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六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六-原文

十一日,饭后出东江门,渡浮桥,共一里,过嘉熙桥,问龙隐路。

龙隐岩即在桥东之南崖,乃来时所过。

夹路两山,北为七星,南为龙隐,其岩洞俱西向临江。

七星之后穿山而东者,为曾公岩,其前有峰分岐,植立路北。

隐龙之后逾岭而南者,为隐真岩,其北有石端拱,俯瞰路南。

此来时初入之隘,至是始得其详也。

从桥下南眺,龙隐与月牙并列东崖,第月牙稍北,度桥循山,有路可通;而龙隐稍南,须从桥下涉江而上;其大道则自端拱之石南逾岭坳,循隐真而西,又从怡云北转始达,其间又迂回里余矣。

余欲并眺端拱石人,遂由桥东直趋岭下,乃南上平瞻石人。

又南下,即得一大塘。

由塘北循山西转,其崖石俱盘削飞突。

崖有隐真岩,建阁祠。

共里余,抵山之西南隅。

其峰益嵯峨层叠,中空外耸,上若鹊桥悬空,心异之,知龙隐在下,始攀隙而登,上有台址,拂崖读记,则怡云亭之废迹也。

由其上转罅梯空,穿石锷上跻,其石片片悬缀,侧者透峡,平者架桥,无不嵌空玲珑。

既而踞坐桥下,则上覆为龛,攀历桥上,则下悬成阁,此真龙角之宫,蟾(口)之窟也。

下至怡云,其右即龙隐在焉。

洞门西向,高穹广衍,无奥隔之窍,而顶石平覆,若施幔布幄,有纹二缕,蜿蜒若龙,萃而为头,则悬石下垂,水滴其端,若骊珠焉。

此龙隐之所由其名也。

其洞昔为释迦寺,僧庐甚盛,宋人之刻多萃其间,后有《元崡党人碑》,则其尤著者也。

今已废弃,寂无人居。

岂释教之盛衰,抑世变之沧桑也!

洞右近口,复绾台垂柱,环为层龛,内瞩重洞,外瞰深流,此为最胜。

出岩,已过午矣。

仍从怡云南麓,东北逾端岭,过“拱石人”处。

乃西转循街共里余,将至花桥,令顾仆北炊于朝云岩。

即融止所栖处。

共里余,余与静闻南沿西麓,随流历磴半里,入月牙岩。

其岩西向,与龙岩比肩而立,第此则叠石通磴,彼则断壁削崖,路分通塞耳。

其岩上环如玦而西缺其口,内不甚深而半圆半豁,形如上弦之状,钩帘垂幌,下映清泠,亦幽境也。

既而仍由街北过七星,入寿佛寺。

寺在七星观北,其后即栖霞大洞。

僧空生颇雅饬,因留客。

时余急于朝云之餐,遂辞。

乃从其北而东蹑磴,则朝云之餐已熟,亟餐之,下午矣。

下山,北过葛老桥,东入一王孙之苑,中多果木,方建亭饬庑焉。

地幽而制板,非余所欲观也。

时余欲觅屏风,而遍询莫识,或有以黄金岩告者,谓去城东北五里,其道路吻合,疑即此山。

及询黄金,又多指朝云下佛庐当之,谓内阉王公所建,此乃王公,非黄金也。

求屏风而不得,并黄金而莫从,乃贸贸蒙昧不明焉望东北而趋。

约三里,遇负担而询之,其指村北山曰:“此即是矣。”

此中土人鲜知其名,乃从村右北趋,问之村人,仍不知也。

中犹疑信参半,及抵山东麓,则削崖平展,列嶂危悬,所云屏风,庶几也许不远。

已转北麓,则洞门如峡,自下高穹,山顶两崖,阔五丈,高十余丈。

初向南平入,十丈之内,忽少转东南向,忽明穴天开,自下望之,层楼结蜃,高镜悬空,即非屏风岩,亦异境也。

从此遂高跻也,又十余丈而出明穴之口。

先,余一入洞,即采嫩松拭两崖,开藓剔翳,而古刻露焉。

字尽得松膏之润,如摹拓者然,虽蚀亦渐可辨。

右崖镌“程公岩”三大字。

西有记文一通,则是岩为鄱阳程公〔崇宁帅桂时〕所开,而程子邻嗣为桂帅,大观四年。

属侯彭老为记,梵仙赵岍书之者也。

‘志’言屏风岩一名程公,至此乃憬然无疑,而转讶负担指点之人所遇之奇也。

乃更拭,其西又镌《壶天观铭序》,有“石湖居士名之曰空明之洞”之文,而后不著撰名,第复草书二行于后曰:“淳熙乙未二十八日,酌别碧虚七人复过壶天观。”

