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八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八-原文

十六日,余暂憩赵寓,作寄衡州金祥甫书,补纪游之未尽者。

十七日,雨。余再憩赵寓,作家报并祥甫书,简点所市石。是日下午,辄闭诸城门,以靖蒲燔灵也。

先是,数日前先礼忏、演剧于藩城后,又架三木台于府门前。有父、母及妃三灵,故三台。

至是夜二鼓,遍悬白莲灯于台之四旁,置火炮花霰于台上,奉灵主于中,是名“升天台”。

司道官吉服奠觞敬酒,王麻冕拜,复易吉服再拜,后乃传火引线发炮,花焰交作,声震城谷。

时合城士女喧观,诧为不数见之盛举。促余往寓目,余僵卧不起,而得之静闻者如此。

十八日,托静闻从朝云岩觅融止上人入寓。

饭后,以所寄金祥甫书及家报、石帐付之,托转致于衡,嘱祥甫再寄家中。

十九日,以行囊简付赵主人时雨。

余雨中出浮桥,将附舟往阳朔。

时即开之舟,挨挤不堪;姑入空舟避雨,又不即去,乃托静闻守行李于舟,余复入城。

登城楼,欲觅逍遥楼旧迹,已为守城百户置家于中。

遂由城上南行,二里,抵文昌门。

门外为五胜桥,漓之支流与阳江之分派交通于下。

复循城外西过宁远门,乃南越南门桥,觅摹碑者,已他出。

余初期摹匠同往水月,拓陆务观、范石湖遗刻。

至是失期,乃赴雉山别郑、杨诸君,以先两日二君托人来招也。

比至,又晤白益之,名弘谦,真谦谦君子也。

时杨君未至,余少待之,雨大至,遂坐雉岩亭,方伸纸欲书补纪游,而杨君、朱君继至,已而郑君书《小序》见投,而朱君之弟涤凡亦以诗贶,余交作诗答之。

暮,抵水月岩西舟中,宿。

二十日,舟犹欲待附者乘船的人,因令顾仆再往觅拓工。

遂同抵水月观洞,示所欲拓,并以纸价付之,期以阳朔游还索取所拓。

是日补纪游程于舟中。

舟泊五胜桥下,晚仍北移浮桥,以就众附也。

是日晴丽殊甚,而暑气逼人。

当午有王孙五人入舟强丐乞讨焉,与之升米而去。

二十一日,候附舟者,日中乃行。

南过水月洞〔东〕,又南,〔雉山、穿山、斗鸡、刘仙、崖头诸山,皆从陆遍游者,惟斗鸡未到,今舟〕出斗鸡山东麓。

〔崖头有石门净瓶胜,舟隔洲以行,不能近悉。去省已十里。〕

又东南二十里,过龙门塘,江流浩然,南有山嵯峨骈立,其中峰最高处,透明如月挂峰头,南北相透。

又东五里,则横山岩屼突江右。

渐转渐东北行,五里,则大墟在江右,后有山自东北迤逦来,中有水口,疑即大涧榕村之流南下至此者。

于是南转又五里,江右复有削崖屏立。

共隔江为逗日井,亦数百家之市也。

又南五里,为碧崖,崖立江左,亦西向临江,下有庵。

横山、碧崖二岩夹江右左立,其势相等,俱不若削崖之崇扩也。

碧崖之南,隔江石峰排列而起,横障南天,上分危岫,几埒巫山,下突轰崖,数逾匡老。

于是扼江而东,江流啮其北麓,怒涛翻壁,层岚倒影,赤壁、采矶,失其壮丽矣。

崖间一石纹,黑镂白章,俨若泛海大士,名曰沉香堂。

其处南虽崇渊极致,而北岸犹〔夷〕豁,是为卖柴埠。

共东五里,下寸金滩,转而南入山峡,江左右自是皆石峰藿珮,争奇炫诡,靡不出人意表矣。

入峡,又下斗米滩,共南五里,为南田站。

百家之聚,在江东岸,〔当临桂、阳朔界。〕

山至是转峡为坞,〔四面层围,仅受此村。〕

过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

江为山所托,佹guǐ偶然东佹南,盘峡透崖,二十五里,至画山,月犹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隐若现。

又南五里,为兴平。

群峰至是东开一隙,数家缀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

月亦从东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

由此东行,有陆路通恭城。

〔漓江自桂林南来,两崖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无翻流之石,直泻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间,无妨夜棹;第月起稽缓,闇行明止,未免怅怅。〕

