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七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七-原文

十三日,早促饭,即出靖藩城北门,过独秀西庵,叩绀谷,已入内官礼忏矣。

登峰之约,复欲移之他日。

余召与其徒灵室期,姑先阳朔,而后来此。

乃出就日门,过木龙南洞,由其下渡江。

还望木龙洞下层,复有洞滨江穿麓,潆流可爱。

上江东涯,即溯江流北行,不半里,入千佛阁,乃平殿也。

[前有大榕一株。]

问所谓辰山者,自庵至渡头东街,僧俗少及长俱无一知。

乃东向苍莽行,冀近山处或得一识者,如屏风岩故事。

随大路东北五里,眺尧山在东,屏风岩在南,独辰山茫然无辨。

一负刍者,执而问之,其人曰:‘余生长于此,未闻所谓辰山。无已,则东南数里有寨山角,其岩前后相通,或即此也。’

余欲从之,将东南行,忽北望一山,去路不一里,而其山穹然有洞,洞口有石当门,赭色斑烂,彪炳文采焕发有异。

亟问何名,负刍者曰:‘老虎山也。’

余谓静闻:‘何不先了此,而后觅辰山。’

遂北由岐行一里,抵山下。

有耕者,再问之,语如初。

乃望高贾勇,遂先登洞口斑烂石畔,穿入跨下,其内天光自顶四射。

由下北透其腹,再入重门,支峡后裂,层庋上悬,俱莫可度。

返南向重门内,攀崖上跻,遂履层楼,徘徊未下。

忽一人来候洞前,乃下问之,曰:‘是山名老虎山,是洞名狮子口,以形也。又名黄鹏岩,以色也。山前有三洞:下曰平地,中曰道士,上曰黄鹏。’似欲为余前驱者。

余出洞,见山顶石丛参错,不暇与其人语,遂循路上跻。

其石片片,皆冰棱铁色。

久之下岭,石棱就夷,棘道转没。

方踯躅间,前候者自山下释耒农具趋上,引余左入道士岩。

岩亦南向,在黄鹏之东而稍下,所谓中洞也。

洞之前壁,右镌李彦弼,左镌胡槻诗,皆赠刘升之者。

升之家山下,读书洞间,故当道皆重之。

拂读诗叙,始知是山之即为辰山。

又得辰山之不待外索,更奇甚。

前得屏风岩于近山之指示,又得中隐山于时登之摹拟,若此山近人皆以为非,既登莫知其是,而数百年之遗迹,独耿然真实明白示我也,又孰提醒而孰嘿导之耶?

余就岩录诗,因令顾仆随导者往其家就炊,其人欣然同去。

录未竟,其人复来,候往就餐,余乃随之穿东侧门而出。

其门内剖重龛,外耸峡壁。

东向下山,以为其家不远,瞻眺无近村,始知尚在东北一里外也。

其人姓王名世荣,号庆字,山四旁惟兹姓最近,为山之主。

抵王氏,主人备餐加豆,且留宿焉。

余见尧山渐近,拟为明日游,因俞表示应允其请,而以余晷时间索近胜。

庆字乃肩梯束炬前导,为青珠洞游。

不约而随者数十人,皆王姓。

遂复趋辰山北麓。

其洞北向,裂峡上并山顶,内界两层。

始向南,入十余丈,乃攀崖而上,其中穹窿而暗。

稍转而西,乃竖梯向北崖上跻。

既登,遂北入峡中五丈余,透出横峡。

其峡东西横亘,上高俱不见顶。

由东行四五丈,渐辟生光,有大石柱中悬。

绕出柱西,其峡又南北竖裂:南入而临洞底,即穹窿暗顶之上也;北出而临洞门,即裂峡分层之巅也。

洞门中列二柱,剖为一门二窗,延影内射,正当圆柱。

余诧以为奇,而导者曰:‘未也。’

转从横峡口,又由西行四五丈,有窍南入,甚隘。

悉去衣赤体,伏地蛇伸以进。

其穴长三丈,大仅如筒,又曲折而有中悬之柱,若范模子人之身而为之窍者。

时从游两人以火炬先入,余继之。

半晌而度,即西坠度板,然后后入者得顶踵而入,几几乎度一人须磨捱一时矣。

过隘,洞复穹然,上崇下陷,乃俯南降,垂乳纷列,迥与外异。

导者曰:‘未也!’

又西逾一梁,梁横〔南北〕若阈,下可由穴以坠,上可截梁而度。

越梁西下,石乳愈奇。

四洼既穷,复转北上,靡丽盈眸,弥更加转弥胜。

盖此洞与山南之黄鹏正南北相当,而南则层叠轩朗,涤虑怡神,可以久托;北则重嫱险巇,骇心恫目,所宜暂游。

洵一山皆空,其环峙分门者虽多,无逾此二妙矣。

[北向开洞门者三,此为中,东西二门俱浅。]

出,复东循北麓,过洞门一,不甚深。

转南向而循东麓,先过高穹之洞一,又过内削三曲一,又过狗头岩一,皆以高悬不入。

又南过道十后峡门,又南得和合岩。

其岩亦东向,内辄南裂成峡,而峡东壁上镌和、合二仙像,衣褶妙若天然,必非尘笔可就。

[南向者三,即平地、道士、黄鹏也。《志》称辰山有洞三级,第指其南耳。惟西面予未之穷。]

出青珠洞,过北洞一,东麓洞五,

转西向而循南麓,遂入平地岩。

其门南向,初入欹侧,不堪平行,侧身挨北缘东隙而上,内境既穹,外光渐嫱。

时火炬俱弃北隅,庆宇复欲出取,而暮色亦上,不堪栖迟,乃谢之出。

亦以此洞既通中洞,已穷两端,无复中撷采摘矣。

乃从山东北一里,复抵王氏。

庆宇之母,已具餐相待。

是夜月色甚皎,而蚊聚成雷,庆宇撤己帐供客,主仆俱得安寝。

十四日,早餐于庆宇处,遂东行。

过一聚落,又东北共三里,过矮山。

其山在尧山之西,漓水之东,其北复耸一枝,如拇指之附,乃石山最北之首峰也。

山南崖削立,下有白岩洞。

洞门南向,三窦旁通;其内垂石,如莲叶卷覆,下多透漏,列为支门;其后少削,而下辄复平旷;转而西入数丈,仍南透天光。

出洞而东,有庵两重,庵后又有洞甚爽,僧置牛栏猪笠于中,此中之点缀名胜者如此!

