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六-原文
初三日余憩足寺中。
郡人祉会寺前,郡守始出行香。
余倚北檐作达陆参戎书,有一人伺其旁,求观焉,乃冯使之妻弟陈君仲也。
名瑛,庠彦生员。
言:‘此书达陆君,冯当获罪,求缓之。余当作书往促。’
并携余书去,曰:‘明日当来代请。’
已而又二人至,一曰谢还拙,一曰陈斗南。
谢以贡贡生作教将乐而归;陈以廪廪生而被黜,复从事武科者也。
二君见余箧中有文、项诸公手书,欲求归一录,余漫付之去。
既暮,有河池所诸生杜、曾二君来宿寺中,为余言:‘谢乃腐儒,而陈即君仲之叔,俗号‘水晶’,言其外好看而内无实也。’
初四日余晨起欲往觅陈、谢,比出寺东而陈、谢至,余同返寺中,坐谈久之。
又求观黄石斋诗帖。
久之去,余随其后往拜,陈乃返诸公手书。
观其堂额,始知其祖名陈学夔,乃嘉靖末年进士,曾任常镇兵使者,莅吾邑,有爱女卒于任,葬西门外,为之题碑其上曰:‘此兵使者陈学夔爱女之墓。吾去之后,不知将彝而去之乎?抑将怜而存之乎?是在常之人已。’
过谢君之堂,谢君方留酌,而随行者觅至,请还,曰:‘有陈相公移酒在寺,相候甚久。’
余以谢意不可却,少留饮而后行。
比还寺,复领陈君仲之酌。
陈出文请正,在此中亦铮铮者。
为余言,其邻有杨君者,名姿胜。
亦庠生,乃独山烂土司即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之族,将往其地,‘君可一拜之,俟之同行,不惟此路无虞,而前出黔境亦有导夫,此为最便。’
余颔之。
初五日晨起,余往叩陈君。
有韦老者,廪将贡矣,向以四等停,兹补试郡中,郡守以其文不堪,复再三令改作,因强余为捉刀代人作文。
余辞再三,不能已,乃为之作二文。
一曰:《吾何执?》一曰:《禄足以代其耕也》。
既饭,以稿畀韦,而往叩于陈,陈已他出矣。
乃返宿于寺。
初六日以一书畀吴守备,得其马票。
韦亦为余索夫票于戚挥使。
以为马与夫可必得,及索之,仍无应者。
是日斋戒而占,惟思恩可行,而南丹不吉。
其杨生之同行,亦似虚而不实。
初七日索夫马仍不得。
杨姿胜来顾,乃阿迷州杨绳武之族也应为弥勒州。
言其往黔尚迟,而此中站骑甚难,须买马可行。
余占之,颇吉。
已而冯使以一金来赆,侑以蔬酒,受之。
既午,大雨倾盆,欲往杨处看骑,不果行。
下午雨止,余作一柬托陈君仲代观杨骑。
是日为谷雨,占验者以甘霖为上兆,不识吾乡亦有之否也?
初九日零雨浓云,犹未全霁。
营中以折马钱至,不及雇骑者十之二。
此间人之刁顽,实粤西所独见也。
欲行,陈君仲未至,姑待之。
抵午不至,竟不成行。
下午,自往其家,复他出。
余作书其案头作别,遂返寓,决为明日步行计。
自二月十七日至庆远,三月初十起程,共二十三日。
庆远郡城在龙江之南。
龙江西自怀远镇,北凭空山,透石穴而出,其源从贵州都勾而下。
循北界石山而东,其流少杀于罗木渡,而两岸森石嶙峋过之。
江北石峰耸立,中为会仙,东为青鸟,西为宜山,会仙高耸,宜山卑小。
又西为天门拜相山,〔即冯京祖墓。〕皆凭临江北,中复开坞,北趋天河者也。
江南即城。
城南五里有石山一支,自西而东,若屏之立,中为龙隐洞山,东为屏山,西为大号山,又西为九龙山,皆蜿蜒郡南,为来脉者也。
郡城之脉西南自多灵山发轫。
多灵西南为都泥,东北为龙江,二江中夹之脊也。
东北走六十里,分支而尽于郡城。
将抵城五里外,先列为九龙山,又东北为大号山,又北结为土山,曰料高山,则郡之案也。
又北遂为郡城,而龙江截其北焉。
多灵山脉,直东走为草塘堡南之土脊,东起为石壁山,又东而直走为柳州江南岸诸山,又东南而尽于武宣之下柳江、都泥交会处。
龙江,郡之经流也。
其东北有小江南入于龙,其源发于天河县北界;其东南则五蛩桥诸流北入于龙,其源发于多灵山东境,皆郡城下流也。
郡城西南又有小水南自料高山北来,抵墨池西流,是为龙溪,又西则九龙潭之水自九龙山北流,与之合而西北之龙江。
此郡城之上流也。
西竺寺在城西门外,殿甚宏壮,为粤西所仅见,然寥落亦甚。
其南为香山寺,寺前平地涌石环立,为门为峡,为峰为嶂,甚微而幻,若位置于英石盘中者。
且小峰之上,每有巨树箕踞,其根笼络,与石为一,干盘曲下覆,极似苏阊盆累中雕扎而成者。
寺西有池,中亦有石。
池北郡守岳和声建香林书院,以存宋赵清献公故迹。
又西北为黄文节祠,后有卧龙石,前有龙谿xi同‘溪’西流。
宋署守张自明因文节遗风,捐数十万钱建祠及龙谿书院,今规模已废而碑图犹存祠中。
其东北即西竺寺也。
城内外俱茅舍,居民亦凋敝之甚,乃粤西府郡之最疲者。
或思恩亦然。
闻昔盛时,江北居民濒江瞰流亦不下数千家,自戊午饥荒公元1618年,蛮贼交出,遂鞠为草莽,二十年未得生聚,真可哀也。
绕城之胜有三:早北山,则会仙也;曰南山,则龙隐也;曰西山,则九龙也。
龙隐岩在郡城南五里,石峰东隅回环北转处也。
前有三门,俱西向;后通山背亦有三门,俱东南向。
其中上下层叠,纵横连络,无不〔贯〕通。
今将中道交加处,以巨〔石〕窒其穴,洞遂分而为二。
盖北偏一门最高敞,前有佛宇,僧净庵栖之;南偏二门在山腋间,最南者前多宋刻,张丹霞诸诗俱在焉;其中门已无路。
余先从南门入,北透暗穴,反从上层下瞰得之,而无从下。
仍出南门,攀搜到其处,再携炬入,遂尽其奥里。
北门西向高穹,前列佛宇三楹,洞高不碍其朗。
内置金仙像,两旁镌刻皆近代笔,无宋人者。
数丈后稍隘,而偏于南畔遂暗黑矣。
秉炬直东入,又数丈,有岐在南崖之上。
攀木梯而登,南向入穴,有一洼下陷如井,横木板于上以渡。
又南,则西壁下有纹一缕,缘崖根而卧,鳞脊蜿蜒,与崖根不即不离,此即所称龙之“隐”者。
外碑有记,谓其龙有昂首奋爪之形,则未之睹矣。
又南数丈,逾一隘,遂俯石级下坠,则下层穴道亦南北成隙。
南透则与中门内穴通,不知何人以巨石窒而塞之。
北透过二隘,仰其上,则横板上渡处也。
再北,窦隘而穷,遂从横板之窍攀空而上。
盖上瞰则空悬无底,而下跻则攀跃可升也。
仍北下木梯,复东向直入,又逾一隘,有岐复南去。
从之,渐见前窍有光烨烨,则已透山而得后门矣。
又数丈,抵后门。
其门东南向,瞰平畴;山麓有溪一支,环而北透其腋,即五蛩之东流之分而北者;其前复有石山一支环绕为坞,成洞天焉。
仍北返分岐处,复东向直入,又数丈,则巨石中踞。
由其北隙侧身挨入,有眢井凭空下陷,大三四丈,深亦如之。
乃悬梯投炬,令一人垂索而下,两人从上援索以挚梯。
其人既下,余亦随之。
又东南入一窍,中复有穴,下坠甚隘而深,〔一飞鼠即蝙蝠惊窜上。〕
从其西南攀崖而上,崖内复有眢井空陷,烛之不见其底。
循其上西南入穴,遂无可通处。
乃仍下,从悬梯攀索而上,依故道直西而出前门。
南门在北洞南二百余步出腋间,俗谓之双门洞。
洞前宋刻颇多,而方信孺所题一洞,中分路口三者,亦在焉。
其诗载《一统志》。
其上又有张自明《丹霞绝句》曰:“玉玲珑外玉崔嵬,似与三生识面来。自有此山才‘才’字余谓作‘谁’字妙。有此,游人到此合徘徊。“此《志》所未载也。
