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四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四-原文

十五日,昧爽起,无梳具,乃亟趋入城寓,而静闻犹卧庙中。

初拟令顾仆出候,并携囊同入,而顾仆亦卧不能起,余竟日坐楼头俟之,顾仆复卧竟日,不及出游焉。

是日暑甚,余因两病人僵卧两处,忧心忡忡,进退未知所适从,聊追忆两三日桂西程纪,迨晚而卧。

十六日,顾仆未起,余欲自往迎静闻。

顾仆强起行,余并付钱赎静闻囊被。

迨上午归,静闻不至而庙僧至焉。

言昨日静闻病少瘥病愈,至夜愈甚,今奄奄垂毙,亟须以舆迎之。

余谓病既甚,益不可移,劝僧少留,余当出视,并携医就治也。

僧怏怏去。

余不待午餐,出东门,过唐二贤祠,由其内西转,为柳侯庙,《柳侯碑》在其前,乃苏子瞻书,韩文公诗。

其后则柳墓也。

余按《一统志》,柳州止有刘贲墓,而不及子厚,何也?容考之。

急趋天妃视静闻,则形变语谵,尽失常度。

始问之,不能言,继而详讯,始知昨果少瘥,晚觅菖蒲、雄黄服之,遂大委顿极度疲困,盖蕴热之极而又服此温热之药,其性悍烈,宜其及此。

余数日前阅《西事珥》,载此中人有食饮端午菖蒲酒,一家俱毙者,方以为戒。

而静闻病中服此,其不即毙亦天幸也。

余欲以益元散解之,恐其不信。

乃二里入北门,觅医董姓者出诊之。

医言无伤,服药即愈。

乃复随之抵医寓,见所治剂俱旁杂无要。

余携至城寓,另觅益元散,并药剂令顾仆传致之,谕以医意,先服益元,随煎剂以服。

迨暮,顾仆返,知服益元后病势少杀矣。

十七日,中夜雷声殷殷,迨晓而雨。

晨餐后,令顾仆出探静闻病,已渐解。

既午雨止,湿蒸未己。

匡坐寓中,倦于出焉。

柳郡三面距江,故曰壶城。

江自北来,复折而北去,南环而宽,北夹而束,有壶之形焉,子厚所谓“江流曲似九回肠”也。

其城颇峻,而东郭之聚庐反密于城中,黄翰简、龙天卿之第俱在焉。

龙名文光。

黄翰简名启元。

壬戌进士,父名化。

由乡科任广东平远令,平盗有功,进佥宪明代都察院。

母夫人许氏,以贞烈死平远,有颛祠。

余昔闻之文相公湛持,言其夫人死于平远城围之上,而近阅《西事珥》,则言其死于会昌,其地既异,则事亦有分。

此其所居,有祠在罗池东。(缺)当俟考文。

翰简二子俱乡科。

十八日,因顾仆病不能炊,余就粥肆中,即出东门观静闻。

一里,北过二贤祠,东过开元寺,又共一里,抵天妃庙,则静闻病虽少痊,而形神犹非故吾也。

余初意欲畀钱庙僧,令买绿豆杂米作糜粥,以芽菜鲜姜为供。

问前所畀,竟不买米,俱市粉饼食。

余恐蹈前辙,遂弗与,拟自买畀之,而静闻与庙僧交以言侵余。

此方病者不信药而信鬼,僧不斋食而肉食,故僧以大餔惑静闻,而静闻信之。

僧谓彼所恃不在药而在食。

静闻谓予不惜其命而惜钱,盖犹然病狂之言也。

余乃还,过开元寺入瞻焉。

寺为唐古刹,虽大而无他胜。

又西过唐二贤祠觅拓碑者家,市所拓苏子瞻书韩辞二纸。

更觅他拓,见有柳书《罗池题石》一方,笔劲而刻古,虽后已剥落,而先型宛然。

余嘱再索几纸,其人欣然曰:“此易耳。即为公发硎磨刀石出一石拓,乃新摹而才镌之者。”

问:“旧碑何在?”曰:“已碎裂。今番不似前之剥而不全矣。”

余甚惋惜,谢其新拓,只携旧者一纸并韩辞二大纸去。

询罗池所在,曰:“从祠右大街北行,从委巷东入即是。然已在人家环堵中,未易觅也。”

余从之。

北向大街行半里,不得;东入巷再询之,土人初俱云不知。

最后有悟者,曰:“岂谓‘罗池夜月’耶?此景已久湮灭,不可见矣。”

余问何故,曰:“大江东南有灯台山,魄悬台上而影浸池中,为此中绝景。

土人苦官府游宴之烦,抛石聚垢,池为半塞,影遂不耀,觅之无可观也。”

余求一见,其人引余穿屋角垣隙,进一侧门,则有池一湾,水甚污浊,其南有废址两重,尚余峻垣半角,想即昔时亭馆所托也。

东岸龙眼二株,极高大,郁倩茂盛的树枝垂实,正累累焉。

度其地当即柳祠之后,祠即昔之罗池庙,柳侯之所神栖焉者。

今池已不能为神有,况欲其以景存耶?

