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原文

二十五日,自阳朔东南渡头发舟,溯流碧莲峰下。

由城东而北,过龙头山,自是石峰渐隐。

十里,古祚驿。

又十五里,始有四尖山在江左,其右亦起群尖夹江,是为水绿村。

又北七里,有岩在江之西岸,门甚高敞,东向临江。

由右腋深入,渐高而黑,久乃空濛,复东辟门焉。

由岩左腋上登,其上前亘为台,后结一窦,有尼栖焉。

不环堵,不覆屋,因台置垣,悬梯为道,甚觉轩爽。

窦后复深陷成峡,昏黑。

东下欲索炬深入,尼言无奇多险,固止之。

而雷声复殷殷促人,时舟已先移兴平,遂出洞。

由洞左循麓溯江,草深齐项,半里,达螺蛳峰下。

其峰数盘而上,层累若螺蛳之形,而卓耸压于群峰,乃兴平东南水口山也。

以前岩在其下,土人即指为螺蛳岩。

余觉岩在螺峰之南,双岐低峰之麓,及入岩读碑,而后知其为蛟头,非螺蛳也。

螺蛳以峰胜,蛟头以岩胜,螺蛳穹而上盘,蛟头垂而下络,不一山,亦不一名也。

绕螺蛳又二里,及舟,入半里,少舣兴平。

其地有溪自东北来,石山隙中,遥见巨岭亘列于内,即所趋恭城道也。

崖上有室三楹,下临江渚,轩栏横缀,为此中所仅见,额曰“月到风来”,字亦飞逸,为熊氏书馆。

余闯入其中,竟不见读书人也。

下舟已暮,又北二里而泊。

二十六日,昧爽发舟,西北三里,为横埠堡,又北二里为画山。

其山横列江南岸,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上有九头,山之名“画”,以色非以形也。

土语:“尧山十八面,画山九筒〔个〕头,有人能葬得,代代出封侯。”

