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五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五-原文

二十日饭而行,犹寒甚而天复霁。

由西门北向循西山行,五里,抵一村,其北有水自西峡出,遂随之入。

一里余,稍陟坡,一里余,有村在涧西,曰四平坡。

北转五里,渡溪桥,又北上三里,为九鼎山寺。

又二里陟其巅,饭。

下午,从东北下,三里,过北溪桥,仍合大路,循梁王山西麓西北溯流入。

五里,梁王村。

北八里,松子哨。

行半里,溪西去,路北上,半里,逾岭。

又东北下者五里,则溪复自西来,又有一小溪,自幕山北麓来与之合,乃涉其交会处,是为云、宾之界。

又东二里,为自北关,已暮。

又东二里半,渡涧桥之北。

又东半里,转北一里半,为山冈铺,宿。

二十一日平明,行大坞中。

北向十里,其西为宾居。

又北五里,有小水出田间。

又北三里,有涧自西峡出,随之北二里,为火头基。

西北连渡二溪,又北五里,总府庄。

又北三里,宾川州在东坡上,东倚大山,西临溪流,然去溪尚里许;其滨溪东岸者,曰大罗城。

令行李先去,余草记西崖上。

望州北有冈自东界突而西,其北又有冈自西界突而东,交错于坞中,为州下流之钥,溪至是始曲折潆之,始得见其形焉。

又北三里半,逾东突之冈,则见有村当其北麓,是名红帽村。

溪自东南潆东突之冈,西转而潆于村之前,其前又开大坞北去。

仍循西山北行,五里,渐转而西,于是岐分为二:东北随流遵大坞直去者,由牛井街通浪沧卫道;西北从小坞逾岭者,由江果往鸡足道。

余初由山冈铺北望,以为东界大山之北岭即鸡足,而川中之水当西转出澜沧江。

至是始知宾川之流乃北出金沙江,所云浪沧卫而非澜沧江也;其东界大山,乃自梁王出北转,夹宾川之东而北抵金沙,非大脊也。

从小坞西二里,逾西界之脊,始见鸡足在西,其高与东界并,然东界尤屏亘,与雷应同横穹半壁云。

从脊上南望,其南五德山横亘天南,即前洱海卫所望九鼎西高拥之山,其上有雪处也,至是又东西横峙;其东又耸幕山,所谓梁王山也;二山中坳稍低,即松子哨度脊而北处也。

从岭西行三里,稍北下,有溪自西而东,注于宾川大溪,架梁其上,覆以亭,是为江果村,在溪北岸,其流与火头基等。

时日甫下午,前向东洞尚三十五里,中无托宿,遂止。

二十二日昧爽,由江果村饭,溯溪北岸西行。

其溪从西峡中来,乃出于鸡山南支之外,五福之北者,洱海东山之流也。

四里,登岭而北,寒风刺骨,幸旭日将升,惟恐其迟。

盘岭而北一里半,见岭北又开东西坞,有水从其中自西而东,注于宾川大溪,即从牛井街出者。

此坞名牛井,有上下诸村,其水自鸡足峡中来,所谓盒子孔之下流也。

于是西向渐下,一里半而抵坞中。

又西一里过坞中村后,在坊曰“金牛溢井”,标胜也。

土人指溪北冈头,有井在石穴间,云是昔年牛从井出处也。

又西二里,复逾冈陟峡,盖其山皆自南突出,濒溪而止,溪东流潆之,一开而为炼洞,再开而为牛井,此其中突而界之者。

盘峡而上,迤逦西北,再平再上,五里,越岭而复得坞。

稍下一里半,有坊在坡,曰“广甸流芳”。又一里半,复过一村后,此亦炼洞最东南村也。

又北二里,有村夹道,有公馆在村头东北俯溪,是为炼洞之中村。

其北二里,复上岭。

二里,越之而北,有坊曰“炼法龙潭”,始知其地有蛰龙,有炼师,此炼洞所由名也。

又北二里,村聚高悬,中有水一池,池西有亭覆井,即所谓龙潭也。

深四五丈,大亦如之,不溢不涸,前濒于塘,土人浣于塘而汲于井。

此鸡山外壑也,登山者至是,以为入山之始焉。

其村有亲迎者,鼓吹填街。余不顾而过,遂西北登岭。

五里,有庵当岭,是为茶庵。

又西北上一里半,路分为二:一由岭直西,为海东道,一循峡直北,为鸡山道。

遂北循之。

稍下三里而问饭,发筐中无有,盖为居停所留也。

又北下一里,有溪自西南峡中出,其峡回合甚窅yǎo深远,盖鸡足南峡之山所泄余波也。

有桥亭跨两崖间。

越其西,又北上逾岭,一里,有哨兵守岭间。

又北一里,中壑稍开,是为拈花寺,寺东北向。

余馁lěi饥饿甚,入索饭于僧。

随寺北西转,三里,逾冈之脊,是为见佛台。

由此西北下一里,又涉一北下之峡,又西逾一北下之脊,始见脊西有坞北坠,坞北始逼鸡山之麓。

盖鸡山自西北突而东南,坞界其中,至此坞转东北峡,路盘其东南支,乃谷之绾会处也。

西一里,见有坊当道左,跨南山侧,知其内有奥异。

讯之牧者,曰:“其上有白石崖,须东南逾坡一里乃得。”

