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原文

丁丑(公元1637年)闰四月初八日夜雨霏霏,四山叆叇,昧爽放舟。

西行三十里,午后,〔分顾仆舟抵桂林,予同静闻从〕湘江南岸登涯,舟从北来,反曲而南,故岸在北。

是为山角驿,地名黄沙。

西南行,大松夹道,五里,黄沙铺。

东面大岭曰紫云岩,西面大岭曰白云岩。

湘江在路东紫云岩西。

又南三里,双桥。

有水自西大岭注于湘。

又七里,石月铺,其西岭曰黄花大岭。

又西南五里,出山陇行平畴间。

又五里,深溪铺。

过铺一里,有溪自西大山东注,小石梁跨之,当即深溪也。

又一里,上小岭,舍官道,深溪一十里官道至太平辅,又十里至全。

右入山。

西向大山行,二里,直抵山下,又二里,宿于牛头冈蒋姓家。

夜大雨。

初九日冒雨西行五里,至砻岩普润寺。

寺有宋守赵彦晖诗碑,宋李时亮记。

岩洞前门东向〔如桥,出水约三十丈;〕后门北向,〔入水约十五丈。泉自山后破石窟三级下,故曰“砻”。〕

西入甚奥,中有立笋垂柱。

出岩,西三里,有小石山兀立路旁。

又西三里,张家村,〔村后大山曰回龙岩。〕

南五里,冈岭高下,出平坞中西行一里,上大冲,西行半里,为福寿庵,饭于庵。

又西半里,西北上柳山,有阁,曹学佺额,为柳仲涂书院。

又上为寸月亭,亦曹书。

亭前为清湘书院。

有魏了翁碑。

此山为郡守柳开讲道处。

院为林蚆所建,与睢、岳、嵩,庐四书院共著。

其南有泉一方,中有石题曰“虎踞石”。

由此蹑岭,逾而西,一里,为慈慧庵。

转北一里,为狮子岩,岩僧见性。

〔宿狮子岩南清泉庵。〕

初十日由狮子岩南下,二里,至湘山寺。

由寺东侧入,登大殿,寄行李。

东半里,入全州西门。

过州前,出大南门,罗江在前。

东至小南门,三江合处。

约舟待于兴安。

复入城,出西门至寺,登大殿,拜无量寿佛塔。

无量寿佛成果于唐咸通间,《传灯录》未载,号全真,故州以全名。

肉身自万历初段,丙戌又毁,后又毁。

〔塔后有飞来石。〕

从塔东上长廊,西有观音阁。

下寺,由寺西溯罗江一里,上卷云阁,绝壁临江。

〔阁西为盘石,半嵌江中。绝壁有莲花一瓣,凹入壁间,白瓣黑崖,〕

有无量指甲印石,作细点字六个。

又西,〔一洞临江,泉由洞东裂石出,〕名玉龙泉。

又西,有一石峰高竖如当关者,上大书“无量寿佛”四大字。

共五里,又西为断桥。

又西十里,度石蚬冈。

石规,《志》作石燕,南为龙隐洞,〔小山独立江上,〕洞门西向。

出洞而西,即为桫木渡桥,宿。

〔桥度水东自龙水出口,山耸秀夹立。〕

十一日由渡桥西北行,五里为石鼓村,又三里为白沃村,过七里冈为寨墟。

有大溪自四川岭出。

北入峡〔为山川口,〕十里为阎家村。

又五里为白竹江,饭于李念嵩家。

云开日丽,望见西北有山甚屼突,问之为钩挂山,其上又有金宝顶,甚奇异。

始问一僧,曰:“去金宝有六十里。”

复问一人,曰:“由四川岭只犬里。”

时已西南向宝顶,遂还白竹桥边,溯西北江而上。

五里,进峡口,两山壁立夹溪,甚峭。

路沿溪西北崖上行,缘崖高下屈曲,十里出峡,为南峒。

〔闻南洞北五里洞尽,可由四川岭达宝顶。〕

有一僧同行,曰:“四川路已没,须从打狗岭上,至大竹坪而登,始有路。”

