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四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四-原文

初十日早寒甚。

出北门,半里,经南门,转而西南上坡。

一里,有桥跨溪上,曰南门桥。《志》曰承恩。

过桥,南上坡,一里,登坡,倚西山南行。

三里,其坞自南来,有塔在坞东北山上,乃沿西山南下,半里,抵坞底。

又半里,见有水贯坞中,石梁跨其上,是名土桥。

即姚安水从西南峡中来,向东北峡去,桥北为大姚,桥南为定远,盖以是水为界也。

从桥南上坡,有村为定远屯。

入峡渐上,一里东转,半里上坡,半里,由坡南转,一里,是为赖山哨。

于是南下,一里,抵东南坡头。

有岐,南行者为姚安府路,有海子在其东;东行者为赤草峰路。

逾坡东下一里,为赤草峰北村。

由村转南,溯溪行一里,度桥而南,半里,随赤草峰街子南行。

一里,乃东上山。

一里半,逾岭东南下,其东又有坞自西而北,甚遥。

下坡半里,由西山东麓南行。

二里,村落傍溪左右,皆为仡老村。此定远所属。

又东一里半,始傍西水岸南行。

半里,东度小桥,遂由东麓南行。

二里至鹿家村后,遂东上山。

山半有岐,路从歧入峡,半里,渡溪东北上。

一里,至妙峰山德云寺。

寺门西向,南望烟萝,后有梦庵亭。

后五里,碧峰庵。

十一日待师未归,看《藏》。宗昘慧大师《西方合论》。

十二日饭,仍西下山。

二里,南行。

二里,随坞西转。

二里,有桥跨溪上,曰梁桥。

度其北,即仡老村尽处也,其水自南来入,路从村西上岭。

一里半,逾坳西,行岭上。

半里,有岐从西南下,误从坡下直西。

半里,乃改从岐西南行。

半里,渐下转南,又一里,乃南下,半里,抵峡中。

随峡南去半里,有大路随东峡来,小水随之。

西半里,入南峡。

一里,有池在峡中。

又一里半,峡分两岐,从西南者,倚东岭平上。

一里,南逾坳。

由坳转而西,始见西坞大开,西南有海子颇大,其南有塔倚西山下。

是即所谓白塔也。

乃西南下坡,二里,有村在坡下,曰破寺屯。

于是从岐直西小路,一里,渡溪。

稍西南半里,有一屯当溪中,山绕其北,其前有止水。

由其西坡上南行一里,是为海子北堤。

由堤西小路行半里,抵西坡下,是为海口村。

转南,随西山东麓行,名息夷村海子。

三里,海子西南尽,有路直抵大山下,半里,为高土官家。

由其西南入峡中,上坡一里半,有神庙当坡峡间。

又上半里,活佛寺临其后。

其西大山名龙凤山,又名广木山。

寺号龙华,僧号寂空。

是日下午,寂空留止后轩东厢。

其后有深峡下悬,峡外即危峰高峙,庭中药栏花砌甚幽。

墙外古梅一株,花甚盛,下临深箐,外映重峦。

是夜先订约订寂空,明晨欲早行,求为早膳。

白塔尚在寺东南后支冈上。

冈东有白塔海子,其南西山下,又有阳片海子,其东又有子鸠海子,府城南又有大坝双海子,与息夷村共五海子。

十三日昧爽起,饭已久待,遂饭而下山。

二里,仍出土官家后,遂转南行。

一里,过格香桥,有小水自活佛寺后峡中来者,此峡正与白塔之冈,中格而对峙。

又南二里,有风自西界东突而出,路盘其东垂,则又一海子汇其东南。

从海子北堤东向行,半里,随堤南转,一里半,抵海子东南尽处,遂东南行。

四里,有冈自西而东突,是为龙冈卫,盘冈东皆大聚。

半里,过聚东行。

一里,复南。

二里,曲度乾底。

复南二里,则西山一峰,复突其南,遂渐抵东山,则南北成两界焉。

又南五里而入姚安府北门,歇青莲庵。

青莲碑记曰:‘东烟萝,西金秀,南青蛉,北曲折。’

