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玛瑙寺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玛瑙寺-原文

玛瑙坡在保ㄈ塔西,碎石文莹,质若玛瑙,土人采之,以镌图篆。

晋时遂建玛瑙宝胜院,元末毁,明永乐间重建。

有僧芳洲仆夫艺竹得泉,遂名仆夫泉。

山巅有阁,凌空特起,凭眺最胜,俗称玛瑙山居。

寺中有大钟,侈?齐适,舒而远闻,上铸《莲经》七卷,《金刚经》三十二分。

昼夜十二时,保六僧撞之。

每撞一声,则《法华》七卷、《金刚》三十二分,字字皆声。

吾想法夜闻钟,起人道念,一至旦昼,无不牿亡。

今于平明白昼时听钟声,猛为提醒,大地山河,都为震动,则铿钅訇一响,是竟《法华》一转、《般若》一转矣。

内典云:人间钟鸣未歇际,地狱众生刑具暂脱此间也。

鼎革以后,恐寺僧惰慢,不克如前。

张岱《玛瑙寺长鸣钟》诗:

女娲炼石如炼铜,铸出梵王千斛钟。

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顽铜半玛瑙。

锤金琢玉昆吾刀,盘旋钟纽走蒲牢。

十万八千《法华》字,《金刚般若》居其次。

贝叶灵文满背腹,一声撞破莲花狱。

万鬼桁杨暂脱离,不愁漏尽啼荒鸡。

昼夜百刻三千杵,菩萨慈悲泪如雨。

森罗殿前免刑戮,恶鬼狰狞齐退役。

一击渊渊大地惊,青莲字字有潮音。

特为众生解冤结,共听毗庐广长舌。

敢言佛说尽荒唐,劳我?黎日夜忙。

安得成汤开一面,吉网罗钳都不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玛瑙寺-译文

玛瑙坡位于保塔西,这里的碎石晶莹剔透,质地像玛瑙一样,当地居民采集它们,用来雕刻图案和文字。

晋朝时期,这里建立了玛瑙宝胜院,但在元朝末年遭到破坏,明朝永乐年间又重新修建。

有位名叫芳洲的僧人的仆人挖竹时发现了一股泉水,于是这股泉水就被命名为仆夫泉。

山顶有一座阁楼,高耸入云,从这里可以远眺,是最佳的观赏地点,人们通常称之为玛瑙山居。

寺庙里有一口大钟,声音洪亮,传播得很远,钟上铸有《莲经》七卷和《金刚经》三十二分。

从白天到黑夜的十二个时辰,都有六位僧人轮流敲钟。每当敲响一声,就会响起《法华经》七卷和《金刚经》三十二分的内容,每个字都能清晰地听到。

我想,在夜晚听到钟声,可以让人产生道心,从早晨到白天,没有人不会因此有所反省。

现在在晴朗的白天听到钟声,突然提醒了我,大地山河都仿佛被震动,那铿锵一声,就是《法华经》一卷、《般若经》一卷的结束。

内典中说:人间钟声未停的时候,地狱的众生暂时可以摆脱刑具。

经历朝代更迭之后,担心寺庙里的僧人懒散懈怠,不能像以前那样勤勉。

张岱的《玛瑙寺长鸣钟》诗中写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玛瑙寺-注解

玛瑙坡:玛瑙坡指的是产有玛瑙的坡地,玛瑙是一种古代美石,因其色泽晶莹,质地坚硬,常被用作装饰品。

保ㄈ塔西:保ㄈ塔西可能是地名,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由于古文中使用了不规范的拼音,难以确定具体位置。

