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六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六-原文

二十八日参慧束炬导游真仙后暗洞。

始由天柱老君像后入,皆溪西崖之陆洞也。

洞至此千柱层列,百窦纷披,前之崇宏,忽为窈窕,前之雄旷,忽为玲珑,宛转奥隙,靡不穷搜。

石下有巨蛇横卧,以火烛之,不见首尾,然伏而不动。

逾而入,复逾而出,竟如故也。

然此奥虽幽邃,犹溪西一隅,时时由其隙东瞰溪流,冀得一当,而终未能下涉。

既出,回顾溪窦,内透天光,对崖旁通明穴,益觉神飞不能已。

遂托参慧入市觅筏倩舟,以为入洞计。

〔参慧复燕ruò点燃炬引予,由岩前左石下,北入深穴。穴虽幽深,无乳柱幻空,然下多龙脊,盘错交伏,鳞爪宛然,亦一奇也,出洞,参慧即往觅舟。〕

既而念参慧虽去,恐不能遽得,不若躬往图之,且以了老人、香山诸胜。

乃复出洞,北遵大道行。

已而西望山峡间,峰峦耸异。

适有老农至,询知其内有刘公岩,以草深无导者,乃从下廓南先趋老人岩。

共二里至其下,遂先入下岩。

岩门东向,其内广而不甚崇。

时近午郁蒸,入之即清凉心骨。

其西北有窍,深入渐暗,不能竟。

闻秉炬以进,其径甚远,然幽伏不必穷也。

从门左仍跻石峡,上抵前岩,转透后岩。

其内结阁架庐,尽踞洞口,惟阁西则留余地以为焚爂之所,前有台一方,上就石笋镌象焉。

由此再西入,石窦渐隘而暗,爇炬探之,侧身而入,悬级而坠,皆甚逼仄,无他奇也。

出就阁前凭眺,则上下悬崖峭绝,菜邕江西来潆其北麓,自分自合,抵岩下而北转临城,大江当其前,环城聚其下,〔渺然如天表飞仙;〕

其直北即为香山,为八景之一。

就窗中令道人指示所从道,遂下山。

绝流渡菜邕江,水浅不及膝。

遂溯江北行,望其西江所从来处,峰峦瑰异,〔内有鸡场洞。〕

几随路而西,一里,遇一僧荷薪来,问之,始知香山尚在东北也。

乃转从草径循北山之东麓,一里抵香山。

于是向西登级,有庙在两山坳间,其神为梁、吴二侯。

径寂而殿森,赤暑中萧萧令人毛悚。

闻其神甚灵异,然庙无碑刻,不知其肇于何代,显以何功也。

始余欲就饭香山,既至而后知庙虚无人。

遂东北逾一桥,过演武场,南共一里,即入西门,寥寂殊甚,东抵县前饭焉。

出南门,欲觅药市纸,俱不能得。

遇医者询之,曰:‘此中猪腰子、山豆根俱出罗城。所云不死草者,乃挂兰,悬空不槁,乃草不死,非能不死人也。’为之一笑。

又南过下廓,遇樵者,令其觅舟入真仙。

二人慨然许之。

先是,余屡觅之居人,惧云:‘此地无筏,而舟为陂阻,无由入洞,须数人负之以趋。’

不意此二人独漫许之,余心不以为然。

然窃计岩中有遗构,可以结桴fú小筏浮水,但木巨不能自移,还将与参慧图之。

既抵岩,则参慧已归,亦云觅舟不得,惟觅人结桴为便。

意与余合,余更幸入洞有机,欣然就卧。

二十九日晨起,余促参慧觅结桴者,未行而昨所期樵者群呼而至,谓予曰:‘已入洞否?’余应以待舟。

樵者曰:‘舟不能至。若联木为桴,余辈从水中挟之以入,便与舟同。’

余令参慧即以觅人钱畀之。

其人群而负木入溪,伐竹为筏。

顷间联桴已就,复以岩中大梯架其上,上更置木盆。

余乃踞坐盆中,架足梯上。

诸人前者纤引,旁者篙挟,后者肩耸,遇深渊辄浮水引之,遥不能引,辄浮水挟之。

始由洞口溯流,仰瞩洞顶,益觉穹峻,两崖石壁劈翠夹琼,渐进渐异,前望洞内天光遥遥,层门复窦,交映左右。

从澄澜回涌中破空濛而入,诵谪仙李白‘流水杳然,别有天地’句,若为余此日而亲道之也。

既入重门,崆峒上涵,渊黛下潴,两旁俱有层窦盘空上嵌,荡映幌漾,回睇身之所入,与前之所向,明光皎然,彼此照耀,人耶仙耶,何以至此耶,俱不自知之矣!