余乃令行李从大道先向鸡山,独返步寻之。

曲折东南上,果一里,得危崖于松箐之间。

崖间有洞,洞前有佛字,门北向,钥不得入。

乃从其西逾窒阻塞径之棘以入,遍游洞阁中。

又攀其西崖探阁外之洞,见其前可以透植木而出,乃从之下,一里仍至大路。

又西北二里,下至坞中,渡溪,是为洗心桥,鸡山南峡之水,西自桃花箐、南自盒子孔出者,皆由此而东出峡,东南由炼洞、牛井而合于宾川者也。

溪北鸡山之麓,有村颇盛,北椅于山,是为沙址村,此鸡山之南麓也。

于是始迫鸡山,有上无下矣。

从村后西循山麓,转而北入峡中,缘中条而上,一里,大坊跨路,为灵山一会坊,乃按君宋所建者。

于是冈两旁皆涧水冷冷,乔松落落。

北上盘冈二里,有岐,东北者随峡,西北者逾岭;逾岭者,西峡上二里有瀑布,随峡者,东峡上二里有龙潭;瀑之北即为大觉,潭之北即为悉檀。

余先皆不知之,见东峡有龙潭坊,遂从之。

盘磴数十折而上,觉深窅险峻,然不见所谓龙潭也。

逾一板桥,见坞北有寺,询之,知其内为悉檀,前即龙潭,今为壑矣。

时余期行李往大觉,遂西三里,过西竺、龙华而入宿于大觉。

二十三日饭于大觉,即东过悉檀。

悉檀为鸡山最东丛林,后倚九重崖,前临黑龙潭,而前则回龙两层环之。

先是省中诸君或称息潭,或称雪潭,至是而后知其皆非也。

弘辨、安仁二师迎饭于方丈,即请移馆。

余以大觉遍周以足疾期晤相约见面,于是欲少须之等待。

乃还过大觉,西上一里,入寂光寺。

住持者留点。

此中诸大刹,惟此七佛殿左右两旁俱辟禅堂方丈,与大觉、悉檀并丽。

又稍西半里,为水月、积行二庵,皆其师用周所遗也,亦颇幽整。

二十四日入晤遍周,方留款而弘辨、安仁来顾,即恳移寓。

遂同过其寺,以静闻骨悬之寺中古梅间而入。

问仙陀、纯白何在,则方监建塔基在其上也。

先是余在唐大来处遇二僧,即殷然以瘗埋葬骨事相订。

及入山,见两山排闼门,东为水口,而独无一塔,为山中欠不足事。

至是知仙陀督塔工,而未知建于何所。

弘辨指其处,正在回龙环顾间,与余意合。

饭后,遂东南二里,登塔基,晤仙陀。

二十五日自悉檀北上,经无息、无我二庵。

一里,过大乘庵,有小水二派,一自幻住东,一自兰陀东,俱南向而会于此,为悉檀西派者也。

从二水之中蹶坡上,二里余,东为幻住,今为福宁寺,西冈为兰陀。

幻住东水,即野愚师静室东峡所下,与九重崖为界者;幻住西水,即与艮一兰陀寺夹坞之水,上自莘野静室,发源于念佛堂,而为狮子林中峡之水也。

循东冈幻住旁,北向一里而得一静室,即天香者。

时寺中无人,人讯莘野庐,小沙弥指在盘崖杳蔼遥远不可见的山雾间,当危崖之西。

乃从其后蹑崖上,穿林转磴,俱在深翠中,盖其地无乔松,惟杂木缤纷,而叠路其间,又一景矣。

数十曲,几一里,东蹑冈,即野愚庐;西缘崖度峡,即莘野庐道。

于是西向傍崖,横陟半里,有一静室高悬峡中,户扃门户关闭莫入,是为悉檀寺库头所结。