二十二日,鸡鸣,恭城客登陆去,即棹舟南行。

晓月漾波,奇峰环棹,觉夜来幽奇之景,又翻出一段空明色相矣。

南三里,为螺蛳岩。

〔一峰盘旋上,转峙江右,〕盖兴平水口〔山〕也。

又七里,东南出水绿村,〔山乃敛峰〕。

天犹未晓,乃掩篷就寐。

二十里,古祚驿。

又南十里,则龙头山铮铮露骨,〔而阳朔〕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

阳朔县北自龙头山,南抵鉴山,二峰巍峙,当漓江上下流,中有掌平之地,乃东面濒江,以岸为城,而南北属于两山,西面叠垣为雉,而南北之属亦如之。

西城之外,最近者为来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龙洞诸山森绕焉,通省大路从之,盖陆从西而水从东也。

其东南门鉴山之下,则南趋平乐,水陆之路,俱统于此。

正南门路亦西北转通省道。

直南则为南斗山延寿殿,今从其旁建文昌阁焉,无径他达。

正北即阳溯山,层峰屏峙,东接龙头。

东西城俱属于南隅,北则以山为障,竟无城,亦无门焉。

而东北一门在北极宫下,仅东通江水,北抵仪安祠与读书岩而已,然俱草塞,无人行也。

惟东临漓江,开三门以取水。

从东南门外渡江而东,濒江之聚有白沙湾、佛力司诸处,颇有人烟云。

上午抵城,入正东门,即文庙前,从其西入县治,荒寂甚。

县南半里,有桥曰“市桥双月”,八景之一也。

〔桥下水西自龙洞入城,〕桥之东,飞流注壑。

〔壑大四五丈,四面丛石盘突,〕是为龙潭,入而不溢。

桥之南有峰巍然独耸,询之土人,名曰易山,盖即南借以为城者。

其东麓为鉴山寺,亦八景之一。“鉴寺钟声。”

寺南倚山临江,通道置门,是为东南门。

山之西麓,为正南门。

其南崖之侧,间有罅如合掌,即土人所号为雌山者也。

从东南门外小磴,可至罅傍。

余初登北麓,即觅道上跻,盖其山南东二面即就崖为城,惟北面在城〔内〕,有微路级,久为莽棘所蔽。

乃攀条扪隙,久之,直造峭壁之下,莽径遂绝。

复从其旁蹑巉石,缘飞磴,盘旋半空,终不能达。

乃下。

已过午矣。

时顾仆守囊于舟,期候于东南门外渡埠旁。

于是南经鉴山寺,出东南门,觅舟不得,得便粥就餐于市。

询知渡江而东十里,有状元山,出西门二里,有龙洞岩,为此中名胜,此外更无古迹新奇著人耳目者矣。

急于觅舟,遂复入城,登鉴山寺,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城郭得此。

沈彬诗云“碧莲峰里住人家”,诚不虚矣。

时午日铄金形容天气酷热,遂解衣当窗,遇一儒生以八景授告诉。

市桥双月,鉴寺钟声,龙洞仙泉,白沙渔火,碧莲波影,东岭朝霞,状元骑马,马山岚气。

复由二门觅舟,至文庙门,终不得舟。

于是仍出东南门,渡江而东,一里至白沙湾,则舟人之家在焉。

而舟泊其南,乃入舟解衣避暑,濯足沽醪,竟不复搜奇而就宿焉。

白沙湾在城东南二里,民居颇盛,有河泊所在焉。

其南有三峰并列,〔最东一峰曰白鹤山。〕

江流南抵其下,曲而东北行,抱此一湾,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

〔其东南一溪,南自二龙桥来,北入江。溪在南三峰之东,逼白鹤西址出。溪东又有数峰,自南趋北,界溪入江口,最北者,书童山也,江以此乃东北逆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八-译文

十六日,我在赵寓暂时休息,写了一封给衡州的金祥甫的书信,补充记录了一些未完成的游记。

十七日,下雨。我在赵寓再次休息,写了家信和给祥甫的书信,简要提到了买到的石头。当天下午,城门关闭,是为了平定蒲燔灵。

在几天前,先是在藩城后面进行了礼忏和演出,又在府门前搭建了三个木台。因为有父亲、母亲和妃子三位灵位,所以有三个台。到了晚上二更,台的四旁都挂上了白莲灯,台上放置了火炮和雪花,中间供奉着灵位,这被称为‘升天台’。司道官员穿着吉服敬酒,王麻冕拜,然后换上吉服再次拜,之后才点火引线放炮,花火交织,声音震动山谷。当时全城的男女都出来观看,觉得这是不常见的盛大活动。他们催促我去看,但我躺在床上不起来,只能静听。

