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三-原文
初六日饭而行。
出东门,五里,一山突于路北,武水亦北向至,路由山南水北转山嘴复东南去。
路折而东北,一里,一路直北,乃桂阳间道;一岐东北,乃宜章道也。
三里至阿皮洞,武溪复北折而来,经其东北去。
水西有居民数家,从此渡桥东上牛庙岭,俱寂无村落矣。
逾岭下四里,为川州水凉亭。
又五里,升降山谷,为桐木郎桥。
桥下去水,自南而北,其发源当自秀岩穿穴之水也。
桥东有古碑,大书飞白,为广福桥。
其书甚遒劲,为宋桂阳军知临武县事曾晞颜所书。
从此南而东上一岭,又东向循山半行五里,路忽四岐,乃不东而从北。
下岭,又东从山坞行五里,为牛行。
牛行人烟不多,散处山谷。
盖大路从四岐直东,俱高岭无人,而此为小路,便于中火耳。
由牛行又东,从小径登岭。
逾而下,三里,为小源,亦有村民数家。
从此又东北逾二岭而下,共五里,为水下。
遇一人,言:“水下至凤集铺止三里,而岭荒多盗,必得送者乃可行。”
余乃饭于水下村家,其人为我觅送者不得,遂东南一里,复南上小径,连逾二岭,则铺在山头矣。
其铺正在岭侧脊,是为临武、宜章东西界,而铺亭颓落,寂无一家。
乃东下岭,转而东北行。
二里,始有村落,在小溪西。
渡溪桥,而东北循水下二里,至锁石,村落甚盛。
北望有大山高穹,是为麻田大岭。
由锁石北上岭,三里过社山,两峰圆削峙,—尖圆而一斜突,为锁石水口。
由其东下岭二里,则武溪复自北而南,路与之遇。
乃循溪南东行,溪复转而北,溪北环成一坪,是为孙车坪,涯际有小舟舶焉。
即从溪南转入山峡,一里,南上一岭,曰车带岭。
其岭嶕嵌而荒,行者俱为危言。
余不顾,直上一里半,登其巅,东望隐隐有斑黄之色,不辨其为云为山,而麻田大岭已在其北矣。
下岭里半,有溪流淙淙,其侧石穴中,有泉一池,自穴顶下注,清泠百倍溪中,乃掬而饮之,以溪水盥焉。
更下而东,共七里,至梅田白沙巡司。
武溪复北自麻田南向而下,经司东而去。
是日午后大霁,共行六十里,止于司侧肆中。
先是,途人屡以途有不测戒余速行,余见日色尚早,何至乃尔,抵逆旅,始知上午有盗,百四十人自上乡来,由司东至龙村,取径道向广东,谓土人无恐,尔不足扰也。
初七日晨餐后乃行,以夜来体不安也。
由司东渡武溪,遂东上渡头岭。
东北行,直逼麻田大岭下,共三里,乃转东南,再上岭,二里而下,始就坞中行。
又五里,有数十家散处山麓间,是为龙村。
其北有石峰突兀路左。
又东北二里,乃南向登岭,从岭上平行三里,始南下峡中,有细流自南而北,渡溪即东上岭,里半为高明铺。
又下岭,又三里,为焦溪桥。
焦溪在高明南,有数十(家)夹桥而居,其水自北而南。
由此东南三里,逾一岭,为芹菜坪。
其南有峰分突,下有层崖承之,其色斑赭杂黑,极似武彝之一体。
此处四山俱青萼藿珮,独此有异。
又三里,逾岭,颇高。
其先行岭北,可平瞻麻田、将军寨、黄岑岭诸峰,已行岭南,则南向旷然开拓,想武江直下之境矣。
下岭,又北二里,有楼横路口,是为隘口。
其东南山上,有塔五层,修而未竟。
过隘口,循塔山之北垂,觅小径转入山坳,是为艮岩。
寺向西南,岩向西北,岩口有池一方。
僧凤岩为我煮金刚笋,以醋油炒之以供粥,遂卧寺中,得一觉。
下午入南镇关,至三星桥。
