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八-原文
十五日晨起,天色如洗,亟饭而行。
刘君来送,复往谢之,遂同杜实徵同至其岳陈处候之。
出北门,即西向行。
涉一涧,七里,过羊角山之北,候换夫于西村,竟不至。
久之遂南逾土冈,望西峰环转处,有洞在山巅,东南向,其门甚巨,疑即所谓新岩者。
土冈之南,山又分东西二方,由其坞中南向行,五里,渐见路左小水唧唆行,已而有小水从西北石山下来合,涉北来水循之,又南二里,为都街村,有数家在西山之麓。
至此皆为僮贼之窟,所称“西巢”也,始不得夫。
又南二里,循溪入土山峡中,其峡甚逼。
又一里半,转而东,又一里半,溪乃南去,路西逾土坳,始出险,所谓都街陇也。
陇之中,草木亏蔽,为盗贼薮。
数日前犹御人其间,余得掉臂而过,甚幸也。
下坳西行三里,有茅舍一楹在山北,为税司。
乃署德胜者,委本处头目掌之。
其西一里即为落索村,都街之流又西转至此,由村南人峡去,路从村从北陟山。
都街、落索皆盗贼薮。
西北二里半,过石下,有巨石蹲路北,上有榕缘络之。
又西一里,有巨洞在路右山之半,其门东南向,而高悬殊甚,望之神飞。
适担夫停担于下,余急贾勇北向攀崖,茅塞无路。
诸人呼于下,余益奋而上,遂凌藤棘,抵其下。
前亦多棕竹,颇巨。
洞门甚高,内甚爽豁,深十丈而止。
右有小窦,甚隘而中空,不识可蛇伏而入否?
洞前有石,分两岐倒垂其顶。
余方独憩,以陈君候余于下,遂返。
又西二里,宿于马草塘之北村。
其村在北峰之麓,村西有江自北峡来,穿西峡而去,即东江之上流也。
村氓茅栏甚巨,而下俱板铺,前架竹为台。
主人出茅滤酒劝客。
陈君曰:“此皆贼子也。”
是夜,月从东山出,明洁如洗。
自入春来,晓旭宵轮,竟晨夕无纤翳,惟此日见之。
十六日晨起,微云薄翳,已不如昨宵之明彻矣。
饭后,南逾土阜而下,是为马草塘。
东西俱有峰夹之,塘独低而洼,真萑苻湖泽之名,意为盗贼出没之处之薮也。
二里,越而南,又西三里,有江自北而南,深嵌危崖间,所谓东江也。
其南有数家在冈坞间,泊舟于下,呼之不为渡,乃自取其舟渡而西。
其江大数丈,而深不测,再南下数里,即与金城江合而入石穴中,透出永泰里,而下怀远镇为南江者也。
由江西岸北行半里,转而西下又四里半,为界牌村,是为宜山县、河池州界。
村之东南有山中悬,即东江西北岸之山也。
山之南,有坞豁然东南去,则金城之江已在南山之北,向此隙东注而下,与东江合者,第此处犹未之见耳。
又西二里,有山在路北,峭崖屏削,上多纹理,虬干缘之,掩映间有若兜胄,有若戈矛,土人指为南丹莫氏之祖挂盔甲所成者,乃附会形似而言也。
又西一里,路北有石耸出峰头,薄若片云擎空,上有歧角之物,土人指为犀牛,而不知犀乃独角也。
又西一里为大湾村,村在北山之麓。
村东有洼岩,有水自北山石穴南出,流宕底三丈余,复南入地穴而注于江。
又西则路出临江北岸,溯之西行一里,其江自西南来,北流至此,折而东去。
路从折处直西行,一里,过一小石梁,其下乱石嵯峨,而涸无滴水。
其南有村在南山之麓,为桥步村。
又西三里,有江自北而南,其绸十丈余,其深与东江并,乃自荔波来者,其源当亦出于黔南,是为金城渡今作金城江。
渡北之西岸,有水悬崖,平泻一二丈,声轰如雷,东注大江,则官村南来之水也。
大江南去,转而东过大湾,与东江合,又南抵南巢,贼窟也,在永顺北。
而捣入石穴数里,而出于永泰里以下怀远者也。
时渡舟在江西岸,候久之,乃至。
登西岸,复西向行,则山回壑转,始为峒而不为峡。
三里,有小溪自南而北,溯溪南行半里,有梁跨其上,甚高整,是为南桥。
越桥西半里,其坞乃西南转,有村在路右,是为垒街。
又西南三里,山帏转拓,有村在西南山麓,曰官村。
路折而南,溯溪西一里,过官村前。
又南一里,循西山南嘴转入西峡,半里,有巨石峙北山之麓,老榕偃盖其上,为行者憩息之所。
又西一里,北山复起石岩,其色黄白焕然,与前所过诸山异。
石山自三里来,所见皆青白为章。
其赭黄一种,自柳州仙弈南见后,久未之睹矣。
又西半里,有村在北山麓,是为鬼岩村,入登其栏而憩焉,于是村始见瓦栏。
盖德胜间用瓦而非栏,河池所无栏而皆茅覆,河池以西则诸栏无非茅覆者,独此村用瓦。
主人韦姓,其老者已醉,而少者颇贤,出醇醪醉客,以糟芹为案下酒菜。
山家清供,不意诸蛮中得之,亦一奇也。
是日昼阴,而夜月甚皎。
十七日及明而饭,南向行。
半里,得东来大路,有坞直南而去,墟当其中,是为鬼岩墟。
复西向循南山北麓行,又西里余,有岩在南山之半,其门西北向,即鬼岩矣。
洞中遥望杳黑,土人祀神像于其间,故谓之“鬼”。
从其下西登坳,石级颇整。
共一里,逾坳西下,自是石土二山交错,而石亦有土矣。
西界山又南北成坞,有细流虢虢流坞中,南向而去,即东回北转而绕于官村之前者也。
既下,溯细流北行坞中一里,则两界山又转为东西坞。
仍溯细流西向行三里,有石堰细流之上,疑即所谓丁阑堰。
上潴流一方,泻堰隙东下,是为滥觞之始,而源实出于都明岭之东麓。
渡堰而南,循南山麓西行,又二里,过卢塘村。
盖南北两界山夹持成坞,坞底平洼,旱则涸,涨则成塘,有村在北山下,路循塘南行。
又一里,复有堰当上流,又越之西二里,乃复上土岭半里,逾岭坳而西下又半里,有泉一泓出路左石穴,西向汩汩,无涨涸,亦无停息,勺而饮之,甘冽殊甚,出穴即坠石穴而下,虢虢有声。
其处山犹东西成坞。
循北界山随流东下三里,有村在南山下,曰都明村。
村后南山既尽,有峡南去,则那地州道也;而河池之道,则西北行土陇间。
又二里,渡石梁而西,桥下水北流,当亦东北入金城上流者。
其源则一东自都明岭之石穴,一南自下河岭北来,二流合而成涧者也。
又西北四里,陟一土冈。
由冈上又西北二里,有两三家在北阜下,为乾照村,炊汤饭于其栏。
遂从村侧北上土岭,由岭畔北行共三里,下至西麓,有大溪自南而北,即所谓河池江也。
江底颇巨,皆碎石平铺,而无滴沥。
横渡登西岸,北望则石峰回合,即有流亦无出处,不知此流涨时从何而出?
