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前蜀世家第三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前蜀世家第三-原文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隆眉广颡,状貌伟然。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后为忠武军卒,稍迁队将。

黄巢陷长安,僖宗在蜀,忠武军将鹿晏弘以兵八千属杨复光讨贼,巢败走,复光以其兵为八都,都将千人,建与晏弘皆为一都头。复光死,晏弘率八都西迎僖宗于蜀,所过剽略。行至兴元,逐节度使牛丛,自称留后。僖宗即以晏弘为节度使,晏弘以建等八都头皆领属州刺史。已而晏弘拥众东归,陷陈、许,建与晋晖、韩建、张造、李师泰等各率一都,西奔于蜀。僖宗得之大喜,号“随驾五都”,以属十军观军容使田令孜,令孜以建等为养子。僖宗还长安,使建与晋晖等将神策军宿卫。

光启元年,河王重荣与令孜争盐池,重荣召晋兵犯京师,僖宗幸凤翔。二年三月,移幸兴元,以建为清道使,负玉玺以从。行至当涂驿,李昌符焚栈道,栈道几断,建控僖宗马,冒烟焰中过,宿坂下,僖宗枕建膝寝,既觉,涕泣,解御衣赐之。

僖宗已至兴元,令孜以谓天子播越,由己致之,惧且得罪,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令孜同母弟也,令孜因求为西川监军,杨复恭代为军容使。复恭出建为壁州刺史,建乃招集亡命及溪洞夷落,有众八千,以攻阆州,执其刺史杨行迁。又攻利州,利州刺史王珙弃城走。敬瑄患之,以问令孜,令孜曰:“王八吾兒也,以一介召之,可置麾下。”乃使人招建。

东川顾彦朗与建有旧,建闻令孜召己,大喜,因至梓州,谓彦朗曰:“十军阿父召我,我欲至成都见陈公,以求一镇。”即以其家属托彦朗,选精兵二千,驰之成都。行至鹿头关,敬瑄悔召建,使人止之。建大怒,击破鹿头关,取汉州。彦朗闻之,出兵助建,军于学射。敬瑄遣将句惟立逆建,建击败之,遂攻彭州。敬瑄遣眉州刺史山行章将兵五万屯新繁,建又击败之,虏获万余人,横尸四十里。敬瑄发兵七万益行章,与建相持濛阳、新都百余日。昭宗遣左谏议大夫李洵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诏彦朗等罢兵。彦朗请以大臣镇蜀,因为建求旌节。文德元年六月,以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分邛、蜀、黎、雅为永平军,拜建节度使。

敬瑄不受代,昭宗即命昭度将彦朗等兵讨之。昭宗以建为招讨牙内都指挥使。久之,不克,建谓昭度曰:“公以数万之众,困两川之人,而师久无功,奈何?且唐室多故,东方诸镇,兵接都畿,公当归相天子,静中原以固根本,此蛮夷之国,不足以留公。”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建入白曰:“军士饥,须此为食尔!”昭度大恐,即留符节与建而东。昭度已去,建即以兵扼剑门,两川由是阻绝。

山行章屯广都,建击败之,行章走眉州,以州降建。建引兵攻成都,而资、简、戎、茂、嘉、邛诸州皆杀刺史降建。建攻成都甚急,田令孜登城呼建曰:“老夫与公相厚,何嫌而至此!”建曰:“军容父子之恩,心何可忘!然兵讨不受代者,天子命也。”令孜夜入建军,以节度观察牌印授建。明日,敬瑄开门迎建。建将入城,以张勍为都虞候,戒其军士曰:“吾以张勍为虞候矣,汝等无犯其令,幸勍执而见我,我尚活汝,使其杀而后白,吾亦不能诘也。”建入城,军士剽略,勍杀百人而止。后建迁敬瑄于雅州,使人杀之;复以令孜为监军,既而亦杀之。大顺二年十月,唐以建为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云南八国招抚等使。

东川顾彦朗卒,其弟彦晖立。唐遣宦者宗道弼赐彦晖东川旌节,绵州刺史常厚执道弼以攻梓州,建遣李简、王宗涤等讨厚。自彦朗死,建欲图并东川而未有以发,及李简等讨厚,戒曰:“兵已破厚,彦晖必出犒师,即与俱来,无烦吾再举也。”简等击厚,败之钟阳,厚走还绵州,以唐旌节还道弼而出之。彦晖已得节,辞疾不出犒军。乾宁二年,建遣王宗涤攻之。十二月,宗涤败彦晖于楸林,斩其将罗璋,遂围梓州。三年五月,昭宗遣宦者袁易简诏建罢兵,建收兵还成都。黔南节度使王肇以其地降于建。

四年,宗涤复攻东川,别遣王宗侃、宗阮等出峡,取渝、泸州。五月,建自将攻东川,昭宗遣谏议大夫李洵、判官韦庄宣谕两川,诏建罢兵。建不奉诏,乃责授建南州刺史,以郯王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代建为西川节度使。茂贞拒命,乃复建官爵。冬十月,建攻破梓州,彦晖自杀。彦晖将顾彦瑶顾城已危,谓诸将吏曰:“事公当生死以之!”指其所佩宾铁剑曰:“事急而有叛者,当齿此剑!”及城将破,彦瑶与彦晖召集将吏饮酒,遂与之俱死。建以王宗涤为东川留后,唐即以宗涤为节度使,于是并有两川之地。

是时,凤翔李茂贞兼据梁、洋、秦、陇,数以兵侵建。天复元年,梁太祖兵诛宦者,宦者韩全诲等劫天子幸凤翔,梁兵围之,茂贞闭城拒守经年,力窘,求与梁和。建间遣人聘茂贞,许以出兵为援,劝其坚壁勿和。遣王宗涤将兵五万,声言迎驾,以攻兴元,执其节度使李继业,而武定节度使拓拔思敬遂以其地降于建,于是并有山南西道。是时,荆南成汭死,襄州赵匡凝遣其弟匡明袭据之,建乘其间,攻下夔

施、忠、万四州。三年八月,唐封建蜀王。四年,唐迁都洛阳,改元天祐, 建与唐隔绝而不知,故仍称天复。六年,又取归州,于是并有三峡。

七年,梁灭唐,遣使者谕建,建拒而不纳。建因驰檄四方,会兵讨梁,四方知 其非诚实,皆不应。

是岁正月,巨人见青城山。六月,凤凰见万岁县,黄龙见嘉阳江,而诸州皆言 甘露、白鹿、白雀、龟、龙之瑞。秋九月己亥,建乃即皇帝位。封其诸子为王,以 王宗佶为中书令,韦庄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唐袭为枢密使,郑骞为御史中 丞,张格、王锴皆为翰林学士,周博雅为成都尹。蜀恃险而富,当唐之末,士人多 欲依建以避乱。建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故其僭号,所用皆唐名臣世 族;庄,见素之孙;格,浚之子也。建谓左右曰:“吾为神策军将时,宿卫禁中, 见天子夜召学士,出入无间,恩礼亲厚如寮友,非将相可比也。”故建待格等恩礼 尤异,其余宋玭等百余人,并见信用。