过桥,则市肆夹道,行李杂遝,盖南下广东之大道云。
桥即在城南,而南门在西,大道循城而东。
已乃北过东门,又直北过演武场。
其内萼石藿珮,横卧道侧。
共北十里,过牛筋洞,居民将及百家,在青岑山下。
盖大山西南,初峙为麻田大岭,犹临武地。
其东北再峙为将军寨。
已属宜章。
此最高之顶,乃东北度为高云山,有寺焉。
乃北转最深处,于是始东列为黄岑。
其山南北横列,其南垂即为曲折岭,又东更列一层,则青岑也,牛筋洞在其东北麓。
更出行一里,为野石铺。
其北石峰嵌空,蹲踞路左,即为野石岩,而始不知。
问其下居人,曰:“由其北小径入即是。”
乃随其北垂,转出山背,乃寺场,非岩洞也。
亟出,欲投宿于岩下人家,有一人当门拒客,不入纳。
余见其岩石奇,以为此必岩也,苦恳之,屋侧一小户中容留焉。
欲从其舍后上岩,而其家俱编篱绝,须自其中舍后门出,而拒客人犹不肯容入。
乃从南畔乱石中攀崖逾石而入。
先登一岩,其门岈然,而内有透顶之隙,而不甚深。
仰观门左,有磴埋草间,亟披荆上。
西南行石径间,复得石门如合掌,其内狭而稍深,右裂旁窍,其上亦透天光,而右壁之半,一圆窍透明如镜。
出峡门,更西北随磴上,则穹崖削立,上有叠石耸霄,下若展幛内敛。
时渐就晚,四向觅路不得,念此即野石岩无疑。
《志》原云“临官道旁”,非山后可知,但恨无补叠为径以穷其胜者。
乃下,就坐其庑下,而当门人已他去。
已而闻中室牖内有呼客声,乃主人卧息在内也。
谓:“客探岩曾见仙诗否?”
余以所经对。
曰:“未也,穹崖之右,峡门之上,尚有路可上,明日当再穷之。”
时侧户主人意虽爱客,而室甚卑隘,猪圈客铺共在一处,见余意不便,叩室中妇借下余榻,而妇不应,余因就牖下求中室主人,主人许之,乃移卧具于中。
中室主人起向客言:“客爱游名山,此间有高云山,乃众山之顶,路由黄岑岭而
上,宜章八景有‘黄岑滴翠’、‘白水流虹’二胜在其下,不可失也。”余颔之。
初八日晨,觅导游高云者,其人欲余少待,上午乃得同行。余饭后复登岩上,由穹崖之东,丛郁之下,果又得路。上数步,乱石纵横,路复莫辨。乃攀逾石萼,上俱嵌空决裂,有大石高耸于外,夹成石坪,掩映愈胜,然终不得洞中诗也。徘徊久之,还至失路处,见一石穴,即在所逾石上。乃匍伏入,其内崡岈起裂,列穴旁通,宛转透石坪下,皆明朗可穿。盖前越其上,兹透其底,求所谓仙诗,竟无有也。下岩,导者未至,方拽囊就道,忽北路言,大盗二百余人自北来。主人俱奔,襁负奔避后山,余与顾仆复携囊藏适所游穴中,以此处路幽莫觉,且有后穴可他走也。余伏穴中,令顾仆从穴旁窥之。初奔走纷纷,已而路寂无人。久之,复有自北而南者,乃下问之,曰:“贼从章桥之上,过外岭西向黄茅矣。”乃下岩南行,则自北南来者甚众,而北去者犹蹜蹜不前也。途人相告,即梅前司渡河百四十名之夥即”伙”,南至天都石坪行劫。乃东从间道,北出章桥,转而西还,盖绕宜章之四郊,而犹不敢竟度国门也。南从旧路一里半,抵牛筋洞北,遂从小径,西南循大山行。里半,出牛筋洞之后,乃西越山峡,共五里,出峡,乃循青岑南麓行。有路差大,乃西南向县者,而黄岑之道则若断若续,惟以意拟耳。共西三里,转一冈,始与南来大道合,遂北向曲折岭。二里,直跻岭坳,其西即“白水流虹”。章水之上源,自高云山南径黄岑峒,由此出峡,布流悬石而下者也。