盖北卓立之峰,其下有洞,门南向,当即江水透入之处也。
其处南北两界又俱石山排列,江形西自河池州之南,东向至此,折而北捣入山。
又西循枯江北岸行一里,则江底砂石,间有细流淙淙矣。
又西七里,入河池州之东门。
州城乃土墙,上覆以茅,城中居民凋蔽,但草茅而无瓦舍。
其山南北对峙,中成东西坞,而大溪横其中,东至乾照后土山,亘截为前门溪,转而北,入石穴;西至大山岭石脊,为后钥水之所从发者也。
抵州才过午,穿州出西门,寓茅舍中。
以陆柬马符索骑于州尊萧。
来凤,东粤人。
萧公即为发票,取夫骑各二,不少羁Jī停留焉。
十八日晨餐后得二骑差役,即以马夫二名作挑夫影射。
既而萧公复以腆仪来贶kuàng赠与,余受其笋脯,而尽壁其余避而不受。
入城买帖作谢柬,久乃得之,行已上午矣。
西向山坞行三里,有溪自北山南流,合于西来大溪。
乃渡北溪溯大溪北岸行,又七里,有村在南山之坞,有瓦室焉,名杨村。
杨姓者有巨力,能保护此村。
循北山麓行,又二里,有飞石覆空而出,平压行人之上。
已而上危级,见级外倚深坑,内有悬穴,中空下陷,洪流溢其底焉。
既上,从山半行,遂循崖北转,又成南北之峡,山凑而为东西两界矣。
循东崖溯流上,升陟三里,渡溪而北,逾一坡而下,见东峡石壁危削,上有穹岩,下有骈峡,但闻水声喧甚,以为自堕峡而下也,而旁眺不见影。
稍前,则溪水犹自北来,复渡之。
循溪东行峡中,三里,水穷峡尽。
北上岭一里,又从岭头行一里,出两山坳间,有石垣两重,属连接两峰之左右,是为大山岭,河池、南丹之界也。
逾岭北下,遂为丹州境。
转而西二里,渡小水,其水南去。
复西南逾一岭,复与水遇,随之西北行,共三里,复渡水,水汇于石壁下,遂就之而饭。
又随水出峡,西二里,山势渐开,近山皆变石为土,南山下有茅一二楹矣。
随小水西行三里,渐转而北,土山坞尽,西山陇间有数十家倚之,是为土寨关,则南丹土税之钥也。
路在东山之麓,遂北上土岭。
其东来之水,似无北流之隙,惟西北有巨山悬削,想亦从其下入穴以注大江,而下金城、东江者,未亲晰xī搞清楚,弄明白也。
北下土岭,其坞中小水亦自东而注西南,似亦逼悬削巨山而去。
于是复西北上岭,升陟共五里,转出岭头,始有巨坞西北去,路从其西山岭半行,又五里曰百步村今作八步。
茅舍数家在西山陇上,皆江右人,为行李居停者。
时锡贾担夫三百余人,占室已满,无可托足,遂北向下陇前西北坞中。
水至是转而西南去,有木梁架其上,覆以亭,亦此中所仅见者。
度梁而上陇,其坞遂转东西。
于是西向行五里,有四五家在南山陇间,曰岩田村。
中有瓦栏三楹颇巨,亟投之,则老妪幼孩,室如悬磬已所有,而上瓦下板,俱多破孔裂痕。
盖此乃巨目家,前州乱时,为贼所攻掠而破,遗此老稚,久避他乡,而始归故土者。
久之觅得一锅,仅炊粥为餐,遂席板而卧。
十九日平明起,炊饭而行。
细雨霏霏。
西向行土山间,三上三下共十里。
有水自东北注西南,深不及膝,阔约五六丈,是为大江即刁江也。
其源发于西北丛山壑中,南流东转而至永顺界,合东江下流者也。
渡江,又西逾一岭,共五里,转下一坞。
其坞中有一水东南去,溯之行,其水曲折坞中,屡涉之,俄顷数十次。
共三里,有水一支自西北来,一支自正西来,遂转而向西溯之。
又半里,有村在北山之麓,其名曰金村,乃是站之当钥者。
[其地西往锡坑止十五里,西北去南丹州五十里。]
入其栏,头目方往百步墟,乃坐而待之。
雨时洒时止。
陈梦熊从此入锡坑,遂别去。
余候头目,抵晚始归。
二十日晨起,雨霏霏。
饭而候夫,久之乃扎竹为舆,止得其一,而少其一,上午始行。
雨中遂东北逾土山,一里余,越其脊,乃西北下,深茅没径。
又里许,穿翳而降至坞底,则有小水自南而北,大路亦自南随之,则锡坑道也。
从之北一里,又有一水自西南来,二水合而东北去,水东有村在东山下,是曰雷家村,山峡稍开。
又一里,遂转而为东西坞,有大溪自西而来,合南来小溪,东去即南转而为大江者也。
于是溯溪南上山北麓行,西向升陟共十里,有茅数楹在南山之半,曰灰罗厂,皆出锡之所也。
由其下又西一里,其坞西尽,有土山横其中,一小水自西北,一大水自西南,二水合于横岭之下。
于是涉小水西上横岭,岭东路旁有眢井种种,深数丈,而圆仅如井大,似凿掘而成者,即锡穴也。
逾岭西下共四里,又与前西南来大溪遇。
其溪方北曲而南,遂绝流而西,其峡复东西开。
溯溪行其中,屡左右涉之,四里为西楞村,又一水自西北来入,路从大溪南岸行。
又一里,路左有岐逾岭而南,想往锡坑道也。
又西,有溪自南峡来合,其溪亦巨,与西来之溪等。
于是又横涉南溪口,仍溯西来溪南岸行。
又五里,有村在南山,曰大徐村。
村之西,其峡复开,田始连塍,水盘折其中。
又屡涉之,四里,直抵西山下。
溯流转而北,一里,乃涉水上西山。
初上甚峻,望北坞山环壑尽,瀑流从山腋悬空直喷,界群碧间,如玉龙百丈。
粤西皆石山森幻,[故悬水最艰,]惟此景独见。
忆前自全之打狗岭亦北望见之,至此已迂回数千里,涉历经年,忽于此得睹,亦汗漫漫无边际中一奇遇也。
西向援土级而上,瞻顾一里而不能释,已而渐逾岭南,始不复见。
又迤逦循北峰而西上者二里,逾一脊,脊北路隅是为打锡关,乃锡贾自锡坑而来者。
昔于此征税,有居舍,自去年乱后被燹,遂无居人。
由此西下半里,即有壑当峡之西,遂转而北,山夹成峡。
