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一-原文
丙子(公元1636年)十月十七日鸡鸣起饭,再鸣而行。
五里,蒋莲铺,月色皎甚。
转而南行,山势复簇,始有村居。
又五里,白石湾,晓日甫升。
又五里,白石铺。
仍转西行,又七里,草萍公馆,〔为常山、玉山两县界,〕昔有驿,今已革革除矣。
又西三里,即南龙北度之脊也。
其脉南自江山县二十七都之小筸岭,西转江西永丰东界,迤逦至此。
南北俱圆峙一峰,而度处伏而不高,亦束而不阔。
脊西即有一涧南流,下流已入鄱阳矣。
洞西累石为门,南北俱属于山,是为东西分界。
又十里为古城铺,转而南行,渐出山矣。
又五里,为金鸡洞岭。
仍转而西,又五里,山塘铺,山遂大豁。
又十里,东津桥,石梁高跨溪上。
其水自北南流,其山高耸若负扆,然在玉山县北三十里外。
盖自草萍北度,即西峙此山,一名大岭,一名三清山。
山之阴即为饶之德兴,东北即为徽之婺源,东即为衢之开化、常山,盖浙、直、豫章三面之水,俱于此分焉。
余昔从堨埠山裘里,乃取道其东南谷中者也。
渡桥西五里,由玉山东门入,里许,出西门。
城中荒落殊甚,而西,城外市肆聚焉,以下水之埠在也。
东津桥之水,绕城南而西,至此胜舟。
时已下午,水涸无长舟可附,得小舟至府,遂倩之行。
二十里而暮,舟人乘月鼓棹夜行。
三十里,过沙溪。
又五十里,泊于广信之南门,甫三鼓也。
沙溪市肆甚盛,小舟次停河下者百余艇,夹岸水舂之声不绝,然闻其地多盗,月中见有揭而涉溪者,不能无戒心。
广信西二十里有名桥濒溪,下流又有九股松,一本九分,参霄竞秀,俱不及登。
十八日早起,仍觅其舟至铅山之河口。
余初拟由广信北游灵山,且闻其地北山寺丛林甚盛,欲往一观。
因骤发脓疮,行动俱妨,以其为河口舟,遂倩之行,两过广信俱不及停也。
郡城横带溪北,雉堞不甚雄峻,而城外居市遥控,亦山城之大聚落也。
城东有灵溪,则灵山之水所泄;城西有永丰溪,则永丰之流所注。
西南下三十里,有峰圆亘,色赭崖盘,名曰仙来山。
初过其下,犹卧未起,及过二十里潭,至马鞍山之下,回望见之,已不及登矣。
自仙来至雷打石,二十里之内,石山界溪左右,俱如覆釜伏牛,或断或续,〔不特形绝崆峒,并无波皱文,至纤土寸茎,亦不能受。〕
至山断沙回处,霜痕枫色,映村庐而出,石隙若经一番点缀者。
又二十里,过旁罗,南望鹅峰,峭削天际,此昔余假道分水关而趋幔亭之处,转盼已二十年矣。
人寿几何,江山如昨,能不令人有秉烛之思耶!