其左右又有平蛮诸碑,皆宋人年月。
由门东向入,辄横裂而分南北,若”丁“字形。
南向忽明透山腹,数丈而出后门,此亦后门之最南者也;北向内分两岐,直北遥望有光,若明若暗;东北悬崖而上,累碎石垣横截之。
乃先从直北透腋平入,其下有深窞,循其上若践栈道焉。
数丈,北抵透明处,则有门西辟在五丈之下,而此则北门之上层也。
其前列柱生楞,飞崖下悬,与下洞若隔。
从隙间俯窥下洞,洞底平直;从履下深入,洞前明敞,恍然一堂皇焉。
上层逾隘北转,昏黑不能入。
乃从故道南还,复出南门,索炬于北岩,复入。
北至分岐处,乃东北逾石垣而下,其内宽宏窈窕,上高下平;数转约二十丈而透出东门,则后门之中也。
其前犹垒石为门,置灶积薪,乃土人之樵而食息者。
崖旁有遗粟,则戊午避盗者之所藏。
门内五丈,有岐东南去,转而西南,共十余丈而穷。
密翳,须下而复上。
搜剔久之,乃得其门。
亟觅炬索火于北岩,由门东入,其后壁之上,即南来之上层也。
从其下入峡,峡穷,攀而上,其南即上层北转处,向所瞰昏黑不能下者也,而援侧坂可通焉。
其东直进又五六丈,有穴穿而下,以大石窒而塞之,即北洞交通之会,而为人所中断者也。
大抵北洞后通之门一,南洞后通之门二,而中洞则南通南洞之上层,北通北洞之奥窟。
是山东西南三面无不贯彻,惟北山不通,而顶有蚺蛇洞另辟一境云。
蚺蛇洞在龙隐山北绝顶。
由山麓遂其东北一里,溪水从两山峡中破壁西北来,水石交和,漱空倒影,曳翠成声,自成一壑,幽趣窈然。
渡水,共一里,南向攀崖而上,两崖如削瓜倒垂,中凹若刳,突石累累。
缘之上跻,两旁佳木丛藤,蒙密摇飏,时度馨飕。
上一里,则洞门穹然北向,正与郡城相对;前有土山当其中,障溪西北去,而环麓成坞者也。
门之中,石柱玲珑缀叠,前浮为台,其东辟洞空朗,多外透之窦。
东崖既穷,转窍南入。
始昏黑,须炬入,数丈无复旁窍,乃出。
仰眺东崖之上,复有重龛。
攀崖上跻,则外龛甚大,内龛又重缀其上。
坐内龛,前对外龛之北,有窦一圆恰当其中,若明镜之照焉。
此洞极幽极爽,可憩可栖,惜无滴沥,奈艰于远汲何!
卢僧洞有龙隐北洞之旁,去北数十步即是。
其门亦西向而甚隘,今有葬穴于中者,可笑也。
既入,中辟一室,从东北攀隙上,又得一小室,其东北奥上悬垂盖,下耸圆笋,若人之首,即指以为卢僧者也。
昔旴张自明候选都门即首都,遇一僧曰:“君当得宜州,至时幸毋相忘。”
问:“何以知之?”曰:“以数测之。”
问:“居何处?”曰:“南山。”
因以香一枝畀之,曰:“依此香觅找,即知所在。”
后果得宜,抵南山访之,皆曰:“僧已久去,不知所向矣。”
张乃出香爇之,其烟直入此洞,随之入,遂与卢遇。
余以为所遇者,即此石之似僧者耳。
或又谓:“卢僧自洞出迎,饮以茶。
茶中有鼻注此地用管子接到鼻子来饮茶,此处即饮茶的管子,张不能饮。
侍者饮之,辄飞腾去。
张遂愤而死。
忽有风吹其棺,葬九龙洞石间。
其棺数十年前犹露一角,今则石合而周之矣。
其说甚怪,不足信也。
按张自明以辞曹(户贾)摄宜州事,号丹霞,曾建黄文节祠、龙溪书院,兴学右文,惠政于民甚厚。
今书院图碑刻犹存而《统志》不载,可谓失人。
至土人盛称其怪诞,又不免诬贤矣。
九龙潭在郡城西南五里平冈之上,有潭一泓,深窅无底,而汇水常溢,北流成溪。
九龙洞石山在其南,张自明祷雨有应,请封典焉。
石山之北,有岩北向,前有石屏其中,若树塞门。
由西隙入,其内辟为巨室,而不甚高。
后复有石柱一围,当洞之中,前立穹碑,曰“郡守张自明墓”。
此嘉靖间郡守所立。
此实石也,何以墓为?
从墓东隙秉炬南入,又南则狭隘止容一人,愈下愈卑,不容入矣。
仍出洞门,有一碑卧其前,中篆“紫华丹台”四大字,甚古。
两旁题诗一绝,左行曰:“百尺长兮手独提,金乌玉兔两东西。”
右行止存一句曰:“成言一了闲游戏,”及下句一“赤”字,以下则碑碎无可觅矣。
其字乃行草,而极其遒活之妙,必宋人笔。
惜其碑已碎,并失题者姓名,为可恨!
岩之西下又有一峡门,南入甚深而隘,秉炬入,十余丈而止。
底多丸石如丹,第其色黄,不若向武者莹白耳。
东下又有一覆壁,横拓甚广而平。
倚杖北眺,当与羲皇不远。
〔去岩东北四里,石阵排列,自西而东如插屏,直至于香山寺前,俗称为“铁索系孤舟”云。〕
余览罢,即从北行,东渡龙潭北流之涧,东北三里而抵香山寺。
寺僧言:“九龙洞甚深,须易数炬;此洞犹丹霞墓,非九龙岩也。”
会仙山在龙江之北,南面正临郡城,渡江半里,即抵其麓。
其山盘崖峻叠,东西南三面俱无可上,惟北面山腋间可拾级而登。
路从西麓北向行,抵山西北隅,乃东向上跻。
第一层,岐而南为百子岩;第二层,岐而南为雪花洞,岐而北为百丈深井岩;直东上岭脊,转而南为绝顶。
此皆西北面之胜也。
从东麓北向上,直抵绝壁之下,最东北隅者,为丹流阁,又循崖而西为东观,又西为白龙洞,又西为中观,又西为西观。
此皆东南面之胜也。
东南之胜在绝壁下,而中观当正南之中;西北之胜在绝顶上,而玄帝殿踞正南之极;而直北之深井,则上自山巅,下彻山底,中辟奥穴,独当一面焉。
百子岩在会仙山西崖之半,其门西向。
由下门入三丈余,梯空而上,上复叠为洞,若楼阁然,前门复出下门之上。
洞虽不深崇,而辟为两重,自觉灵幻。
内置送子大土,故名。
是山石色皆青黝,而洞石独赭。
南又一洞与上层并列,已青石矣。
雪花洞在会仙山西崖,乃百子之上,而绝顶之侧也。
其洞西北向,前有庵奉观音大士。
侧叠石为台,置室其上,则释子所栖也。
由大士龛后秉炬入,门颇不宏;渐入渐崇拓,有石柱石门;宛转数曲,复渐狭;其下石始崎嵚,非复平底矣。
越一小潭,其内南转而路遂穷。
洞在最高处,而能窈窕深入,石柱之端,垂水滴沥不绝,僧以器承之,足以供众,不烦远汲,故此处独有僧栖。
余酌水饮之,甘洌不减惠泉也。
夜宿洞侧台上,三面陡临绝壑,觉灏气上通帝座。
绝顶中悬霄汉,江流如带横于下,郡城如棋局布其前,东界则青鸟山,西界则天门拜相山,俱自北而南,分拥左右,若张两翼。
而宜山则近在西腋,以其卑小宜众,则此山之岩岩压众可知矣。
峰顶有玄帝殿,颇巨而无居者。
殿后有片石凌空,若鼓翼张喙者然。
按张自明《龙溪书院图》,绝顶有齐云亭,即此。
深井在绝顶之北,与雪花洞平列。
路由二天门东北行,忽从山顶中陷而下,周回大数十丈,深且百丈。
四面俱崭削下嵌,密树拥垂,古藤虬结,下瞰不见其底,独南面石崖自山巅直剖而下。
下有洞,其门北向,高穹上及崖半,其内下平中远,反可斜瞩。
盖洞上崖削无片隙,树莫能缘也。
崖之西北峰头,有石横突窅中,踞其上,正与洞门对。
傍又有平石一方如砥,是曰棋枰石,言仙自洞下出,升峰头而弈也。
余晚停杖雪花洞,有书生鲍姓者引至横突石上,俯瞰旁瞩,心目俱动。
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何止,岂但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安得百丈青丝悬辘轳而垂之下也!
