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五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五-原文

初六日,晨餐后,作二诗别郑、杨诸君。

郑君复强少留,以一诗酬赠焉。

遂下山,西南一里入大道,东南一里过南溪桥。

南溪之由高峙桥东,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绕山东北入漓去,〕石梁跨其上,即所谓南溪也。

白龙洞在山椒。

累级而上,洞门高涨,西向临溪,两石倒悬洞口,岂即所谓白龙者耶?

洞下广列崇殿,仰望不知为〔洞〕。

由殿左透级上,得璇室雕饰华丽的宫室如层楼,内有自然之龛,置千手观音。

前临殿室之上,环瞻洞顶,〔为〕此洞最胜处。

从此北向东转,遂成昏黑。

先是,买炬山僧,僧言由洞内竟可达刘仙岩,不必仍由此洞出。

及征钱篝火入,中颇宽宏多岐。

先极其东隅,上跻一隙,余以为刘仙道也,〔竟〕途穷莫进。

又南下一洼,则支窦傍午,上下交错,余又以为刘仙道也,山僧言:〔此乃〕护珠岩道,崄巇莫逾。

与其踯躅于杳黑,不若出洞平行为便。

时所赍茅炬已浪爇垂尽,乃随僧仍出白龙。

下山至桥,望白龙之右复有洞盘空,而急于刘岩,遂从桥东循山南东转,

则南面一崖,层突弥耸,下亦有窍旁错,时交臂而过。

忽山雨复来,乃奔憩崖下,跻隙坐飞石上,出胡饼啖之。

[雨帘外窥,内映乳幕,]仙仙乎有凌〔云〕餐霞之想。

久之雨止,[下]岩,转岩之东,则刘仙岩在是矣。

[岩]与白龙洞东西分向,由山南盘麓而行,相去不过一里,而避雨之岩正界其中,有观在岩下。

先入觅道士炊饭,而道枕未醒,有童子师导从观右登级,先穿门西入,旋转逾门上,复透门出,又得一岩,东南向,中看三仙焉,

则刘仙与其师张平叔辈也。

又左由透门之上,再度而北,又开一岩,中置仙妃,岩前悬石甚巨,当洞门,若树屏,若垂帘。

刘仙篆雷符于上岩右壁,又有寇忠愍mǐn准大书,俱余所(欲)得者。

[予至岩,即周览各窦。询与白龙潜通处,竟不可得。乃知白龙所通,即避雨岩下窦,导僧所云护珠岩是也。]

时雨复连绵不止,余仍令顾仆随童子师下观,觅米自炊。

余出匣中手摹雷符及寇书,而石崖歌则,石雨淋漓,抵暮而所摹无几。

又令静闻抄录张、刘二仙《金丹歌》,亦未竟。

又崖间镌刘仙《养气汤方》及唐少卿《遇仙记》未录,遂宿观。

道士出粥以饷。

中夜大雨,势若倒峡。

刘仙名景,字仲远,乃平叔弟子,各有《金丹秘歌》镌崖内,又有《俞真人歌》在洞门崖上,半已剥落,而《养气汤方》甚妙,唐少卿书奇,俱附镌焉。

初七日,雨滂沱不止。

令顾仆炊饭观中。

余与静闻冒雨登岩,各完未完之摹录。

遂由玉皇祠后,寻草中伏级,向东北登山。

草深雨湿,里衣沾透,而瞻顾岩石,层层犹不能已。

而童子师追寻至岩中,顾不见客,高声招餐,余乃还饭寺中。

饭后,道士童师导由穿云岩。

其岩〔在〕上岩东南绝壁下,洞口亦东南向。

其洞高穹爽朗,后与左右分穿三窍,左窍旁透洞前,后与右其窍小而暗,不暗行也。

洞内镌《桂林十二岩十二洞歌》,乃宋人笔。

余喜其名,欲录之,而高不可及。

道士取二梯倚崖间,缘缘分录,录完出洞。

洞右有文昌祠,由其而东过仙人足迹。

迹在石上,比余足更长其半,而阔亦如之,深及五寸,指印分明,乃左足也。

其侧石上书“仙迹”二字,“迹”字乃手指所画,而“仙”字乃凿镌成之者。

由迹北上,即为仙迹岩。

岩在穿云东北崖之上,在上岩东隅,洞口亦东南向,外亦高朗,置老君像焉。

其内乳柱倒垂,界为两重,〔若堂皇之后,屏列窗棂,分内外室者。〕

洞岩穿窦两岐,俱不深,而玲珑有余。

徘徊久之,雨霏不止,仍从仙迹石一里,抵观前。

别道士童师,遂南行〔二里,出〕十里铺。

[铺在斗鸡西,郡往平乐大道。]