又二十里抵铅山河口,日已下舂,因流平风逆也。
河口有水自东南分水关发源,经铅山县,至此入大溪,市肆甚众,在大溪之左,盖两溪合而始胜重舟也。
十九日晨餐后,觅贵溪舡。
甚隘,待附舟者,久而后行。
是早密云四布,时有零雨。
三十里,西至叫岩。
濒溪石崖盘突,下插深潭,澄碧如靛,上开横窦,回亘峰腰,〔穿穴内彻,如行廊阁道,窗棂户牖都辨。〕
崖上悬书“渔翁隐次”四大字,崖右即有石磴吸波指石级紧贴水面而向上延伸。
急呼舟子停舟而上。
列石纵横,穿一隙而绕其后,见一径成蹊,遂溯源入壑。
其后众峰环亘,积翠交加,心知已误,更欲穷源。
壑转峰回,居人多截坞为池种鱼。
绕麓一山家,庐云巢翠,恍有幽趣。
亟投而问之,则其地已属兴安。
其前对之山圆亘而起者,曰团鸡石岭,是为铅山之西界。
团鸡之西即叫岩寺也。
叫岩前临大溪,渔隐崖突于左,又一崖对突于右。
右崖之前,一圆峰兀立溪中,正如扬子之金、焦,浔阳之小孤,而此更圆整,所称印山也。
寺后岩石中虚,两旁回突,庋以一轩,即为叫岩。
岩为寺蔽,景之佳旷,在渔隐不在此也。
叫岩西十里为弋阳界,又有山方峙溪右,若列屏而整,上有梵宇,不知其名,以棹急不及登,盖亦奇境也。
又三十里,日已下舂,西南渐霁,遥望一峰孤插天际,询之知为龟岩,在弋阳南十五里。
余心艳之,而舟已觅贵溪者,不能中止。
又十里至弋阳东关,遂以行李托静闻随舟去,余与顾仆留东关外逆旅,为明日龟岩之行。
夜半风吼雨作。
二十日早起,雨不止。
平明持盖草编雨具行,入弋阳东门。
其城南临溪上,溪至此稍逊而南,濒城乃复浚支流为濠,下流复与溪合。
雨中过县前,又西至西南门,遇一龟岩人舒姓者欲归,遂随之出城。
过濠梁,三里,渡大溪。
溪南有塔,乃弋阳之水口也。
自是俱从山冈行,陀石高下,俱成块而无纹,纤土不受也。
时雨愈甚,淋漓雨中,望龟峰杳不可睹。
忽睹路口一峰,具体而小,疑即夜来插天诱余者,询之知为羊角峤,其去龟峰尚五里也。
比至,遥望一峰中剖如门。
已而,门之南忽岐出片石如圭,即天柱峰也。
及抵其处,路忽南去。
转而东入,先过一堰,堰南汇水一池,即放生池也。
池水两浸崖足。
循崖左凿石成栈,〔即展旗峰也。〕
上危壁而下澄潭,潭尽,竹树扶疏,掩映一壑,两崖飞瀑交注,如玉龙乱舞,皆雨师山灵合而竞幻者也。
既入,忽见南崖最高处,一窍通明,若耳之附颅,疑为白云所凝,最近而知其为石隙。
及抵方丈,则庭中人立而起者不一,为云气氤氲,隐现不定。
时雨势弥甚,衣履沾透,贯心上人急解衣代更,爇就炙,心知众峰之奇,不能拔云驱雾矣。
是日竞日夜雨,为作《五缘诗》。
晚卧于振衣台下之静室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一-译文
丙子年(公元1636年)十月十七日,鸡鸣时分起床吃饭,再次鸡鸣后出发。走了五里路,到了蒋莲铺,月色非常明亮。转向南行,山势再次密集,开始有了村庄。再走五里,到了白石湾,清晨的阳光刚刚升起。再走五里,到了白石铺。然后又转向西行,再走七里,到了草萍公馆,这是常山、玉山两县的交界处,以前有驿站,现在已经废除了。再向西三里,就是南龙北度山脉的脊梁。山脉从南边的江山县二十七都的小筸岭开始,向西延伸至江西永丰东界,一直延伸到这里。南北两侧都是圆形的山峰,而山脉在过渡处低矮而不宽,两侧的山峰也不高也不开阔。山脉的西边有一条溪流向南流去,下游已经流入鄱阳湖。洞穴的西边用石头垒成门,南北两侧都连接着山,这就是东西的分界线。再走十里是古城铺,转向南行,渐渐走出山区。再走五里,是金鸡洞岭。然后转向西行,再走五里,是山塘铺,山势开始开阔。再走十里,是东津桥,石桥高高地跨越溪流。溪水从北向南流,山势高耸,好像负着屏风,但在玉山县北三十里外。从草萍往北走,就看到这座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大岭,还有一个名字叫三清山。山的北面就是饶州的德兴,东北面就是徽州的婺源,东面就是衢州的开化、常山,浙江、直隶、豫章三面的水流都从这里分流。我以前从堨埠山裘里出发,是取道东南山谷的。过了桥向西五里,从玉山东门进入,走了一里多地,出了西门。城中的景象非常荒凉,而城外的市场则聚集在那里,因为这里是下水码头。东津桥的水绕过城南向西流,在这里可以停船。当时已经是下午,水位下降,没有长船可以停靠,只能找到小船到府城,于是请船夫帮忙。二十里后傍晚,船夫乘着月光划船夜行。三十里后,过了沙溪。又五十里,在南门泊船,正好是三更天。沙溪的市场非常繁华,小船停靠在河下的有一百多艘,两岸的水声不断,但听说这里盗贼很多,在中秋节的时候看到有人举着灯笼过溪,不能不有所警惕。广信西二十里有一座著名的桥靠近溪流,下游还有九股松,一棵树分成九枝,直插云霄,非常美丽,但都没有上去。
二十日一大早就起床,雨一直不停。天亮时拿着用草编织的雨具出门,进入弋阳城的东门。城的南边靠近溪流,溪水在这里稍微变浅后向南流去,靠近城的地方又重新疏通了支流,形成了一条护城河,下游又与溪流汇合。
在雨中穿过县前,又向西走到西南门,遇到一个姓舒的龟岩人想要回家,就跟着他出了城。过了护城河,走了三里路,渡过大溪。溪南有一座塔,那是弋阳的水口。