又下半里,水始成涧北去,随之又半里,渡涧西,缘崖北行一里半,出峡。
前峡又自东北向西南,乃循崖转而西南行,雨大至。
既而复屡涉此涧,涧乃南去,路乃西逾山坳。
共二里,复行坞间,半里,循北山之崖,前涧复自南来,涉之。
西北行又半里,又一溪自南峡来,其水颇大,与前涧合而北,横堰而潴之。
从堰西向北行,又一里而渡南丹之南桥,暮雨如注,雷电交作,急觅逆旅而税驾焉。
南丹之水北流经州治东。
其山东西分界,州治在西山下。
其东有街,南北依溪而列。
中有一街西入,大石坊跨其前,曰:“摅shū舒展,意即敞开胸怀忠报国,崇整精微。”
粤省所未见者。
由坊下进街西行,街尽,又入一石卷门。
门内有关帝庙,西向,前亦有坊。
其西即巨塘汇水,南北各有峰,自西山环臂而前,塘水直浸其麓。
塘中有堤,东西长亘数丈,两端各架木为桥,而亭其上。
越西桥,又西过一废苑,则州治在西南小石峰下。
其门北向,前亦有石坊,而四围土墙不甚崇整,此下署也。
州官所居,则在囤上。
囤上者,即署后小石峰之巅。
路由署中登,乃莫公因家难后移此以避不测者。
盖西界群峰蜿蜒,其南北两支东突者,既若左右臂,又有一支中下特起为石峰,而下署倚之,囤结于上,三面峭削,惟南面有坳可登。
囤之后复起小峰,与囤中连若马鞍,其后与崇山并夹为深坑,其下有小水东南出而注于大溪,此署左第一层界水也。
囤山之北,其山西断,有洞裂山下。
其门东南向,正与囤山对。
门顶甚平,亦有圆柱倒垂。
门之中即有二巨石危踞,中开一峡仅尺许,北入三四丈,折而西,稍下,则西巨石之后也。
与洞后壁北距丈余,西深二丈余,窅黑无可见,不识有旁窦否?
西巨石之上,其面高下不一,皆若台榭可栖,第四壁悬绝,俱无级可登。
东石亦然,第后即联缀于洞壁,无后绕之隙,而石台之前,有石柱上耸接于洞顶,为异西石耳。
西石之西,又有小隙穹石,而北峡中架梯一两层,即可登石上,由西石跨石二尺,即可达东石之端,惜此中人不知点缀耳。
由岩前北向行半里,其山又开东西坞,循西山嘴转而西行,又有水自西峡来,东北向而入大溪,即清水塘之下流也。
溯之西行,又半里,渡一桥亭。
桥南有石崖障流,内汇水一池,昔水从桥下出,今捣崖根而东,不北由桥下矣。
渡桥稍西,逾一冈,即清水塘。
塘南北两山成夹,中开东西坞,西则大山屏其后,东即石崖所障水口也。
寺在其中,东向而立。
入门即为方塘,四周石砌,汇水于中,不深而甚澈。
前层架阁塘中,阁后越塘又中亘一亭,亭南北塘中,复供石于水,两旁各架阁于塘为左右厢。
亭西则玉皇阁也,亦从塘中甃石为基,而中通水道者。
阁下位真武,上位玉皇,而真武之后,又从塘中架阁一层,下跨水上,为栖憩之所,上与玉皇阁联架为一,置三世佛焉。
佛后有窗,可平眺西峰,下瞰塘水亹亹从地中溢起。
塘之外,皆有垣周之,层楼叠阁,俱架于水中,而佛像皆整丽,亦粤西所未见。
惜乎中无一僧,水空云冷,惟闻唧唧溪声而已。
寺为天启七年莫公伋ji所建,前年以潛,鞭杀僧,遂无居者。
寺南有溪自西南腋中来,即由寺前东去者。
寺北有大道西向逾岭去,是通巴鹅而达平洲者。
寺前水东去,经石崖水口,又东出而注大溪,此署左第二重界水也。
署右第一重界水,即前来所涉堰上南峡之流,第二重即打锡关东来之涧,二水合为大溪而经州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八-译文
十五日早晨起床,天空晴朗,赶紧吃完饭就出发。刘君来送行,我又去向他道谢,于是和杜实徵一起到他的岳父陈处等候。出了北门,就向西走。经过一个山涧,走了七里,过了羊角山的北面,在西村等待换夫,但夫人们并没有来。过了一段时间,就向南翻过土冈,看到西峰环转的地方,有一个洞在山顶,朝东南方向,洞口很大,怀疑这就是所谓的‘新岩’。土冈的南面,山又分为东西两方,我们从山谷中向南走,走了五里,渐渐看到路左边有细流潺潺的小溪,不久又有小溪从西北方的石山下来汇合,我们沿着北来的水走,又向南走了二里,到了都街村,有几户人家在西山脚下。从这里开始,都是强盗的巢穴,被称为‘西巢’,开始找不到夫人们了。又向南走了二里,沿着溪流进入土山峡谷中,峡谷非常狭窄。又走了一里半,转向东,再走了一里半,溪流就向南流去,路在西边越过了土冈,这才出了险地,这就是所谓的‘都街陇’。
陇中,草木茂密,是盗贼的藏身之处。几天前还在这片地方遇到了人,我能够轻松地通过,非常幸运。下坡向西走了三里,有一间茅草屋在山北,是税司的住所。这里是德胜署,由本地的头目负责管理。它的西边一里是落索村,都街的溪流又向西转到这里,从村南进入峡谷,路从村北爬上山顶。都街、落索都是盗贼的藏身之处。
西北二里半,经过一块石头下,有一块大石头蹲在路北,上面有榕树缠绕。又向西一里,有一个大洞在路右的山腰,洞口朝东南方向,非常高悬,看起来很壮观。恰好挑夫在下面停下担子,我立刻鼓起勇气向北攀爬,但是发现上面没有路。下面的人呼喊我,我更加努力地向上攀爬,最终穿过藤蔓和荆棘,到达洞口。洞口很高,里面很宽敞,深十丈左右。右边有一个小洞,非常狭窄但中间是空的,不知道里面是否可以爬蛇进去?洞前有一块石头,分成了两个部分,像倒挂的剑。我正在独自休息,因为陈君在下面等我,所以我返回。又向西走了二里,在马草塘北边的村子过夜。这个村子在北峰脚下,村西有一条江从北边的峡谷来,穿过西边的峡谷流去,这就是东江的上游。村子里的人用竹子搭建的栏杆很大,下面都是木板铺成的,前面用竹子搭成台子。主人拿出茅草过滤的酒来劝客人。陈君说:‘这些都是强盗的后代。’那天晚上,月亮从东山升起,明亮清澈。从春天以来,早晚的阳光和月光都非常明亮,只有那天看到了云层。