后地师指画山北面隔江尖峰下水绕成坪处为吉壤,土愚人辄戕其母欲葬之。

是夕峰坠,石压其穴,竟不得葬,因号其处为忤逆地。

余所恨者,石坠时不并毙此逆也。

舟人泊舟画山下晨餐。

余遂登其麓,与静闻选石踞胜,上罨yǎn掩盖彩壁,下蘸绿波,直是置身图画中也。

崖壁之半,有洞北向,望之甚深,上下俱无所着足。

若缘梯缀级于石纹之间,非直空中楼阁,亦画里岩栖矣。

〔返而登舟,〕又北一里,上小散滩。

又北二里,上大散滩。

又北七里为锣鼓滩,滩有二石象形,在东岸。

其处江之西涯,有圆峰端丽;江之东涯,多危岩突兀。

〔其山南岩窍,有水中出,缘突石飞下坠江,势同悬瀑。粤中皆石峰拔起,水随四注,无待破壑腾空。此瀑出崇窍,尤奇绝。〕

又北八里,过拦州。

〔西北岸一峰纯透,初望之,疑即龙门穿穴,以道里计之,始知另穿一峰,前以夜棹失之耳。〕

舟转西北向,又三里,为冠岩。

〔先是江东岸崭崖,丹碧焕映,采艳画山。冠岩即在其北,〕

山上突崖层出,俨若朝冠。

北面山麓,则穹洞西向临江,水自中出,外与江通。

棹舟而入,洞门甚高,而内更宏朗,〔悉悬乳柱,惜通流之窦下伏,无从远溯。〕

壁间有临海王宗沐题诗,号敬所,嘉靖癸丑学宪。

诗不甚佳,时属而和者数十人,吉人刘天授等。

俱镌于壁。

觇玩久之,棹舟出洞,〔望隔江群峰丛合,忆前拦州所见穿山当正对其西,惜〕

溪回山转,〔并其峰亦莫能辨识。顷之,〕

矫首北见皎然一穴,另悬江东峰半,即近在冠岩之北。

急呼舟人舣舟登岸,而令其以舟候于南田站。

余乃望东北峰而趋,一里,抵山腋。

先践蔓凌巉,既乃伏莽穿棘,半里逾岭坳。

度明穴在东,而南面之崖绝不可攀,反循崖北稍下悬级,见有叠石阻隘者,知去洞不远矣。

益北下,则洞果南透。

其山甚薄,上穹如合掌,中罅。

北下俱巨石磊落,南则峭崖悬亘,故登洞之道不由南,而由北云。

洞右复有旁门复室,外列疏楞,中悬团柱,分帏裂隙,东北弥深,似昔有居者。

而洞北复时闻笑语声,谓去人境不远,以为从北取道,可近达南田。

时轰雷催雨,亟出明洞,北隅则巨石之隙,多累块丛棘,宛转数处,北望一茅甚迩近,而绝不可通。

不得已,仍逾四坳,循前莽南下,幸雷殷而雨不至。

一里,转至西北隅,又得一洞。

南北横贯。

其北峰之麓,自冠岩来,此为北峰。

北端亦透,而不甚轩豁。

仍出南门,遂西北行平畴中。

禾已将秀,而槁无滴水,时风雨忽至,余甚为幸之。

〔其西隔江屏立者,皆穹崖削壁,陆路望之,更觉峥嵘;东则石峰离立,后托崇峦。〕

共四里抵南田驿,觅舟不得,遂濒江而北,又一里,乃入舟。

舟人带雨夜行,又五里,泊于斗米、寸金二滩之间。

中夜仰视,萤阵烛山,远近交映。

以至微而成极异,合众小而现大观,余不意山之能自绘,更无物不能绘也。

二十七日,昧爽出峡口,上寸金滩,二里至卖柴埠。

西面峰崖骈立,沉香堂在焉。

又西北三里,其北麓有洞嵌江,舟转而东,不及入。

东三里,至碧岩。

其岩北向,石嘴啖江。

其上削崖高悬,洞嵌其中,虽不甚深,而一楹当门,倚云迎水,帆樯拂其下,帏幄环其上,亦凭空掣远之异胜地也。

于是北转五里,过豆豉井。

又西北五里,至大墟,市聚颇盛,登市蔬面。

又西北五里,至横山岩。

其岩东向,瞰流缀室,颇与碧岩似。

〔右腋有窦,旁穿而南,南复辟一洞,甚宏,有门有奥。奥西上则深入昏冥,奥之南坠,皆嵌空透漏。门在坠奥东,廓然凭流,与前门比肩立。〕

又北五里,为龙门塘。

〔南望横山岩西透顶峰,虽似穿石,无从上跻。〕

又西五里,为新江口,又夜行十里而泊。

二十八日,昧爽刺舟,亟推篷,已过崖头山。

十余里,抵水月洞北城下,令顾仆随舟往浮桥,余同静闻过文昌门外,又西抵宁远门南。

过南关桥。

觅拓碑者,所拓犹无几,急促之。

遂由宁远门入,经靖藩城后门,欲入晤绀谷,询独秀游期,而后门闭,不得入。

乃循其东出东江门,命顾仆以行囊入趋赵时雨寓,而其女出痘,遂携寓对门唐葵吾处。

闻融止已欲行,而石犹未取。

饭后令静闻往觅之,至则已行,止留字云:“待八月间来取。”殊可笑也。

二十九日,令静闻由靖藩正门入晤绀谷。

余同顾仆再出宁远门促拓碑者。

至是拓工始市纸携具为往拓计,余仍还寓。

午暑不堪他行,惟偃仰卧憩而已。

下午,静闻来述,绀谷之言甚不着意。

余初拟再至省,一登独秀,即往柳州,不意登期既缓,碑拓尚迟,甚怅怅也。

三十日,余在唐寓。

因连日炎威午烁,雨阵时沛,既倦山踄,复厌市行。

止令静闻一往水月洞观拓碑者,下午反命,明日当移拓龙隐云。

六月初一日,在唐寓。

是日暑甚,余姑憩不出。

闻绀谷以焚灵事与藩王有不惬,故欲久待。

而是时讹传衡、永为流寇所围,藩城亦愈戒严,余遂无意候独秀之登。

而拓者迁延索物,余亦不能待,惟陆务观碑二副先拓者,尾张少二字,令彼再拓,而彼复拓一付,反并去此张,及促再补,彼愈因循,遂迟吾行。

〔独秀山北面临池,西南二麓,余俱绕其下,西岩亦已再探,惟东麓与绝顶未登。其异于他峰者,只亭阁耳。〕

初二日,令顾仆促拓工,而余同静闻再为七星、栖霞之游。

由七星观左入岩洞“争奇门”乃曹能始所书者,即登级为碧虚阁。

是阁在摘星亭之左,与七星洞前一片云同向, “一片云”三字乃巡抚都御史许如兰所书,字甚古拙。

而稍在其南,下登者先经焉。

余昔游时急于七星,以为此轩阁不必烦屐齿,后屡经其下,见上有岩石倒垂,心艳之,至是先入焉。

则其额为歙人吴国仕所题。

“碧虚”之名,昔在栖霞,而今此复踵之。

岂彼以亭,而此以阁耶?