僧言其洞直通山南,穿江底而出南山。
通山南之说有之,若云穿江别度,则臆说也。
中观在会仙山南崖之下。
缘石坡而上,至此则轰崖削立。
前有三清殿,已圮。
上有玄帝像,倚崖缀石而奉之。
像后即洞门,南向。
篝灯而入,历一室,辄后崖前起。
攀而上,复得龛一圆,可以趺坐,不甚深。
其东崖上大书有“四遇亭”三字。
循崖而东三百步,得白龙岩。
白龙洞在中观之东危崖下,〔洞南向。〕
入门即西行,秉炬渐转西北,其底平坦,愈入愈崇宏;二十丈之内,有石柱中悬,长撑洞顶,极为伟丽。
其内有岐东上,而西北仍平,入已愈开拓。
中有白石一圆,高三尺,尖圆平整,极似罗筑而成者,其为仙冢无疑。
冢后有巨石中亘,四旁愈扩。
穿隙而入,其内石柱更多。
北入数丈,过一隘,又数丈,石壁忽涌起,如莲下垂,而下无旁窦可入。
望其上复窅然深黑,然离地三四丈,无极以登。
乃从故道出,仍过白石冢至东上之岐,攀跻而上。
其石高下成级,入数丈,石柱夹而成门。
逾门脊东下,其处深而扩,底平而多碎石漫其中。
渐转而北,恐火炬不给,乃返步由故道出。
余游是洞,以云卧阁僧为导,取刍洞口,未及束炬,故初入至白石冢而出;
再取刍入,至石壁高悬,无级以登而出;
三取刍入,从东岐逾隘下深底,将北转而出。
三出皆以散草易爇,不能持久也。
洞口有刘棐诗一绝,甚佳,上刻“白龙洞”三大字。
东观在白龙洞东北二百余步,前有三茅真人殿,殿后穹岩覆空,其门南向,中如堂皇,亦置金仙像。
东西俱有奥室,东奥下而窅黑,西奥上而通明。
岩前大书“云深”二字,国初彭挥使笔也。
殿西有洞高穹,其门东向。
门之南偏,有石笋高二丈余,镌为立佛,东向洞外;
门之北偏,有石屏高三丈余,镌为坐佛,西向洞中。
其洞崇峻崆峒,西入数丈,忽下坠深坑,上嵌危石,洞转北入,益深益宏。
盖下陷之坑,透石北转于下,上穹之洞,凌石北转于上,中皆欹嵌之石,横跨侧偃,架则为梁,空则为渊,彼此间阻,不能逾涉,故无深入之路,第一望杳黑而已。
是洞有题崖者,亦曰“白龙”,又曰“白龙双洞”,乃知洞原有二,前之所入乃西洞,此乃东洞也。
西洞路平可行,此洞石嵌,无容着足,其深远皆不可测。
洞门题刻颇多,然无宋人笔,虽多者皆永乐间题,有永乐四年庐陵郭子庐佥宪《小记》云:“此乃陆仙翁休服修炼处,石床、丹灶、仙桃、玉井犹存。”
按《百粤风土志》,仙翁又名禹臣,唐时人,岂名与字之不同耶?
洞两旁龛窦甚多,皆昔人趺坐之所。
殿东有小室,亦俱就圮。
丹流阁在东观东北二百余步,其上危崖至此一折矣。
崖前有小阁两重,皆就圮。
后阁中置文昌司命像。
阁西有洞西入,其门东向,甚高。
门之内,有石夹耸成关,架小庐其上,亦甚幽爽,皆昔人栖真之处也。
由洞内西入数十丈,渐隘而北转,路亦渐黑,似无深入处,遂不及篝灯。
阁北上崖裂折,下岭倒坠,北路遂尽,此中观东北之胜也。
此处庐阁处处可栖,今俱凋敝,无一人居,以艰于水也,诸洞惟雪花有滴沥。
西观在中观西三百余步危崖之上,上下皆石壁悬亘。
后有洞,亦南向。
余至中观,仰眺不见,遂折而东行;
既下山麓,始回睇见之,不及复往矣。
〔闻会仙山西南层崖上,又有仙姑岩,由西南山麓攀跻上,当在西观上层,雪花、百子岩南崖,无正道也。〕
此中观西崖之胜也。
宜山在会仙山之西,龙江之北,其东又有小石一支并起,曰小宜山。
二山孤悬众峰之间,按《志》以其小而卑,宜于众,故名。
旧宜山县在江南岸、西竺寺西,正与此山相对。
或又称古宜山县在江北,岂即在此山下耶?
县今为附郭府治所在地的县与府同城,故称附郭矣。
多灵山最高耸。
其上四时皆春,瑶花仙果,不绝于树。
登其巅,四望无与障者。
其山在郡城西南九十里,永顺司邓宗胜之境,乃龙江西南,都泥江东北,二江中分之脊也。
其来脉当自南丹分枝南下,结为此山;
东行至青塘之南,过脊为石壁堡山;
又东走而环于柳江之南,为穿山驿诸山;
而东尽于象州之西南境,柳、都二江交会之间。
卧云阁在龙江北半里,周氏之别墅也。
周氏兄弟五人,俱发隽,有五桂坊匾。
营园于此,名金谷。
今已残落,寂无一人。
惟阁三楹犹整洁,前后以树掩映可爱。
主人已舍为玉皇阁,而中未有像,适一老僧自雪花分来守此,余同徜徉于中。
其西南临江,又有观音阁,颇胜而有主者,余不及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六-译文
初三日,我在足寺中休息。郡里的人聚集在寺前,郡守开始出行祭拜。我靠在北面的屋檐下写达陆参戎的书信,旁边有一个人在窥视,请求观看,原来是冯使之妻弟陈君仲。他名叫陈瑛,是庠彦生员。他说:‘这封信要交给达陆君,冯会使我获罪,请求宽限。我将写信去催促。’然后他带着我的信离开了,说:‘明天我会来代为请求。’不久又来了两个人,一个是谢还拙,一个是陈斗南。谢以贡贡生的身份担任教职后回到家乡;陈以廪廪生的身份被罢免,又从事武科。两位先生看到我的箱子里有文、项诸公的手书,想要拿去抄录一份,我随便让他们拿走了。天黑后,河池所的杜、曾二位先生来寺中住宿,他们告诉我:‘谢是个迂腐的儒生,而陈斗南是君仲的叔叔,俗称“水晶”,意思是外表好看而内心空虚。’
初四日,我早上起来想要去找陈、谢,等到出寺东边的时候,陈、谢已经到了,我就和他们一起回到寺中,坐下来谈了很久。又想看黄石斋的诗帖。过了一会儿离开了,我跟着他们去拜访,陈斗南就归还了那些诸公的手书。我看到他的堂额,才知道他的祖先是陈学夔,是嘉靖末年的进士,曾任常镇兵使者,来到我们这里,他有一个女儿在任上去世,葬在西门外,他在墓碑上题写着:‘这是兵使者陈学夔爱女之墓。我离开之后,不知道它将怎样离去?还是将被怜悯而保留下来?这取决于常城的人。’经过谢君的堂前,谢君正在留我喝酒,而随行的人找到了,请求我回去,说:‘有陈相公在寺中移酒,等了很久。’我因为谢君的好意不能拒绝,稍微喝了一点酒才离开。回到寺中,又和陈君仲一起喝酒。陈拿出文章请我改正,这里也有不少有才华的人。他告诉我,他的邻居有杨君,名叫杨姿胜。也是庠生,是独山烂土司即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的后代,将要前往那个地方,‘你可以拜访他,等他同行,不仅这条路不会有麻烦,而且出黔境也有向导,这是最方便的。’我点头同意。
初五日早上起来,我去拜访陈君。有一个叫韦老的人,即将从廪生晋升为贡生,以前因为成绩不好而停级,这次在郡中补考,郡守认为他的文章不行,反复要求他修改,因此强迫我帮他代写文章。我推辞了好几次,无法推脱,于是为他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吾何执?》,另一篇是《禄足以代其耕也》。吃完饭后,我把草稿交给韦老,然后去拜访陈君,陈已经出门了。于是返回寺中住宿。
初六日,我把一封信交给吴守备,得到了马票。韦老也为我向戚挥使要了夫票。本以为马和夫役肯定能搞到,但去要的时候,还是没有回应。那天我进行了斋戒和占卜,觉得思恩可行,而南丹不吉利。杨生的同行,也好像虚而不实。
初七日,仍然没有搞到夫马。杨姿胜来看我,他是阿迷州杨绳武家族的人,也是弥勒州的人。他说他前往黔地还早,这里的站骑很难买到,必须买马才能走。我占卜了一下,结果很好。不久,冯使拿了一金子来送礼,还带着酒菜,我接受了。中午,大雨倾盆,想去杨处看马,没有去成。下午雨停了,我写了一张帖子托陈君仲代我看马。这一天是谷雨,占卜的人认为甘霖是上好的征兆,不知道我家乡是否也有这样的习俗?