姚安府南随峡上一百四十里,镇南州;东逾大山一百四十里,定远县;西逾小坡一百二十里,北随大坞下一百二十里,白盐井。

姚安东西两界,皆大山夹抱,郡城当其南,西界最辟,直北二十五里,两界以渐而束,各有支中错如门户焉。

中有小水,西自镇南州界北来,至郡北屡堰为湖,下流绕北峡之门而出,所谓青蛉川也。

十四日饭于青莲。

日色已高,循城南一里半,为观音寺。

转北过西门,共一里,抵旧西门。

二里半,抵西麓,是为古寺山,以有古寺在山之东半也,即《志》所称祥龟寺也。

二里,逾顶下,其西环坞北口,则羊片湖在焉。

西下一里半,行坞中。

一里半,有坊当坞中,曰羊片屯。

西过半里,转南半里,又西南半里,抵小山之麓。

从其南坞西入一里半,又西上一里半,有岐焉:西北者,入山樵牧者所经;西南盘岭者,大道也。

盘岭上一里半,逾其顶,是为当波院,而实无寺宇,乃南来之脊,北度而东,为古佛寺大山及大姚西界诸山也。

于是西南下二里,有小水南流,随之南入箐。

又东一里半,转而西一里半,峡始开。

稍北盘坳一里,复西南下坡。

三里,峡中溪自南而北注,有桥跨之。

度桥,遂循西山南向溯水行。

二里,饭于村家。

又南向行二里余,其峡自西来转,水亦从之,于是折而入,是名观音箐。

管中止容一水,西溯之入二里,有观音堂,其前堰水甚泓澈,其侧石亦崴岈。

又西三里,乃南上山,甚峻。

二里,陟其脊,乃东南下。

一里,抵峡中,遂循坡西南下,二里,抵景聚桥。

桥上有亭,桥下水乃西来小流也。

过桥三里,是为弥兴,居集甚盛。

又南半里,转西一里余,有公馆神庙在冈上。

由其前西南半里,转而西,于是连逾三坡,下陟三峡,共九里,有村悬西坡上,是为孙家湾,宿。

十五日昧爽,饭而行,霜寒殊甚。

南上坡,溯小流入。

五里,盘一坡,坡下有洞甚束,其东北人家,曰尾苴村。

稍西转南,是为龙马箐。

三里,有哨当涧东坡上,是为龙马哨,有哨无人。

山壑幽阻,溪环石隘,树木深密,一路梅花,幽香时度常常有香味飘过。

又南一里,随峡转西。

一里,有一峡自南来,甚深隘;一峡自西来。

仍循北山行西来峡上,一里出峡,乃成坞焉。

西向平下一里,有村当其西,是为大大苴村。

西行二里,抵西山下,遂西上坡。

半里,逾坳,北下陟坞,西北半里,是为小大苴村。

由其南半里,转而北上坡。

循西峡行二里,下渡涧中小水,即西上岭,甚峻。

三里半,逾岭头。

西行脊上,或南峡上,又临北峡,再平再上,三里余,则盘西岭之东,北转二里,逾其脊,此最高处也。

东望烟萝东界尖山,在钱章关者,隐隐连妙峰,而西界南突之山亦见;