余啜茗其间,仰视阁为瓦掩,不见岩顶;既而转入玄武座后,以为石窟止此,而不意亦豁然透空,顶上仅高跨如梁。

若去其中轩阁,则前后通映,亦穿山月岩之类,而铺瓦叠户,令人坐其内不及知,可谓削方竹而淹断纹者矣。

阁后透明之下,复垒石为垣,高与阁齐,以断出入。

余讯其僧:“岩中何必叠瓦?”曰:“恐风雨斜侵,石髓下滴。”

“阁后何必堵墙?”曰:“恐外多山岐,内难幽栖。”

又讯:“何不移阁于岩后,前虚岩为门,以通出入;后倚阁为垣,以便居守,岂不名山面目,去室襟喉,两为得之!”曰:“无钱粮。”

然则岩中之结构,岩后之窒塞,又枵腹画空而就者耶?

又讯:“垣外后山,从何取道?”曰:“须南自大岩庵。”

此庵即花桥北第一庵,庵僧自称为七星老庵,余向所入,见后有李丽弼碑者。

余颔之,遂出,仍登摘星,由一片云〔入〕七星前洞。

〔由阁后东上数十级,得小坪,石盘其中。遂〕北出后洞。

洞右壁外崖之上,裂窍悬葩,云楞历乱。

余急解衣攀缘而上,连上重龛二层,俱有列户疏楞、莲垂幄飏之势,其北下则栖霞洞穹然西向盘空矣。

洞外右壁古刻多有存者,则范文穆成大《碧虚亭铭》,并《将赴成都酌别七人》题名在焉。

七人即《壶天观铭》所题名字,在栖霞者,其岁月俱为乙未二十八日。

碧虚亭以唐郑冠卿入栖霞遇日华、月华二君赠诗,有“不因过去行方便,那得今朝会碧虚”之句,遂取以名亭,《石湖铭》中所云“名翁所命而我铭之”者也。

今亭已废,而新安吴公借以名南岩之阁,不若撤南阁以亭此,则南岩不掩其胜,而此名亦宾其实,岂不快哉!

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三:栖霞在北,而下透山之东西;七星在中,而曲透山之西北;南岩在南,而上透山之东西。

故栖霞最远而幽暗,七星内转而不彻,南岩飞架而虚明。

三窍同悬,六门各异,可谓异曲同工,其奈南岩之碧虚阁,反以人掩何!

栖霞再北,又有朝云、高峙二岩,俱西向。

此七星西面之洞也,其数共五。

下栖霞,少憩寿佛寺,乃过七星观,遂南入大岩庵。

望南岩之后,山石丛薄,若可由庵外东北而登者。

时已过午,余曰:‘何不了此而后中食。’

余遂从庵门右草坪中上,静闻就荫山门,不能从焉。

既抵山坳,草中复有石级,而右崖石上镌张孝祥《登七星山诗》,张维依韵和之。

共一里,再上,得坪一区,小石峰环列而拱之,薄若绡帷,秀分萼瓣。

其北壁棘莽中,亦有记,磨崖为凿穴者戕损不可读。

盖其处西即南岩透明之窦,为僧人窒垣断之者;北即七星之顶,与余峰攒而斗列者。

昔人上登七星,此其正道,而今则无问津者矣。

觅道草中,有小径出东南坳中。

从之,共一里,东南下山,得一岩,列众神焉,而不知其名。

下山而西,则曾公岩在望矣。

忽凉飙袭人,赤日减烈,则阴气自洞中出也。

此有玄风洞,余夙求之不得,前由栖霞入,将抵曾公,先过一隘口,忽寒风拂灯,至此又阴气薄日,信乎玄风当不外此,后来为曾公所掩耳,非二洞也。

入洞,更采叶拂崖,观刘谊《曾公岩记》及陈倩等诗已,乃濯足涧水中。

久之出,仰见岩石又有一洞在峰半,与列神之岩东西并峙。

执入洞汲水者问之,曰:‘此亦有洞,已不可登。’

余再问其故,其人不答去。

余亟攀崖历莽而上,则洞口亦东南向如曾公岩。

初由石峡入,得平展处,稍转而北,其外复有龛东列,分楞叠牖,外透多明,内环重幄,若堂之有室焉。

其后则穿门西入,门圆若圈,入其内,渐转渐深,而杳不可睹。

乃转而出,甫抵洞外,则一人亦攀隙历险而至,乃庆林观道士也。

见余独入,疑而踪迹跟随之,至则曰:‘庆林古观,而今移门易向,遂多伤损,公必精青乌家言,乞为我指示。’

余谢不敏,且问其岩何名,道者不告,强邀入观。

甫下山,则静闻见余久不返,亦踵至焉。

时已下舂,亟辞道者。

道者送余出观前新易门,余再索其岩名,道者曰:‘岩实无名。昔有僧居此,皆以为不利于观,故去之而湮其路,公岂亦有意于此乎?第恐非观中所宜耳。’