遂随之行。

由溪桥度而西上岭,有瀑布在其左腋,其上峻极。

共三十里至打狗凹,已暮,宿于兴龙庵。

〔庵北高岭即金宝顶也。〕

十二日由兴龙庵西上,始沿涯北转,钩挂山在其北,为本山隐而不见。

三下三上,三度坳曲,共三里,逾土地坳,西望新宁江已在山麓。

下山五里,为大竹坪。

由坪右觅导登金宝者,一人方插秧,送余二里,逾上岭,又下一里,至大鼻山。

余因寄行李于山下刘秦川家。

兄弟二人俱望八,妻寿同。

其家惟老者在,少者已出。

余置行李,由村后渡溪,溯而上二里,当逾岭西登大道,误随溪直东上,二里路穷。

还至中道,览岐草中,西二里,逾岭上,得南来大道,乃从之。

北二里,又登岭,又北上一里,为旧角庵基。

由基后丛木中上六七里,不得道,还宿刘家。

刘后有涧,其上一里,悬峡飞瀑,宛转而下,修竹回岩,更相掩映。

归途采笋竹中,闻声寻壑,踏月乃返。

十三日早饭于刘,倩刘孙为导,乃腰镳裹餐,仍从村后夹涧上。

一里,中道至飞瀑处,即西攀岭,路比前上更小。

一里,至南来大道,〔乃从南大源上此者。〕

三里,逾岭隘,一里,至角庵基。

复从庵后丛中伏身蛇行入,约四里,穿丛棘如故,已乃从右崖丛中蛇行上。

盖前乃从东峡直上,故不得道,然路虽异,丛棘相同。

由岐又二里,从观音竹丛中行。

其竹即余乡盆景中竹,但此处大如管,金宝顶上更大,而笋甚肥美。

一路采笋盈握,则置路隅,以识来径。

已而又见竹上多竹实,大如莲肉,小如大豆。

初连枝折袖中,及返,俱脱落矣。

从观音〔竹〕中上,又二里,至宝顶殿基,则石墙如环,半圮半立,而栋梁颓腐横地,止有大圣像首存石垆中。

时日色甫中,四山俱出。

南峰之近者为钩挂山,〔石崖峭立,东北向若削;〕

再南即打狗岭,再南为大帽,再南宝顶,而宝顶最高,〔与北相颉颃,〕

仰望基后绝顶更高。

复从丛竹中东北上,其观音竹更大而笋多,又采而携之。

前采置路侧者较细,不能尽肩,弃之。

又上一里至绝顶。

丛密中无由四望,登树践枝,终不畅目。

已而望竹浪中出一大石如台,乃梯跻其上,则群山历历。

遂取饭,与静闻就裹巾中以丛竹枝拨而餐之。

既而导者益从林中采笋,而静闻采得竹菰数枚,玉菌一颗,黄白俱可爱,余亦采菌数枚。

从旧路下山,抵刘已昏黑,乃瀹菌煨笋而餐之。

十四日别刘而行。

随溪西下一里,得大竹坪来道。

又三里为大源,〔则大鼻西峡水与村后东峡水会,〕置桥其上,有亭随桥数楹,桥曰潮桥。

由桥以西为大源村。

〔予往南顶,则从桥东随涧南行。里许,渡木桥,涧忽东折入山,路南出山隘。涧复坠路东破峡出,连捣三潭:上方,瀑长如布;中凹,瀑转如倾,下圆整,瀑匀成帘。下二潭俱有圆石中立承水,水坠潭作势潆回尤异。又三里,度桥为桐初,有水南自打狗岭来会,亦桥其上。二水合而西南,则又观音桥跨之。大道从观音桥西逾岭出,予从桥下随溪南。一里,水从西峡出。〕

逾一岭出西堰,又西四里为陈墓源,有瀑自东山峡中涌跃而出,与东岭溪合,有桥跨其会处,〔大道与水俱南。〕

余渡桥,东跻岭而上,〔即涌瀑南岭也。二里,平行岭脊,北望北宝顶岿然,峡中水迫自打狗南崖,直逼其下。南望新宁江流,远从巾子岭横界南宝顶之西。其西南有峰尖突,正当陈墓水口,已而路渐出其下。二里,南〕下岭从坳中行。

又二里,逾一小岭,一里至苏家大坪,聚居甚盛,皆苏姓也。

饭于苏怀江家。

下午大雨,怀江坚留,遂止其处。

十五日过山路。

[坪侧大瀑破山西向出,势甚雄伟;下为大溪,西北合陈墓源出口。下午,东南上一岭,误东往大帽岭道。乃西南转六里,出南宝顶,道桃子坪。问上梁宿处,四里而是。逾岭东至新开田所,有路南下伏草中。复误出其东,历险陂三里,不辨所向。已忽得一龛,地名挂幡,去上梁五里矣。其处五里至快乐庵,又十里乃至南顶。以暮雨,遂歇龛。]

十六日〔雨不止,滞龛中。〕(仅五里,)快乐庵。

十七日〔从定心桥下过脊处,觅莲瓣隙痕,削崖密附,旁无余径。乃从脊东隔峡望之,痕虽岈然,然上垂下削,非托庐架道处也。乃上定心石,过圣水涯,再由舍身崖登飞锡绝顶,返白云庵。〕宿白云庵,晤相宗师。

十八日晨餐后,别相宗,由东路下山。

一里余,则路旁峭石分列,置悬级出其间,是为天门。

门外有耸石立路右,名金刚石,上大书“白云洞天”。

从此历磴而下,危峭逾于西路。

西庵之名快乐,岂亦以路之坦耶!

