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二-原文
初十日,早觅担夫,晨餐即行。
出振武门,〔取柳州道。〕五里,西过茶庵,令顾仆同行李先趋苏桥,余拉静闻由茶庵南小径经演武场,西南二里,至琴潭岩。
岩东有村,土人俱讹为陈抟。其西北大道,又有平塘街。
余前游中隐山,即询而趋之,以晚不及,然第知为陈抟,不知即琴潭也。
后得《桂胜》,知方信孺孚若〔记云〕:‘最后得清秀、玉乳、琴潭、荔枝四岩。’
故初四西出,即首索清秀,几及而复失之。
以下三洞,更无知者。
然余已心疑陈抟之即琴潭,姑俟西行时并及之。
及今抵其村,觅导者,皆以为水深不可入。
已得一人,许余为导,而复欲入市,订余下午方得前驱。
余颔之,闻其东南又有七宝岩,姑先趋焉。
乃东南行,度一岭,共三里,又度一桥,桥下水自西而东。
又南为李家村。
村之南有石峰西向巉突,有庵三楹缀其下,前有轩,已圮,而中无居者。
其岩不深而峭,其地盖在南溪山白龙洞之正西,即向游白龙洞时西望群山回曲处也。
时静闻病甚,憩不能行,强之还陈抟村,一步一息,三里之程逾于数里。
及抵村,其人已归,余强老妪煮茶啖饵为入岩计,而令静闻卧其家待之。
已而导者负松明并梯至,遂西趋小山之南,曰:‘请先观一水洞,然不可入也。’
余从之。
其门南向,水汇其内,上浸洞口,而下甚满黑,深洞中宽衍,四旁皆为水际。
其左深入,嵌空崡岈,洞前左崖濒水之趾,有刻书焉,即方孚若笔也。
因出洞前遍征之,又得‘琴潭’二大字,始信‘陈抟’之果为音讹,而琴潭之终不以俗没矣。
洞左复开一旁门,后与洞通,其不甚异。
余既得琴潭之征,意所谓荔枝者当不远。
导者篝火执炬,请游幽洞。
余征幽洞何名,则荔枝岩也。
问:‘有水否?’则曰:‘无之。’
然后知土人以为水深不可入者,指琴潭言;导者以为梯楼可深入者,指荔枝言。
此中岩洞繁多,随人意所指,迹其语似多矛盾,循其实各有条理也。
出琴潭岩,沿山左潴塘而行。
绕塘北转而西,洞门东向琴潭西麓者,荔枝岩也。
门不甚高,既入稍下,西向进数丈,循洞底右窍入其下穴。
其内不高而宽平,有方池,长丈余,阔五、六尺,而深及丈,四旁甚峻,潴水甚冽。
再东南转,平入数十丈,两转度低隘,右崖之半有窍,阔二尺,高一尺,内有洞,上穹下平,潴水平窍。
以首入窍东望,其水广邃,中有石蜿蜒,若龙之浮游水中。
穴内南崖,有石盆一方,长二尺,阔一尺,高六七寸,平度水面,若引绳度矩,而弗之爽者。
〔不能以身入也〕仍出至洞底,少西进,又循一右窍入其上峡。
其内忽庋为两层:下穴如队,少西转,辄止;上穴如楼,以梯上跻,内复列柱分楞。
穿楞少西,遂下南峡中。
平入数十丈,又南旋成龛,龛外洞顶有石痕二缕,分络夭矫,而交其端。
仍出,度梯下至洞底,又循一左窍入其上峡,则层壁累垂。
悬莲嵌柱,纷缀壁间,可披痕蹈瓣而登也。
大抵此洞以幽嫱见奇,而深入在右。
水窍之侧,有小石块如弹丸,而痕多磊落,其色玄黄,形如荔枝,洞名以此,正似九疑之杨梅,不足异也。
出洞,由琴潭之北共一里,仍至其村,已下午矣。
携静闻西北山由间道共二里,抵平塘街。
其西石峰峭甚,夹立如门,南峰山顶忽有窍透腹,明若展镜。