挟桴者欲认其中爇炬登崖,以穷旁窍,余令先朔流出〔后〕洞,以穷明窦。

乃复浮水引桴,遂抵洞门。

其门西南向,吸川饮壑。

溪破石而下,桴抵石为所格,不能入溪。

乃舍桴践石而出洞,又剨然一天也。

溪石坎坷,不能置〔踵〕,望左崖有悬级在伏莽中,乃援莽蹠空而上。

不数十步,辄得蹊径。

四望平畴中围,众峰环簇,即余昔来横道北岩之东北隅也,第来时大道尚在南耳。

乃随山左东过一小坳,计转其前,即双梁以东大道,从小径北跻山椒,即老君座对崖旁透之穴,俱可按方而求。

而挟桴者俱候余仍游洞内,乃返而登桴,顺流入洞,仍抵中扃。

视东西两旁俱有穴可登,而西崖穴高难登,且前游暗洞,已仿佛近之,而东崖则穴竞门纷,曾未一历,遂爇炬东入。

其上垂乳成幄,环柱分门,与老君座后暗洞之胜丝毫无异。

从其内穿隙透窍,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云影,知其东透山肤甚薄,第穴小窦悬,不容人迹,漫为出入耳。

从其侧宛转而北出,已在老君对崖之下层,其处有金星石、龙田诸迹,因崖为台,下临溪流。

上有石阈圊池,岂昔亦有结榭以居,架飞梁以渡者耶?

其后壁大镌‘寿山福(地)’四大字,法甚古异,不辨其为何人笔。

再出即为对崖之上层,其上亦列柱纵横,明窍外透,但石崖峻隔,与此层既不相通。

仍引桴下浮,欲从溪中再上,而溪崖亦悬嵌,无由上跻。

计其取道,当从洞前南转,抵小坳之东北,跻山椒而后可入;洞中非架飞梁,不能上也。

乃从桴更入洞,其下水口旁洞俱浅隘,无他异。

始绝流引桴,还登东崖,诸人解桴撤木,运归旧处。

余急呼其中一黠xiá聪慧者,携余炬,令导为刘公洞游。

北遵大道半里,即西南转入小岐,向山峡中,依前老农所指示行;导者虽屡樵其处,不识谁为刘公岩也。

又二里,抵山下。

望一洞在南山,东向而卑伏;一洞在南山,北向而高骞;一洞在北山中突之峰,东向而浅列。

方莫知适从,忽闻牧者咳嗽声,遥呼而询之,则北向高骞者是。

亟披莽从之。

其人见余所携炬一束,哂曰:‘入此洞须得炬数枚乃可竟。此一炬何济?’

余始信此洞之深邃,而恨所携之炬少也。

伏莽中石磴隐隐,随之而跻,洞门巨石前横。

从石隙入,崖石上大镌‘西峰之岩’四字,为宝祐三年1225年李桂高书。

其前又有碑记二方,其一不可读,其一为绍定元年1228太守刘继祖重开此岩,而桂林司理参军饶某记而并书者也。

其记大约云:桂西灵异之气多钟于山川,故真仙为天下第一,而曰老人者次之,曰玉华、弹子者又次之,而西峰岩则与真仙相颉颃,而近始开之。

余始知此洞之名为刘公者以此,而更信此洞之始,其开道建阁,极一时之丽。

而今乃荒塞至此,益慨融之昔何以盛,今何以衰耶!

入洞,内甚宽敞,先爇炬由其后右畔入,则乳柱交络,户窦环转,不数丈而出。

又从其后左畔入,则乳柱宏壮,门窦峻峡,数丈之后,愈转愈廓,宝幢玉笋,左右森罗,升降曲折,杳不可穷,亦不可记。

其时恐火炬易尽,竭蹶前趋,尝脔而出只尝了切下来的一小块肉,不知蔗境最后得到的佳境更当何如也。

唐容《真仙镌记》谓:‘西峰岩比弹子同于加奇而稍窄。’所云‘窄’者,岂以洞门巨石亏蔽目前,未悉其宫墙之宏邃耶?

下山,西望北山中突东向之洞,其外虽浅而石态氤氲,门若双列,中必相通。

亟趋其下,则崖悬无路。

时导者已先归,见余徘徊仰眺,复还至,引入南麓小洞。

其门南向而浅,与上岩不通。

盖上岩危瞰峰半,遥望甚异,而近眺无奇,且路绝莫援,不得不为却步。

既东行,回首再顾,则氤氲之状,复脉脉系人。

仍强导者还图攀跻,导者乃芟翳级石,猿攀以登,余亦仿而随之,遂历其上。

则削壁层悬,虽两崖并列,而中不相通,外复浅甚,盖徒有玲珑之质,而未通窈窕之关,始兴尽而返。

仍东南二里,抵真仙岩。

时适当午,遂憩岩中,搜览诸碑于巨石间,而梯为石滑,与之俱坠,眉膝皆损焉。

真仙岩中明夹可栖,寂静无尘,惟泉声轰轰不绝,幽处有蛇,不为害,而蚊蚋甚多,令人不能寐。

计八中夜,闻有声甚宏,若老人謦咳咳嗽然,久而不绝。

早起询之,乃大虫鸣也。

头大于身,夜潜穴中,然惟此夕作声,余寂然。

七月初一日早起,以跌伤故,姑暂憩岩中。

而昨晚所捶山谷碑犹在石间,未上墨渖,恐为日烁,强攀崖拓之。

甫竟而参慧呼赴晨餐,余乃去而留碑候燥,亟餐而下,已为人揭去。

先是,余拓左崖上《老君像碑》,越宿候干,亦遂乌有。

至是两番失之,不胜怅怅。

盖此中无纸,前因司道檄县属僧道携纸来岩拓《元祐党籍》,余转市其连四陆张。

拓者为吏所监督,欲候《党籍碑》完,方能为余拓韩忠献大碑,故栖迟以待。

余先以余闲取一纸分拓此碑,而屡成虚费。

然碑可再拓,而纸不可再得,惟坐候拓者,完忠献大碑而已。

是日僧道期明日完道碑,初三日乃得为余拓,而韩碑大,两侧不能着脚,余先运木横架焉。

初二日是日为县城墟期,余以候拓淹留停留,欲姑入市观墟;