又四里,过题龙庵,〔庵北向。〕

先是,从观音静室遥见两人入箐棘中,问云知为掘青暑者,而不辩其为何。

过题龙庵,又见两人以线络负四枚,形如小猪而肥甚,当即竹鼦也。

笋根稚子。今姑见之矣。

大者斤许,小者半斤,索价每头二分,但活而有声,不便筐负,乃听而去。

盖山中三小珍:黄鼠、柿狐、竹豚。

惟竹豚未尝,而无奈其活不能携,况此时笋过而肥,且地有观音美笋,其味未必他处所能及。

东下里许,南望那叉山飞瀑悬空而坠。

〔先从宝顶即窥见,至此始睹崇隆若九天也。〕

又东下五里,左渡小溪,深竹中有寺寂然,则苦炼庵。

〔庵南向,左右各一溪自后来绕,而右溪较大,桥横其上,水从西南山腋透壁下。〕

从庵前东南渡桥南上岭,〔其地竹甚大,路始分东西岐。〕

从西岐下,〔始见那叉瀑北挂层崖,苦炼溪亦透空悬壑,与那叉大小高下势相颉颃。然苦炼近在对山,路沿之同下,朗朗见其捣壑势;其下山环成城,瀑垂其中,出西壁,与那叉东大溪合而东南去。〕

见西峡中又一瀑如线,透山而下,连泄九层,虽细而甚长。

路乃转东,〔共三里〕,又一溪自西北来。

渡而随之,始觉甚微,渐下渐大,〔遂成轰雷涌雪观。〕

路应从溪右下,而误从溪右。

又二里,是为大坪。

渡溪而右,人一村家问之,则在莲花庵之下矣,〔竹色丛郁。〕

村妪出所炊粥羹饷,余以炙笋酬之,余自大鼻山刘家炙得观音笋,即觅一山篮背负之。

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辄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

于是〔西南渡〕那叉大溪,〔溪东北出白沙江。〕

又西上岭,三里,饭于村家,其处乃大坪之极南也。

又西南逾岭而上,二里,是为半山岭。

屡渡溪,逾岭而上,八里,入望江岭。

逾岭溯溪,又十里,为桐源山。

南下山二里,为韭菜园。

东过坳下山三里,又循一水,为小车江。

随江南下四里,有〔桐源〕大溪自西来,即桐源韭菜溪,有大路亦自西来,南与小车江合而南去。

路渡小车江口桥,从水右上山一里,随江而东南,〔路行夹江山上,极险峻。〕

有小石山,北面平剖,纹如哥窑,而薄若片板。

江绕其南,路绕其北。

〔东北又有小溪,破峡成瀑。〕

又东南二里始下,又一里下至江涯。

稍上为木皮口,〔有溪自东北来入。其北峰曰不住岭。〕

乃宿。

十九日晨餐后,东南上岭。

随江左行四里,下涉跳石江。

又上岭,过车湾台盘石。

共三里,出两山峡口,有坝堰水甚巨,曰上官坝。

坝外一望平畴,直南抵里山隅。

出峡,水东南入湘,路随峡右西南下。

行平畴中又一里,抵赵塘,其聚族俱赵,巨姓也。

村后一石山峙立,曰西钟山,下俱青石峭削,上有平窝,土人方斥石叠路,建五谷大仙殿。

其东峭崖上有洞可深入。

时以开道伐木,反隘其路,不得攀缘而渡。

又西南〔渡〕一溪桥,共四里,过弃鸡岭。

又四里,出咸水,而山枣驿在焉,则官道也。

咸水之南,大山横亘,曰里山隈;咸水之北,崇岭重叠,曰三清界:此咸水南北之界也。

咸水溪自三清界发源,流为焦川,自南宅出山,至此透桥东南罗江口入湘。

渡桥西南行,长松合道,夹径蔽天,〔极似道州永明道。〕

十里,板山铺。

又十里,石子铺。

从小路折而东南,五里抵界首,乃千家之市,南半属兴安,东半属全州。

至界首才下午,大雨忽至,遂止不前。

是日共行五十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译文

公元1637年,即丁丑年,闰四月初八日夜晚,下着细雨,四周的山峦被云雾笼罩,清晨时分出发乘船。向西航行三十里,到了中午时分,分道后仆人和船只抵达桂林,我和静闻从湘江南岸登陆,船从北面来,逆流而行,所以岸边在北面。这个地方叫山角驿,地名是黄沙。向西南走,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松树,走了五里路到达黄沙铺。东面的大山叫紫云岩,西面的大山叫白云岩。湘江在路的东边,紫云岩的西边。再向南三里,是双桥。有水流从西边的大山流向湘江。再走七里,是石月铺,其西面的山岭叫黄花大岭。再向西南走五里,出山岭,在平坦的田野间行走。再走五里,是深溪铺。过了铺子一里,有一条溪水从西边的大山东流而下,小石桥跨过溪水,这就是深溪。再走一里,上一个小山岭,离开官道,深溪有十里官道通往太平辅,再十里到达全州。向右进入山区。向西行进,两里路直通山脚下,再走两里,在牛头冈蒋姓人家住宿。晚上下大雨。

初九日,冒着雨向西行进了五里,到达砻岩普润寺。寺中有一块宋守赵彦晖的诗碑,还有宋李时亮的记载。岩洞的前门朝东,像一座桥,出水大约三十丈;后门朝北,入水大约十五丈。泉水从山后打破石窟三级而下,因此称为‘砻’。向西深入非常幽深,中间有立着的竹笋和垂下的石柱。出岩洞,向西三里,有一座小石山矗立在路旁。再向西三里,是张家村,村后的山叫回龙岩。向南五里,山丘起伏,从平缓的山谷中向西走一里,上大冲,再向西半里,是福寿庵,在那里吃饭。再向西半里,向西北上柳山,有一座阁楼,是曹学佺题写的,为柳仲涂书院。再往上就是寸月亭,也是曹学佺的手笔。亭前是清湘书院,有魏了翁的碑文。这座山是郡守柳开讲道的地方。书院是林蚆所建,与睢阳、岳州、嵩山、庐山四书院齐名。其南有一方泉,中间有一块石头上题写着‘虎踞石’。从这里沿着山岭,越过山去,向西一里,是慈慧庵。转向北一里,是狮子岩,岩中的僧人见性。在狮子岩南边的清泉庵住宿。