姓字在栖霞,必即范公无疑,又不可无栖霞一番详证矣。

左崖镌张安国诗题,其字甚放逸。

其西又镌《大宋磨崖碑》,为李彦弼大书深刻者。

其书甚大而高,不及尽拭而读之。

遂西向登级,上登穴口,其内岩顶之石,层层下垂,若云翼势空,极其雄峻。

将至穴口,其处少平。

北奥有大石幢,盘叠至顶,圆若转轮,累若覆莲,色碧形幻,何造物之设奇若此也!

是处当壶天观故址,劫尘荡尽,灵穴当悬,更觉空明不夹。

出穴而西,其外山回崖转,石骨森森,下即盘峰成窝。

窝底有洞北向,心颇异之。

遂不及返观前洞,竟从明穴之后觅径西南下,及抵窝入洞,洞不甚深。

乃即逾窝而西,有石峰骈枝并起,一为石工锤凿垂尽,一犹亭亭独立。

从其东更南三里,已出葛老桥之西,于是循朝云、七星西麓,西度花桥。

时方日落,市人纷言流贼薄永城,省城戒严,城门已闭。

亟驰一里,过浮桥,而门犹半启,得返寓焉。

十二日,复二里,过初旸宗室,换得一石,令顾仆肩之,欲寄于都府街东裱工胡姓家。

适大雨如注,共里余抵胡。

胡亟来接,入手而石尖硁中断,余无如之奈何,姑置其家。

候雨少止,遂西过都府前,又西径学宫,乃南行,共二里而出丽泽门。

门外有巨塘汇水,〔水自西北城角马留过脊处,南抵振武门北,入阳江,〕自北而南,有石梁跨之,〔曰凉水洞桥。〕其梁北塘中,莲花盛开,幽香艳色,坐梁端树下眺之,令人不能去。

又西南行一里,已出隐山之外。

从其西度西湖桥,溯阳江北岸而西,通侯山背;而大道犹在西南,当自振武门西度定西桥。

时余欲觅中隐山,久询不得,《志》言在城西南十里,乃转而南向行。

又一里抵振武门,于是越桥西行,一里,忽见路右有山森然,有洞岈然,即北趋其下。

前有古寺,拭碑读之,则西山也。

西山之胜,余以为与隐山、西湖相近,先是数询之不获,然亦不知有洞也。

亟舍寺趋洞,洞门南向。

其东又有裂石,自峰顶下跨成门。

复舍洞趋之,则其门南北豁然,亦如雉山、象鼻之中空外跨,但彼则急流中贯,此则澄潭外绕耳。

然其外跨之石,其上欹叠交错,尤露奇炫异放。

亦未遽入门中,先绕其东,遂抵山北,则北向亦有洞岈然。

穿洞而南,横透山腹,竟与南洞南北贯彻,第中有夹门,有垂柱,不若穿山中洞、风洞西岩一望皎然耳。

然其内平整曲折,以小巧见奇,固居然一胜也。

出南洞,望洞左有磴叠嵯峨中。

循之北跻峰顶,则怪异之石,锷簇锋攒,〔中旋为平凹,长若沟洫xù光滑特异。〕

既下至南洞前,始东入〔石〕门。

其门乃片石下攒,垂石上覆,中门高辟,众窍旁通,内穹一室,外启八窗,亦以小巧见奇,又一胜也。

停憩久之,望其西峰,石亦耸列。

从寺后西历其上,由峰崿è山崖中历级南下,出庆元伯祠。

乃弘治时孝穆皇太后祠其父者。

西循大道行,又三里,由岐径北趋木陵村。

先是,求中隐不(得),至此有居人朱姓者。

告余曰:‘中隐、吕公,余俱未之闻,惟木陵村有佛子岩,其洞三层,道里相(同),或即此岩未可知。’

余颔之,遂从此岐入。

西北二里,望见石峰在侯山东麓,洞门高悬。

乃令顾仆就炊村氓家,余同静闻北抵岩下。

其岩之东,先有二洞南向,余先入最东者,则洞敞而不深。

稍西,则洞门侧裂,外垂列乳,中横一屏。

屏后深峡下坠,屏东西俱有门可瞰而下,由峡中北入,其窍旁裂,渐隘而黑。

乃复出,又西上入大洞。

其洞南下北上。

穹然高透,颇如程公岩。

瞻右崖有题,亟以松枝磨拭之,则宋绍兴甲戌七月望吕愿忠题中隐山《吕公洞诗》也,〔后署云:〕‘假守洛阳吕叔恭游中隐山无名洞,客有言:‘此洞自君题,当以吕公名之。’余未敢披襟,在坐者,旨曰:‘当甚。’因书五十六字镌于壁。’