由铺南进灵懿石坊,东向岐路,入一里,北望穿山,隔江高悬目窦,

昔从北顾,今转作南瞻,空濛雨色中,得此圆明,疑是中秋半晴半雨也。

再前,望崖头北隅梳妆台下,飞石嵌江,剜成门阙,远望之,较水月似小,而与雉山石门,其势相似。

然急流涌其中,荡漾尤异,倏忽之间,上见圆明达云,下睹方渚嵌水,瞻顾之间,奇绝未有。

共一里,东至崖头庙。

其山在雉山之南,乃城南第三重当午之案也。

漓江西合阳江于雉山,又东会拖剑水及漓江支水于穿山,奔流南下,此山当其冲。

山不甚高,而屹立扼流,有当熊之势。

西向祀嘉应妃,甚灵,即灵懿庙。

宋嘉定间加封嘉应善利妃。

其北崖有亭,为梳妆台,下即飞崖悬嵌,中剜成门处,而崖突波倾,不能下瞰,但见回浪跃澜,漩石而出,时跫然有声耳。

坐久之,返庙中。

由其后入一洞,其门西向。

穿门历级下,其后岈然通〔望〕,有石肺垂洞中,其色正绿,叠覆田田荷叶相连的样子,是为荷叶洞。

穿叶底透山东北,即通明之口也,漓江复潆其下。

由叶前左下,东转深黑中,其势穹然,不及索炬而入。

初,余自雉山僧闻荷叶洞之名,问之不得其处,至是拭崖题知之,得于意外,洞亦灵幻,不负雨中踯躅。

庙中无居人,赛神携火就崖而炊,前后不绝。

其东北隅石崖插江,山名“净瓶”以此,须泛舟沿流观之,其上莫窥也。

仍二里出大道,傍十里铺,〔经白龙洞,北随溪探前所望白龙左洞,则玄岩也。岩东向,洞门高耸。下峡,由南腋东入上洞;东登必由北奥,俱崇深幽邃,无炬不能遐历远游。洞前乳柱缤纷,不减白龙。上镌“玄岩”,字甚古。出洞,〕饭而雨霁。

五里入宁远门,南门。返寓,易衣浣污焉。

初八日,晨餐后,市石于按察司东初旸,令顾仆先携三小者返寓,以三大者留为包夹焉。余遂同静闻里半出北门,转而东半里,北入支径,过一塘,遂登刘岩山。

先有庵在山麓,洞当其后,为刘岩洞。洞门西向,东下渊黑,外置门为藏蒌之所。此岩以刘姓者名,与城南刘仙同名实异也。

由洞右跻危级而上,是为明月洞。其洞高缀危崖之半,上削千尺,下临重壑,洞门亦西向。

僧白云架佛阁于洞门之上,层叠倚岩,有飞云缀空之势。洞在阁下,东入岈然,然昏黑莫辨,无甚奇。

出洞,觅所谓望夫山。山在其北,犹掩不可睹。

乃饭而下,崖半见北有支径,遂循崖少北,复见一洞西向,其门高悬,为僧伐木倒架,纵横洞前,无由上跻。

方徘徊间,而白云自上望之,亟趋而下,怂恿引登。

梯叠门而上,一石当门树屏;由其左透隙,则宛转玲珑;逾石脊东下,穹然直透山腹;辟门东出,外临层崖,内列堂奥,凭空下瞰,如置身云端也。

洞门乳柱纵横,径窦逆裂,北有一径高穹下坠,东转昏黑,亦有门东出,暗不复下。

复与白云分踞石脊之中,谈此洞灵异。

昔其徒有不逞者,入洞迷昧,不知所往。

白云遍觅无可得,哀求佛前。

五日,复自洞侧出,言为神所缚,将置之海,以师乞免贳通赦之。

然先是觅洞中数遍,不知从何出也。

此间东西透豁,而有脊有门中界之。

[不若穿山、叠彩、中隐、南峰诸洞,扩然平通,下望明饺,内无余奥也。]