凭吊久之,还饭于寓。

乃出小南门,问融县舟,欲为明日行计。

始知府城北门明日为墟期,墟散舟归,沙弓便舟鳞次而待焉。

乃循江东向大南门渡江。

江之南,稍西为马鞍山,最高而两端并耸,为府之案山;稍东为屏风山,形伏而端方,其东北为灯台山,则又高而扼江北转者也。

马鞍之西,尖峰峭耸,为立鱼山。

其山特起如鱼之立,然南复有山映之,非近出其下不能辨。

既渡,余即询仙奕岩,居人无知者。

西南一里至立鱼山,而后知其东之相对者,即仙奕岩也。

岩在马鞍之西麓,居人止知为马鞍,不知为仙奕,实无二山也。

立鱼当宾州大道,在城之西南隅。

由东北蹑级盘崖而登,岩门东向,踞山之半。

门外右上复旁裂一龛,若悬窝缀阁,内置山神;门外左下拾级数层,又另裂一窍,若双崖夹壁,高穹直入,内供大士。

入岩之门,如张巨吻,其中宽平整朗,顶石倒书“南来兹穴”四大字,西蜀杨芳笔也。

门外又有诗碑。

内列神位甚多,后通两窍,一南一北,穿腹西入,皆小若剜窦。

先由南窍进。

内忽穹然,高盘竖裂。

西复有门透山之西,其中崇彻窈窕,内列三清巨像。

后门逾阈而出,西临绝壑,遥瞻西南群峰开绕,延揽甚扩。

由门侧右穿峡窍以下,复有洞,门西向。

其内不高而宽,有一石柱中悬,杂置神像环倚之,柱后有穴,即前洞所通之北窍也。

乃知是山透腹环转,中空外达,八面玲珑,即桂林诸洞所不多见也。

由门内左循岩壁而上,洞横南北,势愈高盘。

洞顶五穴剜空,仰而望之,恍若明星共曜。

其下东开一峡,前达僧栖,置门下键门上的横插,不通行焉。

稍南,西转下峡,复西透一门,前亦下临西壑。

由门左转而入,其内下坠成峡,直迸东底,深峻不可下。

由其上扪崖透腋,又南出一门。

其门南向,前有一小峰枝起,与大峰骈六成坳。

由其间攀崖梯石,直蹑立鱼之颠焉。

盖是洞透漏山腹,东开二门,西开三门,南开一门,其顶悬而侧裂者,复十有余穴,开夹而趣括无穷,曲折而境深莫閟,真异界矣。

复由诸洞宛转出前洞,从门右历级南上,少憩僧庐。

东瞰山下,有塘汇水一方,中洼而内沁,不知何出;

其东北所对者,即马鞍山之西北麓,仙奕岩在焉;

其东南所对者,乃马鞍山西南枝峰,又有寿星岩焉。

遥望其后重岩回复,当马鞍之奥境,非一览可尽。

时日已下舂,雨复连绵,余欲再候静闻,并仙奕岩俱留为后游。

下山一里,复渡南门,又东北三里,携豆蔬抵天妃殿,而静闻与僧相侵弥甚;

欲以钱赎被。

而主僧复避不即至。

余乃不顾而返,亟入城,已门将下键矣。

昏黑抵寓,不得晚餐而卧。

十九日,凌晨而起,雨势甚沛,早出北门观墟市,而街衢雨溢成渠,墟不全集。

上午还饭于寓。

计留钱米绿豆,令顾仆往送静闻,而静闻已至。

其病犹未全脱,而被襆之属俱弃之天妃庙,只身而来。

余阴嘱寓主人,同顾仆留栖焉。

余乃挈囊出西南门,得沙弓小舟一舱,遂附之。

而同舟者俱明晨行,竟宿沙际。

二十日,候诸行者,上午始发舟。

循城西而北溯柳江,过西门,城稍逊而内,遂不滨江云。

江之西,鹅山亭亨,独立旷野中,若为标焉。

再北,江东岸犹多编茅瞰水之家,其下水涯,稻舟鳞次,俱带梗而束者,诸妇就水次称而市焉,俱从柳城、融县顺流而下者也。

又北二十里,晚泊古陵堡,在江西岸。

自柳州府西北,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峭削森罗,或隐或现。

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

柳江西北上,两涯多森削之石,虽石不当关,滩不倒壑,而芙蓉倩水之态,不若阳朔江中俱回崖突壑壁,亦不若洛容江中俱悬滩荒碛也。

此处余所历者,其江有三,俱不若建溪之险。

阳朔之漓水,虽流有多滩,而中无一石,两旁时时轰崖缀壁,扼掣江流,而群峰逶迤夹之,此江行之最胜者;