北小山之顶,一小石尖立,特起如人。

山之名“矮”,以矮于众山;余见其嶙峋,欲以雅名易之,未能也。

于是东向溯小溪行,共二里,抵尧山西麓。

由王坟之左渡一小石桥,乃上山,入古石山坊,共二里,抵玉虚殿。

其处山回成坞,西向开洋,水自山后转峡而来,可润可耕,名天赐田,而土人讹为天子田。

由殿右转入山后,则两山夹而成涧。

乃南向溯涧半里,又逾涧东上半里,始登岭角,于是从岭上望东北最高峰而登。

适得樵者,询帝尧庙所在。

其人指最高峰曰:“庙在此顶,今已移麓,惟存二石为识,无他可睹也。”

乃益东北上,三过狭脊,三登三降。

又二里,始登第一高峰,然庙址无影响,并二石亦莫辨焉。

盖此中皆石峰森立,得土山反以为异,故群而称之,犹吾地皆土山而偶得一石峰也。

大舜虞山已属附影,犹有《史记》苍梧之文,而放勋何与于此哉!

若谓声教南暨到,则又不独此山也。

或者曰:“山势岩峣。”

又或曰:“昔为瑶人所穴,以声音之同,遂讹为过化所及。

如卧龙之诸葛,此岂三国版图哉!”

其山之东,石峰攒丛,有溪盘绕其间,当即大坝之上流,出于廖家〔村〕西者也。

凭眺久之,仍五里下,饭于玉虚殿。

又二里,抵山麓小桥。

闻其北有尧庙,乃县中移以便伏伏天腊严冬故事者,其东南有寨山角铁峰山,其名颇著。

乃又南渡一桥,于是东南循尧山南麓而趋,将先探铁峰,遂可西南转及寨山、黄金而返也。

五里,已出尧山东南坞。

其南石峰森森,而东南一峰,尤铮铮屼突。

余疑其为铁峰山,得两人自东来,问之,曰:“铁峰在西,已逾而东矣!”

余不信,曰:“宁失铁峰,此铮铮者不可失也!”

益东南驰松篁,复得一小沙弥,询铁峰,曰:“前即是矣!”

出林,夹右转石山而南,将抵铮铮突峰之西,忽一老者曳杖至。

再询之,则夹右而转者即铁峰,其东南铮铮者乃天童观后峰,铮铮者可望而不可登,铁峰山则可登而不可入。

盖铁峰颇似独秀,其下有岩洞,昔有仙留记,曰:“有人开得铁峰山,真珠金宝满担担。”

故先后多凿崖通窍者,及将得其门,辄坠石闭塞焉。

老者指余循南麓遍探,仍返勘东麓,俱无深入容身之窍。

乃西驰一里,转入南岐。

又一里抵冷水塘。

小桥跨流,急涌西南而去,一村依山逐涧,亦幽栖之胜,而其人不之觉也。

村南石峰如屏,东西横亘,从西嘴望之,只薄若立指。

从其腋东转南山之坳,则遂出山南大道。

始驰而西,共三里过万洞寺,则寨山在其西矣。

其地石山始开,平畴如砥,而寨山兀立其中。

望其东崖,穹然壁立,悬崖之上,有室飞嵌,而不见其径。

转循山南,抵山西麓,乃历级北上。

当〔寨山〕西北隅,崖开一罅,上架横梁,乃逾梁入洞,贯腹而东,透出东崖,已在嵌室之内矣。

余时急于东出,西洞真形俱不及细按。

及透东洞,始解衣憩息,竟图托宿其间,不暇更问他胜矣。

十五日,寨山洞中多蚊,无帐睡不能熟。

晨起,晓日即射洞而入,余不候盥栉,辄遍观洞中。

盖其洞西北东南,前后两辟,而中则通隘,仅容一人。

由西麓上山腰,透入飞石下,旋转蹑其上,卷石为桥,以达洞门。

门西北向,门内洞界为两,南北并列,俱平整可居。

北洞之后,即通隘透腹处也,隘长三丈。

既入,即宽辟为岩,悬乳垂莲,氤氲左右,而僧结屋掩其门。

东岩上下,俱极崇削,惟屋左角余飞台一掌,不为屋掩。

余先是中夜为蚊所驱,时出坐其上。

月色当空,见平畴绕麓,稻畔溢水,致甚幽旷。

东岩之下,亦有深洞,第不透明。

路当山麓,南转始得东上。

余既晨餐,西北望黄金岩颇近,亟趋焉,不复东寻下洞也。

下山西麓,过竹桥,由村北西北行,三里,抵岩之阳。

其山骨立路北,上有竖石如观音,有伏石如虾蟆,土人呼为“蟆拐拜观音”。

拐即蛙之土名也。

自九疑瑶峒,俱以取拐为务。

其下即裂为洞,洞不深而高,南北交透,前低后峻。

后门之半,复有石横飞,若驾虹空中,门界为二。

既内外分启,亦上下层分,映彻之景,莫此为甚,土人俱指此为黄金岩。

余既得之黄公之外,又觉此洞之奇,虽中无镌刻,而心有余幸幸运。

由洞内上跻,北出驾虹之下,俯瞰北麓,拖剑江直啮其下而西去焉。

踞坐久之,仍南下出洞。

其右复有一洞,门亦南向高裂,其内则深入而不透,若重峡而已。

已从西麓北转,山之西北,亦有一洞西向,则中穹而不深,亦不透。

其对山有东向之洞,与此相向,若门庑对列。

其洞则内分四支如“十”字。

东北二门则外透而明,然东其所入,北乃悬崖也;西南二峡则内入而黑,然西其上奥,南乃深潭也。

拖剑之水在东峰之北,抵此洞前,转北循山。

当洞有桥跨之,桥内汇而为池,亦山丛水曲之奥矣。

出洞,不知其名,心诧其异,见汲水池中者,姑问之。

其人曰:“此洞无名。其上更有一洞,可跻而寻也。”

