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十五-原文
初四日自驮朴〔取道至太平。〕
西南行一里,有石垣东起江岸,西属于山,是为左州、崇善分界。
由垣出,循山溯江南行,三里,越一涸涧,又四里为新铺,数家之聚。
江流从正南来,陆路遂西南转。
四里,复过一涸涧,涧底多石,上有崩桥,曰冲登桥。
其内有堡。
从此南上,盘陟冈阜三里,复与江遇。
其上有营房数家,曰崩勘。
又南五里,转一山嘴,其后山中有村曰驮竺。
盘其东垂,乃循山南西向行,于是回崖联蹁,上壁甚峻拔,下石甚玲珑。
二里,路南复突一危峰,遂入山夹。
盘之而西又一里,转南二里,登媚娘山。
其处峰峦四合,中悬一土阜为脊。
越之而南下,东南三里,路侧有窞一圆,名龙井。
下坠五六丈,四围大径三丈,俱纯石环壁。
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路遂昏黑。
践崖扪隙,其下忽深不可测。
久之,光渐启,回见所入处,一石柱细若碧笋,中悬其间,上下连属,旁有石板平庋,薄若片云,声若戛击金树。
至其洞,虽不甚宏而奇妙,得之路旁,亦异也。
其上有一亭,将就圮。
〔自驮朴陆行至太平,辄见冈陀盘旋,四环中坠,深者为井,浅者为田,上下异穴,彼此共窞。
盖他处水皆转峡出,必有一泄水门,惟此地明泄涧甚少,水皆从地中透去,窍之直坠者,下陷无底;旁通者,则底平可植五稼即五谷,泛指粮食作物。
路旁大抵皆是。惟龙井下陷犹有底,故得坠玩焉。〕
由此西南出山,又四里,而江自壶关东垂北向而至。
溯之复南二里,升陟冈阜又二里,抵壶关。
关内旧惟守关第舍四、五间,今有菜斋老和尚建映霞庵于左,又盖茶亭于后。
余以下午抵庵,遂留憩于中。
菜斋,北人,年六十一岁,参访已遍海内。
所食惟淡菜二盂,不用粒米,见此地荒落,特建庵接众,憩食于庵者数十人,虽久而不靳焉。
菜斋法名如喜,徒名海润。
壶关在太平郡今崇左县城北一里余。
丽江西自龙州来,抵关之西,折而南,绕城南,东转而北,复抵关之东,乃东北流去。
关之东西,正当水之束处,若壶之项,相距不及一里。
属而垣之,设关于中,为北门锁钥。
其南江流回曲间,若壶之腹,则郡城倚焉。
城中纵横相距亦各一里,东西南三面俱濒于江。
城中居舍荒落,千户所门俱以茅盖。
城外惟东北有民店阛闠,余俱一望荒茅舍而已。
青莲山在郡城北二十余里,〔重峦北障天半。
其支南向,东下者即媚娘岭,西下为碧云洞。
〔洞〕在壶关正西二里,青莲山南下之支也。
〔石峰突兀,洞穿峰半,门东向。
先从北麓上三折坂,东向透石隙曰天门,得平台焉。
洞门屿其上。
门狭而高,内南转,空阔深暗,上透山顶,引光一线空濛下。
光下有大士龛,北向,中坐像,后有窞深陷,炬烛之沉黑;又一穴南去,不知其底。
此下层也。
其上层隔窞之南,复辟为门;门前列双柱,上平庋两盆曰“宝盆”。
先出大士像右壁,穿小穴南下窞侧,由双柱中抵宝盆下。
透门入,始颇隘;连进门两重,渐转东上,则穹然高张,天光下进,一门南向出为通天窍。
历级上,出洞门外,亦有台甚平,下瞰平壑,与东向门无异。
由大士像左壁西穿小穴曲折入,两壁狭转,下伏为隘门;透门进,忽上盘如覆钟;凡进四门,连盘而上者,亦四五处,乃出。
于大士像左壁稍北,又西穿小穴,渐北转,则岈然中通,山影平透,裂一门北向,号曰盘龙窟。
此洞中胜也。
北门外,崖石横带山腰,东达天门,西抵一飞崖下,上覆下嵌。
崖不甚高,上下俱绝壁,中虚而横带者,合平廊复榭,无愧“群峰献翠”名。