下洞,别白云。

仍一里,西过北门,门西峰当面起,削山为城。

循其北麓转西北城角,下盘层石,上削危城。

其西正马留山东度之脉;其南濒城为池,南汇与凉水洞桥新西门外。

而南入阳江;其北则洼汇山塘,而东浅于虞山接龙桥下者。

《志》所称始安峤当在其处也。

《志》又有冷水洞,在城东,而曾公岩名冷水,而此又有冷水焉。

凉水洞桥北,满堂皆莲花,香艳远暨,亦胜地。

凉水洞在新西门外。

北门在两山夹中,东西二峰峭竖而起,东峰俗称为马鞍,西峰俗呼为真武。

东峰疑即镇南峰,《志》言有唐人勒石,尚未觅得。

西峰南麓,王阳明祠。

因之为城,锁钥甚壮。

然北城随山南转,故北隅甚狭,渐迤而南,则东西开扩矣。

余少憩城外西北角盘崖之上,旋入北门,西谒阳明祠。

复东由大街南行,则望洞西岩之穴正当明处,若皎月高悬焉。

又南,共一里,至《桂岭碑》侧,西向濒城,复得一山,则华景洞在焉。

洞门东向,前有大池,后倚山,则亦因为西城者。

洞前岩平朗,上覆外敞,其南昔有楼阁,今俱倾圮莫支,僧移就岩栖焉。

岩后穿穴为门,其内崡岈,分而为三:南入者,洼暗而邃;西透者,昔穿城外,因为城门,后甃井石塞而断焉,北转者,上出若前,下履飞石,东临岩上。

崖有旧镌一,为开庆元年手敕,乃畀其镇将者。

开庆不知是何年号,其词翰俱为可观。

而下有谢表井跋,则泐lè裂开不能读矣。

已复出至前岩,僧言由洞左攀城而上,山之绝顶有《诸葛碑》。

余从闻异之,亟西登城陴pí女墙,乃循而南登,已〔从石萼〕丛错中攀跻山顶。

此顶当是宝积山。

‘志’言宝积与华景相连,上有危石怪木,当今又为卧龙山,想一山而南北异名耳。

顶南荒草中有两碑,一为成化间开府孔镛撰文,一为嘉靖间阃帅俞大酞修记。

皆言此山昔名卧龙,故因而祀公,以公德业在天下,非以地拘也。

今顶祠已废,更创山麓。

从其上东俯宫衢,晚烟历历,西瞰濛绪,荷叶田田,近则马留山倒影,远则侯山诸峰列翠,虽无诸葛遗踪,亦为八桂胜地。

其侧崖棘中,有百合花一枝,五萼,甚钜,因连根折之,肩而下山,即为按察司后矣。

薄暮,共二里,抵寓。

初九日,余少憩寓中。

上午,南自大街一里过樵楼,市扇欲书《登秀诗》赠绀谷、灵室二僧,扇无佳者。

乃从县后街西入宗室廉泉园。

廉泉丰仪修整,礼度谦厚,令童导游内园甚遍。

园在居右,后临大塘,远山近水,映带颇盛,果树峰石,杂植其中,而亭榭则雕镂缋饰,板而无纹也。

停憩久之。

东南一里,过五岳观。

又一里,出文昌门,乃东南门也,南溪山正对其前。

转若一指,直上南过石粱,〔梁下即阳江北分派。〕

即东转而行,半里,过桂林会馆,又半里,抵石山南麓,则三教庵在焉。

庵后为右军崖,即方信孺结轩处。

方诗刻庵后石崖上,犹完好可拓。

其山亦为漓山,今人呼为象鼻山,与雉土人藏篓其中也。

洞不甚宽广,昔直透东北隅,今其后窍已叠石掩塞。

循石崖东北,遂抵漓江。

乃盘山溯行,从石崖危嵌中又得一洞,北向,名南极洞。

其中不甚深。

出其前,直盘至西北隅,是为象鼻岩,而水月洞现焉。

盖一山而皆以形象异名也。

飞崖自山顶飞跨,北插中流,东西俱高剜成门,阳江从城南来,流贯而合于漓。

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潆波,“水月”之称以此。

而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象鼻”之称又以此。

水洞之南,崖半又辟陆洞。

其崖亦自山顶东跨江畔,中剜圆窍,长若行廊,直透水洞之上,〔北踞窍口,下瞰水洞,〕

东西交穿互映之景,真为胜绝。

宋范石湖作铭勒窍壁以存。

字大小不一,半已湮泐消蚀隐没和裂断,此断文蚀柬,真可与范铭同珍,当觅工拓之,不可失也。

时有渔舟泊洞口崖石间,因令棹余绕出洞外,复穿入洞中,兼尽水陆之观。

乃南行一里,渡漓江东岸,又二里抵穿山下。

其山西与斗鸡山相对。

〔斗鸡在刘仙岩南,崖头山北,漓江西岸濒江之山也。

东西夹漓,怒冠鼓距,两山当合名斗鸡,特东山透明如圆镜,故更以穿山名之。〕

山之西又有一峰危立,初望之为一,抵其下,始见竖石下剖,直抵山之根,若岐若合,亭亭夹立。

盖山以脆薄飞扬见奇也,土人名为荷叶山,殊得之也。

穿山北麓,嘉熙拖剑之水直漱崖根,循山而南,遂与漓合。

余始至其北,隔溪不得渡。

望崖壁危悬,洞门或明或暗,纷纷错列,即渡亦不得上。

乃随溪南行,隔水东眺,则穿岩已转,不睹空明,而山侧成峰,尖若竖指矣。

又以小舟东渡,出穿山南麓,北面而登。

拨草寻磴,登一岩,高而倚山半,其门南向,〔疑〕即穿岩矣。

而其内乳柱中悬,琼楞层叠,殊有曲折之致。

由其左深入,则渐洼而黑,水汇于中。

知非穿岩,乃出。

由其右复攀跻而上,则崇岩旷然,平透山腹,径山十余丈,高阔俱五六丈,上若卷桥,下如甬道,中无悬列之石,故一望通明。

洞北崖右有镌为“空明”者,由其外攀崖东转,又开一洞,北向与穿岩并列,而后不中通,内分层窦,若以穿岩为皇堂,则此为奥室矣。

〔其东尚有三洞门,下可望见,至此则峭削绝径。〕

穿岩之南,其上复悬一洞,南向与穿岩叠起,而后不北透,内列重帏,若以穿岩为平台,则此为架阁矣。

凭眺久之,仍由旧路东〔下汇〕水岩。

将南抵山麓,复见一洞,门亦南向,而列于汇水之东。

其内亦有支窍,西入而隘黑无奇。

时将薄暮,遂仍西渡荷叶山下。

北二里,过河舶所,溯漓江东岸,又东北行三里,渡浮桥而返寓。

初十日,余憩寓中。

上午,令取前留初旸所裹石,内一黑峰,多斧接痕。

下午,复亲携往换,而初旸观戏王城后门,姑以石留其家。

遂同静闻以所书诗扇及岳茗赍送绀谷。

比抵王城后门,时方演剧,观者拥列门阑,不得入。

静闻袖扇茗登忏坛。

适绀谷在坛,更为订期十三〔日〕。

余时暴日中暑甚,不欲观戏,急托阑内僧促静闻返,乃憩寓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五-译文

初六日,早上吃过饭后,写了两首诗来与郑、杨等朋友告别。郑君坚持让我多留一会儿,于是我又写了一首诗作为回赠。然后下山,往西南走一里路进入大路,再往东南走一里路经过南溪桥。南溪桥东边有一座高耸的桥,水从西南方向直冲西岸,绕过山东北流入漓江,一座石梁架在上方,这就是所说的南溪。白龙洞位于山顶。一级级往上走,洞口很高,朝西临溪,两块石头倒挂在洞口,难道就是所说的白龙吗?洞下有宽广的殿堂,抬头仰望不知道是洞还是殿堂。从殿堂左边的小台阶往上走,可以到达一个装饰华丽的宫室,像是层楼一样,里面有自然形成的佛龛,里面供奉着千手观音。站在殿堂前,环顾洞顶,这是这个洞最精彩的地方。从这里向北向东转,很快就变得昏暗了。