十八日,我委托静闻从朝云岩找融止上人到我住处。饭后,我把给金祥甫的书信、家信和石帐交给他,委托他转交给衡州,并嘱咐祥甫再寄回家。

十九日,我把行囊简单地交给赵主人时雨。我在雨中走出浮桥,打算乘船去阳朔。当时船已经开了,人挤得不行;我只好进入一艘空船避雨,但又不想立即离开,于是委托静闻看管行李,我再次进城。我登上城楼,想寻找逍遥楼的旧迹,但已经被守城的百户将家安置在那里。于是我从城上向南走,两里路到达文昌门。门外是五胜桥,漓江的支流和阳江在这里交汇。我又沿着城外向西过宁远门,然后向南过南门桥,寻找刻碑的人,但他们已经出去了。我最初计划和刻匠一起去水月,拓印陆游、范石湖的遗迹。但到了这时已经错过了时间,于是我去雉山拜访郑、杨几位朋友,因为前两天他们托人邀请我。

到达后,我又遇到了白益之,名叫弘谦,真的是谦谦君子。当时杨君还没到,我稍微等了一会儿,雨突然变大,于是我们坐在雉岩亭里,我正准备伸纸写游记,杨君和朱君相继到来,郑君写了一篇《小序》给我,朱君的弟弟涤凡也送了诗,我互相作诗回答。

傍晚,我到达水月岩西边的船上,住宿。

二十日,船还在等待附船的人,因此让顾仆再去寻找拓印工。我们随后到达水月观洞,展示了我想要拓印的东西,并付了纸钱,约定阳朔游回来取拓印。

这一天在船上补充了游记。船停在五胜桥下,晚上又北移到浮桥,以便让更多的人上船。这一天非常晴朗,但气温很高。中午有五个王孙进入船中强行乞讨,给了他们一些米就离开了。

二十一日,等待附船的人,中午才出发。船向南过了水月洞,再向南,经过雉山、穿山、斗鸡、刘仙、崖头等山,都是陆地上游遍的,只有斗鸡山还没到,现在船从斗鸡山东麓出来。崖头有石门净瓶胜,船在洲岛上行驶,无法近距离看清楚。离省城已经有十里。再东南二十里,过了龙门塘,江水浩荡,南边有山嵯峨并列,其中最高处,透明如月亮挂在山顶,南北通透。再向东五里,横山岩峭壁突兀在江的右边。渐渐转向东北,五里后,大墟在江的右边,后面有山从东北方向延伸过来,中间有水口,怀疑就是大涧榕村的水流南下到这里。于是向南转了五里,江的右边又有削崖屏立。隔江是逗日井,也是一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市场。再向南五里,是碧崖,崖立在江的左边,也面向江,下面有一个庵。横山、碧崖两座山岩夹立在江的左右,形势相当,都不如削崖的高大。

碧崖的南边,隔江的石峰排列而起,横亘在南天,上面分出危峰,几乎和巫山一样,下面突兀的崖壁,数量超过匡山。于是从江边向东,江水冲刷着它的北坡,怒涛翻滚,层云倒影,赤壁、采石,失去了它的壮丽。崖间有一块石纹,黑色刻着白色图案,像是在海上航行的大士,名叫沉香堂。那里南边虽然非常深,但北岸还是开阔的,这就是卖柴埠。一共向东五里,下寸金滩,然后转向南进入山谷,江的左右都是石峰,争奇斗艳,无不超出人的想象。进入山谷,又下斗米滩,一共向南五里,是南田站。百家聚居在江的东岸,位于临桂、阳朔的交界处。山到这里转成山谷,四面环山,只容纳了这个村庄。过了南田,山色已经黄昏,船夫夜间划船不停。江被山包围,时而向东,时而向南,曲折穿过山谷,二十五里到达画山,月亮还没升起,但山色朦胧,若隐若现。再向南五里,是兴平。群峰到这里东边开了一个缝隙,几家点缀在江的左边,真是山水中的洞窟景色。月亮也从东边的缝隙中升起,船就停泊等待天亮,因为有客人想早起去恭城。

从这里向东走,有陆路通往恭城。

(漓江从桂林南来,两岸峭壁回环,中间有许多沙洲,没有翻流的石头,水流直接冲刷,所以船在曲折的石洞间行驶,不影响夜间划船;只是月亮升起较慢,暗行明停,不免有些遗憾。)