武成元年正月,祀天南郊,大赦,改元,以王宗佶为太师。宗佶本姓甘氏,建 为忠武军卒时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以军功累迁武信军节度使。后建所生子元懿等 稍长,宗佶以养子心不自安,与郑骞等谋,求为大司马,总六军,开元帅府,凡军 事便宜行而后闻。建以宗佶创业功多,优容之。唐袭本以舞僮见幸于建,宗佶尤易 之,后为枢密使,犹名呼袭,袭虽内恨,而外奉宗佶愈谨。建闻之,怒曰:“宗佶 名呼我枢密使,是将反也。”宗佶求大司马,章三上,建以问袭,袭因激怒建曰: “宗佶功臣,其威望可以服人心,陛下宜即与之。”建心益疑。宗佶入奏事,自请 不已,建叱卫士扑杀之,并赐骞死。六月,以遂王宗懿为皇太子。建加尊号英武睿 圣皇帝。七月,驺虞见武定。

二年,颁《永昌历》。广都嘉禾合穗。

三年八月,有龙五十见洵阳水中。十月,麟见壁州。十二月,大赦,改明年为 永平元年。岐王李茂贞自为梁所围,而山南入于蜀,地狭势孤,遂与建和,以其子 娶建女,因求山南故地。建怒,不与,以王宗侃为北路都统,宗佑、宗贺、唐袭为 三面招讨使以攻岐。战于青泥,宗侃败绩,退保西县,为茂贞兵所围。建自将击之, 岐兵败,解去,建至兴元而还。加尊号曰英武睿圣光孝皇帝。

二年,又加号曰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初,田令孜之为监军也,盗唐传 国玺入于蜀而埋之,二月,尚食使欧阳柔治令孜故第,穿地而得之,以献。五月, 梁遣光禄卿卢玭来聘,推建为兄,其印文曰“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张格曰:“唐 故事,奉使四夷,其印曰‘大唐入某国之印’,今梁已兄事陛下,奈何卑我如夷狄?” 建怒,欲杀梁使者,格曰:“此梁有司之过尔,不可以绝两国之欢。”已而梁太祖 崩,建遣将作监李纮吊之,遂刻其印文曰“大蜀入梁之印”。剑州木连理。六月, 麟见文州。十二月,黄龙见富义江。

三年正月,麟见永泰。五月,驺虞见壁山,有二鹿随之。秋七月,皇太子元膺 杀太子少保唐袭。元膺,建次子也,初名宗懿,后更名宗坦,建得铜牌子于什仿, 有文二十余字,建以为符谶,因取之以名诸子,故又更曰元膺。元膺为人犭叚喙齲 齿,多材艺,能射钱中孔,尝自抱画球掷马上,驰而射之,无不中。年十七,为皇 太子,判六军,创天武神机营,开永和府,置官属。建以元膺年少任重,以记事戒 之,令“一切学朕所为,则可以保国”。又命道士广成先生杜光庭为之师。唐袭, 建之嬖也,元膺易之,屡谑于朝,建惧其交恶,乃罢袭枢密使,出为兴元节度使。 已而袭罢归,元膺廷疏其过失,建益不悦。是月七夕,元膺召诸王大臣置酒,而集 王宗翰、枢密使潘峭、翰林学士毛文锡不至,元膺怒曰:“集王不来,峭与文锡教 之耳!”明日,元膺白建峭及文锡离间语。建怒,将罪之。元膺出而袭入,建以问 之,袭曰:“太子谋作乱,欲召诸将、诸王以兵锢之,然后举事尔!”建疑之,袭 请召营兵入卫。元膺初不为备,闻袭召兵,以为诛己,乃与伶人安悉香、军将喻全 殊率天武兵自卫,遣人擒峭及文锡而笞之,幽于其家;召大将徐瑶、常谦率兵出拒 袭,与袭战神武门,袭中流矢,坠马死。建遣王宗贺以兵讨之,元膺兵败皆溃去, 元膺匿跃龙池槛中。明日,出而丐食,蜀人识之,以告,建遣宗翰招谕之,宗翰未 至,为卫兵所杀。建乃立其幼子郑王宗衍为太子。白龙见邛州江。

四年,荆南高季昌侵蜀巫山,遣嘉王宗寿败之于瞿唐。八月,杀黔南节度使王 宗训。冬,南蛮攻掠界上,建遣夔王宗范击败之于大渡河。麟见昌州。

五年,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又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十一月, 大火,焚其宫室。遣王宗俦等攻岐,取其秦、凤、阶、成四州,至大散关。梁叛将 刘知俊在岐,于是特以其族来。

通正元年,遣王宗绾等率兵十二万出大散关攻岐,取陇州。八月,起文思殿, 以清资五品正员官购群书以实之,以内枢密使毛文锡为文思殿大学士。黄龙见大昌 池。十月,大赦。改明年元曰天汉,国号汉。

天汉元年,杀刘知俊。十二月,大赦,改明年元曰光天,复国号蜀。

天元年六月,建卒,年七十二。

建晚年多内宠,贤妃徐氏与妹淑妃,皆以色进,专房用事,交结宦者唐文扆等干与外政。

建年老昏耄,文扆判六军,事无大小,皆决文扆。

及建疾,以兵入宿卫,谋尽去建故将。

故将闻建疾,皆不得入见,久之,宗弼等排闼入,言文扆欲为变,乃杀之。

建因以老将大臣多许昌故人,必不为太子用,思择人未得而疾亟,乃以宦者宋光嗣为枢密使判六军而建卒。

太子立,去“宗”名衍。

衍字化源。

建十一子,曰卫王宗仁,简王元膺,赵王宗纪,豳王宗辂,韩王宗智,莒王宗特,信王宗杰,鲁王宗鼎,兴王宗泽,薛王宗平。

而郑王宗衍最幼,其母徐贤妃也,以母宠得立为皇太子,开崇贤府,置官属,后更曰天策府。

衍为人方颐大口,垂手过膝,顾目见耳,颇知学问,能为浮艳之辞。

元膺死,建以豳王宗辂貌类己,而信王宗杰于诸子最材贤,欲于两人择立之。

而徐妃专宠,建老昏耄,妃与宦者唐文扆教相者上言衍相最贵,又讽宰相张格赞成之,衍由是得为太子。

建卒,衍立,谥建曰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高祖,陵曰永陵。

建正室周氏号昭圣皇后,后建数日而卒,衍因尊其母徐氏为皇太后,后妹淑妃为皇太妃。

太后、太妃以教令卖官,自刺史以下,每一官阙,必数人并争,而入钱多者得之;通都大邑起邸店,以夺民利。

衍年少荒淫,委其政于宦者宋光嗣、光葆、景润澄、王承休、欧阳晃、田鲁俦等;以韩昭、潘在迎、顾在珣、严旭等为狎客;起宣华苑,有重光、太清、延昌、会真之殿,清和、迎仙之宫,降真、蓬莱、丹霞之亭,飞鸾之阁,瑞兽之门;又作怡神亭,与诸狎客、妇人日夜酣饮其中。