〔土人即称此岭曰黄岑,然黄岑山尚北峙,此其南下支。〕逾岭,西北半里,即溯涧行,黄岑山高峙东北,其阳环成一峒,大溪横贯之。竟峒里半,有小径北去,云可通章桥。仍溯溪西行三里,为兵马堂路口。仍溯溪北转一里,乃舍溪登岭。北上一里,西下坞中,是为藏经楼。高山四绕,小涧潆门,寺甚整洁。昔为贮藏之所,近为贼劫,寺僧散去,经移高云,独一二僧闭户守焉。因炊粥其中,坐卧其中久之。下午,乃由寺左登岭,岧峣直上者二里,是为坪头岭。逾岭稍下,得坞甚幽,山帏翠叠,众壑争流,有修篁一丘,丛木交映中,静室出焉。其室修洁,而空寂无人,高山流水,窈然而已。半里,逾坞,复溯涧北上岭一里,岭穷而水不绝。此坪头而上第二岭也。水复自上坞透峡下,路透峡入,又平行坞中半里,渡涧,东北上岭。〔涧东自黄岑山后来,平流坞中,石坪殷红,清泉素润,色侔濯锦;出峡下泻,珠鸣玉韵,重木翳之,杳不可窥;于是绕静室西南下注,出藏经岭南,为大章之源也。〕岭不甚高,不过半里,渐盘出黄岑北。其处山鹃鲜丽,光彩射目,树虽不繁,而花色绝胜,非他处可比。此坪头上第三岭也。稍过坪,又东北上一里,逾岭脊。此坪头上第四岭矣。其西石峰突如踞狮,为将军山南来东转之脉,其东则南度为黄岑山者也。逾岭北下一里,折而西北下,行深树中又一里,得高云寺。寺虽稍倚翠微,犹踞万峰绝顶。并肇于隆庆五年,今渐就敝,而山门方丈,犹未全备,洵确实峻极之构造非易也。寺向有五十僧,为流寇所扰,止存六七僧,以耕种为业,而晨昏之梵课不废,亦此中之仅见者。主僧宝幢,颇能安客。至寺,日犹未衔山,以惫极,急浴而卧。
初九日晨起,浓雾翳山,咫尺莫辨,问山亦无他奇,遂决策下山,东北向丛木中下。初,余意为萝棘所翳,即不能入,而身所过处,或瞻企不辜。及五里至山麓,村落数家散处坞中,问所谓坦山,皆云即此,而问所谓万华岩,皆云无之。徘徊四顾,竟无异处。但其水东下章桥,大路从之,甚迂;由此北逾虎头岭出良田,为间道,甚便。遂从村侧北上岭,岭东坳中,洞水泻大石崖而下,悬帘泄布,亦此中所仅见。一里,逾坳上,一里半,复溯流北行坞中,一里半,又逾岭而下,有溪自西而东,问之,犹东出章桥者也。渡溪,又有一溪自北来入。溯溪北行峡中,二里为大竹峒,居民数家,水自西来,想亦黄茅岭下之余波也。由竹峒东逾大竹岭,岭为大竹山南下之脊,是为分水,东由吴溪出郴,西由章桥入宜。上少下多。东向直下二里,是为吴溪。居民数家,散处甚敞,前章桥流贼所从而西者也。村东一里,有桥跨溪上,度桥北,上小分岭,亦上少下多。二里,下至仙人场,有水颇大,北自山峒透峡而东,一峰当关扼之,水激石奋。水折而南,峰剖其西,若平削而下者,以为下必有洞壑可憩;及抵崖下,乃绝流而渡,则寂无人烟。乃北逾一冈,二里为歪里。先为廖氏,居人颇盛,有小水自北南去。乃从其村东上平岭,北行一里,其西坞中为王氏,室庐甚整。询之土人,昨流贼自章桥北小径,止于村西大山丛木中,经宿而去,想必有所阚不敢动也。从此东北出山坳,石道修整,十二里而抵良田。自歪里雨作,至此愈甚,乃炊饭索饮于肆中。良田居市甚众,乃中道一大聚落,二月间,流寇三四百人亦群而过焉。饭后,雨不尽,止北十里,宿于万岁桥。按《志》,郴南有灵寿山,山有灵寿木,昔名万岁,故山下水名千秋。今有小万岁、大万岁二溪,俱有桥架其上,水俱自西而东。余以灵寿山必有胜可寻,及遍询土人,俱无可征,惟二流之易“千秋”存“万岁”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三-译文