从那时起,我们都沿着山冈行走,山石高低不平,都成了大块而没有纹理,细小的土壤也无法附着。
当时雨势越来越大,我们在雨中行走,望向龟峰,却看不见。
突然看到路口有一座山峰,形状具体但很小,怀疑就是昨晚吸引我来的插天峰,一问才知道是羊角峤,离龟峰还有五里路。
等到了那里,远远望去,一座山峰中间裂开像一门。不久,门南边突然出现一块像玉圭的石头,那就是天柱峰。
等到到达那里,路忽然向南转去。转向东边进入,先经过一座水坝,水坝南边汇积的水形成了一个池塘,那就是放生池。池水浸泡着两边的山脚。
沿着山崖左侧开凿石头形成栈道,那就是展旗峰。沿着陡峭的峭壁向上,下面是清澈的深潭,潭水尽头,竹树茂盛,遮掩着一个山谷,两边的山崖上有瀑布飞流直下,像是玉龙在空中翻腾,都是雨神和山灵共同创造的奇妙景象。
进入山谷后,突然看到南边最高的山崖上有一个洞,洞内明亮,像耳朵贴在头上,怀疑是白云凝聚而成,走近后发现其实是石缝。
等到到达方丈,庭院中的人因为云雾缭绕而时隐时现。
当时雨势更加猛烈,衣服鞋子都湿透了,穿心上的人急忙脱下衣服帮我换上,烤干后,我心里知道众山峰的奇特,但无法驱散云雾。
那天从早到晚都在下雨,我为此创作了《五缘诗》。晚上我躺在振衣台下的静室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一-注解
丙子: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丙子对应公元1636年。
鸡鸣起饭:鸡鸣时起床吃饭,鸡鸣是古代计时的一种方式,通常指清晨。
蒋莲铺:蒋莲铺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月色皎甚:月色非常明亮,皎是明亮的意思。
山势复簇:山势再次变得密集。
村居:村庄居民。
白石湾:白石湾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晓日甫升:清晨太阳刚刚升起。
草萍公馆:草萍公馆是地名,位于常山、玉山两县交界处。
驿:古代传递文书、接待官员的驿站。
革革除矣:已经被废除。
南龙北度之脊:指南北走向的山脊。
江山县二十七都之小筸岭:江山县二十七都的小筸岭,是地名。
鄱阳: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古城铺:古城铺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金鸡洞岭:金鸡洞岭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山塘铺:山塘铺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石梁:指石头建造的桥梁。
玉山县:玉山县是地名,位于江西省上饶市。
三清山:三清山是江西省上饶市的一座名山。
浙、直、豫章:浙江、直隶(今河北、北京、天津)、豫章(今江西南昌)。
堨埠山裘里:堨埠山裘里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府:指地方行政单位。
倩:请人帮忙。
广信:广信是地名,指江西省上饶市。
德兴:德兴是地名,位于江西省上饶市。
婺源:婺源是地名,位于江西省上饶市。
开化:开化是地名,位于浙江省衢州市。
常山:常山是地名,位于浙江省衢州市。
灵山:灵山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雉堞:城墙上的城垛。
市肆:市场。
灵溪:灵溪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永丰溪:永丰溪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赭崖:红色的山崖。
仙来山:仙来山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覆釜伏牛:形容山势。
鹅峰:鹅峰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分水关:分水关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幔亭:幔亭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秉烛之思:比喻对往事的怀念。
铅山:铅山是地名,位于江西省上饶市。
贵溪舡:贵溪舡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叫岩:叫岩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渔翁隐次:渔翁隐次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石磴:石头台阶。