洛容之洛青,滩悬波涌,岸无凌波之石,山皆连茅之坡,此江行之最下者,

柳城之柳江,滩既平流,涯多森石,危峦倒岫,时与土山相为出没,此界于阳朔、洛容之间,而为江行之中者也。

二十一日昧爽行。

二十里,上午过杉岭,江右尖峰叠出。

又三十里,下午抵柳城县。

自城北溯怀远江而入,又十里,治于古旧县。

此古县治也,在江北岸。

是日暑甚,舟中如炙。

柳城县在江东岸,孤城寥寂,有石崖在城南,西突瞰江,此地濒流峭壁,所见惟此。

城西江道分而为二。

自西来者,庆远江也,〔其源一出天河县为龙江,一出贵州都匀司为乌泥江,经忻城北入龙江,合流至此;〕

自北来者,怀远江也,〔其源一出贵州平越府,一出黎平府,流经怀远、融县至此。〕

二江合而为柳江,所谓黔江也。

下流经柳州府,历象州,而与郁江合于浔。

今分浔州、南宁、太平三府为左江道,以郁江为左也;

分柳州、庆远、思恩为右江道,以黔江为右也。

然郁江上流又有左、右二江,则以富州之南盘为右,广源之丽江为左也,

二江合于南宁西之合江镇,古之左右二江指此,而今则以黔、郁分耳。

南盘自富州径田州,至南宁合江镇合丽江,是为右江。

北盘自普安经忻城,至庆远合龙江,是为乌泥江。

下为黔江,经柳、象至浔州合郁,亦为右江。

是南、北二盘在广右俱为右江,但合非一处耳。

‘《云南志》以为二盘分流千里,至合江镇合焉,则误以南宁之左、右二江俱为盘江,而不知南盘之无关于丽江水,北盘之不出于合江镇也。’

二十二日平明发舟。

西北二十里,午过大堡,在江东岸。

是日暑雨时作,蒸燠殊甚,舟人鼓掉,时行时止,故竟日之力,所行无几。

下午又十五里,大雨倾盆,舟中水可掬,依野岸泊。

既暮雨止,复行五里而歇。

二十三日昧爽,西北行十五里,过草墟,有山突立江右,上盘危岩,下亘峭壁。

其地鱼甚贱。

十里,马头码头,江左山崖危亘,其内遥峰森列,攒簇天半。

于是舟转东行,十里复北,五里,下午抵沙弓,融县南界也,江之西南即为罗城县东界。

沙弓,水滨聚落,北至融五十里,西至罗城亦然,西望隔江群峰攒处,皆罗城道中所由也。

是晚即宿舟中。

二十四日昧爽,仍附原舟向和睦墟。

先是沙弓人言:‘明日为和睦墟期,墟散有融县归舟,附之甚便。’

而原舟亦欲往墟买米,故仍附之行。

和睦去沙弓十里。水陆所共由也。

舟自沙弓西即转而东北行,一里,有江自西北来,舞阳江也,〔内滩石甚险。〕

又直东四里,始转而北,又五里为和睦墟。

荒墟无茅舍,就高蓷草,日初而聚,未午而散,问舟不得。

久之,得一荷盐归者,乃附行囊与之偕行。

始东北行一里,有小溪自西而东。

越溪而北,上下陂陀,皆荒草靡靡,远山四绕。

又四里过黄花岭,始有随坞之田。

直北行五里,过古营,其田皆营中所屯也。

又北五里,越一小溪为高桥,有秦姓者之居在冈中。

北下一里为大溪,有水自西而东,有堰堰之,其深及膝,此中水之大者,第不通舟耳。

又北五里,大道直北向县,而荷行李者陆姓,家于东梁西北,遂由此岐而西北行。

二里,上鸡笼岭,其坳甚峻,西有大山突兀,曰古东山。

山北东隅为东梁,县中大道所径也。

西北隅为东阳,亦山中聚落也,而陆姓者聚居于其北坞对山之下。

越鸡笼共西北三里,而抵其家。[去真仙岩尚十里,去县十五里。]