初九日,细雨蒙蒙,浓云未散。军营中有人带来折马钱,但不到十分之二的人能雇到马。这里的人刁顽,是粤西独有的。想要出发,陈君仲还没到,就先等着。到了中午还没到,最终没有成行。下午,我自己去了他家,他又出门了。我在他的桌子上留下一封信作为告别,然后返回住处,决定明天步行。
从二月十七日到庆远,三月初十起程,一共二十三天。庆远郡城位于龙江之南。龙江从怀远镇西边流来,北边靠着空山,从石穴中流出,源头来自贵州都匀。沿着北界的石山向东流,在罗木渡附近流速减缓,两岸石山嶙峋。江北有石峰耸立,中间是会仙山,东边是青鸟山,西边是宜山,会仙山高耸,宜山矮小。再往西是天门拜相山,〔即冯京祖墓。〕都靠着江北,中间又开了一个山谷,往北通向天河。江南就是城。
郡城的脉络从西南的多灵山开始。多灵山西南是都泥,东北是龙江,两江之间是脊梁。向东北走六十里,分支直到郡城。距离城五里外,先是九龙山,再往东北是大号山,再往北就连接成土山,叫做料高山,这是郡的案山。再往北就是郡城,龙江从北边截断它。多灵山脉,一直向东延伸到草塘堡南边的土脊,再向东到石壁山,再往东直走就到柳州江南岸的山脉,再往东南就到武宣的下柳江、都泥交汇处。
龙江是郡的主要河流。它的东北边有小江南流入龙江,源头在天河县北边;东南边有五蛩桥的河流北流入龙江,源头在多灵山东边,都是郡城下游。郡城西南又有小水从料高山北边来,流到墨池西边,这就是龙溪,再往西是九龙潭的水从九龙山北边流来,与龙溪汇合后向西北流入龙江。这是郡城上游。
西竺寺在城西门外,殿堂非常宏伟,是粤西少有的,但也很冷清。它的南边是香山寺,寺前的平地上涌出石头,环绕成门、峡谷、山峰和峭壁,非常微小而奇幻,好像放在英石盘中一样。而且在小山峰上,常常有巨大的树木像簸箕一样横卧,根茎缠绕,与石头融为一体,树干盘曲向下覆盖,非常像苏州盆景中雕刻的一样。寺的西边有一个池塘,池塘中也有石头。池塘北边郡守岳和声建立了香林书院,以保存宋赵清献公的遗迹。再往西北是黄文节祠,后面有卧龙石,前面有龙溪西流。宋署守张自明继承了文节的遗风,捐出数十万钱建立祠堂和龙溪书院,现在规模已经废弃,但碑图还保存在祠堂中。它的东北边就是西竺寺。
城内外都是茅屋,居民也非常贫困,是粤西府郡中最疲弱的。也许思恩也是如此。听说以前繁荣时期,江北的居民沿着江边看水流,也有不下几千家,自从戊午年饥荒(公元1618年),蛮贼相互攻伐,就变成了荒野,二十年没有恢复生机,真是令人悲哀。
绕城之胜有三:早北山,则会仙也;曰南山,则龙隐也;曰西山,则九龙也。
龙隐岩在郡城南五里,石峰东隅回环北转处也。
前有三门,俱西向;后通山背亦有三门,俱东南向。
其中上下层叠,纵横连络,无不贯通。
今将中道交加处,以巨石窒其穴,洞遂分而为二。
盖北偏一门最高敞,前有佛宇,僧净庵栖之;南偏二门在山腋间,最南者前多宋刻,张丹霞诸诗俱在焉;其中门已无路。
余先从南门入,北透暗穴,反从上层下瞰得之,而无从下。
仍出南门,攀搜到其处,再携炬入,遂尽其奥里。
北门西向高穹,前列佛宇三楹,洞高不碍其朗。
内置金仙像,两旁镌刻皆近代笔,无宋人者。
数丈后稍隘,而偏于南畔遂暗黑矣。
秉炬直东入,又数丈,有岐在南崖之上。
攀木梯而登,南向入穴,有一洼下陷如井,横木板于上以渡。
又南,则西壁下有纹一缕,缘崖根而卧,鳞脊蜿蜒,与崖根不即不离,此即所称龙之‘隐’者。
外碑有记,谓其龙有昂首奋爪之形,则未之睹矣。
又南数丈,逾一隘,遂俯石级下坠,则下层穴道亦南北成隙。
南透则与中门内穴通,不知何人以巨石窒而塞之。
北透过二隘,仰其上,则横板上渡处也。
再北,窦隘而穷,遂从横板之窍攀空而上。
盖上瞰则空悬无底,而下跻则攀跃可升也。
仍北下木梯,复东向直入,又逾一隘,有岐复南去。
从之,渐见前窍有光烨烨,则已透山而得后门矣。
又数丈,抵后门。
其门东南向,瞰平畴;山麓有溪一支,环而北透其腋,即五蛩之东流之分而北者;其前复有石山一支环绕为坞,成洞天焉。
仍北返分岐处,复东向直入,又数丈,则巨石中踞。
由其北隙侧身挨入,有眢井凭空下陷,大三四丈,深亦如之。
乃悬梯投炬,令一人垂索而下,两人从上援索以挚梯。
其人既下,余亦随之。
又东南入一窍,中复有穴,下坠甚隘而深,一飞鼠即蝙蝠惊窜上。
从其西南攀崖而上,崖内复有眢井空陷,烛之不见其底。
循其上西南入穴,遂无可通处。
乃仍下,从悬梯攀索而上,依故道直西而出前门。
南门在北洞南二百余步出腋间,俗谓之双门洞。
洞前宋刻颇多,而方信孺所题一洞,中分路口三者,亦在焉。
其诗载《一统志》。其上又有张自明《丹霞绝句》曰:‘玉玲珑外玉崔嵬,似与三生识面来。自有此山才字余谓作谁字妙。有此,游人到此合徘徊。’此《志》所未载也。
其左右又有平蛮诸碑,皆宋人年月。
由门东向入,辄横裂而分南北,若‘丁’字形。
南向忽明透山腹,数丈而出后门,此亦后门之最南者也;北向内分两岐,直北遥望有光,若明若暗;东北悬崖而上,累碎石垣横截之。
乃先从直北透腋平入,其下有深窞,循其上若践栈道焉。
数丈,北抵透明处,则有门西辟在五丈之下,而此则北门之上层也。
其前列柱生楞,飞崖下悬,与下洞若隔。
从隙间俯窥下洞,洞底平直;从履下深入,洞前明敞,恍然一堂皇焉。
上层逾隘北转,昏黑不能入。
乃从故道南还,复出南门,索炬于北岩,复入。
北至分岐处,乃东北逾石垣而下,其内宽宏窈窕,上高下平;数转约二十丈而透出东门,则后门之中也。
其前犹垒石为门,置灶积薪,乃土人之樵而食息者。
崖旁有遗粟,则戊午避盗者之所藏。
门内五丈,有岐东南去,转而西南,共十余丈而穷。
密翳,须下而复上。
搜剔久之,乃得其门。
亟觅炬索火于北岩,由门东入,其后壁之上,即南来之上层也。
从其下入峡,峡穷,攀而上,其南即上层北转处,向所瞰昏黑不能下者也,而援侧坂可通焉。
其东直进又五六丈,有穴穿而下,以大石窒而塞之,即北洞交通之会,而为人所中断者也。
大抵北洞后通之门一,南洞后通之门二,而中洞则南通南洞之上层,北通北洞之奥窟。
是山东西南三面无不贯彻,惟北山不通,而顶有蚺蛇洞另辟一境云。
蚺蛇洞在龙隐山北绝顶。
由山麓遂其东北一里,溪水从两山峡中破壁西北来,水石交和,漱空倒影,曳翠成声,自成一壑,幽趣窈然。
渡水,共一里,南向攀崖而上,两崖如削瓜倒垂,中凹若刳,突石累累。
缘之上跻,两旁佳木丛藤,蒙密摇飏,时度馨飕。
上一里,则洞门穹然北向,正与郡城相对;前有土山当其中,障溪西北去,而环麓成坞者也。
门之中,石柱玲珑缀叠,前浮为台,其东辟洞空朗,多外透之窦。
东崖既穷,转窍南入。
始昏黑,须炬入,数丈无复旁窍,乃出。
仰眺东崖之上,复有重龛。
攀崖上跻,则外龛甚大,内龛又重缀其上。
坐内龛,前对外龛之北,有窦一圆恰当其中,若明镜之照焉。
此洞极幽极爽,可憩可栖,惜无滴沥,奈艰于远汲何!