亟从之。

适雨至不为阻,披箐透崖而上。

南北两石屏并立而起,微路当其中,甚峻。

洞峙南屏后,门亦东向,而不甚宏。

门左刻石一方,则宋人遗迹也,言此洞山回水绕,洞名黄金,为东坡居士香火院。

岩中东坡题额可拓,予急觅之。

洞右有旧镌,上有“黄金岩”三字可辨。

其下方所书,则泐剥无余矣。

始知是洞为黄金,而前乃其东峰之洞。

一黄金洞而既能得土人之所不知,又能知土人之所误指,且又知其为名贤所遗;第东坡不闻至桂为可疑耳。

洞内无他奇,而北转上透天光,断崖崩溜,无级可攀。

乃出门左,见北屏内峡,有路上跻,第为积莽所翳,雨深蔓湿,不堪置足,余贾勇直前,静闻不能从焉。

既登,转而南,则上洞也。

洞门北向。

门外棘蔓交络,余缕分而节断之,乃得入门。

门内旁窦外通,重楼三叠,下俯甚深,上眺亦异,然其上俱无级罅可攀。

谛视久之,见中洞之内,有旁窦〔玲珑,悬隙宛转,〕可穿而上,第隘而层折,四体难舒。

于是脱衣赤体,蛇伸蠖曲,遂出上层〔平庋阁上〕,踞洞口飞石驾梁之上,高呼静闻,久而后至,亦以前法教猱而升,乃共下焉。

时顾仆待下洞桥端甚久,既下,越桥将西趋屏风山,欲更录《程公岩记》并《壶天(观)铭序》。

回望黄金岩下,其西北麓诸洞尤多,乃复越桥而西,随拖剑绕山北麓,其处又〔得〕北向洞二,西向洞三,或旁透多门,或内夹深峡,一山之麓,靡不嵌空,若垂云覆冀焉。

极西一洞门,亦自西北穿透东南,亦北低南峻,与东峰(缺。)午,令顾仆先炊王庆宇处,余与静闻西望屏风山而趋。

将度拖剑水,望〔屏风、黄金〕两山之中,又南界一山,其下有洞北向,复迂道从之。

则其洞亦旁分两门,一北一东,此山之东北隅洞也。

其西有级上跻,再上而级崩路削,又有洞北向。

其前有垣,其后有座,乃昔时梵宇所托,虽后左深窍可入,然暗不能穷。

乃下抵西北隅,则旁透之洞,中空之峡,又连辟焉,颇与黄金岩之西北同。

而正西一洞,高穹层列,〔纷拿杰张,此〕又以雄厉见奇,〔非寻常窈窕窟也。〕

土人见予久入,诧而来视,余还问其名,知为飞石洞。

从此遂西度石堰,共一里入程公岩,录东崖记、铭二纸。

铭乃范成大,记乃侯彭老。

崖高石侧,无从缘拭,抄录甚久,有数字终不能辨。

时已过午,腹中枵然,乃出岩北趋王氏。

不半里,过一村,以衣质梯抵押,复肩至岩中,缘拭数字,尽录无遗。

复缘拭西崖《张安国碑》,以其草书多剥,有数字不辨焉。

时已下午,于是出洞还梯,北二里,饭于王氏。

王氏杀鸡为黍,待客愈隆。

其母再留止宿,余急于入城,第以胡槻诗下刘居显跋未录,居显,升之乃郎。

攀凳拂拭,而庆宇复负而前趋。

西一里,入道士岩东峡门,穿入洞中,拭左崖,再读跋,终以剥多置。

又校得胡诗三四字,乃入洞右隅之后腋,即与下洞平地岩通者。

其隙始入甚隘,少进而西,则高下穹然,暗不可辨。

庆宇欲取火为导,余曰:“不若以余晷探外未悉之洞也。”

遂仍出东峡,循东麓而北,过狗头洞。

洞虽奇而名不雅,竟舍之。

其北麓又有一洞,北门亦东向,外若裂罅。

攀隙而上,历转三曲,遂透三窗,真窈窕之鹫宫,玲珑之鷟宇也。

出洞再北,即为高穹之洞。

其门南向,上盘山顶,与北之青珠并。

入其内,即东转而上跻,已而北转,渐上渐黑,虽崇峻自异,而透朗独悭,非金之所心艳也。

出洞,日已薄暮,遂别庆宇南趋二里,过屏风山西麓,至是已周其四面矣。

又三里,过七星岩,又一里,入浮桥门,〔浮桥共三十六舟云。〕

则离寓已三日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七-译文

十三日早上,赶紧吃饭后,就出了靖藩城北门,经过独秀西庵,到了绀谷,已经进入了内官礼忏的地方。原本约定登峰的事情,又想改到另一天。我召唤了我的徒弟灵室,暂时先去阳朔,之后再来这里。

于是出了日门,经过木龙南洞,从下面渡江。回望木龙洞下层,又有洞穴沿江穿过山脚,水流潺潺,十分可爱。沿着江东岸走,就逆江流往北走,不到半里路,就进入了千佛阁,这是一个平顶的殿堂。(殿堂前有一棵大榕树。)询问所谓的辰山在哪里,从庵到渡头东街,僧侣和百姓无论老少都没有人知道。

于是向东在苍茫的山中行走,希望能遇到认识的人,就像屏风岩的故事一样。沿着大路向东北走了五里,远望尧山在东边,屏风岩在南边,独辰山模糊不清。

遇到一个背着草的人,就问他,那个人说:‘我生长在这里,没听说过什么辰山。如果一定要说,东南方向几里外有寨山角,那里的岩石前后相通,可能就是指的这里。’我想跟着他,准备往东南方向走,突然向北望见一座山,离路不到一里,那座山高耸有洞,洞口有一块石头挡着门,颜色赭红,斑驳灿烂,光彩夺目。

急忙问那是什么山,背着草的人说:‘老虎山。’我对静闻说:‘为什么不先去看老虎山,然后再找辰山。’于是向北沿着小路走了大约一里,到达山脚下。有耕田的人,再问他们,他们的回答和刚才一样。于是望向高处的贾勇,就先登上洞口斑驳的石头旁边,穿过下面,里面天光从顶部四射。从下面向北穿过山腹,再进入多重门,支叉的峡谷后面裂开,层层叠叠,无法穿越。

返回到南向的重门内,攀爬悬崖向上,终于到达了楼层,徘徊不前。突然有一个人来等候在洞前,就下来问他,说:‘这座山名叫老虎山,这个洞名叫狮子口,因为形状。又名叫黄鹏岩,因为颜色。山前有三个洞:下面叫平地,中间叫道士,上面叫黄鹏。’好像是要为我做向导的人。

我出洞后,看到山顶上的石头错落有致,来不及和那个人说话,就沿着山路向上攀登。那些石头一片片,都是冰棱铁色。走了一段时间后,石头棱角变得平滑,荆棘小路也逐渐消失。正在犹豫间,前面等候的人从山下放下农具跑上来,拉着我向左进入道士岩。岩洞也是向南,位于黄鹏岩的东边稍微低一点,这就是所说的中洞。

洞的前壁,右边刻有李彦弼的字,左边刻有胡槻的诗,都是赠给刘升之的。刘升之住在山下,在读书洞中,所以路过这里的人都非常重视。擦拭着读诗的叙述,才知道这座山就是辰山。而且得知辰山不需要外求,更加奇妙。之前得到屏风岩是因为近山的人指引,又得到中隐山是因为当时攀登的模仿,像这样这座山附近的人都不认为是,既然登上了却不知道它是,而几百年的遗迹,却如此真实地明白地指示给我,难道有人提醒,有人引导吗?