惟北望活佛寺大山,反为孙家湾后山所隔,不可见。

又西二里,当西突之处,有人守哨焉,是为老虎关哨。

哨西下半里,行坡间一里半,是为打金庄牌界。

又西一里半,逾坡,又西上一里半,是为绝顶,有公馆,东南之峡,至是始穷。

其脉自南天申堂后,直北分支来,东度老虎关而北。

于是西向稍下,半里,度一坡,半里,逾其巅。

从巅西行一里,遂西望四十里外,层山一重西绕,又高峰一带南环者,皆大脊也,

其东有小脊二重内隔,外有远峰二抹西浮有淡淡的两峰影子在西边浮现,不知为点苍为鸡足也。

于是西下颇坦,五里下至峡中,是为五里坡,有水自南而北,小石梁跨之。

度而西,盘西山南峡入,一里,又蹑坡而上,一里,凌其巅。

一里半稍下,平行岭上。

二里余,西向下,有溪自西南来,北向去,亦石梁跨之,是为普昌河。

西上坡半里,为巡司。

半里,复上一山脊。

由脊西行四里,乃下,一里而抵普淜。

十六日由普淜西北行。

二里,渡一水,一里,又渡一水,乃西上坡。

二里,逾坡上,一里,脊上平行,三里,为金鸡庙。

又西二里,为界坊,乃姚州、小云南界。

又西行岭上五里,至水盆哨,乃西北稍下,即见南界水亦西流,出鼻窗厂而下元江矣。

乃随北山临南峡西行。

二里,山坑南坠峡,路随西脊过,有村当脊间,是为水盆铺。

盖老龙自西南来,从此脊北度,峙为一峰,其东南又折而南为水盆铺,

惟中央一线,南流下元江云,铺西北上有关帝庙,就而作记,听听凭顾仆同行李先去。

久之,乃随大道西二里,则岭北山下,亦下坠成西向之峡。

于是循南峡之顶西径峡北所起尖山,是为青山,至是其西横拖而去。

于是循南峡之顶西行。

二里,忽见路北坠峡西去,路由其峡南岭脊行,

于是与峡北之尖山,又对峡分流,西注云南,而北下金沙矣。

始知大脊自九鼎南下,至洱海卫城南青华洞东度,

又耸而南为水目山,其南又东转为天华山,即云南川坝子南兜之山也。

从天华东北转,数起而为沫滂东岭,又东过公馆而度水盆铺,北耸为青山,

其形东突而西垂川中,故自打金庄岭望之,仅为北尖峰,而至此又横夹而西。

然是山西北二支,皆非大脊也;大脊即从东南水盆哨过脉,

遂东南迤逦于天申宫南,又东至沙桥站分脊焉。

所过水盆哨、铺之南间,相去不过二里,忽度其脊南,又度其脊北,

至由峡南岭稍上稍下,西南二里,公馆当其顶。

又西下西上,再从岭脊西行八里,脊自西南来,至此稍突而北,

乃转而北缘之。

二里,又西南下,始追及前行行李。

于是遂出山之西崖,见其西坞大开,于是直下,五里及麓,为沫滂铺。

西截坞八里,有二石梁东西跨,其下皆涸干,而川水实由之北注。

又西二里,过大水堰塘。

堰稍北,复西十里,抵西山下,为小云南驿,宿。

十七日昧爽饭。

询水目寺在其南,遂由岐随山之东麓南行,盘入其西南坞中。

共五里,有水自山后破峡南出,即洱海卫青海子之流也,是为练场村,村在水西。

渡桥西,复沿山而南,一里半,为温泉,其穴西向。

待浴妇,经两时乃浴。

仍南沿而麓半里,又盘其山之南坞入,有溪自坞东出,即水目之流也,始见水目山高峙于西。

溯水西入,见其西又大开南北之坞。

横截其间,五里,抵西山麓,有村甚大,曰冉家屯。

由其后西向上山,于是有溪流夹村矣。

西上逾一岭,二里稍下,涉一涧。

其涧自南而北,溯之南上。

山间茶花盛开。

又二里余,为水目寺。

余误从其南大路,几逾岭,遇樵者,转而东北下,半里,入玉皇阁。

又下,观倒影,又下,过普贤寺,又下,遇行李于灵光寺,遂置于寺中楼上。

慧然乃西至旧寺访无住,方在上新建住静处,不值。

旧寺有井,有大香樟,有木犬,有风井,有塔。

由其后上无影庵,饭于妙忍老僧静室。

暮过观音阁,观《渊公碑》,乃天开十六年(公元120年)楚州赵祐撰者。

十八日往无住处。

午过徽僧戒月静室,饭。

下午,观慧然新楼花卉。

十九日早,雨雪。

无住苦留,因就火僵卧。

上午,雨雪倏开,再饭,由山前东北下。

五里,下山,过一村。

北向二里,逾一坡。

又二里,过一小海子,其北冈上有数家,曰酒药村。

一里,越之,乃陟坞循东山北向行。

五里,即青海子之西南涯也,遂与小云南来之大道遇,于是由青海子西涯西北向行。

八里,则南山再突而北,濒于海,路或盘环绕之,或逾之。

又五里,为狗村铺,坊名瑞禾,馆名清华。

其处北向洱海卫城八里,西向白崖城站四十里。

余从西路四里观清华洞。

洞北有路西过岭,此白崖道;洞南有坞南过脊,此灭渡道。

余出洞,循西山仍北行,六里,入卫城南门。

顾仆亦至。

出西门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四-译文

初十日早上非常寒冷。从北门出发,走了半里路,经过南门,然后转向西南上坡。走了一里路,有一座桥横跨在溪流上,叫做南门桥。《志》书中称其为承恩桥。过桥后,向南上坡,再走一里路,到达坡顶,沿着西山向南行走。走了三里路,有一个山谷从南面而来,山谷东北的山上有座塔,于是沿着西山向南走,半里路后到达山谷底部。再走半里路,看到有水流穿过山谷,一座石桥跨越其上,这就是土桥。姚安水从西南的峡谷中来,向东北的峡谷去,桥北是 大姚,桥南是定远,这里以这条水为界。从桥南上坡,有一个村庄叫做定远屯。进入峡谷,逐渐上坡,一里路后向东转,半里路再上坡,半里路后,从坡南转,一里路,这就是赖山哨。从这里向南走,一里路后到达东南坡顶。有一个岔路口,向南走的是姚安府的路,其东边有一个海子;向东走的是赤草峰的路。