卢僧洞位于龙隐北洞旁边,距离北边几十步远。洞门也是朝西开的,非常狭窄,现在有人在里面埋葬,真是可笑。进去之后,中间开辟了一个房间,从东北方向攀爬缝隙,又得到一个小房间,它的东北角上方悬挂着盖子,下面竖立着圆形的竹笋,像人的头颅,就是指的这个作为卢僧的象征。以前旴张自明候选都门,即首都时,遇到一个僧人,僧人说:‘你将得到宜州,到了那里不要忘记我。’张问:‘你怎么知道这个?’僧人说:‘通过计算得知。’张问:‘你住在哪里?’僧人说:‘南山。’于是给了他一枝香,说:‘根据这枝香寻找,就能知道我的位置。’后来果然到了宜州,去南山寻找,都说:‘僧人已经离开,不知道去向了。’张于是拿出香点燃,烟雾直入这个洞中,跟着烟雾进入,就遇到了卢僧。我认为遇到的僧人,就是这块像僧人的石头。有人说:‘卢僧从洞中出来迎接,给他喝茶。茶中有一根管子接到鼻子来喝,这个地方就是喝茶的管子,张不能喝。侍者喝了,就飞腾而去。张于是愤怒而死。忽然有风吹动他的棺材,埋葬在九龙洞的石缝中。几十年前,棺材的一角还露在外面,现在石头已经合拢,完全覆盖了。’这种说法非常奇怪,不足以相信。根据张自明以辞曹(户贾)摄宜州事,号丹霞,曾建黄文节祠、龙溪书院,兴学右文,对民众的恩惠很深。现在书院的图碑刻仍然存在,但《统志》中没有记载,可以说是失去了人才。至于当地人过分夸大其怪诞,也不免诬蔑贤人了。
九龙潭在郡城西南五里平冈之上,有一个水潭,深不见底,汇聚的水常常溢出,向北流入成溪。九龙洞石山在其南边,张自明祈雨得到回应,请求封号。石山的北边,有一个朝北的岩壁,前面有一块石屏风挡在中间,像树堵住了门。从西边的缝隙进入,里面开辟了一个大房间,但不是很高。后面又有一根石柱围成一圈,位于洞中,前面立有一块穹碑,上面写着‘郡守张自明墓’。这是嘉靖年间郡守立的碑。这实际上是石头,为什么要说是墓呢?从墓的东边缝隙拿着火把向南进入,再向南就狭窄到只能容纳一个人,越往下越低,无法进入。还是从洞门出来,有一块碑躺在前面,上面篆刻着‘紫华丹台’四个大字,非常古老。两旁题有一首绝句,左边写着:‘百尺长兮手独提,金乌玉兔两东西。’右边只存下一句:‘成言一了闲游戏,’以及下面的一个‘赤’字,以下碑文破碎,无法找到。这些字是行草,极其遒劲生动,一定是宋人的笔迹。遗憾的是碑已经破碎,并且失去了题者的姓名,令人遗憾!岩的西边下面又有一个峡谷门,向南进入非常深且狭窄,拿着火把进入,十多丈就到头了。底部有很多像丹丸的石头,只是颜色是黄色,不如以前武者所见的晶莹洁白。向东下面又有一堵倒塌的墙壁,横着拓展得很宽广且平坦。拄着拐杖向北眺望,应该与羲皇不远。[离岩东北四里,石阵排列,从西向东像插屏一样,一直延伸到香山寺前,俗称‘铁索系孤舟’。]我看完后,就从北边走,向东渡过龙潭北流的涧,东北三里就到了香山寺。寺里的僧人说:‘九龙洞非常深,需要换几次火把;这个洞是丹霞的墓,不是九龙岩。’
会仙山在龙江的北边,南面正对着郡城,渡江半里就到了山脚下。这座山沿着悬崖峻峭,东西南三面都无法攀登,只有北面的山腋之间可以拾级而上。路从西麓向北走,到达山西北角,然后向东向上攀登。第一层,往南分叉是百子岩;第二层,往南分叉是雪花洞,往北分叉是百丈深井岩;直接向东上到山脊,转而向南是最高点。这些都是西北面的美景。从东麓向北向上,直接到达绝壁下面,最东北角的是丹流阁,再沿着山崖向西是东观,再向西是白龙洞,再向西是中观,再向西是西观。这些都是东南面的美景。东南的美景在绝壁下面,而中观位于正南的中心;西北的美景在最高点上,而玄帝殿占据正南的极端;而直接向北的深井,从山顶到山底,中间开辟了洞穴,独占一面。
百子岩在会仙山西崖的中部,洞门朝西。从下面的大门进入三丈多,梯子空着向上,上面又叠加了一个洞,像楼阁一样,前面的门又从下面的大门上方出来。洞虽然不深也不高,但开辟了两层,感觉非常灵幻。里面放置着送子的大土像,因此得名。这座山的石头都是青黑色的,而洞里的石头是赭色的。向南又有一个洞与上层并列,已经是青石了。雪花洞在会仙山西崖,位于百子岩之上,也是绝顶的旁边。这个洞朝西北方向,前面有一个小庙供奉观音大士。旁边堆叠着石头做成台子,上面有房子,是僧人居住的地方。从观音大士的龛后拿着火把进入,门不是很宽敞;渐渐进入,越来越高,有石柱和石门;曲折数道,又渐渐狭窄;下面石头开始崎岖,不再是平地了。越过一个小水潭,里面向南转,路就到头了。洞在最高处,能够深入而幽深,石柱的顶端,水滴不断滴落,僧人用器皿承接,足够供大家使用,不需要远距离取水,所以这里只有僧人居住。我喝了水,味道甘甜凉爽,不亚于惠泉。晚上在洞边的台子上住宿,三面陡峭地临着绝壁,感觉云气上通天庭。
绝顶上空悬挂着天空,江水像带子一样横在下面,郡城像棋盘一样布在其前,东边是青鸟山,西边是天门拜相山,都从北向南,分列左右,像张开的两翼。而宜山则靠近西边,因为它低小,所以可以容纳更多的人,从这个山岩的高耸可以想见。山顶有玄帝殿,相当大但没有居住的人。殿后有块石头凌空,像展翅张嘴的样子。根据张自明《龙溪书院图》,绝顶有齐云亭,就是这里。
深井位于山顶的北面,与雪花洞平行。路线从二天门向东北走,突然从山顶中间塌陷下去,周围大约有数十丈大,深度超过百丈。四面都是陡峭的悬崖,树木茂密,古藤盘绕,向下看去看不见底部,只有南面的石崖从山顶直通到底。下面有一个洞,洞口朝北,高高的穹顶一直延伸到半山腰,洞内下面平坦,中间较远,可以斜着看。因为洞上的悬崖没有缝隙,树木无法攀爬。悬崖西北的峰顶,有一块石头横卧在深谷中,站在上面,正好与洞口相对。旁边还有一块平坦的石头,形状像棋盘,据说仙人从洞中出来,登上峰顶下棋。我晚上在雪花洞停下,有姓鲍的书生带我来到横卧的石头上,俯瞰四周,心旷神怡。突然一股幽风吹过,兰花香气扑鼻,不仅翅膀想要飞翔,更感觉全身都换了骨头,怎么会有百丈青丝悬挂着辘轳垂下来呢!僧人说这个洞直通山南,穿过江底出现在南山。通山南的说法有,但如果说是穿过江底,那就是猜测了。中观位于会仙山南崖之下。沿着石坡向上,到这里就看到悬崖陡峭。前面有三清殿,已经倒塌。上面有玄帝像,靠在悬崖上,用石头供奉着。像后面就是洞口,朝南。拿着灯笼进去,经过一间屋子,就到了后崖前。攀爬上去,又看到一个圆形的龛室,可以坐下,不是很深。其东面的崖上写着“四遇亭”三个大字。沿着崖壁向东走三百步,就到了白龙岩。
白龙洞位于中观东面悬崖下,[洞口朝南。]进入洞口后向西走,拿着火把逐渐转向西北,底部平坦,越往里越宏伟;二十丈之内,有一根石柱从中间悬挂,支撑着洞顶,非常壮观。洞内有分支向东延伸,而西北方向仍然平坦,进去已经更加开阔。中间有一块圆形的白色石头,高三尺,尖圆平整,极像用土堆砌而成,这无疑是仙人的坟墓。坟墓后面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横卧,四周围更加开阔。穿过缝隙进去,里面石柱更多。向北进入数丈,经过一个狭窄的地方,再走数丈,石壁突然隆起,像莲花下垂,下面没有其他通道可以进入。向上看去,又深又黑,但离地三四丈高,没有地方可以攀登。于是从原来的路出来,还是经过白色的石头坟墓,到达东面的分支,攀爬上去。这些石头高低不平,进入数丈,石柱夹成一门。越过门脊向东下,那里很深也很开阔,底部平坦,中间有很多碎石。逐渐转向北,担心火把不够,于是返回,从原来的路出来。我游览这个洞,以云卧阁的僧人为向导,拿着草草束成的火把,刚进入就到了白色的石头坟墓出来;第二次拿着草草束成的火把进入,到了石壁高悬的地方,没有地方可以攀登,于是出来;第三次拿着草草束成的火把进入,从东面的分支越过狭窄的地方,下到深底,准备向北转出来。三次出来都是用散草代替火把,不能持久。洞口有刘棐的诗一首,非常优美,上面刻着“白龙洞”三个大字。
东观位于白龙洞东北二百余步,前面有三茅真人殿,殿后穹顶覆盖着空地,门朝南,中间像殿堂一样,也放置了金仙像。东西两侧都有幽深的房间,东面的房间下面黑暗,西面的房间上面明亮。岩壁前写着“云深”两个大字,是国初彭挥的手笔。殿西有一个高高的洞,门朝东。门南边有一根高二丈多的石笋,雕刻成立佛,面向洞外;门北边有一块高三丈多的石屏,雕刻成坐佛,面向洞中。这个洞高大峻峭,向西进入数丈,突然下坠到一个深坑,上面嵌着危险的石头,洞转向北进入,越来越深越来越宏伟。
下面塌陷的坑洞,穿过石头向北转到底下,上面高耸的洞,越过石头向北转上去,中间都是倾斜嵌合的石头,横跨着,可以作为梁,空着就是深渊,彼此之间有障碍,无法跨越,所以没有深入的路,只能看到一片漆黑。这个洞有人在崖壁上题字,也叫“白龙”,又叫做“白龙双洞”,才知道洞原本有两个,前面进入的是西洞,这个是东洞。西洞路平可以行走,这个洞石头嵌合,没有地方可以落脚,其深远都无法测量。洞口题刻很多,但没有宋人的笔迹,虽然很多都是永乐年间题写的,有永乐四年庐陵郭子庐佥宪的《小记》说:“这是陆仙翁修炼的地方,石床、丹灶、仙桃、玉井都还在。”按照《百粤风土志》,仙翁又名禹臣,是唐朝人,难道名字和字的不同吗?洞两旁有很多石龛和洞穴,都是古人打坐的地方。殿东有一个小房间,也都倒塌了。