之前,我买来火炬请山上的僧人带路,僧人说从洞内一直可以走到刘仙岩,不需要再从这个洞出来。等到征用钱买来火把进入洞中,里面很宽敞,有很多岔路。我先走到最东边,然后爬上一个缝隙,我以为这就是刘仙道,但最终无路可走。又往南下一片低洼地,那里有支洞,上下交错,我又以为这就是刘仙道,山僧说:‘这其实是护珠岩道,非常险峻,难以越过。与其在黑暗中徘徊,不如出洞后平行走更方便。’当时携带的茅草火炬已经燃烧得差不多了,于是跟着僧人又从白龙洞出来。

下山到桥边,看到白龙洞右边还有一洞盘旋在空中,但因为急于去刘岩,就顺着桥东沿着山南向东转,到了南面的一座悬崖,层层叠叠,下面也有洞口,当时只能交错而过。突然山上下起雨来,就跑到悬崖下休息,爬上缝隙坐在飞石上,拿出胡饼来吃。从雨帘外看,洞内映出乳白色的石幕,感觉自己仿佛有了凌云餐霞的仙人之想。过了一会儿雨停了,从岩石上下来,转到岩石的东边,就看到了刘仙岩。岩洞与白龙洞东西相对,从山南绕过山脚走,相距不过一里,避雨的岩洞正好在中间,下面有一个观。我先进去找道士炊饭,但道士还在睡觉,有一个小道士带我从观右边登级,先穿过门向西进入,转过门再出来,又到了一个岩洞,东南向,中间可以看到三位仙人,那就是刘仙和他的师傅张平叔等人。

再往左,从门上穿过,再往北走,又打开了一个岩洞,中间供奉着仙妃,岩洞前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挡在洞口,像是一棵树屏风,又像是垂下的帘子。刘仙在上方岩洞的右壁上刻着雷符,还有寇忠愍的大字,这些都是我想要得到的。我到了岩洞,就四处查看各个洞穴。询问与白龙洞相连的地方,却找不到。这才明白白龙洞通向的地方,就是避雨岩下的洞穴,就是僧人所说的护珠岩。

当时雨又连绵不止,我还是让顾仆跟着小道士下山到观里,自己去找米自己炊饭。我从盒子里拿出手摹的雷符和寇忠愍的字,石头上湿漉漉的,傍晚时才摹了几张。又让静闻抄录张、刘二仙的《金丹歌》,也没有完成。又在崖间看到了刘仙的《养气汤方》和唐少卿的《遇仙记》,也没有抄录,于是就在观里住下。道士拿出粥来招待我们。半夜下起了大雨,势如倒峡。

刘仙名叫景,字仲远,是张平叔的弟子,各自在崖壁上刻有《金丹秘歌》,还有《俞真人歌》在洞门的崖壁上,已经半数剥落,而《养气汤方》非常奇妙,唐少卿的字迹奇特,都刻在崖壁上。

初七日,雨一直下个不停。让顾仆在观里炊饭。我和静闻冒雨登上岩洞,各自完成了未完成的摹录。然后从玉皇祠后面,寻找草中的小台阶,向东北登山。草很深,雨很湿,里衣都湿透了,但仍然忍不住抬头看岩石,一层层叠叠的。小道士追到岩洞中,找不到我们,就大声呼唤吃饭,我就回到饭寺中。饭后,道士和小道士带我们从穿云岩过去。这个岩洞在上岩东南面的绝壁下,洞口也是东南向。洞内很高,很开阔,后面与左右两边分别有三个洞口,左边的一个洞口旁边可以通往洞前,后面的一个洞口小而昏暗,不适合走。

洞内刻有《桂林十二岩十二洞歌》,是宋人所作。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想要抄录,但太高够不着。道士拿了两根梯子靠在崖壁上,我们一边攀爬一边抄录,抄录完毕后出洞。洞右边有文昌祠,从那里向东经过仙人足迹。足迹在石头上,比我的脚长一半,宽度也差不多,深五寸,指印清晰,是左足的足迹。旁边石头上写着‘仙迹’二字,‘迹’字是手指画的,而‘仙’字是凿刻的。从足迹往北走,就是仙迹岩。岩洞在穿云岩东北面的崖壁上,在上岩的东角,洞口也是东南向,外面很高,很开阔,里面供奉着老君像。洞内有乳柱倒垂,分为两层,像是殿堂之后,屏风和窗户分内外室。

我们在里面徘徊了很久,雨仍然不停,于是从仙迹岩往南走一里,到了观前。告别了道士和小道士,就往南走了两里,出了十里铺。铺子在斗鸡西边,是通往平乐的大道。从铺子向南进入灵懿石坊,向东分路,走一里路,向北望穿山,隔江高悬的洞口,以前是从北边看的,现在是南边,在空濛的雨色中,看到这个圆明的景象,怀疑是中秋时节半晴半雨的天气。

再往前,看到崖头北角梳妆台下的飞石嵌在江中,雕刻成门阙,从远处看,比水月要小,但与雉山的石门气势相似。然而急流从中涌出,荡漾非常特别,一瞬间,上面看到圆明直达云霄,下面看到方形的沙洲嵌在水中,一转眼,看到的景象奇特无比。再往前一里,向东到崖头庙。这座山在雉山的南边,是城南第三重当午的案山。漓江在西边与阳江在雉山汇合,再往东与拖剑水及漓江的支流在穿山汇合,奔流南下,这座山正处于冲击的位置。山不算高,但屹立在那里扼住水流,有熊势。向西祭祀嘉应妃,非常灵验,就是灵懿庙。宋嘉定年间加封为嘉应善利妃。北边的山崖上有亭子,是梳妆台,下面就是飞崖悬嵌的地方,中间雕刻成门的地方,而崖壁突出,波涛汹涌,不能向下看,只能看到回浪跃起,漩涡中的石头,不时发出声响。