越过坡东下一里,到达赤草峰北村。从村庄转向南,沿着溪流走一里路,过桥向南,半里路后,沿着赤草峰街子向南走。一里路后,向东上山。一里半后,越过山岭向东南下坡,其东边又有从西向北的山谷,非常遥远。下坡半里路,从西山山脚向南行走。两里路后,村庄依偎在溪流两侧,都是仡老村。这是定远所属地区。再向东一里半,开始沿着西水岸边向南行走。半里路后,向东过一座小桥,然后沿着东麓向南行走。两里路后到达鹿家村后面,然后向东上山。山腰有一个岔路口,道路从岔路口进入峡谷,半里路后,越过溪流向东北上坡。一里路后,到达妙峰山德云寺。寺门朝西,向南望去是烟萝,后面有梦庵亭。再往西五里,是碧峰庵。

十一日等老师还没回来,就读《藏经》。阅读了宗昘慧大师的《西方合论》。

十二日吃饭后,仍然向西下山。走了两里路,向南行走。再走两里路,沿着山谷向西转。再走两里路,有一座桥横跨在溪流上,叫做梁桥。越过桥的北面,就是仡老村的尽头,水流从南面流入,道路从村西上岭。一里半后,越过山脊向西行走,在岭上行走。半里路后,有一个岔路口从西南方向下来,误从坡下直接向西。半里路后,改变方向,从西南方向行走。半里路后,逐渐下坡转向南,再走一里路,然后向南下坡,半里路后到达峡谷中。沿着峡谷向南走半里路,有一条大路从东峡谷来,一条小河流跟着它。向西半里路,进入南峡谷。一里路后,有一个池塘在峡谷中。再走一里半,峡谷分为两个岔路口,从西南方向走的是沿着东岭平缓上坡的路。一里路后,越过山脊。从山脊转向西,开始看到西山谷开阔,西南方向有一个较大的海子,其南边有座塔倚靠在西山下。这就是所说的白塔。于是向西南下坡,两里路后,有一个村庄在坡下,叫做破寺屯。从这里沿着岔路口直接向西的小路,一里路后,越过溪流。稍向南偏西半里路,有一个村庄位于溪流中,山环绕在北边,前面有停滞的水。从其西坡上南行一里路,这就是海子北堤。从堤西的小路行走半里路,到达西坡下,这就是海口村。转向南,沿着西山东麓行走,叫做息夷村海子。三里路后,海子西南方向到了尽头,有一条路直通大山下,半里路后,是高土官家。从其西南方向进入峡谷中,上坡一里半,有一座神庙位于坡与峡谷之间。

再上半里路,活佛寺位于其后。其西边的大山叫做龙凤山,也叫做广木山。寺庙叫做龙华,僧人叫做寂空。那天下午,寂空留我在后轩东厢住宿。其后有一个深峡谷向下悬挂,峡谷外是高耸的危峰,庭院中的药栏花坛非常幽静。墙外有一株古梅,花开得很盛,下面是深箐,外面映衬着重峦。那天晚上,我先与寂空约定,第二天早晨要早起,请求他为我准备早餐。

白塔仍然位于寺庙东南后的支冈上。冈东边有白塔海子,其南西山下,又有阳片海子,其东边又有子鸠海子,姚安府城南边又有大坝双海子,与息夷村共有五个海子。

十三日天刚亮就起床,饭已经等了很久,于是吃饭后下山。走了两里路,仍然从土官家后面出来,然后转向南行。一里路后,过了格香桥,有一条小水从活佛寺后面的峡谷中来,这个峡谷正好与白塔的冈,中间隔着格子相对。再向南两里路,有风从西界向东突然出来,道路沿着它的东边延伸,然后在东南方向又有一个海子汇集。从海子北堤向东行走,半里路后,沿着堤向南转,一里半后,到达海子东南尽头,然后向东南方向行走。四里路后,有一个山脊从西向东突出,这就是龙冈卫,沿着山脊东边都是大聚落。半里路后,越过聚落向东行走。一里路后,再向南。两里路后,沿着乾底弯曲。再向南两里路,西山的山峰再次突出其南边,然后逐渐到达东山,南北形成两个边界。再向南五里后进入姚安府北门,歇宿在青莲庵。