北瞰深坞,重峦前拱,较东南二台,又作一观。
由崖东攀石萼西望,峰顶莲瓣错落,中有一石,东剜空明,为蔓深石削,不得攀接。
仍从盘龙窟入,出东台,仰眺洞南,峰裂岐崖,回环一峡。
乃攀枝援隙上,直历峡峰攒合中,复有东向洞,内皆耸石攒空,隙裂渊坠,削不受趾,俯瞰莫窥其底,石块投之,声历历不休,下即大士龛中承受坠光处也。
至此洞外胜始尽。
此洞向无其名,万历癸丑参戎顾凤翔开道叠磴,名之曰碧云,为丽江胜第一。
顾乃华亭人,松江县人。
白云岩在壶关正东四里,路由郡城东渡江,是为归龙村峒今作归垅。
在江东岸,太平隔江即江州属。
是村昔有怪出没江谭,为害江州、太平,人俱莫能制,而思明独来时而杀之,其害乃息。
故江州以此一峒思明,为思明属,今此峒东南北三面俱届江州,而西抵于江,为太平府,近太平城者惟此一村,而又远属思明,亦用异也。
石门塘在壶关外东北半里。
老虎岩在壶关内西南半里。
铜鼓在郡城内城隍庙,为马伏波遗物,声如吼虎,而状甚异。
闻制府各道亦有一二,皆得之地中者。
土人甚重之,间有掘得,价易百牛。
初五日晨餐后,即独渡归龙,共四里,西循白云岩。
荒坡草塞,没顶蒙面,上既不堪眺望,下复有芒草攒入袜裤间,举足针刺,顷刻不可忍,数步除袜解裤,搜刷净尽,甫再举足,复仍前矣。
已有一小水自东南峡中出,北潆岩前,上覆藤蔓,下踔江泥,揭涉甚艰。
过溪,抵岩下。
〔穹崖高展,下削如屏,色莹洁逾玉。崖南峭壁半列洞四、五,大小不一,皆西向。南面一洞较大,下复叠一洞,不甚深昧,而上洞中空外削,望之窈窕,竟不得攀憩。再南半里,有洞甚大,亦西向,前俱大石交支。从石隙透门入,洼敞可容三百人,内无旁通窦。洞北有小径,东上山夹,两旁削石并耸。攀级而登,逾山坳南,亦有洼下陷,木翳不能窥其涘。其北更耸层峰,西瞰江流城堞,俱在足底。再北直出白云岩顶,其坳中洼窞虽多,然〕棘藤蒙密,既不得路,复无可询,往返徘徊,日遂过午,〔终不能下通岩半洞也。此处岩洞特苦道路芜阻,若能岩外悬梯,或叠磴中窦,其委曲奇胜,当更居碧云上。〕
仍西二里,出归龙,南溯江岸三里,抵金柜、将军两山之间。
〔金柜瞰江峙,崖洞中空,大容数百人。茅棘湮阨ài险要〕,竟金柜山岩洞不得,三周其北东南三面,又两越其巅,〔对瞩江城,若晰须眉于镜中。东即将军山,片崖立峰头迎江,有干城设防之城赳赳势。环郡四眺,峰之特耸者此为最。〕
下候东关渡舟,已暮不复来,腹馁甚。
已望见北有一舟东渡,乃随江蹑石一里,抵其处,其舟亦西还。
迁延久之,得一渔舟,渡江而西。
见有卖蕉者,不及觅饭,即买蕉十余枚啖之。
亟趋壶关,山雨忽来,暮色亦至。
初六日余以归顺、南丹二道未决,余欲走归顺至富州,众劝须由南丹至贵州,盖贵州远而富州近,贵州可行而归顺为高平夷所阻也。
趋班氏神庙求签决之。
庙在大西门外,临江。
其神在郡极著灵异,家尸而户祝之〔每家都祭祀〕,有司之莅其境,靡不严事焉。
求签毕,有儒生数人赛祭祀庙中,余为询归顺道。
一年长者辄欲为余作书,畀土司之相识者。
余问其姓字,乃滕肯堂也。
名祚昌。
其中最年少者,为其子滕宾王。
名佐。
居城中千户所前。
余乃期造其家,遂还饭于映霞庵。
携火炬出壶关,西溯江岸,一里抵演武场北,又西一里,探碧云洞,出入回环者数四,还抵映霞。
见日色甫下午,度滕已归,仍入城叩其堂。
滕君一见倾盖,即为留酌。
其酒颇佳,略似京口,其茶则松萝之下者,皆此中所无也。
坐中滕君为言:“欲从归顺行,须得参戎一马符方妙。明晨何不同小儿一叩之乎?”