时甫逾午,而溽盛夏又湿又热的气候暑疲极,遂止其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四-译文

十五日早晨,天还没亮就起床了,没有梳洗的工具,就急忙跑到城里租住的寓所,而静闻还在庙里睡觉。最初打算让顾仆出去等候,并带着行囊一同进去,但顾仆也躺在床上起不来,我整天坐在楼头等待他,顾仆整天都在床上躺着,没有出去游玩。

那天非常热,因为有两个病人分别僵卧在两个地方,我心里非常忧愁,不知道进退,只能随便回忆起两三天前桂西的程纪,直到晚上才躺下。

十六日,顾仆还没起床,我想自己去接静闻。顾仆勉强起床出门,我给了他钱让他去赎回静闻的行囊和被子。上午回来时,静闻没到,却来了庙里的僧人。僧人说静闻昨天的病情稍微好转,但到了晚上病情加重,现在奄奄一息,必须赶紧用车把他接回来。我说病情既然很严重,就更不应该移动,劝僧人稍微留下,我出去看看,并带着医生来治疗。僧人怏怏不乐地离开了。我不等午餐,出了东门,路过唐二贤祠,从里面向西转,就是柳侯庙,《柳侯碑》就在前面,是苏子瞻所书,韩文公所作的诗。后面就是柳宗元的墓地。我查阅《一统志》,柳州只有刘贲的墓,没有提到子厚,这是为什么?等以后再研究。

急忙赶到天妃庙看静闻,发现他的身体已经变形,言语混乱,完全失去了常态。一开始问他,他不能说话,后来详细询问,才知道昨天病情确实有所好转,晚上吃了菖蒲和雄黄,于是身体极度疲惫,可能是体内热气太重,又服用了这种温热的药物,药性猛烈,所以到了这个地步。我几天前读《西事珥》,记载这里有人喝了端午节的菖蒲酒,一家都死了,我这才引以为戒。而静闻在病中服了这种药,没立刻死也是天幸。我想用益元散来化解他的病,又怕他不相信。于是走了两里路到北门,找到了姓董的医生出诊。医生说没有大碍,吃了药就会好。于是跟着他到了医生的家,看到他治疗的药物都很杂乱无章。我带着药回到城里的寓所,另外买了益元散,并让顾仆把药和药剂带过去,告诉他医生的意思,先服益元散,然后煎药服用。傍晚,顾仆回来,知道服了益元散后病情有所减轻。

十七日,半夜雷声隆隆,直到天亮才下雨。早餐后,让顾仆出去探望静闻的病情,已经有所缓解。中午雨停了,但湿气蒸腾还未消散。我坐在寓所里,懒得出去。

柳州三面靠江,所以叫壶城。江水从北边来,又折向北方流去,南边宽广,北边狭窄,形状像壶,子厚所说的‘江流曲似九回肠’就是这样。城墙相当陡峭,而东城的民居反而比城里密集,黄翰简、龙天卿的宅邸都在那里。龙名叫文光。黄翰简名叫启元。壬戌年进士,父亲名叫化。由乡试中举后任广东平远县令,平定盗贼有功,升任佥宪明代都察院。

母亲许夫人,因节烈而死在平远,有专门的祠堂。我以前听文相公湛持说过,他夫人死在平远城围之上,但最近在《西事珥》中看到,说她是死在会昌,地方已经不同,事情也有分别。她所居住的地方,有祠堂在罗池东边。(缺)等以后再考证。