丹流阁位于东观东北二百余步,其上的悬崖到这里一折。悬崖前有两个小阁楼,都已经倒塌。后面的阁楼中放置着文昌司命像。阁西有一个洞向西进入,门朝东,很高。门里面,有石柱夹成关口,上面架着小庐,也很幽静,都是古人修炼的地方。从洞内向西进入数十丈,越来越狭窄,向北转,路也越来越黑,看起来没有深入的地方,于是没有点灯笼。阁楼上崖壁裂开,下面山岭倒塌,北路就此结束,这是中观东北的胜景。这里到处可以建庐阁,现在都已经荒废,没有人居住,因为水路艰难,所有的洞中只有雪花洞有滴水。西观位于中观西三百余步的悬崖上,上下都是石壁悬挂。后面有一个洞,也朝南。我到中观,抬头看去看不见,于是转向东行;下山到山脚,才回头看見它,来不及再去了。[听说会仙山西南层崖上,还有仙姑岩,从西南山脚攀爬上去,应该在西观的上层,雪花、百子岩南崖,没有正路。]这是中观西崖的胜景。
宜山位于会仙山西面,龙江北面,其东面又有一个小石山一起升起,叫做小宜山。两座山孤立在众多山峰之间,按照《志》的说法,因为它小而低,适合众人,所以命名为宜山。旧宜山县在江南岸、西竺寺西,正好与这座山相对。或者又称古宜山县在江北,难道就是在这座山下吗?现在县是附郭府治所在地的县与府同城,所以称为附郭。
多灵山最高耸。山上四季如春,瑶花仙果,树上不断。登上山顶,四下望去没有障碍。这座山在郡城西南九十里,永顺司邓宗胜的境内,是龙江西南,都泥江东北,两江中间的分水脊。它的山脉应该从南丹分支向南延伸,结成这座山;向东走到青塘南面,越过山脊是石壁堡山;再向东走,环绕在柳江南面,是穿山驿的群山;而向东延伸到象州西南境,柳江、都泥江交汇的地方。
卧云阁位于龙江北半里,是周家的别墅。周家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有五桂坊的匾额。在这里建园,命名为金谷。现在已经荒废,空无一人。只有阁楼三间还整洁,前后被树木掩映,很可爱。主人已经把它捐给了玉皇阁,中间没有像,正好有一位老僧从雪花洞分来守护这里,我和他一起漫步其中。其西南面临江,还有观音阁,很漂亮,但有人居住,我没有上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六-注解
郡人:指居住在郡城的人,郡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一种。
祉会:指聚集、聚会。
出行香:指外出烧香拜佛。
达陆参戎书:指写给达陆参戎的书信。
伺:指暗中观察。
庠彦生员:指古代学校的学生,庠是古代学校的一种。
求观焉:指请求观看。
冯使:指冯姓的使者。
贡贡生:指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贡生的人。
教将乐:指担任将乐地区的教职。
廪生:指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廪生的人,廪是古代学校的一种。
被黜:指被罢免官职。
从事武科:指从事武官的科举考试。
箧中:指书箱中。
手书:指亲手写的信。
河池所:指河池这个地方。
诸生:指古代学校的学生。
腐儒:指迂腐的儒生。
水晶:指外表好看但内心空虚的人。
黄石斋诗帖:指黄石斋写的诗。
堂额:指堂上的匾额。
嘉靖末年:指明朝嘉靖年间的末期。
兵使者:指负责军事的使者。
莅:指到达。
吾邑:指我的家乡。
题碑:指刻碑。
彝:指埋葬。
常镇:指常州的镇守。
罗木渡:指罗木渡这个地方。
森石嶙峋:形容山势险峻。
凭空山:指从空中飞出的山。
石穴:指山中的石洞。
都勾:指都勾这个地方。
循北界石山:指沿着北界的石山。
少杀:指水流变缓。
森石嶙峋过之:形容山势险峻。
石峰:指岩石山峰。
耸立:指高耸地立着。
会仙:指会仙岩,一种仙境般的岩石景观。
青鸟:指青鸟山。
宜山:指宜山。
天门拜相山:指天门拜相山。
冯京祖墓:指冯京的祖墓。
凭临:指俯瞰。
开坞:指开凿的山谷。
北趋天河:指向北流向天河。
江南:指江南地区。
屏之立:指像屏风一样立着。
龙隐洞山:指龙隐洞山。
屏山:指屏山。
大号山:指大号山。
九龙山:指九龙山。
蜿蜒:指曲折延伸。
来脉:指山脉的源头。
多灵山:指多灵山。
都泥:指都泥这个地方。
脊:指山脉的主峰。
草塘堡:指草塘堡这个地方。
石壁山:指石壁山。
柳州江南岸:指柳州江南岸。
武宣:指武宣这个地方。
柳江:指柳江。
都泥交会处:指都泥江交汇的地方。
经流:指主要的水流。
小江南:指小江南这个地方。
天河县:指天河县。
香山寺:香山寺是宜州的一座寺庙。
英石:指英石。
苏阊盆累:指苏州阊门盆累。
雕扎:指雕刻。
卧龙石:指卧龙石。
龙谿:指龙溪。
宋署守:指宋朝的官员。
文节遗风:指文节的遗风。
捐:指捐献。
废:指废弃。
茅舍:指用茅草盖的房子。
凋敝:指衰落。
戊午饥荒:指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饥荒。
蛮贼:指蛮族盗贼。
鞠为草莽:指变成荒野。
生聚:指居民聚集。
绕城之胜:指环绕城市的名胜之地,这里指龙隐岩等景点。
北山:指城北的山,这里指早北山。
南山:南山通常指山的南面,此处指旴张自明被预测将去的宜州的南山。
龙隐:指龙隐岩,传说中有龙的隐居之地。
西山:指城西的山,这里指西山。
九龙:指九龙岩,九个龙形岩石。
郡城:郡城是指郡的城池,此处指宜州的城池。
东隅:指东边的角落。
回环北转:指曲折向北转去。
三门:指三个门。
西向:指向西。
山背:指山的背面。
东南向:指向东南。
贯:指贯穿,连通。
巨石:指巨大的石头。
穴:指洞穴。
洞遂:指洞穴。
佛宇:指佛教建筑。
僧净庵:指僧侣居住的清净小庵。
宋刻:指宋代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张丹霞:指宋代诗人张丹霞。
炬:指火炬。
奥里:指洞穴的深处。
北门:指北面的门。
高穹:指高而宽敞。
镌刻:指雕刻。
近代笔:指近代人的书法。
隘:指狭窄。
岐:指分叉的地方。
木梯:指木制的梯子。
洼:指低洼的地方。
横木板:指横放的木板。
纹:指纹理。
鳞脊:指鱼鳞状的脊线。
碑:指石碑。
昂首奋爪:指龙头昂起,爪子伸展的样子。
洼陷:指向下凹陷的地方。
眢井:指深井。
悬梯:指悬挂的梯子。
投炬:指扔下火炬。
垂索:指垂下的绳子。
挚梯:指抓住梯子。
飞鼠:指蝙蝠。
搜剔:指搜寻和清理。
平蛮:指平定蛮族。
一统志:指《一统志》,一种地理志。
玉玲珑:指玉石般的美妙。
崔嵬:指高大雄伟。
三生:指前生、今生、来生。
窈然:指幽深的样子。
蚺蛇洞:指有蛇的洞穴,这里指一个洞穴的名字。
破壁:指打破墙壁。
漱空:指冲刷天空。
曳翠:指拖曳着绿色的东西。
馨飕:指香气扑鼻。
重龛:指重叠的洞穴。
外龛:指外面的洞穴。
内龛:指里面的洞穴。
滴沥:指水滴落的声音。
远汲:指从远处打水。
卢僧洞:卢僧洞是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洞穴,据传是古代修行僧侣的居所。
龙隐北洞:龙隐北洞是卢僧洞旁边的一个洞穴,与卢僧洞相邻。
宜州:宜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旴张自明:旴张自明是明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宜州知州,号丹霞。
数测:数测是指通过占卜、算命等方式预测未来。
葬穴:葬穴是指用于安葬尸体的洞穴。
九龙潭:九龙潭是宜州城西南的一个湖泊,因其深不可测而得名。
祷雨有应:祷雨有应是指通过祈祷得到降雨,此处指旴张自明祈雨得到回应。
封典:封典是指古代对有功之臣的封号和赏赐。
郡守:郡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郡的政务。
会仙山:会仙山是宜州的一座山,因其传说而得名。
丹霞:丹霞是旴张自明的号,也是他建造的龙溪书院的名称。
百子岩:百子岩是会仙山的一处岩石景观,因其形状得名。
雪花洞:洞名,可能因洞内或洞口有类似雪花的装饰或景象而得名。
观音大士:观音大士是指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是慈悲为怀的象征。
玄帝殿:玄帝殿是供奉道教神祇玄帝的殿堂。
齐云亭:齐云亭是会仙山绝顶的一处亭子,据说是旴张自明所建。
绝顶:山顶的最高处,这里指山顶的顶峰。
二天门:指两个天然或人工开凿的山门,可能是通往某个地点的入口。
密树:茂密的树木,形容树木密集。
古藤虬结:古老的藤蔓盘绕交织,形容藤蔓生长繁茂。
南面石崖:山崖的南面部分。
棋枰石:形状像棋盘的石头,可能曾是下棋的地方。
仙自洞下出:仙人从洞中出来。
中观:道教术语,指修行之地。
三清殿:供奉道教三清的殿堂。
玄帝:道教神祇,即玄天上帝。
四遇亭:亭子名,可能因亭子所在之地有四次相遇的故事而得名。
白龙岩:岩石名,可能因岩石形状像白龙而得名。
白龙洞:洞名,可能因洞内有白龙而得名。
石柱:天然形成的或人工雕刻的石柱。
仙冢:仙人的坟墓。
刘棐:人名,可能是古代诗人。
东观:道教宫观之一。
三茅真人殿:供奉三茅真人的殿堂。
云深:形容云雾很深。
石笋:石头的柱状突出物,常用于雕刻佛像。
云卧阁:阁名,可能因阁内装饰或景象有云卧之感而得名。
五桂坊:坊名,可能因有五位才子而得名。
金谷:园名,可能因园内有金色的谷地而得名。
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的阁楼。