初六日,吃过早饭后出发。
从东门出发,走了五里路,一座山突然出现在路的北边,武水也从北边流过来,路从山的南边和水的北边转弯,绕过山嘴后向东南方向延伸。
路转向东北方向,走了一里,有一条路直通北方,是通往桂阳的小路;另一条路向东北方向延伸,是通往宜章的大路。
走了三里,到了阿皮洞,武溪又向北转弯流过来,经过阿皮洞的东北方向流去。
水的西边有几户人家,从这里过桥向东爬上牛庙岭,一路上都没有村落,显得非常寂静。
翻过岭,走了四里,到了川州水凉亭。
又走了五里,穿过山谷,到了桐木郎桥。
桥下的水从南向北流,源头应该是从秀岩穿过洞穴流出来的水。
桥的东边有一块古碑,上面用飞白体写着“广福桥”。
字迹非常有力,是宋代桂阳军临武县知县曾晞颜所写。
从这里向南再向东爬上一座岭,然后沿着山腰向东走了五里,路突然分成了四条岔路,我没有向东走,而是选择了向北的路。
下了岭,又向东沿着山谷走了五里,到了牛行。
牛行这里人烟稀少,居民分散在山谷中。
原来大路从四条岔路直通东方,都是高岭,没有人烟,而这条小路比较方便,适合中途休息。
从牛行继续向东,沿着小径爬上岭。
翻过岭,走了三里,到了小源,这里也有几户人家。
从这里又向东北翻过两座岭,走了五里,到了水下。
遇到一个人,他说:“从水下到凤集铺只有三里路,但岭上荒凉,盗贼多,必须有人护送才能走。”
于是我在水下村的一户人家吃了饭,那人帮我找护送的人没找到,我便向东南走了一里,再向南爬上小径,连续翻过两座岭,终于到了凤集铺。
凤集铺就在岭的侧脊上,这里是临武和宜章的东西分界,但铺亭已经破败,没有一户人家。
于是我从东边下了岭,转向东北方向走。
走了两里,终于看到一个村落,位于小溪的西边。
过了溪桥,向东北沿着水走了两里,到了锁石,这里的村落非常繁荣。
向北望去,有一座高大的山,叫做麻田大岭。
从锁石向北爬上岭,走了三里,经过社山,两座山峰圆润陡峭,一座尖圆,一座斜突,形成了锁石的水口。
从社山的东边下岭,走了两里,武溪又从北向南流过来,路与溪水相遇。
于是沿着溪水的南岸向东走,溪水又转向北,溪水北边环绕成一片平地,叫做孙车坪,岸边停着一艘小船。
接着从溪水的南岸转入山峡,走了一里,向南爬上一座岭,叫做车带岭。
这座岭嶕嵌而荒凉,行人都说这里危险。
我不顾这些,直接爬了一里半,登上了山顶,向东望去,隐隐约约看到斑黄的颜色,分不清是云还是山,而麻田大岭已经在北边了。
下了岭,走了一里半,听到溪水淙淙的声音,旁边的石穴中有一池泉水,从穴顶流下来,比溪水清凉百倍,我捧起来喝了几口,用溪水洗了脸。
继续向东走,走了七里,到了梅田白沙巡司。
武溪又从北边的麻田向南流下来,经过巡司的东边流去。
这天午后天气晴朗,总共走了六十里,住在巡司旁边的店铺里。
之前,路上的人多次警告我路上有危险,让我快点走,我看到天色还早,不以为然,到了旅店才知道,上午有一百四十个盗贼从上乡来,经过巡司东边到龙村,取道向广东去了,他们对当地人说不要害怕,不会打扰他们。
初七日,吃过早饭后出发,因为昨晚身体不舒服。
从巡司东边渡过武溪,向东爬上渡头岭。