翰简有两个儿子都是乡试中举。十八日,因为顾仆生病不能做饭,我就去粥铺吃饭,然后出来看静闻。走了一里路,向北过了二贤祠,向东过了开元寺,又走了一里路,到了天妃庙,静闻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精神和以前不一样。我最初打算给庙里的僧人钱,让他买绿豆和杂粮做粥,用菜心和鲜姜作为食物。问起之前给的钱,僧人竟然没买米,都买了粉饼吃。我担心重蹈覆辙,就没有给,打算自己买给他们,但静闻和僧人因为我说话而产生了误会。这里生病的人不相信药而相信鬼,僧人不吃斋食而吃肉食,所以僧人用丰盛的食物迷惑静闻,而静闻相信了他。僧人说他们所依赖的不是药而是食物。静闻说我舍不得他的命却舍不得钱,这还是病中的胡言乱语。我于是回去,路过开元寺进去看了看。寺庙是唐朝的古刹,虽然很大但没有其他值得看的地方。又向西过了唐二贤祠,去找拓碑的人家,买了拓有苏子瞻书韩文公诗的两张纸。还找其他拓片,看到有柳宗元的《罗池题石》拓片,笔力遒劲,雕刻古朴,虽然后来已经剥落,但原来的样子依然清晰。我让他再找几张,那个人很高兴地说:‘这很容易。就为先生拿出磨刀石拓一张,是新摹写并刚刚雕刻的。’问:‘旧碑在哪里?’答:‘已经碎了。这次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剥落而没有完全毁坏。’我非常惋惜,谢绝了他的新拓片,只拿了一张旧拓片和两张韩文公的诗拓片离开。问罗池在哪里,他回答:‘从祠堂右边的大街向北走,从小巷向东进入就是。但现在已经在大户人家的围墙中,不容易找到了。’我按照他说的去,向北走半里路没找到;向东进入小巷再问,当地人最初都说不知道。最后有一个人明白了,说:‘难道是‘罗池夜月’吗?这个景观已经很久没有了,看不见了。’我问为什么,他回答:‘大江东南有灯台山,月亮悬挂在台上,影子浸在池中,这就是这里的绝景。当地人苦于官府的游宴之扰,扔石头聚集污垢,池子被半堵,影子就不再闪耀,找起来也没有什么可看的。’我想要看看,那个人带我穿过屋角和围墙的缝隙,进入一个侧门,就有一个小池塘,水非常污浊,南边有两处废墟,还剩下半堵高墙,想就是过去亭台楼阁所在的地方。东岸有两棵龙眼树,非常高大,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估计这个地方就是柳祠的后面,祠堂就是过去的罗池庙,柳侯的神灵栖息的地方。现在池塘已经不能作为神灵的居所,更不用说想要保留这个景观了。

凭吊了很长时间,回到住处吃饭。于是出了小南门,询问融县的船只,想要为明天的行程做打算。这才知道府城的北门明天是墟期,墟散后船只返回,沙弓的小船排列在岸边等待。

于是沿着江向东,渡过大南门过江。江的南边,稍微向西是马鞍山,最高且两端都高耸,是府城的案山;稍微向东是屏风山,形状扁平而端正,其东北是灯台山,又高且扼制江北的转角。马鞍山的西边,尖峰峭立,是立鱼山。那座山特别像鱼站起来一样,然而南边又有山与之相映,不走近下面是分辨不出来的。

渡过江后,我就询问仙奕岩,当地居民都不知道。往西南走一里到达立鱼山,这才知道它东边相对的那座山,就是仙奕岩。岩在马鞍山的西麓,居民只知道马鞍山,不知道仙奕岩,实际上并没有两座山。立鱼山位于宾州大道上,在城的西南角。从东北方向沿着阶梯盘山而上,岩门朝东,占据山的一半。门外右上角又裂开一个洞,像悬挂的鸟巢和阁楼,里面供奉着山神;门外左下角沿着阶梯上几层,又开辟了一个洞,像两座山崖夹着,高耸直入,里面供奉着大士。

进入岩门,像张开的大嘴,里面宽敞平坦明亮,顶部石头上倒写着“南来兹穴”四个大字,是西蜀杨芳的手笔。门外还有诗碑。里面排列着很多神位,后面通向两个洞,一个在南边一个在北边,穿过腹部向西进入,都小得像挖的洞。先从南边的洞进去。

里面突然变得高耸,盘旋着向上裂开。在西边又有门通向山的西边,里面高耸宽敞,里面排列着三清巨像。后门跨过门槛出去,西边靠近绝壁,远望西南群峰环绕,视野非常开阔。

从门侧右边穿过峡谷,下面又有洞,门朝西。里面不高但宽敞,有一根石柱中间悬挂,周围摆放着神像,柱子后面有一个洞,就是前面洞通向的北边的洞。这才知道这座山贯穿腹部,环转一周,中间是空的,外面通达,八面玲珑,就是桂林的洞穴也不多见。

从门内左边沿着岩壁向上,洞横穿南北,形势越来越高盘。洞顶有五个洞挖空,抬头看去,仿佛星星共同闪耀。下面东边开辟了一个峡谷,前面通向僧侣居住的地方,门在下面锁着,上面横插着,不能通行。

稍微向南,向西转下峡谷,再向西穿过一门,前面也下临西边的峡谷。从门左边进去,里面向下坠成峡谷,直通到东边底部,深险无法下去。从上面摸着山崖穿过腋下,又向南出来一门。这门朝南,前面有一座小山峰分支起来,与大山峰并列成坑洼。从中间攀爬山崖和岩石,直接登上立鱼山的山顶。

这座洞贯穿山腹,东边开辟了两门,西边开辟了三门,南边开辟了一门,顶部悬挂并侧裂的,又有十多个洞,交错而通向无限,曲折而境界深远,真是另一个世界。

又从各个洞曲折出来到前面的洞,从门右边沿着阶梯向南上,稍作休息在僧侣的住处。向东俯瞰山下,有一个池塘汇聚了一方水,中间低洼而内部渗透,不知道从哪里来;东北方向所对的是马鞍山的西北麓,仙奕岩就在那里;东南方向所对的是马鞍山西南的分支山峰,还有寿星岩。