十六日早晨起床,天空有轻微的云层和薄雾,已经不如昨晚那么明亮了。吃过饭后,向南翻过土丘,这就是马草塘。东西两边都有山峰夹着,塘子单独低洼,确实是盗贼出没的地方。走了二里,向南越过,又向西走了三里,有一条江从北向南流,深深嵌入危险的岩石之间,这就是东江。它的南边有几户人家在山岗和山谷之间,他们在下面泊船,呼喊他们也不愿意渡船,就自己取船渡过江向西去。这条江很宽,但深度无法测量,再往南走了几里,就与金城江汇合,流入石洞中,从永泰里透出来,流到下面的怀远镇,这就是南江。从江西岸向北走了半里,转向西,又走了四里半,就到了界牌村,这里是宜山县和河池州的交界。村子的东南边有山中的悬崖,就是东江西北岸的山。山的南边,有一个开阔的山谷向东南延伸,那么金城江就在南山北边,流向这个缝隙,然后向东流去,与东江汇合的地方,这里还没有看到。又向西走了二里,有一座山在路北,峭壁陡峭,上面有很多纹理,盘旋的树木缠绕在上面,遮掩间有像头盔,有像戈矛的样子,当地人指着说是南丹莫氏的祖先挂盔甲所形成的,这是附会形似而说的。又向西一里,路北有一块石头从山顶耸立出来,薄得像一片云在空中,上面有分叉的角,当地人指着说是犀牛,但不知道犀牛是独角的。又向西一里是大湾村,村子在北山脚下。村东有一个凹地,有水从北山的石洞中向南流出,流了三丈多深,又向南流入地洞,注入江中。又向西,路就出现在临江北岸,顺流向西走了一里,江水从西南方向来,向北流到这里,然后转向东去。
路从转折处直接向西走,一里,经过一座小石梁,下面是乱石嶙峋,但已经干涸没有水滴。它的南边有一个村子在南山脚下,是桥步村。又向西走了三里,有一条江从北向南流,江面宽度超过十丈,深度和东江一样,这是从荔波来的,它的源头也应该是出自黔南,这就是金城渡,现在称为金城江。渡口北边的西岸,有水从悬崖上平缓地泻下,大约一二丈高,声音如雷鸣,向东流入大江,这是官村南来的水。大江继续向东流去,转过弯,过大湾,与东江汇合,又向南到达南巢,这是盗贼的巢穴,位于永顺北边。从石洞中深入几里,然后从永泰里以下的怀远镇出来。当时渡船在江西岸,等了很久才到。上了西岸,又向西走,山势回转,峡谷变成了山洞。走了三里,有一条小溪从南向北流,沿着溪流向南走了半里,有一座桥梁跨在上面,非常高而且整齐,这就是南桥。越过桥向西半里,山谷就向西南转去,有一个村子在路右边,这就是垒街。
又向西南走了三里,山势展开,有一个村子在西南山脚下,叫做官村。路转向南,沿着西山南边延伸,进入西峡谷,半里后,有一块巨石矗立在北山脚下,老榕树覆盖在上面,是行人休息的地方。又向西一里,北山又出现岩石,颜色黄白明亮,和之前经过的山不同。石山从三里地外开始,所见都是青白色。那种赭黄色的石头,自从在柳州仙弈南看到后,就很久没有见到了。又向西半里,有一个村子在北山脚下,叫做鬼岩村,我进去登上栏杆休息,于是才看到村里的瓦栏。因为德胜署期间使用瓦而不是栏杆,河池地区没有栏杆,都是用茅草覆盖,河池以西的栏杆也都是茅草覆盖的,只有这个村子使用瓦。主人姓韦,年长的已经喝醉了,年轻的人很贤惠,拿出美酒招待客人,用糟菜作为下酒菜。山里的清供,没想到在这么多蛮族中还能找到,真是一件奇事。那天白天阴沉,而夜晚的月亮非常明亮。
十七日,等到天亮就吃饭,面向南走。走了半里路,找到了一条从东边来的大路,有一个山坞直接向南延伸,中间有一个村庄,这就是鬼岩墟。再往西走,沿着南山北面的山脚走,又走了超过一里路,有一座山岩位于南山的半山腰,它的门朝西北方向,这就是鬼岩。洞里看起来很黑,当地人在这里供奉神像,所以被称为‘鬼’。从下面向西爬上山脊,石阶相当整齐。一共走了一里路,越过山脊向西下坡,从这里开始,石头和土山交错,石头上也有土。西边的山界又形成了一个南北的山坞,有一条细流在山坞中潺潺流淌,向南流去,这就是从东边回转北转后绕过官村的那条流。下山后,沿着细流向北走一里路,两边的山又变成了东西的山坞。仍然沿着细流向西走三里路,有一座石堰挡住了细流,怀疑这就是所谓的丁阑堰。水流在堰上积聚,然后从堰的缝隙中向东流下,这就是滥觞的起点,而源头实际上在都明岭的东麓。过堰向南,沿着南山山脚向西走,又走了两里路,经过了卢塘村。因为南北两边的山夹着形成了一个山坞,山坞底部平坦,旱季干涸,涨水时成为池塘,村落在北山脚下,道路沿着池塘南边走。又走了一里路,又有一座堰在上游,再向西走两里,就又上了土岭半里,越过山脊的缺口向西下坡又半里,有一股泉水从左边的石洞中流出,向西汩汩流淌,没有涨水也没有干涸,喝起来非常甘甜,从石洞出来就坠入石缝中,发出声响。这个地方山还是东西向形成山坞。沿着北边山界随着水流向东下坡三里,有一个村庄在南山脚下,叫都明村。村后的南山尽头,有一个向南去的峡谷,那就是那地州的道路;而河池的道路,则是向西北行走在土山之间。又走了两里路,过了石梁向西,桥下的水向北流,也应该是向东北流入金城上游的。它的源头是一部分从都明岭的石洞中流出,另一部分从下河岭北面来,两条水流汇合形成小溪。