兴安:兴安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团鸡石岭:团鸡石岭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弋阳: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古称弋阳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梵宇:梵宇指寺庙。
龟岩:龟岩,指形似龟的岩石,此处指龟岩人,即居住在龟岩附近的人。
东关:东关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逆旅:旅店。
风吼雨作:风大,雨开始下。
濠:濠,指人工挖掘的壕沟,此处指城外的护城河。
舒姓者:舒姓者,指姓舒的人。
大溪:大溪,指宽阔的河流。
塔:塔,指佛教建筑,此处指弋阳之水口处的塔,可能是风水塔。
山冈:山冈,指山丘。
陀石:陀石,指形状奇特、高低不平的石头。
雨师:雨师,古代神话中掌管降雨的神。
山灵:山灵,指山中的精灵或神灵。
方丈:方丈,指寺庙中的住持。
云气氤氲:云气氤氲,形容云雾缭绕、气氛神秘。
放生池:放生池,指用于放生动物的池塘。
展旗峰:展旗峰,指形状像展开的旗帜的山峰。
澄潭:澄潭,指清澈的水潭。
飞瀑:飞瀑,指从高处飞流直下的瀑布。
玉龙乱舞:玉龙乱舞,形容瀑布水流如龙舞动。
贯心上人:贯心上人,指心志坚定、意志坚定的人。
振衣台:振衣台,指供人振衣(抖掉衣服上的灰尘)的高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一-评注
二十日早起,雨不止。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天气,营造出一种湿润、阴郁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平明持盖草编雨具行,入弋阳东门。此句描绘了作者出行时的情景,手持雨具,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尊重。
其城南临溪上,溪至此稍逊而南,濒城乃复浚支流为濠,下流复与溪合。此句描绘了弋阳城的地理环境,溪流与濠沟的交织,反映了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巧妙。
雨中过县前,又西至西南门,遇一龟岩人舒姓者欲归,遂随之出城。此句通过与人相遇的细节,展现了作者旅途中的闲适与随性。
过濠梁,三里,渡大溪。溪南有塔,乃弋阳之水口也。此句描绘了作者行进的路线,同时点明了弋阳水口的重要性。
自是俱从山冈行,陀石高下,俱成块而无纹,纤土不受也。此句通过描写山冈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时雨愈甚,淋漓雨中,望龟峰杳不可睹。此句通过雨势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为后文对龟峰的描写做铺垫。
忽睹路口一峰,具体而小,疑即夜来插天诱余者,询之知为羊角峤,其去龟峰尚五里也。此句通过发现山峰的细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
比至,遥望一峰中剖如门。已而,门之南忽岐出片石如圭,即天柱峰也。此句通过描绘山峰的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及抵其处,路忽南去。转而东入,先过一堰,堰南汇水一池,即放生池也。此句描绘了作者行进途中的景观,反映了古代对生命的尊重。
池水两浸崖足。循崖左凿石成栈,〔即展旗峰也。〕上危壁而下澄潭,潭尽,竹树扶疏,掩映一壑,两崖飞瀑交注,如玉龙乱舞,皆雨师山灵合而竞幻者也。此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既入,忽见南崖最高处,一窍通明,若耳之附颅,疑为白云所凝,最近而知其为石隙。此句通过描写山峰的奇特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奇妙。
及抵方丈,则庭中人立而起者不一,为云气氤氲,隐现不定。此句通过描绘方丈的景象,展现了云雾缭绕的神秘氛围。
时雨势弥甚,衣履沾透,贯心上人急解衣代更,爇就炙,心知众峰之奇,不能拔云驱雾矣。此句通过描写作者在雨中的困境,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是日竞日夜雨,为作《五缘诗》。晚卧于振衣台下之静室中。此句总结了全文,展现了作者在自然景观中的感悟与创作。
整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赞美与感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