余始悟其踪迹之意,盖在此不在彼也。

一笑与别,已出花桥东街矣。

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亦三:曾公在中,而下透于西;列神之岩在东上,而浅不旁通;庆林后岩在西上,而幽不能悉。

然曾公与栖霞,前后虽分门,而中通实一洞。

其北下与之同列者,又有二岩,〔予昔游省春,先经此,〕亦俱东南向。

此七星山东南面之洞也,其数亦共五焉。

若北麓省春三岩、会仙一洞,〔旁又浅洞一,〕乃余昔日所游者,亦俱北向。

此七星山北面之洞也,其数亦共五焉。

[一山凡得十五洞云。]

既度花桥,与静闻就面肆中,以补午餐。

过浮桥返唐寓,则晚餐熟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译文

二十五日,我们从阳朔东南方向渡过头发舟,逆流而上,经过碧莲峰下。从城东向北,经过龙头山,从此石峰逐渐消失。十里后,是古祚驿。再走十五里,就看到了四尖山在江的左边,它的右边也有一群尖峰夹江,这就是水绿村。再往北七里,有一座岩在西岸江边,门口很高很开阔,向东面临江。从岩的右边腋下深入,越走越高越黑,许久之后变得空旷模糊,又从东边开辟了一扇门。从岩的左边腋下攀登,前面形成了一个台子,后面连接着一个洞穴,有尼姑居住。没有围墙,也没有屋顶,因为台子而设置了围墙,悬挂的梯子成了道路,感觉非常宽敞。洞穴后面又深陷形成了一个峡谷,昏暗。向东下去想要找火炬深入,尼姑说没有奇特之处,有很多危险,坚决阻止了我。而雷声又急促地催促人,当时船已经先到了兴平,于是我们出了洞穴。从洞穴左边沿着山脚逆江而上,草深到脖子,半里后到达螺蛳峰下。这座山峰层层盘旋而上,形状像螺蛳,高耸于群峰之上,是兴平东南的水口山。因为以前的山岩在下面,当地人就称它为螺蛳岩。我觉得岩在螺峰的南边,双岐低峰的山脚下,等到进入岩中读碑,才知道它是蛟头,不是螺蛳。螺蛳以山峰取胜,蛟头以岩取胜,螺蛳穹顶而上盘旋,蛟头垂下而交错,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个名字。绕过螺蛳再走二里,到了船边,进入半里,稍微在兴平靠岸。

二十六日,天刚亮就出发,西北三里是横埠堡,再往北二里是画山。这座山横亘在江南岸,江水从北边来,到这里向西拐弯,山受到侵蚀,一半变成了陡峭的悬崖;有纹层络,绿树映衬,石质有黄红青白,五彩斑斓,上面有九个头,山名叫‘画’,是因为颜色而不是形状。当地人说:‘尧山十八面,画山九筒头,有人能葬在那里,代代出封侯。’后来风水先生指画山北边隔江尖峰下水绕成平地的地方是吉祥之地,愚蠢的人就杀害自己的母亲想要在那里安葬。当天晚上山峰倒塌,石头压住了洞穴,最终没能安葬,因此那里被称为忤逆之地。我遗憾的是,石头坠落时没有一起杀死这个逆子。船夫在画山下晨餐。我就登上山脚,和静闻挑选石头坐在好地方,上面覆盖着彩壁,下面浸染着绿波,真是置身于图画之中。山崖的一半有一个洞朝北,看起来很深,上下都找不到立足之处。如果沿着石纹之间的梯子攀爬,不仅是空中楼阁,也是画中的岩石栖息地。