初十日,从狮子岩向南行进,两里路到达湘山寺。从寺的东侧进入,登上大殿,寄存行李。向东半里,进入全州西门。经过州府前,出大南门,罗江在前。向东到小南门,三江汇合的地方。大约在兴安等待船只。再次进城,出西门到寺中,登上大殿,拜无量寿佛塔。无量寿佛在唐咸通年间成就,但《传灯录》没有记载,被称为全真,所以州以全名。肉身自万历初年段,丙戌年又毁,后来又毁。塔后有飞来的石头。[从塔的东边走上长廊,西边有观音阁。下寺,从寺的西边逆罗江上行一里,上卷云阁,绝壁临江。[阁的西边是盘石,一半嵌入江中。绝壁上有一朵莲花的一瓣,凹入壁间,白色的花瓣黑色的山崖,]有无量指甲印的石头,刻着六个细小的文字。再向西,[有一个洞临江,泉水从洞的东边裂开的石头中流出,]名叫玉龙泉。再向西,有一座高耸的石峰,上面写着“无量寿佛”四个大字。一共五里路,再向西是断桥。再向西十里,越过石蚬冈。石规,《志》上写作石燕,南边是龙隐洞,[一个小山独立在江上,]洞门朝西。出洞向西,就是桫木渡桥,住宿。[桥跨过水,东边是龙水出口,山势险峻,两山并立。]

十一日,从渡桥向西北行进,五里路到达石鼓村,再走三里到达白沃村,过了七里冈到达寨墟。有一条大溪从四川岭流出。向北进入峡谷,[成为山川口,]十里是阎家村。再走五里是白竹江,在李念嵩家吃饭。云开日出,阳光明媚,看到西北有一座山非常险峻突出,问起来是钩挂山,山上还有金宝顶,非常奇特。最初问一个僧人,说:‘去金宝有六十里。’再问一个人,说:‘从四川岭只有狗里。’当时已经转向西南向宝顶,于是返回白竹桥边,逆西北江而上。五里路进入峡谷口,两山壁立,夹着溪流,非常陡峭。路沿着溪流的西北悬崖上行,沿着悬崖的高低曲折,十里出峡谷,是南峒。[听说南洞北五里处洞就结束了,可以通过四川岭到达宝顶。]有一个僧人同行,说:‘四川路已经没有了,必须从打狗岭上,到过大竹坪才能找到路。’于是跟着他走。从溪桥渡过,向西上岭,左边有瀑布,非常险峻。一共三十里到达打狗凹,已经傍晚,在兴龙庵住宿,[庵北的高岭就是金宝顶。]

十二日,从兴龙庵向西上岭,开始沿着江边向北转弯,钩挂山在北边,本山隐而不见。上下起伏三次,经过三个山坳,共三里,越过土地坳,向西望去,新宁江已经在山脚下。下山五里,是大竹坪。从坪上右转寻找登金宝的路,一个人正在插秧,送我两里,越过山岭,又下一里,到达大鼻山。我因为把行李寄存在山下刘秦川家。兄弟两人都望八,妻子寿命相同。家中只有老人在,年轻人已经外出。我放下行李,从村后渡过溪流,向上行进两里,本应越过山岭西上大道,却误跟着溪流直向东上,两里路走到尽头。回到中道,在草丛中查看,向西两里,越过山岭,找到了南来的大道,于是跟随它。向北两里,又上岭,再向北上一里,是旧角庵的遗址。从遗址后面茂密的树林中向上走了六七里,找不到路,返回刘家住宿。刘家后面有山涧,向上走一里,有悬岩飞瀑,曲折而下,修长的竹子回绕在岩石之间,相互掩映。回家途中在竹林中采笋,听到声音寻找山谷,踏着月光返回。

十三日早上在刘家吃饭,请刘孙做向导,于是腰间挂着刀剑,手里拿着干粮,从村子后面沿着山涧往上走。走了一里路,来到飞瀑的地方,然后向西攀爬山岭,路比之前上山的路更窄。又走了一里路,到达南来的大路,[这是从南大源上来的路。]再走三里路,越过山岭的狭窄处,再走一里路,到达角庵基。又从庵后的草丛中弯腰像蛇一样爬行进去,大约四里路,穿过草丛和荆棘,就像之前一样。然后从右边山崖的草丛中像蛇一样爬上去。因为之前是从东边峡谷直接上来的,所以没有路,虽然路不同,但草丛和荆棘是一样的。再从岔路口走了两里路,从观音竹丛中穿行。

