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原文

二十八日,平明,饭而行。

二里,西南出涧口,渡水,逾一小岭,又三里得平畴,则白爽村也。

由白爽村之西复上岭,是为长冲。

五里,转北坳,望西北五峰高突,顶若平台,可夺五台之名。

又西五里,直抵五峰之南,乱尖叠出,十百为群,横见侧出,不可指屈。

其阳即为镕村,墟上聚落甚盛,不特山谷所无,亦南中所(少)见者。

市多鬻面、打胡麻为油者,因市面为餐,以代午饭焉。

[东南三十里,有灵襟洞;南二里,有阳流岩云。]

又西五里为上桥,有水自东北丛尖山之南,西过桥下,即分为二。

一南去,一西去。

又西南〔穿石山腋,共〕三里,过廖村。

其西北有山危峙,又有尖丛亭亭,更觉层叠。

问之,谓危峙者为金山,而其东尖丛者不能名焉。

又二里,有水自金山东腋出,堰为大塘。

历堰而西,又三里,复穿石山峡而西,则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

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

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

初二大峰夹道,后又二尖峰夹道,道俱叠水中,取径峰隙,令人应接不暇。

但石俱廉厉凿足,不免目有余而足不及耳。

其峰曰雷劈山。以其全半也;曰万岁山,以尖圆特耸也。

其间不可名者甚多。

共五里,始舍水磴而就坦坡。

又五里,姑得平畴,为河塘村,乃就村家瀹茗避日,下舂而后行。

河塘西筑塘为道,南为平畴,秧绿云铺,北为汇水,直浸北界丛山之麓,蜚晶漾碧,令人尘胃一洗。

过塘,循山南麓而西,五里,渡一石梁,遂登冈陀行。

又五里,直抵两山峡中,其山南北对峙如门。

北山之东垂,有石峰分岐而起,尖峭如削,其岐峰尤亭亭作搔首态,土人呼为妇女娘峰。

崖半有裂隙透明,惟从正南眺之,有光一繖通“闪”,少转步即不可窥矣。

南山之首,又有石突缓,人行其下,左右交盼,亦复应接不暇。

时日色已暮,且不知顾仆下落,亟问浮桥而趋。

西过大石梁,再西即浮桥矣。

漓水至是已极汪洋,北自皇泽湾即虞山下。

转而南,桂林省城东临其上。

城东北隅为驿,在皇泽湾转南之冲,其南即城也。

城之临水者,东北为东镇门,南过木龙洞为就日门,再南出伏波山下为桂水门,又南为行春门,又南为浮桥门。

此东面临流者,自北隅南至浮桥共五门。

北门在宝积、华景二山。

浮桥贯江而渡,觅顾仆寓不得,遂入城,循城南去,宿于逆旅。

二十九日,从逆旅不待餐而行。

遂西过都司署前,又西,则靖江王府之前甬也。

又西,则大街自北而南,乃饭于市肆。

此处肉馒以韭为和,不用盐而用糖,晨粥俱以鸡肉和食,亦一奇也。

又南登一楼。

其楼三层,前有石梁,梁东西大水汇成大沼。

自楼上俯眺,朱门粉堞,参差绿树中,潮水中涵,群峰外绕,尽括一城之胜。

中层供真武像。

时亟于觅顾仆,遂转遵大街北行,东过按察司前,遂东出就日门。

计顾仆舟自北来,当先从城北濒江觅,而南从城下北行。

已而城上一山当面而起,石脚下插江中,路之在城外者,忽穿山而透其跨下,南北岈然,真天辟关津也。

[西则因山为城,城以内即叠彩东隅。]

穿洞出,下临江潭,上盘山壁,又透腋而入,是为木龙洞。

其洞亦自南穿北,高二丈,南北透门约十余里。

其东开窗剖隙,屡逗天光,其外濒江有路,行者或内自洞行,或外由江岸,俱可北达。

出洞,有片石夹峙,上架一穹石,其形屈曲,其色青红间错,宛具鳞腮,似非本山之石,不知何处移架于此。

洞北辟而成崖,缀以飞廊,前临大江,后倚悬壁,憩眺之胜,无以逾此。

廊上以木雕二龙插崖间,北压江水。

廊北有庵、有院。

又循城溯[江]北一里,过东镇门。

又北过城东北隅,[为东江驿。驿东向,当皇泽湾南下冲。]

入驿,问顾仆所附江舟,知舟泊浮桥北。

出驿,北望[皇]泽湾,有二江舟泊山下,[疑顾仆或在此舟,]因令静闻往视,余暂憩路口。

见城北隅,俱因山为城,因从环堵之隙,退视其下,有一大洞北向穹然,内深邃而外旁穿。

有童子方以梯探历其上,盖其附近诸户积薪贮器,俱于是托也。

恐静闻返,急出待路口。

久之不至,乃濒江北行觅之,直抵泊舟之山,则静闻从松阴中呼曰:‘山下有洞,其前有亭,其上有庵,可急往游。’

余从之。

先沿江登山,是为薰风亭。

曹学佺附书。

亭四旁多镌石留题,拂而读之,始知是为虞山,乃帝舜南游之地。

其下大殿为舜祠,祠后即韶音洞,其东临江即薰风亭。

亭临皇湾之上,后倚虞山之崖。

刻诗甚多,惟正德藩臬王骥与同僚九日登虞山一律颇可观。

诗曰:‘帝德重华亘古今,虞山好景乐登临。峰连大岭芙蓉秀,水接三湘苦竹深。雨过殊方沾圣泽,风来古洞想韶音。同游正值清秋节,更把茱萸酒满斟。’