再往西北走四里,爬上一座土山。从山上再往西北走两里,有两三家在北面的山脚下,是乾照村,在那里煮饭。于是从村旁向北上土山,沿着山脊向北走共三里,下到西麓,有一条大溪从南向北流,这就是所说的河池江。江底很大,都是平铺的碎石,没有滴水。横渡到西岸,向北看,石峰环绕,即使有水流也没有出处,不知道这个水流涨水时从哪里流出?因为北边有一座高耸的山峰,下面有一个洞,洞口朝南,应该是江水渗透进去的地方。这个地方南北两边的山都是石山排列,江水从河池州的南边,向东流到这里,然后转向北流入山中。再向西沿着干涸的江北岸走一里路,江底有沙石,间或有一些细流潺潺。再向西走七里,进入河池州的东门。州城是土墙,上面覆盖着茅草,城中居民稀少,只有草屋而没有瓦房。山南北对峙,中间形成东西向的山坞,大溪横穿其中,向东流到乾照后的土山,横截成为前门溪,然后转向北,流入石洞;向西流到大山岭的石脊,是后钥水的发源地。到达州城刚过中午,穿过州城出了西门,住在茅草屋中。向州官萧索要马匹,萧公就发给了两匹马,没有丝毫拖延停留。
十八日早晨吃饭后,得到了两个骑马的差役,就用两个马夫充当挑夫。不久,萧公又以丰厚的礼物赠送,我接受了他的竹笋和干肉,而把其余的都推辞了。进城买帖子写感谢信,过了很久才买到,这时已经上午了。向西进入山坞走了三里路,有一条溪水从北山向南流,汇入西边来的大溪。于是渡过北溪,沿着大溪北岸走,又走了七里路,有一个村庄在南山的山坞里,有瓦房,叫杨村。杨家的人很有力气,能保护这个村庄。沿着北山山脚走,又走了两里路,有一块飞石从空中落下,平铺在行人上方。已经上了陡峭的台阶,看到台阶外靠着一个深坑,里面有一个悬挂的洞穴,中间是空的,底部有急流。上去后,从山腰走,然后沿着山崖向北转,又形成了南北的峡谷,山峦聚集形成了东西两界。沿着东边的山崖顺着水流向上走,走了三里路,渡过溪流向北,越过一个小山坡向下走,看到东边的峡谷石壁陡峭,上面有穹形的岩石,下面有并排的峡谷,只听到水声很响,以为是水流从峡谷中跌落下来,但往旁边看却看不见影子。往前走一点,溪水还是从北面来,再次渡过溪流。沿着溪流向东在峡谷中走,三里路后,水流到了峡谷尽头。向北上岭一里路,再从山头走一里路,从两座山之间的山脊出来,有两道石墙,连接着两座山峰的左右,这就是大山岭,是河池、南丹两州的分界线。
越过山岭向北下坡,就进入了丹州的地界。转向西走两里路,渡过一条小溪,溪水向南流去。再向西南越过一座山岭,又遇到了溪水,跟着溪水向西北走,共走了三里路,再次渡过溪水,溪水在石壁下汇合,于是就在那里吃饭。然后跟着溪水出峡谷,向西走了两里路,山势逐渐开阔,靠近山的地方都变成了土山,南山下有几间茅屋。沿着小溪向西走了三里路,逐渐转向北,土山山坞尽头,西山山脊之间有几十户人家依山而建,这就是土寨关,是南丹土税的关键。道路在东山山脚下,于是向北上土山。从东边来的水似乎没有向北流的缝隙,只有西北方向有一座巨大的山崖陡峭,猜想也可能从那里进入洞穴流入大江,然后流入金城、东江的,没有亲自弄清楚。从土山上向北下坡,山坞中的小溪也是从东流向西南,似乎也是流向那座陡峭的山崖。于是又向西北上坡,总共上升了五里路,转出山头,开始有一个巨大的山坞向西北延伸,道路从西山山脊中间走,又走了五里路,到达百步村,现在叫八步村。在西山山脊上有几家茅屋,都是江西人,是旅客住宿的地方。当时有三百多个锡商和挑夫,住处已经满了,没有地方落脚,于是向北下坡,向前西北方向的山坞中走。这时水转向西南流去,上面架着一座木梁,上面覆盖着亭子,这也是这个地方仅见的东西。走过木梁上坡,山坞就转向东西方向。于是向西走了五里路,有四五家在南山山脊之间,叫岩田村。村中有三间瓦房相当宽敞,赶紧投宿,里面住着老妇人和小孩,房间里像悬挂的磬一样空空如也,上面的瓦和下面的木板都布满了破洞和裂缝。这显然是一个大家族,前州城发生动乱时,被贼人攻占掠夺而破坏,留下这些老弱,长期躲避他乡,现在才回到故土。过了一段时间,找到了一口锅,只能煮粥吃,于是躺在木板上睡觉。
十九日清晨出发,煮好饭就出发。细雨纷纷。向西行走在土山之间,上上下下走了十里。有一条水从东北流向西南,水深不到膝盖,宽度大约五六丈,这就是大江,也就是刁江。它的源头在西北的山谷中,向南流然后向东转,流到永顺的边界,与东江的下游汇合。渡过江后,又向西翻过一座山岭,总共五里,然后转下到一个山谷。这个山谷中有一条水向东南流去,沿着它走,水在山谷中曲折流淌,多次涉水,一会儿就有几十次。总共三里,有一条支流从西北来,还有一条从正西来,于是转向西边逆流而上。又走了半里,有一个村庄在北山的山脚下,名叫金村,这里是通往锡坑的关键之地。[从这里向西到锡坑十五里,向西北到南丹州五十里。] 进入村庄,首领正要去百步墟,于是我们坐下等待。雨时下时停。陈梦熊从这里进入锡坑,于是分别离去。我等待首领,直到晚上才回去。