青莲碑记说:‘东边是烟萝,西边是金秀,南边是青蛉,北边是曲折。’

姚安府向南沿着峡谷上行一百四十里,是镇南州;向东越过大山一百四十里,是定远县;向西越过小坡一百二十里,向北沿着大山谷下行一百二十里,是白盐井。姚安东西两边都是大山夹抱,郡城位于其南边,西界最为开阔,直接向北二十五里,两个边界逐渐收束,各自有支流交错如门户。中间有一条小河,从镇南州界北边来,到郡北多次筑坝形成湖泊,下游绕过北峡谷之门流出,这就是所说的青蛉川。

十四日在青莲吃饭。日头已经很高,沿着城南走一里半,是观音寺。转向北过西门,共一里路,到达旧西门。两里半后,到达西麓,这里是古寺山,因为山之东半有座古寺,这就是《志》书中所说的祥龟寺。

两里路后,越过山顶向下,其西边环绕着山谷北口,那里有羊片湖。向西下一里半,在山谷中行走。一里半后,有一个坊位于山谷中,叫做羊片屯。向西过半里路,转向南半里路,再向南半里路,到达小山的山脚。从其南边的山谷向西进入一里半,再向西上一里半,有一个岔路口:西北方向的是山中的樵夫和牧民经过的地方;西南方向沿着山脊的是大路。沿着山脊上一里半后,越过山顶,这就是当波院,实际上没有寺庙,而是南来的脊背,向北跨越而向东,是古佛寺大山以及大姚西边的山脉。从这里向西南下坡两里路,有一条小河向南流,跟着它向南进入箐中。再向东一里半,转向西一里半,峡谷开始开阔。稍微向北盘坳一里路,再向西南下坡。

三里路后,峡谷中的溪流从南向北流淌,有一座桥跨越其上。过桥后,沿着西山向南溯水行走。两里路后,在村民家吃饭。再向南行走两里多路,峡谷从西边转过来,水流也随之转向,于是折而进入,这就是观音箐。管理处只允许一条水流,向西溯流进入两里路,有观音堂,其前方的拦水坝水很清澈,其侧边的石头也很陡峭。再向西三里路,然后向南上山,非常陡峭。两里路后,爬上山顶,然后向东南下坡。一里路后,到达峡谷中,然后沿着山坡向西南下坡,两里路后,到达景聚桥。桥上有亭子,桥下的水是西来的小溪。过桥三里路,是弥兴,居民聚集得很热闹。再向南半里路,转向西一里多路,有公馆和神庙位于山脊上。从其前方西南半里路,转向西,然后连续越过三个坡,下坡并攀登三个峡谷,共九里路,有一个村庄悬挂在西坡上,叫做孙家湾,在此住宿。

十五日天刚亮,吃完饭后出发,霜很冷。向南上坡,沿着小溪流进入。走了五里,盘过一座坡,坡下有一个很窄的洞,东北方向有户人家,叫尾苴村。稍微向西转南,就是龙马箐。再走三里,有一个哨所位于涧的东坡上,叫龙马哨,但哨所里没有人。山沟幽深,溪流环绕着岩石和狭窄的地方,树木茂密,一路上都是梅花,不时飘过幽香。

又向南走一里,随着峡谷转向西。一里后,有一个从南边来的深窄峡谷;还有一个从西边来的峡谷。我们继续沿着北山向西走,穿过峡谷,一里后出了峡谷,变成了一个山谷。向西平走一里,有一个村子位于山谷的西边,叫大大苴村。向西走两里,到达西山脚下,然后向西上坡。半里后,越过山脊,向北下坡,西北半里处是叫小大苴村的地方。从那里向南半里,转而向北上坡。

沿着西边的峡谷走两里,下渡涧中的小溪,然后向西上岭,非常陡峭。三里半后,越过岭头。向西沿着山脊走,或者沿着南边的峡谷走,然后再靠近北边的峡谷,再平走再上坡,三里多后,就绕过西岭的东边,向北转两里,越过山脊,这是最高的地方。向东望去,烟萝东界尖山,在钱章关的地方,隐约连着妙峰,而西界的南突之山也可见;只有向北望活佛寺的大山,被孙家湾的后山挡住,看不见。再向西走两里,在西突的地方,有人守着哨所,叫老虎关哨。

哨所向西下半里,在山坡间走了一里半,是打金庄牌界。再向西走一里半,越过山坡,再向西上一里半,是绝顶,有公馆,东南方向的峡谷,从这里开始就走到了尽头。山脉从南天申堂后面直向北分支,向东穿过老虎关再向北。