由亭下,西抵祠后,入韶音洞。

其洞西向,高二丈,东透而出约十丈。

洞东高崖崭绝,有小水汇其前,幽泽嵌壁,恍非尘世。

其水自北坞南来,石梁当洞架其上,曰接龙桥。

坐桥上,还眺[洞]门崖壁,更尽峥嵘之势。

洞门左崖张西铭栻刻《韶音洞记》,字尚可摹。

仍从洞内西出,乃缘磴东上,有磨崖,碑刻朱紫阳所撰《舜祠记》,为张松建祠作。

乃吕好问所书,亦尚可摹,第崖高不便耳。

从此上跻,有新叠石为级者,宛转石隙间,将至山顶,置静室焉,亦新构,而其僧已去。

窗楞西向,户榻洒然,室不大而洁。

乃与静闻解衣凭几,啖胡饼而指点西山,甚适也。

久之,舜殿僧见客久上不下,乃登顶招下山待茶。

余急于觅顾仆,下山竟南,循旧路,二里入就日门。

从门内循城南行半里,由伏波山下出桂水门,门以内为伏波祠,门以外为玩珠洞。

由城外南行又半里,为行春门,又南半里,为浮桥门,始遇顾仆于门外肆中。

时已过午,还炊饭于城内所宿逆旅。

下午,大雨大至,既霁,乃迁寓于都司前赵姓家,以其处颇宽洁也。

五月初一日,晨餐后,留顾仆浣衣涤被于寓。

余与静闻乃北一里,抵靖江王府东华门外。

其东为伏波山,其西为独秀峰。峰在藩府内,不易入也。

循王城北行,又一里,登叠彩山。

山踞省城东北隅,山门当两峰间,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

门额书“北牖洞天”,亦为曹能始书。

按北牖为隐山六洞之名,今借以颜此,以此山在城北,且两洞俱透空成牖也。

其上为佛殿,殿后一洞屈曲穿山之背,其门南向,高二丈,深五丈。

北透小门,忽转而东辟。

前架华轩,后叠层台,上塑大士像。

洞前下瞰城东,江水下绕,直漱其足。

洞内石门转透处,风从前洞扇入,至此愈觉凉飔凉风逼人,土人称为风洞。

石门北向,当东转之上,有一石刻卧像横置窦间,迦风曲肱,偃石鼓腹,其容若笑,使人见之亦欲笑。

因见其上有石板平庋,又有圆窦上透,若楼阁之层架,若窗楞之裂。

急与静闻择道分趋,余从卧像上转攀石脊,静闻从观音座左伏穿旁窍,俱会于层楼之上。

其处东忽开隙,远引天光,西多垂乳,近穿地肺。

余复与静闻披乳房而穿肺叶,北出而瞰观音之座,已在足下。

以衣置层楼隙畔,乃复还其处,从圆窦中坠下。

于是东出前轩,由洞左跻蹬,循垣而上,则拱极亭旧址也。

由址南越洞顶,攀石磴,半里,遂登绝顶,则越王坛也,是为桂山,又名北山。

其上石萼骈发,顶侧有平板二方,岂即所谓“石坛”耶?《志》云五代时马殷所筑,有岩桂生其巅,今已无。

其前一石峰支起,或谓之四望山,当即叠彩岩。

其西一石峰高与此峰并,峰半有洞高悬,望之岈然中空。

亟下,仍认风洞出寺左,有轩三楹,为官府燕之所。

前临四望,后倚绝顶,余时倦甚,遂憩卧一觉,去羲皇伏羲氏真不远。

由寺中右坳复登西峰,一名于越山。

上登峰半,其洞穹然东向,透峰腰而西,径十余丈,高四丈余。

由其中望之,东西洞然,洞西坠壑而下,甚险而峻。

其环砖为门,上若门限,下若关隘,瞰之似非通人行者。

乃仍东下至寺右,有大路北透两峰之间。

下至其麓,出一关门,其东可趋东镇,其北径达北门。

乃循山西行,一里,仰见一洞倚山向北,遂拾级而登。

其下先有一洞,高可丈五,而高广盘曲,亦多垂柱,界窍分岐,而土人以为马房,数马散卧于其中,令人气阻。

由其左跻级更上,透洞门而入,其洞北向,以峰顶平贯为奇。

而是山之洞,西又以山腰叠透为胜,〔外裂重门,内驾层洞,〕各标一异,直无穷之幻矣。

既下,又西行,始见峰顶洞门西坠处,第觉危峡空悬,仰眺不得端倪边际,其下有遥墙环之,则藩府之别圃也。

又西出大街,有大碑在侧,大书“桂岭”二字。

转北行一里,则两山耸峡,其中雉堞为关,而通启闭焉,是为北门。

〔门在两山耸夹中,门外两旁,山俱峭拔,即为华景、宝积众胜云。〕

出门有路,静闻前觅素食焉。

既而又南一里,过按察司,觅静闻不得。

乃东从分巡司经靖藩后宰门,又东共一里,至王城东北隅,转而西向后宰门内。

靖藩方结坛礼《梁皇忏》,置栏演《木兰传奇》,市酒传餐者,夹道云集,静闻果在焉。

余拉之东半里,出癸水门,仍抵庆真观下,觅小舟一叶,北渡入玩珠岩。