远远望去,后面的重岩重叠,正是马鞍山的深境,不是一眼就能看尽的。当时时间已经到了傍晚,雨又连绵不断,我想再等静闻,并把仙奕岩留下来作为后游。下山一里,再次渡过大南门,又往东北三里,带着豆和蔬菜到达天妃殿,而静闻和僧侣的争执更加激烈;想要用钱赎回被抢的东西。但住持僧侣又躲避着不立即出现。我于是不顾一切地返回,急忙进城,城门已经要关上了。

傍晚时分到达住处,没有吃晚餐就躺下了。

十九日,凌晨起床,雨势很大,早上出北门观察墟市,而街道上雨水溢满成沟渠,墟市没有完全聚集。上午回到住处吃饭。计算留下的钱米绿豆,让仆人送去给静闻,而静闻已经到了。他的病还没有完全好,但被抢的东西都丢弃在天妃庙,他一个人来的。我暗中嘱咐住处的房东,和仆人一起留他住下。我于是带着包裹出西南门,找到了一艘沙弓小船,就上了船。而同船的人都是明天早上出发,我竟然在沙滩上过夜。

二十日,等待出发的人,上午才开始出发。沿着城西向北逆流而上,经过西门,城稍微后退,就没有靠近江边了。江的西边,鹅山亭亨,独立在旷野中,像是标志。再往北,江东岸还有很多用茅草盖的房子靠近水边,水边,稻船排列,都带着梗而捆绑着,妇女们在水边叫卖,都是从柳城、融县顺流而下的人。

再往北二十里,晚上停泊在古陵堡,在江西岸。

从柳州府西北,两岸的山土石之间,突然出现几十座石峰,挺立成队,峭削森罗,有的隐藏有的显现。与阳朔、桂林的不同之处在于,那里的四周都是石峰,没有一座土山掺杂;这里就像锥子放在袋子里,仍然感觉有脱颖而出的不同。

柳江西北上,两岸有很多陡峭的石头,虽然石头不应该挡路,滩不倒壑,但芙蓉倩水的景色,不如阳朔江中都有回崖突壑壁,也不如洛容江中都有悬挂的滩和荒漠。

我经历的地方,江有三条,都不如建溪的险峻。阳朔的漓水,虽然水流有多滩,但中间没有一块石头,两旁时时轰鸣的悬崖附着墙壁,扼制江流,而群峰曲折夹着,这是江行最美好的;洛容的洛青,滩悬挂波涌,岸边没有凌波的石头,山都是连着茅草的坡,这是江行最差的,柳城的柳江,滩既平流,岸边有很多陡峭的石头,危峦倒岫,时而与土山相间出现,这是介于阳朔、洛容之间,江行中的中等。

二十一日黎明出发。二十里,上午经过杉岭,江的右边尖峰叠起。又三十里,下午到达柳城县。从城北逆流而上,经过怀远江进入,又十里,治理在古旧县。这是古县的治所,在江北岸。这天非常热,船里像被烤一样。

柳城县在江的东岸,孤城寂静,城南有一座石崖,向西俯瞰江水,这里靠近江流峭壁,所见只有这个。城西江道分为两支。从西边来的,是庆远江,它的源头一出天河县成为龙江,一出贵州都匀司成为乌泥江,经过忻城北进入龙江,汇流到这里;从北边来的,是怀远江,它的源头一出贵州平越府,一出黎平府,流经怀远、融县到这里。两江汇合成为柳江,也就是所说的黔江。下游经过柳州府,经过象州,最后与郁江在浔州汇合。

现在将浔州、南宁、太平三府分为左江道,以郁江为左;将柳州、庆远、思恩分为右江道,以黔江为右。然而郁江上游又有左、右两江,以富州的南盘江为右,广源的丽江为左,两江在南宁西边的合江镇汇合,古时候的左、右两江指的就是这里,而现在则以黔江、郁江来区分。

南盘江从富州经过田州,到南宁合江镇与丽江汇合,这就是右江。北盘江从普安经过忻城,到庆远与龙江汇合,这就是乌泥江。再往下游是黔江,经过柳州、象州到浔州与郁江汇合,也称为右江。在南、北两盘江在广右地区都被称为右江,但汇合的地方并不相同。《云南志》认为两盘江分流千里,到合江镇汇合,却错误地将南宁的左、右两江都称为盘江,而不知道南盘江与丽江水无关,北盘江也不出自合江镇。