于是向西稍微下坡,半里后,越过一座坡,半里后,越过山顶。从山顶向西走一里,然后向西望四十里外,重重叠叠的山峰围绕着,还有一带高峰向南环绕,都是大脊,其东边有小脊两层相隔,外面有远处的山峰两座在西边浮现,不知道是点苍山还是鸡足山。于是向西下坡很平坦,五里后到达峡谷中,是五里坡,有水从南边流向北边,小石梁横跨在上面。过桥向西,绕过西山南峡谷进入,一里后,又沿着坡向上,一里后,到达山顶。一里半后稍微下坡,平行于山脊上。二里多后,向西下坡,有溪水从西南方向来,向北流去,也是用石梁跨过的,叫普昌河。

向西上坡半里,是巡司。半里后,再上一座山脊。从山脊向西走四里,然后下坡,一里后到达普淜。

十六日从普淜向西北方向走。二里后,渡过一条水,一里后,又渡过一条水,然后向西上坡。二里后,越过坡上,一里后,在山脊上平行,三里后,是金鸡庙。再向西走二里,是界坊,是姚州和小云南的边界。再向西走五里,到达水盆哨,然后向西北稍微下坡,就可以看到南边的界水也向西流,流出鼻窗厂后进入元江。

于是沿着北山靠近南峡谷向西走。二里后,山坑向南坠入峡谷,路随着西边的山脊过去,有一个村子位于山脊之间,叫水盆铺。

老龙从西南方向来,从这里的山脊北边过去,形成了一个山峰,其东南又折向南形成水盆铺,只有中央一线向南流到元江,水盆铺西北边有关帝庙,就在那里作记,听听凭顾仆同行李先去。过了一段时间,才沿着大道向西走二里,然后到达岭北山脚下,也下坠成向西的峡谷。于是沿着南峡谷的顶部向西走,经过峡谷北边起始的尖山,是青山,到了这里,它的西边就横着延伸开去。

于是沿着南峡谷的顶部向西走。二里后,突然看到路北边坠入峡谷向西去,路沿着峡谷南边的山脊走,于是与峡谷北边的尖山,又对峡谷分流,向西流入云南,向北流入金沙江。这才明白大脊从九鼎山南下,到洱海卫城南青华洞东边过去,又高耸向南成为水目山,其南又向东转成天华山,就是云南川坝子南边兜的山。从天华东北转,几起几伏形成沫滂东岭,再向东过公馆后度水盆铺,向北高耸为青山,它的形状向东突出而向西垂入川中,所以从打金庄岭望过去,只看到北边的尖峰,而到了这里又横着夹向西。

然而山的西北两支,都不是大脊;大脊就是从东南水盆哨过去,然后向东南迤逦于天申宫南,再向东到沙桥站分脊。

经过水盆哨、铺的南边,相隔不过二里,突然越过山脊的南边,又越过山脊的北边,直到峡谷南边的山脊稍微上稍微下,西南两里,公馆位于山脊的顶部。再向西下坡,再上坡,再从山脊向西走八里,山脊从西南方向来,到这里稍微突起向北,然后转向北边。两里后,又向西南下坡,这才追上先行的行李。于是就从山的西边悬崖出来,看到西边的山谷很开阔,于是直接下坡,五里后到达山脚,是沫滂铺。向西截断山谷八里,有两个石梁东西横跨,下面都干涸了,而河水实际上是从北边流过来的。再向西走二里,过大水堰塘。堰塘稍微向北,再向西走十里,到达西山脚下,是小云南驿,住宿。

十七日天刚亮吃完饭。询问水目寺在它的南边,于是从岔路沿着山的东麓向南走,绕入其西南的山谷中。一共五里,有水从山后破开峡谷向南流出,就是洱海卫青海子的水流,叫练场村,村子在水的西边。渡过桥向西,再沿着山向南,一里半后,是温泉,温泉的洞口朝西。等待洗澡的妇女,经过两个时辰才洗澡。还是沿着山向南,到山脚半里,又绕进山的南边山谷中,有溪水从山谷东边流出,就是水目的水流,这才看到水目山高高地矗立在西方。沿着水向西进入,看到它的西边又开阔了南北的山谷。横穿其间五里,到达西山脚下,有一个很大的村子,叫冉家屯。