(返回船上,)再往北一里,上小散滩。再往北二里,上大散滩。再往北七里是锣鼓滩,滩上有两个石头形状像大象,在东岸。在江的西岸,有一个圆润的山峰美丽;江的东岸,有很多危险的岩石突兀。山南面的岩石洞穴,有水从水中涌出,沿着突出的石头飞流直下落入江中,形势如同悬挂的瀑布。广东地区都是石峰拔起,水四面流淌,不需要破壑腾空。这个瀑布从崇高的洞穴中流出,尤其奇特。再往北八里,过了拦州。(西北岸有一座山峰通透,一开始看,怀疑就是龙门穿穴,按照距离计算,才知道是另一个山峰,之前晚上划船时错过了。)船转向西北方向,再走三里,是冠岩。(之前江东岸的悬崖,丹碧相映,色彩艳丽,像是画中的山。冠岩就在它的北边,)山上突出的悬崖层层叠叠,看起来像朝冠。北面的山脚下,有一个穹洞朝西临江,水从中流出,外面与江相通。划船进入,洞口很高,里面更加宽敞,(全是悬挂的钟乳石,可惜通向流水的洞穴下面隐藏,无法远溯。洞壁上有临海王宗沐题诗,号敬所,嘉靖癸丑学宪。诗不算很好,当时跟着和诗的有几十人,包括吉人刘天授等。都刻在洞壁上。观察了很久,划船出洞,)望向对岸群峰丛合,想起之前拦州所见穿山应该正对着西边,可惜(溪流回转,)山势变化,(连同山峰也无法辨认。过了一会儿,)抬头向北看到一明亮的洞穴,悬挂在江东的半座山峰上,就在冠岩的北边。急忙呼喊船夫靠岸,并让他把船停在南田站。我就朝东北的山峰走去,一里后到达山脚。先踩着藤蔓和险峻的山路,然后穿过杂草和荆棘,半里后翻过山脊。估计明洞在东边,而南面的山崖无法攀爬,反而沿着山崖北边稍微下悬级,看到有叠石阻隔的地方,知道离洞穴不远了。继续往北下,洞穴果然在南边穿透。这座山很薄,上面穹顶如合掌,中间有缝隙。往北下都是巨大的石头堆积,南边则是陡峭的山崖横亘,所以登洞的道路不由南边,而是由北边。洞的右边还有旁门和房间,外面排列着稀疏的梁柱,中间悬挂着圆柱,分割着帷幕和缝隙,向东北方向越来越深,似乎以前有人居住。而洞的北边还时常听到笑声,说离人境不远,认为从北边取道,可以近达南田。当时雷声轰鸣,催促着下雨,急忙从明洞出来,北边则是巨大的石头缝隙,多堆着石头和荆棘,曲折几处,向北望去有一片茅屋很近,但无法通行。不得已,仍然翻过四个山脊,沿着之前的杂草向南下,幸亏雷声大但雨没下。一里后,转到西北角,又发现了一个洞。南北横贯。北面的山峰从冠岩来,这是北峰。北端也穿透,但不怎么开阔。仍然从南门出来,于是向西北方向在平坦的田野中行走。稻子已经快要成熟,但干燥无水,当时风雨忽然到来,我非常庆幸。(西边隔江矗立的山峰,都是高耸的悬崖和陡峭的墙壁,从陆地上望去,更加险峻;东边则是石峰孤立,后面有高大的山峦。)一共走了四里到达南田驿,找不到船,于是沿着江向北,又一里,上了船。船夫带着雨夜行,又走了五里,停泊在斗米、寸金两个滩之间。半夜仰望,萤火虫照亮了山,远近交相辉映。以至于微小之处形成极奇观,汇聚众多小景而成大观,我没有想到山能够自己描绘,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描绘的。

二十七日,清晨出发,离开峡口,前往寸金滩,再走两里路到达卖柴埠。西面的山峰和悬崖并立,沉香堂就在那里。再往西北三里,山的北麓有一个洞嵌入江中,船转向东行,没有进去。再往东三里,到达碧岩。岩石朝北,岩石的尖端伸向江中。岩石上方的悬崖高悬,洞嵌在其中,虽然不是很深,但一扇门正好对着入口,靠云迎水,帆船的桅杆在其下方拂过,帷幕环绕其上,也是一个凭空远眺的奇异胜地。于是向北转五里,经过豆豉井。再往西北五里,到达大墟,集市很热闹,吃了市面上的蔬菜面条。再往西北五里,到达横山岩。岩石朝东,俯瞰着水流和房屋,与碧岩很相似。[岩石的右腋有一个洞穴,从旁边向南穿行,又开辟了一个很大的洞穴,有门有深奥之处。深奥的西边深入昏暗,深奥的南边向下倾斜,都是空透漏水的。门在倾斜的深奥的东边,宽敞地靠在流水旁,与前门并肩而立。]再往北五里,是龙门塘。[向南望横山岩西边的顶峰,虽然看起来像是穿透了石头,但无法攀登。]再往西五里,是新江口,又在夜晚行进了十里后停泊。