出洞而后知天雨,洞中溪声相溷,晴雨不辨。

乃还洞,再拓黄碑。

下午仍憩岩中。

初三日早雾,上午乃霁。

坐洞中候拓碑者。

久之至,则县仍续发纸命拓,复既期初四焉。

余乃出洞,往觅对崖明窍之径。

东越洞前石梁,遂循山南转而西,径伏草中,时不能见;

及抵后山过脊,竟不得西向登崖之径;

乃践棘攀石,莽然跻山半觅之,皆石崖嵯峨,无窍可入。

度其处似过而南,乃悬崖复下。

忽有二农过其前,亟趋询之,则果尚在北也。

依所指西北上,则莽棘中果有一窍,止容一身,然下坠甚深,俯而瞰之,下深三丈余,即北崖僧栖所对望处也。

已闻拓碑僧道笑语声,但崖峻而下悬,不能投虚而坠。

眺视久之,见左壁有竖隙,虽直上无容足攀指处,而隙两旁相去尺五,可以臂绷而足撑。

乃稍下,左转向隙,而转处石皆下垂,无上岐,圆滑不受攀践,磨腹而过,若鸟之摩空像鸟儿擦天而飞,猿之踔虚猿猴跨沟涧,似非手足之灵所能及也。

既至隙中,撑支其内,无指痕安能移足,无足衔安能悬身。

两臂两足,如胶钉者然,一动将溜而下。

然即欲不动,而撑久力竭,势必自溜。

不若乘其势而蹲股以就之,迨溜将及地,辄猛力一撑,遂免颠顿。

此法亦势穷而后得之,非可尝试者也。

既下,则岩宽四五丈,中平而下临深溪,前列柱缀楞如勾栏然,恐人之失足深崖,而设以护之者。

岩内四围环壁,有卷舒活泼之意,似雕镂而非雕镂所能及者。

前既与西崖罨映,后复得洞顶双明,从其中遥顾溪之两端,其出入处俱一望皎然,收一洞之大全,为众妙之独擅。

真仙为天下第一,宋张孝祥题:‘天下第一真仙之岩。’而此又真仙之第一也。

岩右崖前一石平突溪上,若跏趺之座,上有垂乳滴溜,正当其端,而端为溜滴,白莹如玉,少洼而承之,何啻仙掌之露盘也。

由其侧攀崖而北,又连门两龛,内俱明洁无纤污,而右壁回嵌,色态交异,皆如初坠者。

其前崖上,亦有一柱旁溪而起,中复纤圆若指,上抵洞顶,复结为幢络紧束的丝线,散为蛟龙,绕纤指下垂,环而夭矫者数缕,皆有水滴其端。

其内近龛处,复有一石圆起三尺,光莹如瓶卣,以手拍之,声若宏钟,其旁倒悬之石,声韵皆然,而此则以突竖而异耳。

此三洞者,内不相通而外成联璧,既有溪以间道,复有窍以疏明,既无散漫之滴乱洒洞中,又有垂空之乳恰当户外,卧云壑而枕溪流,无以逾此!

此溪东上层之崖也。

其入南与下层并峙之崖相隔无几,而中有石壁下插溪根,无能外渡。

稍内有隙南入,门曲折而内宛转,倒垂之龙,交缪胶着、粘附纵横。

冀其中通南崖,而尚有片石之隔,若凿而通之,取道于此,从下层台畔结浮桥以渡老君座后,既可以兼上下两崖之胜,而宛转中通,无假道于外,以免投空之险,真济胜之妙术也。

时余虽随下溜其中,计上跻无援,隔溪呼僧栖中拓碑者,乞其授索垂崖,庶可挽之而上。

而拓者不识外转之道,漫欲以长梯涉溪。

而溪既难越,梯长不及崖之半,即越溪亦不能下。

徬徨久之,拟候岩僧参慧归,觅道授索,予过午犹未饭,反覆环眺,其下见竖隙,虽无可攀援,而其侧覆崖反有凹孔,但上瞰不得见,而下跻或可因。

遂耸身从之,若鸟斯翼,不觉已出阱而透井,其喜可知也。

仍从莽中下山,一里,由石梁转入岩而饭焉。

下午,以衣裈积垢,就溪浣濯,遂抵暮。

约厥明焉。

余待之甚闷。

〔闻西南十里古鼎山,有龙岩高悬,铁旗新辟,且可从真仙后溯灵寿上流。〕

欲以下午探古鼎铁旗岩,新开者。

而拓者既去,参慧未归,姑守囊岩中,遂不得行。

初五日吴道与境禅之徒始至,为拓韩碑。

其碑甚大,而石斜列,余先列木横架,然犹分三层拓,以横架中碍,必拓一层解架,而后可再拓也。

然所拓甚草率,而字大镌浅,半为漫漶模糊不清,余为之剜污补空,竟日润色之,而终有数字不全。

会拓者以余纸拓《元祐党籍》、此碑为崖而大,此携碑而整。

《老君洞图》与像。

下午,僧道乃去,余润色韩碑抵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六-译文

二十八日,我跟随慧束炬导游参观真仙后的暗洞。一开始是从天柱老君像后面进去,都是溪西崖上的陆洞。洞内到这里,有千柱层层排列,百个洞口错落有致,前面的宏伟突然变得幽深,前面的雄伟突然变得精致,曲折幽深,无不仔细搜寻。石下有一条大蛇横卧,用火把照它,看不见头尾,但它却趴在那里不动。越过它进去,再越过它出来,竟然和原来一样。然而这个幽深的地方,虽然隐蔽,还是在溪西的一角,时不时地从缝隙中向东看溪流,希望能找到机会下去,但最终没能成功。出来后,回头看溪洞,里面透着天光,对面的悬崖旁有一个透亮的洞穴,更加觉得神往不已。于是请求慧束炬带我到市里找筏子和船,以便进入洞穴。