岩即伏波之东麓,石壁下临重江,裂隙两层,一横者下卧波上,一竖者上穹山巅。

卧波上者,下石浮敞为台,上石斜骞覆之。

一石柱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如莲萼倒挂,不属于下者,仅寸有余焉。

是名“伏波试剑石”,盖其剑非竖劈,向横披者也。

后壁上双纹若缕,红白灿然,蜿蜒相向。

有圆岩三晕,恰当其首,如二龙戏珠,故旧名“玩珠”,宋张维易曰还珠。

双纹之后,有隙内裂,直抵竖峡下岩;嵌梯悬级,可直蹑竖峡而上垂柱之西。

石台中坼,横石以渡,更北穿小窦,下瞰重江,渊碧无底,所云伏波沉着苡处也。

更南入山腹,穹然中虚,有光西转,北透前门,是其奥矣。

〔但石色波光,俱不若外岩玲珑映彻也。〕

徘徊久之,渡子候归再三,乃舍之登舟。

鼓枻短桨回樯,濯空明而凌返照,不意身世之间有此异境也。

登涯,由浮桥门入城,共里余,返赵寓。

静闻取伞往观《木兰》之剧。

余憩寓中,取《图》、《志》以披翻阅、查寻桂林诸可游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译文

二十八日那天,天刚亮就吃饭出发。走了大约两里路,向西南方向出了山涧口,渡过溪水,翻过一座小山岭,再走三里路到达一片平坦的土地,那就是白爽村。从白爽村向西再上山,这就是长冲。再走五里路,转向北边的山坳,望西北方向有五座山峰高耸突出,山顶像平台一样,可以取名为五台。再往西走五里,直接到达五峰的南边,山峰错落有致,成群出现,横着看、侧着看都层出不穷,无法一一指出。山的南面就是镕村,那里的村落非常繁华,不仅山谷中没有,在南中也很少见。市场上有很多卖面条、打胡麻油的人,因为市场上有食物可以吃,所以就用这些代替了午饭。[东南方向三十里处有灵襟洞;南边两里处有阳流岩云。]再往西走五里到达上桥,有水从东北方向丛尖山的南边流过,向西经过桥下,然后分为两条。一条向南流去,一条向西流去。再往西南方向走[穿过石山的山腰,共]三里,经过廖村。它的西北方向有一座险峻的山峰,还有尖尖的山峰,更加显得层次分明。问当地人,说是险峻的山峰是金山,而东边尖尖的山峰没有名字。再走两里,有水从金山的山腰流出,形成了一个大池塘。沿着池塘向西走,再走三里,又穿过石山峡谷向西,然后看到许多险峻的山峰在前方分立,更加显得奇特,争奇斗艳。石峰下面,都是积水不流动的,深的地方有一尺多,浅的地方只有半尺。山峰倒插在水中,像出水青莲一样,笔直向上。一开始是两个大峰夹着道路,后来又是两个尖峰夹着道路,道路都穿过山峰之间的缝隙,让人目不暇接。但是石头都很锋利,脚底难免会有磨损,所以眼睛看得见,但脚却跟不上。这些山峰被称为雷劈山,因为它一半在山里一半在外面;被称为万岁山,因为它尖圆且特别高耸。中间还有很多无法命名的山峰。总共走了五里路,才开始离开水边的小路,走上平坦的山坡。再走五里,才到达一片平坦的土地,是河塘村,于是就在村子里泡茶避暑,吃完饭后继续前行。河塘的西边筑有塘坝作为道路,南边是平坦的土地,秧苗绿油油的,北边是汇水的地方,直接浸到北边群山山脚,水波荡漾,清澈碧绿,让人感觉尘世的烦恼一扫而空。过了塘坝,沿着山南边向西走,五里路后,跨过一座石梁,然后登上山丘继续前行。再走五里,直接到达两座山峰之间的峡谷中,两座山峰南北对峙,像一扇门。北边山峰的东边,有一座石峰分岔而出,尖峭得像刀削,分岔的峰特别直立,像妇女搔头的样子,当地人称之为妇女娘峰。山崖中间有一条透明的裂缝,只有从正南方向看,才能看到一道光闪过,稍微转动一下身体就看不见了。南边山峰的顶部,又有石头突出,人走在下面,左右观望,也让人应接不暇。这时天色已晚,也不知道顾仆在哪里,急忙询问浮桥的位置并赶去。西过大石梁,再往西就是浮桥了。漓江的水到这里已经非常宽阔,从北边的皇泽湾开始,就是虞山脚下。转向南边,桂林省城的东边就在上面。城的东北角是驿站,在皇泽湾向南的通道上,南边就是城。城边靠近水的地方,东北边是东镇门,南边过了木龙洞是就日门,再往南出伏波山下是桂水门,再往南是行春门,再往南是浮桥门。这个东边临水的,从北边到浮桥共有五个城门。北门在宝积、华景两座山之间。浮桥横跨江面,寻找顾仆的住处没有找到,于是进城,沿着城南边走,在旅店住下。