二十二日,鸡鸣时,恭城的客人上了岸离开,我就划船向南行。清晨的月亮在波浪中荡漾,奇峰环绕着船,觉得昨晚的幽奇景色,又出现了一段空明的景象。向南三里,是螺蛳岩。一座山峰盘旋而上,转而矗立在江的右边,是兴平的水口山。再向南七里,东南方向出水绿村,山势收敛。天还没亮,我就盖上篷布睡觉。二十里后,是古祚驿。再向南十里,是龙头山,骨头铮铮,阳朔县的四周,聚集成了碧莲玉笋的世界。

阳朔县北起龙头山,南至鉴山,两座山峰巍峨矗立,位于漓江上下游之间,中间有一片平坦的地方,东面濒临江边,以岸为城,南北属于两山,西面用城墙作为雉堞,南北也是如此。西城墙之外,最近的是来仙洞山,石人、牛洞、龙洞等山环绕着它,通往省城的大路从这里经过,陆路从西边来,水路从东边来。东南门在鉴山下面,向南通往平乐,水陆之路都汇集于此。正南门的路也向西北转通省道。直向南是南斗山延寿殿,现在从旁边建了文昌阁,没有其他路径可达。正北是阳溯山,层峦叠嶂,东接龙头。东西城墙都属于南边,北边以山为屏障,完全没有城墙,也没有城门。而东北方向的一扇门在北极宫下面,只向东通江水,北边到达仪安祠和读书岩,但都长满了草,没有人行走。只有东边靠近漓江,开了三门取水。从东南门外渡江向东,江边的聚落有白沙湾、佛力司等处,有些人家。

(阳朔县北自龙头山,南抵鉴山,两峰巍峨,当漓江上下流,中间有一片平坦的地方,东面濒江,以岸为城,南北属于两山,西面用城墙作为雉堞,南北也是如此。西城之外,最近的是来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龙洞诸山环绕焉,通省大路从之,盖陆从西而水从东也。其东南门鉴山之下,则南趋平乐,水陆之路,俱统于此。正南门路亦西北转通省道。直南则为南斗山延寿殿,今从其旁建文昌阁焉,无径他达。正北即阳溯山,层峰屏峙,东接龙头。东西城俱属于南隅,北则以山为障,竟无城,亦无门焉。而东北一门在北极宫下,仅东通江水,北抵仪安祠与读书岩而已,然俱草塞,无人行也。惟东临漓江,开三门以取水。从东南门外渡江而东,濒江之聚有白沙湾、佛力司诸处,颇有人烟云。)

上午到达城里,进入正东门,就到了文庙前,从文庙的西边进入县城,那里非常荒凉寂静。

县城南边半里处,有一座桥叫‘市桥双月’,是这里的八景之一。

(桥下的水从龙洞流入城里),桥的东边,水流飞快地注入山谷。

(山谷大约有四五丈深),四周都是丛生的石头,错落有致。

这就是龙潭,水流入潭却不溢出来。

桥的南边有一座高耸的山峰,问当地人,叫易山,大概就是用这座山的南边作为城墙的一部分。

易山的东麓是鉴山寺,也是八景之一,‘鉴寺钟声’。

鉴山寺南边靠着山,面临江,有一条通道设有门,这就是东南门。

山的西麓是正南门。在南崖的一侧,有个像合掌一样的缝隙,当地人称其为雌山。

从东南门外的石阶小路,可以走到缝隙旁边。

我最初从北麓登山,就寻找道路向上攀登,因为山的南东两面就是靠着山崖建成的城墙,只有北面在城墙内,有一条小路,被杂草和荆棘长期遮蔽。

于是我攀爬树枝,摸索缝隙,过了很久,直接到达了峭壁下面,杂草小路就此中断。

我又从旁边踩着岩石,沿着陡峭的阶梯,在半空中盘旋,最终还是没有到达山顶。

于是下来。已经过了中午。

当时我让仆人守着行囊在船上,我在东南门外的渡口旁等候。

于是向南经过鉴山寺,出了东南门,找不到船,就在市场上找到一家卖粥的店吃饭。

询问得知,渡江向东十里处有状元山,出西门两里处有龙洞岩,这是这里的著名景点,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古迹或新奇的地方能吸引人的注意了。