由其前西下兰陀寺,蹑其后而上,又半里而得莘野静室。

时知莘野在牟尼山,而其父沈翁在室,及至而其门又扃,知翁别有所过,莫可问。

遂从其左上,又得一静室。

主僧亦出,有徒在,询之,则其师为兰宗也。

又问:“沈翁何在?”曰:“在伊室。”问:“室何扃?”曰:“偶出,当亦不远。”

余欲还,以省中所寄书畀之。

其徒曰:“恐再下无觅处,不若留此代致也。”

从之。

又从左峡过珠帘翠壁,蹑台入一室,则影空所栖也。

影空不在。

乃从其左横转而东,一里,入野愚静室,所谓大静室也。

有堂三楹横其前,下临绝壁。

其堂窗棂疏朗,如浮坐云端,可称幽爽。

室中诸老宿具在。

野愚出迎。

余入询,则兰宗、影空及罗汉壁慧心诸静侣也。

是日野愚设供招诸静侣,遂留余饭。

饭后,见余携书箧,因取箧中书各传观之。

兰宗独津津不置,盖曾云游过吾地,而潜心文教者。

既乃取道由林中西向罗汉壁,从念佛堂下过,林翳不知,竟平行而西。

共一里半,有龛在磐石上,入问道。

从其西南半里,逾一突嘴,即所谓望台也,此支下坠,即结为大觉寺者。

望台之西,山势内逊,下围成峡,而旃檀香林之静室倚之。

峡西又有脉一支,自山尖前拖而下,是为旃檀岭,即西与罗汉壁分界者。

是脉下坠,即为中支,而寂光、首传寺倚之,前度息阴轩,东转而尽于大士阁者也。

由望台平行而西,又二里半而过此岭。

岭之西,石崖渐出,高拥于后。

乃折而北上半里,得碧云寺。

寺乃北京师诸徒所建,香火杂沓,以慕师而来者众也。

师所栖真武阁,尚在后崖悬嵌处。

乃从寺后取道,宛转上之。

半里,入阁,参叩男女满阁中,而不见师。

余见阁东有台颇幽,独探之。

一老僧方濯足其上,余心知为师也,拱而待之。

师即跃而起,把臂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且诠解详细解释之。

手持二袜未穿,且指其胸曰:“余为此中忙甚,袜垢二十年未涤。”

方持袜示余,而男妇闻声涌至,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不休,台小莫容,则分番迭换。

师与语,言人人殊,及念佛修果,娓娓不竭。

时以道远,余先辞出。

见崖后有路可蹑,复攀援其上。

转而东,得一峡上缘,有龛可坐,梯险登之。

复下碧云庵。

适慧心在,以返悉檀路遥,留余宿。

主寺者以无被难之,盖其地高寒也。

余乃亟下。

南向二里,过白云寺,已暮色欲合。

从其北傍中支腋行,路渐平而阔。

二里,过首传寺,暗中不能物看色。

又东南一里余,过寂光。

一里,过大觉。

又东一里过西竺,与大道别,行松林间,茫不可见。

又二里过悉檀前,几从龙潭外下,回见灯影,乃转觅。

抵其门,则前十方堂已早闭不肯启,叩左侧门,乃得入宿焉。

二十六日晨起饭。

弘辨言:“今日竖塔心,为吉日,可同往一看。幸定地一处,即可为静闻师入塔。”