余谢不敏。
滕曰:“无已,作一书可乎?”
余颔之。
期明日以书往,乃别而返壶关。
初七日雨色霏霏,酿寒殊甚。
菜斋师见余衣单,为解夹衣衣我。
始可出而见风。
晨餐后,滕君来。
既别,余作畀参戎书。
饭而抵其家,则滕自壶关别后,即下舟与乃郎他棹,将暮未返,雨色复来,余不能待而返壶关。
雨少止,西觅老虎岩,坠洼穿莽,终不可得。
初八日余再抵滕,以参戎书畀之。
参戎姓章,名易,为会稽今之绍兴人。
其有名正宸者,合在户科,为辛未年家。
滕复留饭,网鱼于池,池在门前。
鱼有大小二种,大者乃白鲢,小者为鲶鱼。
鲶鱼味淡而不腥。
问所谓“香鱼”,无有也。
剖柑于树,其柑如香橼,瓤白而皮不厚,片剖而共食之,瓤与皮俱甘香,异众柑。
因为罄其生平。
滕君少年廪,领取官粮于学宫。
其人昂藏有侠骨,夙与中表谢孝廉有隙。
谢死,其家以毒诬滕,藤求检以白其诬,谢遂大窘。
时孝廉之弟为南宁司李掾,而孝廉之房考(即房考官)赵,为闵漳州人,方当道,竟罗织于宪访,且中以讪府道、殴卫所诸(莫)须有事,遂被黜戌钦州。
未几归,复为有司齮齕中伤不已,雄心竟大耗,而须鬓俱皤然矣。
其乃郎亦青年游泮,为此中铮铮出颖者,此中亦共以白眉推之。
且谓余何不暂馆于此,则学宫诸友俱有束脩即读书人的薪奉之奉,可为道路资。
余复谢不敏。
透出壶关,已薄暮矣。
有僧自南宁崇善寺来,言静闻以前月廿八子时回首指逝世,是僧亲为下火而来。
其死离余别时才五日,云白竟不为置棺,不知所留银钱并衣箧俱何人干没也?
为之哀悼,终夜不寐。
初九日午饭后,再入城候所进参戎书。
而滕氏父子犹欲集众留余馆此,故不为即进。
其书立为一初贡方姓者拆。
书初录,展转携去,久索而后得之。
乃复缄之,嘱其速进,必不能留此也。
初十日晨餐后出游石门。
上午抵滕君处,坐甫定,滕宾王持参戎招余柬来,余谢之。
已参府中军唐玉屏名尚珠,全州人。
以马牌相畀。
余为造门投刺,还饭于滕。
雨竟不止,是夕遂宿于滕馆。
十一日雨。
食息于滕。
十二日雨。
食息于滕。
迨暮,雨少止,乃别,抵壶关映霞庵。
是夜夜雨弥甚。
十三日阻雨壶关。
十四日仍为雨阻。
余欲往驮朴招顾行,路泞草湿,故栖迟不前。
十五日雨如故。
有远僧三人自壶关往驮朴,始得寄字顾行,命其倩夫以行李至郡。
十六日夜雨弥甚,达旦不休。
余引被蒙首而睡,庵僧呼饭乃起。
饭后天色倏开,日中逗影,余乃散步关前,而顾行至矣。
异方两地,又已十余日,见之跃然。
即促站骑觅挑夫,期以十八日行。
十七日早寒甚,
起看天光欲曙未曙,
而焕赤腾丹,朦胧隐耀,
疑为朝华,
复恐雨征,
以寒甚,
仍引被卧。
既而碧天如洗,
旭日皎洁,
乃起而饭。
入别滕君,
父子俱出,
复归饭映霞。
抵晚入候,
适滕君归,
留余少酌,
且为作各土州书,
计中夜乃完。
余别之,
返宿庵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十五-译文
初四日,我从驮朴出发,取道至太平。向西南行进一里,有一道石墙从江边向东起,向西属于山,这就是左州和崇善的分界线。从石墙出来,沿着山势往南,顺江南行三里,越过一条干涸的溪涧,再行四里就到了新铺,这里有几户人家聚集。江水从正南方向流来,陆路于是转向西南。再行四里,又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涧,涧底多石头,上面有一座崩塌的桥梁,称为冲登桥。桥内有堡垒。从这里向南走,沿着山势盘旋上升三里,再次遇到江水。山上有几家营房,称为崩勘。再往南五里,转过一个山嘴,其后山中有村庄叫做驮竺。沿着山的东边走,然后向南西方向行进,这时山崖连绵,峭壁陡峭,下方的石头玲珑剔透。再行二里,路南又出现一座险峻的山峰,于是进入山谷中。
沿着山谷向西走又一里,再向南二里,登上媚娘山。这里山峰环绕,中间有一座土丘作为山脊。越过土丘往南走,东南方向三里,路旁有一个圆形的洞穴,称为龙井。洞穴下坠五六丈,四周直径三丈,都是石头环绕的墙壁。从上面用石阶下坠到底部非常平坦,东北方向裂开一门,穿过门进去,里面水声潺潺,道路变得昏暗。沿着山崖摸索着走,下面突然深不可测。过了一会儿,光线渐渐亮起来,回头看到进入的地方,有一根石柱细如碧玉,中间悬挂在空中,上下相连,旁边有石板平整地摆放着,薄如云片,声音像敲击金树。到了这个洞穴,虽然不算很大,但非常奇妙,能在这里路边看到,也是很罕见的。上面有一个亭子,快要倒塌了。