向东北方向走,直逼麻田大岭下,走了三里,转向东南,再爬上岭,走了两里,然后下岭,开始在山谷中行走。
又走了五里,看到几十户人家分散在山脚下,这里是龙村。
龙村的北边有一座石峰突兀地立在路的左边。
又向东北走了两里,向南爬上岭,从岭上平走了三里,然后下到峡谷中,有一条细流从南向北流,渡过溪水后向东爬上岭,走了一里半,到了高明铺。
又下了岭,走了三里,到了焦溪桥。
焦溪在高明的南边,有几十户人家夹桥而居,溪水从北向南流。
从这里向东南走了三里,翻过一座岭,到了芹菜坪。
芹菜坪的南边有一座山峰突出,下面有层层悬崖支撑,颜色斑驳,夹杂着黑色,非常像武彝山的一部分。
这里四周的山都是青翠的,唯独这座山峰与众不同。
又走了三里,翻过一座岭,岭很高。
在岭的北边,可以平视麻田、将军寨、黄岑岭等山峰,到了岭南边,则向南望去,视野开阔,想象着武江直下的景象。
下了岭,又向北走了两里,有一座楼横在路口,叫做隘口。
隘口的东南山上有一座五层塔,还没有修完。
过了隘口,沿着塔山的北边,找到一条小径转入山坳,这里是艮岩。
寺庙朝向西南,岩洞朝向西北,岩洞口有一方水池。
僧人凤岩为我煮了金刚笋,用醋和油炒了给我当粥吃,然后我就在寺庙里睡了一觉。
下午进入南镇关,到了三星桥。
过了桥,街道两旁都是店铺,行人行李杂乱,这里是南下广东的大道。
桥就在城南,南门在西边,大道沿着城向东延伸。
然后向北经过东门,再直北经过演武场。
演武场里有一些萼石和藿珮,横卧在路边。
总共向北走了十里,过了牛筋洞,这里有将近一百户人家,位于青岑山下。
原来大山的西南边,最初是麻田大岭,还属于临武地界。
东北边再突起的是将军寨。
已经属于宜章地界。
这里最高的山顶是东北方向的高云山,山上有一座寺庙。
然后向北转到最深处,从这里开始向东排列的是黄岑山。
这座山南北横列,南边的山脚就是曲折岭,再向东排列一层,就是青岑山,牛筋洞位于它的东北山脚。
再走了一里,到了野石铺。
野石铺的北边有一座石峰嵌在空中,蹲踞在路的左边,这就是野石岩,但我一开始并不知道。
问了下面的居民,他们说:“从北边的小径进去就是。”
于是沿着北边的山脚,转到山背后,发现是寺庙的场地,不是岩洞。
赶紧出来,想在岩下的人家投宿,有一个人挡在门口拒绝客人,不让进去。
我看到岩石奇特,认为这一定是岩洞,苦苦恳求,屋侧的一户小人家勉强收留了我。
想从他家后面上岩,但他家周围都编了篱笆,必须从他家的后门出去,但拒绝客人的人还是不肯让我进去。
于是我从南边的乱石中攀爬悬崖,翻过石头进去。
先登上一座岩洞,洞口很大,里面有透顶的缝隙,但不太深。
抬头看洞口的左边,有一条石阶埋在草丛中,赶紧拨开荆棘爬上去。
向西南走在石径间,又发现一座石门,像合掌一样,里面狭窄但稍深,右边有裂开的旁洞,上面也透出天光,右壁的中间有一个圆洞,透明如镜。
出了峡门,再向西北沿着石阶上去,看到穹崖削立,上面有叠石耸入云霄,下面像展开的帷幕向内收敛。
天色渐晚,四处找不到路,心想这一定是野石岩无疑。
《志》书上说“临官道旁”,不是山后,可惜没有人修路来探索它的胜景。
于是下来,坐在寺庙的廊下,挡在门口的人已经走了。
过了一会儿,听到中室的窗户里有呼客的声音,原来是主人在里面休息。
他问我:“客人探岩时有没有看到仙诗?”