这些竹子就是我家乡盆景中的竹子,但这里的大竹子像管子一样粗,金宝顶上的更大,而竹笋非常肥美。一路上采到的竹笋满满一把,就放在路旁,以便记住来时的路。后来又看到竹子上长满了竹子果实,大的像莲藕肉,小的像大豆。一开始连着竹枝一起折下来,等到回来时,都掉落了。从观音竹丛中向上走,又走了两里路,到达宝顶殿基,那里的石墙像环一样,半倒塌半立着,而栋梁已经腐朽横在地上,只剩下一尊大圣像的头还留在石基上。当时太阳刚到中午,四面山都露了出来。南峰靠近的是钩挂山,[石崖陡峭,朝东北方向像被削过一样;]再往南是打狗岭,再往南是大帽山,再往南是宝顶,[宝顶是最高的,]与北面相对峙,抬头仰望宝顶后面的绝顶更高。再从竹丛中向东北方向上爬,那里的观音竹更大,竹笋也更多,又采了一些带着。之前采的放在路边的比较细,不能全部背走,就扔掉了。又向上爬了一里路到达绝顶。在密集的竹丛中无法四下张望,只能爬上树,踩着树枝,最终无法看清四周。后来在竹海中看到一块大石头像台子一样,就爬上去,然后群山尽收眼底。于是拿出饭,和静闻一起用竹枝拨饭吃。后来向导又从林中采了竹笋,静闻采到了几根竹荪和一颗玉菌,黄白都很可爱,我也采了几颗菌子。从旧路下山,到达刘家时已经天黑了,于是煮了菌子和竹笋来吃。

十四日告别刘家出发。沿着溪流向西走了一里路,来到大竹坪,找到了来时的路。又走了三里路来到大源,[那里是大鼻西峡的水和村子后面的东峡水汇合的地方,]在上面架了一座桥,桥边有几座亭子,桥叫潮桥。从桥向西是大源村。[我往南顶去,就从桥东沿着溪流向南走。走了一里路,过一座木桥,溪流突然向东拐进山里,路从南边出山口。溪流又从东边破开峡谷流出,连续经过三个潭:上方的水帘瀑布很长;中间的潭是凹进去的,瀑布像倾泻一样;下方的潭是圆形的,瀑布均匀地垂下来像帘子。下方的两个潭都有圆形的石头中间承受水流,水流落入潭中形成回旋的景象尤其奇特。又走了三里路,过桥来到桐初,有水从打狗岭南边来汇合,也在桥上。两条水流汇合后向西南流,就被观音桥跨过了。大路从观音桥向西越过山岭出去,我从桥下沿着溪流向南走。一里路后,水从西边峡谷流出。]越过一座山岭出来到西堰,再向西走四里路到陈墓源,有瀑布从东山峡谷中涌出来,与东岭溪汇合,上面有一座桥跨在汇合处,[大路和水都向南流。]我过桥,向东爬上岭,[就是涌瀑布的南岭。走了两里路,平行于山脊,向北望,北宝顶山巍峨壮观,峡谷中的水流从打狗岭南边逼过来,直冲到山脚下。向南望,新宁江流得很远,从巾子岭横着界过南宝顶的西边。西南边有一座山峰尖尖的,正好在陈墓水口,然后路渐渐从下面出来。走了两里路,向南下岭从山坳中走。又走了两里路,越过一个小山岭,一里路到达苏家大坪,那里人口密集,都是苏姓。在苏怀江家吃饭。下午下大雨,怀江坚决留下我,于是就在那里住下了。

十五日过了山路。[坪边有一座大瀑布从西山破开向西方流出,气势非常雄伟;下面是大溪,西北方向与陈墓源出口汇合。下午,向东南方向爬上一座山岭,误入了通往大帽岭的道路。于是向西南方向转了六里路,出了南宝顶,经过桃子坪。问上梁宿处,四里路就到了。越过山岭向东到新开田,有一条路向南在草丛中。又误入了它的东边,经过三个险峻的地方,三里路,无法辨认方向。后来忽然发现了一个山洞,地名叫挂幡,离上梁五里路。那里再走五里路到快乐庵,再走十里路就到南顶。因为傍晚下雨,就在山洞里歇下了。]

十六日[雨一直不停,停留在山洞中。](只走了五里路,)到达快乐庵。

十七日[从定心桥下穿过山脊的地方,寻找莲瓣形状的缝隙,削壁紧密相连,旁边没有其他路径。于是从山脊的东边隔着峡谷望过去,缝隙虽然很深,但上面垂下来,下面削得很陡,不是搭建小屋和道路的地方。于是上到定心石,穿过圣水涯,再从舍身崖登上飞锡绝顶,然后返回白云庵。]在白云庵过夜,见到了相宗师。