在栖霞山下的地方稍微休息了一下,就去寿佛寺,然后去了七星观,接着向南进入了大岩庵。望见南岩的后面,山石丛生,看起来好像可以通过庵外的东北方向攀登。这时已经过了中午,我说:‘为什么不在这里吃完中饭再继续走呢?’于是我就从庵门右边的草坪上爬上去,静闻则在阴凉的山门那里等我,但我没有去那里。到了山坳,草中又发现了一些石级,而右边悬崖上的石头上刻有张孝祥的《登七星山诗》,张维按照韵脚和诗。一共走了一里路,再往上走,到达一个平地,周围有小石峰环绕,像是轻薄的绸帘,秀丽得像是花蕊。在北面的荆棘丛中,也有一些文字,但由于磨崖被凿洞的人破坏,已经无法辨认。这里向西就是南岩的透明洞穴,是被僧人堵住的;向北就是七星山的山顶,与周围的峰峦争奇斗艳。古人攀登七星山,这里就是正道,但现在已经没有人来了。我在草中寻找道路,发现有一条小路从东南的山坳中出来。跟着这条路走,一共走了一里路,向东南下山,发现了一个岩洞,里面供奉着众神,但不知道它的名字。下山向西走,就能看到曾公岩了。突然一股凉风袭来,太阳的光芒减弱,这是洞中阴气出来的原因。这里有一个玄风洞,我之前一直找不到,之前从栖霞山进入,快要到达曾公岩时,先经过一个狭窄的路口,突然寒风拂过灯笼,到这里又阴气逼人,相信玄风应该就在这里,后来被曾公岩遮掩,不是两个洞。进入洞中,我又摘叶子拂拭岩石,观看了刘谊的《曾公岩记》和陈倩等人的诗,然后就在涧水中洗脚。过了一会儿出来,抬头看到岩石上还有另一个洞在山峰的一半,与供奉众神的岩洞东西相对。我询问了进去打水的人,他说:‘这里也有洞,但已经无法攀登。’我再问他原因,那个人没有回答就离开了。我急忙攀爬岩石,穿越荆棘向上,发现洞口也是东南向的,像曾公岩一样。一开始是从石峡进入,到达一个平坦的地方,稍微转向北,外面还有一个小龛,分隔出层层窗户,外面透进很多光线,里面环绕着多重帷幕,就像殿堂中有房间一样。然后穿过门向西进入,门是圆形的,进去后越来越深,看不清楚。于是我又转出来,刚到洞外,就看到有一个人也是攀爬缝隙和险峻的地方上来的,原来是庆林观的道士。他看到我独自进去,怀疑地跟踪我,到了洞口就说:“庆林古观,现在门的位置改变了方向,因此受到了很多损坏,您一定精通青乌家的言论,请为我指明。”我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才,并且问他这个岩洞叫什么名字,道士没有告诉我,硬是要邀请我进入观中。刚下山,静闻就看到我久久不回来,也跟了上来。这时已经过了中午,我急忙告别道士。道士送我到观前的新的门口,我再询问岩洞的名字,道士说:“岩洞其实没有名字。以前有僧人住在这里,大家都认为这对观不利,所以离开这里并堵塞了道路,您难道也有这样的想法吗?只是担心这不符合观中的规矩。”我这才明白他跟踪我的用意,原来是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一笑告别,已经走出了花桥东街。这里也有三个并排的岩洞:曾公岩在中间,向下通向西方;列神岩在东边,但比较浅,没有其他通道;庆林后岩在西方,但很幽深,无法完全探索。然而,曾公岩和栖霞山,虽然前后分开,但中间的通道实际上是一个洞。向北与之并列的还有两个岩洞,我以前游览省春时,先经过这里,它们也都朝东南方向。这是七星山东南面的洞,总共有五个。如果加上北麓省春的三座岩洞、会仙的一个洞,旁边还有一个浅洞,这些都是我以前游览过的,也都朝北。这是七星山北面的洞,总共有五个。[一共是十五个洞。]过了花桥,静闻和我就在面馆中吃午餐。过浮桥回到唐寓,晚餐已经准备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注解

阳朔:阳朔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一个县,以山水风光著称,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碧莲峰:碧莲峰是阳朔县的一座山,以山色如碧莲而得名。