我在岩石上抄录诗歌,让顾仆跟随向导去他家做饭,那个人欣然同意。抄录未完,那个人又回来了,等待去吃饭,我就跟着他穿过东侧门出去。门里面是重重的龛室,外面是陡峭的峡谷壁。向东下山,以为他家不远,眺望没有近处的村庄,才知道还在东北一里外。

那个人姓王名世荣,号庆字,山的四周只有这个姓最近,是山的主人。到了王氏家,主人准备了饭菜,并且留我们住宿。我看到尧山越来越近,打算明天去游览,于是俞表示同意,并让我寻找附近的名胜。

庆字就扛着梯子,拿着火把在前引导,带我们游览青珠洞。没有约定而跟随的有几十个人,都是王姓的人。于是我们又赶到辰山的北麓。

洞口朝北,裂缝延伸到峡谷上方和山顶,内部分为两层。一开始向南,进入十多丈,就攀爬悬崖向上,里面高耸而昏暗。稍转而向西,就竖起梯子向北崖上攀登。登上后,就向北进入峡谷中五丈多,穿过横着的峡谷。

峡谷东西横跨,上面很高,都看不到顶部。从东边走了四五丈,渐渐出现光明,有一根大石柱从中悬挂。绕过柱子西边,峡谷又南北向垂直裂开:南边进入就临近洞底,即高耸的暗顶之上;北边出来就临近洞门,即裂缝分层之巅。洞门中间排列着两根柱子,分开形成一门两窗,影子延伸到内部,正对着圆柱。

我对此感到惊奇,而向导说:‘还没有呢。’转从横峡谷口,又向西走了四五丈,有一个洞穴向南延伸,非常狭窄。大家都脱掉衣服,赤身伏地,像蛇一样爬行前进。洞穴长三丈,直径仅如筒子,又曲折,中间悬挂着一根柱子,像是按照人的身体形状开凿的洞。

当时有两个人拿着火把先进入,我跟着他们进去。过了半晌才过去,然后从西边下去,有一个踏板,然后后面的人才能进入顶部和脚跟,几乎需要磨蹭一个人,才能过去。过了狭窄的地方,洞穴又变得高耸,上面高耸,下面凹陷,就向下走到南边,垂下的乳石密密麻麻,与外面大不相同。

向导说:‘还没有呢!’又向西越过一座梁,梁横跨(南北方向)像门槛,下面可以通过洞穴掉下去,上面可以切断梁而过。越过梁向西下,石乳更加奇特。四个洼地都已经走完,又转向北,景色更加美丽,越转越妙。因为这个洞与山南的黄鹏岩正好南北相对,南边层层叠叠,宽敞明亮,可以让人心情舒畅,可以久留;北边险峻,令人心惊胆战,适合短暂游览。确实是一山都是空,它的环山分门虽然很多,没有超过这两个奇妙的。

(北面有三个洞口,这是中间的,东西两个洞口都很浅。)出来后,又向东沿着北麓走,经过一个洞口,不是很深。转向南沿着东麓走,先经过一个高耸的洞,又经过内削三曲,又经过狗头岩,都因为太高而没有进入。又向南经过十道道门和峡谷门,又向南到达和合岩。这个岩洞也是向东,内部向南裂开形成峡谷,而峡谷东壁上刻有和合二仙像,衣褶美妙如同天然,一定不是尘笔所能达到的。

(向南的有三个,即平地、道士、黄鹏。《志》称辰山有三个洞,这里指的是南边的。)出青珠洞,经过北洞一个,东麓洞五个,转向西沿着南麓走,就进入了平地岩。洞口向南,一开始倾斜,不能平行行走,侧身沿着北缘东边的缝隙向上,里面既高又明亮,外面的光线逐渐暗淡。

当时火炬都放在北边,庆宇又想出去取,但天色已晚,不能再停留,于是谢绝了他。也因为这个洞已经与中洞相通,两端都已经走完,再也没有中间可以采摘的地方了。于是从山东北一里,又回到了王氏家。庆宇的母亲,已经准备好了饭菜等待我们。那天晚上月色非常明亮,但蚊子聚集起来像雷声一样,庆宇把自己的蚊帐撤掉供客人使用,主仆都得以安睡。

十四日,早上在庆宇家吃早餐后,就向东出发。经过一个村落,再往东北走了三里,翻过一座矮山。这座山位于尧山的西边,漓水的东边,山的北边又高起一枝,像大拇指上长出的东西,是这座石山最北端的主峰。山的南边悬崖陡峭,下面有一个白岩洞。洞门朝南,有三个小洞旁边相通;洞内的垂石像莲叶卷起来覆盖,下面有很多透气的地方,形成了一系列的支洞;后面稍微平坦一些,下面又变得开阔;转而向西走了几丈,仍然是向南透着天光。出洞往东走,有两座庵,庵后还有一个很舒适的洞,僧人把牛栏和猪圈放在里面,这就是这里的名胜点缀了!北边的小山顶上,有一块小石头尖尖地立着,特别像人。这座山被称为‘矮’,是因为它比其他山都矮;我看到它嶙峋的样子,想给它取一个雅致的名字,但没能做到。

于是向东沿着小溪走,一共走了两里,到达尧山的西麓。从王坟的左边跨过一座小石桥,然后上山,进入古石山坊,一共走了两里,到达玉虚殿。这个地方山势回环形成了一个小山谷,向西开敞,水从山后转过一个峡谷流来,既可以灌溉也可以耕种,被称为天赐田,而当地人误称为天子田。从殿的右边转入山后,两座山夹成一条沟。于是向南沿着沟走了半里,再越过沟的东上半里,才登上山岭的角落,然后从山岭上望向东北最高的山峰并攀登。恰巧遇到一个砍柴的人,询问帝尧庙在哪里。那个人指着最高的山峰说:‘庙就在山顶上,现在已经迁到了山脚下,只剩两块石头作为标记,没有其他可以看见的东西了。’于是继续向东北方向攀登,三次穿过狭窄的山脊,三次上升和下降。又走了两里,才登上第一高峰,但庙的遗址没有任何痕迹,那两块石头也分辨不清。因为这里都是石峰林立,有土山反而显得特别,所以大家把它称为群峰,就像我们这里都是土山,偶尔出现一座石峰一样。大舜虞山已经模糊不清,还有《史记》中关于苍梧的记载,而放勋(尧)又与这里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教化传到了南方,那也不只是这座山。