二十日清晨起来,雨还是纷纷的。吃完饭等待夫役,等了很久才用竹子做成一辆轿子,只做成了一个,少了一个,上午才开始出发。在雨中向东北翻过土山,走了一里多,越过山脊,然后向西北下坡,深处长满了茅草,道路被掩盖。又走了一里多,穿过树林下降到山谷底部,那里有一条小水从南往北流,大路也跟着从南边延伸过来,这就是通往锡坑的路。沿着这条路向北走一里,又有一条水从西南来,两条水汇合后向东北流去。水东边有村庄在东山脚下,名叫雷家村,山峡稍微开阔。又走了一里,然后转向东西方向的谷地,有一条大溪从西边来,与南边来的小溪汇合,向东流去就是大江。于是沿着溪流往南上山到北山山脚,向西攀登共十里,南山半山腰有一座茅草屋,叫灰罗厂,那里是采锡的地方。从那里向下又向西走一里,山谷的西边尽头有一座土山横在中间,一条小水从西北来,一条大水从西南来,两条水在横岭下汇合。于是我们涉过小水向西上横岭,岭东路旁有各种深井,深几丈,直径只有井的大小,像是人工挖掘的,这就是锡矿洞。越过岭向西下坡共四里,又遇到了之前从西南来的大溪。这条溪流正往北拐然后向南,于是断流向西流,峡谷再次东西展开。沿着溪流走,多次左右涉水,四里到达西楞村,又有一条水从西北来汇入,道路沿着大溪南岸走。又走了一里,路左边有岔路越过山岭向南,应该是通往锡坑的路。再往西走,有溪水从南边峡谷来汇合,这条溪流也很宽,与西边来的溪流一样宽。于是我们又横渡南溪口,仍然沿着西边来的溪流南岸走。又走了五里,有一个村庄在南山,叫大徐村。村庄的西边,峡谷再次开阔,田地开始连成一片,水流在其中盘旋。又多次涉水,四里后直接到达西山脚下。沿着溪流转而向北,一里后涉水上西山。一开始上山很陡峭,向北望去,北边的山谷环绕,瀑布从山腰直喷而下,在碧绿的山间,如同百丈玉龙。广东西部都是石山,景象奇特,[因此瀑布最为壮观,]只有这里的景象独一无二。记得以前从全之打狗岭向北望也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到这里已经转了数千里,历经多年,忽然在这里得以目睹,也是无边无际的汗水中的一次奇遇。向西沿着土坡级级而上,瞻望了一里多,不能放下,然后渐渐越过岭南边,就不再看到了。又沿着北峰向西上坡走了两里,越过一座山脊,山脊北边的小路上是打锡关,这是从锡坑来的锡商必经之地。以前在这里征税,有居住的地方,自从去年乱后遭到火灾,就没有人居住了。从这里向西下坡半里,就有山谷在峡谷的西边,于是转向北,两山之间形成峡谷。又下坡半里,水开始形成小溪向北流去,跟着又走半里,渡过小溪向西,沿着山崖向北走一里半,出峡谷。前面的峡谷又从东北向西南延伸,于是沿着山崖转向西南行,雨下得很大。之后又多次涉过这个小溪,溪流向南流去,道路向西越过山丘。总共两里,又走在山谷之间,半里后沿着北山的山崖走,前面的溪流又从南边来,涉过它。向西北行又半里,又有一条溪水从南边峡谷来,水很大,与前一条溪流汇合后向北流去,横着筑起了水坝。从水坝西边向北走,又一里后渡过南丹的南桥,傍晚雨下得很大,雷电交加,急忙寻找旅店停下。
南丹的水向北流经过州治的东边。山的东西边界,州治在西山脚下。东边有街道,南北依着溪流排列。中间有一条街道向西延伸,一座大石坊横在前面,上面写着:“舒展,意即敞开胸怀忠报国,崇整精微。”在广东省没有见过这样的石坊。从石坊下进入街道向西走,街道尽头,又进入一个石卷门。门内有关帝庙,面向西,前面也有一个石坊。它的西边是巨塘汇水,南北各有山峰,从西山环抱向前,塘水直接浸到山脚下。塘中有一道堤坝,东西长几丈,两端各架有木桥,上面建有小亭。越过西桥,再向西经过一个废弃的园林,州治就在西南的小石峰下。大门朝北,前面也有一个石坊,四周的土墙并不很高大,这里是下署。州官的住所则在囤上。囤上,就是署后的小石峰之顶。从署中登上去,是莫公因家难后移居于此以避不测的地方。因为西边群峰蜿蜒,南北两支向东突出,就像左右臂,又有一支从中下特别突出形成石峰,下署就依着它,囤结在上面,三面陡峭,只有南面有一个小凹可以攀登。囤后面又起了一个小峰,与囤中相连像马鞍,后面与高山并夹形成一个深坑,坑下有一条小水向东南流出汇入大溪,这是署左第一层界水。
囤山北边,山的西边断裂,有一个洞从山脚下裂开。洞口朝东南方向,正好对着囤山。洞顶非常平坦,也有倒挂的圆柱。洞中间有两块巨大的石头高耸,中间开了一个只有一尺宽的缝隙,向北深入三四丈,然后转向西,稍微下降,就到了西边那块巨石后面。与洞后壁北边相距一丈多,向西深二丈多,幽暗看不清,不知道有没有其他的洞穴?西边的巨石上面,表面高低不平,都像可以建亭台的地方,第四面峭壁险峻,没有台阶可以攀登。东边的石头也是如此,后面直接连接在洞壁上,没有可以绕过去的空隙,而石台前面,有一根石柱直插洞顶,与西边的石头不同。西边的石头西边,又有一个小洞和穹顶的石块,而在北边的峡谷中架了两层梯子,就可以登上石块,从西边的石头跨过两尺宽的距离,就可以到达东边的石块尽头,可惜这里的人不知道如何装饰点缀。从岩石前向北走半里地,山又形成了一个东西向的山谷,沿着西山的山嘴转向西走,又有水从西边的峡谷流来,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溪,这就是清水塘的下流。逆流而上向西走,又半里地,就有一座桥亭。桥南有石崖阻挡水流,里面汇集成一个池塘,以前水从桥下流出,现在水流到崖根向东流,不再从桥下向北流了。过桥稍向西,越过一座山岗,就是清水塘。塘的南北两边是山,中间开了一个东西向的山谷,西边是高大的山屏障其后,东边是石崖阻挡的水口。寺庙就在其中,朝东而立。进门就是方形池塘,四周用石头砌成,水汇聚在中间,不深但很清澈。