二十二日清晨出发乘船。西北方向二十里,中午时分过大堡,位于江的东岸。那天有暑热和雨水交替出现,非常闷热,船夫们划桨时快时慢,所以一整天下来,行驶的距离并不多。下午又行驶了十五里,下起了倾盆大雨,船中积水可以捧起,就靠在野岸上停泊。傍晚雨停后,又行驶了五里才停下。

二十三日清晨,西北方向行驶了十五里,经过草墟,有一座山突兀地立在江的右边,山上是险峻的岩石,下面是陡峭的峭壁。那里的鱼非常便宜。再走十里,到达马头码头,江的左边山崖险峻,里面远处的山峰林立,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天空。于是船转向东行,再走十里又向北,再走五里,下午到达沙弓,这是融县的南界,江的西南边就是罗城县的东界。沙弓是一个水边的聚落,向北到融县五十里,向西到罗城也是这样,向西望去,隔江的群峰密集,都是通往罗城的道路。那天晚上就在船上过夜。

二十四日清晨,仍然乘坐原来的船向和睦墟进发。之前沙弓的人说:“明天是和睦墟的日子,墟市结束后有返回融县的船,跟着它走非常方便。”而原来的船也想去墟市买米,所以还是跟着船一起走。和睦墟离沙弓十里,是水陆共同经过的地方。船从沙弓向西开始转向东北方向行驶,一里路外,有江水从西北方向来,这就是舞阳江,[江中的滩石非常危险。]再直行四里,开始转向北,再走五里就到了和睦墟。这是一个荒凉的墟市,没有茅草屋,人们在高草丛中聚集,太阳初升时开始聚集,未到中午就散去,询问船夫也找不到。过了一段时间,遇到一个背着盐回家的人,于是带着行囊和他一起走。开始向东北方向走了一里,有一条小溪从西向东流。越过小溪向北,上下都是斜坡,长满了荒草,四周环绕着远山。再走四里经过黄花岭,才开始有山谷中的田地。直向北走了五里,经过古营,那里的田地都是营中的驻军屯田。再向北走了五里,越过一条小溪到达高桥,秦姓人家住在山岗上。再向北下一里是大溪,有水从西向东流,有一道堰挡住,水深到膝盖,这是这里最大的水,只是不通船。再向北走了五里,大路直向北通往县城,而背着行李的陆姓人家住在东梁西北方向,于是从这里分道向西北方向走。两里路后,上鸡笼岭,山坳非常险峻,西边有一座突兀的大山,称为古东山。山的北东角是东梁,是县城中的大道经过的地方。西北角是东阳,也是山中的聚落,而陆姓人家聚集在北坞对山下面,越过鸡笼岭再向西北走了三里,就到了他们的家。[离真仙岩还有十里,离县城还有十五里。]这时刚过中午,盛夏的闷热气候又湿又热,人非常疲惫,于是就在那里停下。

时值盛夏,气候闷热,人感到非常疲惫,于是就在那里停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四-注解