参慧再次点燃火炬引导我,从岩石前的左边石头下,向北进入深洞。洞虽然幽深,但没有乳石和幻境,但下面有很多龙脊,盘旋交错,鳞片和爪子清晰可见,也算是一大奇观。出洞后,参慧就去寻找船只。

不久后,我想参慧虽然离开了,但恐怕不能立刻找到,不如亲自去找,顺便看看了老人、香山等名胜。于是再次出洞,向北沿着大道行走。不久向西望去,山峡间的山峰耸立,形态各异。恰巧有个老农过来,询问后得知里面有个刘公岩,因为草丛深密没有向导,于是先从南边的小路赶到老人岩。走了两里路到了那里,就先进入了下岩。岩门朝东,里面宽敞但不很高大。当时快到中午,天气闷热,一进去就感到清凉宜人。西北边有一个洞口,深入渐暗,无法走到尽头。听说拿着火炬进去,路径很远,但不必一定要走到尽头。

从门左边继续沿着石峡向上,到达前面的岩洞,再穿过后面的岩洞。里面建有阁楼和房屋,占据了洞口,只有阁楼的西边留有空间作为烧火的地方,前面有一个平台,上面刻有石笋的图案。从这里再向西进入,石洞越来越窄,越来越暗,点燃火炬探查,侧身进入,沿着梯子往下坠,都很狭窄,没有其他奇观。出洞后,站在阁前远眺,上下都是悬崖峭壁,菜邕江从西边流来,绕过北麓,自然形成,到达岩下后向北转弯,临着城池,大江在前,环绕着城池,聚集在下面,[看起来像是天上的仙人;]其正北就是香山,是八景之一。在窗户中让道士指路,于是下山。横渡菜邕江,水浅不到膝盖。于是沿着江北走,望见西江的发源地,山峰奇特,[里面有鸡场洞。]几乎沿着路向西走,一里路后,遇到一个背着柴火的僧人,询问后才知道香山还在东北方向。于是转而从草径沿着北山的东麓走,一里路后到达香山。于是向西登山,有一座庙宇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供奉的是梁、吴两位侯爷。小路寂静而殿堂森严,在炎热的夏天,让人感到凉爽,毛发竖起。听说这二位神灵非常灵验,但庙里没有碑刻,不知道起源于哪个朝代,因为什么功绩而显赫。

起初我想在香山吃饭,到了那里才知道庙里没有人。于是向东北越过一座桥,经过演武场,向南走一里,就进入了西门,非常寂静,向东走到县前吃饭。出南门,想找药市和纸张,都没有找到。遇到一个医生询问,医生说:“这里的猪腰子、山豆根都出在罗城。所说的不死草,其实是挂兰,悬挂在空中不会枯萎,是草不会死,不是能让人不死。”听了这话,我笑了。又向南走过下廓,遇到一个樵夫,让他帮我找船进入真仙洞。这两个人欣然答应。之前,我多次寻找当地人,他们害怕地说:“这里没有筏子,船被陂阻,无法进入洞穴,需要几个人抬着才能过去。”没想到这两个人竟然独自答应了我,我心里并不认为他们能行。然而我私下里想,岩洞中有遗留下来的结构,可以用来结成小筏在水上漂浮,只是木头太大,无法自己移动,我还打算和参慧一起想办法。

到了岩洞后,参慧已经回来了,他也说找不到船,只能找人来结成小筏方便。他的意思和我一样,我更加庆幸有机会进入洞穴,欣然躺下。

二十九日早晨起来,我催促参慧去找能做木筏的人,还没出发,昨天约定的砍柴人就已经成群呼啸着到了,对我说:‘已经进入洞穴了吗?’我回答说在等待船只。砍柴人说:‘船不能到达。如果你们能联起木头做成筏子,我们这些人从水中扶着它进去,就等于船一样了。’我让参慧立刻用找人的钱给他们。他们一群人背着木头进入溪流,砍竹子做成筏子。

不久,联好的筏子就做好了,又在岩中的大梯子上架起,上面再放一个木盆。我就蹲坐在盆中,把脚放在梯子上。前面的人拉,旁边的人用篙撑,后面的人肩膀顶,遇到深水就浮在水面上拉,如果太远就浮在水面上推。一开始是从洞口逆流而上,抬头仰望洞顶,更加觉得高耸,两边的石壁像劈开的翠绿夹着琼玉,越往里走越觉得不同,向前望去洞内的天光远远的,层层门洞和洞穴交相辉映。

从澄清的波浪中破开迷雾而进入,背诵李白‘流水潺潺,别有天地’的句子,好像是为我今天的亲身体验而写的。进入重重的门后,洞顶上空旷,洞底深蓝,两边都有层层洞穴盘旋在空中,摇曳生姿,回头看自己进入的地方和之前的方向,明亮的光线照耀着,不知道是人还是仙人,怎么会来到这里,自己也不知道。