池塘前层架有阁楼,阁楼后面越过池塘又中有一亭,亭在池塘的南北两侧,水中还架有石头,两旁各有一个阁楼作为厢房。亭的西边是玉皇阁,也是从池塘中用石头砌成的地基,中间有水道相通。阁下是真武,阁上是玉皇,而真武后面,又从池塘中架了一层阁楼,下面跨过水面,作为休息的地方,上面与玉皇阁连在一起,放置了三世佛。佛后面有窗户,可以平视西边的山峰,俯瞰池塘中的水缓缓从地下涌起。池塘外面,都有围墙环绕,层层楼阁都建在水上,佛像都很精美,这在粤西也是少见的。可惜这里没有僧人,水清云冷,只能听到溪水的潺潺声。寺庙是天启七年莫公伋所建,前年因为水灾,鞭打僧人,于是没有人居住了。寺庙南边有溪水从西南方向的山脚下来,就是从寺庙前向东流去的。寺庙北边有通往西边山岭的大路,这是通往巴鹅和平洲的路。寺庙前的水向东流去,经过石崖水口,再向东流出注入大溪,这是署左的第二重界水。
署右的第一重界水,就是之前提到的那座堰上南峡谷的水流,第二重是打锡关东边来的小溪,两条水流汇合成为大溪,经过州城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八-注解
亟:急忙,迅速
饭:吃饭
刘君:指刘姓的朋友
谢:感谢
杜实徵:人名,杜实徵
岳:妻子的父亲
陈处:陈家的住处
北门:城北的门
西村:位于西边的村庄
涉:越过,渡过
涧:山间的小溪
羊角山:山名
换夫:换马的人
土冈:土堆成的山丘
西峰:西边的山峰
洞:洞穴
东南向:东南向指的是洞穴的入口朝向东南方向。
巨:巨大
新岩:新发现的岩石
坞:指山谷。
僮贼:指年轻盗贼
西巢:盗贼的巢穴
循:沿着
都街村:村庄名
税司:征税的官署
署:官署
德胜:人名或地名
落索村:村庄名
陇:山间的平坦地带
草木:植物
亏蔽:遮蔽
盗贼:盗贼
薮:聚集的地方
掉臂:挥动手臂,形容行走自如
茅舍:茅舍是指用茅草覆盖的简陋房屋,常用来形容贫穷或边远地区的人家。
委:委托
头目:指当地的官员或负责人。
落索:村庄名
茅栏:用茅草做的栏杆
东江:指东江,文中提到的一条江。
江:河流
泊舟:停船
金城江:河流名
界牌村:村庄名
宜山县:地名
河池州:地名
悬:悬挂
南丹莫氏:南丹莫姓的家族
犀牛:一种独角的大型哺乳动物
大湾村:村庄名
洼岩:低洼的岩石
宕底:岩石底部
石穴:岩石中的洞穴
永泰里:地名
怀远镇:地名
官村:村庄名
荔波:地名
金城渡:渡口名
官村南来:从官村南边来的
南江:河流名
峒:山洞
峡:峡指的是狭窄的山谷或山谷中的狭窄通道。
南桥:桥梁名
垒街:街道名
西山:山名
石岩:岩石
鬼岩村:村庄名
瓦栏:用瓦做的栏杆
韦姓:姓韦的人
醇醪:好酒
糟芹:用酒糟和芹菜做的菜
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鬼岩墟:鬼岩墟指的是一个地名,墟在古代汉语中指村落或集市,鬼岩墟可能是因为附近有一座岩洞,洞内供奉有神像,而被称为‘鬼’岩墟。
南山:南山指的是一座山的名字,通常在古文中,山名前加上方位词,如南山,表示这座山位于南方。
鬼:鬼在这里指的是神灵或神秘的事物,土人祀神像于其间,故称之为‘鬼’。
石级:石级是指用石头铺成的阶梯,常用于山间或险峻之地。
滥觞:滥觞指的是江河的发源地,这里指细流汇集成大江的起点。
河池江:河池江指的是一条江的名称,河池是地名,江流经此地。
乾照村:乾照村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乾照可能是指村庄的地理位置或特色。
石垣:石垣是指用石头砌成的围墙或壁垒,常用于防御。
南丹土税:南丹土税指的是南丹地区的土著税收,土税指由土著居民缴纳的税收。
行李居停者:行李居停者指的是旅行者,行李指旅行携带的物品,居停指停留住宿。
平明:指天刚亮的时候,即清晨。
炊饭而行:指烧饭之后开始行走。
细雨霏霏:形容细雨纷纷扬扬的样子。
土山:指由土壤构成的山。
刁江:即刁江,指文中提到的一条江。
永顺界:指永顺的边界。
栏:指路旁的栏杆或栅栏。
百步墟:指距离百步远的小集市。
锡坑:指产锡的坑洞。
南丹州:指南丹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雨时洒时止:指雨时下时停。
陈梦熊:指人名,文中提到的人物。
舆:指轿子。
土山间:指在土山之间。
茅:指茅草。
茅数楹:指几间茅草屋。
灰罗厂:指产锡的地方。
眢井:指深井。
锡穴:指采锡的矿井。
横岭:指横跨的山岭。
打锡关:打锡关指的是一个关口,可能是指古代的关卡。
州治:指州级行政区治所。
石坊:指用石头建造的牌坊。
摅舒展:指敞开胸怀,忠诚报国。
巨塘:指大池塘。
囤:指囤积粮食的地方,此处指官署。
莫公:指人名,文中提到的人物。
不测:指意外的事故或灾难。
界水:指边界的水流。
囤山:囤山指的是储存粮食的山丘,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用来储存粮食的地方。
山西断:山西断可能指的是囤山的西边部分断裂。
洞裂山下:洞裂山下指的是山下的裂缝形成的洞穴。
囤山对:囤山对指的是与囤山相对的方向。
圆柱倒垂:圆柱倒垂指的是洞穴顶部倒挂的圆柱形物体。