从村后向西上山,于是有溪流夹着村子。向西过一座岭,二里后稍微下坡,涉过一条溪流。溪流从南边流向北边,沿着南边向上。山间茶花盛开。又走了两里多,到达水目寺。我误从南边的大路走,差点越过岭,遇到樵夫,转向东北下坡,半里后,进入玉皇阁。再下坡,观看倒影,再下坡,经过普贤寺,再下坡,在灵光寺遇到行李,于是放在寺中的楼上。慧然就向西到旧寺拜访无住,无住正在山上新建的静室,没遇到。旧寺有一口井,有一棵大香樟树,有一只木制的狗,有一个风井,有一个塔。从后面上无影庵,在妙忍老僧的静室里吃饭。傍晚经过观音阁,观看《渊公碑》,是公元120年楚州赵祐撰写的。

十八日前往无住的地方。中午经过徽僧戒月静室,吃饭。下午,观看慧然新建的楼上的花卉。

十九日早晨,下着雨夹雪。我无法停留,于是就地坐在火炉旁,僵直地躺着。上午,雨雪突然停止,吃完饭后,从山前向东北方向下山。走了五里路,下山后经过一个村庄。向北走了两里,翻过一个山坡。再走两里,经过一个小湖,湖的北边山岗上有几户人家,叫做酒药村。走了一里路,穿过酒药村,然后沿着山谷向东山北边走。走了五里路,就到了青海子的西南边,于是与从小云南来的大路相遇,从这里开始,沿着青海子西边向西北方向行进。走了八里路,南面的山再次突出,面向北,靠近海边,道路有时盘旋环绕,有时跨越过去。再走五里路,到了狗村铺,这里的街坊叫瑞禾,旅馆叫清华。从这里向北到洱海卫城有八里路,向西到白崖城站有四十里路。我从西边走了四里路去参观清华洞。洞的北边有条路向西翻过山岭,这是白崖道;洞的南边有条山谷向南翻过山脊,这是灭渡道。我出洞后,沿着西山继续向北走,走了六里路,进入卫城南门。回头看,我的仆人也到了。出西门后,我们就在那里过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四-注解