十八日早晨吃完饭后,告别了相宗,从东路下山。走了一里多路,路旁的峭壁上排列着石头,中间设有悬梯,这就是天门。门外有一块高耸的石头立在路右边,上面写着‘白云洞天’。从这里沿着石阶往下走,比西边的路更加险峻。西庵之所以叫快乐,难道也是因为路比较平坦吗!再走四里,路过题龙庵,[庵朝北]。之前,从观音静室远远看到两个人进入荆棘丛中,问他们说是挖青暑的人,但不知道他们具体是做什么的。路过题龙庵,又看到两个人用绳子绑着四块东西,形状像小猪但非常肥,这应该是竹鼦。是嫩笋的根。现在终于看到了。大的有斤多重,小的有半斤,每块卖两分钱,但因为它们活着有声音,不方便用筐子背,所以任由它们走了。山中的三种小珍品:黄鼠、柿狐、竹鼦。只有竹鼦没有尝过,但无奈它们活着不能带走,何况这时候笋已经长过而肥美,而且这里还有观音的美笋,它的味道可能别处比不上。往东下走一里多路,向南望去,那叉山的瀑布从高空悬挂而下。[之前从宝顶就能看到,到这里才看到它高耸入云,像九天一样。]再往东下走五里,向左渡过小溪,在深深的竹林中有座寺庙静静地立着,这就是苦炼庵。[庵朝南,左右各有一条小溪从后面绕过,右边的小溪更大,一座桥横跨其上,水从西南的山脚透壁而下。]从庵前东南方向过桥往南上岭,[那里竹子很大,路从这里开始分东西两岔。]从西边的小路往下走,[开始看到那叉瀑布在北边的悬崖上悬挂,苦炼溪也穿过空旷的山谷,与那叉瀑布的大小、高低、形势相呼应。但苦炼庵靠近对面的山,路沿着山边往下走,可以清楚地看到瀑布冲刷山谷的景象;下山后山环形成城墙,瀑布垂在其中,从西壁流出,与那叉东边的大溪汇合后往东南流去。]看到西峡谷中又有一道瀑布像线一样穿过山体,连续跌落九层,虽然细但很长。路于是转向东边,[总共三里],又有一道溪水从西北方向来。渡过溪水,跟着它走,一开始觉得水很小,越往下走水越大,[最终形成了轰鸣如雷、雪花飞舞的景象。]路应该从溪水的右边下去,但我却误从左边下去。又走了两里,这就是大坪。渡过溪水往右走,到一户人家问路,原来在莲花庵下面了,[竹林茂密。]村中的老妇人拿出她煮的粥和汤来招待我们,我用烤过的竹笋作为回报,这些竹笋是我从大鼻山刘家买来的观音竹笋,就找了一个山篮背着它。在路上摘了蕨菜芽,可以食用的萱草,就扔进篮子里,到了旅店,就煮来吃。于是[从西南方向渡过]那叉大溪,[溪水向东北流入白沙江。]再往西上岭,三里,在村中人家吃饭,这个地方是大坪的最南端。再往西南翻过山岭,两里,这就是半山岭。多次渡过溪水,翻过山岭,八里,进入望江岭。翻过山岭沿着溪水往上游,十里,就到了桐源山。往南下山两里,是韭菜园。往东翻过山坳下山三里,又沿着一条水走,这就是小车江。沿着江南下四里,有[桐源]大溪从西边来,这就是桐源韭菜溪,有一条大路也从西边来,向南与小车江汇合后往南流去。路过了小车江口桥,从水的右边上山一里,沿着江往东南走,[路在夹江的山上,非常险峻。]有一座小石山,北面平坦,纹理像哥窑的瓷器,但薄得像片板。江绕着它的南边,路绕着它的北边。[东北方向还有一条小溪,穿过峡谷形成瀑布。]再往东南走两里开始下山,又一里下到江边。稍微往上就是木皮口,[有溪水从东北方向流入。北面的山峰叫不住岭。]就在这里住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注解