二十九日,我从旅店出发,没有等待用餐就走了。于是向西经过都司署前,再往西走,就到了靖江王府前的甬道。再往西,就是从北到南的大街,我在市肆里吃饭。这里的肉馒头是用韭菜拌的,不用盐而用糖,早餐的粥都是用鸡肉一起吃的,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又向南登上了一座楼。那楼有三层,楼前有石梁,石梁东西两侧的水汇聚成一个大沼泽。从楼上向下俯瞰,红色的门和白色的城墙,参差不齐的绿树中,潮水中的景色,群山环绕,尽收眼底。中层供奉着真武像。当时我急于寻找顾仆,于是转向北走大街,东过按察司前,然后向东出了日门。我想顾仆的船应该是从北边来的,所以我先从城北江边找起,然后从城下向北走。不久,城上的一座山突然出现在眼前,山脚下插在江中,城外的路突然穿过山洞,南北方向都很宽敞,真像是天生的关隘和渡口。[向西则是依山建城,城内就是叠彩东边。]穿过山洞出来,下面是江边的潭水,上面是山壁,又穿过一个腋下的洞口,这就是木龙洞。这个洞也是从南到北的,高两丈,南北通透的门大约有十多里。洞的东边有窗户和裂缝,多次透进天光,洞外靠江的地方有路,行人可以要么从洞内走,要么从江岸走,都可以到达北方。出洞后,有一片石头夹在中间,上面架着一个圆顶的石头,形状弯曲,颜色青红相间,像是鱼鳞,看起来不像这座山的石头,不知道是从哪里移来的。洞的北边开辟成了一个悬崖,用飞廊连接,前面面临大江,后面靠在悬崖上,休息和观赏的胜景,没有比这里更好的了。廊上用木头雕刻了两条龙插在悬崖之间,向北压着江水。廊北有庵和院落。再沿着城向北走一里,过了东镇门。再向北过了城东北角,[这里是东江驿。驿站面向东,正对着皇泽湾南下的冲击。]进入驿站,询问顾仆所乘的江船,得知船停泊在浮桥北边。出驿站,向北望皇泽湾,有两艘江船停泊在山下,[怀疑顾仆可能在其中一艘船上,]于是让静闻过去看看,我暂时在路口休息。看到城北角,都是依山为城,于是从围墙上退后,向下看,有一个大洞向北敞开,里面深邃而外面有洞口。有个小孩正用梯子探查洞顶,因为附近的一些人家把柴火和器具都放在这里。担心静闻回来,我急忙出洞在路口等待。等了很久他都没来,于是我沿着江北走寻找,一直走到停船的山上,静闻从松阴中喊道:‘山下有个洞,洞前有个亭子,亭子上有个庵,可以赶快去游玩。’我跟着他去了。先沿着江边登山,这就是薰风亭。曹学佺在信中提到了。亭子的四周刻有很多石碑,擦去灰尘阅读,才知道这里是虞山,是帝舜南游的地方。下面的大殿是舜祠,祠后就是韶音洞,洞东临江就是薰风亭。亭子面临皇湾,后面靠在虞山的悬崖上。刻有很多诗,只有正德藩臬王骥和同僚九日登虞山的一首诗还值得一读。诗曰:‘帝德重华亘古今,虞山好景乐登临。峰连大岭芙蓉秀,水接三湘苦竹深。雨过殊方沾圣泽,风来古洞想韶音。同游正值清秋节,更把茱萸酒满斟。’从亭子下来,向西走到祠后,进入韶音洞。洞向西,高两丈,向东透出大约十丈。洞东边的悬崖陡峭,前面有小溪汇聚,幽深的泽地嵌在岩壁上,仿佛不是尘世。溪水从北边的山谷南流而来,石梁在洞口上方架起,称为接龙桥。坐在桥上,回望洞口的崖壁,更显得险峻。洞口左边的崖壁上刻有西铭栻的《韶音洞记》,字迹还可以辨认。仍然从洞内向西出来,然后沿着台阶向东上,有磨崖,碑刻朱紫阳所撰写的《舜祠记》,为张松建祠而作。字体也是吕好问所写,也可以辨认,只是因为崖壁太高,不方便。从这里向上攀登,有新叠的石头作为台阶,曲折于石缝之间,快到山顶时,有一个静室,也是新建的,但和尚已经离开了。窗户向西,门和床铺都很干净,房间不大但很整洁。于是我和静闻脱衣靠在桌子上,吃胡饼,指着西山,非常舒适。过了一会儿,舜殿的和尚看到客人久久不上山,就登上山顶招呼下山等茶。我急于寻找顾仆,下山后一直向南,沿着旧路,走了两里进入了就日门。从门内沿着城南行半里,从伏波山下出来,出了桂水门,门内是伏波祠,门外是玩珠洞。从城外向南行又半里,是行春门,再向南半里,是浮桥门,这才在门外遇到了顾仆。那时已经过了中午,我在城内住宿的旅店做饭。下午,大雨突然来临,雨停后,我就搬到都司前的赵姓人家住下,因为那里比较宽敞干净。

五月初一那天,早餐后,留下仆人洗衣服和被子在住处。我和静闻向北走了一里路,到达靖江王府的东华门外。它的东边是伏波山,西边是独秀峰。独秀峰在藩王府内,不容易进去。沿着王城北行,又走了一里路,登上叠彩山。这座山位于省城东北角,山门位于两座山峰之间,乱石层层叠叠,像浪花翻滚,花朵聚集,让人眼花缭乱,这就是所谓的‘叠彩’。门额上写着‘北牖洞天’,也是曹能始写的。根据北牖是隐山六洞的名字,现在用来命名这里,因为这座山在城北,而且两个洞都通向空中形成窗户。