从驮朴陆路走到太平,总是看到山势盘旋,四周环绕,深处是井,浅处是田,上下不同洞穴,彼此相连。其他地方的水都流向峡谷流出,必定有一个泄水口,只有这个地方明显泄水的地方很少,水都从地下透过去,直坠到底的洞口,下面深不见底;旁边通向的洞口底部平坦,可以种植五谷,这里路旁的大概都是这样。只有龙井下面深陷还有底部,所以可以在这里玩耍。
从这里向西南出山,再走四里,江水从壶关的东边往北流来。逆流而上再南行二里,再往上爬二里,到达壶关。关内以前只有四到五间守关的房屋,现在有菜斋老和尚在左边建了映霞庵,又在后面盖了茶亭。我下午到达庵中,就在那里休息。菜斋是北方人,六十一岁,已经遍访海内外。他只吃两碗淡菜,不用米粒,看到这里荒凉,特地建庵接待大家,在庵中休息吃饭的人有几十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吝啬。菜斋的法号是如喜,徒弟名叫海润。
壶关在太平郡,现在崇左县城北一里多远。丽江从龙州往西流来,到达关的西边,转向南,绕过城南,向东转北,再次到达关的东边,然后向东北流去。关的东西两端,正是水流的交汇处,像壶的颈部,相距不到一里。
沿着这里筑起围墙,设置关隘,作为北门的锁钥。关的南边江水回曲,像壶的腹部,郡城就靠在这里。城中纵横相距也都各有一里,东西南三面都濒临江水。城中房屋荒凉,千户所的门都用茅草覆盖。城外只有东北方向有民店,其余地方都是一片荒芜的茅草屋。青莲山在郡城北二十多里,〔重重叠叠的山峦像天的一半。它的支脉向南延伸,向东延伸的是媚娘岭,向西延伸的是碧云洞。〕〔石峰突兀,洞穴穿过山峰的一半,洞口向东。先从北坡上三段陡坡,向东穿过石缝称为天门,到达一个平台。洞口就在平台上。洞口狭窄而高,内部向南转,空旷深远而昏暗,向上透过山顶,一线光芒从空濛中射下。光芒下有一个大士龛,面向北,中间有一个坐像,后面有一个深陷的洞穴,用火炬照下去很黑;还有一个洞穴向南延伸,不知道底部在哪里。这是下层。上层在洞穴南部隔开,再次开辟洞口;洞口前面有两根柱子,上面摆放着两个盆子,称为‘宝盆’。先从大士像的右边墙壁出来,穿过一个小洞向南下到洞穴的侧面,从两根柱子中间到达宝盆下面。穿过洞口进去,开始很狭窄;连续进入两个洞口,渐渐转向东上,然后穹然高耸,天光从上面射下来,一门向南开,称为通天窍。经过石阶往上走,出洞口外,也有一个平坦的平台,向下俯瞰平缓的山谷,和向东的门没有两样。从大士像的左边墙壁向西穿过一个小洞,曲折进入,两壁狭窄转折,下面低陷成为隘门;穿过隘门进去,突然向上盘旋,像倒扣的钟;总共进入四道门,连续盘旋上升的也有四五处,这才出来。在大士像左边墙壁稍北的地方,又向西穿过一个小洞,渐渐向北转,则中间贯通,山影平铺,裂开一门向北,称为盘龙窟。这是洞穴中的胜景。北门外,崖石横带山腰,向东到达天门,向西到达一座飞崖下面,上面覆盖,下面嵌入。崖壁不高,上下都是绝壁,中间空旷而横带的地方,合起来成为平直的走廊和亭子,无愧于‘群峰献翠’的美名。从崖上向东攀爬,向西望,峰顶的莲瓣错落有致,中间有一块石头,向东凿空,被深石削去,无法攀爬。还是从盘龙窟进入,出东台,仰望洞穴的南边,山峰裂开,形成一峡。于是攀爬树枝,沿着缝隙往上,一直到达峡谷山峰交汇的地方,又有向东的洞穴,里面都是高耸的石头,空隙深陷,无法立足,向下看去无法窥见底部,投下石块,声音清脆不断,下面就是大士龛中承受坠光的地方。到这里,洞穴外的胜景才结束。
这个洞穴以前没有名字,万历癸丑年,参戎顾凤翔开辟道路,修建石阶,命名为碧云,成为丽江第一胜景。顾凤翔是华亭人,松江县人。白云岩在壶关正东四里,从郡城东渡江,这里是归龙村峒,现在写作归垅。在江的东岸,太平隔江就是江州属地。这个村庄以前有怪物出没江边,危害江州和太平,人们都无法制服,只有思明偶尔来杀掉它,危害才停止。所以江州把这个峒称为思明峒,成为思明的属地,现在这个峒的东南北三面都到达江州,而西边到达江边,是太平府,靠近太平城的只有这个村庄,同时又远属于思明,也是很奇特的事情。