坐了很久,回到庙中。从庙后进入一个洞,洞口朝西。穿过洞口,一级级往下走,后面开阔通亮,有一块石肺垂在洞中,颜色正绿,层层叠叠的荷叶相连的样子,这就是荷叶洞。穿过荷叶底下的山,往东北走,就是通明洞口,漓江又绕在其下方。从荷叶前面往左下走,向东转,在深黑的洞穴中,洞穴高耸,没有携带火把就不敢进去。最初,我从雉山的僧人那里听到荷叶洞的名字,问他们却找不到地方,到了这里,擦去崖壁上的字才知道,意外地找到了,洞也很神奇,不辜负我在雨中徘徊。

庙里没有人住,祭祀神灵的人带着火到崖边炊饭,前后不断。庙东北角的石崖插入江中,山名叫‘净瓶’,必须乘船沿江观看,上面无法看到。

还是在二里之外走出大路,旁边有十里铺,经过白龙洞,向北沿着溪流探寻之前所望的白龙左洞,那就是玄岩。玄岩朝东,洞口高耸。下到峡谷,从南边山腰向东进入上洞;向东攀登必须由北边的暗道,都非常高深幽静,没有火把就不能远行游览。洞前的乳石五彩缤纷,不亚于白龙洞。上面刻有‘玄岩’二字,非常古老。出洞后,吃饭,雨停了。走了五里路到达宁远门,即南门。返回住处,换衣服清洗污垢。

初八那天,早晨吃饭后,我在按察司东边的初旸市场买了石头,让管家先带着三个小孩子回住处,留下三个大孩子和我一起。于是我和静闻从北门出发,走出半里地,转向东边半里,向北进入一条小路,经过一个池塘,然后登上刘岩山。山脚下有一座小庙,洞位于其后方,称为刘岩洞。洞口朝西,向东下到深渊,外面设有门作为藏草的地方。这个岩洞因为刘姓而得名,与城南的刘仙同名但实际不同。从洞的右边攀爬陡峭的台阶而上,就是明月洞。这个洞位于高高的悬崖中间,上面削去千尺,下面面临深壑,洞口也朝西。僧人白云在洞口上方建了佛阁,层层叠叠靠在岩石上,有云彩飘渺的景象。洞在阁下,向东进入,昏暗看不清楚,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出洞后,寻找所谓的望夫山。山在北边,还被遮挡看不见。于是吃饭后下山,在山腰看到北边有另一条小路,于是沿着山崖向北走,又看到一洞,朝西,洞口高挂,僧人砍伐树木搭建在洞前,横七竖八,无法攀登。

正在犹豫间,白云从上面望下来,急忙下来,鼓励我攀登。我们沿着梯子一级级上去,一块石头挡在洞口,从左边缝隙穿过,然后曲折玲珑;越过石脊向东下,直通山腹;开门向东出去,外面是层层的山崖,里面是堂奥,凭空向下看去,就像置身云端。

洞口乳石纵横交错,通道曲折,北边有一条小路高耸而下,向东转去昏暗,也有门向东出去,暗处不再下去。我们又和白云分开坐在石脊中间,谈论这个洞的神奇。以前有他的徒弟不规矩,进入洞中迷失方向,不知道去了哪里。白云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哀求佛祖,五天后,从洞的侧面出来,说被神灵束缚,将要被放入海中,因为师父求情才免于难。然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寻找,不知道从哪里出来。这里东西通透,有脊有门分隔。不如穿山、叠彩、中隐、南峰等洞,宽敞通达,向下望去明亮,内部没有多余的幽深之处。

下到洞中,告别白云。再走一里,向西过北门,门西边的山峰直对着,削山为城。沿着北边山脚转向西北城角,下面是层层叠叠的石头,上面是陡峭的城墙。它的西边是马留山东边的山脉;南边濒临城墙是池塘,南边汇集与凉水洞桥新西门外的水。而南边流入阳江;北边则是洼地汇入山塘,向东比虞山接龙桥下要浅。《志》上所说的始安峤应该就在这里。《志》上还有冷水洞,在城东,而曾公岩被称为冷水,这里也有冷水洞。凉水洞桥北边,满池都是荷花,香气远播,也是胜地。凉水洞在新西门外的北门在两山之间,东西两座山峰峭立而起,东峰俗称马鞍,西峰俗称真武。东峰疑似就是镇南峰,《志》上说起有唐人刻石,尚未找到。西峰南麓,是王阳明祠。因此成为城池,非常坚固。但是北城随着山势向南转,所以北角非常狭窄,逐渐向南延伸,东西两边就开阔了。

我在城外西北角的盘崖上稍作休息,然后进入北门,向西拜访阳明祠。再向东沿着大街向南走,可以看到洞西岩的洞穴正对着明亮的地方,就像高悬的皎月。再向南一里,到达《桂岭碑》旁边,西边靠城,又有一座山,那就是华景洞。洞口朝东,前面有大池塘,后面靠着山,因此也成为了西城的一部分。洞前的岩石平坦开阔,上面覆盖着敞开的空间,南边曾经有楼阁,现在都已经倒塌,僧人移到岩石上居住。岩石后面开凿成门,里面崎岖不平,分为三部分:南边进入的,阴暗而深远;西边穿过的,以前穿过城外,因此成为了城门,后来用石头堵塞而中断;北边转弯的,上面出来就像前面,下面踏着飞石,东边靠近岩石。

崖上有刻字,是开庆元年皇帝的手敕,给了这里的镇将。开庆不知道是什么年号,文字都很可观。下面有谢表井跋,已经破损无法阅读。之后又回到前面的岩石,僧人说从洞的左边攀爬城墙上去,山顶有《诸葛碑》。我听到这里感到非常惊奇,急忙向西登上城墙的女墙,然后沿着南边登城,已经从石萼丛生的错综复杂中攀爬到山顶。这个山顶应该是宝积山。《志》上说起宝积与华景相连,上面有高耸的岩石和奇特的树木,现在又被称为卧龙山,想是一山而南北有不同的名字。山顶南边荒草中有两块碑,一块是成化年间开府孔镛撰文,一块是嘉靖年间总兵俞大猷修记。都说起这座山以前名为卧龙,因此用来祭祀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的德业在天下,不是仅仅因为地理位置。