撑筏的人想要认出其中燃烧的火把登上悬崖,去探索旁边的洞穴,我让他们先逆流而上,探索明亮的洞穴。于是又浮水拉筏,最终到达洞口。洞口朝西南方向,吸纳着溪流和山谷的水。溪水破开石头流淌下去,筏子被石头阻挡,不能进入溪流。于是放下筏子,踩着石头走出洞穴,又是一个全新的天地。

溪流中的石头崎岖不平,不能落脚,望见左边山崖上有阶梯在草丛中,就攀爬草丛空隙向上。走了不到几十步,就找到了小路。四处望去,平坦的田野中包围着,众峰环绕,就是我以前来时横穿道路北岩的东北角,只是来的时候大道还在南边。

于是顺着山势往左东行,经过一个小山坳,算着转过前面,就是双梁以东的大道,从小路往北攀登山顶,就是老君座对面的悬崖旁的洞穴,都可以按照方位找到。

而撑筏的人都等着我再游洞穴,于是我返回登上筏子,顺流进入洞穴,又到达了中门。看到东西两边都有洞穴可以进入,而西边的洞穴太高难以攀登,且之前已经游览了暗洞,已经接近了那里,而东边的洞穴则洞穴和门很多,从未游览过,于是点燃火把向东进入。

上面垂下的钟乳石形成帐篷,环绕的柱子分出不同的门,和老君座后面的暗洞的胜景毫无二致。从里面穿过缝隙和洞穴,有很多旁的洞穴,上面引着天光,外面逗留着云影,知道这个洞穴向东穿透山体很薄,只是洞穴小,缝隙悬挂,不能有人行走,只是随意进出而已。

从侧面曲折向北出去,已经在老君对面的悬崖下层,那里有金星石、龙田等遗迹,沿着山崖建造平台,下面临着溪流。上面有石门槛和池塘,难道以前也有建造亭台居住,架设飞梁通行的人吗?后面的大石壁上刻着‘寿山福地’四个大字,书法非常古老奇特,无法辨认是何人所作。

再出去就是对面山崖的上层,上面也排列着纵横的柱子,明亮的洞穴向外透出,只是石崖高耸,与这一层已经不相通。于是又用筏子向下漂浮,想要从溪流中再次向上,但溪流和山崖也高耸险峻,无法攀登。算计着路线,应该从洞前向南转,到达小山坳的东北,攀登山顶才能进入;洞中如果不架设飞梁,就不能上去。

于是又从筏子进入洞穴,下面水口旁边的洞穴都很浅窄,没有其他奇特之处。一开始是断流拉筏,返回到东边山崖,众人解开筏子拆掉木头,运回原来的地方。我急忙呼喊其中一位聪明的人,让他拿着我的火把,让我引导去游览刘公洞。

沿着大道走了半里,就向西南转入小路,向着山峡中前进,按照之前老农所指的方向行走;引导的人虽然多次在那里砍柴,却不知道哪个是刘公岩。

又走了两里,到达山下。望见南山有一个洞穴,向东而低矮;南山还有一个洞穴,向北而高耸;北山中的一个山峰突出,向东而浅显排列。刚开始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忽然听到牧羊人的咳嗽声,远远呼喊询问,原来是向北高耸的那个。

急忙拨开草丛跟随他。那个人看到我携带的一束火把,笑着说:‘进入这个洞穴需要几根火把才能走到底。这一根火把有什么用呢?’我这才相信这个洞穴的深邃,而且遗憾自己携带的火把太少。

在草丛中石阶隐约可见,跟着他攀登,洞穴门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横在前面。从石缝中进入,崖石上刻着‘西峰之岩’四个大字,是宝祐三年(1225年)李桂高所书。前面还有两块碑记,其中一块无法辨认,另一块是绍定元年(1228年)太守刘继祖重新开辟这个岩洞,由桂林司理参军饶某记录并书写的。

碑记中大致说:桂西的灵异之气多集中在山川之间,所以真仙是天下第一,其次是老人、玉华、弹子,而西峰岩则与真仙相媲美,最近才开辟。我这才明白这个洞穴之所以叫刘公洞的原因,而且更加相信这个洞穴最初开辟时,建造道路和阁楼,一时非常壮观。而现在却荒凉至此,更加感慨过去为什么会这么繁荣,现在为什么会衰落。

进入洞穴,里面非常宽敞,先点燃火把从后面右边进入,就看到钟乳石交织,门户和洞穴环绕,没有几丈就出来了。又从后面左边进入,钟乳石宏大壮观,门户和洞穴险峻,走了几丈之后,越转越开阔,宝幢和玉笋左右排列,上下曲折,深不可测,也无法记录。

当时担心火把容易燃尽,急忙向前赶路,曾经切下来一小块肉,不知道最后的佳境更会是什么样子。唐容《真仙镌记》说:‘西峰岩比弹子洞更加奇特而稍微狭窄。’所说的‘狭窄’,难道是因为洞口巨大的石头遮挡了视线,没有看到宫墙的宏伟深邃吗?