我回答没有。
他说:“穹崖的右边,峡门的上边,还有路可以上去,明天可以再去探索。”
当时侧户的主人虽然喜欢客人,但房间非常狭小,猪圈和客铺在一起,我觉得不方便,敲中室的妇人借床,但妇人不答应,我只好在窗户下求中室的主人,主人同意了,于是我把卧具搬到中室。
中室的主人起来对客人说:“客人喜欢游名山,这里有一座高云山,是众山的顶峰,路从黄岑岭而
上面,宜章的八景中有‘黄岑滴翠’和‘白水流虹’两处美景在其下方,不可错过。”我点头表示同意。
初八日早晨,我寻找导游高云,他希望我稍等片刻,上午才能同行。我饭后再次登上岩石,从穹崖的东侧,茂密的丛林下,果然又找到了一条路。走了几步,乱石纵横,路又难以辨认。于是攀爬过石萼,上面都是嵌空裂开的,有一块大石高耸在外面,夹成石坪,景色更加美丽,但始终找不到洞中的诗。徘徊了很久,回到迷失路的地方,看到一个石穴,就在我攀爬过的石头上。于是匍匐进入,里面崎岖不平,裂开的洞穴旁通,蜿蜒穿过石坪下方,都是明亮可通的。原来之前是从上面越过,现在是从底部穿过,寻找所谓的仙诗,竟然没有找到。下到岩石,导游还没到,正准备拖着行李上路,忽然听到北路传来消息,说有二百多名大盗从北边来。主人们都逃跑了,背着孩子逃到后山,我和顾仆再次带着行李藏在刚才游览的洞穴中,因为这里路幽深不易被发现,而且有后穴可以逃跑。我躲在洞穴中,让顾仆从洞穴旁窥视。起初人们纷纷逃跑,后来路上寂静无人。过了很久,又有人从北边来,于是下去询问,他们说:“贼人从章桥上过来,经过外岭向西去了黄茅。”于是下到岩石南行,发现从北边来的人很多,而北去的人却迟迟不前。路人相告,说梅前司渡河的一百四十名同伙,南到天都石坪行劫。于是从东边的小路,北出章桥,转而西还,绕过了宜章的四郊,但还是不敢直接通过国门。从旧路南行一里半,到达牛筋洞北,于是从小路,西南沿着大山行走。一里半,出了牛筋洞之后,向西越过山峡,共五里,出了峡,沿着青岑南麓行走。有路稍大,向西南通往县城,而黄岑的路则断断续续,只能凭感觉走。共向西三里,转过一个山冈,终于与南来的大道汇合,于是向北走向曲折岭。二里,直接登上岭坳,其西就是“白水流虹”。章水的源头,从高云山南经过黄岑峒,从这里出峡,布流悬石而下。〔当地人即称此岭为黄岑,但黄岑山还在北边,这是其南下的支脉。〕越过岭,西北半里,即沿着涧水行走,黄岑山高耸在东北,其阳面环成一个峒,大溪横贯其中。穿过峒一里半,有一条小路向北去,据说可以通往章桥。仍然沿着溪水西行三里,到达兵马堂路口。仍然沿着溪水北转一里,于是离开溪水登上岭。向北上一里,向西下到坞中,这里是藏经楼。高山环绕,小涧流过门前,寺庙非常整洁。过去是贮藏经书的地方,最近被贼人抢劫,寺僧散去,经书移到高云,只有一两个僧人闭门守着。于是在这里煮粥,坐卧其中很久。下午,从寺庙左边登上岭,陡峭直上二里,这是坪头岭。越过岭稍下,发现一个非常幽静的坞,山峦翠叠,众壑争流,有一片修竹,丛木交映中,静室出现。静室修洁,但空寂无人,只有高山流水,幽静而已。半里,越过坞,再次沿着涧水北上岭一里,岭穷而水不绝。这是坪头上第二岭。水再次从上坞穿过峡下,路穿过峡进入,又平行坞中半里,渡过涧水,东北上岭。〔涧水东从黄岑山后来,平流坞中,石坪殷红,清泉素润,颜色如同濯锦;出峡下泻,珠鸣玉韵,重木遮蔽,杳不可窥;于是绕静室西南下注,出藏经岭南,成为大章的源头。〕岭不高,不过半里,渐渐盘出黄岑北。这里山鹃鲜丽,光彩夺目,树虽不繁,但花色绝胜,非他处可比。这是坪头上第三岭。稍过坪,又东北上一里,越过岭脊。这是坪头上第四岭了。其西石峰突如踞狮,是将军山南来东转的脉,其东则南度为黄岑山。越过岭北下一里,折而西北下,行走在深树中又一里,到达高云寺。寺庙虽稍倚翠微,但仍踞万峰绝顶。始建于隆庆五年,现在逐渐破败,但山门方丈,仍未全备,确实是峻极的构造不易。寺庙原有五十名僧人,被流寇所扰,只剩下六七名僧人,以耕种为业,但晨昏的梵课不废,也是此中仅见的。主僧宝幢,颇能安客。到寺庙时,太阳还未落山,因为疲惫至极,急忙洗澡后睡觉。
初九日早晨起来,浓雾遮蔽山峦,咫尺莫辨,询问山中也无其他奇景,于是决定下山,东北向丛木中下。起初,我以为被萝棘遮蔽,无法进入,但经过的地方,或许能有所发现。走了五里到山麓,村落数家散落在坞中,询问所谓的坦山,都说就是这里,而询问所谓的万华岩,都说没有。徘徊四顾,竟然没有异处。但其水东下章桥,大路从之,非常迂回;从这里北逾虎头岭出良田,是小路,非常方便。于是从村侧北上岭,岭东坳中,洞水泻大石崖而下,悬帘泄布,也是此中仅见的。一里,越过坳上,一里半,再次沿着溪水北行坞中,一里半,又越过岭而下,有溪水自西而东,询问得知,还是东出章桥的。渡过溪水,又有一条溪水自北来汇入。沿着溪水北行峡中,二里为大竹峒,居民数家,水自西来,想必也是黄茅岭下的余波。由竹峒东逾大竹岭,岭为大竹山南下的脊,是分水岭,东由吴溪出郴,西由章桥入宜。上少下多。东向直下二里,是吴溪。居民数家,散落得很开,前章桥流贼所从而西的。村东一里,有桥跨溪上,过桥北,上小分岭,也是上少下多。二里,下到仙人场,有水颇大,北自山峒透峡而东,一峰当关扼之,水激石奋。水折而南,峰剖其西,若平削而下者,以为下必有洞壑可憩;但到崖下,却绝流而渡,寂无人烟。于是北逾一冈,二里为歪里。先是廖氏,居民颇盛,有小水自北南去。于是从其村东上平岭,北行一里,其西坞中为王氏,室庐甚整。询问当地人,昨天流贼自章桥北小径,止于村西大山丛木中,过夜而去,想必有所顾忌不敢动。从此东北出山坳,石道修整,十二里而抵良田。自歪里开始下雨,到这里雨更大,于是在店中煮饭索饮。良田居市甚众,是中道一大聚落,二月间,流寇三四百人也群而过。饭后,雨不停,北行十里,宿于万岁桥。按《志》,郴南有灵寿山,山有灵寿木,昔名万岁,故山下水名千秋。今有小万岁、大万岁二溪,俱有桥架其上,水俱自西而东。我以为灵寿山必有胜景可寻,但遍询当地人,都无可征,只有二流之易“千秋”存“万岁”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三-注解