龙头山:龙头山可能是指形状类似龙头的山,常用于形容山峰的奇特形状。

古祚驿:古祚驿是古代的驿站,用于传递信息和邮件。

四尖山:四尖山可能是指四个尖顶的山峰,位于江的左侧。

水绿村:水绿村可能是一个位于江边的村庄,因水色清澈而得名。

岩:岩指山中的岩石洞穴。

尼:尼指佛教中的女性出家修行者。

兴平:兴平可能是一个地名,文中提到舟已先移兴平,可能是指船只停靠的地方。

螺蛳峰:螺蛳峰可能是因为山峰的形状像螺蛳而得名。

蛟头:蛟头可能是指形状像蛟龙的头部,常用于形容山峰的奇特形状。

横埠堡:横埠堡可能是一个地名,文中提到西北三里为横埠堡。

画山:画山可能是因为山色美丽如画而得名。

九头:九头可能是指山峰有九个头,即九个尖顶。

尧山:尧山可能是指一个以尧帝命名或与之有关的山。

地师:地师指古代的地理学家或风水先生。

逆地:逆地可能是指风水学上不吉利的地方。

罨:罨指遮盖、覆盖。

散滩:散滩指河滩上散布的石头。

锣鼓滩:锣鼓滩可能是因为滩上石头形状像锣鼓而得名。

拦州:拦州可能是一个地名,文中提到过拦州。

冠岩:冠岩可能是因为山峰形状像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

乳柱:乳柱指洞穴内像乳白色的石柱。

临海王宗沐:临海王宗沐可能是明代的一位官员和诗人。

嘉靖癸丑:嘉靖癸丑是指明世宗嘉靖年间的癸丑年,即1553年。

学宪:学宪指古代负责教育考试的官员。

粤中:粤中指广东省中部地区。

崇窍:崇窍指高大的洞穴。

南田驿:南田驿可能是一个地名,文中提到共四里抵南田驿。

斗米、寸金二滩:斗米、寸金二滩可能是指两个以地形或历史故事命名的滩地。

萤阵烛山:萤阵烛山形容萤火虫在山间飞舞,犹如烛光点亮山色。

合众小而现大观:合众小而现大观意指众多小的事物组合起来可以形成壮观的景象。

峡口:峡谷的出口,指河流或山谷的出口处。

寸金滩:寸金滩可能是指一块价值极高的沙滩,‘寸金’在这里比喻价值极高。

卖柴埠:卖柴埠是指一个码头或港口,人们在此处买卖柴火。

峰崖:山峰和悬崖,指高耸的山峰和陡峭的岩石。

沉香堂:沉香堂可能是指一个以沉香木装饰的殿堂,沉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

碧岩:碧岩可能是指一块绿色的岩石,或者是岩石的颜色为碧绿色。

帆樯:帆和桅杆,指帆船上的帆和桅杆。

帏幄:帐篷或帷幕,指遮蔽用的布帘。

豆豉井:豆豉井可能是指一个井,井水用于制作豆豉。

大墟:大墟可能是指一个较大的村落或市场。

横山岩:横山岩可能是指横跨在山上的岩石。

窦:洞穴,指山洞或地洞。

龙门塘:龙门塘可能是指一个有如龙门的池塘。

水月洞:水月洞可能是指一个洞穴,洞内有水,如月亮般清澈。

文昌门:文昌门可能是指一座城门,文昌是中国古代星宿之一,与文运有关。

宁远门:宁远门可能是指一座城门,位于宁远之地。

南关桥:南关桥可能是指一座位于南关的桥梁。

拓碑者:拓碑者是指从事拓印碑文的人。

靖藩城:靖藩城可能是指一个古代的藩镇城池。

绀谷:绀谷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人名。

独秀:独秀可能是指一个山峰,因其独特而高耸而得名。

柳州:柳州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

七星观:指供奉七位星君的道观,七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天上的七位守护神。

争奇门:争奇门可能是指一个以奇特景观著称的山门。

碧虚阁:碧虚阁可能是指一个以碧色和虚空为主题的阁楼。

摘星亭:摘星亭可能是指一个可以摘取星辰的亭子,或者是一个观星亭。

一片云:一片云可能是指一个形状如云的景观。

巡抚都御史:巡抚都御史是古代官职,负责巡视和监察地方。

许如兰:许如兰可能是指一个历史人物,与书写“一片云”三字有关。

范文穆:范文穆可能是指一个历史人物,与刻有《碧虚亭铭》有关。

石湖铭:石湖铭可能是指一篇关于石湖的铭文。

南岩:指位于南面的岩石,可能是指南岩的洞穴或岩石景观。

朝云:朝云可能是指一个形状如朝霞的云彩,也可能是地名。

高峙:高峙可能是指高耸而稳固的样子,也可能是地名。

栖霞:指栖霞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佛教圣地。

寿佛寺:指供奉寿佛的寺庙,寿佛通常指弥勒佛,象征长寿和快乐。

大岩庵:指位于大岩山上的庵堂,庵堂是佛教修行者的居所。

张孝祥:指宋代文学家张孝祥,此处提及他的《登七星山诗》,表明他曾经游历过七星山。

刘谊:指刘谊,可能是唐代或宋代的文学家,此处提及他的《曾公岩记》,表明他曾经游历过曾公岩。

陈倩:指陈倩,可能是唐代或宋代的文学家,此处提及他的诗作。

玄风洞:指洞中存在玄风的洞穴,玄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指神秘的风。

青乌家言:指青乌术,一种古代的占卜术,此处可能指庆林观道士希望作者能够指点迷津。

花桥:指位于花桥的桥梁,可能是当地的著名地标。

浮桥:指浮动的桥梁,古代常用竹木等材料搭建,用于临时跨越河流等。

唐寓:指唐代风格的住所,此处可能指作者住宿的地方。

省春:指游春,春天游玩的活动。

会仙:指会仙洞,可能是指一个仙境般的洞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作者游览七星山的过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历史的追溯。