尝以九日宴宣华苑,嘉王宗寿以社稷为言,言发泣涕。

韩昭等曰:“嘉王酒悲尔!”诸狎客共以慢言谑嘲之,坐上喧然。

衍不能省也。

蜀人富而喜遨,当王氏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俯首即堕,谓之“危脑帽”。

衍以为不祥,禁之。

而衍好戴大帽,每微服出游民间,民间以大帽识之,因令国中皆戴大帽。

又好裹尖巾,其状如锥。

而后宫皆戴金莲花冠,衣道士服,酒酣免冠,其髻髽然,更施硃粉,号“醉妆”,国中之人皆效之。

尝与太后、太妃游青城山,宫人衣服,皆画云霞,飘然望之若仙。

衍自作《甘州曲》,述其仙状,上下山谷,衍常自歌,而使宫人皆和之。

衍立之明年,改元乾德。

乾德元年正月,祀天南郊,大赦,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

二年冬,北巡,至于西县,旌旗戈甲,连亘百余里。

其还也,自阆州浮江而上,龙舟画舸,昭耀江水,所在供亿,人不堪命。

三年正月,还成都。

五年,起上清宫,塑王子晋像,尊以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又塑建及衍像,侍立于其左右;又于正殿塑玄元皇帝及唐诸帝,备法驾而朝之。

六年,以王承休为天雄节度使。

天雄军,秦州也。

承休以宦者得幸,为宣徽使,承休妻严氏,有绝色,衍通之。

是时,唐庄宗灭梁,蜀人皆惧。

庄宗遣李严聘蜀,衍与俱朝上清,而蜀都士庶,帘帷珠翠,夹道不绝。

严见其人物富盛,而衍骄淫,归乃献策伐蜀。

明年,唐魏王继岌、郭崇韬伐蜀。

是岁,衍改元曰咸康。

衍自立,岁常猎于子来山。

是岁,又幸彭州阳平化、汉州三学山。

以王承休妻严氏故,十月,幸秦州,群臣切谏,衍不听。

行至梓潼,大风发屋拔木,太史曰:“此贪狼风也,当有败军杀将者。”

衍不省。

衍至绵谷而唐师入其境,衍惧,遽还。

唐师所至,州县皆迎降。

衍留王宗弼守绵谷,遣王宗勋、宗俨、宗昱率兵以拒唐师。

宗勋等至三泉,望风退走。

衍诏宗弼诛宗勋等,宗弼反与宗勋等合谋,送款于唐师。

衍自绵谷还成都,百官及后宫迎谒七里亭,衍杂宫人作回鹘队以入。

明日,御文明殿,与其群臣相对涕泣。

而宗弼亦自绵谷驰归,登太玄门,收成都尹韩昭、宦者宋光嗣、景润澄、欧阳晃等杀之,函首送于继岌。

衍即上表乞降,宗弼迁衍于天启宫。

魏王继岌至成都,衍君臣面缚舆榇,出降于七里亭。

庄宗召衍入洛,赐衍诏曰:“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衍捧诏忻然就道,率其宗族及伪宰相王锴、张格、瘐传素、许寂、翰林学士李旻等,及诸将佐家族数千人以东。

同光四年四月,行至秦川驿,庄宗用伶人景进计,遣宦者向延嗣诛其族。

衍母徐氏临刑呼曰:“吾兒以一国迎降,反以为戮,信义俱弃,吾知其祸不旋踵矣!”

衍妾刘氏,鬒发如云而有色,行刑者将免之,刘氏曰:“家国丧亡,义不受辱!”遂就死。

宗弼,本姓魏,名弘夫,建录为养子。

建攻顾彦晖,宗弼常以建语泄之彦晖者,彦晖败,建待之如初。

建病且卒,宗弼守太师兼中书令、判六军,辅政。

衍已降,宗弼以蜀珍宝奉魏王及郭崇韬,求为西川节度使,魏王曰:“此我家物也,何用献为?”

居数日,为崇韬所杀。

宗寿,许州民家子也。

建以同姓,录之为子。

宗寿好学,工琴奕,为人恬退,喜道家之术,事建时为镇江军节度使。

衍既立,宗寿为太子太保奉朝请,以炼丹养气自娱。

衍为淫乱,独宗寿常切谏之,后为武信军节度使。

唐师伐蜀,所在迎降,魏

王尝以书招之,独宗寿不降。

闻衍已衔璧,大恸,从衍东迁,至岐阳,以赂赂守者,得入见衍,衍泣下沾襟,曰:“早从王言,岂有今日!”

衍死,宗寿走渑池,闻庄宗遇弑,亡入熊耳山。

天成二年,出诣京师,上书求衍宗族葬之。

明宗嘉其忠,以为保义军行军司马,封衍顺正公,许以诸侯礼葬之。

宗寿得王氏十八丧,葬之长安南三赵村。

呜呼,自秦、汉以来,学者多言祥瑞,虽有善辨之士,不能祛其惑也。

予读《蜀书》,至于龟、龙、麟、凤、驺虞之类世所谓王者之嘉瑞,莫不毕出于其国,异哉!

然考王氏之所以兴亡成败者,可以知之矣。

或以为一王氏不足以当之,则视时天下治乱,可以知之矣。

龙之为物也,以不见为神,以升云行天为得志。

今偃然暴露其形,是不神也;不上于天而下见于水中,是失职也。

然其一何多欤,可以为妖矣!

凤凰,鸟之远人者也。

昔舜治天下,政成而民悦,命夔作乐,乐声和,鸟兽闻之皆鼓舞。

当是之时,凤凰适至,舜之史因并记以为美,后世因以凤来为有道之应。

其后凤凰数至,或出于庸君缪政之时,或出于危亡大乱之际,是果为瑞哉?

麟,兽之远人者也。

昔鲁哀公出猎,得之而不识,盖索而获之,非其自出也。

故孔子书于《春秋》曰“西狩获麟”者,讥之也。

“西狩”,非其远也;“获麟”,恶其尽取也。

狩必书地,而哀公驰骋所涉地多,不可遍以名举,故书“西”以包众地,谓其举国之西皆至也。

麟,人罕识之兽也,以见公之穷山竭泽而尽取,至于不识之兽,皆搜索而获之,故曰“讥之也”。

圣人已没,而异端之说兴,乃以麟为王者之瑞,而附以符命、谶纬诡怪之言。

凤尝出于舜,以为瑞,犹有说也,及其后出于乱世,则可以知其非瑞矣。

若麟者,前有治世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未尝一出,其一出而当乱世,然则孰知其为瑞哉?

龟,玄物也,污泥川泽,不可胜数,其死而贵于卜官者,用适有宜尔。

而《戴氏礼》以其在宫沼为王者难致之瑞,《戴礼》杂出于诸家,其失亦以多矣。

驺虞,吾不知其何物也。

《诗》曰:“吁嗟乎驺虞!”