下山,向西望见北山中向东突出的洞穴,外面虽然浅但石头形态氤氲,门好像并列着,中间一定相通。急忙跑到下面,却发现山崖高耸没有路。当时引导的人已经先回去了,看到我在那里徘徊仰望,又回来,引导我进入南麓的小洞。洞口朝南而浅,和上面的岩洞不通。

上面岩洞高耸俯瞰山峰的一半,远远望去非常奇特,而近处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路断了无法攀爬,不得不退回去。向东行走,回头再看,氤氲的样子又让人心驰神往。还是强迫引导的人返回尝试攀爬,引导的人就砍掉树枝和草丛,攀爬石头上去,我也模仿着跟随着,终于到达了上面。

那里峭壁层叠悬挂,虽然两边并列,但中间不相通,外面又非常浅,只是有玲珑的质地,而没有通向幽深的地方,刚开始兴奋,最后又返回。仍然往东南走了两里,到达真仙岩。当时正是中午,就在岩洞中休息,在巨石之间寻找碑文,但梯子因为石面光滑,我和梯子一起摔了下来,眉毛和膝盖都受了伤。

真仙岩中明亮的地方可以居住,寂静无尘,只有泉水声轰鸣不断,幽静的地方有蛇,不会伤害人,但蚊子很多,让人无法入睡。到了半夜,听到很大的声音,像老人的咳嗽声,很久都没有停止。早上起来询问,才知道是大虫的叫声。头比身体大,夜晚潜藏在洞穴中,但只有这一晚发出声音,我静静地躺在床上。

到了早晨,询问了牧羊人,才知道是野兽的叫声。头比身体大,夜晚潜藏在洞穴中,但只有这一晚发出声音,我静静地躺在床上。

七月初一的早晨,因为脚受伤,我就暂时在岩石中休息。而昨晚我敲打的山谷碑还在石头之间,还没有上墨,担心会被太阳晒坏,就勉强攀爬岩石去拓印它。刚刚完成,参慧就叫我一起去吃早餐,我就离开了,留下碑等待干燥。吃完饭后下来,发现碑已经被别人揭走了。之前,我拓印了左崖上的《老君像碑》,隔了一夜等它干,结果也消失了。到现在已经两次失去了拓印的碑,非常失望。这里没有纸,之前因为官府的命令,县里的僧人道士带来纸到岩石上拓印《元祐党籍》,我就买了连四陆张纸。拓印的人被官吏监督,想要等《党籍碑》拓印完,才能为我拓印韩忠献的大碑,所以我只能等待。

我先用我自己的纸拓印了这块碑,但多次都是徒劳。然而碑可以再次拓印,但纸却不能再得到,只能坐着等待拓印的人,完成韩忠献的大碑。那天僧人道士约定第二天完成道碑,初三日才为我拓印,而韩碑很大,两侧不能站稳,我事先用木头横着架起来。

初二日那天是县城的墟期,我因为等待拓印而停留在那里,想先去市场看看墟;出洞后才知道下雨,洞中的溪水声混在一起,晴雨无法分辨。于是回到洞中,再次拓印黄碑。下午还是在岩石中休息。

初三日早上有雾,上午才散去。我在洞中等待拓碑的人。等了很久,县里又派人来发纸命令拓印,又约定初四。我就出洞,去找对崖明亮的地方。向东越过洞前的石梁,然后沿着山南转而向西,小路隐藏在草中,当时看不见;到了后山越过山脊,竟然找不到向西上崖的路;于是踩着荆棘攀爬石头,混乱地爬到山腰寻找,都是陡峭的岩石,没有可以进入的洞口。估计那个地方是越过山脊向南,于是沿着悬崖再次下去。

突然有两个农夫经过前面,急忙跑过去询问,果然还在北边。按照他们指的方向向西北走,在杂草中果然有一个洞口,只能容纳一个人,但下面非常深,低头看下去,下面有三丈多深,就是北崖僧人居住的地方对面。

已经听到了拓碑的僧人道士的笑声,但是崖壁陡峭,下面悬挂,不能投空而下。眺望了很久,看到左边墙壁有一个竖直的缝隙,虽然直上没有可以攀爬的地方,但缝隙两侧相距一尺五寸,可以用手臂拉住,脚撑住。于是稍微向下,向左转进缝隙,转角处的石头都向下垂,没有向上的分支,光滑不能攀爬,就像鸟儿擦天而飞,猿猴跨沟涧,似乎不是手脚的灵巧能够达到的。

到了缝隙中,支撑在里面,没有手指痕迹怎么能移动脚步,没有脚支撑怎么能悬挂身体。两臂两腿,就像胶粘的钉子一样,一动就会滑下去。但是即使想要不动,支撑久了力气耗尽,势必会滑下去。不如乘着势头蹲下大腿,等到快要滑到地面时,就猛力一撑,这样就避免了跌倒。

这种方法也是到了绝境才想出来的,不是可以尝试的。到了下面,岩石宽四五丈,中间平坦,下面是深溪,前面有柱子连着像勾栏一样,恐怕人失足掉进深崖,所以设置了保护措施。岩石内部四周环绕着墙壁,有卷曲活泼的意境,似乎雕刻而成,但又不是雕刻能够达到的。

前面已经与西崖相映成趣,后面又得到了洞顶的双明,从那里远远地望向溪水的两端,出入的地方都清晰可见,收尽了一个洞的全貌,独占了众妙。真仙是天下第一,宋代的张孝祥题字说:‘天下第一真仙之岩。’而这个又是真仙的第一。