余喜甚。

弘辨引路前,由龙潭东二里,过龙砂内支。

其腋间一穴,在塔基北半里,其脉自塔基分派处中悬而下。

先有三塔,皆本无高弟也。

最南一塔,即仙陀、纯白之师。

师本嵩明籍,仙陀、纯白向亦中表,皆师之甥,后随披薙,又为师弟。

师归西方,在本无之前,本公为择地于此,而又自为之记。

余谓辨公,乞其南为静闻穴。

辨公请广择之。

又有本公塔在岭北,亦惟所命。

余以其穴近仙陀之师为便,议遂定。

静闻是日入窆埋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五-译文

二十日吃饭后出发,天气依然寒冷,天又放晴。从西门向北,沿着西山行走,走了五里,到达一个村庄,村北有水从西边的峡谷流出,于是跟着水流进入。又走了一里多,稍微爬坡,再走一里多,有一个村庄在涧西边,叫做四平坡。向北转了五里,过了溪桥,再往北走了三里,就到了九鼎山寺。再走两里,爬到山顶,吃饭。下午,从东北方向下山,走了三里,过了北溪桥,又回到了大路上,沿着梁王山西麓西北方向逆流而上。走了五里,到了梁王村。再往北八里,是松子哨。走了半里,溪水在溪西边流去,路在北边,再走半里,翻过山岭。再往东北方向走了五里,溪水又从西边流来,又有一条小溪从幕山北麓流来与之汇合,我们就涉水过了交汇处,这是云、宾两地的分界线。再往东走了两里,天已经晚了。再往东走了两里半,过了涧桥的北边。再往东走了半里,转北走了半里半,到了山冈铺,住宿。

从村子后面向西沿着山脚走,然后转向北进入峡谷中,沿着中条山向上走,一里路远,有一个大坊横跨道路,这就是灵山一会坊,是按君宋所建造的。从这里开始,山冈两旁都是清澈的涧水,高大的松树稀疏地分布着。继续向北沿着山冈走两里,有一个岔路口,东北方向沿着峡谷走,西北方向越过山岭;越过山岭的那边,在峡谷西边两里有瀑布,沿着峡谷走的那边,在峡谷东边两里有龙潭;瀑布的北边就是大觉寺,潭的北边就是悉檀寺。我之前都不知道这些地方,看到东边峡谷有龙潭坊,就跟着去了。沿着石阶盘旋上升,觉得非常深幽险峻,但并没有看到所谓的龙潭。走过一座木板桥,看到山谷北边有一座寺庙,一问才知道那里面是悉檀寺,前面就是龙潭,现在已经被壑沟填平了。当时我计划去大觉寺,于是向西走了三里,经过西竺寺、龙华寺,最后在大觉寺住下。

二十三日在大觉寺吃饭,然后向东过了悉檀寺。悉檀寺是鸡山最东边的丛林,后面靠着九重崖,前面面临黑龙潭,而前面有回龙两层环绕。之前省里的各位先生有的称它为息潭,有的称它为雪潭,直到这时候才知道它们都不对。弘辨、安仁两位师傅在方丈那里迎接我吃饭,并请我搬家。我因为在大觉寺周围已经足够走动了,因为脚病等待见面,所以想稍微等一等。于是回到大觉寺,向西走一里,进入寂光寺。住持留我住下。这里的大寺庙中,只有这个七佛殿两旁都开辟了禅堂方丈,和大觉寺、悉檀寺一样美丽。再向西半里,是水月、积行两座庵,都是他们师傅用周留下的,也很幽静。

二十四日去见遍周,正要留在这里吃饭时,弘辨、安仁两位师傅来看望,我就恳求搬家。于是我们一起去了他们的寺庙,穿过静闻骨埋在寺庙中古梅之间的地方。问仙陀、纯白在哪里,回答说他们正在监督建塔基,就在上面。之前我在唐大来那里遇到两位僧人,就约定了埋葬骨灰的事情。等到进山后,看到两座山之间有门,东边是水口,但独独没有一座塔,这是山中不足之处。到了这里才知道仙陀在监督塔的工程,但不知道建在哪里。弘辨指给我看,就在回龙环绕的地方,和我心里想的地方一致。饭后,就东南走了两里,登上塔基,见到了仙陀。