余向从中隐寻铜钱岩不得,晚趋西门,曾过而神飞,兹再经其下,不胜跃跃。
问之,皆云无路可登。
会恰好静闻病不能前,有卖浆者在路旁,亦向从中隐来,曾与之询穿岩之胜者。
其人曰:‘有岐路在道旁打油坊后,可扪而入,东南转至一古庙,可登山而上也。’
余乃以行李挂其桁间,并令静闻卧茅下以待,曳杖遂行。
过打油者家问之,则仍云岩无可登,其居旁亦无径可入。
余回眺其后,有蛇道伏草间,遂披篱穿隙,随山麓东行。
转而南向,将抵古庙,见有路西上,遂从之。
始扪级,既乃梯崖。
崖之削者,有石纹锋利,履足不脱,拈指不滑;崖之觉者,有枝虬倒垂,足可蹑藤,指可攀杪。
惟崖穷踄峡,棘蔓填拥,没顶牵足,钩距纷纷,如蹈弱水,如蹈重围,淬不能出。
乃置伞插杖于石穴,而纯用力于指足,久之,抵丛石崖下。
其上回狮舞象,翥凤腾龙,分形萃怪,排列缤纷。
计透明之穴已与比肩,乃横涉而北,逾转逾出峰头,俯瞰嵌崖削窟,反在其下,而下亦有高呼路误,指余下践之级者。
余感其意,随之下,竟不得所置伞杖处。
呼者乃二牧翁,疑余不得下而怜之者,余下谢之。
其人指登崖之道尚在古庙南,盖其岩当从崖后转入,不能从崖东入也。
余言伞置崖间,复循上时道觅之。
未几,闻平塘街小儿呼噪声,已而有数十人呼山下者,声甚急,余初不知其为余,迨获伞下面后知之。
下至古庙侧,则其人俱执枪挟矢,疑余为伏莽潜匿的盗匪而询之者。
余告以游岩之故,皆不之信。
乃解衣示之,且曰:‘余有囊寄路口卖浆者茅中,汝可往而简检查也。’
众乃渐散。
余仍从古庙南历磴披棘上。
遂西南转出山后坳间,眺其南,一峰枝起,顶竖一石,高数丈。
〔予所见石峰缀立,雁岩翔鸾,龟峰灵芝,及此地笋石骈发,未有灵怪至此者。〕
度已出岩后,而遥瞻石壁之下,犹未见洞门。
忽下有童子,复高声呼误,言不及登者。
时日已坠西峰,而棘蔓当前,度不可及,且静闻在茅店,其主人将去,恐无投宿,乃亟随之下,则此童已飏而去,不知其为怜为疑,将何属者。
乃仍转北麓,出打油坊后,则卖浆主人将负所铺张为返家计。
余取桁间挂物,随其人东趋平塘街求托宿处。
其人言:‘家隘不能容。’为余转觅邻居以下榻,而躬为执爂,且觅其宗人,令明晨导游焉。
是暮,蕴闷热隆雷声出极,而静闻病甚,顾仆乍分,迨晚餐后,出坐当衢明月下,而清风徐来,洒然众峰间,听诸村妇蛮歌对歌谑浪开玩笑,亦是群玉峰头一异境也。
十一日,晨起,静闻犹卧,余令主宿者炊饭,即先过卖浆者家,同其宗人南抵古庙南登山。
导者扬镳斩棘,共一里,抵山西南坳。
从石隙再登一二步,即望见洞门西南向。
又攀石崖数十步,即入洞焉。
盖其门前向东北,后向西南,中则直透,无屈曲崚嶒之掩隔。
导者谓兹洞曰榜岩洞,兹山曰枫木山。
下山,仍过古庙,遂南由田塍中渡西来小涧,〔水自两路口西塘迤逦东穿山麓,即南溪发源也。〕
共东南一里,入石岩洞。
其门西北向,后门东北向,其中幽朗曲折,后门右崖,有架虚之台,盘空之盖,皆窗楞旁透,可憩可读。
由后洞出,北一里,仍抵平塘街。
街北有石峰巑岏若屏,东隅有岩东向,是为社岩。
外浅而不深,土人奉社神于中。
导者又指其西北,有石峰中立,山下南北俱有汇塘,北塘之上,岩口高列,南塘之侧,穴门下伏其内洞腹潜通,水道中贯,是名架梯岩,又名石鼓洞,盖即予前觅铜钱岩不得而南入之者。