岩石右边的崖壁前有一块石头平地突起在溪上,就像打坐的座位,上面有垂下的水珠滴落,正好在石头尖端,而尖端的水珠滴落,白亮如玉,稍微低洼的地方承接它,简直就像是仙掌上的露水盘。

从那旁边攀爬岩石向北,又连着两个小洞,里面都很明亮干净,没有一丝污垢,而右壁回嵌,色彩和姿态各异,都像是刚掉下来的。

前面崖壁上,也有一根柱子从溪边而起,中间又细又圆像手指,上面到达洞顶,又结成像丝线一样的网络紧紧束缚,散成蛟龙,绕着细指垂下,环绕而弯曲的几缕,都有水滴在尖端。

靠近小洞的地方,又有一块石头圆形突起三尺,光亮如瓶,用手敲击,声音像大钟,旁边倒挂的石头,声音和韵律都一样,但这个却是突竖的。

这三个洞,内部不相通,但外部却形成了一对璧,既有溪流作为通道,又有洞口来照亮,既没有散乱的滴水洒在洞中,又有垂悬的乳石恰好在户外,躺在云壑中,枕着溪流,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

这是溪东上层崖壁的地方。它进入南边与下层并峙的崖壁相隔不远,而中间有一块石壁插入溪水的根部,无法渡过去。稍微往里有一道缝隙向南通,门曲折向内,倒挂的龙,交错缠绕、粘附纵横。

希望其中通向南崖,但还有一块石头隔着,如果凿通它,从这里取道,从下层的台边搭浮桥渡过老君座后面,既可以兼得上下两崖的胜景,而且可以蜿蜒相通,不需要从外面走,以免有掉空的危险,真是连接胜地的妙法。

当时我虽然顺着下滑的途中,但考虑到上去没有帮助,隔着溪水呼喊南岸拓碑的僧人,请求他抛下绳子,或许可以拉我上去。但是拓印的人不认识外面的转道,随意想要用长梯渡过溪流。但是溪流难以渡过,梯子长度不到崖壁的一半,即使渡过溪流也无法下去。徘徊了很久,打算等岩中的僧人参慧回来,找路给他绳子,我过了中午还没有吃饭,反复环顾四周,下面看到竖直的缝隙,虽然没有可以攀爬的地方,但旁边的覆崖反而有一个凹孔,但上面看不清楚,下面攀爬或许可以。

于是挺身跳下去,就像鸟儿展翅,不知不觉已经出了陷阱,透过了井,那种喜悦是可想而知。仍然从杂草中下山,走了一里路,通过石梁转入岩石中吃饭。

下午,因为衣服和裤子积满了污垢,就在溪边清洗,于是到了傍晚。

约定第二天再来。我等待得很烦闷。[听说西南十里古鼎山,有龙岩高悬,铁旗新开辟,而且可以从真仙的后方溯灵寿上流。]想下午去探索古鼎铁旗岩,新开辟的地方。但是拓印的人已经走了,参慧还没有回来,只好暂时留在岩石中,所以无法出发。

初五日,吴道和境禅的徒弟才到,来拓印韩碑。那块碑很大,石头斜着排列,我事先用木头横着架起来,但还是分三层拓印,因为横架中间碍事,必须拓印一层就拆掉架子,然后再拓印。

但是拓印得很草率,字大刻得浅,一半的字模糊不清,我为此挖去污点,补上空白,整天润色,但最终还是有些字不完整。拓印的人用我的纸拓印《元祐党籍》、这块碑因为太大,所以是带着碑去整理的,《老君洞图》和像。下午,僧人道士才离开,我润色韩碑到了傍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六-注解