贾谊以谓驺者,文王之囿;虞,虞官也。

当谊之时,其说如此,然则以之为兽者,其出于近世之说乎?

夫破人之惑者,难与争于笃信之时,待其有所疑焉,然后从而攻之可也。

麟、凤、龟、龙,王者之瑞,而出于五代之际,又皆萃于蜀,此虽好为祥瑞之说者亦可疑也。

因其可疑者而攻之,庶几惑者有以思焉。

据《前蜀书》、《运历图》、《九国志》,皆云建以唐大顺二年入成都为西川节度使,天复七年九月建号,明年正月改元武成,今以为定。

惟《旧五代史》云“龙纪元年入成都,天祐五年建号改元”者缪也。

至后唐同光三年蜀灭,则诸书皆同。

自大顺二年至同光三年,凡三十五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前蜀世家第三-译文

王建,字光图,是许州舞阳人。他眉毛浓密,额头宽阔,相貌雄伟。年轻时行为不端,以杀牛、偷驴、贩卖私盐为生,乡里人称他为“贼王八”。后来他成为忠武军的士兵,逐渐升迁为队将。

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逃到蜀地,忠武军将领鹿晏弘率领八千士兵归属杨复光讨伐黄巢,黄巢败逃,杨复光将这支军队分为八都,每都一千人,王建和鹿晏弘都成为都头。杨复光死后,鹿晏弘率领八都向西迎接唐僖宗,沿途抢劫掠夺。到达兴元时,驱逐了节度使牛丛,自称留后。唐僖宗随即任命鹿晏弘为节度使,鹿晏弘任命王建等八都头为属州刺史。不久,鹿晏弘率众东归,攻陷陈州、许州,王建与晋晖、韩建、张造、李师泰等各自率领一都,向西逃奔蜀地。唐僖宗得知后非常高兴,称他们为“随驾五都”,归属十军观军容使田令孜,田令孜将王建等人收为养子。唐僖宗返回长安后,让王建与晋晖等人率领神策军担任宿卫。

光启元年,河王重荣与田令孜争夺盐池,重荣召晋兵进犯京师,唐僖宗逃到凤翔。光启二年三月,唐僖宗移驾兴元,任命王建为清道使,负责护送玉玺。行至当涂驿时,李昌符焚烧栈道,栈道几乎断裂,王建控制唐僖宗的马匹,冒着烟火通过,晚上在山坡下休息,唐僖宗枕着王建的膝盖睡觉,醒来后流泪哭泣,脱下御衣赐给王建。

唐僖宗到达兴元后,田令孜认为天子流亡是自己造成的,害怕因此获罪,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是田令孜的同母弟弟,田令孜请求担任西川监军,杨复恭接任军容使。杨复恭将王建调任壁州刺史,王建于是招集亡命之徒和溪洞夷人,拥有八千士兵,攻打阆州,俘虏了刺史杨行迁。又攻打利州,利州刺史王珙弃城逃跑。陈敬瑄对此感到忧虑,询问田令孜,田令孜说:“王八是我的儿子,只需一纸召令,便可将他收归麾下。”于是派人去招降王建。

东川的顾彦朗与王建有旧交,王建听说田令孜召见自己,非常高兴,于是前往梓州,对顾彦朗说:“十军阿父召见我,我想去成都见陈公,以求一镇之地。”于是将家属托付给顾彦朗,挑选两千精兵,疾驰前往成都。行至鹿头关时,陈敬瑄后悔召见王建,派人阻止他。王建大怒,攻破鹿头关,占领汉州。顾彦朗听说后,出兵援助王建,驻扎在学射。陈敬瑄派将领句惟立迎击王建,王建击败了他,随后攻打彭州。陈敬瑄派眉州刺史山行章率领五万士兵驻扎在新繁,王建再次击败他,俘虏万余人,尸体横陈四十里。陈敬瑄增派七万士兵支援山行章,与王建在濛阳、新都相持百余日。唐昭宗派左谏议大夫李洵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诏令顾彦朗等人停战。顾彦朗请求派大臣镇守蜀地,并为王建请求旌节。文德元年六月,任命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将邛、蜀、黎、雅四州划为永平军,任命王建为节度使。

陈敬瑄不接受替代,唐昭宗命令韦昭度率领顾彦朗等人的军队讨伐他。唐昭宗任命王建为招讨牙内都指挥使。经过很长时间,仍未攻克,王建对韦昭度说:“您率领数万大军,困住两川的人民,却久攻不下,怎么办?况且唐室多难,东方诸镇的军队已经接近京师,您应当回朝辅佐天子,安定中原以巩固根本,这蛮夷之地,不值得您久留。”韦昭度犹豫不决,王建派军士在军门前擒获韦昭度的亲信,将其剁碎吃掉,王建进帐说:“军士饥饿,只能用这个充饥!”韦昭度大为恐惧,立即留下符节给王建,自己东归。韦昭度离开后,王建派兵扼守剑门,两川从此隔绝。

山行章驻扎在广都,王建击败他,山行章逃到眉州,献城投降王建。王建率兵攻打成都,资州、简州、戎州、茂州、嘉州、邛州等地的刺史都被杀,投降王建。王建攻打成都非常紧急,田令孜登上城墙对王建喊道:“老夫与您交情深厚,为何如此相逼!”王建说:“军容使父子之恩,我心中怎能忘记!但讨伐不接受替代的人,是天子的命令。”田令孜夜里进入王建的军营,将节度观察牌印交给王建。第二天,陈敬瑄开门迎接王建。王建准备进城时,任命张勍为都虞候,告诫军士说:“我已任命张勍为虞候,你们不要违抗他的命令,如果张勍抓住你们来见我,我还能饶你们一命,如果张勍先杀了你们再报告,我也无法追究。”王建进城后,军士抢劫掠夺,张勍杀了一百人才制止。后来王建将陈敬瑄迁到雅州,派人杀了他;又任命田令孜为监军,不久也杀了他。大顺二年十月,唐朝任命王建为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云南八国招抚等使。

东川的顾彦朗去世,他的弟弟顾彦晖继位。唐朝派宦官宗道弼赐予顾彦晖东川旌节,绵州刺史常厚抓住宗道弼攻打梓州,王建派李简、王宗涤等人讨伐常厚。自从顾彦朗死后,王建一直想吞并东川但未有行动,等到李简等人讨伐常厚时,王建告诫说:“军队已经击败常厚,顾彦晖一定会出来犒劳军队,你们就和他一起来,不用我再出兵了。”李简等人击败常厚,常厚逃回绵州,将唐朝的旌节还给宗道弼并释放了他。顾彦晖得到旌节后,借口生病不出来犒劳军队。乾宁二年,王建派王宗涤攻打顾彦晖。十二月,王宗涤在楸林击败顾彦晖,斩杀其将领罗璋,随后包围梓州。乾宁三年五月,唐昭宗派宦官袁易简诏令王建停战,王建收兵回成都。黔南节度使王肇献地投降王建。