石门塘在壶关外东北半里。老虎岩在壶关内西南半里。铜鼓在郡城内的城隍庙,是马伏波的遗物,声音像老虎吼叫,形状非常奇特。听说制府各道也有一两件,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当地人非常重视它,有时挖到,价值可以换一百头牛。
初五日早晨吃过饭后,我就独自划船回到龙地,总共四里路,向西沿着白云岩走。荒坡上长满了草,草丛中深得几乎盖住头顶,上面看不清远处的景色,下面又有芒草刺入袜子和裤子之间,每迈一步都像针扎一样,让人难以忍受,走几步就脱掉袜子解开裤子,彻底清理干净,再次抬起脚时,情况又回到了开始。已经有一小股水流从东南的峡谷中流出,流向岩前,上面覆盖着藤蔓,下面是江泥,涉水非常困难。过了溪流,到达岩下。〔高耸的悬崖展开,下面像屏风一样陡峭,颜色晶莹洁白超过玉石。悬崖南面的峭壁上有四到五个洞穴,大小不一,都朝西。南面一个较大的洞穴下面又叠加了一个洞穴,不是很深暗,上面洞中空旷且外缘陡峭,看起来幽深,但根本无法攀爬休息。再往南半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洞穴,也朝西,前面有大石头交叉支撑。从石头缝隙中穿过门进入,洞穴宽敞可以容纳三百人,内部没有其他通道。洞穴北面有一条小路,向东上山,两旁是陡峭的岩石。攀登阶梯而上,越过山脊南面,也有低洼的地方,树木茂密无法看到边缘。北面更加陡峭,向西可以俯瞰江流和城墙,都在脚下。再往北直出白云岩顶,山脊中的低洼地方虽然很多,但是〕荆棘藤蔓茂密,既找不到路,又无人可问,来回徘徊,时间很快就过了中午,〔最终无法到达岩中的半边洞穴。这个地方的岩洞特别艰苦,道路崎岖,如果能在岩外搭建悬梯,或者在中空的洞穴中搭建阶梯,那些曲折奇特的景色,应当更加美不胜收。〕继续向西两里,出了归龙,向南沿着江岸走了三里,到达金柜山和将军山之间。〔金柜山俯瞰江面,崖洞中空,可以容纳数百人。茅草荆棘堵塞险要处〕,最终未能找到金柜山的岩洞,围绕着北东南三面转了三圈,〔面对江城,就像在镜子中清晰地看到胡须眉毛。东面是将军山,一片悬崖立在山顶迎着江水,有像干城一样设防的坚固态势。环顾四周,山峰特别高耸的莫过于此处。〕下山等待东关渡船,已经傍晚不再回来,肚子非常饿。已经看到北边有一艘船向东渡,就沿着江边踩着石头走了一里路,到达那里,那艘船也向西返回。拖延了很久,才找到一艘渔船,渡江向西。看到有卖香蕉的,来不及找饭吃,就买了十几个香蕉吃。急忙赶往壶关,突然下起山雨,天色也暗了下来。
初六日,因为归顺和南丹两条路都没有决定,我想走归顺到富州,大家劝我必须走南丹到贵州,因为贵州远而富州近,贵州可以通行而归顺被高平夷人阻挡了。于是跑到班氏神庙求签决定。庙在大西门外面,靠近江边。这位神在郡里非常有灵异,家家户户都祭祀他,有官员来视察,没有不虔诚的。求签结束后,有几个儒生在庙里祭祀,我向他们询问归顺的路。一个年纪较大的儒生想为我写一封信,给认识土司的人。我问他姓名,是滕肯堂,名叫祚昌。其中最年轻的是他的儿子滕宾王,名叫佐,住在城中千户所前面。我就约定去他家,然后回到映霞庵吃饭。带着火炬出壶关,向西沿着江岸走,一里路到达演武场北面,又向西一里路,探寻碧云洞,来来回回走了好几次,最后回到映霞。看到太阳刚过下午,估计滕已经回家,就进城敲他的门。滕君一见我,就邀请我喝酒。他的酒相当不错,有点像京口的酒,他的茶是松萝茶中的下品,都是这里没有的。坐着的时候,滕君对我说:‘想要从归顺走,必须得到参戎一匹马符才能顺利。明天为什么不和小孩一起去拜访一下呢?’我谦虚地拒绝了。滕君说:‘既然如此,写一封信可以吗?’我答应了。约定明天带着信去,就告别返回壶关。
初七日,雨一直下,非常寒冷。菜斋师傅看到我衣服单薄,就帮我脱下夹衣给我穿上。这才可以出门见风。吃过早饭后,滕君来了。分别后,我写了一封给参戎的信。吃过饭后到达他家,滕自壶关分别后,就下船和儿子一起去其他地方,直到傍晚才回来,雨又来了,我不能等待就返回壶关。雨稍微停了,向西寻找老虎岩,但最终没有找到。