余见之,更憬然喜,始知佛子岩之即吕公,吕公岩之即中隐也。

于是北跻后穴,其内云翼劈空,叠层倒骞,与洞俱上,不作逼隘之观。

而穴口高朗,更大于程公岩之后〔穴〕也。

出口而北,有石磴二道,一东北下山麓,一西北跻山顶。

余先从其下者,则北向之麓,皆崆峒如云嘘幔覆,外有倒石,界而为门,列而为窗,而内蜿蜒旁通,绕若行廊复道,此下洞之最幽奇者也。

既而复上中洞后穴,从其左西北跻级而上,忽复得一洞。

其洞北入南穹,扩然平朗,南向之中一石耸立如台,上有石佛,不知其自来,洞右有记,言此洞从前路塞莫上,一日有樵者入憩,忽睹此像,异而建之,此宋初也。

佛子洞之名所由也。

其前有巨石柱,如屏中峙,东西界为两门:西窍大而正,自下远眺,从窍直透北山,而东则隐焉;东窍狭而偏,其窍内东旋一龛,中圆覆而外夹如门,门上龙虎交两旁,有因而雕缋huì之者,及失天真,则真之宫也。

窍外循崖东转,又辟一门,下临中洞之上,则关帝之座也。

余得一佛子,而中隐、吕公岩诸迹种种毕现,诚意外之奇遇也。

仍由洞北东下,穿中洞南出,再读吕公五十六字题,识之以待归录。

出中洞,复循山西行。

又开一洞,南向与中洞并列,中存佛座、柱础,则昔时梵宇也,而内不甚宏。

由其西攀磴而上,又有南向之洞,余时腹已枵然,急下山,饭于木陵氓家。

氓言:“西向侯山之下,尚有铜钱岩,可透出前山;北向赵家山,亦有洞可深入;南向茶庵之西,又有陈抟岩,颇奇。”

余思诸岩不能遍历,而侯山为众峰之冠,其岩不可交臂而过。

遂由中隐旧路越小桥西,共一里,登侯山东麓。

[抵侯山庙,庙后山麓漫衍,蹈水披丛,]茫不得洞。

但见有级上跻,几欲贾勇一登绝顶,而山前行者,高呼日暮不可登。

第西南遥望大道之南,削峰东转,有洞东北穹焉。

不知为铜钱、为陈抟,姑望之而趋、交大道南去,共一里抵其下。

洞门东北向,高倚山半,而前有潴水,汇而成潭。

从潭上拾级攀棘,遂入洞中。

其洞乱石堆门,外高内深,历石级西南下,直坠洞底,则水涯渊然。

内望有一石横突而出,若龙首腾空,下有仄崖嵌水,内有裂隙旁通。

余抵龙首之下,畏仄崖峭滑,逡巡未前,而从者高呼:“日暮,路险。此可莫入!”

乃从之出,下山。

循麓转出东南,则此山之背,似复有门,前复汇水,岂所云铜钱岩可透前山者,乃即此耶?

[其处西峰骈耸,无侯山之高,而峭拔过之。]

日暮急驰,姑留以为后日之游。

共二里,南出大道,回顾其西路南夹道之山,上有一窍东西透空,亦与佛子穿岩无异,俱留为后游,不暇执途人而问。

时途中又纷言城门已闭,竭蹶东趋三里,过茶庵,又二里,过前木陵分岐处,已昏黑矣。

度已不及入城,又三里抵振武门,犹未全掩也。

侧身而入,从容抵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六-译文

十一日,饭后从东江门出去,走过浮桥,大约一里路,经过嘉熙桥,询问龙隐路。龙隐岩就在桥东面的南崖,就是之前来时经过的地方。道路两旁的山,北面的是七星山,南面的是龙隐山,两座山的岩洞都朝西临江。七星山后面穿过山向东的是曾公岩,它前面有一座山峰分叉,矗立在路北。龙隐山后面越过山岭向南的是隐真岩,它北面有一块石头像拱门一样,俯瞰着路南。这次来,刚开始进入的狭窄处,现在才详细了解到。从桥下向南望去,龙隐岩和月牙岩并列在东崖,只是月牙岩稍微向北,沿着山走有路可以过去;而龙隐岩稍微向南,必须从桥下过江再上去;大路则是从拱门石南面越过山岭,沿着隐真岩向西,再从怡云亭北面转弯才能到达,其中又曲折了里余的路程。