现在山顶的祠堂已经废弃,重新在山脚下建造。从山顶向东俯瞰街道,晚霞清晰可见,向西远眺,水汽蒙蒙,荷叶田田,近处是马留山的倒影,远处是侯山诸峰苍翠,虽然没有诸葛亮的遗迹,也是八桂的胜地。旁边山崖的荆棘中,有一枝百合花,五个花瓣,非常大,于是连根折下,背着下山,就到了按察司后面。黄昏时分,走了两里路,到达住处。

初九日,我在寓所稍微休息了一下。上午,我从南大街走了一里路经过樵楼,想买扇子在上面题写《登秀诗》送给绀谷和灵室两位僧人,但是没有找到好的扇子。于是我从县后街向西走进宗室廉泉园。廉泉园的景色优美,主人礼节周到,谦逊有礼,让小童带我游览了整个园子。园子在房子的右边,后面靠近一个大池塘,远处有山,近处有水,景色十分美丽。果树和峰石错落有致,亭台楼阁雕刻精美,没有花纹。我在这里休息了很久。

东南方向一里路,我经过五岳观。再走一里,出了文昌门,这是东南门,南溪山就在它的前面。转过一个弯,直接走上南边的石梁,下面就是阳江北的分派。然后向东转,走了半里路,经过桂林会馆,再走半里路,就到了石山南麓,三教庵就在那里。庵后面是右军崖,就是方信孺结轩的地方。方信孺的诗刻在庵后面的石崖上,还完好可以拓印。这座山也是漓山,现在人们称之为象鼻山,雉土人在其中藏篓。洞不是很宽敞,以前可以直接通往东北角,但现在后窍已经被石头堵住了。沿着石崖向东北走,就到了漓江。然后沿着山边逆流而上,从石崖的险峻处又发现了一个洞,面向北方,名叫南极洞。洞不是很深。从洞口出来,一直绕到西北角,这就是象鼻岩,水月洞就在那里。因为这座山以各种形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飞崖从山顶飞跨而过,北边插入江中,东西两边都高高地雕刻成门,阳江从城南流来,穿过这里汇入漓江。上面空旷明亮如月,下面内外环绕着波浪,“水月”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而插入江中的部分,下面跨在水上,上面属于山,中间向下倾斜,有卷鼻的趋势,“象鼻”的称号也是由此而来。水洞的南边,山崖中间又开辟了一个陆地洞。山崖也是从山顶向东跨过江边,中间挖了一个圆形的洞口,长像走廊一样,直接通到水洞上面,[北边占据洞口,向下俯瞰水洞,]东西交错的景象,真是绝美。宋代的范石湖在这里刻下了铭文,以保存这个洞。字的大小不一,一半已经模糊不清,断裂和消失,这些断裂的文字和腐蚀的布料,真的可以和范铭一样珍贵,应该找人来拓印,不可错过。这时有一艘渔船停泊在洞口的山石之间,于是让人划船带我绕出洞外,再穿入洞中,看尽了水陆的景色。

再向南走一里,渡过漓江东岸,再走两里路到达穿山下。这座山与斗鸡山相对。〔斗鸡在刘仙岩南,山崖在北,漓江西岸濒江的山。东西两面夹着漓江,形状像怒冠鼓距,两山本应合称为斗鸡,只是东山透明如圆镜,所以更以穿山命名。〕山的西边又有一座山峰直立,最初看起来是一座,走到下面,才看到竖着的石头直接剖到山的根部,像是分叉又像是合并,笔直地立在那里。这座山因为脆弱而飞扬见奇,当地人称之为荷叶山,非常贴切。穿山的北麓,嘉熙拖剑之水直接冲刷着山根,沿着山向南流,最终与漓江汇合。我最初到达这里时,隔着溪流无法过河。看到山崖险峻悬挂,洞门有的明亮有的昏暗,错落有致,即使过河也无法上去。于是沿着溪流向南走,隔着水向东看,穿岩已经转弯,看不到空明的景象,而山侧形成了山峰,尖得像竖起的手指。我又用小船向东渡过,从穿山的南麓出来,面向北登山。拨开草丛寻找石阶,登上一个岩石,高高地靠着山的一半,门向南开,[怀疑]这就是穿岩了。而里面乳石悬挂,琼石层层叠叠,非常曲折。从左边深入,就逐渐低洼而黑暗,水汇聚在中间。知道这不是穿岩,就出来了。从右边再次攀爬而上,就到了高大的岩石,空旷开阔,直通山腹,直径十多丈,高五丈多,宽五丈多,上面像卷起的桥,下面像通道,中间没有悬挂的石头,所以一眼望去通透明亮。洞北的山崖右边刻有“空明”二字,从外面攀爬过山崖向东转,又开辟了一个洞,面向北与穿岩并列,但后面不通,里面分层有洞,如果以穿岩为正堂,那么这个就是内室了。[它的东边还有三个洞口,从这里可以看到,但到这里就非常陡峭,路径狭窄。]穿岩的南边,上面又悬挂着一个洞,面向南与穿岩并列,但后面不向北通,里面排列着层层帷幕,如果以穿岩为平台,那么这个就是阁楼了。在那里凭栏远眺了很久,最终还是沿着原来的路向东回到水岩。即将到达山麓时,又看到一个洞,门也向南开,排列在汇水的东边。里面也有支洞,向西进入又狭窄又黑暗,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当时快到傍晚了,于是还是向西渡过荷叶山下。向北两里路,经过河舶所,逆着漓江东岸向上,再向东北走三里路,渡过浮桥返回寓所。