初八日,我再次去滕家,把参戎的信交给他。参戎姓章,名易,是会稽现在的绍兴人。有一个名叫正宸的人,和他在户科一起工作,是辛未年的家。滕又留我吃饭,在池塘里捕鱼,池塘在他家门前。鱼有两种,大的叫白鲢,小的叫鲶鱼。鲶鱼味道淡而不腥。问起‘香鱼’,却没有。在树上剖开柑橘,柑橘像香橼,果肉白而皮不厚,一片片分开来一起吃,果肉和皮都甜香,和其他柑橘不一样。滕君就向我讲述了他的生平。滕君年轻时在学宫领取官粮。他这个人高大威猛,有侠义之心,以前和表亲谢孝廉有矛盾。谢孝廉去世后,他家用毒药诬陷滕君,滕君要求检查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谢孝廉就陷入了困境。当时谢孝廉的弟弟是南宁司李掾,而谢孝廉的房考官赵是漳州人,当时正掌权,竟然罗织罪名,并且用一些莫须有的理由,最终被贬到钦州。不久后回来,又被官员诬陷,雄心壮志大受打击,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他的儿子也是青年才俊,是这里的佼佼者,大家都认为他是白眉。他还问我为什么不暂时住在这里,学宫的同学们都有读书人的薪俸,可以作为路上的费用。我再次谦虚地拒绝了。穿过壶关,已经是傍晚了。有一个僧人从南宁崇善寺来,说静闻在一个月前廿八日的子时回头指向逝世,这位僧人亲自为他下火。他去世离我和他分别才五天,说白竟然不为他置办棺材,不知道他留下的银钱和衣物都被谁拿走了?我为他的去世感到哀悼,整夜没有睡觉。
初九日午饭后,再次进城等待参戎的信。而滕氏父子还想召集众人留我住在这里,所以没有立即进信。信被一个姓方的初贡拆开了。信刚抄写完毕,就辗转被带走了,久等才拿到。于是再次封好,叮嘱他们赶快送进去,一定不能留在这里。
初十日早晨吃过饭后出游石门。上午到达滕君处,坐下还没多久,滕宾王拿着参戎的请柬来,我谢绝了。参戎府中的军唐玉屏名叫尚珠,是全州人。他给了我马牌。我上门投递名片,然后在滕家吃饭。雨一直不停,当天晚上就住在滕家。
十一日下雨。在滕家吃饭休息。
十二日下雨。在滕家吃饭休息。等到傍晚,雨稍微停了,就告别,到达壶关映霞庵。那天晚上雨下得更大了。
十三日因为雨在壶关受阻。
十四日仍然因为雨受阻。我想去驮朴招顾行,路泥泞草湿,所以拖延不前。
十五日雨还是那样。有三个远来的僧人从壶关去驮朴,我才得以寄信给顾行,命令他让他的仆人带着行李到郡里。
十六日夜晚雨下得更大,一直持续到天亮。我盖上被子蒙着头睡觉,庵里的僧人叫吃饭才起床。吃过饭后,天色突然放晴,中午阳光明媚,我就散步到关前,而顾行也到了。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已经十多天了,看到他我非常高兴。就催促他找马夫,约定十八日出发。
十七日早上非常寒冷,起床看天色想要天亮却还没亮,但是天空呈现出红彤彤、像丹砂一样的颜色,模糊中隐约发光,我怀疑这是早晨的花朵,但又担心会有雨,因为天气非常冷,于是又拉过被子躺下。
过了一会儿,天空像洗过一样碧蓝,旭日明亮洁白,我就起床吃饭。
然后去拜访滕君,父子俩都出来了,我又回到映霞吃饭。
傍晚时分回来拜访,正好滕君也回来了,他留我稍微喝点酒,并且帮我写各地州的书信,一直写到半夜才完成。
我告别他,回到庵中住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十五-注解
驮朴:驮朴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文中提到主人公想要前往驮朴。
太平:指地名,文中提到自驮朴至太平。
石垣:指用石头筑成的围墙或堤坝。
左州、崇善分界:指左州和崇善两地的分界线。
涸涧:指干涸的溪涧。
新铺:指新建的驿站或路旁的小镇。
江流:指江河的水流。
陆路:指陆地的道路。
冈阜:指山丘或小山。
营房:指军队驻扎的房屋。