丁丑:丁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对应公元1637年,即明崇祯十年。

闰四月初八日夜雨霏霏:闰四月初八日指农历四月,闰月即农历中多出的一个月,雨霏霏表示雨下得很大。

四山叆叇:四山指四周的山,叆叇形容云雾缭绕的样子。

昧爽放舟:昧爽指天刚亮的时候,放舟即出发乘船。

桂林:桂林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城市,以山水甲天下著称。

湘江:湘江是中国湖南省的一条主要河流。

紫云岩:紫云岩可能是指湘江东岸的一处山岩,因岩石颜色或形状得名。

白云岩:白云岩可能是指湘江西岸的一处山岩,因岩石颜色或形状得名。

砻岩普润寺:砻岩普润寺是位于湘江畔的一座寺庙,砻岩可能指寺庙所在的岩石。

宋守赵彦晖:宋守赵彦晖可能是指宋代曾任守桂林的官员赵彦晖。

宋李时亮:宋李时亮可能是指宋代曾任官的李时亮。

柳山:柳山可能是指湘江畔的一座山,因生长柳树而得名。

柳仲涂书院:柳仲涂书院可能是指位于柳山的一所书院,以柳仲涂命名。

寸月亭:寸月亭可能是指位于柳山的一座亭子,因亭子小而得名。

清湘书院:清湘书院可能是指位于湘江畔的一所书院,以湘江清澈得名。

魏了翁:魏了翁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

全真:全真可能是指无量寿佛的一个称号。

石蚬冈:石蚬冈可能是指山中的一个石质高地,蚬为贝类,可能因地形类似得名。

钩挂山:钩挂山可能是指湘江畔的一座山,因形状像钩子挂住而得名。

金宝顶:宝顶的最高点。

打狗岭:打狗岭可能是指通往金宝顶的一座险峻的山岭。

大竹坪:一个以大竹为特征的地方。

刘秦川:刘秦川可能是指刘姓的人名,秦川可能指其居住地或家族地望。

南峒:南峒可能是指湘江以南的一个山谷或地名。

土地坳:土地坳可能是指山中的一个凹地,因地形得名。

新宁江:新宁江可能是指湘江的一个支流或地名。

兴龙庵:兴龙庵可能是指位于山中的一个寺庙,以兴龙命名。

腰镳:腰间的马镫,此处指携带轻便行装。

飞瀑:高而急的瀑布。

南来大道:从南方来的主要道路。

南大源:南方的大水源地。

岭隘:山岭之间的狭窄通道。

角庵基:一个山洞的底部。

观音竹:一种名为观音竹的竹子,此处指竹丛。

宝顶殿基:宝顶殿的遗址。

大帽:山名,可能指帽子形状的山峰。

竹实:竹子的果实。

莲肉:莲花的果实。

大豆:一种豆类作物。

竹菰:竹子的一种嫩芽。

玉菌:珍贵的蘑菇。

瀹菌煨笋:用蘑菇炖笋。

大源:大的水源地。

潮桥:一座桥梁的名字。

观音桥:一座桥梁的名字。

西堰:西边的水堰。

陈墓源:陈墓的水源。

涌瀑:喷涌的瀑布。

巾子岭:山名。

挂幡:一个地名。

快乐庵:一个名为快乐庵的寺庙。

定心桥:一座名为定心桥的桥梁。

圣水涯:圣水的边缘。

舍身崖:一个悬崖,可能指跳崖的地方。

飞锡绝顶:一个高山的顶峰。

白云庵:一个名为白云庵的寺庙。

相宗师:一位佛教的宗师。

相宗:指佛教中的宗派,此处可能指与作者相识的僧人或寺庙。

东路:指从东路下山,即从东边的小路下山。

峭石:陡峭的岩石。

悬级:指沿着峭壁开凿的阶梯。

天门:指天门山,因山势险峻,形似天门而得名。

金刚石:一种坚硬的石头,此处指一块巨大的石头。

白云洞天:指白云洞,因洞内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磴:指石阶。

西庵:指位于西边的庵堂。

题龙庵:指刻有龙图案的庵堂。

箐棘:指荆棘丛生的地区。

青暑:指青色的果实,可能指某种野果。

竹鼦:一种竹子,此处指竹子上的小动物。

笋根稚子:指嫩笋的根部。

观音:指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此处可能指观音菩萨的寺庙。

那叉山:指那叉山,因山势险峻,形似叉而得名。

宝顶:指山顶。

苦炼庵:指修行苦行的庵堂。

东岐:指东路分出的支路。

那叉瀑:指那叉山的瀑布。

苦炼溪:指苦炼庵附近的溪流。

西峡:指西边的峡谷。

轰雷涌雪观:形容瀑布气势磅礴,如同雷声和雪花。

大坪:指一片平坦的地方。

莲花庵:指莲花形状的庵堂。

蕨芽:指蕨菜的嫩芽,可食用。

萱菌:一种可食用的菌类。

逆旅:指旅店。

大鼻山:指大鼻山,可能是一个地名。

观音笋:指观音菩萨所在的寺庙附近的笋。

山篮:指装东西的篮子。

那叉大溪:指那叉山附近的大溪流。

白沙江:指白沙江,可能是一个地名。

苦炼:指修行苦行的过程。

西钟山:指西边的钟山。

五谷大仙殿:指供奉五谷大仙的寺庙。

跳石江:指江中有许多石头,需要跳过才能过江。

车湾台盘石:指车湾地方的台地上的石头。

上官坝:指上官地方的坝。

平畴:指平坦的田野。

赵塘:指赵家的池塘。

三清界:指道教中的三清山,此处可能指三清山附近的地区。

焦川:指焦川,可能是一个地名。

板山铺:指板山铺,可能是一个地名。

石子铺:指石子铺,可能是一个地名。

界首:指边界的地方。

兴安:指兴安县,可能是一个地名。

全州:指全州县,可能是一个地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评注

十八日晨餐后,别相宗,由东路下山。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行动,‘别相宗’暗示着作者与某位高人或有深厚关系之人告别,‘东路下山’则透露出作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向往。

一里余,则路旁峭石分列,置悬级出其间,是为天门。此句描绘了作者行走的路途,‘峭石分列’与‘悬级’形象地展现了山路的险峻与攀登的艰难,‘天门’则给人以神秘与壮观之感。

门外有耸石立路右,名金刚石,上大书‘白云洞天’。此句描述了路旁的景象,‘金刚石’与‘白云洞天’均为佛教元素,暗示着此处可能存在某种宗教意义或神秘力量。

从此历磴而下,危峭逾于西路。西庵之名快乐,岂亦以路之坦耶!作者在此对比了上下山的路途,以‘危峭’与‘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西庵的向往。