导者言之,而不知余之已游;余昔游之,而不知洞之何名。
今得闻所未闻,更胜见所未见矣。
于是还饭于宿处,强静闻力疾行。
西二里,经两山之峡。
峡北山则巍然负扆,下为广福王庙;峡南山则森然北拱,其东有岩焉。
门东向,当门有石塔,甚整而虚其中,塔后不甚崇宏。
由其右穴入,渐入渐隘而黑,有狼兵数人调守于此,就岩爂寝焉。
岩门外,右有旧镌磨崖,泐不可读。
乃下,西出峡门,是为两路口。
市肆夹路。
西北循山,为义宁道;西南循山,为永福道。
余就西南行,不一里,静闻从而后,俟之不至。
望路东有岩西向,拨棘探之,岩不深而门异。
下瞰静闻,犹然不见其过;欲返觅,又恐前行。
姑急追之,又迟待之,执前后至者询焉,俱茫然无指,实为欲前欲却。
久之,又西行四里,路右有小峰,如佛掌高擎,下合而上岐,下束而上展,于众峰中尤示灵怪。
其南又骈峙两山,束而成峡,路由其中。
峡南之峰,其东层裂两岩,转盼间,觉上岩透明。
亟南向趋之,只下岩可入,而上岩悬叠莫登,乃入下岩。
岩中列柱牵帷,界而为峡,剖而为窗,曲折明朗,转透其后,则亦横贯山腹者也。
以为由后窍西出,可反跻上岩透处,而后窍上下俱削,旁无可攀。
乃仍东出洞前,见东北隅石颇坎坷,姑攀隙而登,遂达上层。
〔则前后二门,俱与下岩并列;门内乳幄莲柱,左右环转以达后门,数丈之内,纡折无竟。前门一台,正对东北佛掌峰。凭后龛牖,〕
遥瞰近视,岩外之收揽既奇,岩内之绾结亦异,诚胜境也。
〔予所见粤中重楼之胜,此为第一。〕
既而下山,不知静闻之或前或后,姑西向行。
又见大路之左,复有岩北向,登之亦浅而不深,此亦峡南之山也。
其在峡北者,西向亦有二洞层列,洞门上下,所悬亦无几,而俱石色赭黄,若独为之标异者。
一出峡门,则汇水直浸两峡之西,中叠石为堤,以亘水面,旁皆巨浸,无从渡水一登赭岩。
[既又闻有八字岩,亦不能至。]
遂由石道西向行汇水中。
又望其西峰之东崖壁高亘,上悬三洞,相去各二十余丈,俱东向骈列,分南、北、中焉。
[其山在汇水西南,与东峡南峰东西夹塘成汇。]
遥睇崖端,俱有微痕,自南而北,可以上跻,惟北洞则崭然悬绝,若不可阶焉。
途中行人见余趋岩,皆伫呼莫前,姑缓行堤间。
俟前后行人少间,视堤西草径,循水遵南麓而行,虽静闻之前后,俱不暇计。
已而抵南洞之下,仰睇无级。
仍以攀崖梯隙之法,猿升猱跃而上,遂入南洞,则洞门甚崇,其内崆峒宏峻,规模迥异。
稍下,一岐由右入,转而西南,渐觉昏黑,莫究厥底;一岐由左入,不五丈,忽一门西透山后,返照炳焉;一门北通中洞,曲景穿焉。
于是先西向披后岩,[洞门高与东埒liè,]上下俱悬崖陟绝,可瞰而不可下。
遥望西南对山,有洞亦若覆梁,而门广中遂,[曰牛洞,]东向暗黑而不知其涯。
仍入内,旋北向上中洞,洞内北转而东透。
先探其北,转至洞门,有石内庋,架为两层,上叠为阁,倒向洞内,下裂为门,直嵌壁间,盖即所望之北洞矣。
至此则兹洞之旁通曲达,既极崇宏,复多曲折,既饶旷达,复备幽奇,余所观旁穿之胜,此为最矣。
仍入中洞之内,东临洞门,[门愈高穹,下]则其外路绝崖轰,遂仍返其中,循南洞而出焉。
始知是三洞者,外则分门,内俱连窍,南洞其门户也,北洞其奥窟也,中洞则左右逢原,内外共贯,何岩洞之灵异,出人意表如此!