这座山的东边,石峰丛生,有溪流在中间盘绕,这应该是大坝的上游,出自廖家村西边的地方。

欣赏了很长时间后,又走了五里,下到山脚下的一个小桥。听说北边有尧庙,是县里为了方便伏伏天腊严冬的故事而迁移的,东南边有寨山角铁峰山,名字很响亮。于是又过一座桥,于是向东南沿着尧山的南麓走,打算先探索铁峰山,然后再转向西南到寨山、黄金山,最后返回。五里后,已经走出了尧山东南的小山谷。南边的石峰林立,而东南边的一座山峰,尤其显得坚硬突出。我怀疑它就是铁峰山,遇到两个人从东边来,询问铁峰山的位置,他们回答说:‘铁峰在西边,已经越过东边了!’我不信,说:‘宁愿错过铁峰,也不能错过这个铮铮有力的山峰!’于是更加向东南方向奔跑,穿过松树和竹林,又遇到一个小沙弥,询问铁峰山的位置,他说:‘前面就是了!’出林后,沿着右边的石山向南走,打算到达那个铮铮突起的山峰的西边,突然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走来。再询问他,原来沿着右边拐弯的地方就是铁峰,东南边铮铮突起的是天童观后的山峰,铮铮突起的地方可以望见但不能攀登,铁峰山可以攀登但不能进入。因为铁峰非常像独秀,下面有一个岩洞,以前有仙人留下记号,说:‘有人打开铁峰山,真珠金宝满担担。’所以很多人凿开山崖寻找通道,等到快要找到入口时,就会掉下石头堵住。

老人让我沿着南麓四处寻找,然后返回检查东麓,都没有发现可以深入藏身的地方。

于是向西奔跑一里,转入南边的支流。又走了一里,到达冷水塘。小桥跨过溪流,水流急速地向西南方向流去,一个村庄依山傍水,也是一个幽静的栖息地,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村庄南边的石峰像屏风一样,东西横亘,从西边望去,只有薄薄的一层像手指一样。从它的腋下向东转,到南山的小山谷,就出了山南的大路。开始向西奔跑,一共走了三里,经过万洞寺,寨山就在它的西边。这个地方石山刚开始形成,平地像磨刀石一样平坦,而寨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望向它的东边悬崖,高耸的峭壁直插云霄,悬崖上有一个洞穴,但看不到进去的路。转而沿着山南走,到达山西麓,然后一级级向北攀登。在寨山的西北角,山崖上裂开一个缝隙,上面架着横梁,就跨过横梁进入洞穴,穿过山体向东,从东边的山崖透出来,已经到了嵌室里面了。我当时急于向东出去,西边的洞穴的真面目都没有仔细查看。等到穿过东边的洞穴,才脱下衣服休息,竟然想在洞穴里过夜,没有时间去欣赏其他美景。

十五日,寨山洞里有很多蚊子,没有蚊帐睡觉不能睡得熟。早上起来,太阳已经照进洞里,我没有等梳洗,就遍观了洞中的景象。这个洞的西北东南,前后都开辟了,中间是狭窄的通道,只能容纳一个人。从西麓上山腰,穿过飞石下面,旋转着踏上石头,用石头搭成一座桥,以达到洞门。门朝西北方向,门内洞分为两个部分,南北并列,都很平坦可以居住。北洞后面,就是通向狭窄通道的地方,通道长三丈。进去后,就宽敞起来成为岩洞,石钟乳和莲花状石笋悬挂在左右,烟雾缭绕,而僧人在洞口建了房子。东边的岩洞上下都很陡峭,只有房子左角的一个小平台没有被房子遮住。我先前被蚊子驱赶,常常坐在上面。月光照在空中,看到平地围绕着山脚,稻田里的水溢出来,非常幽静开阔。东边岩洞下面,也有一个深洞,但不是很透明。路在山脚下,向南转才能到达东边。

我吃过早饭后,向西北望见黄金岩很近,急忙赶去,不再向东寻找下方的洞穴。

沿着山西麓下行,穿过竹桥,从村子的北边往西北方向走三里路,就到达了岩石的南面。山的骨架在路的北边直立,上面有像观音一样的竖石,有像青蛙一样的伏石,当地人称它为‘青蛙拜观音’。‘青蛙’是青蛙的土名。从九疑山到瑶峒,人们都以采集青蛙为业。其下方裂开形成了一个洞,洞不深但很高,南北贯通,前面低后面陡峭。后门的一半,又有石头横飞,像空中架起的彩虹,门被分为两半。内外分开,上下分层,景色明亮无比,当地人称之为‘黄金岩’。我得到了黄公之外,又觉得这个洞很奇特,虽然洞中没有雕刻,但心中感到非常幸运。从洞内向上攀登,从北边出来到了架彩虹的地方,俯瞰北麓,拖剑江直冲下去然后往西流去。我坐了很久,然后又南下出洞。

洞的右边又有一个洞,洞门也朝南,但不是很宽敞。洞内深入但不通透,就像重叠的峡谷。已经从西麓向北转,山的西北边也有一个洞,朝西,中间高但不是很深,也不通透。对面的山上有一个朝东的洞,与这个洞相对,就像门和门廊并排。这个洞内部分为四个分支,像‘十’字。东北两个门向外通透且明亮,但向东的是入口,向北的是悬崖;西南两个峡谷向内深入且黑暗,但向西的是深奥的地方,向南的是深潭。拖剑江的水在东峰的北边,到达这个洞前,转向北沿着山流去。洞口有一座桥,桥内汇成一个小池塘,也是山丛水曲的幽静之地。出洞后,不知道洞的名字,心中感到惊奇,看到有人从水池中打水,就随便问了一下。

那个人说:‘这个洞没有名字。它的上面还有一个洞,可以攀登去寻找。’我马上跟着他去了。正好下雨,没有被阻挡,我穿过竹林,穿越岩石向上攀登。南北两边的石屏并列而起,狭窄的小路在其中,非常陡峭。洞在南屏后面,门也朝东,但不很宽敞。门左边有一块刻石,是宋代人的遗迹,说这个洞山回水绕,洞名叫黄金,是东坡居士的香火院。岩中东坡题写的匾额可以拓印,我急忙寻找。洞的右边有旧的雕刻,上面有‘黄金岩’三个字可以辨认。下面所写的字则已经模糊不清了。这才明白这个洞是黄金洞,而前面是它的东峰之洞。一个黄金洞既能得到土人所不知道的,又能知道土人所误指的,而且还知道它是名贤所遗留下的;只是东坡没有听说他来到桂林就有点可疑了。