二十五日从悉檀寺向北走,经过无息、无我两座庵。一里路远,过大乘庵,有两股小水流,一股从幻住东边来,一股从兰陀东边来,都向南流,在这里汇合,这就是悉檀寺的西派水流。从两股水流之间的小坡上走,两里多路,东边是幻住,现在是福宁寺,西边的山冈是兰陀。幻住东边的流水,就是野愚师傅静室东峡谷流下来的,和九重崖为界;幻住西边的流水,就是和艮一兰陀寺夹着山沟的流水,源头在莘野静室,发源于念佛堂,是狮子林中峡谷的流水。沿着东边的山冈,在幻住旁边向北走一里,就到了一个静室,就是天香室。

当时寺庙里没有人,我询问莘野庐在哪里,小沙弥指给我看,在盘崖遥远的地方,被山雾遮住了,就在危崖的西边。于是我绕到后面,沿着山崖上,穿过树林,沿着石阶走,都在深深的翠绿中,这里没有高大的松树,只有各种树木错落其间,又是另一番景致。走了几十个弯道,几乎一里路,向东沿着山冈走,就是野愚庐;向西沿着山崖穿过峡谷,就是莘野庐的路。

于是向西沿着山崖,横着走半里路,有一座静室高悬在峡谷中,门锁着,不能进去,这是悉檀寺库头住的地方。从它前面向西到兰陀寺,沿着山崖的后面上去,又走了半里路,就到了莘野静室。当时知道莘野在牟尼山,他父亲沈翁在静室里,等到我到了,门又锁着,知道沈翁有其他的事情,无法询问。于是从左边上去,又找到了一个静室。住持也出来了,有个徒弟在,一问才知道他师傅是兰宗。又问:‘沈翁在哪里?’回答说:‘在他房间里。’问:‘房间为什么锁着?’回答说:‘他出去了一下,应该不会太远。’我想回去,把省里寄来的书交给他。徒弟说:‘恐怕再下去找不到地方,不如留在这里代替交给他吧。’我同意了。又从左边峡谷穿过珠帘翠壁,沿着台子进入一个房间,那就是影空住的地方。影空不在。于是从左边横着转而向东,一里路,进入野愚静室,就是所谓的大静室。有一个堂屋三间横在前面,下面是绝壁。堂屋的窗户棂子透亮,就像坐在云端上,可以称得上是幽雅清爽。房间里有很多老修行者。野愚出来迎接。我进去询问,有兰宗、影空以及罗汉壁慧心等静修者。那天野愚设宴招待这些静修者,于是留我吃饭。饭后,看到我带着书箱,于是拿出箱子里的书给大家传看。兰宗特别感兴趣,因为他曾经云游过这里,而且潜心于文化教育。

然后他拿出一双没穿过的袜子,指着他的胸口说:‘我在这里很忙,袜子二十年没洗了。’正拿着袜子给我看,男女信徒听到声音涌了过来,膜拜举手加额,长时间跪拜不停,台子太小,容纳不下,就轮流替换。和师父交谈,每个人说的话都不一样,谈到念佛修行,就不停地说。因为路远,我先告辞出去。看到崖后有路可以走,就攀爬上去。转向东,找到一个峡谷的边缘,有一个可以坐的地方,爬上险峻的梯子。

然后下到碧云庵。恰好慧心在,因为回悉檀寺的路很远,留我住下。寺庙的住持因为没有被子难住我,因为这个地方很高很冷。我于是急忙下去。向南走了两里,过了白云寺,已经黄昏时分。从它的北边沿着中支的山谷走,路渐渐平坦宽阔。两里路后,过了首传寺,在黑暗中看不清颜色。又东南走一里多路,过了寂光寺。一里路,过大觉寺。又东走一里,过了西竺寺,与大道分开,在松树林中行走,看不见方向。又走了两里,过了悉檀寺前面,差点从龙潭外面下去,看到灯光,就转而寻找。到了门口,发现前面的十方堂早就关上了,不肯开门,敲左侧的门,才得以进去住下。