于是仍由旧级下,共一里,北出大道,亟西行。
循南山北麓而西,三里,越一平坡,[其南北岩洞甚多,不暇详步。]
歧而南为通城墟。
墟房累累,小若鸽户,列若蜂房,虚而无人,以俟趁墟者。
从墟又南一里,是为上岩[后洞]。
余循西路登岩,门北向,前临深塘。
入其内,扩然崇宏,[峡分左右。]
右峡下坠,已浚为渊,水潴其底,石壁东西夹之,峻不可下。
[其底南眺沉沉,壁西之崖,回覆渊上,予所驻足下瞰者;壁东则绝壁之下,骈通二穴,若环桥连亘,水通其中,不知所往;北则石壁自洞顶下插渊底,壁半裂柱成隙,泉淙淙隙端下注。]
出右峡,由左峡上入,蹲石当门,中耸为台,台上一顶柱直挂洞顶。
路从两旁入,其西复有石崖,由洞北突而南,若塞门焉。
与洞之南壁夹而成罅。
路循崖西出,转绕崖后,[外穹为门,门下横阈,而上多垂檐。]
踞门阈而坐,[门外峡复峭峙,两旁多倒悬下攫之石,若龙爪猿臂,纷拿其门,]
俯仰双绝。
出洞,循其东麓,复开一门,东向内洼,[下滴水空声,转南渐黑,当即通后洞环桥水穴者。]
而下洞门之南,则[上岩村]村居萃焉。
村后叠石开径,曲折而上,是为上岩[前洞]。
其门东向,[高齐后洞肩,深折不及。]
前有神庐,侧有台址。
有村学究聚群蒙于台上。
[由台直跻洞后,进窦成龛,垂石如距:有垂至地下离一线者,有中悬四旁忽卷者,有柱立轮囷其中者,有爪攫分出其岐者。其东南对山有泉源,曰龙泉云。]
下台端,[仍出后洞塘北,]西北行一里,入东来大道。
又二里,为高桥,石梁颇整。
越桥西南,石山渐开,北眺遥山连接,自西而东,则古田、义宁西来老龙矣。
又七里为山蚤铺,其四旁虽间出土阜,而石峰尤屼突焉。
又西南八里,为马岭墟。
其日当市,余至已下午,墟既散,而纷然俱就饮啜浆矣。
始于墟间及静闻,复与之饭。
又西南二里,至缭江桥,越桥为缭江铺,于是山俱连阜回冈,无复石峰峥峥矣。
又南八里为焉石铺,乃西入山坞。
二里转而西南,又十里为苏桥,[为洛青江上流,水始舍桂入柳去,予遂与桂山别。]
桥西是为苏桥之堡,入东门,抵南门,时顾仆已先抵此一日,卧南门内逆旅中。
是晚蕴隆之极,与二病人俱殊益闷闷。
幸已得舟,无妨明日行计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二-译文
初十那天,早上就找好了挑夫,吃完早餐就出发了。出了振武门,按照柳州的道路走。走了五里路,向西经过茶庵,让仆人带着行李先去苏桥,我自己拉着静闻从茶庵南边的小路经过演武场,往西南方向走了两里路,就到了琴潭岩。岩的东边有个村庄,当地人都误以为是陈抟。它的西北方向的大路上,还有平塘街。我之前游览中隐山时,就向当地人询问并赶去,但因为天色已晚,所以只知道了是陈抟,不知道就是琴潭。后来得到了《桂胜》,才知道方信孺的《孚若记》中提到:“最后得到了清秀、玉乳、琴潭、荔枝四岩。”所以我在初四向西出发时,首先寻找的就是清秀岩,几乎找到后又失去了。以下三个洞穴,没有人知道。但我已经心里怀疑陈抟就是琴潭,所以暂时等待西行时一并去探索。直到现在到了这个村庄,寻找向导,都说水太深不能进去。已经找到了一个人,答应做我的向导,但又想去市场,约定我下午才能出发。我点头同意,听说东南方向还有七宝岩,于是先去那里。于是向东南方向走,翻过一座山,共三里路,又过一座桥,桥下有水从西向东流。再往南是李家村。村南有一座石峰向西突起,下面有三个小庙,前面有一个亭子,已经塌陷了,里面没有人居住。这个岩洞不是很深但很陡峭,这个地方大概在南溪山白龙洞的正西,就是之前游览白龙洞时往西望群山曲折的地方。当时静闻病得很重,休息无法行走,我强迫他回陈抟村,每走一步就要停下来休息,三里路走得像几里路那么远。到了村里,那个人已经回家了,我强迫老妇人煮茶和吃食,作为进入岩洞的准备,并让静闻在他家休息等待。不久,向导背来了松明和梯子,于是向西走向小山南边,说:“请先看看一个水洞,但是不能进去。”我同意了。洞口朝南,水汇聚在里面,上面浸没洞口,下面非常满且黑,深洞中宽敞,四周都是水边。左边深入,有石柱空隙,洞前的左边山崖靠近水边,有刻着字的石头,那就是方孚若的字迹。因此出洞前到处寻找,又发现了‘琴潭’两个大字,这才确信‘陈抟’确实是音误,琴潭终究没有被世俗埋没。洞的左边又开了一个小门,后面与洞相通,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我已经找到了琴潭的证据,心想所说的荔枝岩应该不远。向导拿着灯笼,请我去游览幽深的洞穴。我问他幽洞叫什么名字,他说:‘荔枝岩。’我问:‘有水吗?’他说:‘没有。’这时才知道,当地人认为水太深不能进去的是指琴潭;向导认为可以爬梯子深入的是指荔枝岩。这里岩洞很多,随着人的指引,听他们的话似乎有很多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条理。