参慧:指一位叫参慧的人。

束炬:点燃火炬,这里指携带火把。

导游:带领游览,指引路线。

真仙后暗洞:位于真仙之后的一个隐蔽的洞穴。

天柱老君:指道教创始人老子,即李耳,天柱老君像可能是指老子像。

溪西崖:位于溪西的悬崖。

陆洞:陆地上形成的洞穴。

千柱层列:形容洞穴内部石柱众多,层层排列。

百窦纷披:形容洞穴内有众多的小洞。

窈窕:形容洞穴深而幽静。

玲珑:形容洞穴内部结构精致。

奥隙:洞穴内部隐蔽的缝隙。

靡不穷搜:无不彻底搜寻。

巨蛇:指巨大的蛇。

火烛:用火把照亮。

伏而不动:指蛇伏在地上不动。

逾:越过。

北入深穴:从北面进入一个深深的洞穴。

乳柱幻空:指洞穴内部像乳状物一样的石柱,形成幻象。

龙脊:指像龙脊一样的山脊。

鳞爪宛然:指龙的鳞片和爪子非常清晰可见。

奇:奇特,不寻常。

了老人:指了老人岩,可能是一个著名的景点。

香山:指香山,可能是一个有香气的山或山上的寺庙。

八景:指八个著名的景点。

道人:指道士。

石笋:指洞穴内部像石笋一样的岩石。

焚爂:指烧火做饭。

菜邕江:指一条名为菜邕的江。

潆:围绕,环绕。

大江:指较大的江流。

绝流:横渡河流。

药市纸:指药材市场和纸张。

罗城:指罗城,可能是一个地名。

不死草:指一种传说中不会死的草,这里可能是指一种植物。

挂兰:一种植物,悬空不枯萎。

结桴:指用木头制成的筏子,用于渡河或渡溪。

遗构:遗留下来的建筑结构。

机:机会,这里指进入洞穴的机会。

樵者:指砍柴的人。

联木:指将木头连接起来。

桴:古代用竹木制成的筏子。

岩中大梯:指在岩石上搭建的大梯子。

木盆:指用木头制成的盆。

纤引:指用绳子牵引。

篙挟:指用篙撑船。

肩耸:指用力抬起肩膀。

谪仙:指唐代诗人李白,因其诗作超凡脱俗,有如谪仙之感。

层门复窦:指洞中的多层门和洞穴。

崆峒:指深山或洞穴。

渊黛:指深潭中的青绿色水。

潴:指积水。

层窦:指洞穴中的多层洞孔。

幌漾:指波光粼粼的样子。

爇炬:指点燃火炬。

明窦:指明亮的洞穴。

桴者:指划船的人。

黠(xiá)聪慧者:指聪明伶俐的人。

刘公洞:指名为刘公的洞穴。

小岐:指小路或小径。

山峡:指山谷。

牧者:指放牧的人。

石磴:指用石头铺成的阶梯。

碑记:指刻在石碑上的记载。

宝祐三年: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即1225年。

绍定元年: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即1228年。

刘公岩:指名为刘公的岩石或洞穴。

真仙:真正的仙人。

宝幢:指装饰华丽的幢幡。

玉笋:指玉石制成的笋形装饰。

石阈:指石门前的门槛。

圊池:指厕所。

飞梁:指架设在空中的桥梁。

宝祐: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即1225年。

绍定: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即1228年。

真仙岩:指名为真仙的岩石或洞穴。

蚊蚋:指蚊子。

大虫:指体型较大的动物,此处指大虫子或野兽。

跌伤:受伤跌倒,此处指作者因为跌倒受伤。

姑:暂且,表示暂时。

憩:休息。

岩:岩石。

捶:敲打。

山谷碑:山谷中的碑文。

墨渖:墨水。

日烁:太阳晒干。

强攀:用力攀爬。

拓:用纸拓印碑文。

晨餐:早餐。

乌有:空无所有,表示东西已经没有了。

老君像碑:刻有老君像的碑。

元祐党籍:北宋元祐年间被贬谪的官员名单。

连四陆张:一种纸张。

吏:官吏。

韩忠献大碑:韩忠献的纪念碑。

栖迟:停留,等待。

墟期:集市的日子。

洞:洞穴。

溷:混杂。

黄碑:黄色的碑。

明窍:明亮的地方。

石梁:岩石上的桥梁。

棘:荆棘。

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嵯峨: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臂绷:手臂绷紧。

足撑:脚支撑。

溜:滑落。

胶钉:像胶一样粘住的钉子。

蹲股:蹲下。

颠顿:跌倒。

卷舒:弯曲和伸展。

罨映:遮蔽和映照。

双明:两个明亮的地方。

皎然:明亮的样子。

跏趺:盘腿坐着。

乳滴溜:像乳头一样的滴水。

连门两龛:相连的两个石洞。

幢络:像灯笼一样的丝线。

蛟龙:神话中的龙。

浮桥: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桥。

授索:给予绳索。

阱:陷阱。

井:深井。

囊岩:山洞。

浣濯:洗涤。

约厥明:约定明天。

境禅:指一位叫境禅的人。

剜污补空:挖去污点,填补空白。

润色:修饰,使文章更加完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六-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七月初一日早晨遭遇跌伤,于岩中暂歇,并记录了其拓碑的经历。作者对碑文的重视和拓碑过程中的种种曲折,展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以跌伤故,姑暂憩岩中’一句,表现了作者在受伤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化追求,不因身体不适而放弃。‘姑’字的使用,也透露出作者对现状的无奈接受,但内心依然充满期待。

‘而昨晚所捶山谷碑犹在石间,未上墨渖,恐为日烁,强攀崖拓之’一句,反映了作者对碑文的珍视,以及面对自然因素的无奈。‘未上墨渖’和‘日烁’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碑文面临的风化威胁。

‘盖此中无纸,前因司道檄县属僧道携纸来岩拓《元祐党籍》,余转市其连四陆张’一句,揭示了拓碑过程中的困难,也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渴望。

‘余先以余闲取一纸分拓此碑,而屡成虚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拓碑工作的投入和耐心,以及对碑文保存的忧虑。

‘是日僧道期明日完道碑,初三日乃得为余拓,而韩碑大,两侧不能着脚,余先运木横架焉’一句,描述了拓碑工作的艰辛,以及作者为此所做的准备。

‘初二日是日为县城墟期,余以候拓淹留停留,欲姑入市观墟’一句,展现了作者在等待拓碑过程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市井生活的向往。

‘乃还洞,再拓黄碑。下午仍憩岩中’一句,反映了作者在等待拓碑过程中的坚持和毅力。

‘初五日吴道与境禅之徒始至,为拓韩碑’一句,描绘了拓碑工作的团队协作,以及作者对碑文传承的重视。

‘其碑甚大,而石斜列,余先列木横架,然犹分三层拓,以横架中碍,必拓一层解架,而后可再拓也’一句,展示了拓碑工作的复杂性和技巧。

‘然所拓甚草率,而字大镌浅,半为漫漶模糊不清,余为之剜污补空,竟日润色之,而终有数字不全’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碑文保存的执着,以及对拓碑工作的精益求精。

整段古文通过作者拓碑的经历,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执着,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拓碑工作的艰辛和技巧,以及作者对碑文保存的担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0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