初十日:指农历的初十这一天。

北门:古代城市或村庄的北边入口。

南门:古代城市或村庄的南边入口。

西山:指西边的山。

塔:古代用于供奉佛菩萨或作为佛塔的建筑。

姚安水:指姚安地区的水流。

大姚:指姚安地区的一个地方。

定远:指姚安地区的一个地方。

定远屯:指定远地区的一个村庄。

赖山哨:指赖山地区的一个哨所。

岐:指道路的分岔处。

海子:指湖泊。

仡老村:指仡佬族居住的村庄。

土桥:指一座桥梁。

活佛寺:一个寺庙的名字。

青莲庵:指供奉青莲的寺庙。

白塔:指一种白色的佛塔。

龙凤山:指名为龙凤的山。

龙华寺:指名为龙华的寺庙。

寂空:指寺庙中的僧人名字。

息夷村海子:指息夷村附近的湖泊。

青蛉川:指青蛉地区的水流。

观音寺:指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

祥龟寺:指名为祥龟的寺庙。

羊片湖:指名为羊片的水域。

当波院:指名为当波的地方。

观音堂:指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

弥兴:指名为弥兴的地方。

孙家湾:指名为孙家湾的地方。

昧爽:清晨,指天刚亮的时候。

饭而行:吃了饭就出发。

霜寒殊甚:霜冻非常严寒。

南上坡:向南上坡。

溯小流入:逆着小河向上流走。

盘一坡:绕过一座坡。

洞甚束:洞口非常狭窄。

尾苴村:一个村庄的名字。

龙马箐:一个地名,可能是指龙马谷。

哨:古代边防的岗哨。

山壑幽阻:山谷幽深险阻。

梅花:一种花卉,常在冬季开放。

度常常有香味飘过:时常有梅花的香味飘过。

峡:两山之间的狭窄地带。

坞:山谷底部相对开阔平坦的地方。

大大苴村:一个村庄的名字。

小大苴村:一个村庄的名字。

岭:山脊。

脊上:在山脊上。

尖山:尖顶的山。

钱章关:一个关隘的名字。

妙峰:一个山峰的名字。

老虎关哨:一个哨所的名字。

打金庄牌界:一个地界标志。

公馆:古代官员或富商的住所。

脊:山脊。

普淜:一个地名。

金鸡庙:一个庙宇的名字。

界坊:地界标志。

姚州:一个古代州名。

小云南界:小云南的地界。

水盆哨:一个哨所的名字。

水盆铺:一个地名。

关帝庙:供奉关羽的庙宇。

天申堂:一个地名。

老虎关:一个关隘的名字。

九鼎:古代传说的九个鼎,代表国家权力。

洱海卫:古代的军事卫所。

青华洞:一个洞穴的名字。

水目山:一个山峰的名字。

天华山:一个山峰的名字。

沫滂东岭:一个地名。

沙桥站:一个站点名字。

练场村:一个村庄的名字。

温泉:一种具有特殊疗效的温泉。

灵光寺:一个寺庙的名字。

慧然:人名。

无住:人名。

新楼:新建的楼。

花卉:植物的花朵。

十九日早:指农历或公历的十九日早上,表示时间的具体日子。

雨雪:指雨和雪同时降落,形容天气状况。

无住苦留:可能是指没有地方可以停留,不得不忍受寒冷。

火僵卧:指因为寒冷而僵硬地躺在火旁边取暖。

雨雪倏开:倏开意为突然停止,这里指雨雪突然停止了。

再饭:再饭意为再次吃饭,这里指在雨雪停止后再次用餐。

山前东北下:指从山前向东北方向下山。

一村:指一个村庄。

北向二里:指向北走了两里路。

逾一坡:逾意为越过,坡指山坡。

一小海子:海子在这里指小湖泊。

酒药村:指一个村庄,可能因生产酒或药物而得名。

陟坞:陟意为攀登,坞指山谷。

东山北向行:指沿着东山向北走。

青海子:可能是指青海湖的一个地区或湖泊。

大道:指宽阔的道路,通常用于指代重要的交通路线。

狗村铺:指一个村庄,可能因有狗而得名。

坊名瑞禾:坊指古代城市中的区域,瑞禾可能是指这个坊的名称。

馆名清华:馆指旅店,清华可能是指这个旅店的名称。

洱海卫城:洱海指一个湖泊,卫城可能是指一个军事防御的城堡。

白崖城站:白崖城可能是指一个城市或城堡,站可能是指车站或驿站。

西路:指从西边来的路。

清华洞:指一个名为清华的洞穴。

卫城南门:指城市卫戍的南大门。

顾仆:顾可能是指照顾,仆指仆人,这里可能是指作者照顾自己的仆人。

西门:指城市西门。

宿:指住宿,过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四-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位旅行者在雨雪交加的十九日早晨的行程。首句‘十九日早,雨雪。’便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寒冷而寂静的氛围,暗示着旅行者所处的环境。‘无住苦留,因就火僵卧。’表达了旅行者在雨雪中无法停留,只能就近寻找避风之处,以火取暖,体现出行旅的艰辛与无奈。

‘上午,雨雪倏开,再饭,由山前东北下。’这里的‘雨雪倏开’描绘了天气突然转晴的景象,与之前的阴冷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了旅行者心情的变化。‘再饭’则表现了旅行者在雨雪中仍能找到食物,维持体力,体现了旅途中的生存智慧。

‘五里,下山,过一村。’‘北向二里,逾一坡。’‘又二里,过一小海子,其北冈上有数家,曰酒药村。’这几句描绘了旅行者行走的路线,通过具体的里程数和地名,让读者仿佛跟随旅行者一同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感受旅途的漫长与风景的变换。

‘一里,越之,乃陟坞循东山北向行。’‘五里,即青海子之西南涯也,遂与小云南来之大道遇,于是由青海子西涯西北向行。’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旅行者的行程,通过‘陟坞’、‘循东山’等词语,展现了旅行者行走在山间的景象,同时也表现了旅途中的探索与发现。

‘八里,则南山再突而北,濒于海,路或盘环绕之,或逾之。’‘又五里,为狗村铺,坊名瑞禾,馆名清华。’这两句描绘了旅行者继续前行的路线,通过‘濒于海’、‘盘环绕之’等词语,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了旅途的丰富多彩。

‘其处北向洱海卫城八里,西向白崖城站四十里。’‘余从西路四里观清华洞。’这两句进一步说明了旅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他所观察到的景点,体现了旅行者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对自然景观的欣赏。

‘洞北有路西过岭,此白崖道;洞南有坞南过脊,此灭渡道。’‘余出洞,循西山仍北行,六里,入卫城南门。’这两句描述了旅行者在洞中的路线选择,以及出洞后的行程,体现了旅行者对路线的判断和对旅途的规划。

‘顾仆亦至。出西门宿。’最后一句‘出西门宿’表明旅行者终于找到了住宿之地,结束了这一天的行程。整段古文通过对旅途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旅行者在雨雪中的坚韧与毅力,以及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9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