昧爽:黎明时分,指天刚亮的时候。

亟趋:急忙赶去。

寓:寄居、暂住的地方。

静闻:人名,此处指静闻的住处。

顾仆:家仆。

僵卧:卧床不起。

俟:等待。

出游:外出游玩。

暑甚:非常炎热。

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

桂西程纪:指桂林西部的记载或故事。

迨晚:等到晚上。

病少瘥:病情稍有好转。

奄奄垂毙:气息奄奄,即将死去。

舆:轿子。

怏怏:不高兴的样子。

谵:说胡话。

常度:正常状态。

《西事珥》:指古代的一种书籍,内容涉及西方事物。

食饮:吃和喝。

端午: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

菖蒲:一种植物,常用于端午节。

雄黄:一种矿物,也用于端午节。

委顿:极度疲惫。

悍烈:凶猛激烈。

《一统志》:指古代的一种地理志书。

壶城:柳州古称壶城,因其形似壶而得名。

子厚: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

平远令:指曾任广东平远县令。

佥宪: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御史。

明代都察院:明朝时期的中央监察机构。

颛祠:专门供奉某位神灵的庙宇。

文相公湛持:指某位文人,具体姓名不详。

会昌: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罗池:柳州的一个地名。

罗池题石:指柳宗元在罗池题写的石碑。

发硎磨刀石:比喻初学或刚开始。

委巷:小巷。

灯台山:位于屏风山东北,高耸且扼守江北转角的地方。

抛石聚垢:指扔石头,聚在一起。

环堵:围绕的墙壁。

郁倩:茂盛的样子。

龙眼:一种果树,果实可食。

峻垣:高大的城墙。

亭馆:亭子和馆舍,指古代的建筑。

神栖:神灵居住的地方。

凭吊:怀念、哀悼,此处指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怀念。

融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古代的一个县名。

墟期:古代指集市的日子。

沙弓:一种小船。

舟鳞次而待:船只排列整齐地等待。

案山:此处指马鞍山。

屏风山:形状像屏风的山。

立鱼山:形状像鱼的立起来的山。

仙奕岩:位于立鱼山东边的山岩,因其形状得名。

剜窦:挖洞。

南来兹穴:石刻上的字,意为“南来的这个洞穴”。

杨芳:指杨芳,西蜀(今四川)人,古代书法家。

墟市:集市。

鹅山亭亨:位于江边的亭子。

编茅:用茅草编织的房屋。

梗:稻穗。

市:买卖、交易。

古陵堡:古代的一个地名。

鹅山:位于江边的山。

石峰:陡峭的山峰。

峭削森罗:形容山峰陡峭,密集排列。

芙蓉倩水:荷花清水的样子,形容水清而美。

悬滩荒碛:高悬的沙滩和荒凉的沙石地。

建溪: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一条河流。

漓水: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漓江。

洛容: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洛容县。

黔江:黔江,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柳江和象江的合流处,最终汇入右江。

郁江: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郁江。

浔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南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

太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

左江道:古代行政区划,以郁江为界。

右江道:古代行政区划,以黔江为界。

富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南盘:南盘江,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条河流,流经富州、田州等地,最终汇入右江。

广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丽江:丽江,这里可能指的是丽江水,但原文中提到南盘与丽江水无关。

合江镇:合江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南盘江和北盘江汇合的地方。

左右二江:古代指黔江和郁江的合流处。

北盘:北盘江,同样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流经普安、忻城等地,最终汇入乌泥江。

右江:右江,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红水河的支流,南盘江和北盘江的合流处被称为右江。

乌泥江:乌泥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条河流,北盘江汇入的地方。

广右:广右,指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古代文献中有时会使用这样的称呼。

发舟:发舟,指的是出发乘船。

大堡:大堡,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江东岸。

暑雨:暑雨,指的是炎热的夏天下的雨。

鼓掉:鼓掉,指的是划船,掉即桨。

草墟:草墟,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江右山崖危亘处。

马头码头:马头码头,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江左山崖危亘处。

和睦墟:和睦墟,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沙弓附近。

舞阳江:舞阳江,指的是一条河流,与沙弓有交汇。

蓷草:蓷草,指的是一种草,这里指代高地上的草丛。

黄花岭:黄花岭,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沙弓附近。

古营:古营,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沙弓附近,有田地。

高桥:高桥,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沙弓附近,有秦姓居民的居住地。

东梁:东梁,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沙弓附近,有陆姓居民的居住地。

真仙岩:真仙岩,指的是一个地名,位于沙弓附近,距离陆姓居民家十里。

溽盛夏:溽盛夏,指的是炎热的夏天,溽指潮湿,盛夏即炎热的夏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四-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南方水路的旅行经历,通过细致的地理描写和旅途中的具体事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对地方文化的理解。

文中的‘南盘自富州径田州,至南宁合江镇合丽江,是为右江’一句,描绘了南盘江的流经路径,从富州到南宁,最终汇入丽江,形成了右江。这里的地理描述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也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重视。

‘北盘自普安经忻城,至庆远合龙江,是为乌泥江’一句,则是对北盘江的描述,同样通过地理位置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地理环境的熟悉。

‘是南、北二盘在广右俱为右江,但合非一处耳’这句话,说明了南北两江在广右地区都被称为右江,但它们的汇合点并不相同,反映了地理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云南志》中的误解,‘误以南宁之左、右二江俱为盘江,而不知南盘之无关于丽江水,北盘之不出于合江镇也’”,揭示了古文作者对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旅途中的具体事件,如‘二十二日平明发舟’、‘下午又十五里,大雨倾盆’等,通过时间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是晚即宿舟中’一句,体现了旅途中住宿的简陋,反映了古代旅行的艰苦。

‘二十三日昧爽,西北行十五里,过草墟’等句子,通过具体的地理和人文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地方风俗和地理环境的细致观察。

‘和睦去沙弓十里’、‘舟自沙弓西即转而东北行’等句子,通过路线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旅途路线的清晰把握。

‘又四里过黄花岭,始有随坞之田’、‘又北五里,过古营,其田皆营中所屯也’等句子,通过对农田和军事设施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时甫逾午,而溽盛夏又湿又热的气候暑疲极,遂止其处’这句话,通过气候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同时也反映了旅途中的艰辛。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细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地方文化和旅途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0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