首句‘下栖霞,少憩寿佛寺,乃过七星观,遂南入大岩庵’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名称,勾勒出作者行走的路线,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熟悉和对历史的尊重。

‘望南岩之后,山石丛薄,若可由庵外东北而登者’中的‘望’字,透露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远眺和向往,而‘若可由庵外东北而登者’则是对登山路线的推测,展现了古人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时已过午,余曰:“何不了此而后中食。”’这句话通过作者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古人对时间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致安排。

‘余遂从庵门右草坪中上,静闻就荫山门,不能从焉’中的‘遂’字,体现了作者行动的果断,而‘静闻’则是对同伴的关心,展现了古人的友情。

‘既抵山坳,草中复有石级,而右崖石上镌张孝祥《登七星山诗》,张维依韵和之’中的‘镌’字,表现了古人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视,而‘依韵和之’则是对古人诗歌交流方式的描述。

‘共一里,再上,得坪一区,小石峰环列而拱之,薄若绡帷,秀分萼瓣’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

‘其北壁棘莽中,亦有记,磨崖为凿穴者戕损不可读’中的‘磨崖’和‘凿穴’反映了古人对历史的追溯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昔人上登七星,此其正道,而今则无问津者矣’中的‘昔人’和‘今’对比,体现了古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觅道草中,有小径出东南坳中’中的‘觅道’和‘小径’描绘了古人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道路的过程,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忽凉飙袭人,赤日减烈,则阴气自洞中出也’中的‘凉飙’和‘阴气’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换,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此有玄风洞,余夙求之不得,前由栖霞入,将抵曾公,先过一隘口,忽寒风拂灯,至此又阴气薄日,信乎玄风当不外此,后来为曾公所掩耳,非二洞也’中的‘玄风洞’和‘曾公’反映了古人对神秘事物的探索和对历史的追寻。

‘入洞,更采叶拂崖,观刘谊《曾公岩记》及陈倩等诗已,乃濯足涧水中’通过对洞中景观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文化的传承。

‘久之出,仰见岩石又有一洞在峰半,与列神之岩东西并峙’中的‘仰见’和‘并峙’描绘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

‘执入洞汲水者问之,曰:“此亦有洞,已不可登。”’中的‘执’和‘问之’表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交流的重视。

‘余亟攀崖历莽而上,则洞口亦东南向如曾公岩’中的‘亟’和‘攀崖’展现了古人的决心和勇气。

‘初由石峡入,得平展处,稍转而北,其外复有龛东列,分楞叠牖,外透多明,内环重幄,若堂之有室焉’通过对洞中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感受。

‘其后则穿门西入,门圆若圈,入其内,渐转渐深,而杳不可睹’中的‘穿门’和‘渐转渐深’描绘了古人在洞中的探险过程。

‘乃转而出,甫抵洞外,则一人亦攀隙历险而至,乃庆林观道士也’中的‘攀隙’和‘历险’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和对冒险的向往。

‘见余独入,疑而踪迹跟随之,至则曰:“庆林古观,而今移门易向,遂多伤损,公必精青乌家言,乞为我指示。”’中的‘疑’和‘指示’反映了古人对神秘事物的敬畏和对知识的尊重。

‘余谢不敏,且问其岩何名,道者不告,强邀入观’中的‘谢不敏’和‘强邀’展现了古人的谦逊和开放。

‘甫下山,则静闻见余久不返,亦踵至焉’中的‘踵至’反映了古人对同伴的关心和友情。

‘时已下舂,亟辞道者’中的‘下舂’和‘亟辞’表现了古人对时间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致安排。

‘道者送余出观前新易门,余再索其岩名,道者曰:“岩实无名。昔有僧居此,皆以为不利于观,故去之而湮其路,公岂亦有意于此乎?第恐非观中所宜耳。”’中的‘送’和‘索’展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交流的重视。

‘余始悟其踪迹之意,盖在此不在彼也’中的‘悟’和‘在此不在彼’反映了古人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对历史的追溯。

‘一笑与别,已出花桥东街矣’中的‘一笑’和‘已出’展现了古人的豁达和对生活的乐观。

‘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亦三:曾公在中,而下透于西;列神之岩在东上,而浅不旁通;庆林后岩在西上,而幽不能悉’通过对不同岩洞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感受。

‘此七星山东南面之洞也,其数亦共五焉。若北麓省春三岩、会仙一洞,旁又浅洞一,乃余昔日所游者,亦俱北向。此七星山北面之洞也,其数亦共五焉。一山凡得十五洞云’通过对七星山岩洞的总结,展现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熟悉和对历史的追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0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