我想同时观赏端拱石人,于是从桥东直接走到山脚下,然后向南上坡去看石人。再往南走,就到了一个大池塘。从池塘北面沿着山向西转,山崖上的石头都像是盘旋削突。山崖上有隐真岩,建了阁和祠堂。走了里余的路,到达山的西南角。山峰更加险峻重叠,中间空旷,外面高耸,上面看起来像是鹊桥悬挂在空中,心里感到很奇特,知道龙隐岩在下面,才开始攀爬缝隙登上去,上面有平台遗址,擦拭崖壁上的文字,原来这是怡云亭的遗迹。从上面转过一个狭窄的梯子,穿过石头上的缝隙向上攀爬,石头片片悬挂,侧面的透过了峡谷,平的像架起了桥梁,无不精致空灵。

后来坐在桥下,上面覆盖成龛,攀爬过桥,下面悬挂成阁,这真是龙角之宫,蟾蜍的洞穴。下到怡云亭,右边就是龙隐岩所在。洞门朝西,高耸宽敞,没有幽深的洞穴,而顶部的石头平铺,像是张开了帷幕,有两道纹路蜿蜒如龙,汇聚成头,然后悬挂的石头下垂,水滴在下面,像珍珠一样。这就是龙隐岩得名的由来。这个洞以前是释迦寺,僧侣的房子很多,宋人的刻文大多集中在这里,后来有《元崡党人碑》,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现在已经废弃,没有人居住。难道是佛教的兴衰,还是世事的沧桑变化吗!洞的右边靠近一个口子,又有一座台子悬挂着柱子,环绕形成多层石龛,里面可以注视着深洞,外面可以俯瞰深流,这是最壮丽的地方。

出了岩洞,已经过了中午。还是从怡云亭南麓,向东北越过端岭,经过‘拱石人’的地方。然后向西转,沿着街道走了里余,快到花桥时,让仆人去朝云岩北面做饭。这就是融止所居住的地方。走了里余,我和静闻沿着西麓向南走,顺着水流走过半里路,进入月牙岩。这个岩洞朝西,和龙岩并排而立,只是这个岩洞是叠石通向石阶,而那个是断壁削崖,道路分别通向不同的地方。

岩洞上面环形的像玉佩而西面开口,里面不是很深,但半圆半敞,形状像上弦月,挂着的帘子垂下,下面映照着清澈的水,也是一处幽静的地方。后来还是从街道北面经过七星山,进入寿佛寺。寺庙在七星观北面,后面就是栖霞大洞。僧人空生很文雅,因此留住了我们。当时我急于吃朝云岩的饭,于是告辞。于是从北面向东走石阶,朝云岩的饭已经做好了,急忙吃完了,已经是下午了。

下山后,向北经过葛老桥,向东进入一个王孙的园林,里面有很多果树,正在建造亭子和屋舍。地方幽静而制度板正,不是我想看的地方。当时我想找屏风,但四处询问没有人认识,有人提到黄金岩,说离城东北五里,道路吻合,怀疑就是这座山。询问黄金岩,又有人指向朝云岩下的佛庐,说里面是阉人王公所建,这就是王公,不是黄金岩。想找屏风却找不到,连黄金岩也不知道在哪里,于是糊里糊涂地望向东北方向走去。大约走了三里路,遇到背东西的人询问,他们指向村北的山说:‘这就是了。’这里的本地人很少知道它的名字,于是从村子的右边向北走,问当地人,他们也不知道。心里还是半信半疑,等到到达山东麓,发现山崖陡峭平展,排列的山峰险峻高悬,所说的屏风岩,也许就在附近。

已经转向北麓,洞门像峡谷一样,从下面往上看,山顶两边的山崖,宽五丈,高十余丈。最初向南平直进入,十丈之内,突然稍微转向东南方向,突然洞穴明亮,从下面往上看,层楼叠嶂,高大的镜子悬挂在空中,即使不是屏风岩,也是一处奇境。从这里开始,就向上攀登,又上升了十余丈,从明亮的洞穴口出来。一开始,我一进入洞中,就采集嫩松擦拭两边的崖壁,清除苔藓和杂草,古刻就露出来了。字迹都得到了松脂的滋润,就像拓印一样,即使侵蚀了也可以逐渐辨认出来。右边的崖壁上刻着‘程公岩’三个大字。西边有一篇记文,说的是这个岩洞是鄱阳程公(崇宁帅桂时)所开凿的,而程子的继承人是桂帅,大观四年。属侯彭老写下了这篇记文,梵仙赵岍书写的。