上面是佛殿,殿后有一个弯曲的洞穴穿过山背,洞门朝南,高两丈,深五丈。从北面穿过小门,突然转向东边。前面有华丽的轩子,后面有层层叠叠的台子,上面塑造了大士像。洞穴前向下俯瞰城东,江水环绕,直接冲刷到脚下。洞穴内的石门转角处,风从前洞吹进来,到这里更加觉得凉风逼人,当地人称之为风洞。石门朝北,在东转之上,有一块石刻卧像横放在洞口,他弯曲着手臂,躺在石头上,腹部隆起,面容像是在笑,让人看到也想笑。因为看到上面有石板平整地放置,还有一个圆形的洞穴向上透出,像楼阁的层架,像窗户的裂缝。我和静闻急忙选择路线分开走,我从卧像上转攀石脊,静闻从观音座左的旁边穿洞而过,我们都在楼层的上面会合。那里东边突然出现缝隙,远处引来了天光,西边多垂悬的岩石,近处穿透地下。我和静闻穿过乳房般的岩石,穿过肺叶般的岩石,向北出来俯瞰观音的座位,它已经在我们的脚下。

我把衣服放在楼层的缝隙旁边,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从圆形洞穴中坠落下来。于是从东边走出前轩,从洞穴左边攀登阶梯,沿着城墙向上,就到了拱极亭的旧址。从旧址向南越过洞顶,攀登石阶,半里路后,就登上了绝顶,那里是越王坛,也就是桂山,又名北山。山顶上岩石层层叠叠,顶部两侧有平展的石头,难道就是所说的‘石坛’吗?《志》上写着五代时马殷所建,山顶上有一棵桂树,现在已经没有了。前面有一块石头山峰突起,有人称之为四望山,就是叠彩岩。西边有一块石头山峰和这个山峰一样高,山峰中间有一个洞穴高悬,看起来中间是空的。

急忙下来,仍然从风洞出来,从寺庙左边出来,有三间轩子,是官府宴请的地方。前面面临四望山,后面靠在绝顶上,我当时非常疲倦,就躺下睡了一觉,感觉离羲皇伏羲氏不远。从寺庙中右边的山凹处再次登上西峰,名叫于越山。登上山峰的一半,洞穴向上弯曲朝东,穿过山峰腰部向西,长十多丈,高四丈多。从中间望过去,东西两边都空旷无阻,洞穴西边坠入山谷,非常险峻。周围用砖砌成门,上面像门槛,下面像关卡,俯瞰起来似乎不是人走的路。

于是又向东走下到寺庙右边,有一条大路从两座山峰之间穿过。走到山脚下,走出一个关门,它的东边可以通往东镇,它的北边直接通往北门。于是沿着山向西走,一里路后,抬头看到一个洞穴倚着山向北,就拾级而上。下面先有一个洞穴,高约一丈五,又高又宽,又曲折,也有很多垂悬的柱子,分出许多洞口,但当地人认为是马厩,几匹马散卧在其中,让人感到气闷。从左边攀登阶梯再往上,穿过洞穴门进入,洞穴朝北,以山峰顶部平整贯穿为奇特。这座山的洞穴,西边又以山腰层层穿透为胜,〔外面有重重的门,里面有多层的洞穴,〕各有特色,直如无穷的幻境。

下来后,又向西走,才看到山峰顶部的洞穴门向西坠落的地方,只觉得悬崖峭壁空悬,仰望也看不到边际,下面有一道远处的墙围住,那是藩王府的别院。又向西走出大街,旁边有一块大碑,上面写着‘桂岭’两个字。转向北走一里,两座山耸立成峡谷,中间有城墙作为关口,可以开启和关闭,这就是北门。〔门位于两座山耸立中间,门外两旁的山都陡峭,就是华景、宝积等众多名胜。〕出门有路,静闻前面去找素食。

之后又向南走了一里,经过按察司,找不到静闻。于是向东从分巡司经过靖藩后宰门,再向东一里,到达王城东北角,转向西向后宰门内。靖藩正在结坛祭拜《梁皇忏》,搭建栏杆演出《木兰传奇》,卖酒传餐的人沿着道路聚集,静闻果然在那里。我拉着他向东走了半里路,出了癸水门,又回到庆真观下面,找了一叶小舟,北渡进入玩珠岩。岩在伏波山东麓,石壁下面靠近重江,裂缝分为两层,一横的躺在波浪上,一竖的向上弯曲到山顶。躺在波浪上的那块石头下面平坦开阔,像是一个台子,上面的石头斜着覆盖在上面。一块石柱垂直向下覆盖在崖外,一直到达下面的石头,像莲花的花瓣倒挂,与下面的石头只有一寸多的距离。这就是‘伏波试剑石’,因为他的剑不是竖着劈的,而是横向砍的。后面石壁上有双纹,红白灿烂,蜿蜒相对。有三个圆形的岩石,恰好在顶部,像两条龙戏珠,所以以前叫‘玩珠’,宋代的张维易说它叫‘还珠’。双纹后面,有一个裂缝直接延伸到竖直峡谷下面的岩石;用梯子可以一直攀登到垂柱的西边。石台中间裂开,用横着的石头跨越,再向北穿过一个小洞穴,向下俯瞰重江,深渊碧绿无底,这就是所说的伏波沉着苡的地方。再向南进入山腹,里面空旷,光从西边转过来,向北穿过前门,这就是它的奥秘所在。〔但石头的颜色和波光,都不如外面岩石的玲珑剔透。〕我们在那里徘徊了很久,渡船的人催促我们多次,才离开登上船。划着短桨,扬帆返航,洗去空中的明亮,迎接返照,没想到世间还有这样的奇境。上岸后,通过浮桥门进入城内,一共走了一里多路,回到赵的住处。静闻拿着伞去看《木兰》的戏剧。我在住处休息,拿出《图》、《志》来翻阅、查找桂林可以游玩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注解