洞内没有其他奇特之处,但向北转就能看到天光,断崖上的瀑布,没有可以攀爬的阶梯。于是我从门左边出来,看到北边的屏风内有一个峡谷,有一条路可以攀登,但被茂密的草木遮挡,雨后湿滑,无法立足,我鼓起勇气直接往前走,静闻跟不上了。登上后,转向南,就到了上面的洞。洞门朝北。门外有荆棘和藤蔓交织,我小心地分开它们,才得以进入。门内旁边有一个洞穴通向外面,三层楼高,下面非常深,上面也很壮观,但上面都没有可以攀爬的阶梯或缝隙。仔细观察了很久,看到中洞里面有侧窦,玲珑剔透,曲折向上,可以穿越上去,但通道狭窄且曲折,身体难以伸展。于是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像蛇一样弯曲前进,终于到达了上层(平庋阁上),坐在洞口,石头架在梁上,高声呼唤静闻,过了很久他才到达,也用之前的方法教猱攀爬,然后我们一起下来。

当时我回头看仆人等在洞口的桥边已经很久了,下去后,越过桥,向西走向屏风山,想继续抄录《程公岩记》和《壶天铭序》。回头看向黄金岩下方,其西北麓的洞穴特别多,于是再次越过桥向西,随着拖剑江绕过山北麓,那里又有两个朝北的洞,三个朝西的洞,有的旁边有多个洞口,有的内部有深深的峡谷,一座山脚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是空旷的,就像垂云覆盖翅膀一样。最西边的洞门,也是从西北穿透到东南,北边低南边高,与东峰相对。中午时分,让仆人先在王庆宇处做饭,我和静闻向西望向屏风山,然后前往。准备渡过拖剑江,看到屏风山和黄金岩之间还有一座山,山下面有一个朝北的洞,我们又绕道前往。这个洞也分为两个门,一个朝北一个朝东,这是这座山东北角的洞。它的西边有可以攀登的阶梯,再往上走阶梯就断裂了,路变得狭窄,又有另一个朝北的洞。洞前有一个墙,后面有一个座位,是以前寺庙的遗迹,虽然后面有一个深洞可以进入,但太暗看不清楚。于是下到西北角,旁边透过的洞,中间空旷的峡谷,又连接在一起,与黄金岩的西北边非常相似。而正西的洞,高耸层叠,非常雄伟,这是以雄伟的姿态见奇,不是普通的幽深洞穴。

土人看到我长时间进入,感到惊讶,过来看。我回来问洞的名字,知道它叫飞石洞。从这里开始,就向西过了石堰,一共一里路就进入了程公岩,抄录了东崖上的记和铭两篇。铭是范成大写的,记是侯彭老写的。山崖高耸,石头陡峭,无法攀爬擦拭,抄录了很久,有几个字最终无法辨认。这时已经过了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就出洞向王氏家走去。不到半里路,经过一个村庄,把衣服抵押给梯子,然后再背到岩中,擦拭了几字,全部抄录下来。又擦拭了西崖上的《张安国碑》,因为草书很多地方剥落,有几个字无法辨认。

这时已经是下午了,于是出洞归还梯子,向北走了两里路,在王氏家吃饭。王氏杀鸡做饭,待客非常热情。他的母亲再次留我住宿,但我急于进城,只因为胡槻诗下刘居显的跋没有抄录,刘居显是升之的儿子。我攀上凳子擦拭,庆宇又背着我往前走。向西走一里路,进入道士岩的东峡谷门,穿过进入洞中,擦拭左边崖壁,再次阅读跋文,因为剥落太多而放弃了。又校对了胡诗三四字,然后进入洞的右角后面,就是与下面洞平地岩石相通的地方。起初的缝隙很窄,稍微往西走,就变得高耸且昏暗,无法辨认。庆宇想取火作为引导,我说:‘不如用我的日晷探索那些还未了解的洞穴。’于是我们又从东峡谷出来,沿着东麓向北走,经过狗头洞。洞虽然奇特但名字不雅,最终放弃了。它的北麓又有一个洞,北门也朝东,外表像裂开的缝隙。攀爬缝隙上去,经过三个弯道,就穿过了三个窗户,真是幽深而美丽的鹫宫,精致而玲珑的鸟巢。出洞再往北,就是高耸的洞。洞门朝南,盘旋在山顶上,与北边的青珠山并列。进入洞内,就向东转然后向上攀登,不久又向北转,越来越黑,虽然高耸险峻,但透亮的地方却很少,不是我心心念念想要去的地方。

出洞时,天已经快黑了,于是告别庆宇,向南走了两里路,经过屏风山西麓,到这里已经绕了四面。又走了三里路,经过七星岩,又走了一里路,进入浮桥门,据说浮桥共有三十六艘船。这样,我已经离开住处三天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七-注解

靖藩城:指古代的一个藩镇城市,藩镇是唐代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形式,靖藩城即为其中之一。

独秀西庵:指位于独秀山上的一个佛教庵堂,独秀山是古代著名的风景胜地。

绀谷:绀,指深青色;谷,山谷。绀谷即指深青色的山谷。

内官礼忏:内官,指皇宫内的官员;礼忏,指佛教徒进行忏悔的仪式。

峰之约:指约定攀登山峰的活动。

灵室:指灵堂,即供奉死者灵位的房间。

阳朔: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县,以山水风光著称。

日门:指古代城门的一种,通常位于城墙上,用于日出时开启。

木龙南洞:指位于木龙山南面的一个洞穴。

渡江:指横渡江河。

千佛阁:指供奉众多佛像的阁楼。

平殿:指平地建造的宫殿。

大榕:指大榕树,一种常见的树木。

辰山:指古代的一座山,具体位置和名称在文中未明确。

屏风岩:指位于辰山附近的一座岩石,形状似屏风。

老虎山:指文中所提到的山峰,因其形状像老虎而得名。

狮子口:指老虎山上的一个洞穴,因其形状像狮子口而得名。

黄鹏岩:指老虎山上的一个洞穴,因其颜色如黄鹏而得名。

屏风岩故事:指与屏风岩相关的故事,具体内容在文中未提及。

尧山:指中国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的尧山,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大石柱:指洞穴中巨大的石柱。