出了琴潭岩,沿着山左边的水塘走。绕过水塘北转然后向西,洞门朝东,在琴潭西边的山脚下,是荔枝岩。洞口不是很高,进去后稍微向下,向西走了几丈远,沿着洞底右边的缝隙进入下面的洞穴。里面不是很高但很宽敞,有一个方形的池塘,长一丈多,宽五六尺,深到一丈,四周非常陡峭,积水非常冷。再往东南方向走,水平进入几十丈远,转过两个弯,右边的山崖中间有一个洞口,宽两尺,高一尺,里面有洞穴,上面穹顶下面平坦,积水填满了洞口。用头进入洞口向东看,水宽广深邃,中间有一块石头蜿蜒,像龙在水中游动。洞穴南边的山崖上,有一个石盆,长二尺,宽一尺,高六七寸,水平放在水面上,就像拉绳子量尺一样,不会出差错。(但人不能进去)仍然从洞底出来,稍微向西走,又沿着一个右边的缝隙进入上面的峡谷。里面突然分为两层:下面的洞穴像队列,稍微向西转,就停止了;上面的洞穴像楼,通过梯子可以上去,里面又有柱子分成了棱。穿过棱稍微向西,就到了南峡谷中。水平进入几十丈,再往南转形成一个洞穴,洞穴外洞顶上有两条石痕,弯曲交错,在末端相交。仍然出来,沿着梯子下到洞底,再沿着一个左边的缝隙进入上面的峡谷,那层岩石层层垂下。悬挂的莲花嵌入柱子,散落在岩壁之间,可以沿着痕迹踩着花瓣往上爬。大致上这个洞穴以幽深而奇特,深入的地方在右边。水洞的旁边,有小石块像弹丸,上面有很多痕迹,颜色是黑黄相间,形状像荔枝,洞穴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正像九疑山的杨梅,并不奇怪。
出洞后,从琴潭的北边走一里路,就到了那个村子,这时已经是下午了。带着静闻向西北的山里走,经过小路走了两里,到达了平塘街。那边的石峰非常陡峭,像门一样夹立着。南峰的山顶突然有一个洞透进去,明亮得像展开的镜子。我以前曾在这里找铜钱岩没找到,晚上跑到西门,曾经路过那里,神往不已,这次再次经过那里,兴奋不已。问别人,都说没有路可以上去。正好静闻生病不能前行,路上有一个卖豆浆的人,他也从那个隐蔽的地方来,曾经和他询问过穿岩的胜景。那个人说:‘有一条小路在油坊后面,可以摸着进去,往东南转到一个古庙,就可以登山了。’我就把行李挂在桁架上,让静闻躺在茅草下等待,我拄着拐杖就出发了。经过油坊的人家询问,他们还是说岩上没有路可以上去,他们住的地方也没有路可以进去。我回头看向后面,发现有蛇道隐藏在草丛中,就拨开篱笆穿过缝隙,沿着山脚向东走。转而向南,快到古庙时,看到有路向西上去,就跟着走了。一开始是摸着石阶,然后是攀爬悬崖。悬崖陡峭的地方,有锋利的石纹,踩在上面不会滑脱,用手抓也不会打滑;悬崖有树的地方,有枝条倒挂下来,脚可以踩着藤蔓,手可以抓住树枝。只是悬崖尽头是峡谷,荆棘丛生,几乎盖住头顶,绊住脚跟,钩子一样的东西纷纷扬扬,就像踩在浅水区,又像踩在重围之中,无法脱身。于是我把伞和拐杖放在石洞里,全力用手指和脚攀登,终于到达了丛石崖下。上面有狮子舞动,大象翱翔,凤凰腾飞,龙腾云起,形态各异,排列纷繁。我估算透明洞穴已经和我肩膀齐平,就横着过去往北走,越转越出峰头,向下俯瞰嵌崖削窟,反而在我下面,下面也有人高呼路错了,指给我下面踩的石阶。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好意,就跟着下去了,结果找不到放伞和拐杖的地方。呼喊的人是两个牧羊老人,他们怀疑我下不去而同情我,我下去感谢他们。那个人告诉我登崖的路在古庙南边,因为那座岩应该在悬崖后面转进去,不能从悬崖东边进去。我说伞放在悬崖中间,就沿着上山的路去找。不久,听到平塘街小孩子的呼喊声,接着有几十个人在山下呼喊,声音很急,我一开始不知道是他们呼喊我,等到拿到伞下面才知道。下到古庙旁边,那些人拿着枪拿着箭,怀疑我是隐藏在草丛中的盗匪而盘问。我告诉他们我是来游岩的,他们都不相信。我就脱下衣服给他们看,并且说:‘我有一个包裹寄在路口卖豆浆的人的茅草屋中,你们可以去那里检查。’众人这才渐渐散去。我仍然从古庙南边沿着石阶披荆斩棘往上走。