急于找船,于是又回到城里,登上鉴山寺,寺庙靠着山,俯瞰着江,位于绿树成荫之中,城市也因此而美丽。

沈彬的诗中说‘碧莲峰里住人家’,确实不假。

当时正值中午,阳光像金子一样闪耀,天气非常炎热,于是我把衣服脱了放在窗边,遇到一个读书人,他向我讲述了八景的内容。

市桥双月,鉴寺钟声,龙洞仙泉,白沙渔火,碧莲波影,东岭朝霞,状元骑马,马山岚气。

我又从第二个门找船,到了文庙门,最终还是找不到船。

于是我又从东南门出来,渡江向东,一里路到达白沙湾,船夫的家就在那里。

船停在他们南边,我就上了船,脱了衣服避暑,洗脚买酒,最终没有再寻找奇景,就在那里住宿了。

白沙湾在城东南两里处,居民很多,这里有河泊所。

它的南边有三座山峰并列,(最东边的一座叫白鹤山。)江水向南流到它的下面,然后转向东北流,环绕了这个湾,沙土都是白色的,所以叫白沙湾。

(它的东南边有一条溪流,南边从二龙桥来,北边流入江中。溪流在三个山峰的东边,紧挨着白鹤山的西边流出。溪流的东边又有几座山峰,从南往北延伸,将溪流引入江口,最北边的那座山,叫书童山,江水因此转向东北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八-注解

憩:暂时休息。

寄:写信。

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古代属湖南。

金祥甫:人名,作者的朋友。

纪游:记录旅行经历。

蒲燔灵:古代祭祀活动中焚烧的草。

藩城:边防城。

三木台:用三根木头搭建的台子。

妃:古代帝王的妻子。

白莲灯:用莲花形状的灯。

火炮花霰:古代的烟花。

司道官:古代地方行政官员。

麻冕:古代官员的冠帽。

觞:古代酒杯。

升天台:祭祀用的台子,寓意升天。

僵卧不起:形容身体僵硬,不能起身。

朝云岩:地名。

融止上人:人名,和尚。

家报:家书。

石帐:用石头制成的帐子。

附舟:搭乘别人的船。

阳朔: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

浮桥:可以浮动的桥梁。

雉山:地名。

郑:人名。

杨:人名。

白益之:人名,名弘谦。

逍遥楼:古建筑。

文昌门:城门名。

五胜桥:桥梁名。

漓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条江。

阳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条江。

雉山、穿山、斗鸡、刘仙、崖头诸山:一系列的山名。

陆务观:人名,南宋诗人。

范石湖:人名,南宋诗人。

雉岩亭:亭子名。

水月岩:地名。

陆路:陆上道路。

恭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

螺蛳岩:地名。

水口:水流交汇的地方。

古祚驿:古代的驿站。

龙头山:地名。

鉴山:地名。

来仙洞山:地名。

石人、牛洞、龙洞诸山:一系列的山名。

北极宫:古建筑。

仪安祠:古建筑。

读书岩:地名。

白沙湾:白沙湾,指一个沙土白色的海湾,可能因沙土颜色而得名。

佛力司:地名。

文庙: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所,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是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县治:县治,指县级行政机构的办公地点,是地方行政管理的中心。

市桥双月:市桥双月,指市桥上的双月景观,是古代八景之一,通常指月夜时桥上水面映出的月亮如同双月。

龙洞:龙洞,指自然形成的洞穴,常与神话传说相关联,此处可能指一个有龙传说的洞穴。

飞流注壑:飞流注壑,形容水流从高处急速流下,注入山谷。

龙潭:龙潭,指由龙洞流出的水潭,常与龙文化相关。

易山:易山,可能指一个名为易的山,此处可能是指该山是城市南面城墙的依托。

鉴山寺:鉴山寺,指位于鉴山上的寺庙,是古代八景之一。

东南门:东南门,指城市东南方向的城门。

雌山:雌山,指形状类似女性手合的石头,此处可能指一个特殊的山体形态。

莽棘:莽棘,指茂密的荆棘丛,常用于形容荒凉或难以通行的地形。

沈彬:沈彬,指沈彬这位诗人,他的诗句可能被用来形容鉴山寺的美景。

八景:八景,指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八个自然或人文景观。

状元山:状元山,指一个名为状元山的山,可能因历史上出过状元而得名。

龙洞岩:龙洞岩,指龙洞附近的岩石,可能是一个自然景观。

白鹤山:白鹤山,指一个形状像白鹤的山,可能因形状而得名。

二龙桥:二龙桥,指一座桥,可能因桥上有二龙图案或传说而得名。

书童山:书童山,指一个形状像书童的山,可能因形状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八-评注

