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踵军令

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踵军令-原文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

为战,合之表,合表乃起。

踵军飨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

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

去大军一倍其道,去踵军百里,期于会地,为六日熟食,使为战备。

分卒据要害,战利则追北,按兵而趋之。

踵军遇有还者,诛之。

所谓诸将之兵在四奇之内者胜也。

兵有什伍,有分有合,豫为之职,守要塞关梁而分居之。

战,合表起,即皆会也。

大军为计日之食,起,战具无不及也。

令行而起,不如令者有诛。

凡称分塞者,四境之内,当兴军踵军既行,则四境之民无得行者。

奉王之军命,授持符节,名为顺职之吏。

非顺职之吏而行者,诛之。

战,合表起,顺职之吏乃行,用以相参 。

故欲战,先安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踵军令-译文

所谓的踵军,是指距离主力军队百里,约定在某个地点会合,准备三天的熟食,然后作为前军出发。

当战斗开始时,会合的信号发出,信号发出后踵军才会行动。

踵军会犒赏士兵,让他们形成战斗的态势,这就是所谓的趋战。

兴军则是在踵军之前出发,信号发出后才会行动。

兴军距离主力军队的距离是踵军的两倍,距离踵军百里,约定在某个地点会合,准备六天的熟食,做好战斗准备。

分派士兵占据要害位置,如果战斗有利就追击敌人,按兵不动时则迅速前进。

如果踵军遇到有逃兵,就要处决他们。

所谓诸将的军队在四奇之内,就能取得胜利。

军队有什伍的编制,有分有合,预先安排好职责,守卫要塞和关隘,分兵驻守。

战斗时,信号发出后,所有部队都会集合。

主力军队会计算好每日的粮食消耗,出发时,战斗装备无一不备。

命令下达后立即行动,不服从命令的人会被处决。

凡是称为分塞的,指的是四境之内,当兴军和踵军出发后,四境的百姓不得随意行动。

奉行王命的军队,会授予符节,称为顺职的官吏。

不是顺职的官吏而擅自行动的,会被处决。

战斗时,信号发出后,顺职的官吏才会行动,用来相互配合。

所以想要战斗,首先要安定内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踵军令-注解

踵军: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指紧随主力军队之后行动的部队,负责支援和接应。

兴军:指在战争中先行出发的部队,负责侦察、开路等任务。

合表:古代军事术语,指军队集结的信号或标志。

趋战:指军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准备迎战。

什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十人为什,五人为伍。

分塞:指在战争中封锁边境,防止敌人渗透或民众逃亡。

顺职之吏:指奉命执行任务的官员,持有符节以证明身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踵军令-评注

本文选自古代军事文献,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编制、行动规则和战术安排。通过对踵军、兴军等部队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战争中严密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指挥系统。踵军作为主力部队的支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后勤保障和战斗支援任务,其行动必须与主力部队紧密配合,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兴军则作为先锋部队,负责侦察和开路,为后续部队的行动提供情报支持。

文中提到的“合表”是古代军队集结的重要信号,体现了古代战争中信息传递和指挥协调的重要性。军队在接到合表信号后,必须迅速集结并进入战斗状态,这种严密的组织和高效的执行力是古代军队取得胜利的关键。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军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命令,任何违反命令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严格的纪律要求确保了军队在战斗中的统一行动和高效执行。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精髓,即强调组织、纪律和执行力。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古代军事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和战争艺术。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军事组织和战术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踵军、兴军等部队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军队的编制和行动规则,进而探讨古代战争的指挥系统和战术安排。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史和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军队编制和行动规则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精髓和战争艺术的高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和战争艺术,为现代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踵军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8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