道士岩:指位于老虎山上的一个洞穴,因其形状像道士而得名。

李彦弼:指李彦弼,可能是古代的一位诗人。

胡槻诗:指胡槻(宋代诗人)的诗。

刘升之:指刘升之,可能是古代的一位人物。

中隐山:指位于辰山附近的一座山,具体位置和名称在文中未明确。

青珠洞:指位于辰山附近的一个洞穴,因其洞内石头像青珠而得名。

狗头岩:指形状像狗头的岩石。

和合岩:指位于辰山附近的一个岩石,上有和合二仙像。

和合二仙:指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两位仙人,通常被描绘为手牵手,象征着和谐。

北洞:指位于辰山北面的一个洞穴。

东麓洞:指位于辰山东麓的洞穴。

平地岩:指位于辰山的一个洞穴,因其入口处较为平坦而得名。

庆宇:指庆宇的住所,庆宇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聚落:指聚集的村落或居民点。

漓水:指漓江,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条著名河流。

白岩洞:指一个白色的岩石洞穴。

庵:指小寺庙或修行者的居所。

牛栏猪笠:指牛圈和猪圈。

石尖:指尖锐的石头或山峰。

矮山:指比周围其他山峰矮的山。

石山:指由岩石构成的山。

天赐田:指自然赐予的肥沃土地。

天子田:指皇帝的田地,这里可能是对“天赐田”的误传。

帝尧庙:指纪念古代帝王尧的庙宇。

樵者:指砍柴的人。

放勋:指古代帝王尧的别称。

声教南暨:指文化、教育等影响向南扩展。

瑶人:指古代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

穴:指挖掘洞穴。

仙留记:指仙人留下的记号或预言。

真珠金宝:指珍珠、黄金和宝石。

万洞寺:指有多个洞穴的寺庙。

寨山:指山名,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名字。

铁峰山:指山名,以其铁质岩石著称。

天童观:指道教天童观的别称。

嵌室:指岩石中嵌入的房间或洞穴。

飞台:指悬空的平台。

盥栉:指洗手和梳理头发。

平畴:指平坦的田野。

稻畔:指稻田旁边。

溢水:指水溢出。

幽栖:指隐居或避世。

罅:指裂缝或缝隙。

横梁:指横跨在洞穴裂缝上的梁。

透隘:指通过狭窄的通道。

岩:指岩石。

乳:指岩石上的钟乳石。

莲:指莲花。

氤氲:指雾气缭绕。

僧:指出家人,即和尚或尼姑。

飞石:指悬空的岩石。

蹑:指踩着,攀登。

卷石为桥:指用岩石搭建桥梁。

掌:指手掌。

亟趋:指急忙前往。

寻:指寻找。

山西麓:指山西的南麓,即山的南面低洼处。

竹桥:用竹子搭建的桥梁。

观音:佛教中的菩萨,象征慈悲和智慧。

虾蟆:一种两栖动物,俗称青蛙。

拐:蛙的土名,这里指青蛙。

九疑瑶峒:古代地名,指湖南的九嶷山。

取拐:指捕捉青蛙。

洞:洞穴,这里指山中的洞穴。

黄金岩:洞穴的名称,意为岩洞中富含黄金。

东坡居士:指宋代文学家苏轼,因其曾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居住,自号东坡居士。

香火院:指供奉神像的庙宇。

拖剑江:河流的名称。

程公岩记:指记载程公岩历史的文献。

壶天(观)铭序:指壶天观(道教宫观)的铭文和序言。

梵宇:佛教寺庙。

飞石洞:洞穴的名称,因其内有飞石而得名。

石堰:用石头筑成的堤坝。

浮桥:用船只连接而成的桥梁。

刘居显跋:指刘居显(宋代文学家)的跋文。

青珠:山名,位于屏风山之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七-评注

下山西麓,过竹桥,由村北西北行,三里,抵岩之阳。

此句描绘了作者行走的路径,从山西麓出发,经过竹桥,向北西北方向行进三里,最终抵达岩之阳。这里的‘岩之阳’指的是山的向阳面,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行走的路线和目的地的清晰。

其山骨立路北,上有竖石如观音,有伏石如虾蟆,土人呼为‘蟆拐拜观音’。

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山上的石头比作观音和虾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蟆拐拜观音’这一地名,反映了当地人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赋予其神话色彩。

拐即蛙之土名也。自九疑瑶峒,俱以取拐为务。

此句解释了‘拐’字的含义,并提到了九疑瑶峒地区以取拐为业的情况,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其下即裂为洞,洞不深而高,南北交透,前低后峻。

此句描述了洞的形态,洞虽不深但高,南北相通,前低后高,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的内部空间。

后门之半,复有石横飞,若驾虹空中,门界为二。

此句描绘了洞内的奇特景观,石横飞形成如虹的景象,将洞分为内外两部分,增加了洞的神秘感。

既内外分启,亦上下层分,映彻之景,莫此为甚,土人俱指此为黄金岩。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洞的内部结构,内外上下分层,景象瑰丽,被当地人称之黄金岩。

余既得之黄公之外,又觉此洞之奇,虽中无镌刻,而心有余幸幸运。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黄金岩的喜爱和庆幸,虽然洞内没有镌刻,但作者仍然感到幸运。

由洞内上跻,北出驾虹之下,俯瞰北麓,拖剑江直啮其下而西去焉。

此句描述了作者从洞内向上攀登,俯瞰北麓的景色,拖剑江的景色尽收眼底。

踞坐久之,仍南下出洞。

作者在洞内停留了一段时间,然后继续南下出洞。

其右复有一洞,门亦南向高裂,其内则深入而不透,若重峡而已。

此句描述了另一个洞的景象,洞内深入但不透亮,像是一道重重的峡谷。

已从西麓北转,山之西北,亦有一洞西向,则中穹而不深,亦不透。

此句继续描述了山上的洞穴,这些洞穴各有特色,形态各异。

其对山有东向之洞,与此相向,若门庑对列。

此句描绘了洞穴的相对位置,形成了一种对称的美感。

其洞则内分四支如‘十’字。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布局,分为四支,形状像‘十’字。

东北二门则外透而明,然东其所入,北乃悬崖也;西南二峡则内入而黑,然西其上奥,南乃深潭也。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细节,不同的入口和内部景观。

拖剑之水在东峰之北,抵此洞前,转北循山。

此句描述了拖剑水的流向,以及它如何环绕山势。

当洞有桥跨之,桥内汇而为池,亦山丛水曲之奥矣。

此句描绘了洞内的桥梁和池水,展现了洞穴内部的幽深。

出洞,不知其名,心诧其异,见汲水池中者,姑问之。

作者在出洞后对洞穴的名称感到困惑,向当地居民询问。

其人曰:‘此洞无名。其上更有一洞,可跻而寻也。’亟从之。

当地居民告诉作者洞穴没有名字,并指引他前往另一个洞穴。

适雨至不为阻,披箐透崖而上。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雨中攀登洞穴的情景,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难的精神。