上午抵城,入正东门,即文庙前,从其西入县治,荒寂甚。

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地点,通过‘荒寂甚’三字,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略显萧瑟的县城景象,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

县南半里,有桥曰‘市桥双月’,八景之一也。〔桥下水西自龙洞入城,〕桥之东,飞流注壑。

此句介绍了‘市桥双月’这一八景之一,‘市桥双月’之名,既体现了地理特征,又富含诗意。‘桥下水西自龙洞入城’一句,描绘了水流的走向,使读者对地理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

〔壑大四五丈,四面丛石盘突,〕是为龙潭,入而不溢。

‘壑大四五丈,四面丛石盘突’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龙潭的壮观景象,‘入而不溢’则表现了龙潭的神秘与神奇。

桥之南有峰巍然独耸,询之土人,名曰易山,盖即南借以为城者。

此句通过‘巍然独耸’形容易山的高大,‘询之土人’则展现了作者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探究,‘南借以为城者’则揭示了易山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其东麓为鉴山寺,亦八景之一。“鉴寺钟声。”寺南倚山临江,通道置门,是为东南门。

‘鉴山寺’与‘鉴寺钟声’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意境,‘寺南倚山临江’一句,描绘了鉴山寺的地理位置,‘东南门’则表明了鉴山寺在县城中的重要性。

山之西麓,为正南门。其南崖之侧,间有罅如合掌,即土人所号为雌山者也。

此句通过‘正南门’与‘雌山’的对比,展现了县城的地理布局,‘罅如合掌’则形象地描绘了雌山的形状。

从东南门外小磴,可至罅傍。余初登北麓,即觅道上跻,盖其山南东二面即就崖为城,惟北面在城〔内〕,有微路级,久为莽棘所蔽。

此句详细描述了作者登山的经过,‘莽棘所蔽’则表现了山野的荒凉与原始。

乃攀条扪隙,久之,直造峭壁之下,莽径遂绝。复从其旁蹑巉石,缘飞磴,盘旋半空,终不能达。乃下。

‘攀条扪隙’、‘蹑巉石’、‘缘飞磴’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攀登峭壁的艰难过程,‘终不能达’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已过午矣。时顾仆守囊于舟,期候于东南门外渡埠旁。

此句通过‘已过午矣’表明了时间的流逝,‘顾仆守囊于舟’则展现了作者对仆人的关心。

于是南经鉴山寺,出东南门,觅舟不得,得便粥就餐于市。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寻找舟只的过程中,意外地找到了一顿便饭,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询知渡江而东十里,有状元山,出西门二里,有龙洞岩,为此中名胜,此外更无古迹新奇著人耳目者矣。

此句通过‘状元山’、‘龙洞岩’等名胜的介绍,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文化的自豪。

急于觅舟,遂复入城,登鉴山寺,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城郭得此。

此句通过‘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等词语,描绘了鉴山寺的美丽景色,‘城郭得此’则表明了鉴山寺对县城的重要性。

沈彬诗云‘碧莲峰里住人家’,诚不虚矣。

此句引用了沈彬的诗句,既表达了对沈彬的敬仰,又进一步强调了碧莲峰的美丽。

时午日铄金形容天气酷热,遂解衣当窗,遇一儒生以八景授告诉。

此句通过‘午日铄金’描绘了天气的炎热,‘遇一儒生以八景授告诉’则展现了作者与儒生的交流,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

市桥双月,鉴寺钟声,龙洞仙泉,白沙渔火,碧莲波影,东岭朝霞,状元骑马,马山岚气。

此句列举了八景,通过这些景点的介绍,使读者对当地的风光有了全面的了解。

复由二门觅舟,至文庙门,终不得舟。于是仍出东南门,渡江而东,一里至白沙湾,则舟人之家在焉。

此句描述了作者寻找舟只的过程,‘舟人之家’则表明了作者找到了舟只。

而舟泊其南,乃入舟解衣避暑,濯足沽醪,竟不复搜奇而就宿焉。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舟中避暑、饮酒的情景,‘不复搜奇而就宿焉’则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满足。

白沙湾在城东南二里,民居颇盛,有河泊所在焉。

此句介绍了白沙湾的位置和特点,‘民居颇盛’则展现了当地的生活繁荣。

其南有三峰并列,〔最东一峰曰白鹤山。〕江流南抵其下,曲而东北行,抱此一湾,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

此句通过‘三峰并列’、‘江流南抵’等词语,描绘了白沙湾的自然景观,‘沙土俱白’则揭示了白沙湾的名称由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0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