于是向西南转出山后的小山谷,眺望南边,一座山峰的枝条突起,山顶竖立一块石头,有几丈高。〔我所见到的石峰矗立,如雁岩翔鸾、龟峰灵芝,以及这里的笋石并立,都没有比这里更奇特的灵怪了。〕估计已经出了岩后,而远远望去石壁下面,还没有看到洞门。突然下面有一个小孩子,又高声呼喊我走错了路,说来不及登顶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到了西峰,而荆棘丛生在前面,估计无法到达,而且静闻在茅草屋中,店主即将离开,恐怕没有地方住宿,于是我急忙跟着他们下去,那个小孩子已经飞快地离开了,不知道他是出于同情还是怀疑,不知道他是想把我带到哪里。于是我又转向北麓,出油坊后,卖豆浆的主人正打算背着他的铺盖回家。我拿回桁架上挂的东西,跟着那个人向东走到平塘街,寻找住宿的地方。那个人说:‘家里太小不能容纳。’就帮我转找邻居以下榻,并且亲自拿着铁锹,还找了他的族人,让他们明天早上带路。那天晚上,闷热得像要下雨,雷声隆隆,而静闻病得很重,考虑到仆人刚分开,等到晚饭后,出来坐在大街上明月之下,而清风徐来,洒在众峰之间,听村里的妇女们唱着粗犷的歌曲,互相对歌,开玩笑,这也是群玉峰头的一个奇特境界。
十一日早晨,静闻还在睡觉,我让住处的主人煮饭,我先到卖豆浆的人家,和他的族人一起向南走到古庙南边登山。向导挥动鞭子砍掉荆棘,一共走了一里路,到达山西南面的山谷。从石缝中再登高一两步,就看到洞门在西南方向。再攀爬石崖几十步,就进入了洞中。洞口朝东北,后面朝西南,中间直接贯通,没有曲折险峻的地方遮挡。向导说这个洞叫榜岩洞,这座山叫枫木山。下山后,仍然经过古庙,然后向南沿着田埂渡过西边的小溪,〔水从两个路口的西塘开始,沿着山脚向东流去,这就是南溪的源头。〕一共往东南走了一里路,进入石岩洞。洞口朝西北,后洞口朝东北,里面幽深曲折,后洞口右边的山崖上,有一个架空的台子,空中的盖子,都从窗户旁边透过来,可以休息也可以读书。从后洞出来,往北走一里路,就回到了平塘街。街北有一座石峰像屏风一样,东边有一个岩洞朝东,这就是社岩。外面浅而不深,当地人把社神供奉在里面。向导又指向西北方向,有一座石峰矗立在那里,山下南北两边都有汇塘,北塘上面,岩口高耸,南塘旁边,洞穴的门口隐藏在内部洞腹中,水道从中穿过,这就是架梯岩,也叫石鼓洞,就是我以前找不到铜钱岩而向南进入的那个地方。向导说起这些,却不知道我已经游览过;我以前游览过,却不知道洞的名字。现在听到这些,比看到更奇特。
下山之后,不知道静闻是走在前面还是后面,我就随便往西边走。又看到大路的左边,还有一座向北的岩山,上去也不深,这也是峡谷南边的山。而在峡谷北边的山,往西也有两个洞,一层层排列,洞口上下,悬挂的物品也不多,都是赭黄色的石头,好像特意用来标示它们的独特之处。一出峡谷大门,汇水就直冲两边的峡谷,中间堆叠着石头做成堤坝,横跨水面,旁边都是大片的积水,无法渡水登上赭岩。[后来又听说有八字岩,但也没能去成。]于是沿着石路往西走,汇水之中。又看到西边的山峰东边的山崖很高,上面悬挂着三个洞,相隔二十多丈,都朝东并列,分为南、北、中三个部分。[这座山在汇水的西南边,与东边峡谷的南峰东西夹成汇水的地方。]远远望去,山崖顶端都有一些痕迹,从南到北,可以往上攀登,只有北边的洞非常陡峭,好像没有台阶可以上。途中行人看到我往岩洞走,都停下来呼喊让我不要往前走,我就沿着堤坝慢慢走。等到前后的人少了一些,我看堤坝西边的草径,沿着水边沿着南边山脚走,即使静闻前后走,也来不及计算了。后来到了南洞下面,抬头看没有台阶。还是用攀爬山崖的梯子,像猿猴一样跳上去,就进入了南洞,洞口很高,里面宽敞高大,规模和外面完全不同。往下走,一条岔路从右边进入,转向西南,渐渐觉得昏暗,不知道底在哪里;另一条岔路从左边进入,不到五丈远,突然有一扇门向西通向山后,光线反射得很亮;另一扇门向北通向中洞,曲曲折折地穿过。于是我先往西边穿过后岩,[洞口的高度和东边的一样,]上下都是悬崖峭壁,可以望见但无法下去。远远望见西南对面的山,也有一个洞,好像一座倒置的桥梁,而门很宽,[称为牛洞,]朝东面黑暗,不知道边界在哪里。还是进入里面,转而向北向上到中洞,洞内往北转然后向东穿出。先探查北边,转到洞口,有一块石头内部架起两层,上面叠成阁楼,倒向洞内,下面裂开形成门,直接嵌入墙壁之间,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北洞。到这里,这个洞旁边通向曲折的地方,既非常高大,又有很多曲折,既宽敞开阔,又充满奇诡,我所看到的旁穿之胜,这里是最出色的。然后进入中洞里面,向东是洞口,[门更高更圆,下面]则是外面的路断绝的悬崖,于是又返回中洞,沿着南洞出去。这才明白这三个洞,外面分开有门,里面都相连,南洞是入口,北洞是深洞,中洞则是左右逢源,内外相通,这些岩洞的神奇,真是出乎意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二-注解