崩勘:指因山体崩塌而形成的险峻地带。
山嘴:指山的一角或尖端。
驮竺:指地名,文中提到山中有村名驮竺。
窞:指深陷的洞穴。
龙井:指地名,文中提到路侧有窞一圆,名龙井。
崩桥:指因山体崩塌而形成的桥梁。
冲登桥:指地名,文中提到有崩桥,曰冲登桥。
堡:指古代军事防御设施。
冈陀:指险峻的山丘。
五稼:指五种谷物,泛指粮食作物。
菜斋:指一种素食主义的生活方式。
映霞庵:指地名,文中提到菜斋老和尚建映霞庵于左。
茶亭:指供行人休息和饮茶的亭子。
壶关:壶关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文中主人公提到了壶关。
丽江:指地名,文中提到丽江西自龙州来。
青莲山:指地名,文中提到青莲山在郡城北二十余里。
碧云洞:指地名,文中提到碧云洞在壶关正西二里。
石峰:指由石头构成的山峰。
天门:指地名,文中提到从北麓上三折坂,东向透石隙曰天门。
大士龛:指供奉大士(佛教菩萨)的洞穴。
炬烛:指点燃的蜡烛。
宝盆:指供神佛用的盆。
归龙村峒:指地名,文中提到白云岩在壶关正东四里,路由郡城东渡江,是为归龙村峒。
思明:指地名或人名,文中提到江州以此一峒思明,为思明属。
石门塘:指地名,文中提到石门塘在壶关外东北半里。
老虎岩:指地名,文中提到老虎岩在壶关内西南半里。
铜鼓:指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文中提到为马伏波遗物。
马伏波:指古代将领马援,铜鼓被认为是其遗物。
归龙:归龙可能是指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文中提到‘独渡归龙’说明主人公要渡过归龙这个地方。
白云岩:白云岩可能是一个地名,文中描述了主人公在白云岩附近的经历。
芒草:芒草是一种生长在荒野的植物,文中提到芒草刺入袜裤,说明主人公在行走时遇到了困难。
藤蔓:藤蔓是指藤本植物的蔓茎,文中描述了藤蔓覆盖在岩石上,给主人公的行走带来了困难。
岩洞:岩洞是指山中的洞穴,文中主人公在探索岩洞时遇到了困难。
穹崖:穹崖是指高耸的悬崖,文中描述了悬崖的景象。
岩前:岩前是指岩石的前面,文中提到主人公到达了岩洞的前面。
金柜:金柜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文中提到主人公到达了金柜山。
将军:将军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文中提到主人公到达了将军山。
城堞:城堞是指城墙上的垛口,文中提到主人公可以看到江流和城墙。
班氏神庙:班氏神庙可能是指一个供奉班氏神明的庙宇,文中主人公在此地求签。
归顺:归顺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路线,文中提到主人公想要走归顺的路。
南丹:南丹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路线,文中提到主人公考虑走南丹的路。
贵州:贵州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文中提到主人公考虑去贵州。
富州:富州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文中提到主人公考虑去富州。
参戎:参戎是古代对武官的称呼,文中提到主人公给参戎写信。
章易:章易是参戎的名字,文中提到他是会稽(今绍兴)人。
家:家在此处可能指家族或家庭,文中提到主人公询问的儒生是滕肯堂的家户。
束脩:束脩是古代对读书人薪俸的称呼,文中提到主人公可以在这里得到束脩。
南宁:南宁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文中提到南宁崇善寺。
钦州:钦州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文中提到主人公被贬至钦州。