南北两石屏并立而起,微路当其中,甚峻。

此句描绘了洞穴入口的景象,两块石屏并列,中间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十分险峻。

洞峙南屏后,门亦东向,而不甚宏。

此句描述了洞穴的位置和门的方向。

门左刻石一方,则宋人遗迹也,言此洞山回水绕,洞名黄金,为东坡居士香火院。

此句揭示了洞穴的名称来源,以及与东坡居士的关系。

岩中东坡题额可拓,予急觅之。

作者急于寻找东坡居士的题额。

洞右有旧镌,上有‘黄金岩’三字可辨。

此句描述了洞穴右侧的刻字,证实了洞穴的名称。

其下方所书,则泐剥无余矣。

此句说明刻字下方的内容已经模糊不清。

始知是洞为黄金,而前乃其东峰之洞。

作者最终确认了洞穴的名称,并了解到它位于东峰。

一黄金洞而既能得土人之所不知,又能知土人之所误指,且又知其为名贤所遗;第东坡不闻至桂为可疑耳。

作者对黄金洞的了解和认知,以及对东坡居士的尊敬。

洞内无他奇,而北转上透天光,断崖崩溜,无级可攀。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奇特景观,以及攀登的困难。

乃出门左,见北屏内峡,有路上跻,第为积莽所翳,雨深蔓湿,不堪置足,余贾勇直前,静闻不能从焉。

作者在洞穴内攀登,面对困难,但仍然勇往直前。

既登,转而南,则上洞也。

作者攀登到洞穴的顶部,发现了一个新的洞穴。

洞门北向。

此句描述了新洞穴的门的方向。

门外棘蔓交络,余缕分而节断之,乃得入门。

作者通过清理门外的棘蔓,才得以进入洞穴。

门内旁窦外通,重楼三叠,下俯甚深,上眺亦异,然其上俱无级罅可攀。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景象,以及攀登的困难。

谛视久之,见中洞之内,有旁窦〔玲珑,悬隙宛转,〕可穿而上,第隘而层折,四体难舒。

作者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可以攀爬的洞穴,但路径狭窄且曲折。

于是脱衣赤体,蛇伸蠖曲,遂出上层〔平庋阁上〕,踞洞口飞石驾梁之上,高呼静闻,久而后至,亦以前法教猱而升,乃共下焉。

作者为了攀爬洞穴,脱去衣物,像蛇一样弯曲前进,最终成功到达洞穴的顶部,并与静闻一起下来。

时顾仆待下洞桥端甚久,既下,越桥将西趋屏风山,欲更录《程公岩记》并《壶天(观)铭序》。

此句描述了作者和顾仆的行动,以及他们的目的。

回望黄金岩下,其西北麓诸洞尤多,乃复越桥而西,随拖剑绕山北麓,其处又〔得〕北向洞二,西向洞三,或旁透多门,或内夹深峡,一山之麓,靡不嵌空,若垂云覆冀焉。

作者在离开黄金岩后,继续探索周围的洞穴,描述了洞穴的多样性和壮丽。

极西一洞门,亦自西北穿透东南,亦北低南峻,与东峰(缺。)午,令顾仆先炊王庆宇处,余与静闻西望屏风山而趋。

此句描述了作者和顾仆的行动,以及他们对屏风山的向往。

将度拖剑水,望〔屏风、黄金〕两山之中,又南界一山,其下有洞北向,复迂道从之。

作者计划渡过拖剑水,前往南界的一座山,并描述了前往洞穴的路线。

则其洞亦旁分两门,一北一东,此山之东北隅洞也。

此句描述了洞穴的入口和位置。

其西有级上跻,再上而级崩路削,又有洞北向。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攀登路线和地形。

其前有垣,其后有座,乃昔时梵宇所托,虽后左深窍可入,然暗不能穷。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建筑和结构,以及其历史背景。

乃下抵西北隅,则旁透之洞,中空之峡,又连辟焉,颇与黄金岩之西北同。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连续性和与黄金岩的相似之处。

而正西一洞,高穹层列,〔纷拿杰张,此〕又以雄厉见奇,〔非寻常窈窕窟也。〕土人见予久入,诧而来视,余还问其名,知为飞石洞。

此句描述了洞穴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对洞穴名称的确认。

从此遂西度石堰,共一里入程公岩,录东崖记、铭二纸。

作者继续西行,到达程公岩,并记录了东崖的记和铭。

铭乃范成大,记乃侯彭老。

此句说明了记和铭的作者。

崖高石侧,无从缘拭,抄录甚久,有数字终不能辨。

此句描述了抄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时已过午,腹中枵然,乃出岩北趋王氏。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抄录过程中感到饥饿,并前往王氏。

不半里,过一村,以衣质梯抵押,复肩至岩中,缘拭数字,尽录无遗。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村庄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完成抄录工作。

复缘拭西崖《张安国碑》,以其草书多剥,有数字不辨焉。

此句描述了作者继续抄录《张安国碑》的过程。

时已下午,于是出洞还梯,北二里,饭于王氏。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下午出洞,并在王氏吃饭。

王氏杀鸡为黍,待客愈隆。

此句描述了王氏对客人的热情款待。

其母再留止宿,余急于入城,第以胡槻诗下刘居显跋未录,居显,升之乃郎。

此句描述了王氏的母亲留作者住宿,但作者因为急于入城而未能停留。

攀凳拂拭,而庆宇复负而前趋。

此句描述了作者和庆宇的行动。

西一里,入道士岩东峡门,穿入洞中,拭左崖,再读跋,终以剥多置。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道士岩的洞穴中的活动。

又校得胡诗三四字,乃入洞右隅之后腋,即与下洞平地岩通者。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洞穴中的发现。

其隙始入甚隘,少进而西,则高下穹然,暗不可辨。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景象。

庆宇欲取火为导,余曰:‘不若以余晷探外未悉之洞也。’遂仍出东峡,循东麓而北,过狗头洞。

此句描述了庆宇和作者的行动,以及他们对洞穴的探索。

洞虽奇而名不雅,竟舍之。

此句描述了作者对洞穴的评价和决定。

其北麓又有一洞,北门亦东向,外若裂罅。

此句描述了另一个洞穴的入口。

攀隙而上,历转三曲,遂透三窗,真窈窕之鹫宫,玲珑之鷟宇也。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景象,将其比作鹫宫和鷟宇。

出洞再北,即为高穹之洞。

此句描述了另一个洞穴的景象。

其门南向,上盘山顶,与北之青珠并。

此句描述了洞穴的位置和门的方向。

入其内,即东转而上跻,已而北转,渐上渐黑,虽崇峻自异,而透朗独悭,非金之所心艳也。

此句描述了洞穴内部的攀登路线和景象。

出洞,日已薄暮,遂别庆宇南趋二里,过屏风山西麓,至是已周其四面矣。

此句描述了作者与庆宇的分别,以及作者对屏风山的探索。

又三里,过七星岩,又一里,入浮桥门,〔浮桥共三十六舟云。〕则离寓已三日矣。

此句描述了作者继续探索七星岩和浮桥门,并说明了他们已经离开寓所三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9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