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的阁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六-评注
古文开篇描绘了一幅深井与雪花洞并立的壮丽景象,’深井在绝顶之北,与雪花洞平列’,这种布局给人以天地之间的宏大感。’路由二天门东北行,忽从山顶中陷而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空间转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周回大数十丈,深且百丈’,数字的运用使得景象更加具体,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深邃莫测的空间。
‘四面俱崭削下嵌,密树拥垂,古藤虬结’,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洞内的景象,’崭削’、’密树’、’古藤’等词语,将洞内的幽深和古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下瞰不见其底,独南面石崖自山巅直剖而下’,作者通过视角的转换,让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洞中,感受到了洞的深邃。
‘下有洞,其门北向,高穹上及崖半’,洞口的描绘,既展现了洞的规模,又为后文的探险之旅埋下了伏笔。’其内下平中远,反可斜瞩’,洞内的空间布局,让人不禁想象其中可能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盖洞上崖削无片隙,树莫能缘也’,这一句再次强调了洞的险峻,同时也暗示了探险的艰难。’崖之西北峰头,有石横突窅中,踞其上,正与洞门对’,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将峰头与洞门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
‘傍又有平石一方如砥,是曰棋枰石,言仙自洞下出,升峰头而弈也’,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棋枰石的形状,还赋予了其神秘色彩,让人不禁想象仙人下棋的情景。
‘余晚停杖雪花洞,有书生鲍姓者引至横突石上,俯瞰旁瞩,心目俱动’,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境界。’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洞中的气息,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
‘奚啻何止,岂但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洞中的景象描绘得如梦似幻,令人向往。’安得百丈青丝悬辘轳而垂之下也!’,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洞中景象的留恋之情。
‘僧言其洞直通山南,穿江底而出南山’,这一句进一步加深了洞的神秘色彩,同时也为探险之旅增添了悬念。’通山南之说有之,若云穿江别度,则臆说也’,作者对传说进行了质疑,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中观在会仙山南崖之下’,这一句点明了中观的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缘石坡而上,至此则轰崖削立’,作者通过对中观环境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探险的艰辛。
‘前有三清殿,已圮。上有玄帝像,倚崖缀石而奉之’,这一句描绘了中观内的宗教氛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中观的历史背景。’像后即洞门,南向’,洞门的描绘,再次为探险之旅埋下了伏笔。
‘篝灯而入,历一室,辄后崖前起’,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探险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洞内的神秘。’攀而上,复得龛一圆,可以趺坐,不甚深’,这一句描绘了洞内的空间布局,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休息的场所。
‘其东崖上大书有“四遇亭”三字’,这一句描绘了洞内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历史信息。’循崖而东三百步,得白龙岩’,这一句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探险目标。
‘白龙洞在中观之东危崖下,〔洞南向。〕入门即西行,秉炬渐转西北’,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位置和入口,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其底平坦,愈入愈崇宏;二十丈之内,有石柱中悬,长撑洞顶,极为伟丽’,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规模和景象,同时也展现了洞内的壮丽。
‘其内有岐东上,而西北仍平,入已愈开拓’,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空间布局,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中有白石一圆,高三尺,尖圆平整,极似罗筑而成者,其为仙冢无疑’,这一句揭示了白龙洞的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历史信息。
‘冢后有巨石中亘,四旁愈扩’,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规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穿隙而入,其内石柱更多’,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北入数丈,过一隘,又数丈,石壁忽涌起,如莲下垂’,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望其上复窅然深黑,然离地三四丈,无极以登’,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险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难度。
‘乃从故道出,仍过白石冢至东上之岐,攀跻而上’,这一句描绘了探险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探险者的勇气。
‘其石高下成级,入数丈,石柱夹而成门’,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逾门脊东下,其处深而扩,底平而多碎石漫其中’,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渐转而北,恐火炬不给,乃返步由故道出’,这一句描绘了探险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探险者的谨慎。
‘余游是洞,以云卧阁僧为导,取刍洞口,未及束炬,故初入至白石冢而出’,这一句描绘了探险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探险者的机智。
‘再取刍入,至石壁高悬,无级以登而出’,这一句描绘了探险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探险者的勇气。
‘三取刍入,从东岐逾隘下深底,将北转而出’,这一句描绘了探险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探险者的坚韧。
‘三出皆以散草易爇,不能持久也’,这一句描绘了探险的艰辛,同时也展现了探险者的毅力。
‘洞口有刘棐诗一绝,甚佳,上刻“白龙洞”三大字’,这一句描绘了白龙洞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历史信息。
‘东观在白龙洞东北二百余步,前有三茅真人殿’,这一句点明了东观的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殿后穹岩覆空,其门南向,中如堂皇,亦置金仙像’,这一句描绘了东观内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东观的历史背景。