平明:指天刚亮的时候,即清晨。

饭而行:吃完饭后出发。

涧口:山涧的出口。

平畴:平坦的田地。

白爽村:一个村庄的名字。

长冲:山间狭长的山谷。

北坳:山脉或山丘的北面斜坡。

五峰:五个山峰。

镕村:一个村庄的名字。

鬻面:卖面。

打胡麻为油:将胡麻压榨成油。

灵襟洞:一个洞穴的名字。

阳流岩云:一个岩石和云雾的景观。

上桥:一个桥梁的名字。

丛尖山:一个多尖峰的山。

廖村:一个村庄的名字。

金山:一个山峰的名字。

危峙:形容山峰高耸险峻。

尖丛:尖而密集的山峰。

雷劈山:一个山峰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山峰像被雷劈开的样子。

万岁山:一个山峰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山峰特别尖圆而高耸。

舍水磴:离开水边的阶梯。

坦坡:平坦的斜坡。

河塘村:一个村庄的名字。

瀹茗:泡茶。

伏波山: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内,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此驻军而得名,山上有伏波庙,是桂林著名的旅游景点。

桂林省城:指桂林的城池。

驿:古代的驿站,供传递公文和接待使臣的地方。

皇泽湾:皇泽湾是地名,位于桂林。

虞山:虞山是地名,位于桂林。

东镇门:城门的名字。

就日门:城门的名字。

桂水门:桂水门是城门名,因位于桂林而得名。

行春门:行春门是城门名,因春天行赏而得名。

浮桥门:浮桥门是桂林城门之一,位于漓江上,是古代桂林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

逆旅:指旅店,古代称旅店为逆旅,因客人来去不定,如同逆水行舟。

都司署:都司是古代官署名,负责地方军事行政,署前即都司的门前。

靖江王府:靖江王府是明朝靖江王朱守谦的封地,位于广西桂林,是明代藩王府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甬道:甬道是指两旁有墙壁或柱子的通道。

市肆:市肆是指市场上的店铺。

肉馒:肉馒是一种用肉馅填充的面食。

和食:和食是指将不同的食材混合在一起食用。

真武像:真武像是供奉真武大帝的雕像,真武大帝是道教的神祇。

顾仆:顾仆是指随从的仆人。

按察司:按察司是古代官署名,负责地方司法监察。

日门:日门是指城门,因城门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而得名。

东江驿:东江驿是古代的驿站,用于传递文书和接待官员。

薰风亭:薰风亭是亭子名,因夏日薰风得名。

韶音洞:韶音洞是洞窟名,因洞内有如韶乐般的声音而得名。

接龙桥:接龙桥是桥梁名,因桥下有水流入江中,如同龙吐水而得名。

张西铭:张西铭是古代文学家,曾任过官职。

朱紫阳:朱紫阳是古代文学家,曾任过官职。

吕好问:吕好问是古代文学家,曾任过官职。

叠彩:叠彩是指山石层叠如彩云。

伏波祠:伏波祠是纪念伏波将军的祠堂,伏波将军是东汉时期的名将。

独秀峰: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因其峰顶孤秀而得名,是桂林的象征之一。

叠彩山:叠彩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隅,山上有叠彩亭、叠彩洞等景点,以山石奇特、色彩斑斓著称。

北牖洞天:北牖洞天是桂林叠彩山上的一个洞穴,因洞口朝北,且洞内透光如窗而得名。

佛殿:佛殿是供奉佛像的殿堂,是佛教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士像:大士像是佛教中对菩萨的一种称呼,此处指供奉的菩萨像。

迦风:迦风是一种佛教术语,指菩萨的威德风,能利益众生。

风洞:风洞是指洞内通风良好的洞穴,此处指桂林叠彩山上的风洞。

拱极亭:拱极亭是桂林叠彩山上的一个亭子,因亭子建在山顶,可远眺四周而得名。

桂山:桂山是桂林叠彩山的一部分,因其山上有桂树而得名。

马殷:马殷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开国皇帝,他在桂林筑有马王堆,现已成为桂林的著名景点。

伏波试剑石:伏波试剑石是桂林伏波山上的一个石柱,传说马援曾在此试剑。

梁皇忏:梁皇忏是佛教的一种忏悔仪式,用于忏悔过去所犯的罪业。

木兰传奇:木兰传奇是指以《木兰辞》为题材的戏剧作品。

庆真观:庆真观是桂林的一个道观,是道教的重要场所。

玩珠岩:玩珠岩位于桂林伏波山东麓,因岩石形状似珠而得名。

伏波沉着苡处:伏波沉着苡处是指伏波山附近的水域,因马援在此试剑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评注