乾宁四年,王宗涤再次攻打东川,另派王宗侃、王宗阮等人出峡,攻取渝州、泸州。五月,王建亲自率兵攻打东川,唐昭宗派谏议大夫李洵、判官韦庄宣谕两川,诏令王建停战。王建不奉诏,于是被贬为南州刺史,任命郯王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接替王建为西川节度使。李茂贞拒绝接受任命,于是恢复王建的官爵。冬十月,王建攻破梓州,顾彦晖自杀。顾彦晖的将领顾彦瑶见城池已危,对众将吏说:“事奉主公应当生死与共!”指着自己佩戴的宾铁剑说:“事态紧急时若有叛徒,当用此剑斩杀!”城池即将被攻破时,顾彦瑶与顾彦晖召集将吏饮酒,随后与他们一同赴死。王建任命王宗涤为东川留后,唐朝随即任命王宗涤为节度使,于是王建并有了两川之地。

此时,凤翔的李茂贞兼据梁州、洋州、秦州、陇州,多次派兵侵犯王建。天复元年,梁太祖朱温派兵诛杀宦官,宦官韩全诲等人劫持天子逃到凤翔,梁兵包围凤翔,李茂贞闭城拒守一年,力竭后请求与梁和谈。王建暗中派人联络李茂贞,答应出兵支援,劝他坚守不要和谈。王建派王宗涤率领五万士兵,声称迎接天子,攻打兴元,俘虏了节度使李继业,武定节度使拓拔思敬献地投降王建,于是王建并有了山南西道。此时,荆南的成汭去世,襄州的赵匡凝派其弟赵匡明袭取荆南,王建乘机攻下夔州。

施州、忠州、万州四州。三年八月,唐朝封建为蜀王。四年,唐朝迁都洛阳,改年号为天祐,建与唐朝隔绝而不知情,所以仍称天复。六年,又攻取了归州,于是拥有了三峡地区。

七年,梁国灭掉了唐朝,派遣使者劝降建,建拒绝并拒绝接纳。建于是向四方发布檄文,召集军队讨伐梁国,四方知道他不诚实,都没有响应。

这一年正月,有巨人出现在青城山。六月,凤凰出现在万岁县,黄龙出现在嘉阳江,各州都报告有甘露、白鹿、白雀、龟、龙等祥瑞。秋九月己亥日,建于是即皇帝位。封他的儿子们为王,任命王宗佶为中书令,韦庄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唐袭为枢密使,郑骞为御史中丞,张格、王锴都为翰林学士,周博雅为成都尹。蜀国依靠险要的地势而富饶,在唐朝末年,士人们大多想依附建以躲避战乱。建虽然出身盗贼,但为人多智谋,善待士人,所以他僭越称帝,所用的都是唐朝的名臣和世族;韦庄是见素的孙子;张格是浚的儿子。建对左右说:“我担任神策军将时,宿卫在宫中,看到天子夜里召见学士,出入无间,恩礼亲厚如同朋友,不是将相可以比拟的。”所以建对待张格等人的恩礼特别优厚,其余宋玭等一百多人,也都受到信任。

武成元年正月,在南郊祭祀天地,大赦天下,改年号,任命王宗佶为太师。宗佶本姓甘,建在忠武军当兵时抢掠得到他,收养为子,后来因军功升迁为武信军节度使。后来建所生的儿子元懿等逐渐长大,宗佶作为养子心中不安,与郑骞等人谋划,请求担任大司马,统领六军,开设元帅府,凡是军事行动可以自行决定后再报告。建因为宗佶在创业时功劳多,宽容了他。唐袭原本以舞僮的身份受到建的宠爱,宗佶尤其轻视他,后来唐袭担任枢密使,宗佶仍然直呼其名,唐袭虽然内心怨恨,但外表上对宗佶更加恭敬。建听说后,怒道:“宗佶直呼我枢密使的名字,这是要造反啊。”宗佶请求担任大司马,三次上奏,建询问唐袭,唐袭趁机激怒建说:“宗佶是功臣,他的威望可以服众,陛下应该立即任命他。”建心中更加怀疑。宗佶入宫奏事,自请不已,建命令卫士扑杀了他,并赐郑骞死。六月,任命遂王宗懿为皇太子。建加尊号为英武睿圣皇帝。七月,驺虞出现在武定。

二年,颁布《永昌历》。广都的嘉禾合穗。

三年八月,有五十条龙出现在洵阳水中。十月,麒麟出现在壁州。十二月,大赦天下,改明年为永平元年。岐王李茂贞被梁国包围,山南地区归入蜀国,地狭势孤,于是与建和好,让他的儿子娶建的女儿,并请求归还山南故地。建怒,不答应,任命王宗侃为北路都统,宗佑、宗贺、唐袭为三面招讨使,进攻岐国。在青泥交战,宗侃战败,退守西县,被茂贞的军队包围。建亲自率军攻击,岐兵败退,解围而去,建到达兴元后返回。加尊号为英武睿圣光孝皇帝。

二年,又加尊号为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当初,田令孜担任监军时,偷了唐朝的传国玺带到蜀国并埋藏起来,二月,尚食使欧阳柔在田令孜的旧宅挖地时发现了它,献给了建。五月,梁国派遣光禄卿卢玭来聘问,推举建为兄长,印文为“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张格说:“按照唐朝的惯例,出使四夷,印文为‘大唐入某国之印’,现在梁国已经以兄长之礼对待陛下,为何要贬低我们像夷狄一样?”建怒,想杀梁国使者,张格说:“这是梁国官员的过错,不能因此断绝两国的友好关系。”不久梁太祖去世,建派遣将作监李纮去吊唁,于是刻印文为“大蜀入梁之印”。剑州的树木连理。六月,麒麟出现在文州。十二月,黄龙出现在富义江。

三年正月,麒麟出现在永泰。五月,驺虞出现在壁山,有两只鹿跟随。秋七月,皇太子元膺杀了太子少保唐袭。元膺是建的次子,原名宗懿,后改名宗坦,建在什仿得到一块铜牌,上面有二十多个字,建认为是符谶,于是用它来给儿子们命名,所以又改名为元膺。元膺为人相貌奇特,多才多艺,能射中钱孔,曾经自己抱着画球扔到马上,骑马射箭,无不命中。十七岁时,成为皇太子,掌管六军,创立天武神机营,开设永和府,设置官属。建因为元膺年少而责任重大,用记事来告诫他,命令“一切学朕所为,则可以保国”。又命道士广成先生杜光庭为他的老师。唐袭是建的宠臣,元膺轻视他,多次在朝廷上戏弄他,建担心他们关系恶化,于是罢免唐袭的枢密使职务,外放为兴元节度使。不久唐袭被罢免回家,元膺在朝廷上列举他的过失,建更加不高兴。这个月的七夕,元膺召诸王大臣设宴,但集王宗翰、枢密使潘峭、翰林学士毛文锡没有来,元膺怒道:“集王不来,是潘峭和毛文锡教唆的!”第二天,元膺向建报告潘峭和毛文锡的离间之言。建怒,准备治他们的罪。元膺离开后,唐袭进来,建问他,唐袭说:“太子谋反,想召集诸将、诸王用兵控制他们,然后举事!”建怀疑他,唐袭请求召营兵入宫护卫。元膺起初没有防备,听说唐袭召兵,以为是要杀自己,于是与伶人安悉香、军将喻全殊率天武兵自卫,派人抓住潘峭和毛文锡并鞭打他们,幽禁在他们家中;召大将徐瑶、常谦率兵出城抵抗唐袭,与唐袭在神武门交战,唐袭中箭坠马而死。建派遣王宗贺率兵讨伐元膺,元膺的军队溃败,元膺藏在跃龙池的栏杆中。第二天,出来乞食,蜀人认出了他,报告给建,建派遣宗翰去招降他,宗翰还没到,元膺就被卫兵杀了。建于是立他的幼子郑王宗衍为太子。白龙出现在邛州江。