碎石文莹:碎石文莹指的是碎石上有着晶莹的光泽,形容石头质地光亮。

质若玛瑙:形容某物质地像玛瑙一样,质地坚硬且色泽美丽。

土人:土人指的是当地的居民。

镌图篆:镌图篆是指雕刻图画和文字,篆书是古代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

晋时:晋时指的是晋朝时期,即公元265年至420年。

玛瑙宝胜院:玛瑙宝胜院是因玛瑙而得名的寺庙。

元末:元末指的是元朝末年,即公元1368年前后。

明永乐间:明永乐间指的是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03年至1424年。

僧芳洲:僧芳洲指的是一位名叫芳洲的僧人。

仆夫泉:仆夫泉是因为仆夫发现泉水而得名。

山巅:山巅指的是山的最高处。

阁:阁是一种建筑,通常位于高处,供人远眺。

凭眺最胜:凭眺最胜指的是从阁上远眺景色最为壮观。

大钟:大钟指的是寺庙中的大型铜钟。

侈?齐适:侈?齐适形容钟声宏大且和谐。

《莲经》:《莲经》指的是《妙法莲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

《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简称。

昼夜十二时:昼夜十二时指的是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

牿亡:牿亡可能是指消除烦恼或障碍。

铿钅訇:铿钅訇形容钟声清脆而响亮。

《法华》:《法华》指的是《妙法莲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

《金刚》:《金刚》指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经典之一。

内典:内典指的是佛教经典。

鼎革:鼎革指的是重大的变革或更替。

惰慢:惰慢指的是懒惰和懈怠。

昆吾刀:昆吾刀是指古代名刀,这里比喻雕刻技艺高超。

蒲牢:蒲牢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常被用作钟钮的装饰。

《法华》字:《法华》字指的是《妙法莲华经》中的文字。

莲花狱:莲花狱是指佛教中的一种地狱,这里比喻罪孽。

桁杨:桁杨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工具,这里比喻痛苦。

漏尽:漏尽是指古代计时工具漏壶中的水滴尽,比喻时间流逝。

荒鸡:荒鸡是指夜晚的鸡鸣,这里比喻夜晚。

百刻:百刻是指古代一天分为一百个刻度,每个刻度相当于现代的四分钟。

菩萨:菩萨是佛教中的修行者,具有慈悲心。

森罗殿:森罗殿是指佛教中的地狱,这里比喻恶鬼聚集的地方。

毗庐:毗庐是指佛教中的菩萨名号,这里指菩萨的教诲。

荒唐:荒唐在这里可能是指荒诞不经或不合常理。

劳我?黎:劳我?黎可能是指劳累我这样的凡人。

成汤:成汤是指商朝的开国君主汤,这里比喻救世主。

吉网罗钳:吉网罗钳是指佛教中的吉祥网和罗网,这里比喻束缚。

一面:一面在这里可能是指宽恕或开放一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玛瑙寺-评注

玛瑙坡在保塔西,碎石文莹,质若玛瑙,土人采之,以镌图篆。

此句描绘了玛瑙坡的自然景观,‘碎石文莹’形象地描绘了石头的纹理和光泽,‘质若玛瑙’则点明了其质地之美。‘土人采之,以镌图篆’说明了当地居民利用这些石头进行雕刻,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和对美的追求。

晋时遂建玛瑙宝胜院,元末毁,明永乐间重建。

这句话讲述了玛瑙宝胜院的兴衰史,从晋朝到元末再到明永乐,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遂建’、‘毁’、‘重建’等词语,展现了古人对宗教建筑的重视和保护。

有僧芳洲仆夫艺竹得泉,遂名仆夫泉。

这句话描述了仆夫泉的由来,通过僧人芳洲和仆夫的劳动,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艺竹得泉’则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山巅有阁,凌空特起,凭眺最胜,俗称玛瑙山居。

此句描绘了玛瑙山居的地理位置和景观,‘山巅’、‘凌空’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其高耸入云的景象。‘凭眺最胜’则表达了此处风景之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寺中有大钟,侈?齐适,舒而远闻,上铸《莲经》七卷,《金刚经》三十二分。

这句话介绍了玛瑙寺中的大钟,‘侈?齐适’形容钟声悠扬,‘舒而远闻’则表达了钟声传遍四方的意境。‘上铸《莲经》七卷,《金刚经》三十二分’则说明了钟的宗教内涵,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昼夜十二时,保六僧撞之。每撞一声,则《法华》七卷、《金刚》三十二分,字字皆声。

此句描述了僧人撞钟的情景,‘昼夜十二时’表明了撞钟的时间规律,‘保六僧撞之’则展现了僧人的虔诚。‘字字皆声’则表达了钟声的庄严和神圣。

吾想法夜闻钟,起人道念,一至旦昼,无不牿亡。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钟声的感悟,认为夜深人静时听到钟声,会引发人们对道义的思考,从而使人反省。

今于平明白昼时听钟声,猛为提醒,大地山河,都为震动,则铿钅訇一响,是竟《法华》一转、《般若》一转矣。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钟声的震撼力,即使在白昼也能让人感受到钟声的力量,‘铿钅訇一响’则形象地描绘了钟声的响亮。

内典云:人间钟鸣未歇际,地狱众生刑具暂脱此间也。

这句话引用了佛教经典,说明了钟声的神奇力量,能够使地狱众生暂时脱离痛苦。

鼎革以后,恐寺僧惰慢,不克如前。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后世寺僧的担忧,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寺僧可能会变得懒惰和懈怠,无法保持往日的虔诚和勤奋。

张岱《玛瑙寺长鸣钟》诗:女娲炼石如炼铜,铸出梵王千斛钟。

这首诗以女娲炼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钟的制作过程,‘梵王千斛钟’则表达了钟的珍贵和庄严。

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顽铜半玛瑙。

此句再次提到了仆夫泉,说明了钟的材质,‘半是顽铜半玛瑙’则展现了钟的独特之处。

锤金琢玉昆吾刀,盘旋钟纽走蒲牢。

这句话描绘了钟的制作工艺,‘锤金琢玉’、‘盘旋钟纽’等词语,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十万八千《法华》字,《金刚般若》居其次。

此句说明了钟上所铸的经典内容,‘十万八千’则表达了经典之丰富。

贝叶灵文满背腹,一声撞破莲花狱。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钟声的神奇力量,能够破除地狱之苦。

万鬼桁杨暂脱离,不愁漏尽啼荒鸡。

此句描绘了钟声对鬼魂的震慑作用,使它们暂时脱离痛苦。

昼夜百刻三千杵,菩萨慈悲泪如雨。

这句话说明了僧人撞钟的频率,‘菩萨慈悲泪如雨’则表达了钟声背后的慈悲情怀。

森罗殿前免刑戮,恶鬼狰狞齐退役。

此句再次强调了钟声的神奇力量,能够使恶鬼退去。

一击渊渊大地惊,青莲字字有潮音。

这句话描绘了钟声的震撼力,‘青莲字字有潮音’则表达了钟声的庄严和神圣。

特为众生解冤结,共听毗庐广长舌。

此句说明了钟声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众生的冤结,‘毗庐广长舌’则表达了佛教的教义。

敢言佛说尽荒唐,劳我?黎日夜忙。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质疑,认为佛教所言过于荒唐,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畏。

安得成汤开一面,吉网罗钳都不见。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救赎的渴望,希望得到解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玛瑙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1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