《志》中说屏风岩又名程公岩,到这里才完全确信无疑,同时也对背东西的人指点的奇特地方感到惊讶。于是再次擦拭,西边又刻有《壶天观铭序》,有‘石湖居士名之曰空明之洞’的文字,然后没有署名,只又草书了两行在后面说:‘淳熙乙未二十八日,饮酒告别碧虚七人再次经过壶天观。’名字在栖霞,必定是范公无疑,又不能没有栖霞一番详细的考证。

左边的崖壁上刻有张安国的诗题,字体非常放纵。西边又刻有《大宋磨崖碑》,是李彦弼大书深刻的作品。字体很大很高,来不及全部擦拭阅读。于是向西攀登石阶,到达洞穴口,里面岩顶的石头层层下垂,像云翼一样空旷,极其雄伟。快要到达洞穴口时,那里稍微平坦。北面有一个大石柱,盘旋重叠到顶部,形状像转轮,堆积得像倒置的莲花,颜色碧绿,形状奇异,真是造物主设置奇观啊!这里应该是壶天观的原址,战火摧毁了一切,灵穴应该悬挂在那里,更加觉得空明清澈。

从洞穴出来向西走,外面的山回转,山崖转角,石头嶙峋,下面就是盘旋的山峰形成的小窝。窝底有一个洞朝北,心里感到很奇怪。于是来不及返回看前面的洞,竟然从明亮的洞穴后面寻找小路向西南下,等到到达小窝进入洞中,洞不是很深。于是立即越过小窝向西走,有一座石峰并列着,一端被石工锤凿得快要完工,另一端仍然高高耸立。从它东边再向南走了三里,已经走出了葛老桥的西边,于是沿着朝云、七星的山麓向西走,渡过花桥。当时太阳刚刚落山,市民纷纷说流贼逼近永城,省城实行戒严,城门已经关闭。急忙跑了里路,过了浮桥,城门还半开着,得以返回住处。

十二日,走了两里路,经过初旸宗室,换得一块石头,让仆人扛着,打算寄存在都府街东裱工胡姓家。恰逢大雨倾盆,一起走到胡家,胡家的人急忙来接,石头入手时石头尖部断裂,我无法奈何,只好暂时放在他家。

等雨稍微小了一些,就往西走过都府前,再往西经过学宫,然后向南走,一共走了两里路出了丽泽门。门外有一个大池塘汇集了水,[水从西北城角的马留处越过脊背,向南到振武门北,流入阳江,]从北向南,有一座石桥横跨其上,[称为凉水洞桥。]桥的北面池塘中,莲花盛开,香气浓郁,色彩艳丽,坐在桥端树下远眺,让人无法离去。

又往西南走了一里路,已经出了隐山之外。从它的西边走过西湖桥,逆阳江北岸向西,通往侯山背;而大路还在西南方向,应该从振武门西边过定西桥。当时我想找中隐山,询问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志》书上说是城西南十里处,于是转向南行。

又走了一里路到达振武门,于是过桥向西走了一里路,忽然看见路右边有一座山树木茂盛,有一个洞洞口宽敞,就朝那个方向走去。前面有一座古寺,擦拭碑文阅读,发现是西山。

特别是向西攀登陡峭的山路,又有一个向南的洞穴。我那时候肚子已经很饿了,就急忙下山,在木陵氓家吃饭。氓人告诉我:‘向西的侯山下面,还有铜钱岩,可以穿过前面的山;向北的赵家山,也有一个可以深入的山洞;向南的茶庵西边,还有陈抟岩,非常奇特。’我想这些山洞不能都去遍历,而侯山是众山峰之首,它的山洞不能错过。于是沿着中隐旧路越小桥向西走,一共一里路,登上侯山东麓。

到达侯山庙后,庙后的山脚处地势开阔,踏水穿过丛林,却找不到洞穴。只看到有石级向上延伸,几乎想要鼓起勇气登上山顶,但前行的山行者高声呼喊说天快黑了不能继续登顶。我只得向西南方遥望,看到大道的南边,山峰削壁向东转去,有一个洞穴在东北方向高耸。不知道是铜钱岩还是陈抟岩,就姑且望着它,然后向南跑向大道,一共一里路到达洞穴下面。