巨石危踞:巨石危踞指的是巨大的石头不稳定地坐落在洞穴中。
台榭:台榭指的是台和榭,古代建筑中的高台和亭台。
穹石:穹石指的是顶部呈穹形的石头。
西峡:西峡指的是山的西边山谷。
大溪:大溪指的是较大的河流。
清水塘:清水塘指的是一个清澈的水塘。
桥亭:桥亭指的是桥梁上的亭子。
石崖:石崖指的是由岩石构成的陡峭山崖。
真武:真武指的是道教中的真武大帝,即玄武。
玉皇:玉皇指的是道教中的玉皇大帝。
三世佛:三世佛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垣周:垣周指的是围墙的周围。
天启七年:天启七年指的是明朝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的第7年,即1627年。
莫公伋:莫公伋指的是一个名叫莫公伋的人。
潛:潛指的是隐藏、潜逃。
鞭杀僧:鞭杀僧指的是用鞭子打死僧人。
溪:溪指的是小河流。
腋中:腋中指的是山腋之间,即山谷之间。
岭:岭指的是山岭。
巴鹅:巴鹅指的是一个地名,可能是指巴州和鹅城镇。
平洲:平洲指的是一个地名。
堰上:堰上指的是水堰之上。
州前:州前指的是州城之前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八-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古代山洞与寺庙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赞美。
首先,古文开篇便点明了地点,‘囤山之北’暗示了地理环境,‘其山西断,有洞裂山下’描绘了山体断裂处形成的山洞,给人以神秘之感。
‘其门东南向,正与囤山对’点明了洞口的位置,‘门顶甚平,亦有圆柱倒垂’则形象地描绘了洞口上方的情况,圆柱倒垂的形象给人以壮观之感。
‘门之中即有二巨石危踞,中开一峡仅尺许’描绘了洞内的景象,巨石危踞,形成了一道狭窄的通道,给人以探险的欲望。
‘第四壁悬绝,俱无级可登’则表现了洞壁的险峻,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东石亦然,第后即联缀于洞壁,无后绕之隙’进一步描绘了洞内的景象,东石与洞壁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
‘西石之西,又有小隙穹石,而北峡中架梯一两层,即可登石上’描绘了洞内的另一景象,小隙穹石与架梯相连,形成了一种攀登的乐趣。
‘由岩前北向行半里,其山又开东西坞’表现了山体的变化,东西坞的开阔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
‘循西山嘴转而西行,又有水自西峡来,东北向而入大溪’描绘了山间的水流,表现了山水的交融。
‘溯之西行,又半里,渡一桥亭’则表现了山间的桥梁,给人以便捷之感。
‘桥南有石崖障流,内汇水一池’描绘了桥旁的景象,石崖与水池相映成趣。
‘渡桥稍西,逾一冈,即清水塘’表现了山间的湖泊,清澈的水面让人心旷神怡。
‘塘南北两山成夹,中开东西坞’描绘了塘的地理位置,两山夹峙,东西坞相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
‘寺在其中,东向而立’点明了寺庙的位置,寺庙的东向布局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特色。
‘入门即为方塘,四周石砌,汇水于中’描绘了寺庙的入口,方塘与石砌相映成趣。
‘前层架阁塘中,阁后越塘又中亘一亭’描绘了寺庙内部的建筑,架阁与亭相映成趣。
‘亭西则玉皇阁也,亦从塘中甃石为基’描绘了玉皇阁的位置与建筑特点。
‘阁下位真武,上位玉皇,而真武之后,又从塘中架阁一层’描绘了寺庙内部的宗教布局。
‘佛后有窗,可平眺西峰,下瞰塘水亹亹从地中溢起’描绘了寺庙内部的景观,窗外的景色与塘水相映成趣。
‘塘之外,皆有垣周之,层楼叠阁,俱架于水中’描绘了寺庙外部的建筑,垣周与层楼叠阁相映成趣。
‘惜乎中无一僧,水空云冷,惟闻唧唧溪声而已’表现了寺庙的冷清,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
‘寺为天启七年莫公伋所建,前年以潛,鞭杀僧,遂无居者’描绘了寺庙的历史与现状,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
‘寺南有溪自西南腋中来,即由寺前东去者’描绘了寺庙南面的溪流,表现了山水的交融。
‘寺北有大道西向逾岭去,是通巴鹅而达平洲者’描绘了寺庙北面的道路,表现了交通便利。
‘寺前水东去,经石崖水口,又东出而注大溪’描绘了寺庙前方的河流,表现了山水的交融。
‘署右第一重界水,即前来所涉堰上南峡之流’描绘了署右的第一重界水,表现了山水的交融。
‘第二重即打锡关东来之涧,二水合为大溪而经州前’描绘了署右的第二重界水,表现了山水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