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鸡山志目-原文
一卷真形统汇此山之纲领也。
山名山脉山形山界开辟鼎盛二卷名胜分标胜概本乎天,故随其发脉,自顶而下分也。
峰岩洞台石岭
梯谷峡箐坪林
泉瀑潭涧温泉
三卷化宇随支功业本乎人,故因其登陟,自卑而上升也。
中条刹舍
四卷化宇随支
东条刹舍西条刹舍
五卷化宇随支
绝顶罗城山外刹舍附坊、亭、桥、聚
六卷神迹原始
传法正宗传附法显事迹附小沈事迹古德垂芬
名宿传高隐传
七卷宰官护法
名宦传乡贤传附檀越信施胜事记余
灵异十则物产临莅朝参市集塔墓十则
八卷艺苑集成
集诗集文
徐子曰:志图经者,有山川之一款;志山川者,又有图经之全例,不相假也。
兹帙首真形,次名胜,次化宇,渐由天而入;次古德,次护法,则纯乎人矣;胜事天之余,艺苑人之余,故又次焉。
此编次之大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鸡山志目-译文
这一卷是汇集了这座山的基本情况的真形图。
山的名字、山脉、山形、山界都是开辟和鼎盛的,分为两卷。名胜之地分别标记并描述其胜景,这些胜景来源于天,所以根据山的脉络,从山顶向下分列。
山峰、岩石、洞穴、平台、石岭、梯田、峡谷、山涧、平地、树林。
泉水、瀑布、潭水、山涧、温泉。
第三卷是化宇随支功业,这些功业来源于人,所以根据人们攀登的路径,从低处向高处逐步上升。
中条山上的寺庙。
第四卷是化宇随支,包括东条山和西条山上的寺庙。
第五卷是化宇随支。
绝顶罗城,山外的寺庙,附有坊、亭、桥、聚落。
第六卷是神迹原始,包括传法正宗、传附法显事迹、附小沈事迹、古德垂芬、名宿传高隐传。
第七卷是宰官护法,包括名宦传、乡贤传、附檀越信施胜事记余、灵异十则、物产、临莅朝参市集塔墓十则。
第八卷是艺苑集成,包括诗集、文。
徐子说:编写志图经的人,要有山川的一项内容;编写山川志的人,又要有图经的完整例子,两者不可相互替代。这本册子首先介绍真形图,然后是名胜,接着是化宇,逐渐从天而入;然后是古德,再是护法,这些都是纯粹关于人的;胜事是天之余,艺苑是人之余,所以又放在后面。这就是编排的总体思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鸡山志目-注解
真形统汇:指山川的总体形态和格局的汇编,真形即真实的形态,统汇即汇总。
纲领:指山川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
山脉:指连绵的山脉,是地形的基本单元。
山形:指山的形态,包括山的高低、形状等。
山界:指山的边界,即山脉的界限。
开辟:指山川的形成和开拓。
鼎盛:指山川在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名胜:指山川中的著名景点和名胜古迹。
胜概:指山川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风貌。
发脉:指山脉的发源地,即山脉的起始点。
顶而下:指从山顶向山脚的方向。
峰岩洞台石岭:指山峰、岩石、洞穴、平台、山岭等自然地貌。
梯谷峡箐坪林:指梯田、山谷、峡谷、箐地、平地、森林等。
泉瀑潭涧温泉:指泉水、瀑布、潭水、溪涧、温泉等水体。
化宇:指宇宙的演化过程,这里指山川的演变。
支功业:指山川的支流和相关的功业,即山川的分支和成就。
登陟:指攀登,这里指人们对山川的攀登和探索。
自卑而上升:指从低处开始,逐渐向高处攀登。
刹舍:指佛教寺庙。
罗城:指围绕城市或重要地点的城墙。
附坊、亭、桥、聚:指寺庙周边的附属建筑,如坊、亭、桥、聚落等。
神迹:指神话传说中的神奇事迹。
原始:指最初的、原始的。
传法正宗:指佛教中的正宗传承。
附法显事迹:指与法显相关的传说和事迹。
小沈事迹:指与小沈相关的传说和事迹。
古德:指古代的德高望重的人。
名宿:指有声望的学者或名人。
高隐:指隐居的高人。
宰官:指官员。
护法:指保护佛法的人。
名宦:指有名声的官员。
乡贤:指有德行的乡里人士。
檀越:指施主,即捐赠财物的人。
信施:指信仰和施舍。
胜事:指值得记载的好事。
物产:指一个地区出产的各种物品。
临莅:指到达或莅临。
朝参:指朝拜和参拜。
市集:指市场。
塔墓:指塔和坟墓。
艺苑:指文艺的园地,这里指文艺作品。
集成:指汇集、汇编。
徐子:指徐子,可能是某个人的名字。
志图经:指编写图经,图经是一种记载地理、历史、文化等的书籍。