‘东西俱有奥室,东奥下而窅黑,西奥上而通明’,这一句描绘了东观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岩前大书“云深”二字,国初彭挥使笔也’,这一句描绘了东观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东观的历史信息。
‘殿西有洞高穹,其门东向’,这一句描绘了东观内的洞,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门之南偏,有石笋高二丈余,镌为立佛,东向洞外;门之北偏,有石屏高三丈余,镌为坐佛,西向洞中’,这一句描绘了洞内的宗教氛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历史信息。
‘其洞崇峻崆峒,西入数丈,忽下坠深坑,上嵌危石,洞转北入,益深益宏’,这一句描绘了洞的规模和景象,同时也展现了洞的险峻。
‘盖下陷之坑,透石北转于下,上穹之洞,凌石北转于上,中皆欹嵌之石,横跨侧偃,架则为梁,空则为渊,彼此间阻,不能逾涉,故无深入之路,第一望杳黑而已’,这一句描绘了洞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是洞有题崖者,亦曰“白龙”,又曰“白龙双洞”,乃知洞原有二,前之所入乃西洞,此乃东洞也’,这一句揭示了洞的历史信息,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背景。
‘西洞路平可行,此洞石嵌,无容着足,其深远皆不可测’,这一句描绘了洞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洞门题刻颇多,然无宋人笔,虽多者皆永乐间题,有永乐四年庐陵郭子庐佥宪《小记》云:“此乃陆仙翁休服修炼处,石床、丹灶、仙桃、玉井犹存。”’,这一句描绘了洞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历史信息。
‘按《百粤风土志》,仙翁又名禹臣,唐时人,岂名与字之不同耶?’,这一句揭示了洞的历史信息,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背景。
‘洞两旁龛窦甚多,皆昔人趺坐之所’,这一句描绘了洞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历史信息。
‘殿东有小室,亦俱就圮’,这一句描绘了洞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历史信息。
‘丹流阁在东观东北二百余步,其上危崖至此一折矣’,这一句点明了丹流阁的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崖前有小阁两重,皆就圮’,这一句描绘了丹流阁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丹流阁的历史信息。
‘后阁中置文昌司命像’,这一句描绘了丹流阁的宗教氛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丹流阁的历史背景。
‘阁西有洞西入,其门东向,甚高’,这一句描绘了丹流阁内的洞,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门之内,有石夹耸成关,架小庐其上,亦甚幽爽,皆昔人栖真之处也’,这一句描绘了洞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洞的历史信息。
‘由洞内西入数十丈,渐隘而北转,路亦渐黑,似无深入处,遂不及篝灯’,这一句描绘了洞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阁北上崖裂折,下岭倒坠,北路遂尽,此中观东北之胜也’,这一句描绘了丹流阁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丹流阁的历史信息。
‘此处庐阁处处可栖,今俱凋敝,无一人居,以艰于水也,诸洞惟雪花有滴沥’,这一句描绘了丹流阁的现状,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丹流阁的历史信息。
‘西观在中观西三百余步危崖之上,上下皆石壁悬亘’,这一句点明了西观的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后有洞,亦南向’,这一句描绘了西观内的洞,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余至中观,仰眺不见,遂折而东行;既下山麓,始回睇见之,不及复往矣’,这一句描绘了作者对西观的遗憾之情,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西观的历史信息。
‘闻会仙山西南层崖上,又有仙姑岩,由西南山麓攀跻上,当在西观上层,雪花、百子岩南崖,无正道也’,这一句描绘了仙姑岩的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此中观西崖之胜也’,这一句描绘了西观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西观的历史信息。
‘宜山在会仙山之西,龙江之北,其东又有小石一支并起,曰小宜山’,这一句点明了宜山的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二山孤悬众峰之间,按《志》以其小而卑,宜于众,故名’,这一句描绘了宜山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宜山的历史信息。
‘旧宜山县在江南岸、西竺寺西,正与此山相对’,这一句描绘了宜山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宜山的历史信息。
‘或又称古宜山县在江北,岂即在此山下耶?县今为附郭府治所在地的县与府同城,故称附郭矣’,这一句描绘了宜山的历史变迁,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宜山的历史信息。
‘多灵山最高耸。其上四时皆春,瑶花仙果,不绝于树’,这一句描绘了多灵山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多灵山的历史信息。
‘登其巅,四望无与障者’,这一句描绘了多灵山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多灵山的历史信息。
‘其山在郡城西南九十里,永顺司邓宗胜之境,乃龙江西南,都泥江东北,二江中分之脊也’,这一句描绘了多灵山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多灵山的历史信息。
‘其来脉当自南丹分枝南下,结为此山;东行至青塘之南,过脊为石壁堡山;又东走而环于柳江之南,为穿山驿诸山;而东尽于象州之西南境,柳、都二江交会之间’,这一句描绘了多灵山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多灵山的历史信息。
‘卧云阁在龙江北半里,周氏之别墅也’,这一句点明了卧云阁的位置,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方向。
‘周氏兄弟五人,俱发隽,有五桂坊匾’,这一句描绘了卧云阁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卧云阁的历史信息。
‘营园于此,名金谷。今已残落,寂无一人’,这一句描绘了卧云阁的现状,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卧云阁的历史信息。
‘惟阁三楹犹整洁,前后以树掩映可爱’,这一句描绘了卧云阁的景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卧云阁的历史信息。
‘主人已舍为玉皇阁,而中未有像,适一老僧自雪花分来守此,余同徜徉于中’,这一句描绘了卧云阁的现状,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卧云阁的历史信息。
‘其西南临江,又有观音阁,颇胜而有主者,余不及登’,这一句描绘了卧云阁的周边环境,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观音阁的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