洞穴的门口朝东北方向,高高地靠在山腰,前面有一个积水,汇聚成一个小潭。我从潭边拾级攀爬,穿过荆棘,进入了洞穴。洞穴门口堆满了乱石,外面高而里面深,沿着石级向西南方向下走,直接跌落到洞穴底部,那里水边深邃。

从洞内望去,有一块石头横着突出,像龙的头腾空而起,下面有陡峭的悬崖嵌在水中,内部有裂缝通向旁边。我到达龙头的下面,因为陡峭的悬崖滑而害怕,犹豫不前,跟从的人高呼:‘天快黑了,路很危险。这里最好不要进去!’于是跟着他们出来,下山。

沿着山脚转向东南,发现这座山的背面似乎还有一扇门,前面又有积水,难道所说的铜钱岩可以穿过前面的山,就是这里吗?那里的西峰并排耸立,虽然没有侯山那么高,但比侯山更加陡峭。天快黑了,急忙赶路,暂时留下作为日后的游览。一共走了两里路,向南出了大道,回头看西路南边夹道的山,上面有一个东西通透的洞穴,和佛子穿岩没什么两样,都留作日后的游览,没有时间去问路的人。

当时路上又有人说城门已经关闭,我疲惫不堪地往东赶了三里路,过了茶庵,又走了两里路,过了前面的木陵分岔处,已经天黑了。估计已经赶不上进城了,又走了三里路到达振武门,门还没有完全关闭。我侧身进去,从容到达住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六-注解