武水:指武溪,位于湖南省南部,是湘江的支流之一。
桂阳:古代地名,今湖南省桂阳县,历史上为桂阳郡治所。
宜章:古代地名,今湖南省宜章县,位于湖南省南部。
阿皮洞: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川州水凉亭: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桐木郎桥: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广福桥: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牛行: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小源: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水下: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凤集铺: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锁石: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麻田大岭: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孙车坪: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车带岭: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梅田白沙巡司: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龙村: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高明铺: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焦溪桥: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芹菜坪: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隘口: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艮岩: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南镇关: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三星桥: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牛筋洞:地名,位于宜章县,以其地形险峻和洞穴众多而闻名。
野石铺: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野石岩: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高云山: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黄岑岭:地名,位于湖南省南部,具体位置不详。
黄岑滴翠:黄岑山上的景色,形容山色翠绿欲滴,景色宜人。
白水流虹:形容水流如虹,景色壮丽,通常指瀑布或急流。
高云:地名,位于宜章县,以其高耸入云的山峰而得名。
黄岑峒:黄岑山的一个山谷,峒在古汉语中常指山谷或山洞。
章桥:地名,位于宜章县,是当地的一个重要桥梁。
梅前司: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梅树或前朝的行政机构有关。
天都石坪:地名,位于宜章县,以其平坦的石质地面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著称。
青岑:山名,位于宜章县,以其青翠的山色而得名。
藏经楼:寺庙中的建筑,用于存放佛经,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高云寺:寺庙名,位于高云山,是当地的一个重要宗教场所。
隆庆五年:明朝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是明朝的一个年号。
宝幢:寺庙中的一种装饰物,通常用于宗教仪式,象征着佛教的庄严和神圣。
良田:地名,位于宜章县,以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而闻名。
万岁桥:桥梁名,位于宜章县,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交通地位而著称。
灵寿山:山名,位于郴州南部,以其长寿的传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灵寿木:灵寿山上的一种树木,传说具有长寿的功效,因此得名。
