是在西泠的第一座桥。’‘陵’字写作‘泠’,苏小担心会出错。”我说:“没关系,只要叫西陵就好。而且白居易的《断桥》诗中写道‘柳色青藏苏小家’,断桥离这里不远,难道不能借用这个作为西泠的旧事吗!”以前赵王孙孟坚、子固经常来武林游玩,正值菖蒲节,周公谨和喜欢游玩的人邀请子固游西湖。酒喝得兴起,子固摘下帽子,用酒来刺激头发,像簸箕一样地坐着唱《离骚》,旁若无人。傍晚时分来到西泠桥,掠过孤山,在茂密的树丛中停船,指着树林中最幽静的地方,瞪大眼睛喊道:‘这里真是洪谷子、董北苑得意之作。’附近的几十艘船上都感到惊骇,惊叹不已,认为这是真正的谪仙人。能体会到山水之趣的人,在东坡之后,又见到了这个人。
袁宏道在《西泠桥》一诗中写道:
西泠桥,水永远在。松叶细得像针,不肯编织成罗带。
黄莺像衣衫,燕子像发钗,油壁车,被砍成柴,青骢马,从西边来。
昨天的树头花,今天成了路边的土。恨意和悲伤的灵魂,一半随风雨飘散。
又《桃花雨》一诗中写道:
浅碧深红大半残,恶风催雨剪刀寒。
桃花不比杭州女,洗净了胭脂也不耐看。
李流芳在《西泠桥题画》中写道:
我曾经为孟?题扇画:‘多宝峰头石头将要倒塌,西泠桥边的树无法开放。
轻烟薄雾在斜阳下,曾经乘坐小船在这里游玩。’西泠桥的树色,真是让人怀念,桥本身也具有古朴的风格。最近听说将要改建,恐怕不会再有原来的样子了。面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惋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西泠桥-注解
西泠桥:西泠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因桥畔风景秀丽,故有‘西子湖头第一桥’之称。西泠桥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
苏小小:苏小小是南朝宋时钱塘名妓,以美貌和才情著称,传说她与西泠桥有着不解之缘,因此西泠桥也成为了她的象征。
结同心:结同心,又称同心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结,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美满。
方子公:方子公是宋代诗人,其诗多描写山水景色,此诗中的‘西泠第一桥’即指西泠桥。
白公:白公即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曾任杭州刺史,其诗中有多处提及杭州西湖,‘柳色青藏苏小家’即描写苏小小家附近的景色。
武林:武林是杭州的古称,因城内有武林山而得名。
菖蒲节:菖蒲节,又称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挂菖蒲、艾草等习俗。
周公谨:周公谨是宋代文人,与赵孟坚、赵孟頫等人为友。
东坡:东坡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其文、诗、词、书画均有成就。
洪谷子:洪谷子是唐代画家,擅长山水画,有‘洪谷子画山,董北苑画水’的说法。
董北苑:董北苑是唐代画家,擅长山水画,与洪谷子齐名。
谪仙人:谪仙人是对诗人李白的美称,意指其才情横溢,如仙人一般。
袁宏道: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主张文学创作应回归自然。
油壁车:油壁车是古代一种装饰华丽的马车,常用于贵族出行。
青骢马:青骢马是古代名马,常用来比喻英勇的将领。
陌上土:陌上土,即田间小路旁的泥土,常用来比喻人生无常。
恨血与啼魂:恨血与啼魂,形容极度悲伤的情感。
多宝峰头石欲摧:多宝峰是杭州西湖的一处景点,此处形容山峰险峻。
曾泛扁舟小筑来:泛扁舟,即乘小船游玩,小筑指小型的住所,此处形容作者曾在西湖游玩,并留下美好的回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西泠桥-评注
西泠桥一名西陵,或曰:即苏小小结同心处也。
此句以地理名称引出一段传说,西泠桥的名称来源与苏小小结同心之事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传说的尊重。‘苏小小’作为古代美女的代表,其故事被赋予地理名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其故事的流传。
及见方子公诗有云:‘数声渔笛知何处,疑在西泠第一桥。’陵作泠,苏小恐误。
此句引用方子公的诗句,进一步强化了西泠桥的文化内涵。‘数声渔笛’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景象,与西泠桥的环境相契合。‘陵作泠’中的‘陵’字与‘泠’字谐音,‘苏小恐误’则是对可能混淆的担忧,反映了古人对细节的严谨态度。
余曰:‘管不得,只西陵便好。且白公断桥诗‘柳色青藏苏小家’,断桥去此不远,岂不可借作西泠故实耶!’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地理名称的尊重,认为‘西陵’比‘西泠’更为合适。同时,通过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将断桥与西泠桥联系起来,增强了地理名称的文化厚重感。
昔赵王孙孟坚子固常客武林,值菖蒲节,周公谨同好事者邀子固游西湖。
此句讲述了赵王孙孟坚子固与周公谨等人游西湖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节日的重视和社交活动的频繁,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酒酣,子固脱帽,以酒?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
此句描绘了子固放浪形骸的形象,脱帽、饮酒、箕踞、歌《离骚》,表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薄暮入西泠桥,掠孤山,舣舟茂树间,指林麓最幽处,瞪目叫曰:‘此真洪谷子、董北苑得意笔也。’
此句描绘了子固在游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通过‘薄暮’、‘孤山’、‘茂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子固的评价‘此真洪谷子、董北苑得意笔也’则是对自然美景的高度赞美。
邻舟数十,皆惊骇绝叹,以为真谪仙人。
此句反映了子固的行为引起了周围人的惊讶和赞叹,将他视为仙人,体现了古人对超凡脱俗之人的崇拜。
得山水之趣味者,东坡之后,复见此人。
此句以苏轼(东坡)为例,表明子固在山水之间的趣味与苏轼有相似之处,进一步提升了子固的文化地位。
袁宏道《西泠桥》诗:‘西泠桥,水长在。松叶细如针,不肯结罗带。’
袁宏道的这首诗通过对西泠桥周围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松叶细如针’、‘不肯结罗带’等意象,既生动又富有诗意。
‘莺如衫,燕如钗,油壁车,砍为柴,青骢马,自西来。’
此句通过一系列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服饰、交通工具相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昨日树头花,今日陌上土。恨血与啼魂,一半逐风雨。’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恨血与啼魂’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
又《桃花雨》诗:‘浅碧深红大半残,恶风催雨剪刀寒。’
此诗通过对桃花雨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愁。
‘桃花不比杭州女,洗却胭脂不耐看。’
此句通过对桃花与杭州女的对比,强调了桃花的美丽与杭州女的不可比拟。
李流芳《西泠桥题画》:‘余尝为孟?题扇:“多宝峰头石欲摧,西泠桥边树不开。”’
李流芳的这首诗通过对多宝峰和西泠桥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轻烟薄雾斜阳下,曾泛扁舟小筑来。’
此句通过‘轻烟薄雾’、‘斜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
‘西泠桥树色,真使人可念,桥亦自有古色。’
此句对西泠桥的树色和古色进行了赞美,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近闻且改筑,当无复旧观矣。对此怅然。’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泠桥可能改变原貌的担忧和无奈,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