四年,荆南的高季昌侵犯蜀国的巫山,派遣嘉王宗寿在瞿唐击败他。八月,杀了黔南节度使王宗训。冬天,南蛮侵犯边界,建派遣夔王宗范在大渡河击败他们。麒麟出现在昌州。

五年,在龙兴宫建造寿昌殿,在壁上画建的像;又建造扶天阁,画诸功臣的像。十一月,大火烧毁了宫殿。派遣王宗俦等人进攻岐国,夺取了秦、凤、阶、成四州,到达大散关。梁国的叛将刘知俊在岐国,于是带着他的家族来投奔。

通正元年,派遣王宗绾等人率兵十二万出大散关进攻岐国,夺取了陇州。八月,建造文思殿,用清资五品正员官购买群书充实其中,任命内枢密使毛文锡为文思殿大学士。黄龙出现在大昌池。十月,大赦天下。改明年年号为天汉,国号为汉。

天汉元年,杀了刘知俊。十二月,大赦天下,改明年年号为光天,恢复国号为蜀。

天元年六月,王建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王建晚年有很多宠爱的妃子,贤妃徐氏和她的妹妹淑妃,都因为美貌得宠,专权处理事务,结交宦官唐文扆等人干预朝政。

王建年老昏聩,唐文扆掌管六军,无论大小事务,都由唐文扆决定。

等到王建生病,唐文扆带兵入宫守卫,企图除掉王建的旧将。

旧将们听说王建生病,都无法入宫觐见,过了很久,宗弼等人强行闯入,说唐文扆要谋反,于是杀了他。

王建因为老将大臣大多是许昌的旧人,肯定不会为太子所用,想选人但还没选好就病重了,于是任命宦官宋光嗣为枢密使,掌管六军,随后王建去世。

太子继位,去掉“宗”字,改名为衍。

王衍字化源。

王建有十一个儿子,分别是卫王宗仁、简王元膺、赵王宗纪、豳王宗辂、韩王宗智、莒王宗特、信王宗杰、鲁王宗鼎、兴王宗泽、薛王宗平。

而郑王宗衍最年幼,他的母亲是徐贤妃,因为母亲得宠,被立为皇太子,开设崇贤府,设置官属,后来改名为天策府。

王衍长相方正,嘴巴大,手臂长过膝盖,眼睛能看到耳朵,颇有学问,擅长写浮华艳丽的文章。

元膺去世后,王建因为豳王宗辂长得像自己,而信王宗杰在诸子中最有才能和贤德,想在两人中选择一个立为太子。

但徐妃专宠,王建年老昏聩,徐妃和宦官唐文扆让相士说王衍的相貌最尊贵,又暗示宰相张格支持,王衍因此得以成为太子。

王建去世后,王衍继位,追谥王建为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高祖,陵墓名为永陵。

王建的正室周氏被封为昭圣皇后,周氏在王建去世几天后也去世了,王衍于是尊他的母亲徐氏为皇太后,徐氏的妹妹淑妃为皇太妃。

太后和太妃通过教令卖官,从刺史以下的官职,每当有空缺,必定有几个人争抢,出钱多的人得到官职;在繁华的大城市建立商铺,抢夺百姓的利益。

王衍年轻荒淫,把朝政交给宦官宋光嗣、光葆、景润澄、王承休、欧阳晃、田鲁俦等人;以韩昭、潘在迎、顾在珣、严旭等人为亲信;建造宣华苑,里面有重光、太清、延昌、会真等殿,清和、迎仙等宫,降真、蓬莱、丹霞等亭,飞鸾阁,瑞兽门;又建造怡神亭,与那些亲信、妃子日夜饮酒作乐。

曾经在九日宴会上,嘉王宗寿谈到国家大事,说着说着就哭了。

韩昭等人说:“嘉王是酒后悲伤罢了!”那些亲信们一起用轻慢的话嘲笑他,宴会上喧闹不已。

王衍没有察觉。

蜀地的人富裕且喜欢游玩,在王建晚年,民间流行戴小帽子,帽子只能盖住头顶,低头就会掉下来,称为“危脑帽”。

王衍认为这不吉利,禁止了这种帽子。

而王衍喜欢戴大帽子,每次微服出巡民间,百姓通过大帽子认出他,于是他下令全国都戴大帽子。

他还喜欢裹尖头巾,形状像锥子。

而后宫的妃子们都戴金莲花冠,穿道士服,酒醉后摘下帽子,头发散乱,再涂上红粉,称为“醉妆”,全国的人都效仿。

王衍曾与太后、太妃游青城山,宫女的衣服都画着云霞,远远望去像仙人一样。

王衍自己写了《甘州曲》,描述仙人的样子,在山谷间上下行走,王衍常常自己唱,让宫女们跟着和唱。

王衍继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乾德。

乾德元年正月,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

乾德二年冬天,王衍北巡,到达西县,旌旗和兵器连绵百余里。

回程时,从阆州乘船沿江而上,龙舟和画舫在江上闪耀,沿途供应繁多,百姓不堪重负。

乾德三年正月,回到成都。

乾德五年,建造上清宫,塑王子晋的像,尊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又塑王建和王衍的像,侍立在王子晋左右;在正殿塑玄元皇帝和唐朝诸帝的像,准备法驾朝拜。

乾德六年,任命王承休为天雄节度使。

天雄军在秦州。

王承休因为是宦官得宠,担任宣徽使,王承休的妻子严氏非常美貌,王衍与她私通。

当时,唐庄宗灭了梁国,蜀地的人都感到恐惧。

唐庄宗派李严出使蜀国,王衍与他一起朝拜上清宫,蜀都的士人和百姓,帘帷珠翠,夹道不绝。

李严看到蜀地人物富盛,而王衍骄奢淫逸,回去后便献策讨伐蜀国。

第二年,唐魏王继岌和郭崇韬讨伐蜀国。

这一年,王衍改年号为咸康。

王衍自立后,每年都去子来山打猎。

这一年,他又去了彭州阳平化、汉州三学山。

因为王承休的妻子严氏的缘故,十月,王衍去了秦州,群臣极力劝阻,王衍不听。

走到梓潼时,大风掀翻房屋,拔起树木,太史说:“这是贪狼风,预示着会有军队失败、将领被杀。”