二十六日早晨起床吃饭。弘辨说:‘今天是个适合竖立塔心的吉利日子,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看。幸运的是已经确定了一个地方,这样就可以为静闻师入塔了。’我非常高兴。弘辨带路前行,从龙潭向东走了两里路,经过龙砂的内支。它的腋下有一个洞穴,在塔基北面半里处,它的脉络从塔基分派的地方垂直向下延伸。最初有三座塔,都不是本无的高徒。最南边的一座塔,就是仙陀、纯白师父的塔。师父原本是嵩明人,仙陀、纯白也是师父的表亲,都是师父的外甥,后来他们剃度出家,又成了师父的弟子。师父回到西方后,在本无之前,本公在这里选了地,并且自己还为此塔写了记。我对辨公说,请求在南边为静闻师找一个穴位。辨公请我广泛选择。另外本公的塔在岭北,也听凭我的安排。我认为静闻师的穴位靠近仙陀师父的地方比较方便,于是讨论就决定了。静闻师就在那天被安葬入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五-注解

饭而行:饭后出发,指饭后开始行走。

寒甚:非常寒冷。

天复霁:天空再次放晴。

西门北向:从西门向北方向行走。

西山行:沿着西山行走。

四平坡:一个名叫四平坡的村庄。

溪桥:溪流上的桥梁。

九鼎山寺:九鼎山上的寺庙。

循西山行:沿着西山行走。

梁王村:梁王村。

松子哨:松子哨。

云、宾之界:云县和宾川县的边界。

北关:北面的关口。

涧桥:涧水上的桥梁。

山冈铺:山冈上的铺子。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大坞:宽阔的山谷。

宾居:宾川县居住的地方。

火头基:火头基。

总府庄:总府庄。

宾川州:宾川县。

大罗城:大罗城。

梁王山:梁王山。

红帽村:红帽村。

浪沧卫:澜沧卫。

金沙江:金沙江。

牛井街:牛井街。

鸡足道:通往鸡足山的道路。

鸡足:鸡足山。

五德山:五德山。

洱海:洱海。

江果村:江果村。

金牛溢井:金牛溢井。

石穴间:石头洞穴中。

炼洞:炼洞。

广甸流芳:广甸流芳。

炼法龙潭:炼法龙潭。

龙潭:指一个有龙居住的湖泊或水潭,这里可能是指一个地名。

沙址村:沙址村。

拈花寺:拈花寺。

见佛台:见佛台。

桃花箐:桃花箐。

盒子孔:盒子孔。

牛井:牛井。

鸡山:鸡山。

灵山一会坊:灵山一会坊是指位于灵山的一处会坊,按君宋所建,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乔松:乔松是指高大的松树,常用来形容山林的幽静和古老。