初十日,我在寓所休息。上午,让人取来之前留在初旸那里的石头,里面有一个黑色的山峰,有很多斧头砍过的痕迹。下午,我又亲自带着石头去换,而初旸在王城后门看戏,我就把石头留在了他家。于是和静闻带着题有诗的扇子和岳茗去送给绀谷。等到达王城后门时,正演着戏,观众挤满了门前的栏杆,无法进去。静闻把扇子和茶藏在袖子里上了忏悔坛。正好绀谷在坛上,就约定了十三日再见面。我当时在烈日下中暑很严重,不想看戏,就急忙托付门内的僧人催促静闻回来,于是我在寓所休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五-注解

郑君:指郑某,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行。

杨诸君:指杨姓的几位朋友。

酬赠:以诗相赠,表示答谢或回应。

南溪桥:一座桥梁,位于南溪之上。

石梁:一种桥梁结构,用石头建成。

白龙洞:指名为白龙洞的洞穴,常用于指代洞穴的美景。

璇室:装饰华丽的房间。

千手观音:佛教中的菩萨之一,有千只手。

刘仙岩:一个洞穴,与白龙洞相连。

钱篝火:一种古代的火把。

炬山僧:住在炬山的僧人。

刘仙:指刘景,字仲远,是一位道教仙人。

张平叔:刘仙的老师。

金丹秘歌:关于金丹修炼的秘籍。

俞真人歌:关于俞真人的歌。

养气汤方:一种养生汤的配方。

唐少卿:唐代的官员,可能也是道教徒。

遇仙记:关于遇见仙人的记载。

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

仙人足迹:传说中的仙人留下的脚印。

雉山:一座山,位于桂林。

灵懿庙:供奉嘉应妃的庙宇。

梳妆台:古代女子梳妆的地方。

荷叶洞:一个洞穴,内有石肺和荷叶。

净瓶:一座山,因其形状像净瓶而得名。

二里:古代距离单位,一里等于半公里,二里大约为一公里。

大道:宽阔的道路,常指主要的交通路线。

十里铺:古代在长途道路上设置的休息点,每隔十里设置一个。

玄岩:指名为玄岩的岩石或洞穴,玄通常指神秘、深奥。

乳柱:指洞穴中像乳白色的石柱,常用于形容洞穴的壮观。

宁远门:指名为宁远门的城门,常用于指代城门。

按察司:古代官署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吏。

初旸:指初升的太阳,此处指某人的名字。

刘岩山:指名为刘岩山的山,常用于指代山名。

刘岩洞:指位于刘岩山上的洞穴。

明月洞:指名为明月洞的洞穴,常用于指代洞穴的美景。

白云:指名为白云的僧人,常用于指代人物。

望夫山:指名为望夫山的山,常用于指代山名。

马留山:指名为马留山的山,常用于指代山名。

真武:指真武大帝,道教中的神祇。

王阳明祠:指纪念王阳明的祠堂,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

桂岭碑:指名为桂岭碑的碑文,常用于指代碑刻。

华景洞:指名为华景洞的洞穴,常用于指代洞穴的美景。

诸葛碑:指纪念诸葛亮的碑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宝积山:指名为宝积山的山,常用于指代山名。

八桂胜地: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名胜之地,八桂是广西的别称。

樵楼:古代城市中的楼阁,用于守望和贸易。

绀谷:指寺庙或山洞,此处可能指某位僧人所居之地。

灵室:指僧人修行的地方,也指灵验的房屋。

宗室廉泉园:宗室,指皇族的后裔;廉泉,指清泉,此处指一个园林。

礼度谦厚:指人的行为举止文雅有礼,态度谦和。

童导游:童子,指年轻的仆人或随从;导,引导;游,游览。

五岳观:五岳,指中国五座著名的山,此处指供奉五岳神灵的庙宇。

文昌门:文昌,指文曲星,古代认为掌管文运,此处指城门。

三教庵:三教,指儒、道、佛三教;庵,指小庙。

右军崖:右军,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此处指山崖。

方信孺:方信孺,指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方信孺。

象鼻山:指漓江边的一座山,以其形状似象鼻而得名。

雉土人:雉,指鸟,此处指当地居民。

南极洞:南极,指南方的极点,此处指洞穴。

水月洞:指洞穴中因水波荡漾而形成如月亮的景象。

飞崖:指山崖,此处指山崖如飞鸟般横跨。

阳江:指流经桂林的一条江。

漓江:指流经桂林的一条江,与阳江汇合。

范石湖:范石湖,指宋代文学家范成大。

穿山:指桂林的一座山,以其形状似穿过的山而得名。

斗鸡山:指桂林的一座山,以其形状似斗鸡而得名。

荷叶山:指桂林的一座山,以其形状似荷叶而得名。

嘉熙拖剑之水:嘉熙,指宋代年号;拖剑,指水流如剑般迅猛。

空明:指洞穴中明亮透明的景象。

皇堂:指洞穴中的主要空间,如同殿堂。

奥室:指洞穴中的深幽之处,如同密室。

架阁:指洞穴中的上层空间,如同阁楼。

王城后门:指古代王城的后门。

忏坛:指佛教中忏悔的地方。

岳茗:指岳州的茶叶,岳州,指现在的岳阳。

阑内僧:阑,指门框;僧,指僧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五-评注

初九日,余少憩寓中。上午,南自大街一里过樵楼,市扇欲书《登秀诗》赠绀谷、灵室二僧,扇无佳者。乃从县后街西入宗室廉泉园。

此段文字描绘了作者在初九日的行程,从寓中出发,经过大街、樵楼,寻找扇子以书写《登秀诗》赠予两位僧人。作者在寻找扇子的过程中,未能找到满意的扇子,转而前往宗室廉泉园,为后文游览园林作铺垫。