东江门:古代城门名,位于东江附近,是进出城池的通道。

浮桥:用竹木等材料搭建的临时桥梁,可浮在水面上。

嘉熙桥:古代桥梁名,位于嘉熙路附近。

龙隐路:古代道路名,因附近有龙隐岩而得名。

龙隐岩:位于龙隐路上的岩石,因其形状似龙而得名。

七星:古代星宿名,指北斗七星。

曾公岩:位于七星岩之后,因曾公而得名。

隐真岩:位于龙隐岩之后,因隐真而得名。

隘:狭窄的地方,形容道路狭窄。

月牙:形状像月亮的物体,此处指与龙隐岩并列的形状。

怡云亭:古代亭子名,位于怡云山上。

龛:佛教或道教供奉佛像的小室。

释迦寺:佛教寺庙名,供奉释迦牟尼佛。

释教:佛教的别称。

朝云岩:位于朝云山上,是作者停留的地方。

屏风岩:位于黄金岩附近,因其形状像屏风而得名。

葛老桥:古代桥梁名,位于葛老村附近。

王孙之苑:古代园林名,因园主为王孙而得名。

屏风:古代家具,用于遮挡或装饰。

程公岩:程公岩是指一个以程公命名的山洞。

鄱阳程公:古代人物名,鄱阳人,曾任帅桂时。

大宋磨崖碑:古代碑刻,由李彦弼大书深刻。

壶天观:古代道观名。

空明之洞:壶天观内的一处洞穴,因其清澈透明而得名。

范公:古代人物名,与栖霞有关。

栖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李彦弼:古代人物名,擅长书法。

石幢:古代佛教或道教的一种石制塔。

劫尘:佛教用语,指世间一切烦恼和痛苦。

灵穴:佛教用语,指具有灵性的洞穴。

朝云: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七星观:古代道观名,位于七星岩附近。

永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省城:指省级城市的简称。

戒严:军事用语,指对某一地区实施军事管制。

初旸宗室:初旸宗室指的是初旸家族的宅邸或宗庙,宗室在这里指的是贵族的家族。

都府街:都府街是指古代都城中的官府街道。

裱工:裱工是指从事书画装裱的工匠。

胡姓家:胡姓家指的是姓胡的人家。

如注:如注形容雨势之大,如同瀑布一般。

隐山:隐山是指一个隐秘的山峰,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名。

学宫:学宫是指古代的学府,这里是泛指教育或学术机构。

丽泽门:丽泽门是指城门名,丽泽可能是指美丽的湖泊。

巨塘:巨塘是指一个大的池塘。

马留:马留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城门名。

振武门:振武城的城门。

阳江:阳江是指一条江名。

石梁:石梁是指用石头建造的桥梁。

凉水洞桥:凉水洞桥是指一个以凉水洞命名的桥梁。

幽香艳色:幽香艳色形容花朵的香气和色彩非常美丽。

隐山之外:隐山之外指的是隐山的范围之外。

西湖桥:西湖桥是指西湖上的一座桥。

侯山:侯山是指一个山名。

大道:宽阔的道路。

中隐山:中隐山是指一个位于城西南十里的山名。

西山:西山是指一个山的名称。

雉山:雉山是指一个山的名称。

象鼻:象鼻是指一个形状像象鼻的山峰。

雉山、象鼻:雉山和象鼻可能是指两个具体的山名或山峰。

夹门:夹门是指两个门之间的通道。

垂柱:垂柱是指从顶部悬挂下来的柱子。

风洞:风洞是指一个有风声的山洞。

西岩:西岩是指一个位于西边的岩石或山岩。

皎然:皎然形容非常明亮或清晰。

峰顶:峰顶是指山峰的顶部。

锷簇锋攒:锷簇锋攒形容岩石的锋利和密集。

沟洫:沟洫是指水沟或灌溉渠道。

峰崿:峰崿是指山峰和山崖。

庆元伯祠:庆元伯祠是指纪念庆元伯的祠堂。

孝穆皇太后:孝穆皇太后是指某位皇帝的皇太后,孝穆是她的谥号。

佛子岩:佛子岩是指一个以佛教为主题的岩石或山洞。

三层:三层是指洞内分为三层。

道里:道里是指距离或路程。

吕公洞:吕公洞是指一个以吕公命名的山洞。

宋绍兴甲戌:宋绍兴甲戌是指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年份,甲戌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

假守洛阳:假守洛阳是指代理洛阳守官。

吕叔恭:吕叔恭是指某位名叫吕叔恭的人。

披襟:披襟是指敞开衣襟,表示心情舒畅。

旨曰:旨曰是指某人说的意思。

镌于壁:镌于壁是指刻在墙壁上。

云翼劈空:云翼劈空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倒骞:倒骞形容山峰或岩石倾斜。

级:级是指石阶。

佛子:佛子是指佛教徒或对佛教有信仰的人。

梵宇:梵宇是指佛教寺庙。

柱础:柱础是指柱子的基础。

龙虎交:龙虎交是指龙和虎相交的图案。

雕缋:雕缋是指雕刻和绘画。

真之宫:真之宫是指真正的宫殿或寺庙。

关帝:关帝是指关羽,是中国的武圣。

佛子洞:佛子洞是指一个以佛教为主题的洞。

宋初:宋初是指宋朝的初期。

樵者:樵者是指砍柴的人。

异而建之:异而建之是指因为感到奇怪而建立某个东西。

西攀磴而上:向西沿着石阶攀登而上。

南向之洞:向南方向的洞穴。

腹已枵然:肚子已经饿了。

木陵氓家:木陵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铜钱岩:含有铜钱形状的岩石,可能是指一种特殊的岩石纹理或洞穴。

赵家山:赵家的山,可能是一个地名。

茶庵:供奉茶叶的庙宇或修行之地。

陈抟岩:陈抟的岩石,陈抟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道士。

中隐旧路:通往中隐的老路。

小桥西:向西的小桥。

侯山庙:侯山的庙宇。

漫衍:广阔地延伸。

蹈水披丛:涉水穿过丛林。

级上跻:沿着石阶向上攀登。

贾勇:鼓起勇气。

绝顶:山顶。

削峰:陡峭的山峰。

穹:圆顶。

潴水:积水。

潭:深水坑。

攀棘:攀爬荆棘。

乱石堆门:由乱石堆成的洞口。

石级西南下:沿着石阶向西南方向下去。

水涯渊然:水面深邃。

仄崖:陡峭的悬崖。

裂隙:裂缝。

旁通:旁边有通道。

日暮:傍晚。

侧身而入:侧身进入。

从容抵寓:不慌不忙地到达住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六-评注

由其西攀磴而上,又有南向之洞,余时腹已枵然,急下山,饭于木陵氓家。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由于饥饿而急于下山的情景。‘枵然’形容饥饿的样子,‘木陵氓家’则暗示了作者在山林中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游山玩水的艰辛。

氓言:‘西向侯山之下,尚有铜钱岩,可透出前山;北向赵家山,亦有洞可深入;南向茶庵之西,又有陈抟岩,颇奇。’

此段通过‘氓’(民间)之口,引出了多个岩洞的名称,展现了作者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地理知识。‘铜钱岩’、‘赵家山’、‘陈抟岩’等名称,既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命名习惯,也透露出作者对神秘、奇特的景物的向往。