五月初一日,晨餐后,留顾仆浣衣涤被于寓。余与静闻乃北一里,抵靖江王府东华门外。

这段文字描绘了作者与静闻在五月初一早晨出发,前往靖江王府东华门外的情景。‘留顾仆浣衣涤被’一句,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注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的细致。‘北一里’则是对行程距离的精确描述,体现了古文在叙述中的严谨性。

其东为伏波山,其西为独秀峰。峰在藩府内,不易入也。

此句通过对伏波山和独秀峰的描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壮丽。‘不易入也’一句,既是对藩府的神秘感的描绘,也反映了古代对禁地、禁区的重视。

循王城北行,又一里,登叠彩山。

‘循王城北行’描绘了作者沿着王城北行,体现了古代对城市布局的尊重。‘又一里’则是对距离的再次精确描述,‘登叠彩山’则是对登山活动的描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山踞省城东北隅,山门当两峰间,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

此句通过对叠彩山的描绘,展现了山石的奇特和美丽。‘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石的形态,‘花萼攒簇’则是对植物景观的描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

门额书‘北牖洞天’,亦为曹能始书。

‘北牖洞天’是对洞名的描绘,‘曹能始书’则是对书写者的介绍,体现了古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按北牖为隐山六洞之名,今借以颜此,以此山在城北,且两洞俱透空成牖也。

此句对‘北牖洞天’的由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体现了古人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对地理环境的深入理解。

其上为佛殿,殿后一洞屈曲穿山之背,其门南向,高二丈,深五丈。

此句描绘了佛殿和洞窟的景象,体现了古人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北透小门,忽转而东辟。前架华轩,后叠层台,上塑大士像。

此句描绘了洞窟内部的景象,‘前架华轩,后叠层台’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宏伟和精致。

洞前下瞰城东,江水下绕,直漱其足。

此句描绘了洞窟前的景象,‘江水下绕’等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

洞内石门转透处,风从前洞扇入,至此愈觉凉飔凉风逼人,土人称为风洞。

此句描绘了洞窟内的气候特点,‘凉飔凉风逼人’等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奇特。

石门北向,当东转之上,有一石刻卧像横置窦间,迦风曲肱,偃石鼓腹,其容若笑,使人见之亦欲笑。

此句描绘了石刻卧像的形象,‘迦风曲肱,偃石鼓腹’等描绘,展现了石刻的艺术价值。

因见其上有石板平庋,又有圆窦上透,若楼阁之层架,若窗楞之裂。

此句描绘了洞窟内部的构造,‘若楼阁之层架,若窗楞之裂’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复杂结构。

急与静闻择道分趋,余从卧像上转攀石脊,静闻从观音座左伏穿旁窍,俱会于层楼之上。

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静闻在洞窟内的探险活动,‘转攀石脊’、‘伏穿旁窍’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探险精神的追求。

其处东忽开隙,远引天光,西多垂乳,近穿地肺。

此句描绘了洞窟内部的景象,‘远引天光’、‘西多垂乳’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奇特景观。

余复与静闻披乳房而穿肺叶,北出而瞰观音之座,已在足下。

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静闻在洞窟内的探险活动,‘披乳房而穿肺叶’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探险精神的追求。

以衣置层楼隙畔,乃复还其处,从圆窦中坠下。

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静闻在洞窟内的探险活动,‘以衣置层楼隙畔’、‘从圆窦中坠下’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探险精神的追求。

于是东出前轩,由洞左跻蹬,循垣而上,则拱极亭旧址也。

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静闻在洞窟内的探险活动,‘由洞左跻蹬’、‘循垣而上’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探险精神的追求。

由址南越洞顶,攀石磴,半里,遂登绝顶,则越王坛也,是为桂山,又名北山。

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静闻攀登至越王坛的情景,‘攀石磴’、‘登绝顶’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探险精神的追求。

其上石萼骈发,顶侧有平板二方,岂即所谓‘石坛’耶?《志》云五代时马殷所筑,有岩桂生其巅,今已无。

此句对越王坛的来历进行了介绍,‘石萼骈发’、‘平板二方’等描绘,展现了越王坛的奇特景观。

其前一石峰支起,或谓之四望山,当即叠彩岩。

此句对四望山的描述,‘支起’、‘当即叠彩岩’等描绘,展现了四望山的奇特景观。

其西一石峰高与此峰并,峰半有洞高悬,望之岈然中空。

此句对西石峰的描述,‘高悬’、‘岈然中空’等描绘,展现了西石峰的奇特景观。

亟下,仍认风洞出寺左,有轩三楹,为官府燕之所。

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静闻从风洞出寺的情景,‘官府燕之所’等描绘,展现了官府的奢华。

前临四望,后倚绝顶,余时倦甚,遂憩卧一觉,去羲皇伏羲氏真不远。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官府燕之所的情景,‘去羲皇伏羲氏真不远’等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明的向往。

由寺中右坳复登西峰,一名于越山。

此句描绘了作者从寺中右坳复登西峰的情景,‘于越山’等描绘,展现了西峰的奇特景观。

上登峰半,其洞穹然东向,透峰腰而西,径十余丈,高四丈余。

此句描绘了于越山的洞窟景象,‘穹然东向’、‘透峰腰而西’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奇特景观。

由其中望之,东西洞然,洞西坠壑而下,甚险而峻。

此句描绘了洞窟内部的景象,‘东西洞然’、‘洞西坠壑而下’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奇特景观。