廉泉丰仪修整,礼度谦厚,令童导游内园甚遍。园在居右,后临大塘,远山近水,映带颇盛,果树峰石,杂植其中,而亭榭则雕镂缋饰,板而无纹也。

作者对廉泉园的描述细致入微,园中景色宜人,园主礼度谦厚,园内建筑精美,亭榭雕刻细腻,但板面无纹,反映出一种朴素与自然相结合的审美观念。

停憩久之。东南一里,过五岳观。又一里,出文昌门,乃东南门也,南溪山正对其前。

作者在廉泉园中停留许久,随后游览了五岳观,出文昌门,来到南溪山前,展现了作者游历的广泛和行程的连贯。

转若一指,直上南过石粱,〔梁下即阳江北分派。〕即东转而行,半里,过桂林会馆,又半里,抵石山南麓,则三教庵在焉。

作者继续前行,经过石粱,到达桂林会馆,最终抵达石山南麓的三教庵,展现了作者游历的深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关注。

庵后为右军崖,即方信孺结轩处。方诗刻庵后石崖上,犹完好可拓。

作者对三教庵后的右军崖进行了描述,崖上刻有方信孺的诗作,体现了作者对文化遗迹的重视和对历史人物的尊敬。

其山亦为漓山,今人呼为象鼻山,与雉土人藏篓其中也。洞不甚宽广,昔直透东北隅,今其后窍已叠石掩塞。

作者对漓山及其周边的象鼻山进行了描述,揭示了山洞的历史变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对历史的思考。

循石崖东北,遂抵漓江。乃盘山溯行,从石崖危嵌中又得一洞,北向,名南极洞。

作者继续游历,抵达漓江,并发现了一个名为南极洞的洞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探索和对洞穴文化的关注。

乃南行一里,渡漓江东岸,又二里抵穿山下。其山西与斗鸡山相对。

作者继续南行,渡过漓江,抵达穿山下,并描述了穿山与斗鸡山的相对位置,展现了作者对地理环境的观察。

山之西又有一峰危立,初望之为一,抵其下,始见竖石下剖,直抵山之根,若岐若合,亭亭夹立。

作者对荷叶山的描述,描绘了山势的奇特和美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穿山北麓,嘉熙拖剑之水直漱崖根,循山而南,遂与漓合。

作者对穿山北麓的嘉熙拖剑之水的描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余始至其北,隔溪不得渡。望崖壁危悬,洞门或明或暗,纷纷错列,即渡亦不得上。

作者在游历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无法渡过溪流,对崖壁和洞门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观察和思考。

乃随溪南行,隔水东眺,则穿岩已转,不睹空明,而山侧成峰,尖若竖指矣。

作者在困境中寻找出路,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了新的路径,展现了作者的智慧和坚韧。

又以小舟东渡,出穿山南麓,北面而登。拨草寻磴,登一岩,高而倚山半,其门南向。

作者继续前行,通过小舟渡过穿山南麓,攀登岩石,到达一个南向的洞穴,展现了作者对探险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由其左深入,则渐洼而黑,水汇于中。知非穿岩,乃出。

作者在洞穴中深入探索,发现并非穿岩,而是另一个洞穴,体现了作者对探险的执着和对自然景观的探索。

由其右复攀跻而上,则崇岩旷然,平透山腹,径山十余丈,高阔俱五六丈,上若卷桥,下如甬道,中无悬列之石,故一望通明。

作者继续攀登,到达一个宽敞的洞穴,洞穴内部开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探险的热爱。

洞北崖右有镌为“空明”者,由其外攀崖东转,又开一洞,北向与穿岩并列,而后不中通,内分层窦,若以穿岩为皇堂,则此为奥室矣。

作者对洞穴的描述,揭示了洞穴内部的复杂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对洞穴文化的关注。

穿岩之南,其上复悬一洞,南向与穿岩叠起,而后不北透,内列重帏,若以穿岩为平台,则此为架阁矣。

作者对洞穴的描述,展现了洞穴内部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

凭眺久之,仍由旧路东〔下汇〕水岩。将南抵山麓,复见一洞,门亦南向,而列于汇水之东。

作者在洞穴中游览,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了新的洞穴,展现了作者对探险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其内亦有支窍,西入而隘黑无奇。时将薄暮,遂仍西渡荷叶山下。

作者在洞穴中继续探索,发现了一个狭窄而黑暗的支洞,体现了作者对探险的执着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北二里,过河舶所,溯漓江东岸,又东北行三里,渡浮桥而返寓。

作者在游历结束后,返回寓所,展现了作者游历的完整性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初十日,余憩寓中。上午,令取前留初旸所裹石,内一黑峰,多斧接痕。

作者在初十日的行程中,对之前留下的石头进行了观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

下午,复亲携往换,而初旸观戏王城后门,姑以石留其家。

作者在下午亲自携带石头前往交换,并留在了初旸家中,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遂同静闻以所书诗扇及岳茗赍送绀谷。比抵王城后门,时方演剧,观者拥列门阑,不得入。

作者与静闻一同前往王城后门,但由于演剧的观众众多,未能进入,体现了作者对文化活动的关注。

静闻袖扇茗登忏坛。适绀谷在坛,更为订期十三〔日〕。

作者与静闻在忏坛上与绀谷相遇,并约定了下一次的会面时间,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和对文化活动的关注。

余时暴日中暑甚,不欲观戏,急托阑内僧促静闻返,乃憩寓中。

作者在游玩过程中中暑,因此未能观看戏剧,体现了作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对友情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0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