王衍没有理会。

王衍到达绵谷时,唐军已经进入蜀境,王衍害怕,急忙返回。

唐军所到之处,州县都纷纷投降。

王衍留下王宗弼守绵谷,派王宗勋、宗俨、宗昱率兵抵抗唐军。

宗勋等人到了三泉,看到唐军就撤退了。

王衍下令王宗弼诛杀宗勋等人,王宗弼反而与宗勋等人合谋,向唐军投降。

王衍从绵谷回到成都,百官和后宫在七里亭迎接,王衍混杂在宫女中扮作回鹘队入城。

第二天,王衍在文明殿上,与群臣相对哭泣。

而王宗弼也从绵谷赶回,登上太玄门,逮捕成都尹韩昭、宦官宋光嗣、景润澄、欧阳晃等人并杀掉,将他们的首级送给继岌。

王衍随即上表乞降,王宗弼将王衍迁到天启宫。

魏王继岌到达成都,王衍君臣自缚双手,抬着棺材,在七里亭出降。

唐庄宗召王衍入洛阳,赐诏书说:“你本应封土为王,绝不会在危难时亏待你,天地为证,一言不欺!”

王衍捧着诏书欣然上路,率领他的宗族及伪宰相王锴、张格、瘐传素、许寂、翰林学士李旻等人,以及诸将佐的家族数千人东行。

同光四年四月,行至秦川驿,唐庄宗采用伶人景进的计策,派宦官向延嗣诛杀王衍的家族。

王衍的母亲徐氏临刑时喊道:“我儿以一国投降,反而被杀,信义全无,我知道灾祸很快就会降临!”

王衍的妾刘氏,头发乌黑如云,美貌动人,行刑者想放过她,刘氏说:“家国已亡,义不受辱!”于是从容就死。

王宗弼,本姓魏,名弘夫,被王建收为养子。

王建攻打顾彦晖时,王宗弼经常把王建的话泄露给顾彦晖,顾彦晖失败后,王建依然待他如初。

王建病重将死时,王宗弼担任太师兼中书令、掌管六军,辅佐朝政。

王衍投降后,王宗弼将蜀国的珍宝献给魏王和郭崇韬,请求担任西川节度使,魏王说:“这些都是我家的东西,何必献给我?”

几天后,王宗弼被郭崇韬所杀。

王宗寿,是许州平民家的孩子。

王建因为同姓,收他为养子。

王宗寿好学,擅长琴棋,为人淡泊,喜欢道家之术,在王建时期担任镇江军节度使。

王衍继位后,王宗寿担任太子太保奉朝请,以炼丹养气自娱。

王衍荒淫无度,只有王宗寿经常直言劝谏,后来担任武信军节度使。

唐军讨伐蜀国时,各地纷纷投降,魏

王曾经写信招降他,只有宗寿不投降。

听说衍已经投降,宗寿非常悲痛,跟随衍东迁,到了岐阳,用贿赂收买守卫,得以进入见到衍,衍泪流满面,说:“如果早听王的话,怎么会有今天!”

衍死后,宗寿逃到渑池,听说庄宗被杀,逃入熊耳山。

天成二年,宗寿前往京师,上书请求安葬衍的宗族。

明宗赞赏他的忠诚,任命他为保义军行军司马,封衍为顺正公,允许以诸侯的礼仪安葬他。

宗寿得到王氏十八具遗体,安葬在长安南三赵村。

唉,自秦、汉以来,学者们多谈论祥瑞,即使有善于辩论的人,也不能消除这种迷惑。

我读《蜀书》,看到龟、龙、麟、凤、驺虞等所谓王者的吉祥征兆,都出现在蜀国,真是奇怪!

然而考察王氏的兴亡成败,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因。

有人认为一个王氏不足以代表,那么看看当时天下的治乱,也可以知道。

龙这种生物,以不显现为神,以升云行天为得志。

现在它显然暴露了形体,这是不神;不上天而出现在水中,这是失职。

然而它们为何如此之多,可以认为是妖了!

凤凰,是远离人类的鸟。

从前舜治理天下,政绩显著,百姓喜悦,命令夔创作音乐,乐声和谐,鸟兽听到都欢欣鼓舞。

那时,凤凰正好到来,舜的史官因此记录下来作为美谈,后世因此认为凤凰到来是有道的象征。

后来凤凰多次到来,有时出现在昏君乱政之时,有时出现在危亡大乱之际,这真的是祥瑞吗?

麟,是远离人类的兽。

从前鲁哀公出猎,捕获了麟却不认识,大概是搜索而捕获的,不是它自己出现的。

所以孔子在《春秋》中写道“西狩获麟”,是讥讽他。

“西狩”,并不是指远方;“获麟”,是厌恶他尽取。

狩猎必须记录地点,而哀公驰骋所到之处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地名,所以写“西”来概括所有地方,表示他走遍了国家的西部。

麟,是人们很少认识的兽,以此显示哀公穷山竭泽而尽取,以至于不认识的兽,都搜索捕获,所以说“讥讽他”。

圣人已经去世,而异端之说兴起,于是将麟视为王者的祥瑞,并附会符命、谶纬等诡怪之言。

凤凰曾经出现在舜的时代,被认为是祥瑞,还有道理,但后来出现在乱世,就可以知道它不是祥瑞了。

像麟这样的,前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治世,从未出现,一旦出现却在乱世,那么谁知道它是祥瑞呢?

龟,是玄妙的生物,污泥川泽中不可胜数,死后被卜官珍视,是因为它们适合占卜。

而《戴氏礼》认为它们在宫沼中是王者难以得到的祥瑞,《戴礼》杂出于各家,其错误也很多。

驺虞,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诗经》说:“吁嗟乎驺虞!”

贾谊认为驺是文王的园囿;虞是虞官。

在贾谊的时代,这种说法如此,那么将驺虞视为兽,是近世的说法吗?

破除人们的迷惑,难以在他们深信不疑时争辩,等到他们有所怀疑时,再加以攻击就可以了。

麟、凤、龟、龙,王者的祥瑞,却出现在五代之际,又都集中在蜀国,这即使是喜欢祥瑞之说的人也会怀疑。

针对这些可疑之处加以攻击,或许能让迷惑的人有所思考。

根据《前蜀书》、《运历图》、《九国志》,都记载建在唐大顺二年进入成都担任西川节度使,天复七年九月建号,次年正月改元武成,现在以此为准。

只有《旧五代史》记载“龙纪元年进入成都,天祐五年建号改元”是错误的。

到后唐同光三年蜀国灭亡,各书的记载都一致。

从大顺二年到同光三年,共三十五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前蜀世家第三-注解

王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开国皇帝,字光图,许州舞阳人。早年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生,后从军,逐渐崛起,最终建立前蜀政权。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曾攻陷长安,导致唐僖宗逃往蜀地。