振武门:振武门是古代桂林城的一座城门,位于桂林城西,是古代桂林通往柳州的重要通道。
茶庵:茶庵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小庙或小寺,通常位于茶山或茶田附近,供人休息和敬奉茶神。
顾仆:顾仆指的是随行的仆人,古代士人出行时常常携带仆人。
苏桥:苏桥,可能指一座桥梁。
演武场:演武场是古代用于军事训练和演武的场所。
琴潭岩:琴潭岩是桂林市的一个著名景点,因其形状似琴而得名。
陈抟:陈抟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道士,也是著名的隐士,这里可能是指与陈抟有关的遗迹。
平塘街:可能是一个地名,指一个街道或市集。
中隐山:中隐山是桂林市的一座山,是古代文人墨客游历的胜地。
桂胜:《桂胜》是一部介绍桂林名胜的书籍,由宋代方信孺所著。
清秀、玉乳、琴潭、荔枝四岩:这是方信孺在《桂胜》中提到的桂林四大名岩。
七宝岩:七宝岩是桂林市的一个岩洞,因其内部景观奇特而得名。
南溪山白龙洞:南溪山白龙洞是桂林市的一个岩洞,以其壮观的地下景观而闻名。
松明:松明是指用松树燃烧产生的火把,古代常用于夜间照明。
梯楼:梯楼是指设有梯子的楼,这里可能指的是通往岩洞的梯子。
荔枝岩:荔枝岩是桂林市的一个岩洞,因其内部景观类似荔枝而得名。
玄黄:玄黄是古代的一种颜色,指深黄或浅黑的颜色。
九疑之杨梅:九疑之杨梅是指九疑山上的杨梅,这里可能用来比喻荔枝岩的景观。
琴潭:琴潭可能是指一个湖泊或溪流的名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以‘琴’字来象征清幽、高雅的环境。
村:指乡村,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由若干户人家组成,具有共同的姓氏和传统。
西北山:指位于西北方向的山脉或山丘。
间道:指小路或偏僻的小径。
石峰:指由岩石构成的孤立山峰。
窍透腹:指山峰上有洞穴,从山体内部透出。
展镜:指镜子,这里比喻洞穴透出的光亮。
铜钱岩:可能是一个地名,指一个有铜钱形状岩石的地方。
西门:指村庄或城市的西大门。
神飞:形容心情激动,仿佛神魂颠倒的样子。
卖浆者:指卖酒水的人。
道旁:指道路旁边。
穿岩:指穿过岩石,即攀登岩石。
岐路:指分叉的道路。
打油坊:指制作油品的作坊。
行李:指旅行时携带的包裹和物品。
桁间:指横梁之间。
茅下:指茅草搭成的屋下。
曳杖:指拄着拐杖行走。
级:指阶梯。
崖:指山崖。
枝虬:指树木的枝条扭曲如龙。
藤:指藤蔓植物。
杪:指树枝的顶端。
踄峡:指曲折的山谷。
棘蔓:指荆棘和藤蔓。
没顶:指几乎触及头顶。
钩距:指植物上的钩刺。
弱水:古代传说中的水名,指水流缓慢,难以行船的水域。
重围:指重重包围。
淬:指锻炼,此处指经过考验。
蛇道:指蜿蜒曲折的小路。
篱:指篱笆。
隙:指缝隙。
磴:指石阶。
嵌崖削窟:指山崖上嵌有的洞穴。
牧翁:指老牧民。
囊:指口袋。
茅中:指茅草搭建的地方。
简检查:指简单检查。
执枪挟矢:指手持枪箭。
伏莽潜匿:指隐藏在草木丛中。
盗匪:指强盗和土匪。
托宿:指临时住宿。
爂:指挖土的工具。
宗人:指同宗族的人。
榜岩洞:指洞名,榜岩可能指洞前的岩石或标志。
枫木山:指山名。
社岩:指供奉社神的地方。
汇塘:指汇集水的池塘。
架梯岩:指洞名,架梯可能指洞内有梯子或架设的梯子。
石鼓洞:指洞名,石鼓可能指洞内的岩石形状像鼓。
两路口:指地名,可能是指两个路口交汇的地方。
市肆:指市集或店铺。
义宁道:指道路名,义宁可能指道路的起始地或目的地。
永福道:指道路名,永福可能指道路的起始地或目的地。
佛掌峰:指山峰形状像佛的手掌。