余思诸岩不能遍历,而侯山为众峰之冠,其岩不可交臂而过。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侯山的重视,将之视为‘众峰之冠’,并强调不能错过。‘交臂而过’形容错过,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珍视和敬畏。

遂由中隐旧路越小桥西,共一里,登侯山东麓。

此句描述了作者选择了一条‘中隐旧路’前往侯山东麓,体现了古代文人游山玩水的独特方式。‘越小桥’则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一里’则表明了作者对距离的精确把握。

〔抵侯山庙,庙后山麓漫衍,蹈水披丛,〕茫不得洞。

此段描绘了作者抵达侯山庙后的景象,‘漫衍’形容山势的广阔,‘蹈水披丛’则描绘了作者在山林中的行动。‘茫不得洞’表明作者未能找到洞口,反映了旅途的曲折。

但见有级上跻,几欲贾勇一登绝顶,而山前行者,高呼日暮不可登。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攀登绝顶的渴望,但同时也体现了对安全的重视。‘贾勇’形容勇气,‘日暮不可登’则暗示了时间的紧迫。

第西南遥望大道之南,削峰东转,有洞东北穹焉。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西南方向遥望到的洞口,‘削峰’形容山峰的陡峭,‘穹’形容洞口的形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

不知为铜钱、为陈抟,姑望之而趋、交大道南去,共一里抵其下。

此句表明作者对洞口的归属尚不确定,但仍然决定前往。‘姑望之’表示姑且看看,‘趋’表示前往,体现了作者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洞门东北向,高倚山半,而前有潴水,汇而成潭。

此句描绘了洞口的位置和周围环境,‘高倚山半’形容洞口的高大,‘潴水’和‘潭’则描绘了洞口前的水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

从潭上拾级攀棘,遂入洞中。

此句描述了作者进入洞中的过程,‘拾级’和‘攀棘’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体现了作者对探险的执着。

其洞乱石堆门,外高内深,历石级西南下,直坠洞底,则水涯渊然。

此句描绘了洞内的景象,‘乱石堆门’形容洞口的险峻,‘水涯渊然’则描绘了洞内的水景,展现了作者对洞内环境的生动描绘。

内望有一石横突而出,若龙首腾空,下有仄崖嵌水,内有裂隙旁通。

此句描述了洞内的一个奇特景观,‘龙首腾空’形容石头的形状,‘仄崖嵌水’和‘裂隙旁通’则描绘了洞内的地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

余抵龙首之下,畏仄崖峭滑,逡巡未前,而从者高呼:‘日暮,路险。此可莫入!’

此句表达了作者在洞口前的犹豫和从者的劝阻,‘畏仄崖峭滑’形容作者对险峻地形的恐惧,‘此可莫入’则反映了从者对安全的重视。

乃从之出,下山。

此句表明作者最终选择了下山,体现了对安全的重视。

循麓转出东南,则此山之背,似复有门,前复汇水,岂所云铜钱岩可透前山者,乃即此耶?

此句表达了作者在离开时对另一洞口的发现和疑问,‘铜钱岩’和‘透前山’则是对之前提到的洞口的回顾,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持续关注。

其处西峰骈耸,无侯山之高,而峭拔过之。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离开时对另一山峰的观察,‘西峰骈耸’形容山峰的密集,‘峭拔过之’则表明其险峻程度超过侯山,体现了作者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

日暮急驰,姑留以为后日之游。

此句表达了作者在日暮时分急于离开,但仍然决定将此处留作日后游览的计划,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

共二里,南出大道,回顾其西路南夹道之山,上有一窍东西透空,亦与佛子穿岩无异,俱留为后游,不暇执途人而问。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离开时对另一山峰的观察,‘一窍东西透空’形容山峰的奇特,‘佛子穿岩’则是对之前提到的洞口的类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广泛涉猎。

时途中又纷言城门已闭,竭蹶东趋三里,过茶庵,又二里,过前木陵分岐处,已昏黑矣。

此段描述了作者在返回途中的艰辛,‘竭蹶东趋’形容旅途的艰难,‘昏黑’则表明了时间的紧迫。

度已不及入城,又三里抵振武门,犹未全掩也。

此句表达了作者在日暮时分仍然未能进入城门,但振武门还未完全关闭,体现了作者对旅途的坚持。

侧身而入,从容抵寓。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振武门顺利进入,并最终到达住所的情景,‘侧身而入’形容作者进入的艰难,‘从容抵寓’则表明了作者最终完成了这次旅程,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0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