其环砖为门,上若门限,下若关隘,瞰之似非通人行者。

此句描绘了洞窟门的设计,‘上若门限,下若关隘’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神秘感。

乃仍东下至寺右,有大路北透两峰之间。

此句描绘了作者从寺右东下的情景,‘大路北透两峰之间’等描绘,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壮丽。

下至其麓,出一关门,其东可趋东镇,其北径达北门。

此句描绘了作者从关门下至其麓的情景,‘其东可趋东镇,其北径达北门’等描绘,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复杂。

乃循山西行,一里,仰见一洞倚山向北,遂拾级而登。

此句描绘了作者从山西行至洞窟的情景,‘仰见一洞倚山向北’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神秘感。

其下先有一洞,高可丈五,而高广盘曲,亦多垂柱,界窍分岐,而土人以为马房,数马散卧于其中,令人气阻。

此句描绘了洞窟内部的景象,‘高可丈五’、‘高广盘曲’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奇特景观。

由其左跻级更上,透洞门而入,其洞北向,以峰顶平贯为奇。

此句描绘了洞窟内部的景象,‘透洞门而入’、‘以峰顶平贯为奇’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奇特景观。

而是山之洞,西又以山腰叠透为胜,〔外裂重门,内驾层洞,〕各标一异,直无穷之幻矣。

此句描绘了洞窟内部的景象,‘外裂重门,内驾层洞’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复杂结构。

既下,又西行,始见峰顶洞门西坠处,第觉危峡空悬,仰眺不得端倪边际,其下有遥墙环之,则藩府之别圃也。

此句描绘了峰顶洞门西坠处的景象,‘危峡空悬’、‘仰眺不得端倪边际’等描绘,展现了洞窟的神秘感。

又西出大街,有大碑在侧,大书‘桂岭’二字。

此句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标志,‘大书‘桂岭’二字’等描绘,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独特。

转北行一里,则两山耸峡,其中雉堞为关,而通启闭焉,是为北门。

此句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北门,‘两山耸峡’、‘雉堞为关’等描绘,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壮丽。

出门有路,静闻前觅素食焉。

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静闻在北门外的情景,‘静闻前觅素食’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尊重。

既而又南一里,过按察司,觅静闻不得。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按察司的情景,‘过按察司’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官府的尊重。

乃东从分巡司经靖藩后宰门,又东共一里,至王城东北隅,转而西向后宰门内。

此句描绘了作者从分巡司经靖藩后宰门至王城东北隅的情景,‘转而西向后宰门内’等描绘,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复杂。

靖藩方结坛礼《梁皇忏》,置栏演《木兰传奇》,市酒传餐者,夹道云集,静闻果在焉。

此句描绘了靖藩结坛礼《梁皇忏》的情景,‘市酒传餐者,夹道云集’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余拉之东半里,出癸水门,仍抵庆真观下,觅小舟一叶,北渡入玩珠岩。

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静闻在庆真观下乘舟前往玩珠岩的情景,‘北渡入玩珠岩’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探险精神的追求。

岩即伏波之东麓,石壁下临重江,裂隙两层,一横者下卧波上,一竖者上穹山巅。

此句描绘了玩珠岩的景象,‘石壁下临重江’、‘裂隙两层’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

卧波上者,下石浮敞为台,上石斜骞覆之。一石柱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如莲萼倒挂,不属于下者,仅寸有余焉。

此句描绘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下石浮敞为台’、‘如莲萼倒挂’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

是名‘伏波试剑石’,盖其剑非竖劈,向横披者也。

此句对玩珠岩的名称进行了介绍,‘盖其剑非竖劈,向横披者也’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历史价值。

后壁上双纹若缕,红白灿然,蜿蜒相向。

此句描绘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双纹若缕’、‘红白灿然’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

有圆岩三晕,恰当其首,如二龙戏珠,故旧名‘玩珠’,宋张维易曰还珠。

此句对玩珠岩的名称进行了介绍,‘如二龙戏珠’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

双纹之后,有隙内裂,直抵竖峡下岩;嵌梯悬级,可直蹑竖峡而上垂柱之西。

此句描绘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嵌梯悬级’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

石台中坼,横石以渡,更北穿小窦,下瞰重江,渊碧无底,所云伏波沉着苡处也。

此句描绘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渊碧无底’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

更南入山腹,穹然中虚,有光西转,北透前门,是其奥矣。

此句描绘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穹然中虚’、‘有光西转’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奇特景观。

但石色波光,俱不若外岩玲珑映彻也。

此句对玩珠岩的景观进行了比较,‘俱不若外岩玲珑映彻也’等描绘,展现了玩珠岩的独特之处。

徘徊久之,渡子候归再三,乃舍之登舟。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玩珠岩的情景,‘徘徊久之’等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玩珠岩的喜爱。

鼓枻短桨回樯,濯空明而凌返照,不意身世之间有此异境也。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玩珠岩的情景,‘鼓枻短桨回樯’、‘濯空明而凌返照’等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玩珠岩的喜爱。

登涯,由浮桥门入城,共里余,返赵寓。

此句描绘了作者从玩珠岩返回赵寓的情景,‘由浮桥门入城’等描绘,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复杂。

静闻取伞往观《木兰》之剧。

此句描绘了静闻观看《木兰》之剧的情景,‘取伞往观’等描绘,展现了古人对戏剧文化的尊重。

余憩寓中,取《图》、《志》以披翻阅、查寻桂林诸可游者。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寓所的情景,‘取《图》、《志》以披翻阅’等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文化的热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0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