乳幄莲柱:指洞内的石柱像乳和莲花。
纡折:指曲折多变。
粤中:指广东中部地区。
重楼:指多层建筑,此处可能指洞内的结构复杂多变。
静闻:静闻,人名,文中可能指作者的朋友或同行者。
姑:姑且,表示暂时或姑且如此。
赭岩:赭岩,一种以赭色为主的岩石,文中指赭色的岩石。
汇水:汇水,指河流汇集的水流。
亘:横亘,横跨,横卧。
赭黄:赭黄,一种颜色,赭色中带黄色。
八字岩:八字岩,指形状像“八”字的岩石,文中指作者未能到达的地方。
西峰:西峰,指山的西面的一座山峰。
骈列:并排排列。
微痕:细微的痕迹,文中指山崖上的小路或通道。
跻:攀登,上升。
伫呼:停下来呼喊。
莫前:不要前进。
姑缓行:暂且慢慢走。
草径:草丛中的小路。
循水遵南麓而行:沿着水边,沿着南坡走。
崆峒宏峻:空旷而高大。
迥异:完全不同。
奥窟:深藏的洞穴。
左右逢原:左右都有出路,形容道路四通八达。
灵异:神奇,不寻常。
旧级:旧有的石阶。
通城墟:通往城市的墟市。
趁墟者:赶墟的人,即去墟市交易的人。
上岩:山上的岩石。
渊:深水潭。
石壁:山石构成的墙壁。
绝壁:垂直的峭壁。
石梁:石头建造的桥梁。
山蚤铺:山间的小铺。
马岭墟:马岭墟市。
缭江桥:缭江上的桥梁。
缭江铺:缭江附近的铺面。
焉石铺:焉石铺面。
洛青江:洛青江,一条河流。
蕴隆:天气闷热。
逆旅:旅店,客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二-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山间旅行的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既而下山,不知静闻之或前或后,姑西向行。’这句话中,‘既而’表示时间的推移,‘姑’表示作者对前路的不确定性,但仍然选择向西行进,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又见大路之左,复有岩北向,登之亦浅而不深,此亦峡南之山也。’作者在这里通过对山岩的描述,展现了山间的复杂地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欣赏。
‘一出峡门,则汇水直浸两峡之西,中叠石为堤,以亘水面,旁皆巨浸,无从渡水一登赭岩。’这句话描绘了峡口的水景,以及作者面对自然环境的无奈和感叹。
‘遂由石道西向行汇水中。’作者选择了一条石道,继续前行,这体现了作者在旅途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的精神。
‘遥睇崖端,俱有微痕,自南而北,可以上跻,惟北洞则崭然悬绝,若不可阶焉。’作者在这里对崖壁的描述,展现了山势的险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攀登的渴望。
‘于是先西向披后岩,上下俱悬崖陟绝,可瞰而不可下。’作者在这里对后岩的描述,展现了岩壁的险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仍入中洞之内,东临洞门,门愈高穹,下则其外路绝崖轰,遂仍返其中,循南洞而出焉。’作者在这里对中洞的描述,展现了洞内的神秘和复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探险的热爱。
‘是三洞者,外则分门,内俱连窍,南洞其门户也,北洞其奥窟也,中洞则左右逢原,内外共贯,何岩洞之灵异,出人意表如此!’作者在这里对三洞的描述,展现了岩洞的奇妙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
‘下台端,仍出后洞塘北,西北行一里,入东来大道。’作者在这里描述了从洞中出来的过程,以及继续前行的决心。
‘又西南二里,至缭江桥,越桥为缭江铺,于是山俱连阜回冈,无复石峰峥峥矣。’作者在这里对山景的描述,展现了山间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感慨。
‘是晚蕴隆之极,与二病人俱殊益闷闷。’作者在这里对晚上的感受进行了描述,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