顾行:顾行可能是指一个人的名字,文中提到主人公等待顾行来帮忙。
挑夫:挑夫是指承担货物挑运的人,文中提到主人公需要挑夫帮忙。
十七日:指农历的十七日,古代以农历纪日。
早寒甚:早晨天气非常寒冷。
天光欲曙未曙:天空中的光线接近黎明但还未完全亮起。
焕赤腾丹:形容天空中的颜色像朱砂一样鲜艳,如同丹砂一般。
朦胧隐耀: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光亮。
朝华:早晨的花朵,这里比喻天空中的光彩。
雨征:下雨的征兆,指天空中的某些现象预示着即将下雨。
引被卧:拉过被子躺下休息。
既而:不久之后。
碧天如洗:天空非常清澈,像洗过一样。
旭日皎洁:初升的太阳明亮而清澈。
入别滕君:进入滕君的家与他告别。
父子俱出:滕君和他的儿子都出来了。
复归饭映霞:再次回家吃晚饭,当时天空中有彩霞。
抵晚入候:等到傍晚时分。
适滕君归:恰好滕君回来了。
留余少酌:留下我小酌几杯。
且为作各土州书:并且为我写了几封给各个地方的书信。
计中夜乃完:计算时间,直到半夜才完成。
余别之:我告别他。
返宿庵中:返回到我在的寺庙中住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十五-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清晨至黄昏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句‘十七日早寒甚’直接点明了时间与气候,‘寒甚’二字,传达出作者对天气的直观感受,为后续的情景描绘奠定了基调。
‘起看天光欲曙未曙’一句,描绘了清晨的微妙时刻,天光尚未完全亮起,却已有曙光初现,作者起身观看,透露出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好奇。
‘而焕赤腾丹,朦胧隐耀’进一步描绘了曙光初现时的美丽景象,‘焕赤腾丹’形象地描绘了天空中色彩的变幻,‘朦胧隐耀’则传达出一种神秘和期待。
‘疑为朝华,复恐雨征’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猜测和担忧,一方面欣赏着美丽的朝霞,另一方面又担心天气变化,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复杂。
‘以寒甚,仍引被卧’表明作者因天气寒冷而再次回到床上,这一细节描绘出作者对自身舒适的追求。
‘既而碧天如洗,旭日皎洁’一句,描绘了天气转晴后的景象,‘碧天如洗’形象地表达了天空的清澈,‘旭日皎洁’则展现了太阳的明亮。
‘乃起而饭’说明作者在天气转晴后起床进食,这一动作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入别滕君,父子俱出’描绘了作者与滕君的离别场景,‘父子俱出’暗示了滕君家庭的和睦与温馨。
‘复归饭映霞’说明作者在离别后返回家中,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
‘抵晚入候,适滕君归’描述了作者在傍晚时分再次见到滕君,‘适’字表现出两人相遇的巧合。
‘留余少酌,且为作各土州书’描绘了作者与滕君的交往,‘少酌’体现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为作各土州书’则展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
‘计中夜乃完’说明作者与滕君的交流一直持续到深夜,这一细节反映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余别之,返宿庵中’表明作者在告别滕君后返回自己的住所,结束了这一天的活动,为全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