又四里,过题龙庵,〔庵北向。〕先是,从观音静室遥见两人入箐棘中,问云知为掘青暑者,而不辩其为何。此句描绘了作者在行进途中的所见所闻,‘题龙庵’与‘观音静室’均为佛教场所,体现了作者对宗教的尊重与虔诚。

过题龙庵,又见两人以线络负四枚,形如小猪而肥甚,当即竹鼦也。笋根稚子。今姑见之矣。大者斤许,小者半斤,索价每头二分,但活而有声,不便筐负,乃听而去。盖山中三小珍:黄鼠、柿狐、竹豚。惟竹豚未尝,而无奈其活不能携,况此时笋过而肥,且地有观音美笋,其味未必他处所能及。此段描述了作者在山中遇见的奇珍异兽,‘竹豚’等珍稀动物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喜爱。

东下里许,南望那叉山飞瀑悬空而坠。〔先从宝顶即窥见,至此始睹崇隆若九天也。〕此句描绘了作者在行进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飞瀑悬空’与‘崇隆若九天’形象地展现了山川的雄伟与壮丽。

又东下五里,左渡小溪,深竹中有寺寂然,则苦炼庵。〔庵南向,左右各一溪自后来绕,而右溪较大,桥横其上,水从西南山腋透壁下。〕此句描述了作者在行进途中所见的寺庙与溪流,‘苦炼庵’与‘溪流’等元素体现了作者对宗教与自然的关注。

从庵前东南渡桥南上岭,〔其地竹甚大,路始分东西岐。〕从西岐下,〔始见那叉瀑北挂层崖,苦炼溪亦透空悬壑,与那叉大小高下势相颉颃。然苦炼近在对山,路沿之同下,朗朗见其捣壑势;其下山环成城,瀑垂其中,出西壁,与那叉东大溪合而东南去。〕此段描述了作者在行进途中所见的山川景色,‘那叉瀑’与‘苦炼溪’等元素展现了山川的壮丽与奇特。

见西峡中又一瀑如线,透山而下,连泄九层,虽细而甚长。路乃转东,〔共三里〕,又一溪自西北来。渡而随之,始觉甚微,渐下渐大,〔遂成轰雷涌雪观。〕此句描绘了作者在行进途中所见的瀑布与溪流,‘轰雷涌雪观’形象地展现了山川的壮观与神奇。

路应从溪右下,而误从溪右。又二里,是为大坪。渡溪而右,人一村家问之,则在莲花庵之下矣,〔竹色丛郁。〕此段描述了作者在行进途中所经历的误判与询问,‘大坪’与‘莲花庵’等元素体现了作者对地理环境的关注。

村妪出所炊粥羹饷,余以炙笋酬之,余自大鼻山刘家炙得观音笋,即觅一山篮背负之。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辄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于是〔西南渡〕那叉大溪,〔溪东北出白沙江。〕此段描述了作者在行进途中所遇到的村民与食物,‘观音笋’与‘蕨芽’等元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利用。

又西上岭,三里,饭于村家,其处乃大坪之极南也。又西南逾岭而上,二里,是为半山岭。屡渡溪,逾岭而上,八里,入望江岭。逾岭溯溪,又十里,为桐源山。南下山二里,为韭菜园。东过坳下山三里,又循一水,为小车江。随江南下四里,有〔桐源〕大溪自西来,即桐源韭菜溪,有大路亦自西来,南与小车江合而南去。路渡小车江口桥,从水右上山一里,随江而东南,〔路行夹江山上,极险峻。〕此段描述了作者在行进途中所经历的翻山越岭与渡江,展现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

有小石山,北面平剖,纹如哥窑,而薄若片板。江绕其南,路绕其北。〔东北又有小溪,破峡成瀑。〕又东南二里始下,又一里下至江涯。稍上为木皮口,〔有溪自东北来入。其北峰曰不住岭。〕乃宿。此段描述了作者在行进途中所见的山川景色,‘小石山’与‘不住岭’等元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欣赏。

十九日晨餐后,东南上岭。随江左行四里,下涉跳石江。又上岭,过车湾台盘石。共三里,出两山峡口,有坝堰水甚巨,曰上官坝。坝外一望平畴,直南抵里山隅。出峡,水东南入湘,路随峡右西南下。行平畴中又一里,抵赵塘,其聚族俱赵,巨姓也。村后一石山峙立,曰西钟山,下俱青石峭削,上有平窝,土人方斥石叠路,建五谷大仙殿。其东峭崖上有洞可深入。时以开道伐木,反隘其路,不得攀缘而渡。又西南〔渡〕一溪桥,共四里,过弃鸡岭。又四里,出咸水,而山枣驿在焉,则官道也。咸水之南,大山横亘,曰里山隈;咸水之北,崇岭重叠,曰三清界:此咸水南北之界也。咸水溪自三清界发源,流为焦川,自南宅出山,至此透桥东南罗江口入湘。渡桥西南行,长松合道,夹径蔽天,〔极似道州永明道。〕十里,板山铺。又十里,石子铺。从小路折而东南,五里抵界首,乃千家之市,南半属兴安,东半属全州。至界首才下午,大雨忽至,遂止不前。是日共行五十里。此段描述了作者在十九日的行进过程,‘上官坝’与‘三清界’等元素展现了作者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同时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坚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9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