大坊:大坊指的是较大的建筑物或广场,此处可能指一个较大的建筑群。

悉檀:悉檀是一种佛教用语,指悉达多(佛陀)的住所或佛教的圣地。

大觉:大觉是佛教用语,指觉悟的境界或觉悟的人。

冈:冈是指山脊或山丘。

岐:岐是指道路分岔的地方。

岭:岭是指山脊或山梁。

瀑布:瀑布是指水流从高处跌落形成的景观。

盘冈:盘冈是指沿着山脊行走。

磴:磴是指山间的小路或台阶。

寺:寺是指佛教的庙宇。

庵:庵是指小型的佛教寺庙或修行场所。

禅堂:禅堂是指供僧侣打坐修行的地方。

方丈:方丈是指寺庙中的住持或主持。

塔:塔是指用于供奉佛菩萨或纪念佛教人物的建筑物。

塔基:塔基是指塔的底部基础。

骨:骨在此处指僧侣的遗骨。

闼:闼是指小门或侧门。

陟:陟是指攀登或上升。

窅:窅是指深而幽静。

禅侣:禅侣是指修行佛教的僧侣。

罗汉:罗汉是指佛教中的阿罗汉,即已经达到涅槃的僧侣。

壁:壁在此处指墙壁或山壁。

龛:龛是指供奉佛像或神像的小室。

磐石:磐石是指坚硬的石头。

旃檀:旃檀是一种香木,常用于制作香料或供佛。

檀檀香林:檀檀香林是指种植有旃檀香木的树林。

支:支在此处指山脉的分支。

腋:腋是指山脊的两侧。

物看色:物看色是指辨认物体的颜色或形状。

道:道在此处指道路或路径。

被:被在此处指被子,指住宿条件。

堂:堂在此处指寺庙中的殿堂。

阁:阁是指两层或以上的建筑,常用于居住或观赏。

师:师在此处指佛教中的师父或导师。

真武阁:真武阁是指供奉真武大帝的阁楼。

膜拜:膜拜是指跪拜并用手遮面表示敬意。

道远:道远是指路程遥远。

茫不可见:茫不可见是指模糊不清,看不清楚。

竖塔心:指竖立塔的中央部分,通常指塔的顶部,是塔的重要部分,象征着高远和纯净。

吉日:指根据古代历法或占卜得出的适宜进行某些重要活动的日子。

静闻师:静闻是某位师傅的名字,这里可能是指一位修行者或僧人。

披薙:指剃度出家,成为僧侣。

西方:在佛教中,西方通常指的是极乐世界,这里可能是指静闻师前往西方修行或圆寂。

本无:指本无师傅,可能是一位佛教高僧。

本公:指本公师傅,可能是一位佛教高僧。

龙砂内支:指龙砂的一部分,砂可能是指山丘或小山。

腋间:指两山之间的狭窄地带。

穴:指地下洞穴或墓穴。

三塔:指三座塔,可能是指三座佛教塔。

中表:指中表亲,即同一家族中的不同分支。

入塔:指将尸体放入塔中,是佛教中的一种葬礼方式。

窆:指将尸体放入棺木中,然后埋葬。

埋葬:指将尸体或棺木放入地下,进行安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五-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古代中国文人的一次日常活动,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宗教情怀。

文中的‘二十六日晨起饭’点明了时间,‘晨起饭’则是日常生活的写照,体现了古人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活仪式的传统。

‘弘辨言:“今日竖塔心,为吉日,可同往一看。”’这一句中,弘辨的话语透露出对吉日的重视,以及对宗教活动的虔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日良辰对各种仪式都至关重要。

‘幸定地一处,即可为静闻师入塔。’这里的‘幸’字,表达了对选定地点的庆幸,同时也体现了对静闻师的尊重。

‘弘辨引路前,由龙潭东二里,过龙砂内支。’这一段描述了弘辨带领众人前往塔地的过程,‘龙潭’、‘龙砂’等地名富含神话色彩,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界的崇拜。

‘其腋间一穴,在塔基北半里,其脉自塔基分派处中悬而下。’这里的‘穴’指的是墓穴,‘脉’则是指风水中的龙脉。这一句描绘了墓穴的地理位置,以及与风水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风水的重视。

‘先有三塔,皆本无高弟也。’这里的‘本无’和‘高弟’都是佛教用语,‘本无’指的是本无寺,‘高弟’则是对高僧弟子的尊称。这一句表明了三塔的历史背景,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最南一塔,即仙陀、纯白之师。’这里的‘仙陀’、‘纯白’都是佛教人物的名字,‘师’是对他们的尊称。这一句介绍了塔的历史和与佛教人物的关系。

‘师归西方,在本无之前,本公为择地于此,而又自为之记。’这一句讲述了塔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佛教人物的关系,体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余谓辨公,乞其南为静闻穴。’这里的‘余’指的是作者自己,‘辨公’是弘辨的尊称。作者请求在塔的南边为静闻师预留墓穴,表现了作者对静闻师的敬重。

‘辨公请广择之。’这里的‘广择’意味着弘辨在选址时考虑周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宗教仪式的严谨态度。

‘又有本公塔在岭北,亦惟所命。’这里的‘本公’指的是本无寺的创始人,‘岭北’则是指地理位置。这一句说明了本公塔的位置,以及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余以其穴近仙陀之师为便,议遂定。’这里的‘议遂定’表明了作者与弘辨在选址上的共识,体现了古代中国文人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静闻是日入窆埋葬。’这一句点明了静闻师的葬礼时间,‘入窆’是对葬礼的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生死观念的尊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9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