僖宗:唐僖宗李儇,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因黄巢起义被迫逃往蜀地。

忠武军:唐朝的一支重要军队,王建曾在此军中服役。

鹿晏弘:忠武军将领,曾率军讨伐黄巢,后与王建等人一同西迎僖宗。

杨复光:唐朝将领,曾率军讨伐黄巢,死后鹿晏弘接管其军队。

田令孜:唐僖宗时期的宦官,掌握大权,曾将王建等人收为养子。

陈敬瑄:西川节度使,田令孜的同母弟,曾与王建发生冲突。

顾彦朗:东川节度使,与王建有旧交,曾协助王建攻打西川。

昭宗:唐昭宗李晔,唐朝第二十位皇帝,曾试图调解王建与陈敬瑄的冲突。

李茂贞:凤翔节度使,曾与王建争夺地盘,后与王建达成和解。

梁太祖:即朱温,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曾诛杀宦官,与李茂贞发生冲突。

天复:唐昭宗年号,公元901年至904年。

天祐:唐昭宗年号,公元904年至907年。

梁:指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由朱温建立。

青城山: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凤凰:传说中的祥瑞之鸟,象征吉祥和太平。

黄龙: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皇权和吉祥。

甘露:传说中的祥瑞之兆,象征天下太平。

白鹿: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和长寿。

白雀:传说中的祥瑞之鸟,象征吉祥和太平。

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长寿和稳定。

龙: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皇权和吉祥。

中书令: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左散骑常侍: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从和谏议。

枢密使: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机要事务。

御史中丞: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书和参与机要事务。

成都尹:古代官职,负责成都地区的行政事务。

神策军:唐朝禁军之一,负责皇帝的护卫。

太师:古代官职,三公之一,地位尊崇。

大司马: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驺虞: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和太平。

永昌历:蜀国颁布的历法。

嘉禾:传说中的祥瑞之兆,象征丰收和太平。

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和太平。

永平:蜀国年号,公元911年至915年。

岐王李茂贞: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势力之一,占据今陕西一带。

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

传国玺:象征皇权的玉玺,传国之宝。

大梁入蜀之印:后梁与蜀国交往时使用的印章。

大蜀入梁之印:蜀国与后梁交往时使用的印章。

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

文州:今甘肃省文县。

富义江:今四川省富顺县境内的一条河流。

永泰:今四川省永泰县。

壁山:今重庆市璧山区。

什仿:今四川省什邡市。

邛州:今四川省邛崃市。

瞿唐:今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

昌州:今重庆市大足区。

寿昌殿:蜀国宫殿名。

扶天阁:蜀国宫殿名。

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古代重要关隘。

文思殿:蜀国宫殿名。

天汉:蜀国年号,公元917年。

光天:蜀国年号,公元918年。

衔璧:古代投降的仪式,投降者口含玉璧,表示臣服。

渑池:古地名,今河南省渑池县。

熊耳山:山名,位于河南省西部。

天成二年:后唐明宗年号,公元927年。

保义军行军司马:官职名,负责军队的行军和后勤事务。

顺正公:封号,表示对王衍的尊崇。

诸侯礼:古代诸侯的葬礼规格。

祥瑞:吉祥的征兆,古代认为祥瑞的出现预示着国家的兴盛。

蜀书:记载蜀地历史的书籍。

龟、龙、麟、凤、驺虞: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分别象征长寿、权力、仁德、太平和祥瑞。

夔:舜时的乐官。

鲁哀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

西狩获麟:《春秋》中的记载,鲁哀公在西狩时捕获了一只麒麟。

符命、谶纬:古代预言和占卜的书籍,常被用来解释祥瑞。

戴氏礼:指《礼记》,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贾谊: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文王之囿:周文王的园林。

虞官:古代掌管山泽的官员。

前蜀书:记载前蜀历史的书籍。

运历图:古代历法书籍。

九国志: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书籍。

旧五代史:记载五代历史的官方史书。

大顺二年:唐昭宗年号,公元891年。

天复七年:唐昭宗年号,公元907年。

武成:前蜀王建的年号,公元908年。

龙纪元年:唐昭宗年号,公元889年。

天祐五年:唐昭宗年号,公元908年。

同光三年:后唐庄宗年号,公元925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前蜀世家第三-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早年经历及其崛起过程。王建从一个无赖之徒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最终建立前蜀政权,这一过程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权力更迭。

王建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低微,曾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生,被乡里人称为“贼王八”。然而,正是这种底层生活的磨砺,使得王建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他从军后,凭借勇猛和机智,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一方诸侯。

王建的崛起与唐末的政治动荡密不可分。黄巢起义导致唐僖宗逃往蜀地,王建等人随鹿晏弘西迎僖宗,途中表现出色,逐渐获得僖宗的信任。尤其是在僖宗逃难过程中,王建多次保护僖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僖宗过栈道,表现出极大的忠诚与勇气。这种忠诚不仅为他赢得了僖宗的信任,也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王建的政治智慧在文中也有充分体现。他在与陈敬瑄、顾彦朗等人的斗争中,善于利用各方矛盾,灵活应对。尤其是在与陈敬瑄的冲突中,王建不仅展现了强大的军事才能,还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了顾彦朗的支持,最终成功攻占成都,成为西川的实际控制者。

此外,王建在处理与朝廷的关系上也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他一方面利用朝廷的权威为自己争取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军事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与李茂贞的冲突中,王建不仅通过军事手段取得胜利,还通过外交手段与李茂贞达成和解,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王建的崛起过程,也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权力斗争。王建从一个无赖之徒成长为一方霸主,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这段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这段文字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特别是蜀王王建的崛起及其称帝的过程。王建原本是唐朝的将领,后来在唐朝衰落后割据蜀地,建立了蜀国。文中详细描述了王建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最终称帝。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割据势力的崛起。王建虽然出身低微,但凭借其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善待士人,重用唐朝的名臣世族,显示出他对文化和人才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生动地描绘了蜀国的建立过程。文中多次提到祥瑞之兆,如凤凰、黄龙、甘露等,这些祥瑞的描写不仅增添了文本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和祥瑞的信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王建及其政权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斗争以及文化风貌。特别是王建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对前蜀王衍的灭亡及其臣子宗寿的忠诚的描述,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忠臣义士难寻的历史背景。宗寿在王衍灭亡后,仍然坚持忠诚,甚至不惜贿赂守者去见王衍,最终请求以诸侯之礼安葬王衍及其宗族,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道德操守。这种忠诚在乱世中尤为难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臣不事二主’的理念。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对祥瑞之物的讨论,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祥瑞的迷信和误解。作者通过对龟、龙、麟、凤、驺虞等祥瑞之物的分析,指出这些祥瑞的出现并不一定预示着国家的兴盛,反而可能出现在乱世之中。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对祥瑞的盲目崇拜,具有批判性和启发性。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指出《旧五代史》中关于前蜀王建入成都时间的错误,进一步强调了历史记载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的重要性。这种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体现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的责任感和学术精神。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还通过对祥瑞之物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祥瑞的迷信和误解。文章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件的叙述,又有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前蜀世家第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0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