山川之一款:指山川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
图经之全例:指图经中的全部例子或全部内容。
不相假:指不相互借用,各自独立。
帙首:指书籍的开头。
渐由天而入:指从自然景观逐渐过渡到人文景观。
纯乎人:指纯粹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内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鸡山志目-评注
一卷真形统汇此山之纲领也。
此句开篇点题,‘真形’指的是山的真实形态,‘纲领’则是对山脉、山形、山界的总括。这表明此卷是对山脉的整体概述,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后续各卷的详细描述奠定了基础。
山名山脉山形山界开辟鼎盛二卷名胜分标胜概本乎天,故随其发脉,自顶而下分也。
这句话强调了山脉的命名、分布、形态和界限,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从天而降的。‘本乎天’意味着山脉的形成和分布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峰岩洞台石岭,梯谷峡箐坪林,泉瀑潭涧温泉。
这一段列举了山中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峰、岩、洞、台、石、岭、梯谷、峡箐、坪林、泉瀑、潭涧和温泉。这些词汇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描述,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描绘能力。
三卷化宇随支功业本乎人,故因其登陟,自卑而上升也。
这句话转入对人类活动在山中的描述,‘化宇’指的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随支’则是指随着山脉的分支。‘本乎人’说明人类的活动是受人的意志所主导的,而‘自卑而上升’则表达了人类在攀登过程中的自我超越。
中条刹舍,四卷化宇随支东条刹舍西条刹舍,五卷化宇随支。
这里提到了‘刹舍’,即佛教寺院,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卷次的增加,刹舍的描述也更为详细,分别介绍了中条、东条、西条等不同地区的刹舍,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绝顶罗城山外刹舍附坊、亭、桥、聚六卷神迹原始传法正宗传附法显事迹附小沈事迹古德垂芬名宿传高隐传。
这一段提到了绝顶的罗城、山外的刹舍以及各种附属建筑,如坊、亭、桥等。随后,文本转向对佛教历史和人物事迹的记载,包括传法正宗、法显事迹、小沈事迹、古德垂芬、名宿传和高隐传等,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七卷宰官护法名宦传乡贤传附檀越信施胜事记余灵异十则物产临莅朝参市集塔墓十则。
这一卷涵盖了宰官、护法、名宦、乡贤、檀越、信施、胜事、灵异、物产、临莅、朝参、市集、塔墓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山文化中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八卷艺苑集成集诗集文。
此卷集中展示了文学艺术成就,包括诗歌和散文的集成,体现了山文化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和推崇。
徐子曰:志图经者,有山川之一款;志山川者,又有图经之全例,不相假也。兹帙首真形,次名胜,次化宇,渐由天而入;次古德,次护法,则纯乎人矣;胜事天之余,艺苑人之余,故又次焉。此编次之大意也。
徐子在这里对整部著作的编次进行了总结,指出图经与山川志的区别,并解释了编次的逻辑顺序。从自然到人文,从天到人,再到艺术,这种编次逻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全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