古文: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通常指先秦至清末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礼仪等各个方面。
中国宗教:指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发展的宗教体系,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湖南南部旅行时的记录。文章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徐霞客从初六日到初七日的行程,包括经过的地名、地形地貌、河流走向、桥梁、村落、山岭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一篇地理游记,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徐霞客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为我们展现了明代湖南南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文中提到的地名、桥梁、村落等,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艺术特色来看,徐霞客的文字简洁明快,描写生动形象。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文景观的独特。例如,他描写武溪的流向、桥梁的构造、山岭的形态等,都极为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明代湖南南部的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徐霞客的游记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交通状况、人民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地理游记,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通过阅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湖南南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感受徐霞客的旅行精神和探索精神。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宜章县的旅行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当地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中提到的‘黄岑滴翠’和‘白水流虹’等景观,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作者在旅行中遇到了大盗的威胁,这一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通过这一事件,作者展现了在危机时刻的冷静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文中对寺庙和宗教场所的描写,如‘藏经楼’和‘高云寺’,不仅展示了当地的宗教文化,也反映了佛教在当地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和知识的保存地,体现了宗教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作者不仅记录了旅行的经历,也表达了对自然和文化的敬畏和赞美。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古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的发展脉络。古文中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思想流派,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儒家强调仁爱、礼义,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佛教注重因果、轮回,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中国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通过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古文、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宗教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也可以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